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和談演義(第二部)   第五回
毛澤東縱論天下事 潘漢車獨赴談判桌


  晚上,時間已過9點,熄燈號已經響過,多數窯洞的燈火已經熄滅。毛澤東的窯
洞還亮著燈,燈光是插在方桌上的一支蠟燭發出的。毛澤東盤腳坐在炕上,吸著一
支前門牌香煙。斯諾坐在一張沒有靠背的方凳上,旁邊是擔任翻譯的吳亮平。
  斯諾邊問邊在本子上記著。問題一個接著一個,毛澤東談得興致勃勃,不知疲
倦。
  談到對外政策,毛澤東說:今天中國人民的根本問題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它
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敵人,而且是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民的敵人。當中國真正獲
得了獨立時,外國正當貿易利益就可以享有比以前更多的機會。蘇維埃政府是歡迎
外國投資的。
  「蘇維埃是否主張取消不平等條約?」斯諾問。
  「許多不平等條約實際上已為日本所破壞,特別在滿洲。那些援助中國或者並
不反對中國獨立和解放戰爭的國家,應該請他們同中國保持密切的友好關係。那些
積極援助日本的國家,自然不能給予同等的待遇。舉例說,德國和意國,他們已和
偽滿洲國建立了特殊的關係,是不能算做中國人民的友邦的。」說到這裡,毛澤東
提高了聲調,「要抗日成功,中國必須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這不是說,沒有外
國的援助,中國就不能抗日!」
  關於抗日戰爭的前途和戰略方針,毛澤東說:日本必敗,中國必勝。中國當前
的任務是收復全部失地,不僅僅是保衛長城以南的主權,東三省是必須收復的。中
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後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
地分散,這樣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御工事的陣地
戰。陣地戰雖也必需。但是屬於輔助性質的第二種方針。
  斯諾問:「你認為在什麼條件下,中國人民才能消耗和打敗日本的軍隊?」
  「三個條件可能保證我們的成功。」毛澤東扳著手指頭回答「第一,中國結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第二,全世界結成反日統一戰線;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國主義
勢力下受苦的被壓迫各國人民采取革命行動。在這三個條件中,主要條件是中國人
民自己的團結。」
  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毛澤東的重點話題。他佩佩面談,緩緩道來,中心意
思是:面對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新形勢,中國共產黨的國內政策正在相應地作出重
大變動。為著把一切愛國分子組成一個抗日的民族陣線。我們對富農的土地是不沒
收的,小地主的財產不被沒收,被沒收的地主也給他們一份土地。反對日本帝國主
義的戰爭,不能只限於任何一個階級的參加,現在一些資本家、銀行家,甚至許多
地主和許多國民黨軍隊中的軍官們,已經表示了他們為民族解放面戰的志願,我們
不能拒絕他們。甚至蔣介石,如果他一旦決定反日的抗戰,我們也會歡迎他參加。
我們主張建立一個民主共和政治制度和國防民主政府,這個政府的主要任務是:(一)
抵抗外敵侵略;(二)給予民眾以民主權利;(三)發展國民經濟。我們反對帝國主義,
但並不反對現在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在多次交談中、應斯諾的再三請求,毛澤東向他詳細披露了自己從童年到長征
的經歷。這在毛澤東一生中,是僅有的一次,所談內容,彌足珍貴。
  斯諾在10月底回到北平,在美國大使館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之後,即一頭
鑽進盔甲廠13號門旁邊的私宅裡。把他在蘇區采訪獲得的豐富材料整理成文寄到英
國,在倫敦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並且很快被譯成十多種文字。第一次向
全世界公正面翔實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真實情況,
產生了巨大的轟動。以後,也被譯成中文,用《西行漫記》的書名出版,在中國國
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眾多的人們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相,認識了毛澤
東等中共領袖和他們的政治主張。
  歷史已經證明,毛澤東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做廣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還是把文章扯回國共交涉上來吧。
  7月27日,中共中央在保安召開政治局會議。周恩來報告了東北軍工作委員會的
工作,毛澤東稱讚周恩來領導的這項工作「可為很好的模範」。毛還提出:過去我
們的方針,第一在西邊建立根據地,第二在東邊開展游擊戰爭,第三建立抗日聯合
戰線。以後的工作方針還是以前的三個,但次序要變更,第一是聯合戰線的擴大,
應放在第一位。對東北軍,對楊虎城部隊,對南京部隊,都要建立工作委員會。現
在大家應該出馬,不應該關起門來。紅軍的行動也應該配合這項工作。會議通過了
毛澤東的提議,並決定成立中央白軍工作部,由周恩來負責。月底,又決定由毛澤
東負責對整個統一戰線工作的領導。
  8月初,毛澤東寫信給張學良,提醒他:蔣介石一解決西南問題、就有極大可能
進攻西北。「無論如何兄不要再去南京了,並要十分防備蔣的暗害陰謀。」隨後又
寫信給楊虎城說:「先生同意聯合戰線,盛情可感。」「良以先生在理在勢在歷史
均有參加抗日戰線之可能。故敝方堅持聯合政策,不以先生之遲疑態度而稍變自己
的方針。然為友為敵,在先生不可無明確之表示。」同時又寫信給十七路軍總參議
杜斌丞,希望他繼續推動楊虎城下決心聯共抗日:「先生一言興邦,甚望加速推動
之力,西北各部亦望大力斡旋。救西北救華北救中國之偉大事業,願與先生勉之。」
楊虎城收信後十分感動,表示誠懇地接受中共聯合抗日救國的主張。
  西北大聯合,「三位一體」的局面漸次成熟了。
  8月8日,潘漢年來到保安。他是奉王明指示從莫斯科回國的。他先到南京會晤
了陳立夫、曾養甫、張沖等人,帶到保安一條消息:曾養甫希望潘漢年回陝北聽取
中共中央對兩黨合作談判的意見,再到南京見陳果夫。
  兩天後,中共中央舉行政治局會議,這是一次重要的決策性會議。會議聽取了
潘漢年傳達共產國際指示和王明來信內容之後。專門討論了國共關係問題。毛澤東
在報告中說:我們3月提出談判的五條原則後,南京方面5月答覆時提出四項辦法。
他們五屆二中全會來信又提出新的四條:(一)尊奉三民主義;(二)服從蔣委員長指
探;(三)取消紅軍,改編為國軍;(四)取消蘇維埃,改為地方政府。從蔣介石的態
度來看,現在總方針變了,現在是鞏固他的統治;從前和我們無往來,現在有些改
變了,現在他也來談統一戰線,他可能改成國防政府,但要他統一指揮,使群眾對
他改變態度,使日本退步。他想利用這一民族運動,不願站在敵對地位。我們應當
承認南京是一種民族運動的大力量,為要達到真正的抗日,必須要經過這樣中間的
過程,我們可以和他談判。
  根據周恩來的建議,毛澤東作結論時說:「我們又要抗日,又要統一……『抗
日必須反蔣』,現在不適合。現在要在統一戰線下反對賣國賊。」同時也指出:要
注意提高對同盟者的警戒性,堅持黨的獨立自主原則。會議確定以國民黨、蔣介石
作為今後談判的主要對手。這次會議標志著由「抗日反蔣」向「逼蔣抗日」過渡的
結束,決定了全黨實行…逼蔣抗日」的方針。
  這時,紅軍二、四方面軍尚未與中央會合。為了全黨統一行動,毛澤東、張聞
天、周恩來等聯名致電朱德、張國燾、任粥時,通報了這次政治局會議確定的戰略
方針:「認定南京為進行統一戰線之必要與主要的對手,應與南京及南京以外之國
民黨各派,同時的分別的進行談判……繼續停戰議和請蔣抗日的口號。目前階段實
行他不來攻我不去打,他若來攻,則一面堅決作戰。一面中請議和……在抗日進軍
路上,遇到蔣介石部隊和其他部隊,實行先禮後兵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發佈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表示
願意「在任何地方與任何時候派出自己的全權代表,同貴黨的全權代表一道,開始
具體實際的談判」,以期實現「兩黨重新合作共同救國」。
  8月27日。一直為國共談判奔走的張子華再次來到保安,他帶來了曾養甫給周恩
來的信以及同武漢電台聯繫的密碼。31日,周恩來給曾養甫覆信,表示「茲為促事
速成,亟願與貴方負責代表進行具體談判」,「但弟等外出不易」,故邀請陳立夫、
曾養甫到蘇區或陝西華陰會晤。次日,周又給陳果夫、陳立夫寫信,說:「黃君(即
張子華)從金陵來,知養甫先生所策劃者,亞為賢者(指陳氏兄弟)所主持。呼高應遠,
想見京中今日之空氣已非昔比……兩先生居貴黨中樞,與蔣介石又親切無間,尚望
更進一言,立停軍事行動,實行聯俄聯共,一致抗日。」信中表示:中共「早巳准
備隨時與貴方負責代表作具體談判。現養甫先生函邀面敘,極所歡迎,但甚望兩先
生能直接與會。如果夫先生公冗不克分身務望立夫先生不辭勞瘁,以便雙方迅速負
責之商談。」
  與此同時,毛澤東分別緻信南京政府的軍政要員宋子文、邵力子、孫科、陳立
夫和王均、朱紹良、毛炳文等,力陳抗日救國大義,主張「停戰議和。一致抗日」。
又多次寫信給宋慶齡、蔡元培、沈鈞儒、鄒韜奮、陶行知、章乃器等愛國領袖,對
他們的愛國行動表示敬佩。他還設法與地方實力派取得聯繫,分別寫信給李宗仁、
白崇禧、閻錫山、傅作義、宋哲元和各派政治勢力代表馮玉祥、李濟深、蔣光鼐、
蔡廷鍇等,爭取他們對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理解與支持。
  在這期間,毛澤東進一步加強了對張學良和楊虎城部的工作。他派自己的秘書
張文彬到西安同楊虎城談判,達成了互不侵犯、雙方在防區內取消敵對行動、取消
經濟封鎖、建立軍事聯絡等協議。張文彬作為紅軍代表留在西安,公開身份是十七
路軍指揮部政治處主任秘書。隨後,毛澤東又派葉劍英到張學良部作為中共中央的
常駐代表,進一步開展對東北軍、西北軍和整個西北地區的統一戰線工作。
  但是,長期以來的國共對立要得到和平解決談何容易。蔣介石對共產黨的疑忌
實在太深了。在他看來,所謂「中共問題的解決」,就是共產黨向國民黨投誠,由
他們改編。這自然是辦不到的。因此,如果能用武力來強行解決,他仍認為是「上
策」,還要再試一試。
  在「兩廣事變」前,蔣介石對國共談判表現出一定的熱情。當他以政治收買和
軍事討伐的辦法解決了「兩廣事變」之後,覺得又可以騰出手來集中對付紅軍和共
產黨了。他一面繼續擺出要談判的架勢,一面調兵遣將,向陝甘地區增兵,胡宗南
就是這時又調到西北向紅軍進攻的,想給紅軍以大的打擊後再在談判桌上講條件。
  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一向善於運用靈活的策略,這時也準備了兩手,與蔣針鋒
相對。在政治上,多方努力,積極促成談判;在軍事上,毛澤東致電駐在張學良處
的劉鼎,告訴他:「蔣介石向西北進攻,我方已有相當準備,立於防御地位予以打
擊,促其覺悟。」
  9月22日,周恩來再次致書陳果夫、陳立夫,提出質問:「蔣先生於解決兩廣事
變之後,猶抽調國軍入陝,阻我二、四方面軍北上抗日。豈停止內戰可以施之於西
南,獨不可施之西北耶?」並指出:「內戰不停,一切抗日準備無從談起。」希望
他們「力促蔣先生停止內戰,早開談判,俾得實現兩黨合作,共御強敵,則兩黨之
幸,亦國家之幸也」。
  蔣介石對共產黨的實力作了錯誤估計,認為目前紅軍武裝最多不過3萬人,根本
不堪一擊,「共匪與軍閥之勢力,己不足為中國之患,且也閨變數乎,兩廣就範,
中國統一之局達於垂成之域矣。」他以為共產黨已處於極困難的地位,急於同他們
妥協。因而采取軍事壓迫和政治解決雙管齊下的辦法。一面繼續調集軍隊圍剿紅軍,
一面仍由曾養甫、湛小岑出面,再次速請周恩來到香港或廣州談判。
  10月8日,中共中央表示:為了推動南京政府抗日,周恩來可以飛往廣州談判,
但先決條件是國民黨不再做喪失領土主權的事,停止進攻紅軍,立即準備抗戰。但
是,蔣介石根本不理睬共產黨的要求,仍命大軍進攻蘇區。在此情況下,兩黨高級
人員的談判無法進行。14日。中共中央決定周恩來暫不出去,由在上海的潘漢年作
為代表,同國民黨作初步談判。潘漢年是9月24日從保安前往上海的,走時攜帶著周
恩來的信件和中共中央起草的《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定草案》。
  10月21日,國民黨方面同意先和潘漢年進行初步談判。這時,紅軍三大主力即
將會師。困彭德懷即將率部發起寧夏戰役,毛澤東希望能在戰役發起前談判以對戰
役有所幫助,想讓潘直接接觸國民黨上層人物,以便早日驚動蔣介石。他於10月22
日電告潘漢年,要潘「直接去見陳立夫」。
  共產黨尚未驚動蔣介石,國民黨內部倒先驚動蔣介石了。10月23日,宋慶齡、
何香凝草擬了一份旨在恢復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一致抗日的
建議書。拿出去徵求附議簽名。兩天裡,即有十幾位領袖級人物在建議書上簽上了
自己的大名,其中有馮玉祥、孫科。這樣大的動靜,不可能不驚動蔣介石。這份建
議書傳到各路諸侯那裡,後果將不堪設想。蔣介石想來想去,決定通過一個人向這
十幾個人交交底,同時讓這個人去共產黨那裡當說客,以遏制簽名運動的勢頭。
  可是,找誰談呢?宋慶齡是孫中山的遺孀,何香凝是廖仲愷的遺孀,輩高位尊,
不是好相與的角色,弄不好反被她們訓斥。
  找孫科嗎?似乎也不太合適。還是找馮玉祥吧,把兄弟加敗軍之將,再合適不
過了。於是,產生了以下一番蔣馮對話:
  馮:聯共問題怎麼辦?
  蔣(手撫茶杯):同中共妥協問題,我已考慮很久了。去年年底就開始找他們了。
  馮(面露詫異):哦?這麼說,你真的要實行三大政策了?
  蔣:是呀,先總理的遺訓,我怎敢不從?都吵我不抗日,誰能來體諒我的難處?
和共黨妥協,有問題不好解決呀!
  馮:人的問題?
  蔣:這不是問題。從前大家一桌子吃飯,一個屋子開會,後來才成冤家的,現
在再合一起,有什麼不可以?
  馮:是這個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嘛。那是什麼?黨的問題?
  蔣:這更好辦。實行憲政,各黨各派都可參政,共產黨當然也不例外。
  馮:那還有什麼問題?
  蔣:軍隊。誰能去領導他們的軍隊呢?他們連改編都不答應,抗什麼日!
  馮:哎,是難。你準備怎麼辦?
  蔣:你能不能想法讓他們服從呢?
  馮:試一試吧。
  蔣:我看還是把他們送到外蒙吧!
  蔣、馮談話之後,即沒有了下文,簽名運動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10月27日,紅軍三大主力開始按計劃集結。31日,國民黨軍陸續攻向靖遠、中
衛等地,紅軍奪取寧夏的計劃被迫中止,主力被迫向東轉移。黃河天險毫不留情地
把紅軍割成了兩塊,紅軍的歷史上出現了可以作為悲劇註釋的「西路軍」三個字。
紅軍趨向中蘇邊境已無可能,中共領導人寢食不安,焦急地尋找著新的出路。
  蔣介石忽然對和談有了濃厚的興趣,指示陳立夫立即找那個潘漢年。在他看來,
紅軍除了簽城下之盟,已別無出路。
  潘漢年不知道西北發生的突變,一心一意在上海尋找陳立夫。因為尋找的艱難,
他已把毛澤東親手起草的協議草案背個滾瓜爛熟。11月10日,陳立夫敲開了上海滄
州飯店潘漢年的房門。
  談判開始,潘漢年向陳立夫遞交了《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定》草案,並興致勃
勃地作了說明。草案內容如下:
  (一)雙方派遣全權代表進行談判。訂立抗月救國協定。
  (二)雙方共同努力,實行對日武裝抗戰,保衛與恢復全中國之領土與主權,實
現全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之抗日救國聯合戰線。
  (三)必要步驟:1。雙方立即停止軍事敵對行動;2。劃定紅軍必須的與適宜的
屯駐地區,供給軍費、糧食和一切軍用品,不得變更共產黨在紅軍中的組織與領導;
3。改革一切現行政治制度,釋放政治犯,不再破壞共產黨組織與不再逮捕共產黨的
人員,共產黨停止以武力推翻政府;4。召開抗日救國代表大會;5。建立全國統一
的軍事指揮機關,紅軍派人參加,中國共產黨承認國民黨在此種機關中占主要領導
地位;6。與蘇聯訂立互助協定。
  (四)兩黨中央各派出同數之代表組織混合委員會,作為經常接洽與討論之機關。
  (五)國共雙方保持其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
  陳立夫接過草案,粗粗一看,即放在一邊,靜聽著潘漢年的說明。嘴角上接出
一絲怪異的笑意。潘漢年結束了陳述後,發現陳立夫像是睡著了一般,心存疑惑,
不由得追問:「陳先生以為如何?」
  陳立夫大笑。笑夠了,才開始說話,一副頤指氣使的口吻。他對共產黨的方案
不置一詞,完全撇開,提出了他們早已準備好的另一種意見:「既然共產黨開誠合
作,那我就好任意提條件了。首先,對立的政權與軍隊必須取消。第二,中共軍隊
最多編3000到5000人,師以上領袖一律解職出洋,半年後召回,量才錄用,黨內與
政府幹部可按材適當分配南京政府各機關服務。如軍隊問題能如此解決,則你們所
提政治各點就好考慮了。能否停戰,蔣委員長意思是要看你們對軍事問題能否接受
來決定。」
  面對陳立夫的傲慢態度和苛刻條件,潘漢年當即予以拒絕。他生氣地說:「你
這是站在『剿共』立場上的收編條件,不是合作抗日的談判條件。當初鄧文儀在莫
斯科活動,曾養甫派人送到蘇區的條件都不是收編,而是討論合作。你這些條件當
然是奉了蔣先生之命才提出的,蔣先生目前有此想法,大概誤以為紅軍已到了無能
為力的時候了,或者受困於日本防共之提議,認為磋商合作條件尚非其時?」
  潘漢年的話一下子揭開了問題的實質。陳立夫一時尷尬起來,急忙轉變話題,
口氣也緩和下來。他告訴潘漢年,剛才所談條件是蔣介石的意思。他個人也無可奈
何,希望周恩來能親自出面談判,此事或可還有轉機。他說:「軍事問題雙方談了
要負責的。你我都無法決定此事,是不是請周恩來先生來寧和蔣先生一談?據我所
知,蔣先生是願和周先生面談的。」
  潘漢年餘怒未消,說:「在你們這種苛刻條件下,周恩來是不會出來和你們談
的。」
  陳立夫狡黠地一笑:「請潘先生暫不要報告我剛才所說的條件,我想周恩來應
該會來的。」
  「如不把貴黨條件報告,暫時停戰的問題不解決,我想他是無法出來的。」潘
漢年十分肯定地回答。
  談判陷入了僵局。
  11月11日,中共中央收到了潘漢年的電報,一方面認為國民黨的條件無法接受,
一方面打算讓步。第二天,中共中央致電潘漢年:「南京對紅軍究竟能容納至何限
度,望詢明電告,被方條件如使恩來出去無法接受,恩來出去無益。近日蔣先生猛
力進攻紅軍,不能不使紅軍將領生疑……據張子華稱,曾養甫曾有這樣一案:一、
黨可公開活動;二、政府繼續存在;三、我方可參加國會;四、紅軍改名受蔣指揮。
為一致對外,我們並不堅持過高要求,可照曾談原則協定。」
  由此可見,共產黨為了生存下去,已經作了全面讓步,已經把對手提出的條件
作為談判的基礎了。即便如此,能不能談成呢?11月13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說:
「對蔣的問題,現在還沒有把握。」「然而蔣不一定是始終不變的。根據情況的變
遷,有可能逼他走到與我們聯合。」中央既決定周恩來暫不出面談判,便讓他去河
連灣迎接二、四方面軍去了,這件事也許比談判更為重要。因為幾天之後,他親自
部署紅軍主力,在環縣以北的山城堡挫敗了胡宗南部的進攻。按照常規,這將有利
於談判桌上的討價還價。
  正是:
    手握權柄腰桿壯,
    身處矮簷難逞強。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轉貼請保留站台信息。

[到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