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945年7月16日是一個劃時代的日子。
這一天的清晨,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
個孤零零的鐵塔頂端的核裝置爆炸了。這件事,標誌著潘多
拉核魔盒被打開,標誌著充滿希望而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原子
時代或核時代的到來。
對原子裂變的控制,使世界換了一個樣。
沒過多久,即1945年8月6日和9 日,美國費時6年、
耗資20多億美元制造的兩顆原子彈,先後被用來襲擊廣島和
摧毀長崎,制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核慘禍。
人類控制原子裂變是福還是禍?
被放出潘多拉魔盒的核妖魔是否能夠被收回?
有人說,原子能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造成了一種前所
未有的新形勢,思維方式的改變至關重要。
有人比較悲觀,認為在原子時代裡,一切思想和物質都
是分裂的,而且遠未受到約束。
有人覺得,人類突然被拋進了另一個一千年的入口。在
原子時代的入口處,人們應該想一想原子時代不同尋常的特
征,想一想處在一個陌生的、充滿了離奇希望和死亡氣息的
時代應當如何生活。
有人心懷恐懼,時刻擔心戰爭狂人受「瘋狂症」的驅使,
把所有的人拖入共同毀滅的深淵。
有人心懷怨恨,把人類面臨核武器的嚴重威脅全部歸咎
於專家學者,說什麼 「一切邪惡都來自學者,是他們想出了
原子彈,為此應當讓他們所有的人身首異處」。
還有人認為道德良心能解決原子時代的問題。他們說:
「當原子彈炸開宇宙,把這種極為離奇的東西的前景披露出來
時,它同時也顯示了這些最古老、最簡單、最普通、最被忽
視而又最為重要的事實,即每一個人永遠而且首先要對自己
的靈魂負責,……」
人類進入核時代還不到半個世紀,要對核時代的前景如
何的問題作出准確判斷,現在看來為時未免太早。但是不管
人們對於原子裂變受到控制如何看,有兩個問題的答案卻是
不容置疑的:其一,核武器是一種能夠整個地摧毀一個民族
或國家的具有空前破壞力的武器;其二,進入原子時代以來,
核威脅就像幽靈一樣在世界各地遊蕩,震撼著人們的神經,威
脅著人類的安全。
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經常聽到核惡魔的低沉哀鳴或狂
怒咆哮,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核危機,成了舉世矚目的全球性
問題。
本書並非研究性著作,不可能回答原子時代所提出的種
種複雜問題。但是它能提供各種材料、事實,向您揭示戰後
各種核危機,其中包括最使人觸目驚心的7次核危機的內幕,
其中許多事實和過程在以往是鮮為人知的。歷史是生活的教
師。了解過去的核危機,對歷史事實進行思考,對於我們把
握核時代的特點,了解神秘核能的雙重性質,避免人類乘坐
的諾亞方舟—— 地球的毀滅和安全駕馭核能,使它為人類服
務,也許不無啟發和幫助。
在漢語詞典中,「危機」一詞一般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
指危險的禍根,如危機四伏;一是指嚴重困難的關頭。本書
就是在第二個意義上使用 「危機」 一詞的,書中的 「核危
機」,就是指與核能(其中包括核爆炸和核戰爭)直接相關的
極度緊張和危險的一段關鍵性時期。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全面、系統地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
以後的7次衝突中的核危機,其中包括:朝鮮核危機、奠邊
府核危機、金門馬祖危機、兩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中
東核危機、中蘇衝突中的核危機等等。這些衝突或軍事對抗
的一個引人注目的共同點,就是一柄達摩克裡斯核劍
#
由最
細的線懸掛著,真是千鈞一髮,矛盾、衝突的進一步激化,或
由於意外事件、估計錯誤、神經錯亂,都可能使懸線崩斷而
使破壞力極大的核戰爭降臨人間。這就是戰後這7次核危機
不同於一般危機的主要之點,也是我們稱之為核危機的主要
理由。
與這7次核危機相似卻又略有不同的還有若干次 「潛在
的」 核危機。例如,在越南戰爭中,美國曾考慮過 「不惜使
# 據希臘傳說,達摩克裡斯是敘拉古暴君狄奧尼修斯的寵臣。他對國王百般
奉承,頌揚身居王位者的無上幸福。國王為了提醒他,在一次宴會上讓他
上登自己的寶座,把一把用一根馬鬃拴著的利劍懸在他的頭上,暗示國王
的生命無時不在受到威脅。後來人們通常用來比喻經常迫臨的危險。

用一切手段以結束戰爭」,並在1969 年夏反復發出過核威脅。
又如,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針對伊拉克所發出的化學戰
的威脅,美國副總統奎爾和法國總統密特朗也都先後揚言,如
果伊拉克使用化學和生物武器,他們將不排除使用小型核武
器或中子彈。這些局部戰爭中所發出的核威脅,不能說在任
何條件下都不可能轉化為核危機、核攻擊,更不能因為我們
沒有把這些潛在的核危機收入此書,就否定這些事件的研究
價值。如果從軍事和戰略的角度來考察,就不難發現,這類
潛在的核危機是很值得認真研究和思考的。
在曾經是聲名顯赫的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解體之前不久
時所發生的一次潛在核危機,就很值得深思和研究。眾所周
知,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解體之前,莫斯科曾於1991年8月發
生了未遂政變。在8月未遂政變期間,前蘇聯采取的一個驚
人之舉,就是實行了通常是作為進攻美國預兆的核戒備。對
此,美國五角大樓和中央情報局卻都沒有發現。直到未遂政
變失敗幾個月之後,美國情報機構才通過先前截取的情報和
衛星照片,驚奇地發現了前蘇聯這一出人預料之舉,並獲悉
前蘇聯國防部長亞佐夫曾下令蘇軍核力量 (包括轟炸機、導
彈和潛艇)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這一發現,足以使五角大樓
的決策者出一身冷汗。我們這本書雖然沒有詳細敘述這次潛
在的核危機,但它所傳遞的豐富信息,對研究者來說,無疑
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本書所敘述的核危機,還包括核擴散危機、核事故 (包
括核洩漏)危機、核廢料污染危機。這些核危機與核戰爭危
機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前者雖然也可以在戰爭中發生,但是
更多的卻發生在和平時期,甚至發生在核能的和平利用過程
中。這類核危機雖然有時也像核戰爭危機那樣叫人心驚肉跳,
所經歷的時間也更長,但往往使人感覺不到是危機。因此,這
類危機中的許多危機比較容易被忽視。但是這類核危機的危
險性並不亞於核戰爭危機,甚至比後者的危險性更大、更具
有現實性;敘述這類核危機的現實意義和對於廣大讀者的價
值,都是顯而易見、勿需贅述的。
危機是一個轉折點。以危機為起點,既可能走向絕望、毀
滅、崩潰和死亡,也可能消除危機,柳暗花明,迎來希望、光
明的前景。我們寫這本書,並不是要宣揚武器至上論或散佈
核恐怖。實事求是地敘述、介紹各種核危機,喚起危機意識,
引起人們的警覺,敦促人們注意消除核危機的隱患,爭取人
類光明、美好的前途,這才是本書所抱的宗旨。
在時間方面,不能認為核危機都是短暫的一剎那。危機
是一個過程,它有隱伏、產生或形成、發展和消除的歷史,持
續的時間可長可短。核擴散危機和核廢料污染危機持續的時
間都比較長,其中有些危機可在隱伏階段或初露端倪時就被
消除。但是核大戰危機的時間相對來說都比較短暫。對於一
場核戰爭來說,時間因素至關重要。核武器不同於常規武器
的主要之點就在於破壞力極大,若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實
施核攻擊或報復,往往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分出勝負或者同
歸於盡。核戰爭尤其是核大戰,不可能有曠日持久的持久戰。
核戰爭危機都包含一個極重要的方面:危機所牽涉到的有決
策權的人物能夠而且必須在一段極為有限的時間內,意識到
爆發一場核戰爭的危險性有多大,從而果斷決定是否要使用
核武器以及何時實施第一次打擊,或在何時實施核報復,等
等。在核戰爭危機中,「時間就是生命」的命題具有非同尋常
的特殊意義。
戰爭中的核危機發生在爆發一場核戰爭的危險陡然增加
之時。這時的核危機往往具有四個特點:首先是對抗雙方心
理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其次是雙方都有可能推行所
謂「邊緣政策」,即雙方都有可能覺得一場核戰爭已經不可避
免而企圖先發制人,以避免滅頂之災首先降臨到自己頭上。
「邊緣政策」就是冒險把危急局勢推到極限的政策。第三個特
點是對抗雙方的武裝力量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以防不測,並
向對方發出已有防備的信號。核戰爭甚至一觸即發到如此程
度:平時加在核武器上的保險裝置都被打開。第四個特點是
時間性強。一般說來,核危機持續的時間不會很長。由於核
保險已被打開,在這段時間內的一個最大危險,就是持有核
武器的雙方或一方,有可能因為計算、操作上的失誤,而發
生預料不到的核爆炸。
這裡所說的特點,是非常典型的核戰爭危機的特點。不
但其他核危機不具有這些特點,即使本書所敘述的核戰爭危
機,也不都具有上述四個特點。因為在這7次核危機中,並
不是每一次對抗的雙方都擁有核武器;而且,也不是每一次
危機都發展得很充分。由於核戰爭危機在其發展的某個階段
就可能結束,各次危機發展的充分程度不同,因而各次危機
所顯現的特點也就不完全相同。
本書的可讀性在於:第一,它的主題是時代性很強又關
系到全球或人類安全的核危機。第二,人們對各種核危機雖
然略有所聞,但對每次危機的內幕卻不甚了然,本書正好能
幫助人們了解詳情並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第三,本書的敘述
采用嚴謹紀實的手法,所有內容均以確鑿的歷史事實 (有的
是近年才解密的中外歷史文獻和檔案材料)為依據,不加任
何虛構和誇張。因此,不僅一般讀者,而且研究者也可以從
本書中得到關於戰後核危機的翔實可靠的資料。
紀實性文體的軍事著作,與枯燥無味、晦澀難懂並沒有
必然的聯繫。通俗、有趣、生動和引人入勝,是本書所追求
的目標之一。內容的真實、嚴肅,並不排斥形式的優美和雋
秀。
如果你讀完這本書之後,在核能問題上獲得了新的感受
和知識,例如,認識到走向21世紀的似乎越來越強大的人類
仍是那麼脆弱,而人類的脆弱卻根源於自身的強大;認識到
被放出潘多拉魔盒的核惡魔絕難收回,人類需要做的事情是
時刻警惕它肆虐;認識到核能是把雙刃劍,駕馭它,防止它
肆虐的一面,和利用它為人類服務的一面同樣重要。如果你
讀完這本書之後,對如何利用核能這把雙刃劍陷入了深深的
沉思,那麼,也就達到了我們寫這本書所要達到的目的,實
現了我們的初衷。
不錯,和平與發展的確是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的主流。但
是我們不能不看到,激流滾滾有漩渦,主流之中,難免有暗
瞧險灘、流水迴旋;或者說,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與核
能利用過程中的核危機,都不可能絕對避免。
唐代詩人杜荀鶴的《涇溪》詩云:
  涇溪石險人竟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由於小心謹慎,處處防範,激流險灘也能化險為夷;如
若疏忽大意,漫不經心,即使風平浪靜也難免船翻人亡。這
是沉思歷史和大自然所得出的真知灼見。在核幽靈還在到處
遊蕩的原子時代,我們怎能忘記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