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和談演義(第二部)   第九回
仗義送蔣張漢卿被扣 以勇救帥少壯派發瘋


  話說談判條件大體商定後,宋子文堅決請求西安方面信任他,表示他願負全責
去進行在談判中作出的各項承諾,要蔣、宋在25日離開西安,因為這天是聖誕節,
取個吉利。張學良同意,並表示願意親自送蔣走。周恩來同意這些條件,只是認為
在走以前還須有一個政治文件來表示,並且不贊成蔣在25日就走,更不同意由張送
去。
  準備放蔣的消息傳到東北軍、西北軍中,將士們認為「不簽字就放蔣是沒有保
證的」。有人慷慨激昂地說:「西安事變是大家提著腦袋干的,不是張、楊兩人的
事:現在蔣介石還在我們手裡,不在協議上簽字,乾脆就幹掉他!」
  25日一早,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一些高級將領聯名寫信給宋子文,口氣強硬地表
示:商定的條件必須有人簽字,中央軍必須先遲到撞關以東,才能放蔣,否則雖然
張、楊兩將軍答應,我們也誓死反對。
  蔣介石看到信後大驚失色,立刻要宋子文去見張學良,懇求他盡早放蔣。
  張學良是個有愛國熱忱的人,也是一個坦率、直爽的人,但他愛感情用事。容
易衝動。他這時擔心夜長夢多,鬧出亂子,便決定悄悄地把蔣介石早點放走,以免
發生意外。
  下午,張學良打電話請楊虎城來。楊到後。張說:「現在不走不行啦!不知道會
出什麼大亂子。我決心親自送蔣走,我想在幾天內就可以回來,請你多偏勞幾天。
假如萬一我回不來,東北軍今後即完全歸你指揮。」
  楊虎城一聽,大大出乎意料。他不同意無保證的放蔣,更不同意張親送,但他
一向尊重張學良,也不知道周恩來是否同意張親送蔣走的事,而且這時蔣介石已經
出來準備上汽車,當著蔣的面又不好爭執,只得和張一起去飛機場送蔣介石。
  張、楊陪同蔣介石夫婦及宋子文等悄悄離開公館10多分鐘後,孫銘九報告了周
恩來。周恩來說了聲「不好」,連忙乘車趕注機場,想勸張學良不必親送。在疾馳
的汽車上,他心情沉重、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張學良個人前途,而且還會給西安事變
的圓滿解決帶來困難。
  在機場上,蔣介石對張、楊說:「今天以前發生內戰,你們負責;今天以後發
生內戰,我負責。今後我絕不剿共。我有錯,我承認;你們有錯,你們亦須承認。」
他還把答應的6項條件重申了一遍。
  張學良當即表示:願意賠蔣回南京。
  蔣介石說:「我們兄弟已諒解,你就不必去了吧!南京與西安不同,倘他們打
你的主意,我就遺臭萬年了。」
  端納也不解,追問:「你真的要陪我們回南京?」
  張學良說:「是的,吾意已決。發動兵諫是為了抗日,如今跟著委員長回南京
請罪,恢復委員長聲望,也是為了抗日。只要抗日成功,學良就是砍頭坐牢,在所
不惜!」接著就在飛機旁寫了一個手令,大意是:余去南京期間,東北軍由於學忠
統率,聽從楊虎城副主任委員指揮。
  蔣介石等人剛鑽進機艙,飛機一聲怒吼,拔地而起,一溜煙飛離西安。
  張學良隨即登上自己的座機,跟著飛去。
  楊虎城呆在那裡。神情沮喪,恍然若失。
  周恩來驅車趕到機場,飛機已經起飛。他後來歎息說:「張漢卿就是看《連環
套》那些舊戲中毒了,他不但擺隊送天霸,還要負荊請罪啊!」

  飛機上的蔣介石為自己能保住性命,安全離開西安而長長地噓了一口氣。然而
又回憶起這段沒齒不忘的日子:20天前,當他從洛陽來西安部署數十萬大軍,準備
一舉蕩平「赤匪」的時候,一大串軍政要員跟在屁股後面,一大批侍從警衛前呼後
擁,那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啊!如今卻是在許諾「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條件下。
才得以偷偷摸摸離開他視為「虎穴」的西安的。「最高領袖」的面子往哪裡放啊!
他越想越惱火,暗中盤算著如何收拾張、楊。
  事實上從飛機沖上藍天,蔣介石感謝耶和華賜予他自由的那一刻起,他的態度
就起了很大變化。飛機一到洛陽,他就命令張學良讓楊虎城立即釋放陳誠、衛立煌、
朱紹良等被扣的高級將領。張學良電告楊虎城照辦,西安方面遵照執行了。以後,
又要西安方面放回被扣的50架軍用飛機。26日午後,蔣介石乘飛機抵達南京。兩小
時後,張學良也飛抵南京,隨即被軟禁起來。27日,蔣介石發表了由陳佈雷代擬的
《對張、楊訓詞》,隻字不提他身為階下囚時所作的承諾,卻說:「今召爾等既以
國家大局為重,決心送余回京,亦不再勉強我有任何簽字與下令之非分舉動,且無
任何特殊之要求,此不僅我中華民國轉危為安之良機,實為中華民族人格與文化高
尚之表現。中國自古以知過必改為君子。此次事變,得此結果,實由於爾等勇於改
過,足為我民族前途增進無限光明。以爾等人格與精神,能受余此次精神之感召,
尚不愧為我之部下。」30日,蔣介石在南京組織高等軍事法庭悍然對張學良開庭審
理。第二天,以「監禁國家元首罪」判處他徒刑10年。幾天之後,又由國民政府宣
布「特赦」,但「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柬」。從此,張學良便失去自由,開始了
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囚徒生活。與此同時,蔣介石又下令將楊虎城、於學忠兩人撤
職留任,派顧祝同為軍事委員會西安行營主任,調集37個師的兵力分5路向西安推
進,其中進入潼關、直逼西安的達12個師。
  西安方面不見蔣介石實行諾言,也不見張學良歸陝,見到的卻是中央軍對陝西
的威逼和南京政府對西安的壓迫,自然無比憤怒。那些天,周恩來和後期到達西安
的博古、葉劍英等經常徹夜不眠,分析形勢,研究對策,冷靜地處理面臨的複雜問
題,與以楊虎城為首的東北軍、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協商,作了應付時局的安排:一
是紅軍與東北軍、十七路軍三方面團結一致,作必要的軍事準備,以對付蔣介石的
軍事壓迫,以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初衷;二是組成三方面聯軍,擬定了聯合作
戰綱領,進行備戰。元旦,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在西安的西郊機場舉行大閱兵,對南
京方面進行示威,反對蔣介石扣押張學良和縱兵西進。
  也在1937年元且這一天,毛澤東致電周恩來、博古並告彭德懷、任弼時,指出:
南京內部鬥爭甚烈,親日派不甘心下台,有最後掙扎、進攻西安的危險;決定紅軍
準備進至興平、扶風策應東北軍、西北軍,並加緊晉、綏、川,、掛、直、魯的活
動,反對內戰。
  同一天,毛澤東與周思來聯名致電在南京的潘漢年,指出:共產黨「贊助國民
黨一切有利於救亡圖存之改革」,願與陳立夫、宋子文、孫科、馮玉祥等各方面「
商洽團結一致挽救危局之方法」。
  1月5日,楊虎城領銜發出措詞強硬的通電,抗議南京扣張進兵,並堅決表示:
  圍危至此,絕不應再有箕豆之爭,固盡人皆知,苟有促成舉園一致,槍口對外
之策,虎城等無不樂於聽命。如不問土地主權之喪失幾何,西北軍民之真意為何,
全國輿論之向背如何,而唯知以同胞血汗金錢購得之武器,施於對內自相殘殺,則
虎城等欲求對內和平而不得,欲求對外抗戰而不能。亦唯有起而周旋至死無悔。
  這時,中共中央機關從保安遷往延安。西安事變後幾天,根據周恩來和張學良
達成的協議,紅軍接管了延安。後來。這座城市被尊為革命聖地。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到達耀縣、三原。紅十五軍團到達威陽,紅二十七軍到達
洛川。紅軍主力開進關中,在各方面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從後來的歷史進程來看,人們說,西安事變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共產黨,而最大
的受損者是蔣介石,因為10年的「剿共」到此驟告結束。
  毛澤東在年底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興奮地說:「就內戰來說,10年的內戰,以
什麼來結束內戰?就是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結束了內戰,也就是抗戰的開始……西
安事變是劃時代轉變新階段的開始。」
  蔣介石後來在《西安半月記》中沉痛地寫道:「此次事變,為我國革命過程中
一大頓挫。八年剿匪之功,預計將於二星期(至多一個月)可竟全功者,幾乎隳於一
旦。而西北國防交通經濟建設,竭國家社會數年之心力,經營敷設,粗有規模;經
此變亂,損失難計……質言之,建設進程,至少要後退三年。可痛至此!」
  再說共產黨當時雖在調兵遣將,但基本方針仍是逼迫蔣介石實現他抗日救國的
諾言,贊成和支持一切將事變引向和平解決的辦法。
  1月5日,毛澤東致電潘漢年,讓潘去找宋子文,要求宋實踐諾言。
  8日,中共中央發表《為號召和平停止內戰通電》,很策略地寫道:「本黨中政
府認為此時蔣先生應挺身而出。制止禍國殃民之內戰重新爆發。這對於蔣先生是可
能的,因為今天參加進攻西安的中央軍均願聽命於蔣先生。這對於蔣先生也是必要
的,因為蔣先生曾擔保中國之內戰不再發生。這次事變對於蔣先生之政治人格與其
『言必信行必果』之格言,實為重大之試驗。」
  由於西安方面在政治上處於主動地位,又以軍事準備為後盾,加上國內外反對
內戰的輿論壓力,使蔣介石不敢貿然采取軍事行動。所以,雙方雖然拉開戰線,擺
開陣勢,但內戰的槍炮聲並未打響。
  1月9日,蔣介石派與南京方面有聯繫的東北人士王化一、吳瀚濤攜親筆信飛往
西安進行和談試探,勸說西安方面服從南京命令,以免引起戰端,並傳達了張學良
的囑咐。楊虎城表示:「遵照張副司令的意見,停止軍事行動,關於軍隊改編及善
後問題須雙方協商再作決定。」
  10日,周恩來寫信給張學良,說明:「只要中央軍不向此間部隊進攻,紅軍決
不參加作戰。若進入潼關之中央軍必欲逼此間部隊,為自衛而戰,則紅軍義難坐視。」
  次日,周恩來寫了親筆信托王化一、吳瀚濤帶給蔣介石,請他撤兵釋張,實踐
諾言。信的全文如下:
  蔣先生:
  自漢卿先生陪送先生回都後,此間一切安然,靜候先生實踐諾言,完成和平統
一大計。及撤兵令下,特赦呈文發表、愈使大家認識先生顧全大局之心,欽佩無所。
乃事未及周,先生請假歸裡,中央軍竟重複開入陝境,特赦令轉為扣留,致群情憤
懣不可終日,尤以處置西北善後之部令與先生意圖完全相違,虎城先生雖力持慎重,
但一般將士實已憤慨萬分。來居此仍本共產黨紅軍歷來主張之對內和平、對外抗戰
之一慣方針,盡力調處。來敢保證,只要中央軍不向此間部隊進攻,紅軍決不參加
內戰。但默察現狀,中央軍進入座關者已達十二師,正向西安邁進,窺敬之部長意
圖似有非逼成內戰不止之勢。現先生雖假中,但戰機危追,先生以一系全國安危,
待先生力排眾議,堅持前令,盡撤入陝甘之兵,立釋漢卿先生回西北主持,則內戰
可弭,和平可堅,一切人事組織、政府主張、抗戰籌備均將循先生預定之方針前進,
統一御侮之大業必可速就。非然者,一部分主戰之士將不顧大局,挑起內戰,不僅
西北糜爛,全國亦將波及無疑,而垂成統一局面又復歸於破碎。此事之痛,除日寇
及少數親口分子稱快外,不特為全國同胞所反對,想亦為先生所不忍見不願為也。
  來承召談,只以大兵未撤,漢卿先生未返,暫難抽身。一候大局定,當即入都
應約。如先生認為事宜速決,請先生以手書見示,保證撤兵釋張,則來為促進和平、
贊助統一,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至一切西北赤化謊言,先生及漢卿先生均知之審,
必能辨其誣。凡來為先生及夫人與張、宋諸先生言者,我方均絕對保證實踐。且為
外交計,來及黨人在此均遵先生約,均守秘密,更無向外廣播之可能。蓋凡能為對
內和平、對外抗戰盡力者,我方願舉全力為先生助也!專此奉達,仕候回教,並頒起
居佳勝。不一。
  蔣夫人均此不另。

                         周恩來
                       一月十一日午
  蔣介石向來慣予以軍事壓力和政治分化並用,曾取得過許多成功。他這時又用
起了這兩手,在軍事方面作了部署以後,又接連發動政治攻勢,分化西安內部。而
這時在西安內部,情況確實相當複雜。
  西安的主要軍事力量是東北軍。東北軍是一個以張學良為惟一領袖的軍事集團,
多年以來一直以張學良個人為中心來維繫內部,雖有不同派別,但都服從張學良。
除了少帥以外,沒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指揮並控制全軍。張學良離開西安時,雖然指
定於學忠統率東北軍,但於學忠不是東北軍的嫡系,又遠在蘭州,無法起到這種作
用,實際上由王以哲和何柱國在西安主持,他們被稱為元老派。東北軍內還有一個
以衛隊團團長孫銘九、政治處處長應德田、抗日同志會負責人苗劍秋為首的少壯派。
他們都是中下級軍官和政治工作人員,地位較低,抗日要求強烈。張學良在時,他
們受到張的信任,能夠通過向張提出建議來影響東北軍。張學良不在,元老派就不
大把他們放在眼裡。新老兩派之間,對問題的看法大相徑庭。這種思想混亂和內部
不和,嚴重削弱了東北軍的力量。
  楊虎城受張學良的委託,名義上可以指揮東北軍,但十七路軍的力量遠較東北
軍為小,而東北軍高級將領中又無人能幫他共同控制局勢,這就使他感到十分為難。
  這樣,張學良被扣後,西安實際上處於群龍無首的混亂狀態。這種局面,正為
蔣介石的分化、瓦解、收買政策提供了機會。
  蔣介石正在奉化老家休假。他和幕僚們精心研究從西安傳來的信息後,於1月13
日派米春霖攜甲、乙兩種方案飛往西安,要求西安方面擇一而行。甲案:中央軍進
駐西安,東北軍和十七路軍撤至陝西西部和甘肅一帶,紅軍仍返陝北,陝西省政府
主席委十七路軍方面的人充任。乙案:中央軍進駐西安,東北軍移駐安徽和淮河流
域,十七路軍移駐甘肅,紅軍仍返陝北,安徽省政府主席可委東北軍方面的人充任,
甘肅省政府主席可委十七路軍方面的人充任。
  米春霖還攜帶了張學良致楊虎城和西安各將領的信函。信中說:「商定辦法二
則,請兄速下最大決心,使委座及弟易收柬陝甘之局。關於改編政府及對圖問題,
准我等可在三中全會提出,公開討論……盼諸兄為國家、為西北、為東北,請詳計
之。凡有利於國者,弟任何犧牲,在所不惜。盼勿專為我個人謀計。」
  在這兩個方案中,接受甲案則東北軍、十七路軍和紅軍仍靠攏在一起,「三位
一體」不致解體;接受乙案,東北軍可移駐較富庶的地區,但東北軍東開後「三位
一體」自然瓦解。蔣介石給楊虎城寫信,勸他接受甲案,並說楊和十七路軍有革命
的歷史,不能與東北軍相提並論,甲案對楊有利。而何應欽又給王以哲、何校國寫
信,勸他們接受乙案,說乙案有利於東北軍。於是,西安內部的矛盾更加明顯:十
七路軍主張接受甲案;東北軍高級將領雖然公開表示接受甲案,但暗中卻想接受乙
案;東北軍少壯派則認為不管他甲案乙案,先把少帥救回來再說。
  共產黨在西安是張、楊請來的客人,不便於涉友軍的內部事務,更不能發號施
令,只能處在建議和贊助的地位。1月15日。楊虎城向周恩來表示。如果真的打起來,
他對作戰勝利沒有把握。周恩來根據中共關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總體方針,分析
當前局勢,向楊虎城提出三點建議:第一,為了求得和平解決。須先由楊虎城、於
學忠通電就職。第二,由他們派人去奉化見蔣。對乙案堅決拒絕,對甲案可基本接
受。但須中央軍全部退出甘肅,在西安得留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各一部,東北軍並可
伸至鹹陽。第三,主要的是軍事上三單位靠攏,政治上利用國民黨即將召開的三中
全會來解決問題。
  1月21日,毛澤東從延安致電潘漢年,讓他轉告宋子文,中共在如下條件下接受
甲案:一、和平解決後不再有戰爭;二、停止「剿共」並發經費;三、容留一部紅
軍駐陝南,以解決糧食困難;四、下令馬步芳停止進攻河西紅軍;五、以上四條應
有蔣介石手書保證。
  看來毛澤東實在不敢相信蔣介石的口頭承諾了,所以才要求蔣介石立字為據。
但是,蔣介石依然措墨如金,不肯留下片言只語。他對紅軍最先表示同意甲案表示
滿意,第二天即讓宋子文代他面告潘漢年:紅軍若是能迅速勸告張、楊部隊服從中
央,則和平解決後定當抗日,給養自然概由中央負責,何必疑心中央軍繼續進攻?
防地問題仍按原議,紅軍分成幾塊也不好,如陝北嫌狹,可向涼州以西發展嘛。對
馬部已下達停戰命令,他不服從暫無良策。至於保證書一事,何必多此一舉呢,子
文轉達已是證明。
  毛澤東一看,這分明是權宜的應付。22日收到潘電後當即電示:請坦言告蔣,
紅軍所慮是繼續「剿共」,這種可能存在,紅軍束縛於渭水與黃河之間是危險的;
以紅軍實數,每月至少需50萬,停止打土豪則毫無辦法;請蔣給我們親筆信,寫明
停止「剿共」,一致抗日,同意一部紅軍駐陝南,因為那裡以前就是蘇區。
  蔣介石依然沒有寫這封信。
  正在這時,西安的形勢發生了不可收拾的逆轉。
  東北軍內部少壯派和元老派在戰與和的問題上矛盾日益激化。一方面,深受張
學良信任而思想偏激的少壯派把「張副司令能回來一切都可談,張副司令不能回來
只有去拚命」作為行動綱領,不顧一切後果地進行戰爭宣傳,自下而上地發動請戰
簽名運動,要求營救張學良。不惜同中央軍開戰,認為元老派主和是有意取代張學
良而放棄營救。他們的義憤很容易引起東北軍中下層官兵乃至社會群眾的同情和支
持。楊虎城雖憂慮作戰難以取勝,但也希望張學良能早日回來主事,又擔心中央軍
來後會對他報復,在這點上同少壯派有著共鳴,甚至對中共代表團產生誤解,避而
不見。這樣,少壯派的主張在西安一時占了上風。
  環境複雜,矛盾尖銳,形勢險峻。為了鞏固已經取得的國內和平,實現對外抵
抗。周恩來苦口婆心,舌敝唇焦,一直同各方面廣泛接觸,宣傳堅持三位一體,堅
持和平。當然,重點是做少壯派的工作。
  1月27日夜,周恩來請少壯派的主要人物到金家巷東樓會客廳會談。少壯派表示:
我們堅持要求張學良將軍回來才能撤兵。應德田慷慨激昂地發表了長篇講話,陳述
他們的理由。周恩來聽完後,耐心地解釋道:我們了解東北軍的特殊性和張副司令
在東北軍的重要性,我們也了解張副司令在「三位一體」中的重要性,我們極願把
副司令營救出來。但是現在這種局面,我們堅持要求放回副司令。而蔣介石一定不
放回,堅持下去,很容易引起戰爭。而引起戰爭,那就不合副司令發動西安事變所
希望達到的團結抗戰的原意。引起戰爭,對副司令恢復自由和回來的問題更無好處:
很明顯,戰爭一起,他們更不會放副司令回來了。我們現在退兵,我們「三位一體」
好好地團結,保持這個強大的力量,繼續堅持要求,副司令遲早總會回來。我們要
求副司令回來的方法應該很多,不一定要現在這樣堅持。要求南京即刻放他回來。
現在這樣堅持,一旦引起戰爭,不僅張副司令回不來,而且容易造成更加混亂的局
面,對國家前途,對團結抗日前途,對東北軍前途,對副司令前途,都會沒有好處。
  周恩來充滿感情地說:「共產黨與蔣介石的血海深仇,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共
產黨與東北軍和張副司令的血肉關係,我們也永遠不會忘懷。凡對副司令有好處的
事,我們一定盡力而為。但現在堅持要求副司令回來,不見得對他有好處。」
  然而這些語重心長的話仍沒有說服少壯派。苗劍秋一邊大哭,一邊說:「你們
不幫助我們打仗,你們紅軍開到關中干什麼?是否看著我們讓蔣介石消滅?你們不幫
助我們打仗,咱們就先破裂!」孫銘九跪下,一邊哭,一邊請紅軍出兵。一直鬧過
半夜。最後,周恩來說:「這個問題很重要,容我們好好商量一下,再答覆你們。」
他們這才走了。
  少壯派代表剛離開,周恩來還沒上床,南漢宸慌慌張張跑來了,報告了楊虎城
的心事。原來這天夜裡,楊虎城把他從床上叫醒,對他說:「你這次來西安,我當
然不反對你站在你們黨的立場,但是我也希望你要替我打算打算。共產黨主張和平,
可以同國民黨、蔣介石分庭抗禮,他們是平等的。我是蔣的部下,蔣的為人是睚眥
必報的。和平解決以後,叫我怎樣對付蔣?所以和平的前途就是犧牲我。我現在不
能看著自己就這樣完了。」
  周恩來聽後,立刻對南漢窟說:「請你回去告訴楊先生,就說我今天去三原紅
軍司令部開會,晚上一定趕回來,請楊先生放心。我們一定對得起朋友,我們絕不
做對不起朋友的事。」
  30日,周恩來、博古、葉劍英坐汽車趕到三原,和在那裡的洛甫、彭德懷、任
弼時、楊尚昆、左權一起開會。大家認為:東北軍和十七路軍是我們的朋友,現在
這兩個朋友堅持要打,解釋無效,並已發展到答應了是朋友、不答應可能導致敵對
的情勢。本來是不應該打仗的,但在這種實際情況下,只能幫助他們打這一位。會
議決定:只要東北軍、十七路軍兩方意見一致,紅軍可以暫時保留自己的意見而支
持他們的主張,跟他們一起訂。當晚,周恩來趕回西安,將三原會議的決定告訴楊
虎城和少壯派。
  然而,這一切努力都沒有阻止住少壯派的幼稚舉動,一場親痛仇快的悲劇還是
猝然發生了。
  正是:
    未到對外抵抗日,
    卻是後院起火時。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轉貼請保留站台信息。

[到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