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地質學要為農業生產服務

原載1960年6月19日《人民日報》。

  地質學在發展工業中的作用是人所熟知的,地質工作者常以被稱為「工業建設的尖兵」而自豪。但是地質學在發展農業中有什麼作用呢?這是一個新的課題。
  農業生產活動是人們改造自然,特別是改造地球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改造地球,當然得和大地打交道,當然要碰到地球發展變化的規律。我們正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了這些規律才改造了自然,否則就會造成錯誤;而地質學正是研究這些規律的。因此,地質學在農業生產中應該大有用武之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地質學為農業生產服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為興修水利和灌溉服務

  水是莊稼的命根子,但是我國許多地方經常水旱失調。據記載,從公元前1766年至1937年,水旱災共達2132次。如馬克思所說:「氣候和土壤條件……使利用運河和水利工程進行灌溉成了東方農業的基礎。」(《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集324頁)這在我國也是如此,興修水利成為農業的重要任務。
  興修水利就得有水。地下水的儲量比地面水要豐富得多,而且經年不斷,比較可靠。考古學家查明,我國石器時代的村落多迫近江河,到4000多年前才散佈平原形成都邑。人們發現了利用地下水的方法,是促成這種變化的重要原因。直到現在,地下水仍然是重要的水源。而要開發地下水,就得了解地下的情況,了解地下水分佈、活動規律,這正是地質學的任務。
  有了水,還得蓄水備用。我國有些地方山多地陡,如不蓄水,水來易澇,水去易旱,因此需要大量興修水庫。水蓄起來是蓄在地上的,什麼地方蓄起來最合適,這就要考慮到地質情況。比如組成水庫底部的巖石漏不漏水?大壩的地基結實不結實?只有探明了這些因素的底細,方能確定水庫修在什麼地方更好。
  有了水,還得使它分配合理,這就要修許多引水工程。在引水工程中,總是要破土動工,鑿石開山,這就需要了解地質情況,選擇施工較易的路線,預防渠道漏水、塌方等事故。
  水到田頭後,如何用水,仍然有地質問題。水澆少了莊稼生長不好,澆多了會使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由於孔隙的毛細管作用,像燈草吸油一樣,會將地下水源源不絕地吸到地面。如果地面氣候乾燥,蒸發很厲害,水分不斷跑了,水在地下溶解的鹽分都留了下來,便會使土壤鹽鹼化。有些地方在開荒過程中,就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因此用水也要研究地質,研究地下水的情況。
  此外,如何改造鑽井技術,使鑽井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也是地質部門應該注意的問題。
為農業所需礦產資源服務

  有許多礦產是直接與農業有關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制造肥料的礦產,如磷礦、鉀鹽、泥炭、硝石等,都是重要的肥源;硫磺、黃鐵礦等能制造硫酸,而硫酸也是化學肥料的原料。
  改良土壤時要用石灰岩燒制的石灰,以及黏土和砂等等,這些都是礦產資源。
  制造農藥要用膽礬、螢石等礦物原料。
  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礦物很多。許多礦物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還有待我們去發現。在公社辦工業以後,許多小型的礦藏也成為迫切需要的了;農村建築也需要作為建築材料的礦藏。至於可以就地利用的煤和天然氣等動力資源,更是農業所急需的。
  為農業找尋上述種種礦產,是地質學無可推卸的任務。
為改善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服務

  農業生產的對像是活的生物,受各種自然條件的影響極大,所以長期以來人們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風沙的襲擊、洪水的沖刷、河流的氾濫等等,在地質學中,這些引起大地發生變化的作用統稱為地質作用。很顯然,各種地質作用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
  例如由風、流水等地質作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嚴重威脅。每年因土壤流失而損失的肥分,比全國所施化學肥料還要多。有的地方溝壑占到土地總面積的1/3。主要由風的地質作用造成的沙漠,在我國面積和全部耕地相近,而且解放前還在不斷擴展,許多地方受到流沙的威脅,耕地、田園被它破壞。解放後經過積極治理,情況已有很大改變,但同沙漠作斗爭還是這些地區面臨的重要任務。
  河流湖泊的地質作用對農業的影響也是很明顯的。黃河、淮河在解放前都是著名的「害河」。我們還有不少沼澤地需要疏干,不少鹽鹼地需要改良。改造自然的任務在其他方面還有許多,在這些工作中需要運用地質規律。在這裡,地質學成了一種重要的武器。
  過去有一種思想,認為農業生產所要求解決的地質問題總是很普通很平常的,農業所需的礦產規模一般不大,用不著高深的地質科學技術。這種思想當然是錯誤的。首先,地質學為農業服務是極其光榮的任務。同時農業生產中的地質問題也並不是容易解決的。固然以往幾千年中沒有地質工作者下鄉,農民照常進行了生產,但這並不表明地質學在農業中不重要。恰恰相反,正是由於農民群眾在許多地方運用了地質規律,所以才取得了成績。今天如能一方面將群眾的實際經驗總結提高,一方面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武裝群眾,就能更好地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拿打井來說,要使井的位置合適,打得恰到好處,就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並打少了,井的口徑過小了,出水量會少,但井打得過多過大,出水量也會減少。有的巖層根本就不可能有水。農業所需礦產的探尋也並不簡單。過去所以覺得簡單,是因為研究得少,沒有鑽進去。鹽湖裡有鹽,看起來這比找尋地下的金屬礦簡單,但要認識鹽的分佈規律,並不容易。許多小型礦藏也都各有特點,有許多規律要我們去認識。
  在農業中需要解決的地質問題,很多是如何利用地質規律來改造自然,這正是過去的地質學中特別薄弱的一環。過去的地質學,敘述地質作用多,闡明人類如何能動地用以改造世界少。比如在地質學中講風化作用,僅僅講些成因原理,究竟我們能利用風化作用做點什麼呢?沒有。解放後我國農民卻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許多地方石山造林成功,正是利用了這一規律。冬灌能使土質疏鬆,也正是利用了風化作用中水結成冰時體積膨脹能產生破壞力這一規律的作用。
  又如在地質學的書中講到流水的沖刷作用,僅僅講到它的害處,但陝北人民利用了這一原理,引水攻沙,利用流水的沖刷力來開闢運河,以自然力改造自然。
  在地質學的書中還講到地震造成的山崩,可以堵塞河流形成湖泊。究竟我們從中能得到些什麼呢?卻沒有講。現在人們結合興修水利考慮到,既然沙石天然崩塌堆積的堤壩可以經久不潰,造成湖泊,那麼我們興修水庫是否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呢?這是一個重大的科學課題,在目前還只是一種設想,如果得到解決將對水利事業起著重大的作用。
  人類最初的地質知識的積累,便是主要從農業活動中得到,並服務於農業的。如在耕種、利用地下水、開鑿運河中建立了對土壤、巖石、風化作用等許多方面的認識,《禹貢》就是在農業生產得以發展的基礎上寫出來的。古生物化石的發現,也都是在開鑿運河中得到的。即使是找礦,最初也主要是為了制造農具。因此農業生產是地質科學發展的基礎之一,在今天的條件下將更有力地推動地質學的發展。地質規律的運用,往往要求較長的時間、巨大的規模。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將人民組織起來結成整體與自然協調的時候,地質學才有可能得到廣泛運用。我們必須加強主觀努力,使群眾得到地質科學的武裝,不斷總結和提高在農業生產中運用地質學的經驗,使地質學與我國人口中最大多數的農民群眾結合起來,在農業的廣闊天地中大顯身手,並使地質學的水平大大提高。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網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