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藝錄》讀本 (七)創作前的精神準備 東坡《送參寥》ヾ有雲:「頗怪浮屠人,誰與發豪猛ゝ。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ゞ。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鹹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 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靜了群動」,暗合載之之意々,「空納萬境」,明同夢 得之言ぁ;「鹹酸中有至味」,又本司空表聖《與李生論詩書》之旨あ。東坡《書黃子 思詩後》極推表聖論詩ぃ,而表聖固滄浪之先河;東坡此篇殊可玩味。(260頁) ヾ蘇軾《送參寥》。參寥:僧道潛,字參寥。 ゝ《送參寥》:「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頹然寄淡泊,誰與發豪猛。」浮屠人, 指和尚。《維摩詰所說經》:「是身如丘井。」頗怪和尚是淡泊的,誰與他發豪猛呢。 ゞ真巧非幻影:和尚真是巧妙的,他的作為,並非幻影。 々「靜了群動」,暗合載之之意:唐權載之《送靈徹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讀 其詞者,知其心不待境靜而靜。」 ぁ「空納萬境」,明同夢得之言:劉夢得《秋日過鴻舉法院便送歸江陵引》:「能 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入必有所洩,乃形乎詞。」 あ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若醯(醋),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若鹺(鹽), 非不鹹也,止於鹹而已。華之人以充饑而遽輟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ぃ蘇軾《書黃子裡詩集後》:「信乎表聖之言,美在鹹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歎也。」 這裡講創作以前的精神準備和創作時的要求。《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 虛一而靜。心未嘗不藏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 也,然而有所謂靜。」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在醞 釀文思時,著重在虛心和寧靜。只有虛心,才能采納不同意見;只有專一,才能專心體 察,看到問題;只有靜心,才能看得細緻。所以在醞釀文思時,重在虛心和寧靜。蘇軾 在這裡提出:「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即著重虛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心靜不浮躁,才能仔細觀察。了解了各種各樣的活 動,吸收了各種各樣的境界,才能反映各種新的生活,寫出新的境界,才能使詩語妙。 創作時還要求「至味永」。蘇軾在《書黃子思詩集後》說:司空圖「論詩曰:「梅止於 酸,鹽止於鹹』」,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鹹酸之外。又稱:「獨韋應物、柳宗 元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余子所及也。」那末他引司空圖所講的味外味,即 在簡古中含有纖穠,在淡泊中含有至味。因為所反映的是新的生活,所寫的是新的境界, 給人以清新的感覺,所以雖寫得簡古淡泊,還是含有至味。這是可以玩味的。 ------------------ 黃金書屋 掃描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