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今日的英國軍隊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全境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
威爾士三部分組成)、愛爾蘭島東北部和許多小島組成,面積為244021平方公里,海岸線
總長11450 公里。居民 83 . 3%為英格蘭人,此外還有蘇格蘭人。威爾士人、愛爾蘭人
和猶太人。英國是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軍隊曾經是世界上戰鬥力較強的資本主義
國家軍隊之一,在英國推行殖民政策期間,一度侵佔了許多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英國的國力衰弱,海外的殖民體系逐漸瓦解,英軍的力量也隨著削弱。但是,由於英國地
處大西洋北部美國和西歐的海上交通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英國從國家防衛、國際地
位和國防戰略的需要出發,始終要求保持一支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軍隊。目前,英國的武
裝力量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在歐洲是一支中等強大的軍隊。有關專家認為,英國
的軍事實力居於德國和法國之下。
    英國把歐洲作為主要戰場和重要的軍事部署地區,積極推行北約集團的戰略。英國認
為,他們的軍事實力比較單簿,「已無單獨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在國防上必
須依靠美國的軍事力量和北約聯盟的集體防禦。因此,英國把北約聯盟作為防務政策的基
礎,在戰略上積極支持北約的長期防務計劃;英軍還主張協調西方各國的防務政策,擴大
北約的作用。在建軍方針上,英國強調建設一支精干的、核威懾力量和常規軍隊相結合的
現代化軍隊,以應付本來戰爭的需要,保持「西歐軍事強國」的地位。
    一、馬島戰爭——日不落帝國的最後余輝馬島戰爭是二戰以後發生在英國和阿根廷之
間的一場規模較大的局部戰爭。從1982年4 月22日開始,到6 月14日結束,歷時74天(實
戰時間為一個半月)。雙方參戰兵力約10萬人。馬島戰爭雖然是一場局部戰爭,但雙方使
用了多種先進武器裝備,以奪占島嶼為目的,進行了海戰。空戰、登陸和抗登陸作戰,戰
爭中,軍事、政治科交、經濟斗爭交織進行,是一場影響較大的現代化局部戰爭。揭開了
人類社會當代意義上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序幕,引起了世界的廣泛注意。
    盡管英國在馬島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從整個戰爭的過程來看,英國的勝利是和美國
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大力援助分不開的,英國已經不再是當年在世界上不可一世的「日不落
帝國」,它已經步入了夕陽年代。而阿根廷無視英國大膽進佔馬島,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
英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在不斷的下降。因此,了解馬島戰爭對於真正認識到英國的軍力
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馬島戰爭的歷史背景和起因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又名福克蘭群島,
位於南美洲阿根廷東南約 500公里處,由 346個島礁組成,面積 11 , 800平方公里,人
口約2000人,首府阿根廷(斯坦利)港。距英國本土約1 .3 萬公里。馬島扼南大西洋和
南太平洋的航道要衝。
    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麥哲倫海峽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通道,馬
島踞該海峽以東咽喉要地,是過往該海峽或繞道會思角的船隻必經之地。巴拿馬運河通航
之後,馬島在軍事上仍然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據點和南美大陸南部的海上前哨。在兩次世界
大戰中,英國曾以這裡為海軍基地,成功地襲去在附近海域過往的德國艦艇。馬島距南極
大陸較近,是到南極進行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前進基地和理想的物資中轉站,也是將來開發
南極大陸的重要出發地。
    馬島長期有人居住的島嶼15個。主島有二:東面的一個大島叫索萊達島,又叫東福克
蘭島(簡稱「東島」),面積6760平方公里;西面的一個大島叫大馬爾維納斯島,又叫西
福克蘭島(簡稱「西島」),面積5280平方公里。東西兩大島被福克蘭海峽隔開。
    馬島爭端由來已久。據稱,英國於1690年首次發現兩主島之間的海峽,並以當時英海
軍司令福克蘭公爵的名字命名為福克蘭海峽,後來便稱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
    十八世紀初,法國人又陸續到過該島,並以法國港口聖馬洛命名該島為「馬格於內群
島」。後來的西班牙名稱「馬爾維納斯群島」即出於此。
    1766年,在海上稱霸的西班牙人插足馬島。他們宣稱,按照1493年教皇劃定的分界線,
這些島嶼位於西班牙的管轄範圍之內,理應歸西班牙所有。同年10月3 日,法國人以24萬
英磅的代價把東島賣給了西班牙。1770年,西班牙軍隊以武力趕走了西島的英國人。「1771
年,按西、英兩國達成的協議,英國人回到了西島,重新駐紮在埃格蒙特港,但西班牙聲
稱保留其主權。1816年,阿根廷聲明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1833年,英派海軍進駐馬
島,宣佈行使對馬島的主權。此後,馬島長期為英所占,但阿從未放棄其主權的要求,多
次對英的占領提出異議。
    1965年,聯大第一次審議馬島問題,大會決議,敦促阿英進行談判,和平解決。此後,
又多次作出類似的協議和決議。但雙方未能通過談判解決問題。70年代初,勘察發現,馬
島南部海域可能儲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礦藏。雙方談判氣氛急轉直下,1978年、
1980年兩次談判無結果。1982年2 月,英阿在紐約舉行談判,仍毫無結果,雙方關係趨於
惡化。阿決定以武力解決爭端。3 月18日,阿派人上南喬治亞島,插上國旗,引起英方強
烈抗議。3 月28日阿方出兵,陸海空軍約4 ,000 人,於4 月2 日和3 日先後在阿根廷港
和南喬治亞島登陸,導致馬島戰爭爆發。
    ★★★馬島戰爭的簡要經過在這次戰爭中,阿方參戰的兵力計有65萬人左右,約占其
總兵力( 18 萬人)的 36 %。海空軍主力基本出動,計有作戰艦艇和輔助船隻33艘,12
萬噸,參戰飛機350 余架,地面部隊計有陸戰隊1 個旅,陸軍摩托化步兵近3 個旅,以及
一些支援勤務分隊,共約1 .3 萬余人。英方參戰兵力3 .5 萬人,占其總兵力的8 %。
參戰各型艦船118 艘,100 余萬噸;各型飛機340 架,作戰飛機120 架左右。地面部隊計
有:1 個陸戰旅(3 個營)、1 個傘兵團(2 個營)、1 個步兵旅(3 個營)和一些支援
與勤務分隊,共9000余人。從數量上看,阿軍在總兵力、地面部隊和空軍力量上占優勢,
英軍在海軍力量方面占優勢。
    為了收復馬島,阿軍組建了由航母1 艘、驅逐艦4 艘和其它艦船共約20艘及登陸兵4000
人左右組成兩棲突擊隊。1982年4 月2 日零時15分首批登陸兵在馬島阿根廷港登陸並隨即
控制機場,其余登陸兵爾後陸續登陸。島上英國守軍近200 人,只進行了一般抵抗,即在
總督雷克斯•亨特率領下全部投降。英軍無傷亡,阿軍亡4 人(其中上校1 名)。阿任命
馬裡奧•本哈明•梅嫩德斯少將為馬島軍事長官。
    4 月3 日,阿海軍輸送登陸兵約200 人在南喬治亞島格裡特維肯港登陸,英守軍22人
進行了抵抗,最後全部被阿生俘。4 月7 日,阿宣佈成立「南大西洋戰區」(包括阿大陸
沿岸200 海裡及馬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德韋奇群島周圍200 海裡水域),任命海軍作戰
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將軍為該戰區司令。到4 月底兵力由4000人增至1 .3 萬人。
    1982年4 月3 日,針對阿方對馬島的軍事行動,英內閣作出派遣特混艦隊重占馬島的
決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軍少將為特混艦隊司令。英特混艦隊艦船40余艘,載地面部
隊約4000人、「鷂」式飛機20架和各種直升機45架,於4 月5 日分別由英國樸茨茅斯和英
屬直布羅陀啟航駛往南大西洋。已在南大西洋和中大西洋活動的4 艘核動力攻擊潛艇,也
奉命駛往馬島和南喬治亞島附近水域。特混艦隊於4 月17日抵阿森松島,經休息、補給後,
於19日啟航繼續向南大西洋開進。先遣隊於4 月24日抵達南喬治亞島附近水域。次日「山
貓」式直升機3 架在南喬治亞島附近發射導彈和投擲深水炸彈,擊沉阿「聖菲爾」號潛艇,
陸戰隊第42突擊營和「特別舟艇中隊」在南喬治亞島登陸,阿守軍156 人只進行了有限的
抵抗,即在阿斯蒂齊上校率領下投降。特混艦隊主力於4 月29日抵馬島水域,30日完成了
對馬島周圍200 海裡海上、空中封鎖的部署,並宣佈實行封鎖。
    英在封鎖、轟炸、炮擊馬島的同時,還不斷向南大西洋增派兵力。到5 月20日英軍基
本上達到了封鎖馬島、削弱馬島守軍力量的目的,並已作好了在馬島登陸的准備工作。
    為了有效的實施登陸行動,英軍將登陸兵分為兩個梯隊,一是由海軍陸戰第3 旅,傘
兵團第2 、3 營,炮兵第29團及「蠍」式坦克分隊,防空導彈。工兵、後勤等分隊組成,
共約5000人的兩棲突擊隊。其任務是在聖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擊上陸,爾後分別向阿根廷
和達爾文港方向進攻。二是由步兵第5 旅(轄3 個營)及支援分隊組成,共約4000人後續
梯隊,其任務是在突擊隊上陸並向縱深發展進攻後,伺機在原登陸地域或在新的登陸地域
上陸,與突擊隊共同奪取馬島。
    5 月 21 日 3時 30 分,英國兩棲突擊隊首先以一部兵力搭乘直升機在范寧角著陸,
與已經潛伏在馬島上的「特別空勤部隊」相配合,襲擊范寧角守軍,很快攻佔了范寧角,
俘阿軍9 人,其余逃走。英軍約1000人乘登陸艇和直升機於6 時冊分在聖卡洛港及附近的
另三個點開始登陸。未遇抵抗,登陸兵主力隨後繼續上陸完畢,並占領了約25萬平方公里
登陸場。英兩棲突擊隊共5000余人,於22日全部上陸完畢。
    在英軍登陸的當日,阿即以航空兵實施反擊。5 月21日10時開始,先後出動數批飛機
共70余架次,主要對某艦船進行空襲,炸沉英護衛艦「熱心」號,重創、擊傷英艦4 艘。
阿損失飛機14架。以後又於22日至26日連續4 天裡,平均每天出動飛機約120 架次,對英
艦船和淮頭陣地進行大規模空襲。對日炸沉英護衛艦「羚羊」號,萬日炸沉某導彈驅逐艦
「考文垂」號,用「飛魚」導彈擊沉英貨船「大西洋運送者」號。重創擊傷英艦4 艘。
    此間阿損失飛機30余架。
    由於阿軍地面部隊未進行反擊,航空兵反擊主要打擊英艦船,使英軍順利地登陸和鞏
固了登陸場,並完成了陸上進攻准備。
    英軍於5 月27日開始陸上進攻。傘兵團第2 營及支援分隊約600 人向達爾文港方向進
攻,陸戰第3 旅、傘兵團第3 營及支援分隊約4 ,000 人向阿根廷港方向進攻。英軍於29
日攻佔了達爾文港,古斯格林守軍投降。
    英軍經過調整部署,補充彈藥及其它軍需物資後,於6 月11日開始對阿根廷港發起總
攻。至14日中午,進抵距市區約4 公里的地方,阿軍放棄陣地,丟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區。
英軍追至阿根廷港市區邊緣時,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阿軍(包括西島2 ,000 余人)
於ZI時停止抵抗。英宣佈,馬島阿軍於14日21時投降。
    6 月19日,英「耐久」號巡邏艦和一艘護衛艦輸送少量部隊在南桑德韋奇群島的圖勒
島實施垂直登陸,解除了阿在該島的海軍科學考察站的武裝。
    據西方資料統計,這次戰爭中阿軍亡1000余人,傷1300人左右,失蹤數百人,被俘11800
人;損失艦船門艘(沉5 傷6 ),飛機117 架,耗資10億美元以上,間接損失20多億美元。
英軍亡255 人(文職18人),傷777 人,被俘210 余人,損失艦船16艘(沉民傷10),飛
機34架,耗資約12億美元以上。
    二、今天的英國軍隊當前,英國軍事戰略的主要內容是:把北約作為抵禦外來強大軍
事威脅的支柱;支持西歐聯盟在歐洲的防務。發揮更大的作用,發展與中、東歐國家的政
治和軍事關係;保持一支可靠、有效、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量,保留獨立使用核武器的權
力;壓縮部隊規模,更新武器裝備,走質量建軍的道路,著重提高機動作戰和快速反應能
力;積極參與國際維和活動,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
    ★★★體制編製英國軍隊從國家的地理位置、戰略環境、政體等多種因素出發,確定
了較為穩定的體制編製。
    (1 )軍事領導體制英國的政體決定了英國的軍事領導體制。英國的最高統帥是英國
女王。但是,女王只是名義上的統帥,對英國軍隊負主要責任的實際最高指揮者,是英國
首相。英軍的最高指揮權由英國首相掌握。首相通過設立在國防部的作戰指揮中心和各軍
種司令部的司令官對英軍實施作戰指揮。首相擔任英國政府中「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
的主席。這個委員會實際上是英國的最高軍事決策機構。英軍的這種體制使政府有關部門
參與了重大軍事決策過程。
    在這一體制下,首相通過國防部及其所屬機構實施對軍隊的領導。國防部由國防大臣
領導,國防大臣對國會和英國最高統帥負責,這種領導形式將有助於制定統一的國防政策,
也有利於對武裝部隊進行有效的管理。國防部的執行機構是國防會議。國防會議受國防大
臣領導,主要處理「重大的防務政策問題」。國防會議的主席是國防大臣,主要成員有國
防副大臣、國防參謀長、常務次官、海軍參謀長、陸軍參謀長、空軍參謀長、國防副參謀
長、裝備采購部長和科學」總顧問等。國防部的直屬機構有:國防參謀部、海軍委員會、
陸軍委員會、空軍委員會、國防情報局、預算與管理辦公室、國防科學局、裝備采購部軍
備控制處。
    國防參謀部是英軍的最高作戰指揮機構。國防參謀部的主要職責是:向國防大臣提出
有關國防政策、軍事戰略、武器需求。
    兵力部署、作戰行動等方面的建議;根據國防大臣的要求制定各軍種作戰和聯合作戰
計劃;進行軍事理論研究,提出軍事戰略方案;制定後勤計劃以及管理訓練演習等。國防
參謀部的直屬機構主要有:戰略與政策、計劃與人事、武器需求與作戰等四大部門。
    和平時期,武裝力量由國防部和國防參謀部管轄,首相通過國防部和國防參謀部領導
和指揮全國的武裝力量。戰時,組成戰時內閣,指揮全國武裝力量。戰時內閣這種領導體
制在英阿馬島戰爭中表現得最為明顯。1982年4 月2 日,在阿根廷軍隊出兵的當天,英國
就成立了以首相為首的8 人戰時內閣。
    (2 )武裝力量體制英國軍隊的編製同其所承擔的任務和北約組織的要求密切相關。
英國擁有一支以經濟、社會和技術政策方面的利益作後盾的綜合性的軍事力量。英國的軍
事力量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目前,英國軍隊由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組成。
陸、海、空各軍種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海軍委員會、陸軍委員會和空軍委員會及其辦事機
構——執行委員會,主要負責本軍種的訓練、演習、武器需求和行政管理。各軍種參謀長
通常向國防參謀長匯報工作,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向國防大臣直至首相匯報工作。陸軍和
空軍還要受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的調遣。
    武裝力量的構成中,各種力量之間具有相互取代和相互依存的關係。為了達到國家防
御的目的,對本國力量,聯盟的防務,人員和武器,常現力量和核力量,陸軍。空軍、海
軍的力量等各種力量因素進行不同的「組合」,達到最佳利用率。在國內,可以用女兵代
替男兵,可以用文職人員代替軍人,可以用後備役人員代替正規軍。英國認為,在北約組
織範圍內,英國可以更多地依靠盟國所提供的防禦能力。例如,為了加強防空力量,英國
借助美國的巡航導彈比借助美國的戰鬥機和自己制造「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更有利。替
代原則的核心是:以質量代替數量。比如,海軍為了「以質代量」,就利用先進的裝備和
技術,盡量減少艦船的數量,使英國保持一支均衡的海軍力量。
    英國地面部隊司令部管轄的「本土部隊」,包括正規軍和地方軍兩部分。為適應擔負
三項主要作戰任務的需要,地方軍編成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的主要任務是英國萊茵軍。第
二梯隊主要為歐洲盟軍司令部提供增援部隊。第三梯隊主要用於保衛英國本土。
    90年代中期,美國計劃保持的軍事力量主要有:航母3 艘,驅逐艦與護衛艦35艘,兩
棲艦船7 艘,掃雷艦船25艘,皇家艦隊輔助艦船16艘,戰略威懾潛艇4 艘,核動力艦隊潛
艇12艘;皇家陸戰隊突擊隊3 .5 個,陸軍航空兵團65個,裝甲與偵察團10個,正規陸軍
炮兵團15.33個,本上陸軍炮兵團7 個,正規陸軍工兵團12.66個,本上陸軍工兵團11個,
正規陸軍步兵營41個,本上陸軍步兵營46.2 個,本土陸軍偵察團5 .33個。
    陸軍組織體制。英國陸軍受陸軍部領導。陸軍部不設部長,陸軍參謀長擔任本軍種的
最高軍事首長,負責陸軍的軍事;陸軍常務次官助理為陸軍的最高文官,負責陸軍的行政
事務。
    陸軍部設有陸軍委員會。陸軍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是陸軍執行委員會。該委員會設有:
參謀部,軍務部,軍需部,軍械部,常務次官助理辦公室等機構。
    陸軍參謀部設有:作戰局,訓練局,戰鬥條令局,軍務局,炮兵局,裝甲兵局,工程
局,通信局,步兵局,航空兵局,地方軍與學兵局,安全局等機構,主要負責陸軍的訓練
和管理。
    陸軍編有1 個軍部,2 個師。1996年度總兵力11.2 萬人。
    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主要部隊是萊茵集團軍,包括第1 軍(英國萊茵軍)和隸屬萊茵
軍區建制的支援部隊。第1 軍下屬第1 、2 裝甲師,第5 野戰旅和一個炮兵師。
    英軍師、旅兩級的主要編製是:第1 裝甲師編有3 個坦克旅,8 個團,2 個營,約15000
人。
    部署在本上的第3 機械化師編有官兵約16000 人,下轄機械化旅2 個,空降旅1 個,
7 個團,2 個營。師屬機械化旅編製為是個坦克團,1 個步戰車機步營,兩個裝甲輸送車
機步營,l 個炮兵團,數個戰鬥與後勤支援分隊,全旅共約4000人。師屬坦克旅編有坦克
團2 個,步戰車摩步營2 個,炮兵團2 個,數個戰鬥與後勤支援分隊,全旅共約4500人。
    英國陸軍還要保持一支總預備隊,主要用於戰時補充正規軍。目前,英軍已經組建了
一個由第3 突擊旅、第5 空降旅、第24機動旅等精銳部隊組成的戰略預備師,以便承擔對
北約的防務義務或者應付北約防區以外的突發事件。英軍還將同北約其它國家部隊一起組
建一個混編空中機動師。
    海軍組織體制英國海軍由艦艇部隊、陸戰隊、艦隊支援部隊、輔助支援部隊四大部分
組成。1996年度總兵力約4 .8 萬人。海軍編有1 個艦隊,5 個分艦隊。設有艦隊司令部、
海軍航空兵司令部、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等機構。
    艦艇部隊包括潛艇部隊、水面艦艇部隊、艦載航空兵等不同類型的部隊。
    潛艇部隊分為常規動力潛艇和核動力潛艇兩部分。水面艦艇部隊是英國海軍的一支重
要海上力量。艦載航空兵主要執行早期預警、反潛、對艦載機攻擊和海上救援等任務。目
前編有3 個艦載機攻擊中隊。陸戰隊是海軍登陸後的一支重要作戰力量。艦艇支援隊主要
負責對遠洋作戰的海軍艦隊進行油料、淡水和糧食補給,兵員補充等任務。
    英國海軍對在艦艇部隊和陸戰隊服役的官兵授予軍銜;海軍艦艇支援部隊和輔助支援
部隊全部由文職人員組成。這是英國海軍不同於其它國家的海軍的一個特點。
    空軍組織體制空軍設有攻擊司令部、志願司令部等,編有3 個聯隊,38個作戰中隊,
8 個運輸中隊,8 個直升機中隊。現有作戰飛機約530 架,1996年度總兵力為6 .5 萬人。
英軍的空運能力一般只能調動5 個空降旅。
    根據有關條約規定,英國的陸軍和空軍要擔負起保衛北約中部地區的任務,皇家海軍
和空軍要擔負起保衛北約的東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峽地區的任務,兩棲部隊要對北約地區進
行支援。
    戰略核力量組織體制英國的戰略核力量不編獨立的部隊,屬陸海空三軍的組織體制內。
戰略核力量主要有4 艘彈道導彈核潛艇,該核潛艇曾裝備「北極星」式A3TK彈道導彈6 枚,
每枚彈道導彈有三個彈頭;48枚A -3TK 型潛射戰略導彈。
    此外,還有可以投核彈的11個轟炸機、戰鬥機和艦載「海鷂」式飛機中隊。1992年上
半年,英國海軍的「前衛」號核潛艇建成,該艇長160 米,裝備有可以發射「三叉戟」核
導彈的發射裝置。4 艘「三叉戟」IID —-5 戰略導彈潛艇於90年代中後期全部投入服役。
每艘潛艇攜帶16枚導彈,每枚導彈裝備8 枚核彈頭。
    「三叉戟」亞D -5 導彈攜帶的8 個分導式核彈頭能夠分別打擊8 個分佈空間範圍相
當廣大的不同目標。4 艘導彈核潛艇中,必須有1 艘經常處於戰鬥值班狀態。英國實現
「三叉戟」導彈系統計劃,核力量將有很大增強。
    英國核武器的數量主要根據其是否使潛在的侵略者遭到無法忍受的損失而決定,不會
根據別國所擁有的核武器的數量來確定。英國國防大臣稱,只要獨聯體擁有核武器,英國
就會保留核武器。
    軍隊指揮體制英國陸、海、空三軍分別由軍種司令部指揮。英軍共有聯合王國地面部
隊司令部、(海軍)艦隊司令部、本土海軍司令部、海軍航空兵司令部、海軍陸戰隊司令
部、(空軍)攻擊司令部、(空軍)支援司令部等7 個司令部。這些司令部根據需要組成
司令委員會,具體指揮和協調各司令部之間的作戰行動。
    此外,根據戰爭需要,英軍還臨時組建聯合作戰司令部。
    聯合作戰司令部主要任務是制定英軍的整體作戰計劃,指揮和協調陸、海、空三軍的
作戰行動,監視戰區戰爭的發展動態。
    如馬島戰爭中,聯合作戰司令部還編有特混艦隊司令部和登陸部隊司令部。特混艦隊
司令部主要負責英軍在馬島戰爭中的海戰,登陸部隊司令部主要負責陸戰,兩者職責分明。
從馬島戰爭的實踐看,英軍的這種編製樣式有效地提高了指揮效率。
    (3 )軍交運輸體制英軍的交通運輸,實行陸、海、空三軍分工負責與集中統一指揮
相結合的體制。最高領導機構是運輸和調動局。
    皇家運輸兵是英軍軍交運輸的專業兵種,受陸軍副參謀長領導,統一管理全軍的軍事
交通和地面運輸。其中,皇家海軍運輸局統一管理海運,皇家空軍補給與運輸局統一管理
空運。
    皇家運輸兵正視部隊的建制內,一共有68個運輸連。其編製分為:機關運輸勤務部隊,
陸上運輸部隊,港口和海上運輸部隊,空中運輸部隊,運輸控制部隊。此外還有,民工運
輸隊15個建制連;國防志願軍運輸部隊12個運輸團,8 個專業運輸控制連;預備役運輸部
隊10個運輸連。和平時期,皇家運輸兵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空運;實施對公路、鐵路、人
力和畜力的運輸;管理港口,對海灘上的部隊進行運輸保障;組織和實施內河運輸和近海
運輸。戰爭時期,皇家運輸兵要通過直接補充大隊或分發站,負責分發和前送補給品。
    戰區的運輸由戰區司令部統一管理。戰區司令部受國防參謀部領導。國防參謀部下設
的聯合運輸參謀機構指導戰區司令部的運輸工作。
    (4 )後備力量體制英國認為,後備力量是軍事體制編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應組建
一支編製與裝備與現役部隊相同的預備役部隊。加強後備力量建設,在平時可以節省國防
開支,一旦戰爭降臨,部隊可以得到迅速擴充。英國陸軍的地方軍戰時可以提供陸軍總兵
力的30%,而每年的開支僅佔英軍預算總額的 1%。因此,英國軍隊現有體制不僅保持了
一支相當規模的常備軍,還有較為強大的後備力量。且後備力量的轉換機制較順暢。
    英國的後備役有較為嚴密的編製,分為正規後備隊、地方軍、志願後備軍和輔助部隊、
阿爾斯特保衛團和本上勤務部隊等。地方軍分為獨立部(分)隊和非獨立部(分)隊兩部
分。官兵主要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業餘士兵」、退伍軍人、現役軍官和士兵,主要任務是
:戰爭爆發時補充萊茵集團軍,或與其它正規部隊混編成大部隊進行作戰;戰時分配到各
軍區,在軍區司令的指揮下保衛英國本土。地方軍中,獨立部隊約占 80 %,他們從駐地
附近招募人員,有自己的訓練場地、裝備和專業管理人員。非獨立部隊佔地方軍的 20 %,
主要在全國範圍內招募醫療衛生、工程技術等地方上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的招募、訓練
和管理的計劃由陸軍有關單位負責。80年代末以來,英國的地方軍、本土勤務隊。空軍支
援後備隊、海軍的後備力量都有所增加。志願後備隊和輔助部隊是英國海軍、海軍陸戰隊
和空軍後備役部隊的重要組織部分。目前,英國正在擴大皇家海軍後備隊(RNR )和皇家
輔助空軍。
    英軍認為,一旦戰爭爆發,不僅軍隊要快速反應,後備力量也必須迅速進人情況。英
國的動員體制健全。英國的戰爭動員領導機構是國防參謀部作戰需求委員會。該委員會要
根據戰略意圖和動員規模,提出戰爭動員的方針和原則的建議,擬制動員計劃,草擬動員
法規,檢查督促有關部門執行動員計劃。在馬島戰爭中,英軍反應快速。戰爭爆發後,英
軍的第一批特遣部隊僅用三天時間就集結完畢,開赴戰區。英國還迅速征用了56艘商船,
這些商船的噸位多達673000噸,約占後勤輔助船隻總噸位(823000噸)的 81 %;英國動
員登艦和上阿松森島的後勤人員就有 13500人,占英軍參戰總人數( 35000人)的 38 . 
6 %。這被一些人認為是戰爭動員和後勤保障方面的「奇跡」。
    英國軍隊體制編製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強調提高快速反應能力。英軍認為,要提高
應付北約以外地區突發事件的能力,就要使體制編製具有快速反應能力。隨著國際形勢的
變化,英軍一方面實行精簡整編,壓縮編製,同時很注重提高體制編製的快速反應能力。
    為了合理編組部隊,英軍逐步削減軍隊員額。90年代初,英軍就計劃對陸海空軍和文
職人員進行削減,壓縮部隊編制,裁減前治部隊,強調在體制編制上實行少而精的原則,
使部隊保持合理的結構,使整體戰鬥力不減。在新時期,英軍強調建設一支規模小、結構
合理、裝備精良、反應快速的部隊。
    馬島戰爭以後,英軍更加重視提高應付北約以外地區的作戰能力。為此,英軍將駐本
上的機動部隊增至1 萬人,以提高緊急赴海外作戰能力;停止執行削減海軍水面艦艇的計
劃,另外撥出一部分款項購買新艦艇,以加強英國海軍的遠距離運輸能力二采取有效措施
改進海軍艦艇的防空和電子戰設備,提高英軍艦隊的遠洋作戰能力。英國還制定了國防政
策,組建了快速反應部隊,主要用於向北約成員國以外的地區派兵。這支快速反應部隊現
有 5. 5萬人,約占英國總兵力的 20 %,主要由陸軍第 1裝甲師、第3 師和第24空中機
動旅組成。該快速反應部隊還包括4 個空軍C -130 運輸機中隊、且個海軍陸戰隊、2 艘
輕型航母和2 艘兩棲攻擊艦。並將第3 突擊旅、第5 空降旅、第24機動旅等精銳部隊組成
的戰略預備師,以便承擔對北約防務義務或者應付北約防區以外的突發事件。英軍還將同
北約其它國家的部隊一起組建一個混編空中機動師。
    ★★★武器裝備(1 )陸軍武器裝備目前,英國陸軍的主要武器裝備有:主戰坦克,
輕型坦克,裝甲車,裝甲偵察車,裝甲人員輸送車,牽引榴彈炮,直升機等。
    《歐洲常規武器條約》規定,英國陸軍的主要武器裝備的限額為:坦克1015輛,野戰
火炮636 門,戰鬥直升機384 架,裝甲戰鬥車輛3176輛。
    英軍師旅兩級的主要編製裝備是:第1 裝甲旅主要裝備有300 多輛「挑戰者」式主戰
坦克,270 輛「勇士」式步兵戰鬥車,72門 AM90 式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18門 MLRS 多
管火箭炮,36套「輕劍」防空導彈發射裝置,24架裝備「陶」式反坦克導彈的「大山貓」
式直升機等。部署在本土的第3 機械化師的主要裝備有,100 多輛「挑戰者」式主戰坦克,
90輛「勇士」式步兵戰鬥車,172 輛薩克森裝甲輸送車,18門MLRS多管火箭炮,24架裝備
「陶」式反坦克導彈的「大山貓」式直升機以及自行榴彈炮、輕型加榴炮等。
    師屬機械化旅的主要裝備有「挑戰者」式主戰坦克50輛,「勇士」式步兵戰鬥車45輛,
「薩克森」裝甲輸送車90輛和AS90式155 毫米自行榴彈炮24門。師屬坦克旅的主要裝備有
「挑戰者」式主戰坦克100 輛,「勇土」式步兵戰鬥車90輛,AFV432式步兵戰鬥車80輛,
155 毫米自行榴彈炮24門。
    (2 )海軍的武器裝備英國海軍的武器裝備中,常規動力潛艇主要有5 艘「支持者」
級潛艇。核動力潛艇是英國海軍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裝備有:久艘「北極星」、l 艘
「前衛」級戰略核潛艇;6 艘「特拉加」級、6 艘「快速」級、1 艘「勇士」級核動力潛
艇。
    水面艦艇部隊的主要裝備有:「無敵」級輕型航空母艦3 艘,「伯明翰」級導彈驅逐
艦12艘,護衛艦萬艘。這些艦艇中,有一艘無敵級輕型航母長期修理,一艘兩棲登陸艦裝
備給預備役部隊。艦載航空兵主要裝備了37架「海鷂」垂直起降攻擊機;5 個反潛直升機
中隊,主要裝備有119 架「海王」式直升機;3 個指揮支援直升機中隊,2 個早期預警直
升機中隊,1 個救援直升機中隊。艦艇支援隊的主要裝備有:「奧爾溫」級大型油船3 艘,
「橡樹葉」號遠洋油船1 艘,「蘋果級」油船3 艘,「格蘭傑堡」級補給船2 艘,大型工
作艦1 艘,「百眼巨人」級航空訓練艦1 艘。
    (3 )空軍的武器裝備英國空軍作戰部隊中,主要裝備有「旋風」GR-l 型轟炸機156
架,「海盜式」轟炸機34架。戰鬥機和攻擊機的類型比較多。
    主要有:「狂風」F -2 /3 型78架,「美洲虎」44架,「鷂」式56架,「鬼怪」式
54架,「隼」式144 架。運輸機有:「三星」9 架,VC-10型22架,「大力士」60架。此
外,空軍還裝備了15架電子戰飛機,24架海上偵察機,2 架E -3D型預警機,169 架直升
機,12架加油機。「警犬」式低空導彈64部,若干空空和空地導彈。
    (4 )戰略核力量英國戰略核力量主要有4 艘彈道導彈核潛艇,該核潛曾裝備『太極
星「式A3TK彈道導彈6 枚,每枚彈道導彈有三個彈頭;48枚A -3TK 型潛射導彈。此外,
還有可以投核彈的轟炸機、戰鬥機和艦載」海鷂「式飛機中隊。1992年上半年,英國海軍
的」前衛號「核潛艇建成,該艇長160 米,裝備有可以發射」三叉朝「核導彈的發射裝置。
每艘核潛艇攜帶16枚導彈,每枚導彈裝備8 枚核彈頭。」三叉戟「IID -5 型導彈攜帶的
8 個分導式核彈頭能夠分別打擊8 個分佈空間範圍相當廣大的不同目標。目前的4 艘導彈
核潛艇中,必須有1 艘經常處於戰鬥值班狀態。
    三、英國軍隊未來建設構想冷戰結束後,世界特別是歐洲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為了適應這種變化,1990年7 月,英國國防部發表了題為《改革選擇方案》的政策性
文件,1991年7 月,公佈了題為《防務預測報告一90年代及其以後的英國國防》的國防白
皮書;爾後,英國海、陸、空三軍又制定了本軍種的軍事改革計劃。這些文件分析了英國
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和各種威脅,提出了英國軍隊建設的構想。
    ★★★制定新的軍事戰略,為軍隊長遠建設提供指導方針根據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
世界和歐洲政治、軍事戰略形勢的變化,英國於90年代初提出了新的軍事戰略——「應變
選擇」戰略。英國軍事領導人認為,英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面臨的國際安全
環境的特點是:總的來看,全球性戰爭已「極其遙遠」,世界形勢將繼續朝著緩和的方向
發展,所受到的現實軍事威脅減少;但地區性不穩定因素將不斷增多,局部衝突此起彼伏、
分佈廣、動因複雜、難以解決。英國政府強調,在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內,它仍面臨著不
可忽視的威脅:一是前蘇聯遺留下來的大量核武器的常規武器依然存在,今後獨聯體形勢
一旦發生逆轉,戰爭的陰影就會重新籠罩英倫三島;二是核生化武器、彈道導彈和高技術
武器的擴散,會威脅英國的海外利益;三是東歐地區經濟困難、政局不穩、民族矛盾加劇,
可能危及整個歐洲的安全與穩定;四是國內威脅,即北愛爾蘭共和國的分裂和恐怖活動。
    英國受到的外來威脅有以下特點:從威脅的性質上看,已由「現實」變為「潛在」,
由「公開」變為「隱蔽」,由「明確」變為「不確定」;從威脅的數量上看,從單一的前
蘇聯和華約轉向「多元化」;從威脅的產生地區看,從歐洲轉向世界各地,特別是發展中
國家廣大地區;從威脅的程度看,由「危及民族生存」變為「危及國家安全利益」。
    「應變選擇」戰略的基本點是:以集體防務為主要支柱,以戰略核力量為後盾,以常
規力量建設為重點,強調質量建軍,調整組織結構,把英軍建設成「少而精,機動靈活,
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適應性強,具有快速反應能力、應付各種危機的能力和對付突發事
件能力的強大軍隊」。在軍隊建設指導思想上,由過去側重保持軍隊數量轉為強調提高軍
隊的質量,建設「精干的」常備軍和「具有威懾作用的」戰略核力量。在防務指導方針上,
強調英國本土的安全與歐洲大陸的安全與穩定「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維持北約存在的
同時,加強自主防務;在防務安排上,承擔北約的集體防務義務,參與解決地區性衝突,
防止核生化武器擴散,推動軍控進程。在軍事部署上,壓縮駐德兵力,平時將主要兵力部
署在本上,戰時派出快速反應部隊實施機動作戰。在主要作戰對象上,由過去的蘇聯,轉
而應付多種威脅,特別是地區性衝突。在作戰方針上,將以「防禦一反應」為主轉為以
「干預」為主,強調機動作戰。在戰場准備上,將以歐洲為主變為全方位作戰,重視應付
突發事件。
    ★★★根據「防務職能」,確定軍隊兵力規模英國根據軍隊職能確定軍隊員額的程序
分四步:首先是明確「防務職能」。1993年英國國防白皮書規定,英軍有三項「防務職能
:第一,在沒有嚴重外來威脅的情況下,確保英國及其屬地的安全。這就需要英軍隨時隨
地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時時刻刻密切監視和警戒英國的領海、領空,隨時向美國政府提供
充足的軍事力量。
    第二,對付針對英國及其盟國的重大外來威脅。英國仍然是北約的成員國,必須繼續
為北約軍隊的「快速反應主體防禦和擴充部隊」非出貢獻。
    第三,通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英國更為廣泛的安全利益。
    其次是規定「政策領域」。根據上述三項「防務職能」,英國規定了11個「政策領域」,
即核威懾、英國平時的安全與領土完整、北愛爾蘭問題;附屬領地平時的兵力部署、對附
屬領地的增援、其他任務、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北約主力防禦部隊、北約增援部隊;地區
安全(平時活動與部署)和地區性衝突干預。其中,第一項「防務職能」包括五一6 個
「政策領域」,第二項職能包括第7 ∼9 個「政策領域」,第三項職能包括最後2 個「政
策領域」。
    再次是區分「衝突類型」。英軍將可能捲入的衝突分為6 種類型:(1 )對英國政府
的軍事支援,如增援北愛爾蘭,對付恐怖活動等:(2 )對本上安全的內部或外部威脅;
(3 )對北約盟國的大規模突擊或進攻;(4 )北約捲入的有限地區性衝突;(5 )不針
對北約,但對歐洲安全、國際安全和英國在其他地區的利益有較大影響的嚴重的衝突;
(6 )其他軍事援助活動和目的有限的軍事行動,如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等。第一、二
種屬於第一大職能,第三、四種屬於第二大職能,第四、五種屬於第三大職能。
    最後是根據「軍事任務」和「力量要素」計算所需的總兵力。
    每個「政策領域」又分為若干項具體的「軍事任務」,總共50項。
    根據「衝突類型」和「軍事任務」,英軍將所需的武裝力量區分為26個「力量要素」。
陸軍的炮兵、工兵、裝甲兵部隊以1 個團為1 個「力量要素」單位,步兵以1 個營為1 個
單位;海軍以1 艘航母或1 艘兩棲攻擊艦。五艘戰略核潛艇或1 艘核動力常規潛艇為1 個
單位;空軍以三架主要作戰飛機(如「旋風」F3飛機等)為1 個單位。根據每項「軍事任
務」所需的「力量要素」單位數,就可累計出英國需要的軍隊總兵力。在計算所需總兵力
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有些「力量要素」可遂行多種「軍事任務」,因而,可多次使用,
可重複計算;二是某些「力量要素」屬專用軍事力量,只能遂行一種任務,不可重複計算。
    英軍根據上述方法計算出來的、到對世紀初應該保持的軍事力量包括:65個陸軍航空
兵團,10個裝甲與偵察團,15.3 個陸軍正規炮兵團,7 個陸軍地方軍炮兵團,41個陸軍
正規步兵營,46.2 個陸軍地方軍步兵營,5 .3 個陸軍地方軍偵察團,12.6 個陸軍正
規工兵團,且是個陸軍地方軍工兵團; 3艘航空母艦, 35 艘驅逐艦與護衛艦,7 艘兩棲
艦,萬艘掃雷艦,6 艘輔助艦船,35個皇家陸戰隊突擊隊,4 艘戰略核潛艇,12艘核動力
攻擊潛艇;223 架運輸、加油與救援飛機,6 架空中預警機,3 架「堪培拉」式PRg 型飛
機,48架「鷂」式飛機,40架「美洲虎」式飛機,27架「豬迷」式飛機,42個「輕劍」式
防空導彈分隊,如 90 架「旋風」式 F3 型飛機,以及96架「旋風」式GRI 型飛機。
    ★★★壓縮軍隊員額,調整體制編製為了更好地遂行「應變選擇」戰略規定的「防務
職能」,為了適應威脅和軍費減少的新情況,英國政府決定壓縮軍隊規模,調整體制編製。
裁減軍隊員額,走精兵之路。英國隊從90年代初開始裁軍,到1996年,三軍總兵力由1990
年的30.9 萬人減至24 53 萬人,下降18.5 %。其中,陸軍由14.76萬人減至11.9 萬
人,減少 19 %;海軍由 6. 39 萬人減至 5. 44 萬人,減少 15 %;空軍由 8. 94 
萬人減至 7. 19 萬人,減少近 20 %。 1994 年 7月,英國防大臣裡弗金德宣佈,到90
年代中期完成裁軍計劃之後,將進一步削減軍隊員額。到2000年,英軍總兵力將減至21. 
6 萬人,其中陸軍11.5 萬人,海軍4 .4 萬人,空軍5 .7 萬人。經過10年的裁軍,英
國三軍現役總兵力下降近1 /3.由於軍隊員額不斷減少,英軍的任務發生了變化,英國政
府決定,在壓縮部隊編制的同時,將其武裝力量的兵力結構調整得適於遂行多種任務:既
能保衛英國本土,也能保衛歐洲;既能對付地區性衝突,也有「部隊重組」後對付大戰的
能力;既能參加像海灣戰爭那樣的多國軍事行動,也能在海外屬地受到威脅時獨立作戰;
既適於對付恐怖活動和暴亂,也適於參加維和行動。在諸軍種聯合部隊建設方面,英國防
大臣邁克爾•波幫絡於1995年10月宣佈:「英國將組建一支新的多用途快速部署部隊,以
便對國際危機影響重大的事件,迅速作出反應。」這支部隊既可單獨執行任務,也可與盟
國軍隊協調行動。它於1996年8 月正式組建,歸皇家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指揮,大約由5 個
空降旅、3 個突擊旅及一些保障部(分)隊組成。
    陸軍部隊編制將大幅度壓縮,到本世紀末將由50個步兵營和5 個廓爾喀營減至36個步
兵營和3 個廓爾喀營,由19個裝甲團和裝甲偵察團減至11個,由22個皇家炮兵團減至16個。
    陸軍勤務支援部隊裁減後將組建2 個軍:一個是陸軍勤務支援軍,負責為作戰部隊提
供補給;另一個是裝備支援軍,負責武器裝備的維修與保養。到90年代中後期,駐德陸軍
兵力將由5 .5 萬人減至23萬人。第1 、3 .4 裝甲師中,只保留1 個得到加強的第1 裝
甲師。在柏林,只保留1 個獨立機步旅。從90年代中期開始,將對陸軍組織結構進行調整。
陸軍新編製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整裝滿員師,這類師有2 個,即第1 裝甲師和第3 機步師,
它們隸屬於北約盟軍司令部歐洲快速反應軍團,可隨時進行部署;二是擴編師,這類師有
3 個,即第2 、4 、5 師,平時只編有司令部機關,需要時可迅速擴編;三是主要擔負平
時任務的「軍區」,這類『軍區「為旅級單位,共有5 個。
    空軍的部隊編制調整計劃是:解散4 個「幻影」式飛機中隊。
    2 個「海盜」式飛機中隊和3 個基地安全保障空軍中隊,使3 個中隊的「旋風」式GRI
型飛機退出現役,存入機庫。將駐德空軍兵力裁減一半,作戰中隊由原來的15個減至7 個,
關閉在德國的2 個空軍基地和在英國本土的5 個空軍基地,將2 個「旋風」
    式GRIA型偵察機中隊的基地轉移到馬爾哈姆。
    英海軍司令萊斯特上將提出,將組建「一支海軍應急部隊」,其編成內有:1 個艦載
反潛機大隊,1 個編有1 艘兩棲船塢登陸艦的兩棲作戰大隊,1 艘可搭載直升機的戰艦及
數艘後勤登陸艦,4 艘核動力潛艇,1 艘反潛攻擊潛艇,13艘驅逐護衛艦等。
    此外,英海軍還計劃調整潛艇艇隊的編成,關閉在蘇格蘭的部分海軍基地。
    調整指揮機構,提高工作效率。為了提高機關工作效率,英軍將大刀闊斧地調整和精
簡指揮機構。國防部和國防參謀部將撤並10%的處級單位,裁減20%的機關工作人員,其
中高級軍官88名。即少將8 名,准將32名,上校48名。同時,英軍將成立一個三軍聯合常
設司令部負責統一指揮到海外遂行軍事任務的三軍部隊。
    根據精簡計劃,陸、海、空軍的高層指揮機構將裁員 20 %左右,三個軍種各自的參
謀學院也將合併。陸軍將成立新的地面部隊司令部,統一負責地面部隊的使用與作戰事宜。
陸軍軍區將10個撤並為5 個。撤銷駐德萊茵集團軍司令部。德萊茵集團軍第三軍軍部改建
成快速反應部隊司令部,成立陸軍支援部隊司令部。海軍總部機關的人事和支援部門及海
軍陸戰隊司令部將遷往同一海軍基地,以便對下屬部隊實施更直接的領導與控制。空軍人
事部和人才選拔中心將合併,成立空軍人事司令部;空軍委員會下屬的補給與編製部將與
空軍參謀部下屬的支援司令部合併,成立空軍後勤司令部,由一名空軍上將任司令,直屬
空軍參謀部。將駐德空軍司令部降格為空軍大隊部,歸打擊司令部指揮,該大隊部編製人
數將比原駐德空軍司令部減少一半。
    采取多種措施,妥善安置退役軍人。為了妥善安置退役軍人,減少裁軍過程中的阻力,
英國防部采取了多種措施,並以軍事立法的形式,規定了退役和被精簡人員的待遇。
    第一,發給數量可觀的退休補助金。英國軍人服役期滿而退休時,可一次性領取一筆
數額相當可觀的退休補助金,例如,一名少將軍官退休時,除以後每月領取全額退休費外,
可得到的一次性退休補助金高達20多萬英鎊。這其中包括相當於3 年退休金的政府補助,
相當於幾個月薪金的退休贈款和一筆特別補貼。此外,退役軍人還可提前若干年領取自己
的部分退休保障金,因精簡而終止服役合同的軍人可領取16-20個月的薪金。
    第二,幫助購置住房。在這方面,英國防部采取的措施有三條:一是軍方出資建設住
宅,以優惠價格賣給退役軍人;二是向購買地方住房的退役軍人提供財政補貼,一次性補
貼額為房價的 30 %;三是對用銀行貸款購房的退役軍人在償還期內每月提供200 英鎊的
贈款。
    第三,進行專業培訓。英軍軍官一般在合同期滿前12個月收到退役通知.並在離隊前
到國防部進修中心接受為期28天的自選民用專業培訓,培訓費用全部由軍方提供。此外,
軍方還經常與地方政府或企業聯繫,幫助退役軍人找工作。英國法律規定,政府機構和工
廠企業應把某些工作崗位優先向退役軍人提供。
    ★★★淘汰舊裝備,提高武器現代化水平英軍認為,在軍隊員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
要保持或提高部隊的作戰能力,除了提高人員素質外,主要的辦法就是發展高技術武器。
為此,英軍制定了90年代裝備建設方針:使裝備結構從高、中、低技術武器相搭配轉向高、
中技術兵器相結合,減少數量,提高質量,重點發展高技術常規兵器。為貫徹這一方針。
英軍采取了三項措施、四種做法。
    這三項措施是:第一,重視高技術基礎理論及應用的研究。重點開發軍用計算機與軟
件技術。軍用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軍用激光技術。軍用新材料和新工藝;第二,
突出重點。重點武器在經費上重點保障,並把盡量多的高技術用於這類武器裝備;第三,
改進國防科研管理。由國防部國防科學總顧問負責制向企業化管理體制轉變,成立國防科
研總局,統管國防部各直屬科研機構。
    四種做法為:自行研製;從盟國主要是美國購買;用高技術對現有裝備進行現代化改
裝;與其他國家聯合研製。據英國軍事專家測算,兩國聯合研製比一國獨自開發可節約經
費 30 %,而多國聯合研究則可節約經費 50 %。
    90年代中後期,英陸軍的708 輛「酋長」式坦克全部退役,代之以性能優良並采用隱
形技術的「挑戰者11型」坦克。英陸軍初步計劃采購 396輛「挑戰者 11 型」坦克、 300
輛「勇士」式步兵戰鬥車。此外,英陸軍還裝備AS90型155 毫米自行榴彈炮。
    新型多管火箭發射系統、新式攻擊直升機、「輕劍2000型」防空導彈等。據軍事專家
估計,到2000年上述裝備進入現役後,英裝甲師的作戰能力將提高 35 %。
    90年代中後期,英海軍裝備了7 艘「特拉法內加」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和10餿力型反潛
護衛艦,4 艘常規潛艇取代60年代初期開始服役的「奧伯隆」級潛艇,對3 艘反潛航母的
艦載機加裝新式雷達系統,以提高對敵水面艦艇的攻擊能力。90年代中期至下個世紀初的
重點發展項目包括:建造一艘直升機航母,以提高兩棲攻擊能力;與法國聯合研製新一代
防空護衛艦,以取代42型防空護衛艦,預計首艦將於2002年開始服役;采購44架FH101 型
反潛直升機,以逐步取代海軍航空兵的「海王」式和「大山貓」式直升機;對「特拉法內
加」級核動力潛艇進行現代化改裝,重點改進艦載聲納系統及指揮控制系統;與法國探討
聯合開發新型核潛艇的可能性。
    到2000年,空軍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將上一個新台階。
    在飛機方面,重點加強空戰能力、對地攻擊能力、空中預警能力和戰略空運能力。為
此,將采購250 架EF——2000型多用途飛機,將5 個「旋風」式F3型戰鬥機中隊增至6 個
;對80架「旋風」式GRI 型飛機進行現代化改裝,繼續采購先進的「鷂」式GRS -7 型對
地攻擊機;向美國采購6 架E3D 型空中預警機和3 架C -130 型運輸機。
    在機載武器方面,主要發展項目有5 個:一是為替換現役的「響尾蛇」式導彈,發展
先進的AIM —-132 型近距空空導彈;二是采購美國的AIW —-120 型中距空空導彈;三
是與瑞典聯合研製隱形中距空空導彈,預計21世紀初裝備部隊;四是為「旋風」式、「鷂」
式和EF-2000型飛機研製防空區外發射的空地攻擊導彈,擬采購500 -2000枚。
    五是發展空地反坦克導彈系統,用於裝備「鷂」式GR7 型對地攻擊機。
    根據戰略核力量現代化計劃,到本世紀末將用105 億英磅建造4 艘裝備英制「三叉戟
IID -5 」型導彈的「先鋒」級戰略核潛艇,以逐步取代裝備「北極星」A3型導彈的4 艘
「決心」級潛艇。每艘新潛艇攜帶16枚戰略導彈,每枚導彈有8 顆彈頭,從而將使英國戰
略核力量擁有的彈頭總數由192 顆增至512 顆,當量由768 萬噸增至2 .43萬噸,導彈射
程也將由4600公里增至1 .2 萬公里。
    ★★★適應信息戰要來,推進數字化建設在未來戰爭中,信息戰將成為一種主導作戰
樣式。為了打贏信息戰,為了能夠與裝備戰場信息管理系統和信息化武器系統的北約盟國
軍隊實施聯合作戰,英軍已經或即將采取多種措施,推進數字化建設。
    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1995年10月,英軍成立了第一個數字化機構——地面指揮信息
系統作戰需求辦公室。該辦公室主任是一名准將軍官,主要職責是:統一規劃戰場探測器
材、通信設備和各種指揮信息系統的研究與發展,確保系統的標準化和通用性;對將被
「嵌入」武器系統的信息裝置的研製工作實施監督,對「非機動式指揮信息系統」發展計
劃的實施進行協調。英軍下一步將成立的數字化機構有兩個:一個是數字化軍事工作組,
其成員為通信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計劃項目的負責人,將代表用戶對要發展的系統進行審
查和評定;另一個衛星系統綜合委員會,下轄陸軍指揮信息系統處和地面系統審查中心,
主要職責是對發展各種信息系統提供保障和檢驗論證勤務。
    「軍數字化總綱」:1996年初,英國防部已頒發指導陸軍部隊逐步實現數字化的「英
國陸軍數字化總綱」。根據該總綱,英陸軍將分三個階段逐漸實現數字化。在1997—-2001
年的第一階段,將首先在作戰師的範圍內從縱向上,即從師司令部直到各基層分隊的作戰
平台,都配備信息系統。然後在作戰旅的範圍內,裝備更多的「貼花」式戰場管理系統。
此間,還要做兩件事:一件是指定1 個旅擔負對某些信息系統進行大量裝備部隊前的檢驗
性實驗任務;另一件是對「貼花」式系統進行演示試驗,以確定發展何種作戰平台上的一
體化指揮控制系統。為了解決系統的通用性問題,英國將派代表到美國、德國、法國或瑞
典去學習取經。第二階段為2001年至2007年。在這一階段,將全面建成戰場信息系統共用
基礎設施,將有更多的「貼花」式系統進入戰鬥支援部隊和戰鬥勤務支援部隊,作戰平台
將裝備一體化指揮控制系統。在第三階段的2007-2014年,將使陸軍的所有作戰部隊全部
裝備戰場管理系統,使陸軍全部實現數字化。
    執行6 項數字化計劃,第一項是對正在研製的系統的「全面審查」計劃。這一計劃涉
及的系統有60多個,如「追蹤者」式偵察車、「多星」式戰場雷達系統等,目的是確保各
系統具有通用性,能采集、處理、傳輸和使用各種信息。第二項是戰場信息系統共用基礎
設施建設計劃。通過該計劃的實施,可建立從戰場最高指揮到塹壕士兵及各平行單位之間
的、縱橫交錯的基本網絡結構,最終建成數字化戰場。執行第三項計劃——戰場信息系統
應用計劃的目的是,為上述共用基礎設施開發一批應用軟件。第四項計劃為作戰平台一體
化指揮控制系統研製計劃。實施該計劃,不僅可使各個作戰平台上的作戰管理系統與外部
的各作戰單元實現一體化聯網,還可大大提高戰場透明度和後勤保障能力。根據第五項計
劃——通信系統開發計劃,將研製多種數字化通信系統,如「弓箭手」式戰術無線電台、
「松雞」式作戰地域通信系統等。最後一項是技術保障計劃,它包括三項分計劃:一是旨
在提高應用技術效用的研究分計劃,如研究作戰環境對戰場管理系統的影響與技術要求、
作戰信息系統的脆弱性與安全保密、圖像傳輸的數字壓縮方式等;二是標準化分計劃,它
要求利用「英國國防與陸軍綜合數字模型」,通過多次演示與論證,設計出戰場信息系統
共用基礎設施的技術框架結構;三是作戰分析、模擬、建模和論證分計劃,據此將建立模
擬實驗室,在各信息系統裝備部隊前對其進行試驗論證。

返回

坐擁書城掃瞄校對,轉載請保留鏈接:http://www.book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