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核禿鷲」 悄悄逼近奠邊府

1953年初新上台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提出過一種理
論—— 「多米諾理論」。他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解釋說:「你
立起了一堆骨牌,只要是碰倒了第一塊,那麼最後一塊也會
很快地倒下。這樣你就讓影響深遠的分崩離析開了頭。「他向
持懷疑態度的溫斯頓·丘吉爾說,如果 「印度支那落入共產
黨人之手,對我們和你們的全球戰略地位的最後影響……將
是災難性的」。
正因為相信「多米諾理論」,所以朝鮮停戰協議簽訂後不
到一年,雖然對朝鮮戰爭記憶猶新,心有餘悸,美國當局卻
又企圖在越南投擲原子彈,用原子彈幫助法國殖民主義者挽
回敗局,繼續維護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在這樣的歷史背
景之下,便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另一次核危機,出
現了核威懾戰略史上驚險的一幕—— 「核禿鷲」 悄悄逼近奠
邊府。
3.1 奠邊府告急
奠邊府位於河內以西200英里的越南境內,是越南西北
部的戰略要地,以奠邊府為據點,就可以控制住越南西北部
和老撾上寮地區。在印度支那,奠邊府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是
不足為奇的。
1954年3月13日,越南人民軍包圍了奠邊府,並對奠邊
府一支被包圍的法國守軍發動了大規模的猛烈進攻,法軍眼
看就要堅守不住。於是,在一年前結成了尷尬但卻很認真的
夥伴關係的美法兩個政府,便在惶恐不安的情緒中,進行了
緊鑼密鼓的關於在奠邊府使用核武器問題的磋商和策劃……
奠邊府無可爭辯地是越南領土,與美法相距不止萬里之
遙,法軍為什麼會駐守在奠邊府?
關於這個問題,還得從一個世紀以前說起。
1852年12月,法國路易·波拿巴即帝位,稱拿破侖三
世,法蘭西進入第二帝國時期。國家的真正統治者是金融貴
族集團和工業巨頭。在第二帝國時期,工業與交易所投機事
業得到空前的發展,法國最後完成了工業革命。拿破侖三世
為了維護一小撮大資本家的利益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
僅在國內采取了反革命的軍事獨裁,把國家的軍事警察官僚
機構發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而且對外采用擴張政策,以滿
足大銀行家和工業巨頭擴大投資場所和市場的需求。除在歐
洲進行擴張以外,第二帝國還於1 854—1860年間加強了對中
國和印度支那三國的侵略。
早在1858年,法國就發動了侵略越南的戰爭。19 世紀最
後二十年間,法國對越南的侵略日益猖獗。它的如意算盤是
要以越南為據點,進一步控制中國。1885年6月,法國迫使
清政府在天津締結正式和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
1893年,法國殖民主義者占領了整個印度支那三國,把印度
支那半島上的法國侵佔地區合併,稱為 「印度支那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侵入印度支那。1945年8月15
日日本投降後,印度支那共產黨決定發動武裝起義。越南、老
撾和柬埔寨相繼宣佈獨立。越南八月革命勝利,成立了以胡
志明為主席的越南民族解放委員會和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
府。在1945年8月22日至25日於華盛頓舉行的美法兩國首
腦會談中,美國方面由於考慮到德國問題上將同蘇聯展開尖
銳斗爭,感到必須調整同法國之間的關係,因此杜魯門向戴
高樂表示,美國 「不反對法國軍隊和法國當局回到印度支那
去」。當時接受日軍投降的英國軍隊和中國國民黨政府的軍
隊,都支持法帝國主義捲土重來。於是,法軍又於1945年9
月侵入越南,10月侵入柬埔寨,年底侵入老撾。從此,爆發
了歷時九年的印度支那三國人民的抗法戰爭。
1947年2月18日,法帝國主義者占領了越南北方的主
要城鎮和地區,很快把軍隊增加到15萬人。同年10月,法
軍進攻河內東北地區,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占據了高平、七
溪、諒山等戰略要地。在此斯間,法國承認保大傀儡政權為
法蘭西聯邦內獨立國,支持保大招兵買馬,擴充偽政權。
1950年夏天,應越共和胡志明主席的要求,中共中央派
出以陳賡為首的中國顧問團,去越南協助越共組織邊界戰役。
越共軍隊於9 月中旬向越南北部戰略重鎮諒山地區的法軍進
攻,全殲法軍勒巴兵團和沙巴兵團,消滅敵人3000余人,俘
虜了法軍3名上校和許多中下級軍官。法軍驚慌失措,開始
全部南撤,河內以北地區全部解放。1950年底,法軍被迫轉
入全面防禦。接著,越南人民軍又連續發起了紅河中游、10
號公路、寧平等三次作戰,至1951年6月20日,連克法軍
固守的大小據點70多個,殲敵1.1萬余人。同時,老撾巴
特寮解放軍勝利地結束了上寮戰役;柬埔寨統一陣線解放軍
也連續獲得勝利。
為了幫助法國殖民軍擺脫困境,從1953年到1954年,美
國向法軍提供了360架軍用飛機、390艘大小艦船、2.1萬
輛汽車和17.5萬支各種輕重武器。1953年秋,法軍在美國
支持之下,推進所謂「納瓦爾計劃」,調集機動兵力,侵犯越
北平原,妄圖在十八個月內奪回戰場主動權。11月20日,法
軍使用空降兵,攻佔了越南西北部戰略要地奠邊府,並且修
築了堅固的碉堡群,企圖進行死守,把奠邊府作為控制越南
西北部和老撾上寮地區的戰略要地。但是越南人民軍在越西
北和平原地區發起進攻,配合老撾巴特寮和柬埔寨統一陣線
解放軍,解放了老撾中、下寮和柬埔寨東北地區,打通了縱
貫印度支那南、北戰場的戰略交通線。
「納瓦爾計劃」的要點就是集中兵力攻佔奠邊府。越南人
民軍也把奪回奠邊府看得十分重要,因為如果不拔除這個釘
入根據地的釘子,越南人民軍不僅有後顧之憂,而且有可能
被法軍分割和各個擊破。因此,越南人民軍發動了舉世聞名
的奠邊府戰役。
對奠邊府的進攻,很快在巴黎和華盛頓造成驚恐。法軍
在奠邊府戰役中苦苦支撐,而在法國國內,政府又面臨法國
人民厭戰的強大壓力。可以說,在生命和金錢方面所付出的
代價,已達到了法國無法承受的地步。法國總理普裡文無可
奈何地向華盛頓發出悲鳴:「再也不存在獲得令人滿意的軍事
解決的前景。」由於法美的夥伴關係,美國支付了越南戰爭的
絕大部分的戰費,而法國則在訓練不良、極缺乏熱情的越南
傀儡部隊的勉強支撐下打了大部分的戰爭。1945年的整個1
月和2月,艾森豪威爾一直在發愁:美國能幫什麼忙。他不
想讓美國軍隊捲入印度支那地區任何一個地方的全面戰爭。
但是,奠邊府告急,又使艾森豪威爾心急如焚。他認為:「無
論通過何種手段,共產黨對整個東南亞的統治將在短期內嚴
重危及,在長期內致命危及美國的安全利益。」所以,美國必
須盡其可能加強法國的意志和能力,並幫助非共產黨越南意
識到本身的危險。艾森豪威爾除把越南比作一塊多米諾骨牌
外,還把越南比作 「在瓶子裡的瓶塞」。他又說過:「對於漏
水的堤壩有時采取一些措施總比讓整個結構被沖掉要好。」他
一再敦促他的顧問們找出更好的辦法來加固堤壩,使瓶塞保
留在瓶裡並支撐住那塊多米諾骨牌。奠邊府告急雖然使艾森
豪威爾感到東南亞局勢已經危如累卵,但是對整個東南亞危
險的深切關注,並沒有立刻變為有效的行動。
3.2  「禿鷲行動」 計劃出籠
在越南長期僵持,不僅會消耗法國的資源,而且會嚴重
影響法軍和越南傀儡軍隊的士氣,難免導致法國在越南戰爭
中的徹底失敗。因此,法國對美國提出的援助要求,不僅包
括給予更多的美元,而且包括提供美國飛機和軍隊。與此同
時,法國在生命和金錢方面所付出的代價,可以說已達到法
國幾乎無法承受的地步。因此,法國還利用艾森豪威爾迫切
要求鞏固歐洲防務集團以加強防務的需要,對美國進行訛詐。
法國警告說,越南戰爭中的長期僵持,將使法國的人力物力
消耗殆盡,乃至永遠無法履行其在北約中所承擔的義務;如
果美國在印度支那問題上不給予支持,法國便不能批准歐洲
防務條約。
對美國來說,歐洲和印度支那都至關重要,都是它 「全
球戰略」 鏈條上的一環,它不容許其中的任何一環遭到破壞
或斷裂。美國認為,如果法國在越南遭到失敗,就會使美國
的「全球戰略」失去平衡。早在1952年,杜勒斯就對艾森豪
威爾說過:「朝鮮是重要的,但是真正重要的地點是印度支那,
因為我們可能丟掉朝鮮而不受其後果的影響,但是如果印度
支那丟了,南亞也丟掉了,那就很難使我們不受影響。」美國
考慮到它的全球利益,當然要極力挽救法國的失敗,問題是
采取什麼辦法最有效,所承擔的風險最小。對於這個問題,美
國統治集團內部並不一致。
朝鮮戰爭余悸未消,艾森豪威爾在朝鮮停戰協定簽訂還
不到一年之際,顯然不願意打出自己的旗幟重返亞洲大陸,他
的選擇是利用美國的 「資源」 來支持法國軍隊。因此,艾森
豪威爾給了法國10架轟炸機和200名人員。可是,事後又
「害怕地面部隊陷入印度支那不能脫身」,又出爾反爾,答應
在1954年6月15日將地面部隊的200人全部撤回。
1954年3月23日,法國陸軍參謀長艾裡再也頂不住前
線指揮官頻頻告急的壓力,飛往華盛頓緊急尋求美國的軍援。
然而,艾森豪威爾害怕承擔風險,只同意向法國提供幾架能
投擲凝固汽油彈的C —119 型飛機。杜勒斯直率地告訴法國
陸軍參謀長艾裡,美國 「除非可望打贏,否則不能打出自己
的旗幟,派出自己的軍隊,以國家的威望來下賭注」。
另一方面,艾森豪威爾也不會見死不救,不向陷入奠邊
府困境的法國夥伴伸出救援之手。他任命比特爾·史密斯為
一個委員會的主席,該委員會的職責是向總統提供咨詢。史
密斯出的一個主意是用亞洲人打亞洲人,即用國民黨軍隊援
救被圍困在奠邊府的法國軍隊。艾森豪威爾在這個問題上還
算明智。他鑒於朝鮮戰爭的教訓,斷定如果把蔣介石的軍隊
投入戰場,肯定會導致紅色中國的大規模干涉。他深感 「紅
色中國大舉行動的政治風險委實太大了」,於是斷然否定了史
密斯的建議。艾森豪威爾還對史密斯抱怨說:「我們缺乏一個
全盤的計劃。盡管我們提供援助,但是在印度支那局勢一旦
惡化時,卻拿不出一個可供選擇的方案。」
奠邊府被圍困,使法國軍隊在那裡的處境日益艱難。戰
局的發展,迫使美國當局不得不考慮以下問題:法國的防禦
頂得住嗎?美國現在應該做什麼呢,以什麼為條件呢?使用
美國空中力量替受困法軍解圍的做法,是否能取得實際效果
和重大意義呢?在討論最後一個問題時,有人考慮到了美國
擁有的核優勢。經過秘密策劃,擬就了代號為「禿鷲行動」的
美法聯合行動計劃。以 「禿鷲」 之類的猛禽為代號,暗示的
是要使用威力非凡的核武器。這一計劃的主要之點,就是讓
轟炸機從第7艦隊的航空母艦上起飛,投擲核彈轟炸奠邊府
周圍的越南人民軍,以此來解救被困法軍。
3月24日,國務卿杜勒斯與總統討論了奠邊府的危險。
總統的答覆是:假如「一次性打擊」確能產生決定性的結果,
那麼,他就不會完全排除一次性打擊的可能性。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阿瑟· W ·雷德福,是「禿鷲行
動」 計劃的積極倡導者和中心人物。早在奠邊府首次受到圍
困之前,即1954年的1月,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會議上,總
統和雷德福就討論過一次性打擊的可能性。雷德福的言論頗
具有鼓動性。他說:「假如我們能夠在奠邊府上空投入一個中
隊的美國飛機,只消一個下午就有可能挽救局勢。這賭注難
道還不值嗎?」總統對這番話是有同感的。總統承認,這將是
一件非常性的事。雷德福的看法,雖然引起一些人的強烈反
對,卻引起了總統的濃厚興趣。
3月24日,艾森豪威爾收到了雷德福上將的一份很長的
備忘錄。備忘錄認為,如果要避免失去整個東南亞,「美國必
須准備立即並且或許以武力的形式行動起來,從而響應法國
爭取美國干預的狂熱而又過晚的請求」。
3月26日,雷德福在與法國伊利將軍的最後一次秘密會
議中,使這位法國人相信,如果巴黎政府要求空中支持,雷
德福將強烈支持這一要求。
國務卿杜勒斯於3月29 日發表一篇重要講話,講話中的
關鍵句子很強硬但含意隱蔽。他有意把外交官和記者的注意
力引向這些句子:「在今天的條件下,無論通過什麼手段將共
產黨俄國和它的中國共產黨盟國的政治制度強加給東南亞,
都將嚴重威脅整個自由的大家庭。美國認為,那樣的可能性
不應被動地予以接受,而應以聯合行動予以對付。」3月30
日,詹姆斯·賴斯頓「根據最高授權」這樣寫道:「艾森豪威
爾政府已經作出了十分重要的政策決定,阻止共產黨征服東
南亞—— 為了達到這一點,政府甚至不得不與法國和其他國
家『聯合行動』。」 這段文字就發表在1954年3月30日的
《紐約時報》第1頁上。
4月2日,杜勒斯和雷德福回到白宮協調計劃,以便一起
去見國會領導人。杜勒斯給總統看了授權采取空中和海上行
動的決議草案;總統對決議草案感到滿意,但建議先讓國會
領導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後再遞交決議草案。雷德福說,
關於奠邊府,他確實考慮過作一次「襲擊」,他現在認為奠邊
府的命運將「決定於幾個小時之內」。他沒有排除在以後的階
段采取某些直接行動的必要性,只是 「目前心裡尚無具體想
法」。4月5日早晨,杜勒斯告訴艾森豪威爾,法國人對美國
駐法大使道格拉斯·狄龍說,法國人獲得的印像是 「禿鷲計
劃」 已獲同意,並且暗示說,法國人希望對越軍投兩、三枚
原子彈。副總統尼克松、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和法國
陸軍參謀長艾裡也認為,「禿鷲行動」計劃需要有3顆原子彈。
雷德福的同事、空軍參謀長內森·特文寧在他十一年後的回
憶中這樣說道:
「我當時是參謀長,但是當我回憶這件事時—— 也許我有
點錯了—— 到最後攤牌的時候,我們被告知—— 國務院告訴
我們,『我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挽救奠邊府』。為時如此之晚,
挽救奠邊府只有一個辦法,只有雷德福和我表示同意。我們
不想轟炸中國大陸—— 全部地區。但是我們所想像的是——
我仍然認為這本應是個很好的主意—— 投下3顆小的戰術原
子彈—— 它是一個相當孤立的地區;奠邊府周圍沒有大城市,
只有共產黨和他們的供給物資。可以用一整天的時間投下一
顆炸彈,保證投到合適的地方。不會有抵抗。把那些共產黨
趕出這塊地方,樂隊就能奏《馬賽曲》,法國人將隊伍整齊地
離開奠邊府。那些共產黨人將會說:『哦,這些家伙對我們也
能這樣做。我們最好小心點兒。』如果我們投下這些小『原
子』武器,我們就有可能沒有今天在越南所面臨的問題……
我想3顆小原子彈只要投放位置合適,不會給我們帶來太大
麻煩或是開創一個先例,但是它將很好地教訓那幫中國人,我
們可能挽救了法國,也許我們目前在東南亞的困難也可以避
免。」
特文寧在這裡描述了在奠邊府可能采取的核行動,說明
美國當局對這一核行動確實作過研究。但是這些情況在當時
都是絕對保密的。艾森豪威爾在每周的記者招待會上從未透
露過要在印度支那使用核武器的問題。尼克松在他的回憶錄
中,也簡略地提到過,雷德福不僅對特文寧,而且對其他可
能同情他的人,謹慎地提到過在印度支那使用核武器的問題。
4月7日,雷德福的副官喬治·安德森上尉要求就一個
「微妙的問題」見見國務院的小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參贊。雷
德福當時正確地意識到,組成聯盟的努力,現在已成為政府
東南亞政策的中心,便指示安德森提出一個建議。麥克阿瑟
立即將有關情況向杜勒斯作了匯報:五角大樓的 「前進研究
小組」已經得出結論:3顆戰術原子彈,使用適當,就足以摧
毀越共在奠邊府的努力。
4月9 日,杜勒斯送回消息說,他和雷德福無疑將有機會
「在某個時候」 討論這一可能性。大概是4月20日吃午飯的
時候,杜勒斯同雷德福和國防部長威爾遜,確實討論了這一
可能性。杜勒斯和雷德福都同意,要設法使國際上能接受使
用原子彈。本來,杜勒斯與雷德福在如何使用核武器的問題
上存在分歧,前者認為,美國對印度支那的任何軍事干預,都
要有其他盟國的支持,他極為珍視「聯合行動」。雷德福卻通
過深思熟慮,把使國際上接受使用原子彈與杜勒斯所珍視的
「聯合行動」職繫起來。幾天以後,法國外交部長喬治·比多
向其信任的低級官員說,在一次私下談話裡,杜勒斯暗示,也
許能給法國准備好原子彈。
4月22日,比多再次呼籲援助奠邊府。4月23日,在北
約會議上,他給了杜勒斯一份從納瓦爾將軍那裡收到的消息。
消息說,美國大規模轟炸,是奠邊府的法國守軍的唯一希望。
杜勒斯腦子裡裝著雷德福的看法,並且就在同一個下午告訴
北約,核武器 「現在必須被認為實際上已成了常規武器」。
4月23日,奠邊府的法國守軍節節敗退,眼看就要支持
不住了。正在歐洲為實現「禿鷲行動」計劃而遊說的杜勒斯,
給艾森豪威爾發來一連串令人驚慌的電報。杜勒斯宣稱:「在
我看來,法國正在幾乎明顯地在我們眼前走向崩潰。」他認為
全世界對奠邊府的廣泛宣傳,已使它成了與其軍事價值完全
不相稱的象徵。杜勒斯告訴華盛頓,法國堅持認為,法國所
面臨的只有兩種選擇:或者實施 「禿鷲行動」 計劃,或者要
求停火。杜勒斯也認識到,時至今日,局勢已惡化到極點,用
常規空襲來挽救奠邊府的敗局,已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濟於
事。
看來,艾森豪威爾已經可以在任何時候下令用原子彈進
行空襲。他的許多高級顧問要求他立即做這件事,其中有參
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副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計劃機構的首
腦、共同安全署顧問和國務卿。國家安全委員會還討論了在
沒有英國的參與下,由美法兩國在印度支那實施 「禿鷲行
動」 計劃的可能性。
「核禿鷲」已悄悄逼近奠邊府。在奠邊府使用核武器,似
乎已到了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地步。
3.3  「核禿鷲」 折翅難飛
當「禿鷲行動」計劃可能付諸行動,「核禿鷲」悄悄逼近
奠邊府的時候,制定計劃的人由於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又
陷入了猶豫不決之中。他們不得不問自己,如果動用 「新武
器」 —— 他們對核炸彈文雅的稱呼—— 這種打算是否應該通
告盟國?這一結果會不會把他們嚇跑?能將一項武器租借給
法國用於此項目的嗎?在印度支那使用一次 「新武器」 能有
助於阻止中國人的參與嗎?蘇聯人和中國人渴望避免一場
「新武器」 戰爭嗎?
在諸如此類和如何使用核武器的問題上,美國高層人士
之中意見紛紜,莫衷一是,而且各種分歧由來已久,爭持不
下。
國務卿杜勒斯雖然不是從根本上反對「禿鷲行動」計劃,
但是以挽救奠邊府來挽救局勢的想法從未吸引過他。他希望,
所有有關方面表現出團結和決心,這種表現不是具體的軍事
行動,而是進行威懾,以防止磐石般的共產黨敵人對東南亞
的進一步「侵略」。4月2日,杜勒斯給總統看了授權采取空
中和海上行動的決議草案後,又向總統說明了他與雷德福觀
點的分歧。他指出,建議國會授權是威懾政策的一部分,是
全面努力作好國際准備 「聯合行動」 的一部分。他認為,雷
德福上將與他的不同之處是,「將這一授權看作在某些『襲
擊』中立即能使用的東西,而不考慮盟國的團結事先是否已
發展到了足夠的程度」。換言之,杜勒斯優先考慮的是盟國的
團結,是聯合行動,而不是使用原子彈挽救奠邊府;他把聯
合行動視為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之一。
國會的基本傾向與杜勒斯不謀而合。當4月3日杜勒斯
和雷德福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在國務院與8名老資格的國會
領導人討論越南危機時,國會表明,它關心的主要焦點,在
於有必要避免任何美國的單獨努力。國會對於英國和法國的
決心存有很大懷疑。會議結束時,國會領導人的反應是一致
的:在國務卿得到盟國的政治的和重要的承諾之前,國會不
應該采取行動。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實際上扮演了「雙面人」的角色。在
對越南使用核武器的問題上,他表現出明顯的反復無常,搖
擺不定。美國有的研究者指出:「作為冷酷軍人的總統可能被
突然秘密空襲的想法所暫時歎引,但是作為政治家的總統,沒
有國會的授權,他不願使美國部隊投入戰鬥。」
當杜勒斯通過電話,向在戴維營的艾森豪威爾匯報了國
會領導人的意見時,兩人都認為自己的觀點與國會領導人的
基本相同。兩人的簡短談話涉及到三項必要條件,第二天兩
人進一步討論了這些條件。4月6日,杜勒斯正式向國家安全
委員會闡述了這些條件,即美國對印度支那的任何軍事干預
將要求:(1)其他盟國的支持,特別是英國的支持;(2)越
南、老撾、柬埔寨獲得真正、完全的獨立;(3)保證法國同
意在美國投入兵力時不從戰爭中撤出他們的兵力。然而事情
很快表明,沒有任何一項條件得到及時滿足以致影響奠邊府
的命運。艾森豪威爾堅持這些條件的決心,使在奠邊府或其
他任何地方利用美國空中力量,挽救被圍困的法國人的可能
性不再存在了。這是逼近奠邊府的 「核禿鷲」 一蹶不振的一
個重要原因。
由於美國堅持這三項條件,所以法國在緊急情況下的兩
次直接呼籲,都當即遭到拒絕。
第一次拒絕發生在4月5日。
4月4日,很晚的時候,當艾森豪威爾在白宮的一次星期
天晚上的會議上進一步肯定了三項決定性條件之後,國務院
收到了美國駐巴黎大使道格拉斯·狄龍的電報。電報報告了
法國的第一次呼籲。法國人告訴狄龍說,不管好歹,東南亞
的命運取決於奠邊府,美國艦載機的立即武裝干涉是必要的,
現在法國人要求美國立即采取這一行動。法國人還告訴狄龍,
他們是聽了伊利的匯報,得知雷德福答應支持法國,從而受
到鼓舞,才提出上述要求的。晚上11點,法國總理約瑟夫·
拉尼埃又召見了狄龍,強調了法國這一要求的緊迫性和嚴重
性。
杜勒斯收到狄龍電報的時間是華盛頓時間晚上10點30
分。4月5日早上8時27分,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進行了一
次不足4分鐘的電話談話。兩人都同意必須拒絕法國的要求。
總統認為雷德福太魯莽,這樣的行動,沒有國會的支持是不
行的,是 「不符合憲法和站不住腳的」。因此,一小時之後,
發出了拒絕的電報。
第二次拒絕發生在4月24日。
4月23日,法國人處於更絕望的境地,他們向杜勒斯直
接呼籲。當時杜勒斯在巴黎,他是因為去日內瓦而途經巴黎
的。沒有國會和英國的支持,什麼也不能做。而英國的丘吉
爾和艾登始終無動於衷,根本不願意行動。杜勒斯的軍事顧
問們又認為,現在采取挽救奠邊府的行動已為時過晚。因此,
4月24日,不等英國作出最後答覆,杜勒斯就告訴《紐約時
報》的C· L·蘇茲貝格,法國的要求已遭拒絕。
4月26日,艾森豪威爾意識到,即使使用原子彈也挽救
不了法國的敗局。他以諷刺的口吻,向共和黨的領袖們談到
已成強弩之末的法國人。他說,奠邊府本周內就可能陷落,盡
管 「法國人每天奔走遊說—— 他們非常健談,他們今天認為
自己是一個大國,而明天又灰溜溜地垂頭喪氣」。再加上英國
人擔心丟失香港而不願意捲入越南事務,艾森豪威爾最終只
好向法國表示,美國根本不可能單方面進行干涉,理由是
「這會使我們被公開指責為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這時候,艾
森豪威爾實際上已放棄了使用原子彈的 「禿鷲計劃」。
4月30日晨,當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卡特勒交給
艾森豪威爾一份由安全委員會擬定的探索在越南使用原子彈
的可能性的文件時,艾森豪威爾告訴卡特勒:「我當然不認為
美國可以單獨使用原子彈。」 他甚至對卡特勒發火說:「你們
這些家伙一定是瘋了。我們決不能在不到十年時間內再次對
亞洲人使用這些可怕的東西。我的上帝。」
最後,卡特勒和艾森豪威爾、副總統尼克松經過討論,作
出了如下結論:(1)應該組建地區集團,不必宣佈我們對
「新武器」的意圖;(2)美國的夥伴無疑會問美國對使用「新
武器」 的態度;(3)在奠邊府周圍的叢林中有效地使用一個
「新武器」非常不可能,使用烈性炸藥炸彈和凝固汽油彈的導
向良好的海盜式襲擊將更有效;(4)我們可能考慮對法國人
說,我們從未給他們任何「新武器」,如果他們現在需要一些
以便可能使用,我們能夠給他們一些;(5)我們早已作出的
關於如果中國公開干預印度支那我們將做些什麼的聲明,是
對中國干預的重要的威懾,而不是說明我們是否在越南使用
「新武器」;(6)重要的事情是盡快組建地區集團。
從他們的結論中可以看出,美國已喪失了使用核武器作
為對付中國的威懾力量的熱情,並且明確斷定,不宜在奠邊
府周圍的叢林中有效地使用「新武器」。種種牽扯和困難,使
得逼近奠邊府的 「核禿鷲」 折翅難飛。
舉世聞名的奠邊府戰役,經過五十五個晝夜的連續戰鬥,
越南人民軍終於在5月7日攻佔法軍指揮部,全殲奠邊府守
敵1.6萬人,俘獲法軍指揮官戴羅斯特少將和16名將校、
1749 名軍官,全殲敵軍20多個營,擊落擊傷敵機177架,從
地面繳獲敵機62架。
由於法國在越南北方的遠征軍主力被殲,印度支那戰局
發生重大改變,迫使法國只得接受1954年日內瓦會議關於印
度支那問題的協議。協議規定,結束對越南、老撾、柬埔寨
的敵對行動,並成立國際監察和監督委員會負責監察和監督
停止敵對行動的實施;印度支那三國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也
不容許外國在他們的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法國軍隊在協議
規定期限內從上述三國撤走;與會國保證尊重上述三國的主
權、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並對它們的內政不進行干涉;等
等。
對於法國在越南的失敗,艾森豪威爾說了一段耐人尋味
的話:「這情景確實令人痛心。看來真是令人難以置信,一個
曾經只靠一小支英國軍隊的協助,便在1914年擊退德國潮水
般的進攻和在凡爾登頂住1916年的巨大攻勢的國家,會落到
這樣的地步,竟然抽不出幾百名技術人員來維持其飛機在印
度支那正常作戰。」
可是,美國並沒有從法國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反而步法
國侵略者的後塵,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侵略越南和對老
撾、柬埔寨先後進行了干涉、顛覆和武裝侵略,結果又同法
國侵略者一樣,遭到了慘重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