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詩曰:
                     大有唐王降敕封,欽差玄類問禪宗。
                     堅心磨琢尋龍穴,著意修持上鷲峰。
                     邊界遠遊多少國,雲山前度萬千重。
                     自今別駕投西去,秉教迎持悟大空。
    
                     卻說三藏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與多官送出長安關外,一二日,馬不
                 停蹄,早至法雲寺。本寺住持上房長老帶領眾僧,有五百余人,兩邊羅列,接至裡面,
                 相見獻茶。茶罷,進齋。齋後不覺天晚。正是那:
    
                     影動星河近,月明無點上。
                     雁聲鳴遠漢,砧韻響西鄰。
                     歸烏棲枯樹,禪僧講梵音。
                     蒲團一榻上,坐到夜將分。
    
                     眾僧們燈下議論佛門定旨,上西天取經的原由。有的說水遠山高,有的說路多虎豹;
                 有的說峻嶺陡崖難度,有的說毒魔惡怪難降。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點頭幾度。
                 眾僧們莫解其意,合掌請問道:「法師指心點頭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種種
                 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說下洪誓大願,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
                 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我們法輪迴轉,願聖主皇圖永固。」眾僧聞得此言,人
                 人稱羨,個個宣揚,都叫一聲「忠心赤膽大闡法師」!誇贊不盡,請師入榻安寐。
                     早又是竹敲殘月落,雞唱曉雲生。那眾僧起來,收拾茶水早齋。玄類遂穿了袈裟,
                 上正殿,佛前禮拜道:「弟子陳玄類,前往西天取經,但肉眼患迷,不識活佛真形。今
                 願立誓:路中逢廟燒香,遇佛拜佛,遇塔掃塔。但願我佛慈悲,早現丈六金身,賜真經,
                 留傳東土。」祝罷,回方文進齋。齋畢,那二從者整頓了鞍馬,促趲行程。三藏出了山
                 門,辭別眾增。眾僧不忍分別,直送有十裡之遙,噙淚而返。三藏遂直西前進。正是那
                 季秋天氣。但見:
                     數村木落蘆花碎,見樹楓楊紅葉墜。路途煙雨故人稀,黃菊麗,山骨細,水寒荷破
                 人憔悴。白蘋紅棗傷天雪,落霞孤騖長空墜。依稀黯談野雲飛,玄鳥去,賓鴻至,嘹嘹
                 嚦嚦聲宵碎。
                     師徒們行了數日,到了鞏州城,早有鞏州合局官吏入等,迎接入城中。安歇一夜,
                 次早出城前去。一路饑餐渴飲,夜住曉行。兩三日,又至河州衛。此乃是大唐的山河邊
                 界。早有鎮邊的總兵與本處僧道,聞得是欽差御弟法師上西方見佛,無不恭敬。接至裡
                 面供給了,著僧綱請在福原寺安歇。本寺僧人,—一參見,安排晚齋。帶畢,吩咐二從
                 者飽喂馬匹,天不明就行。及雞方鳴,隨喚從者,卻又驚動寺僧,整治茶湯齋供,齋罷,
                 出離邊界。
                     這長者心忙,大起早了。原來此時秋深時節,雞鳴得早,只好有四更天氣。一行三
                 人,連馬四口,迎著清霜,看著明月,行有數十裡遠近,見一山嶺,只得撥草尋路,說
                 不盡崎嶇難走,又恐走錯了路徑。正疑思之間,忽然失足,三人連馬都跌落坑坎之中。
                 三藏心慌,從者膽戰,卻才悚懼,又聞得裡面哮吼高呼,叫:「拿將來!拿將來!」只
                 見狂風浪滾,擁出五六十個妖邪,將三藏、從者,揪了上去。這法師戰戰兢兢的,偷眼
                 觀看,上面坐的那魔王,十分兇惡。真個是:
    
                     雄威身凜凜,猛氣貌堂堂。
                     電目飛光艷,雷聲振四方。
                     鋸牙舒口外,鑿齒露肥旁。
                     錦繡圍身體,文斑裹脊樑。
                     鋼須稀見肉,鉤爪利如霜。
                     東海黃公懼,南山白額王。
    
                     唬得個三藏魂飛魄散,二從者骨軟筋麻.魔王喝令綁了,眾妖一齊將三人用繩索綁
                 縛.正要安排吞食,只聽得外面諠譁,有人來報:「熊山君與特處士二位來也。」三藏
                 聞言,抬頭觀看,前走的是一條黑漢。你道他是怎生模樣:
                     雄豪多膽量,輕健夯身軀。涉水惟兇力,跑林逞怒威。向來符夢,今獨露英姿。綠
                 樹能攀折,知寒善諭時。准靈惟顯處,故此號山君。
                     又見那後邊來的是一條胖漢。你道怎生模樣:
    
                     嵯峨雙角冠,端肅聳肩背。性服青衣穩,蹄步多遲滯。宗名父作牯,原號母稱[牛
                 字]。能為田者功,因名特處士。
    
                     這兩個搖搖擺擺,走入裡面,慌得那魔正奔出迎接。熊山君道:
                     「寅將軍,一向得意?可賀!可賀!」特處士道:「寅將軍豐姿勝常,可喜!真可
                 喜!」魔王道:「二公連日如何?」山君道:「惟守素耳。」處土道:「惟隨時耳。」
                 三個敘罷,各坐談笑,只見那從者綁得痛切悲啼。
                     黑漢道:「此三者何來?」魔王道:「自送上門來者。」處士笑雲:
                     「可能待客否?」魔王道:「奉承!奉承!」山君道:「不可盡用,食其二,留其
                 一,可也。」魔工即呼左右,將二從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屍;將首級與心肝獻客,將四
                 肢自食;其余骨肉,分給各妖。只聽得咆哮之聲,真似虎啖羊羔。霎時食盡,把一個長
                 老,幾乎唬死。這才是初出長安第一場苦難。
                     正愴慌之間,漸漸的東方發白,那二怪至天曉方散。三藏昏昏沉沉,正在那不得命
                 處,忽然見一老叟,手持拄杖而來。走上前,用手一拂,繩索皆斷,對面吹了一口氣。
                 三藏方蘇,跪拜於地道:「多謝老公公搭救貧僧性命!」老叟答禮道:「你起來。你可
                 曾流失了甚麼東西?」三藏道;「貧俗的兩個從人,已是被怪食了,只不知行李、馬匹,
                 在於何處。」老望用杖指道;「那不是一匹馬、兩個包袱?」三藏回頭看時,果是他的
                 物件,並不曾失落,心才略放下些,問老叟曰:「老公公,此處是甚所在?那三個妖魔,
                 果是何物?」老叟道:「此是雙叉嶺,乃虎狼巢穴處。你為何陷此?處士者是個野牛精;
                 山君者是個熊羆精;寅將軍者是個老虎精;左右妖邪,盡都是山精怪獸。只因你的本性
                 元明,所以吃不得你。你跟我來,引你上路。」
                     三藏不勝感激,將包袱捎在馬上。牽著纏繩,相隨老叟,出了坑坎之中。走上大路,
                 卻將馬拴在道旁,轉身拜謝老叟,只見化作一陣清風,跨一只白鶴,騰空而去。風飄飄
                 遍下一張簡帖,書上四句頌子曰:「吾乃西方太白星,特來搭救汝生靈。前行自有神徒
                 助,莫為艱難報怨經。」
                     三藏看了,對天禮拜。拜畢,牽了馬匹,獨自個孤孤淒淒,往前苦進,捨身拚命。
                 上了峻嶺之間,行經半日,更不見個人煙村捨。一則腹中饑了,二則路又不平。正在危
                 急之際,只見前面有兩只猛虎咆哮,後邊有幾條長蛇盤繞。左有毒蟲,右有怪獸。三藏
                 孤身無策,只得放下身心,聽天所命;又無奈那馬腰軟蹄彎,即便跪下,伏倒在地,牽
                 又牽不動,苦得個法師襯身無地,萬分淒楚,莫可奈何。忽然見毒蟲奔走,妖獸飛逃;
                 猛虎潛蹤,長蛇隱跡。三藏抬頭看時,只見一人,手執鋼叉,腰懸弓箭,自那山坡前轉
                 出,果然是一條好漢。
                     三藏見他來得漸近,跪在路旁,合掌高叫道:「大王救命!」那大漢到跟前,放下
                 鋼叉,用手挽起道;「長老休怕。我是這山中的豬戶,姓劉,名伯欽,綽號鎮山太保。
                 我才自來要尋兩只山蟲食用,不期遇著你,多有衝撞。」三藏道:「貧僧是大庸駕下欽
                 差往西天拜佛求經的。適間來到此處,遇著些狼虎蛇蟲,四邊圍繞,不能前進。忽見太
                 保來,眾獸皆走,救了貧僧性命,多謝!多謝!」伯欽道:「我在這裡住家,專倚打些
                 狼虎為生,捉些蛇蟲過活,故此眾獸怕我,走了。你既是唐朝來的,與我都是鄉里。此
                 間還是大唐的地界,我和你同是一國之人,你休怕,跟我來。到我捨下歇馬,明朝我送
                 你上路。」
                     三藏聞言,滿心歡喜,謝了伯欽,牽馬隨行。過了山坡,又聽得呼呼風響。伯欽道;
                 「風響處,是個山貓來了。長老坐在此間,等我拿他家去管待你。」三藏見說,又膽戰
                 心驚,不敢舉步。那太保執了鋼叉,拽開步,迎將上去。只見一只斑斕虎,對面撞見。
                 他看見伯欽,回頭就走。這太保霹靂一聲,咄道:「業畜那裡走。」那虎見趕得急,轉
                 身輪爪撲來。這太保使鋼叉舉手迎敵,唬得個三藏軟癱在地。他生來那曾見這樣兇險的
                 勾當?
                     太保與那虎在那山坡下,人虎相持。他兩個斗了有一個時辰,只見那虎爪慢腰松,
                 被太保舉叉平胸刺倒,霎時間血流滿地,揪著耳朵,拖上路來,面不改色,對三藏道;
                 「造化!這只山貓,夠長老食用幾日。」三藏誇贊不盡道:「太保真山神也!』伯欽道:
                 「有何本事,敢勞過獎?」他一只手執著叉,一只手拖著虎,在前引路。三藏牽著馬,
                 隨後而行。
                     行過山坡,忽見一座山莊。伯欽到了門首,將死虎擲下,叫小的們把虎打將進去,
                 吩咐剝了皮,安排將來待客,復回頭迎接三藏進內。彼此相見坐定,伯欽又對他母親道:
                 「這位長老是唐王駕下差往西天見佛求經者。孩兒請他來家歇馬,明日送他上路。」老
                 嫗聞言,十分歡喜道:「好好!明日你父親周忌,就浼長老做些好事,念卷經文,又後
                 日送他去罷。」
                     這劉伯欽雖是一個殺虎鹵夫,卻有孝順之心,聞得母言,就要安排香紙,留住三藏。
                 不覺的天色將晚,小的們排開桌凳,拿幾盤爛熟虎肉,熱騰騰的放在上面。伯欽請三藏
                 權用,再另辦飯。三藏合掌道:「善哉!貧僧不瞞太保說。自出娘胎,就做和尚,更不
                 曉得吃葷。」伯欽聞得他說,沉吟了半晌道:「長老,寒家歷代以來,不曉得吃素,這
                 等奈何?反是我請長老的不是。」伯欽的母親聞說,叫道。「孩兒不要與長老閒講,我
                 自有素物,可以管待。」叫媳婦煮些黃粱米飯,安排素菜,拿出來舖在桌上。
                     三藏下來謝了,方才上坐。那伯欽另設一處,舖排些沒鹽沒醬的老虎肉、香灣肉、
                 蟒蛇肉、狐狸肉、兔肉,點剁鹿肉乾巴,滿盤滿碗的,陪著三藏吃齋。方坐下,心欲舉
                 著,只見三藏合掌誦經,唬得伯欽不敢動箸,急起身立在旁邊。三藏念不數句,卻教請
                 齋。伯欽道:「你是個念短頭經的和尚?」三藏道「此非是經,乃是一卷揭齋之咒。」
                 伯欽道;「你們出家人,偏有許多計較,吃飯便也念誦念誦。」
                     吃了齋飯,收了盤碗,漸漸天晚,伯欽引著三藏出中宅,到後邊走走。穿過夾道,
                 有一座草亭。推開門,入到裡面,只見那四壁上掛幾張強弓硬彎,插幾壺箭,過梁上搭
                 兩塊血腥的虎皮,牆根頭插著許多槍刀叉棒,正中間設兩張坐器。伯欽請三藏坐坐。三
                 藏見這般兇險骯髒,不敢久坐,遂出了草亭。又往後再行,是一座大園子,卻看不盡那
                 叢叢菊蕊堆黃,樹樹楓楊掛赤。又見呼的一聲,跑出十來只肥鹿,一大陣黃獐,見了人,
                 呢呢癡癡,更不恐懼。三藏道:「這獐鹿想是太保養家了的?」伯欽道:「似你那長安
                 城中人家,有錢的集財寶,有莊的集聚稻糧;似我們這打獵的,只得聚養些野獸,備天
                 陰耳。」
                     他兩個說話閒行,不覺黃昏,復轉前宅安歇。次早,那合家老小都起來,就整素帶,
                 管待長老,請開啟唸經。這長老淨了手,同太保家堂前拈了香,拜了家堂,三藏方敲響
                 木魚,先念了淨口業的真言,又念了淨身心的神咒,然後開度亡經一卷。誦畢,伯欽又
                 請寫薦亡疏一道,再開念《金剛經》,《觀音經》,—一朗音高誦。誦畢,吃了午齋,
                 又念《法華經》,《彌陀經》,各誦幾卷,又念一卷《孔雀經》及談芯芻洗業的故事。
                 早又天晚。獻過了種種香火,化了眾神紙馬,燒了薦亡文疏,佛事已畢,又各安寢。
                     卻說那伯欽的父親之靈,超薦得脫沉淪,鬼魂兒早來到東家宅內,托一夢與合宅長
                 幼道:「我在陰司裡苦難難脫,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聖僧念了經卷,消了我的罪業,
                 閻王差人送我上中華富地長者人家托生去了。你們可好生謝送長老,不要怠慢,不要怠
                 慢。我去也。」這才是萬法莊嚴端有意,薦亡離苦出沉淪。
                     那合家兒夢醒,又早太陽東上。伯欽的娘子道:「太保,我今夜夢見公公來家,說
                 他在陰司苦難難脫,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聖僧念了經卷,消了他的罪業,閻王差人送
                 他上中華富地長者人家托生去,教我們好生謝那長老,不得怠慢他。說罷,逕出門,徉
                 徜去了。我們叫他不應,留他不住,醒來卻是一夢。』伯欽道:「我也是那多一夢,與
                 你一般。我們起去對母親說去。」
                     他兩口子正欲去說,只見老母叫道:『伯欽孩兒,你來,我與你說話。」二人至前,
                 老母坐在床上道:「兒呵,我今夜得了個喜夢,夢見你父親來家,說,多虧了長老超度,
                 已消了罪業,上中華富地長者家去托生。」夫妻們俱呵呵大笑道:「我與媳婦皆有此夢,
                 正來告稟,不期母親呼喚,也是此夢。」遂叫一家大小起來,安排謝意,替他收拾馬匹,
                 都至前拜謝道:「多謝長老超薦我亡父脫難超生,報答不盡!」三藏道;「貧僧有何能
                 處,敢勞致謝?」
                     伯欽把三口兒的夢話對三藏陳述一遍,三藏也喜。早供給了素齋,又具白銀一兩為
                 謝。三藏分文不受。一家兒又懇懇拜央。三藏畢竟分文未受,但道:「是你肯發慈悲送
                 我一程,足感至愛。」伯欽與母妻無奈,急做了些粗面燒餅乾糧,叫伯欽遠送。三藏歡
                 喜收納。太保領了母命,又喚兩三個家僮,各帶捕獵的器械,同上大路。看不盡那山中
                 野景、嶺上風光。
                     行經半日,只見對面處,有一座大山,真個是高接青霄,崔巍險峻。三藏不一時,
                 到了邊前。那太保登此山如行平地。正走到半山之中,伯欽回身,立於路下道:「長老,
                 請自前進,我卻告回。」三藏聞言,滾鞍下馬道:「千萬敢勞太保再送一程!」伯欽道:
                 「長老不知。此山喚做兩界山。東半邊屬我大唐所管,西半邊是韃靼的地界。那廂狼虎
                 不伏我降,我卻也不能過界,你自去罷。」
                     三藏心驚,輪開手,牽衣執袂,滴淚難分。正在那叮嚀拜別之際,只聽得山下叫喊
                 如雷道:「我師父來也!我師父來也!」唬得個三藏癡呆,伯欽打掙。
                     畢竟不知是甚人叫喊,且聽下回分解。
                     ------------------
                   輸入:中華古籍oldbook.126.com
                   轉載請保留
        
    
    踴躍購買他們的書籍,用實際行動來支持你欣賞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