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第五章 股市風險



第一節 風險的定義

  股市的風險,就是買入股票後在預定的時間內不能以不低於買入價將股票賣出,以致發生套牢,且套牢後的股價收益率(每股稅後利潤/買入股價)達不到同期銀行儲蓄利率的可能性。如青島啤酒,在1993年8月上市時的開盤價為每股15元,隨著股市的下跌,其價格直線下降。其後雖然股價反覆波動,但再未突破10元,而青島啤酒股票近幾年每年的最高稅後利潤也只有0.26元。所以在10元以上購買青島啤酒的股民就產生了風險。一是股民不能在買入價以上將青島啤酒拋出;二是即使將所有的稅後利潤分紅,其收益率都比不上一年期的儲蓄利率,甚至都要低於活期儲蓄利率。
  根據預定投資時間的長短,股市的風險又可分為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對於短期投資者或投機者來講,其收益就是股票的價差,股市風險就集中體現在股票的價格上,即風險發生的後果是不能將股票以不低於買價拋出,從而使資金被套。而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股票的收益雖然有時以價差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更經常地還是體現在股票的紅利及上市公司淨資產的增值兩方面,所以長期投資的風險決定於股票是否具有投資價值。
  由於股票的價格始終都在變化,股市的風險就處於動態之中。當價格相對較高時,套牢的可能性就大一些,股價收益率要低一些,其風險就大一些;而當股票價格處於較低水平時,套牢的可能性就小一些,股價收益率要高一些,其風險就小得多。所以股票的風險隨著股價的上升而增大,隨著股價的下降而逐漸釋放。

第二節 價格套牢與價值套牢

  在股票投資中,絕大部分的交易都不是發生在股市的低價區,所以套牢在股市中是家常便飯。股票的套牢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價格套牢,這就是當買入股票後發生價格下跌,使股民不能無虧損地將股票拋出,也就是股票的市場價格總是低於買入價。股票的另一種套牢是價值套牢,就是買入股票後,股票的投資價值要低於同期的銀行存款利率。股票是否發生價值套牢,它與股票的買入價及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有關,而與目前的市場價無關。如某股民在一年前以每股5元的價格買入G股票,該股票的每股稅後利潤為0.70元,則該股票的股價收益率為14%,遠遠高於同期居民儲蓄利率,不管其後股價如何變化,股票是否套牢,但其價值並沒有套牢。若購入G股票的價格為14元,其市盈率為20倍,則股價收益率只有5%,比一年期的定期儲蓄利率要低,即發生了價值套牢。
  在股票投資中,發生價格套牢和價值套牢共有四種情況。
  其一是價值套牢時價格不套牢。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購買的股票沒有投資價值,但由於股市上的資金充余,投機氣氛較濃厚,股價高企不下,其價格就不被套牢,隨時賣出都能收回本金,甚至還能取得相當的價差收入。如在10元的價格購買某只稅後利潤只有0.20元的股票,其後兩、三年該股票的價格總是在10元以上的範圍內波動,雖然其股價收益率遠遠低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但卻可以不低於買入價賣出,隨時收回本金。如上海股市,雖綜合指數400點以上都為價值套牢區,但由於上證指數突破400點後幾乎就再沒回到400點以下,即使在400點乃至500點購入股票,其股價基本都不被套牢,只要股民有耐心,還能取得較大的價差收益。其二是價值套牢時也發生價格套牢。發生這種套牢時,股民一般都處在兩難境地,做長期投資又不划算,但拋出又會遭受損失。產生這種情況一般在股票的高價區,如上海股市的1000點以上,即是價值套牢區,又是價格套牢區。在這個區域購買股票,就只能作短線,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價格、價值雙重套牢,股民既不能無損失地將股票拋出,做長期投資又不合算,其回報也就相當活期儲蓄利率。其三是價值不套牢時價格套牢。當股民在投資價值區內購入股票後,其股價繼續下跌,這就是價值不套牢時發生價格套牢。如1996年元月份初深圳股市的綜合指數,在110點左右經過約半個月的徘徊後下穿110點,在此點買入股票的股民全部被套,但由於該點位以下是投資價值區,股民的股價雖被套牢,但其投資回報將不低於銀行存款利率,所以這種套牢對長期投資者並不可怕,而對於短期投資者來說,價格的解套也僅僅只是時間問題。第四種情況是價值不套牢時價格也不套牢。這種情況就是當股市的底部出現在投資價值區時,如滬市的綜合指數降到400點以下,深市綜合指數降到110點以下,此時購買股票不但有投資價值,且價格一般也不被套牢,不但股價收益率高,且獲取高價差的機會大。如1994年7月底深圳股市的綜合指數在94點形成底部,在其後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就反彈至230多點,價差收益高達140%多。

第三節 系統風險與非系統風險

  以系統的觀念來劃分,股市的風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系統風險,另一類是非系統風險。

  3.1 系統風險

  系統風險又稱市場風險,也稱不可分散風險。是指由於某種因素的影響和變化,導致股市上所有股票價格的下跌,從而給股票持有人帶來損失的可能性。系統風險的誘因發生在企業外部,上市公司本身無法控制它,其帶來的影響面一般都比較大。其主要特徵為:
  1.它是由共同因素引起的。經濟方面的如利率、現行匯率、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政策與貨幣政策、能源危機、經濟周期循環等。政治方面的如政權更迭、戰爭沖突等。社會方面的如體制變革、所有制改造等。
  2.它對市場上所有的股票持有者都有影響,只不過有些股票比另一些股票的敏感程度高一些而已。如基礎性行業、原材料行業等,其股票的系統風險就可能更高。
  3.它無法通過分散投資來加以消除。由於系統風險是個別企業或行業所不能控制的,是社會、經濟政治大系統內的一些因素所造成的,它影響著絕大多數企業的運營,所以股民無論如何選擇投資組合都無濟於事。
  對於一個股市來說,發生系統風險是經常性的。如1993年3月,滬深股市分別從歷史的最高點1558點、358點開始下跌,一直跌到1994年7月末的330多點和94點,股票的市值下降了70%以上,這種下跌就是發生了系統風險。系統風險的常見來源有以下幾種:
  股價過高、股票的投資價值相對不足。當股市經過狂炒後特別是無理性的炒作後,股價就會大幅飆升,從而導致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偏高、相對投資價值不足,此時先入市資金的盈利已十分豐厚,一些股民就會率先撤出,將資金投向別處,從而導致股市的暴跌。股市上有一句名言,暴漲之後必有暴跌,暴漲與暴跌是一對孿生兄弟,就是對這種風險的一種客觀描述。
  盲目從眾行為,從眾行為,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在股市上,許多股民並無主見,看見別人拋售股票時,也不究其緣由,就認為該股票行情看跌,便跟著大量拋售,以致引起一個拋售狂潮,從而使該股票價格猛跌,造成股票持有人的損失。
  經營環境的惡化。當一個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發生變化而將對上市公司的經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產生不利影響時,如政權或政府的更迭及某個領導人的逝世、戰爭及其他因素引起的社會動盪,在此時,所有企業的經營都無一例外地要受其影響,其經營水平面臨普遍下降的危險,股市上所有的股票價格都將隨之向下調整。
  利率的提高。當利率向上調整時,股票的相對投資價值將會下降,從而導致整個股價下滑。利率提高對股市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絕大部分企業都有相當的負債是從銀行借貸而來,特別是流動資金部分,基本上都是借貸資金。利率的提高將加大企業的利息負擔及成本支出,從而影響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其二是伴隨著利率的提高,債券及居民儲蓄利率也會相應上調,這些都會降低整個股市的相對投資價值,一些投資者將會拋售股票而將其資金存入銀行套利或投向債券市場,從而導致股市供求關係向其不利的方向轉化,導致股價的下調;其三是利率的提高將抑制社會消費,如我國采取的保值儲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社會消費的增長,從而影響了企業的市場營銷,導致銷售收入減少及整體經營效益的下降。
  稅收政策。稅收的高低是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益及股民的投資收入成反比的,所以稅收對股市的影響也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上市公司方面,現許多上市公司享受的是15%的優惠稅率政策,一旦國家將其優惠稅率取消,而將稅率統一調至33%的水平,這些上市公司的稅後利潤將會下降21%,從而影響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另一方面就是股市投資方面,現在對紅利要進行徵稅,其稅率的高低就直接影響股票投資的收益。有些國家對股市還開征資本利得稅,即對股票的炒作價差進行徵稅,這個稅種的開征將直接影響股民的投資效益及投資熱情,從而導致股市資金的轉移,引起股價的下跌。
  擴容。股市的擴容將逐步改變股市中的資金與股票的供求關係,使股市的資金從供過於求向供不應求方向發展,導致股價的下跌。擴容不但包括新股的上市、配股,它還包括A、B股市場的並軌、國家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等。
  復關。復關將大規模地降低關稅,從而導致外國產品的湧入,分割國內產品的市場,使企業間的競爭加劇,導致銷售收入的減少及企業效益的下降,從而引起股價的下跌。
  其它投資領域利潤率的提高。其它投資領域利潤率的提高,如房地產業的復甦、集郵市場的興旺及其他商貿業利潤率的提高都將導致股市資金的流出,從而導致股價的下跌。

  3.2 非系統風險

  非系統風險又稱非市場風險或可分散風險。它是與整個股票市場的波動無關的風險,是指某些因素的變化造成單個股票價格下跌,從而給股票持有人帶來損失的可能性。非系統風險的主要特徵是:
  1.它是由特殊因素引起的,如企業的管理問題、上市公司的勞資問題等。
  2.它只影響某些股票的收益。它是某一企業或行業特有的那部分風險。如房地產業投票,遇到房地產業不景氣時就會出現景跌。
  3.它可通過分散投資來加以消除。由於非系統風險屬於個別風險,是由個別人、個別企業或個別行業等可控因素帶來的,因此,股民可通過投資的多樣化來化解非系統風險。
  產生非系統風險的原因主要是一些直接影響企業經營的因素,如上市公司管理能力的降低、產品產量、質量的下滑、市場份額的減少、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的老化、原材料價格的提高以及個別上市公司發生了不可測的天災人禍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導致上市公司經營利潤的下降甚至發生虧損,從而引起股價的向下調整。如1996年中期年報公佈時,某公司宣佈其上半年每股股票的虧損在0.70元以上,從而導致了該只股票的狂跌,在很短的時間內,該股票的市價就下跌的一半。
  非系統風險的來源主要有:
  經營風險。這是指公司經營不善帶來損失的風險。公司經營不善,是對投資者一種很大的威脅。它不僅使股民毫無收穫,甚至有可能將老本也賠掉。構成經營風險主要是公司本身的管理水平、技術能力、經營方向、產品結構等內部因素。
  財務風險。這是指公司的資金困難引起的風險。一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大小,可以通過該公司借貸資金的多少來反映。借貸資金多,則風險大;反之。風險則小。因為借貸資金的利息是固定的,無論公司盈利如何,都要支付規定的利息;而股票資金的股息是不確定的,它要視公司的盈利情況來確定。因此,債務負擔重的公司比起沒有借貸資金的公司,其風險更大。

第四節 風險的度量

  在股市中,要有效地防範投資風險,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對股市的風險心中有數,要清楚在什麼點位買入風險程度高,在什麼點位買入風險程度低甚至無風險,這就是風險的度量。
  股市的風險,簡單地說,就是買入股票後套牢的可能性。
  對股市風險的度量,就是測算買入股票後套牢的概率。如股民在上證指數900點時買入股票,度量風險就是要推測股票指數降到900點以下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
  雖然股票指數處於經常性的漲漲跌跌之中,未來的股票價格難以預測,但股票指數的運行軌跡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股民可根據股票指數在過去數年的運行軌跡,通過概率統計的方法來度量股市的風險。
  下表是從1992年元月2日到1995年6月20日共865個交易日上證收盤指數落在各個區間的頻度。
  

  其中頻度的計算公式為:
  頻度=(上證指數落在該區間的天數/總天數)×100%
  如上證收盤指數落在300點∼400點之間的天數為75天,將其除以總天數865,再乘以100%,落在該區間的頻度就是8.67%。
  根據上海股市的收盤指數,可測算出上海股市在各個點位的風險度,其方法就是將上證收盤指數落在某個點位以下的天數累計起來,除以總天數。
  某點的風險度=(上證指數落在該點位以下的天數/總天數)×100%
  如上證指數在400點的風險度,就是將上證指數落在300∼400點區間的天數與300點以下的天數累計起來,除以總天數865後再乘以100%。
  400點時的風險度=(8+75)/865×100%
  =9.59%
  上證指數在各個點位的風險度如下表:
  

  在1992年元月2日至1995年6月20日的3年半中,上證指數的收盤指數落在300點以下的天數僅有8天,占865個交易日的0.92%,所以在300點時買入股票後套牢的可能性僅只有0.92%,其風險度非常小,可以說在300點或300點以下購入股票基本上是無風險。
  上證指數在400點時的風險度為9.59%,在500點時的風險度為16.29%,在600點時的風險度為28.89%,在700點時的風險度為44.61%,在800點時的風險度為58.82%,在900點時的風險度為72.23%,在1000點時的風險度為81.47%,在1100點時的風險度86.67%,在1200點時的風險度為93.72%,在1563點時的風險度為100%可以看出,隨著點位的升高,股市的風險程度逐步加大,當上證指數升至600點時,其風險度只有28.89%,小於30%,可以認為,上海股市在600點以下是低風險區;當上證指數升至700點時,風險度為44.61%,升至800點時,其風險度為58.82%,可以認為700∼800點是上海股市的中間點位,在這個區間購入股票,套牢的可能性約為50%,是中度風險區;在上證指數達到900點時,風險度升至72.23%,在該點位買入股票,不被套牢的可能性不足30%,所以900點以上應該是上海股市的高風險區域。
  計算風險度的方法有很多,以上介紹的只是其中的一種,也是最為簡單、直觀、方便和實用的一種,其所需的數據也容易采集。該方法也適用於個股的風險度測量,但應注意各個股票在除權除息後價格的斷裂,應采取相應的方法將其嫁接起來。
  


第五節 風險的防範

  股票風險的防範,首先是要防範系統風險,這就是常說的何時買比買什麼更重要。何時買指的就是系統風險的防範,而買什麼就是非系統風險的防範。而要防範系統風險,投資者首先就應該學會區分股票的高價區和低價區,因為系統風險往往都發生在高價區、且在高價區系統風險的殺傷力最大。如滬市和深市的綜合指數在1993年上半年分別從1558點、358點的高位跌至1994年7月底的333點和94點,從1994年9月底的1050點、230點跌至1995年2月的532點、123點,從1995年5月下旬的920點、175點跌至1996年初的510多點、110點。以滬深股市的運行軌跡進行統計分析,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滬市綜合指數的700點,深市的綜合指數的200點以上都是容易發生系統風險的高價區域,在這個區域內,股民不要盲目追漲,即使踏空暫時失去賺錢的機會,也不要貿然入市。而在股票的低價區如滬市的500點、深市的110點以下,系統風險發生的概率較低、且即使發生其股價的下跌空間也非常有限,所以這一帶應該說是我國股市的安全地帶。
  除了避免在高價區域買入股票外,為了有效地防範系統風險,股民還需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特別是要關注國家的政治局勢、宏觀經濟政策導向、貨幣政策的變化、利率變動趨勢和稅收政策的變化等等。如果在這些因素發生變化之前而采取行動,股民也就成功地逃避了系統風險。
  對於非系統風險的防範,主要在選股時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歷史、管理水平、技術裝備情況、生產能力、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及企業外部形象等方面要有詳細的了解,力圖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和發展前景作出比較客觀的預測。即便如此,由於上市公司在其發展過程之中還是存在著股民難以預測的不確定因素,所以防範非系統風險的有效方法還是在於分散投資,這就是在選擇投資組合時,要注意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種類股票之間的搭配,一旦某只股票的收益情況不盡人意,其它股票的收益還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彌補損失。如1994年房地產行業不景業,1995年汽車行業經營效益普遍較差,若股民在選股時不將全部的資金注入這一個行業,其損失就相當有限。而那些在股市中勢衷於尋黑馬、炒概念、追板塊而不注意分散投資的股民,久而久之都難以逃脫非系統風險的懲罰。
  對於短線投資者來說,從事股票交易的目的就是賺取價差,股票有沒有投資價值並不重要,只要避免了價格套牢,也就規避了風險。現在市場上有許多形形色色的軟件和技術分析方法,其在一定的範圍和應用條件內能幫助股民進行分析和判斷,以掌握股票的買進賣出機會。但應注意的是,任何測市系統或技術指標給出的買入或賣出訊號充其量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股民若照葫蘆劃瓢,其最終還是躲避不了股市的風險特別是非系統風險。所以短線股民在購入股票時還是應有風險意識,這就是投機不成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購買股票時不要發生價值套牢,在股票投資時關注股票的投資價值,盡可能只在投資價值區域內購入股票。
  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風險的防範比短線投資要簡單且有效,因為長線投資只要避免價值套牢即可,價格套牢不套牢不太重要的,只要能堅持只在股市的投資價值區域內買入股票即可。
  當然,對於長期投資者也存在一個把握機會的問題,不能因為不在乎套牢而盲目地入市。股價愈低,投資收益也就越高。當股價下跌至投資區域後,長期投資者也需要根據國家宏觀經濟的運行態勢、利率的走向、股市發展的一些相關政策以及股票指數的軌跡,對股價的運行趨勢多作一些分析研究,盡可能在股價的底部投入,這樣不但可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投資收益率,還可減輕股價套牢對股民心理的壓力。
  那麼,什麼是股市的投資價值區域呢?一般來說,當整個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低於一年期同期儲蓄利率的倒數且股價不高於股票平均淨資產的1.5倍時,股市就進入了投資價值區,此時股民只要將投資分散在一些業績和發展前景較好且股價與其淨資產值較為貼近的股票,就可以說已將股票投資的風險控制在了一個相當低的水準。

第六節 規避風險的六大策略

  因股票價格的變幻規律難以掌握,股票的見險就較難控制。為了規避風險,使股票投資的收益盡可能達到最大化,前人總結了一些股票投資的基本策略,本節將選其中六種予以簡略介紹。

  6.1 固定投入法

  「固定投入法」是一種攤低股票購買成本的投資方法。采用這種方法時,其關鍵是股民不要理會股票價格的波動,在一定時期固定投入相同數量的資金。經過一段時間後,高價股與低價股就會互相搭配,使股票的購買成本維持在市場的平均水平。
  例如,某投資者每季固定用1  元購買某種股票。一年後他所購買的股票情況如下:
  季度 投資額(元) 每股價格(元)  購買的數量
  1   1         40        250
  2   1         55        180
  3   1         50        200
  4   1         44        220
  該股票在一年中的平均價格為47.25元,4  元資金能買股票840股。由於采用「固定投入法」,使股票的平均成本降為47.06元,共買入股票850股,如果他用一年的總投資額4  元都在股票價格最高的二季度時買進股票,那就只能買到730股,自然比「固定投入法」的買入數量要少。如果他在股票價格最低的一季度時投入全部資金4
  元購買股票,那能買到1000股,則要比「固定投入法」買入數量多。「固定投入法」是一種比較穩健的投資方法,它對一些不願冒太大風險,尤其適宜一些初次涉入股票市場、不具備股票買賣經驗的股民。采用「固定投入法」,能使之較有效地避免由於股市行情不穩可能給他帶來的較大風險,不致於損失過大;但如果有所收穫的話,其收益也不會太高,一般只是平均水平。

  6.2 固定比例法

  「固定比例法」是指投資者采用固定比例的投資組中,以減少股票投資風險的一種投資策略。這裡的投資組合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保護性的,主要由價格不易波動、收益較為穩定的債券和存款等構成;另一部分是風險性的,主要由價格變動頻繁、收益變動較大的股票構成。兩部分的比例是事先確定的,並且一經確定,就不再變動,採用固定的比例。但在確定比例之前,可以根據投資者的目標,變動每一部分在投資總額中的比例。如果投資者的目標偏重於價值增長,那麼投資組合中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就可大些。如果投資者的目標偏重於價值保值,那麼投資組合中保護性部分的比例可大些。
  例如,某投資者有現款1000元,按照「固定比例法」進行投資。首先他要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為投資組合確定一個比例。假如該比例為保護性部分和風險性部分各佔50%。於是,他就得把其中的500元投資股票,另外500元投資於債券,各佔50%。在其後,根據股票價值的變化,對投資組合進行修正,使兩者之間始終保持既定的比例。假如股票價格上漲,使他購買的股票價值從500元上升到600,那麼,在投資組合中風險性部分就要大於保護性部分,破壞了原先各佔50%的比例規定。這時要進行修正,將升值的100元按50%的比例進行分配,即賣出50元股票,再投資於債券,促使二部分的比例重新恢復到各佔50%水平。
  固定比例法是建立在投資者既定目標的基礎上的。如果投資者的目標發生變化,那麼投資組合的比例也要相應變化。
  比如其價值增長的欲望加大,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就要加大;反之,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就要縮小。

  6.3 可變比例法

  「可變比例法」是指投資者采用的投資組合的比例隨股票價格漲跌而變化的一種投資策略。它的基礎是一條股票的預期價格走勢線。投資者可根據股票價格在預期價格走勢上的變化,確定股票的買賣,從而使投資組合的比例發生變化。當股票價格高於預期價格,就賣出股票買進債券;反之,則買入股票並相應賣出債券。一般來講,股票預期價格走勢看漲時,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比例增大;股票預期價格走勢看跌時,投資組合中的保護性部分比例增大。但無論哪一種情況,兩部分的比例都是不斷變化著的。
  例如,某投資者有現款1000元,按照「可變比例法」進行投資。最初股票與債券各佔50%的比例,即500元投資於股票,購入某種每股50元的股票10股,500元投資於債券。假如股票預期價格走勢線是看漲的,並且預期每股每月上漲5元。投資者根據股票價格與預期價格的差額買入或賣出股票,並相應買賣債券。那麼,當股票價格與預期價格一致時(即每月上漲5元),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在第二個月就會從50%上升到52.4%(股票額550元與債券額500元之比),在第三個月又從52.4%升到54.5%。
  當股票價格低於預期價格或者高於預期價格時,則可以根據實際差價的分配百分比買入或賣出股票,從而也會使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的比例逐月加大。比如股票價格上漲到每股61元,較預期價格每股55元高出6元,這6元就是股票價格與預期價格之間的實際差價。如果實際差價的分配百分比仍然為各佔50%,那麼投資者就要在每股股票中抽出3元(即6×50%=3),將總價值為30元的股票拋出,並買入同額債券,這樣他的投資組合是股票580元,債券530元,風險性部分占52.25%,保護性部分占47.75%。這裡實際差價的分配百分比可以根據投資者的需要和具體情況而確定。假如股票的預期價格走勢線是看跌的,那麼情況正好相反,投資組合中的風險部分的比例會逐步減小。
  因此,在使用可變比例法時預期價格走勢至關重要。它的走勢方向和走勢幅度直接決定了投資組合中兩部分的比例,以及比例的變動幅度。

  6.4 分段買高法

  「分段買高法」是指投資者隨著某種股票價格的上漲,分段逐步買進某種股票的投資策略。股票價格的波動很快,並且幅度較大,其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如果股民用全部資金一次買進某種股票,當股票價格確實上漲時,他能賺取較大的價差;
  但若預測失誤,股票價格不漲反跌,他就要蒙受較大的損失。
  由於股票市場風險較大,股民不能將所有的資金一次投入,而要根據股票的實際上漲情況,將資金分段逐步投入市場。這樣一旦預測失誤。股票價格出現下跌,他可以立即停止投入,以減少風險。
  例如,某投資者估計某種在50元價位的股票會上漲。但又不敢貿然跟進,怕萬一預測失誤而造成損失。因而不願將1000元現款一次全部購進該種股票,就采用「分段買高法」投資策略。先用250元買進5股,等價格上漲為55元時再買進第二批;再上漲到每股60元時,買進第三批。在這個過程中。
  一旦股票價格出現下跌,他一方面可以立即停止投入,另一方面可以根據獲利情況拋出手中的股票,以補償或部分補償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假如投資者買進第三批股票後,價格出現下跌,這時投資者應停止投入,不再購買第四批;同時要根據股票價格下跌幅度來決定是否出售已購股票。當股票價格不跌為55元可考慮出售全部股票。這樣,第三批股票上的損失可以用第一批股票上的盈利來彌補,保證1000元本金不受損失。當然,投資者也可以根據股票下跌幅度,分批出售股票。

  6.5 分段買低法

  「分段買低法」是指股民隨著某種股票價格的下跌,分段逐步買進該種股票的投資策略。按照一般人的心理習慣,股票價格下跌就應該趕快買進股票,待價格回升時,再拋出賺取價差。其實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股票價格下跌是相對的,因為一般所講的股票價格下跌是以現有價格為基數的,如果某種股票的現有價格已經太高,即使開始下跌,不下跌到一定程度,其價格仍然是偏高的。這時有人貿然大量買入,很可能會遭受重大的損失。因此,在股票價格下跌時購買股票,投資者也要承擔相當風險。一是股票價格可能繼續下跌,二是股票價格即使回升,其回升幅度難以預料。
  股民為了減少這種風險,就不在股票價格下跌時將全部資金一次投入,而應根據股票價格下跌的情況分段逐步買入。
  例如,某種每股50元股票,其價格逐步上漲,當上升到每股60元時,開始回跌,假如跌到每股55元,這時可能繼續下跌,也可能重新回升。由於原先上漲幅度較大,使得繼續下跌可能性要大於重新回升的可能性。如果某投資者在下跌時將所有的資金1000元一資投入該股票,那麼他很可能會因股票價格繼續下跌而遭受較大的損失。他只有在股票價格重新回升,並超過每股55元時,才有獲利的可能。如果他采用「分段買低法」逐步買入該種股票,就能通過出售股票來補償,或部分補償遭受的損失,以減少風險。當股票價格跌到每股55元時,他先買進第一批5股該種股票,待股價跌到每股50元時,買進第二批,再跌到每股45元時,買進第三批。這時,如果股票價格重新回升,當上升到每股50元時,投資者就可以用第三批股票來抵銷買進第一批股票的損失。如股票價格繼續下跌,那麼也能減少投資者的損失。如股票價格重新回升到最初的每股60元時,那麼股民就能獲得巨大收益。
  「分段買低法」比較適用於那些市場價格高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如果股票的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對於長線股民來說,可以一次完成投資,不必分段逐步投入。因為股票價格一般不可能低於其內在價值,其回升的可能性很大,如不及時買進,很可能會失去獲利的機會。

  6.6 相對有利法

  「相對投資法」是指在股市投資中,只要股民的收益達到預期的獲利目標時,就立即出手的投資策略。股票價格的高低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的高價與絕對的低價。此時是高價,彼時卻可能是低價;此時是低價,而彼時則有可能是高價。所以,在股票投資過程中務必要堅持自己的預期目標,即「相對有利」的標準。因為在股票投資活動中,一般投資者很難達到最低價買進、最高價賣出的要求,只要達到了預期獲利目標,就應該立即出手,不要過於貪心。至於預期的獲利目標則可根據各種因素,由投資者預先確定。
  例如,某投資者有現款1000元,買進了20股某種每股50元的股票。如果確定預期獲利目標為10%,那麼當股票價格上升到每股55元時,他就該立即出售全部股票,獲淨利100元,正好為其本金的10%,如果其確定的獲利目標為20%,那麼必須等到股票價格上升到每股60元時,才能賣掉股票。很顯然,「相對有利法」雖然比較穩健,可以防止因股價下跌而帶來的損失,但也有兩個不足之處,一是股票出手後,如股票價格繼續上漲,那麼股民就失去了獲取更大收益的機會;二是如果股票價格變化較平穩,長期達不到預期獲利目標,那麼投資者的資金會被長期擱置而得不到收益。投資者除了事先確定預期獲利目標外,還可相應確定預期損失目標,這就是止損線,只要股票價格變化一達到預期損失目標,股民就立即將股票出手,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

第七節 股市陷阱及防範

  在實際的股票投資中,除了客觀因素造成的股市風險外,還有一類風險是人為的,這就是機構大戶為中、小散戶設置的陷阱。
  一般來說,中、小散戶的資金實力相當有限,力量單薄,在股市上難以形成氣候。而大戶卻可憑借自己手中雄厚的資金實力,呼風喚雨、推波助瀾,可以制造一些股市陷阱,專等中、小散戶上當,以牟取高額利潤。機構大戶設置陷阱的一般手法有:
  1.造謠惑眾。造謠惑眾是機構大戶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既簡單又省事,又不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在股市中,機構大戶故意散佈一些無中生有的謠言,以影響中、小散戶的購買意向。如在股市的頂部區域,機構大戶就經常制造一些利空傳言,從而打壓股指;而在牛市初期,機構大戶就經常性的擴散一些利多消息,從而吸引中、小散戶跟進。
  2.內幕交易。內幕交易是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或券商利用職業之便,進行非法的股票交易來獲取暴利。如1963年末,美國的一上市公司在加拿大東部發現了一座礦山,並購買了周圍的土地,然後該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等「內幕人士」及其親朋好友們就紛紛購入該公司股票,同時又發佈新聞對社會輿論的報道予以否定。1964年4月,該公司的秘密還是被公眾發現了,其股票價格當天就從18美元漲到36美元,到1968年,該公司的股價漲到150美元,那些經營管理人員及相關人士就趁機大發了一筆橫財。
  3.囤積居奇。囤積居奇是指機構大戶憑借手中巨額資金大量套購股票,並依此為理由,要求參加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或乾脆吞併上市公司,要挾上市公司以高價收回,借些大賺一筆。
  4.瞞天過海,瞞天過海是指某個機構大戶利用不同的身份開設兩個以上的帳戶,或某一個集團利用分公司的帳戶,以互相沖銷轉帳的方式,反覆地做價,開銷少量的手續費和交易稅,以達到操縱股價的目的。
  5.拋磚引玉。拋磚引玉是指機構大戶連續以小額買賣,以「高進低出」或「低進高出」的手法,來達到壓低股價或拉抬股價的目的。當以小額資金抬高股價後,機構大戶就趁中、小散戶跟風之機,傾巢拋出,從而獲取暴利。反之,當以少量股票打壓股價後,就大量買進。
  中、小散戶防範股市陷阱的有效方法有兩種,一是遠遠地避開,在股市投資中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策略,不為股價的漲漲跌跌所動,不為謠言所惑,股價到達了自己的預期就拋,降到了投資價值區域就吸,與機構大戶井水不犯河水。其二是搭船過河、過河拆橋,利用機構大戶的造市,從中賺得一把。但采取這種方法一般風險較大,在操作中難以把握分寸,在我國中、小散戶中,絕大多數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八節 風險承受能力及投資趨向

  雖然有多種方法來規避股票投資的風險,但由於股票價格的不可測性,只要進入股市,無論是老股民還是新股民,是大戶或是散戶,局部風險的發生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股票投資中,股民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隨時調整投資策略及投資組合,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打擊。
  股民的風險承擔能力因各人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它包括年齡、閱歷、文化水平、職業特性、經濟收入、心理素質、社會關係等諸多因素。其中,與股票投資關係最為密切的可概括為四個方面:投資動機、資金實力、股票投資知識和閱歷、心理素質。這四個因素決定著股民對投資風險的承受能力。
  按照上述這四個條件可以把股民的風險承受能力劃分為三檔,即低、中、高。其中,風險承受能力低的股民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1.懷著投機衝動參與股票投資。這些股民大多是在炒股發財效應的感染下萌發了入市的欲望,他們從親朋好友那裡聽到種種關於股市致富的傳聞和故事,並從其示範效應中得到鼓舞和刺激,盲目地認為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能做到,別人能賺錢自己也不會虧損,在毫無風險意識的情況下,就雄心勃勃將資金投入股市。這些股民因入市匆忙,所選擇的時機往往都是股價的高位。
  2.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既沒有其它的收入來源,也沒有賺錢的門路,而自己對發財致富的要求又十分的迫切,就把股票投資視為跨入有產階級行列的捷徑,對通過股票投資來獲取高額收益的期望值極高。這些股民一般都是工薪階層,是依靠工資收入來維持生活的普通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中小學教師、機關幹部、退休職工等。
  3.入市的金額大大高於自己的經常性收入,兩者之間相差數倍甚至數10倍以上,其資金比重在自己畢生積蓄中所占的比重過高,超過50%以上,有的股民甚至負債炒股。
  4.文化水平較低且對股票的相關知識及炒作技巧了解甚少,各方面信息閉塞,消息來源僅局限於股市、股民或正規的刊物,參與股票投資時間不長,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社會關係簡單,沒有熟悉經濟、金融及企業管理方面的人為之參謀。為其提供有價值的投資咨詢建議。
  5.性格內向,為人處事謹小慎微,平日裡比較吝嗇,把錢看得很重;對股票投資的風險無心理準備,市場稍有波動便惶惶不可終目,買了怕跌,賣了怕漲,一旦投資套牢,虧了本,心理負擔極重,對日常生活影響極大。
  風險承受能力強的股民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1.投資股票主要是被股票豐厚的股息紅利所吸引,重視長期投資效益。在投資中不急於求成,對眼前利益並不十分在意。
  2.有比較穩定和優厚的經濟收入,賺錢的門路較多,有一定的經營經驗和意識,有較高的額外收入。這些股民一般都是有產階級,比如個體工商業者、外資企業職員或股份公司的高級職員、演員、中間商、作家、發明家、僑眷等。
  3.股票投資數量與經常性收入相差不大,股票投資金額只佔自己儲蓄資金的一部分,通常在1/3左右,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來彌補投資損失。
  4.有比較豐富的股票投資理論與實務知識,具有股票投資實踐經驗,有比較廣泛的社會關係。其信息來源不僅僅是局限於股市或股民之間,在親朋好友中有經濟、金融或企業管理方面的行家,能得到較有價值的投資咨詢建議。
  5.性格開朗、豁達,不計較一時的得失,情緒樂觀。一旦在股票投資中遭受局部損失,也能夠「拿得起,放得下」,重整旗鼓,以利再戰。
  風險承受能力中等的股民其特徵在以上兩者之間。
  股民在股票投資過程中,可根據以上所列舉的特徵,對照和分析自己屬於哪種情況,根據自己的風險能力采取相應的投資對策。但在實際中,往往是資金實力不強及風險承受能力差的股民,在投資中最衝動,最期盼能以小博大,賭博心理最重。而一些有產階級,由於比較珍惜來之不易的財富,在入市前心理準備比較充分,其投資行為也相對比較保守和理智。
  在將資金投入股市前,投資者應首先測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其方法是將上面提到的幾種情況歸納為若干選擇題,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用肯定或否定來回答。
  1.投資股票的目的不是投機。
  2.投資股票是看中紅利收入。
  3.希望在股票交易中能獲得豐厚的價差收益,但不貪圖這類收益。
  4.股票的投資收益並不是重要的收入來源。
  5.對長期投資更感興趣。
  6.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7.有穩定的賸餘收入。
  8.賸餘收入能夠滿足入市的最低保證金要求。
  9.有能力承受和彌補股票投資的虧損。
  10.熟悉股票投資知識。
  11.有固定、有效的信息來源。
  12.有從事股票投資的朋友。
  13.參加過股票買賣。
  14.屬於當機立斷者,而不屬於患得患失者。
  15.精力充沛。
  16.心理健康,不重虛榮重務實,在逆境中能保持樂觀和信心。
  接下來再將測試結果進行總結,肯定與否定的答案各佔50%時,為風險承受能力適中者,肯定的回答多於否定的回答時,表明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強,如果否定的回答多於肯定的回答,則意味著投資者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比較弱。
  如果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強者,就比較適宜於股票投資;如果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差者,應盡量抑制自己的投資衝動,一般應先熟悉股票市場的基本情況,掌握一些基本的投資知識及技巧。如果一定要入市炒股,可暫時投入少量資金,以避免股票投資風險給自己帶來難以承受的打擊,影響工作及生活。

附 「南海泡沫事件」

  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興盛時期。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私人資本不斷集聚,儲蓄不斷膨脹,而投資機會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閒置的資金有待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名為南海公司的股份公司在1711年宣告成立。南海公司的業務範圍是在南美經營奴隸貿易和捕鯨業務,但在公司董事中並無一人精於此道,公司發起人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人們急於投資發財的欲望騙取錢財。
  在公司成立的最初幾年,南海公司先以認購政府債券的方式從政府那裡獲得了對南美貿易的壟斷權,在公眾中樹立了創利公司的光輝形象,引起了人們購買該公司股票的極大興趣。
  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並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如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使得投資者接踵而至,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眾參議員,而當時的國王也禁不住誘惑,竟也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該公司的股票行情急劇上揚。同年4月,該公司新發行的300英磅面值的股票在一個月內便上升了近一倍,三個月後便漲到了1000英磅以上。由於股票價格持續上漲,其股價就象一個越吹越大的泡沫,人稱「南海泡沫」。而此時,該公司的經營狀況已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眼見陷阱已經布好,公司的操縱者便決定脫身,他們拋出了全部的股票。而當公眾了解到公司的真相以後,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便一瀉千里,市場籠罩在一片恐慌之中,成千上萬的股民慘遭重創甚至傾家蕩產。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在這次事件中損失慘重的科學家牛頓驚歎道:「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如此瘋狂」。為了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英國議會在事後通過了「泡沫法案」,該法案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提出了許多限制條件,從而也窒息了英國股份公司的發展。
  總結「南海泡沫」事件的發生,其教訓主要有以下四點:
  1.公眾缺少相應的股票知識。
  2.資金冗余,投資機會相應不足,而股票正好處於供不應求狀態。
  3.股票的暴漲使人們輕信「股票至富」的魅力,使越來愈多的市民湧入股市,從而造成股市「泡沫」的越吹越大,導致市場投機愈來愈瘋狂,為股票市場的暴跌埋下禍根。
  4.股票市場的巨大的集資誘惑,加上政府對股票的管理松懈,使公司不受法律約束而濫發股票。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