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和談演義(第三部)   第五回
蔣介石推翻政協決議 毛澤東籌劃東北戰局


  卻說正當馬歇爾、張治中、周恩來飛往各地視察時,國民黨於3月1日至17日召
開了六屆二中全會。這是政治協商會議後國民黨舉行的第一次中央全會,十分引人
注目。
  蔣介石稱這次會議「不僅關係到本黨成敗,而且關係到國家存亡」。他為會議
定下了基調,這就是拋開國家的民主化來談「軍令與政令的統一」,對政協會議通
過的憲草修改原則「就其犖革大端,妥籌補救」。會議根據這個調子,通過了一系
列推翻政協決議案的決議。國民黨以中央全會的方式公然否定政協決議,這就進一
步證實:前此發生的一系列反共行為並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國民黨最高當局決策
的先行步驟。
  中國共產黨立即表示了嚴正的態度。《解放日報》發表社論《評國民黨二中全
會》,指出:「國民黨二中全會的決議,推翻了政協所決定的為全國人民所一致擁
護的國會制、內閣制、省自治制的民主原則,而繼續堅持『五五憲草』中的獨裁原
則。」中共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在國民黨二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
譴責蔣介石出爾反爾的行徑:「兩個會議的決議既如此相反,卻都是在蔣主席的主
持和領導之下通過的……國民黨總裁蔣先生既未曾制止反動派於陰謀破壞活動初起
之時,又未曾堅持政協決議於全會會堂之上,反而親臨主持反對政協要案之通過,
以致二中全會全部動搖了也是蔣先生親自主持起草通過的政協決議。」周恩來尖銳
地質問國民黨:「你們一方面要求人家來做,另一方面又把違反政協決議的東西寫
在國民黨二中全會的決議上,這不能不說其中包含了欺騙。我們不受騙,也決不去
騙人民。我們要向人民說真話,說實事,一定要先弄清楚國民黨二中全會的決定是
想做些什麼?這不是一個人或一黨的問題,而是要不要欺騙老百姓的問題。」他最
後警告:「我覺得政協的一切決議不能動搖或修改。這是由五方面代表起立通過的,
應成為中國的民主契約。誰要破壞,誰就是破壞今天中國的民主和平團結統一。」
  這時,馬歇爾不在中國。他視察之後,即應杜魯門總統之召,回國述職去了。
  3月20日,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閉幕後的第三天,蔣介石主持召開了第四屆第二
次國民參政會。鑒於近期內接連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共方面的參政員拒絕出席這
次會議。蔣介石在會上發表長篇演講,宣稱:「政治協商會議在本質上不是制憲會
議」,」東北九省在主權的接收沒有完成以前,沒有什麼內政可言」。前一點,是
由蔣介石親自出面,公開推翻政協決議。後一點,則表明國民黨將向東北的解放區
大舉進攻了。
  在一系列事實面前,毛澤東等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進一步認清了蔣介石。3月1
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蔣介石的主張有兩條:第一條,一切革命黨
全部消滅之;第二條,如一時不能消滅,則暫時保留,以待將來消滅之。蔣介石的
這兩條,第一條很清楚,第二條是人們容易忘記的,稍為平靜一點就忘了。2月1日
到9日就忘了,較場口事件以後就不忘記了。馬歇爾能放長線,蔣介石也較何應欽不
同。假如有一個放長線的,放半年我們就會忘了,那就危險得很。」
  劉少奇同意毛澤東的分析,提出共產黨的態度是:「打起來,有了準備;不打,
更好。」
  根據政治局會議的精神,中共中央在3月15日和18日先後發出了兩份關於目前時
局和對策的黨內指示,指出:「蘇軍已從瀋陽及其附近撤退,國共兩軍在東北的沖
突即將展開。在國民黨二中全會中,CC系和何應欽等軍人派,正企圖破壞停戰整軍,
借口東北問題,實行各地軍事接收,想在馬歇爾離華期間造成新的內戰局面。而這
種陰謀,是蔣介石知道的,因此十分值得警惕。為了對付國民黨內反動派的陰謀挑
釁,除開審慎應付東北問題外,華北、華中各地應即提起警覺,密切注意頑方動態,
並在軍事上作必要準備,加強整訓,加強偵察,嚴防反動派突然襲擊。如果反動派
發動進攻時,必須能夠在運動中堅決、徹底、乾淨、全部消滅之。」「我們反對分
裂,反對內戰,但我們不怕分裂,不怕內戰,我們在精神上必須有這種準備,才有
使我們在一切問題上立於主動地位。」
  3月16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最近時期一切事實證明,蔣介石反蘇反共反民
主的反動方針一時不會改變。只有經過嚴重鬥爭,使其知難而退,才能作某些較有
利於民主的妥協之可能。」第二天又致電周恩來:「國民黨二中全會決議很壞,我
們應展開批評攻勢,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我黨國府名單及國大代表名單暫匆提
出。」
  對這一段歷史,劉少奇數月後總結道:「在1、2月份,是糊塗了一下。現在證
明和平是不可能的了。但和雖不可能,談判仍是必要的,因為人民要和平。」

  再說3月以後,時局的焦點轉移到了東北,出現了「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局
面。
  東北土地遼闊,資源豐富,糧食充足,重工業比較發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下撤入關內,東北
3000多萬人民從此陷入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血腥統治之下。東北軍一批愛國將領,在
民眾支持下,自發地組織東北義勇軍奮起抗擊。中共滿洲省委一面派人到各地義勇
軍中參加抗日,一面組織東北人民武裝起來開展游擊戰爭。1936年,東北各地抗日
武裝在中共領導下組成東北抗日聯軍。後來,在日軍重兵「討伐」、「清剿」下,
抗日聯軍一部分撤到中蘇邊境地區活動,小部分仍在日本占領區內進行隱蔽鬥爭。
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後,抗日聯軍配合蘇聯紅軍作戰,八路軍在冀熱遼邊和山東
的武裝也迅速深入遼南。9月15日,中共中央決定建立由彭真為書記的東北局。9月
19日,中共中央制定了以發展東北和熱察兩省為中心的「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
戰略方針。並立即決定調山東分局書記、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率領
分局和軍區領導機關及山東部隊5個主力師、18個基幹團,約9萬人馬進人東北;同
時,又調已經到達冀魯豫平原的林彪、蕭勁光轉向東北;調新四軍第;師師長兼政
治委員黃克誠率主力;萬余人進入東北。調進東北的部隊,達13萬余人。爾後,又
從各解放區調集2萬名幹部,急進東北。政治局委員彭真、陳雲、高崗、張聞天以及
李富春、林楓等四分之一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同時進入東北,開展工作。
  蔣介石同樣十分重視東北。通過《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他取得了接收東北的
法定身份。8月31日,他明令將東北三省劃分為九省三市,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轅主
任,準備進入東北,從蘇軍手中接收政權。他在駐華美軍幫助下,經海上運送軍隊
登陸秦皇島,向東北挺進,並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宮。他還收編了偽滿軍
及日軍共20余萬人及大批土匪武裝,要他們「保持武器,為自身安全而奮鬥」。蔣
介石對部下說,「東北不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而是中國革命的歸宿地。經過本黨
這三十年來不斷的奮鬥,我們中國的革命已經快得到歸宿了。希望各位在這最後成
功的時候,格外奮起,格外努力,完此一簣,以竟全功。」11月中旬,從秦皇島登
陸的國民黨兩個軍連續攻佔了已被八路軍從白偽手中解放的山海關和綏中、錦州等
北寧路上的要點。1946年1月國共在關內實現停戰後,蔣介石一面要求蘇軍暫緩自東
北撤軍,一面要求美方加強海運力量,加速運兵東北。到三四月間,包括熱河方面
在內,已有7個軍約25萬人的正規軍進入東北,占領了瀋陽以及鞍山、營口等城市,
企圖利用關內停戰的機會,在關外大舉進攻,力爭消滅中共武裝,或把他們擠壓到
僻遠山區,處於不利地位,再通過談判解決東北問題。
  陸續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在國民黨軍隊沒有趕到前,已在東北
各地取得很大發展,並在1946年10月同東北抗日聯軍合編,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
林彪任司令員,彭真為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為第二政治委員,其他重要領導成員
還有呂正操、李運昌、程子華、局保中、蕭勁光等。1946年1月7日,又改稱東北民
主聯軍。2月13日,民主聯軍對進佔秀水河的國民黨軍發起了反擊,一舉殲滅其5個
營。國民黨惱羞成怒,公開宣佈軍事調處不包括東北在內。這樣一來,戰爭自然不
可避免地要繼續下去。
  正在這個時候,美英兩國單方面公佈了蘇美英三方於去年2月4日在雅爾塔達成
的關於遠東問題的秘密協定。國民黨借機在關內發動大規模的反蘇運動,使蘇方極
為憤怒。蘇軍代表明確告訴中共東北局,過去蘇方十分顧慮世界和平,在態度上比
較軟。其實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完全可以強硬些。他們強烈要求中共調集更
多的主力到東北宋,以便趁蘇軍撤退之機與國民黨爭奪東北。
  3月8日,蘇軍突然開始從撫順、吉林撤退,將政權交中共接收。9日,蘇軍代表
通知中共東北局:瀋陽蘇軍將於13日撤退,希望中共佔領,瀋陽以南蘇軍也將不再
向國民黨交接;一切蘇軍撤走地區,中共可以自由處理。
  東北局提議,趁蘇軍突然撤退,國民黨不敢冒進,應迅速控制長春路沿線城市,
以阻止國民黨軍北進,並將其吸引在長春路沿線。仍在重慶負責談判的周恩來認為:
目前局勢是美蘇趨向於解決問題,故東北問題也應爭取得到解決。他建議,繼續承
認政府軍有權進駐長春路及蘇軍撤退區,但同時要求對方承認我在東北之地位,並
不得隨便增兵。這時仍在負責中央工作的劉少奇,也傾向於爭取東北和平前途,故
明確指示東北局:蘇軍退出瀋陽後,我們不要去進攻瀋陽城。不僅瀋陽不必去占,
即瀋陽至哈爾濱沿途地區蘇軍撤退時我們都不要去占領,讓國民黨軍去接收。只是,
不能一般性地承認國民黨軍有權進駐全部長春路及蘇撤區,因蘇軍已經交我接收的
安東、通化、延吉、海龍、合江、佳木斯、黑龍江、兆南、通遼、遼源等地,我不
能讓。
  蘇方得知中共意見後,明確持反對態度。蘇軍代表聲稱:目前不是主動讓步的
時候,你們為什麼對美國如此客氣?為什麼會容許國民黨派5個軍到東北來?他們強
調:凡蘇軍撤退之地,包括瀋陽、四平,中共均可放手大打,而長春以北,如哈爾
濱等地,則應堅持控制,不讓國民黨進兵,甚至撫順、營口等地也應力爭雙方都不
駐兵。
  在東北問題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候,毛澤東更傾向於東北局和蘇方的意見。他停
止了休養,又開始參加到中央關於東北問題的決策中來了。
  3月15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哈爾濱決不能讓國民黨駐兵,撫順及營口要力
爭雙方不駐兵。」
  16日,毛澤東再度提醒周思來在東北問題上要強硬:「若無政治上、軍事上、
地盤上之交換條件並同時解決,我決不能讓出地方。停戰協定並未規定讓國民黨接
收全路及全撤退區,可見具體問題須再協商決定……過去讓彼占領錦州,現又讓其
占瀋陽,即是履行協定。一切均應到前方與前方將領去談。」
  17日。毛澤東再致周恩來電,提出對東北停戰協定的修改意見:「我們決不能
承認小組只隨政府軍,這是侮辱中共的規定。必須增加一項政府保證按政治協商會
議各項決議之原則迅速與中共商討解決東北政治問題,否則不要簽字。」同時致電
彭真、林彪:「國民黨還不停戰,瀋陽以北長春路沿線之蘇軍撤退區同意你們派兵
進駐,以為將來談判之條件,時間愈快愈好……全滿各地均須注意,除罪大漢奸外,
不殺一人,以收人心而利談判。」
  18日,蘇軍撤出四平,東北民主聯軍進入該城,從而阻斷了國民黨軍沿長春鐵
路北進的通路。與此同時,進佔瀋陽的國民黨軍開始向遼陽、撫順、鞍山、海城、
營口、鐵嶺、法庫等地進攻,並先後占領這些城市。
  21日,鑒於蔣介石堅持不同意在條約中限制國民黨接收範圍,毛澤東明令周恩
來:「我們不簽含有重大危險之協定,寧可戰而失地,不可在談判中失地。」
  至此,和平解決東北問題事實上已無可能。毛澤東明確主張:立即動手大破北
寧路及瀋陽附近之長春路,立亥口動員全軍趁敵立足未穩之時,「堅決徹底殲滅國
民黨進攻軍隊,愈多愈好,不惜重大傷亡(例如一萬至二萬人)」。毛澤東此時決心
之大,可以想見。
  3月22日晚,蘇聯大使奉命通知國民政府,蘇軍將於4月底前全部撤退完畢。於
此同時,蘇軍以瘟疫、交通不便等各種借口推延國民黨軍隊沿長春路北進,以配合
中共破壞北寧路以及瀋陽附近的長春路,便利中共軍隊迅速接防蘇軍撤退的各個城
市及戰略要點。毛澤東為此要求東北局:「全力控制長哈兩市及中東全線,不借任
何犧牲,反對蔣軍進佔長哈及中東路,而以南滿西滿為輔助發展方向……力爭我黨
占領長春,以長春為我們的首都。」
  3月25日,周恩來向中共中央匯報後由延安飛返重慶,連夜同張治中和馬歇爾離
華前指定的代理人吉倫中將舉行會談,討論如何對東北衝突實行調處。
  27日,張治中、周恩來和吉倫簽署了《調處東北停戰的協議》,對派遣執行小
組赴東北發佈了如下指令:
  一、小組之任務,僅限於軍事調處工作。
  二、小組應在政府軍隊及中共軍隊地區工作,並避免進入仍屬蘇軍駐留的地區。
  三、小組應前往沖突地點或政府軍與中共軍密接地點,使其停止沖突,並作必
要及公平調處。
  4月1日,蔣介石在國民參政會上說:「我們中央對於東北的職責,現在只有接
收領土,恢復主權行政的完整……軍事沖突的調處,只在不影響政府接收主權、行
使國家行政權力的前提之下進行。」
  周恩來當即從重慶致電東北局:「我們不如以消滅蔣軍為主,守城為次,這樣
較易爭取主動,打得蔣痛,以利談判。」他對吉倫說:「中共軍隊在東北解放了許
多地方,是在停戰令發佈前進行的;現在政府軍要接收,必須經過協商,否則就會
釀成武力沖突。」他又在記者招待會上宣佈:「中共至萬不得巳時,即當迫而應戰。」
隨即致電中共中央,建議:「東北應準備大打,決勿幻想國方能讓步。關內,國方
重在蠶食封鎖與破壞,我擬進一步揭穿之,將關內問題與東北問題聯起來解決。」
  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乘蘇軍已從中長鐵路撤軍而國民黨軍隊還
滯留於西滿的有利時機,在;月中甸攻佔四乎,隨後攻向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
等重要城市。
  《調處東北停戰的協議》雖然簽訂了,卻對國共兩黨實際上都沒有約束性,形
同一紙空文。蔣介石對中共佔領四平十分惱火,堅持必須占領四平和哈爾濱、長春
並控制中長鐵路後,才能談停戰問題。為此,他一面指令杖章明指揮新一軍和71軍
從瀋陽地區北進,限令在4月2日前占領四乎,再向長、哈、齊推進,一面請求美國
再協助運送5萬兵力進入東北。
  隨後,震驚全國的四平保衛戰開始了。這且按下。

  再說4月2日,北平軍調部派往東北停戰調處的國、共、美三方代表登機啟程。
  下午2時,飛機抵達瀋陽。
  雖然已是暮春天氣,但北陵機場依然是一片蒼黃,草坪上也看不出一絲兒綠意
來。
  當白魯德和國民黨代表趙家驤、中共代表饒漱石一起走下飛機時,早已等候在
那裡的政府官員以及捷足先登的記者們一擁而上。
  一陣寒瞳、一片鎂光燈的閃爍之後,吉普車一溜煙馳向市區。
  同機到達的中共執行小組成員許光達、耿飆、張經武等40余人,收拾好行李、
文件、電台等器材之後,也分乘三輛卡車向市內開去。
  卡車尚未駛出機場,即被一群國民黨兵截住。
  「檢查證件!」一個少校大喊一聲。
  耿飆跳下車,解釋說:「我們是和前面剛走的白魯德他們一起下飛機的,是軍
調執行組成員。」
  「如果沒有證件,又沒有上頭的通知,就不能放行!」少校生硬地說。
  許光達見周圍佈滿荷槍實彈的哨兵,知道是故意刁難,便大聲質問:「我們是
政府委派,執行軍調部的命令而來,要什麼證件?」
  「請不要誤會,我們也是執行命令。」少校說。
  張經武問:「不讓進城,要我們上哪兒去?」
  少校仍然堅持著:「請你們乘原機返回,或者拿證件再來,或者等我們接到通
知再走。」
  張經武提出打電話聯繫,被少校以「沒有電話」為由拒絕了。
  在後一輛卡車上的翻譯李匯川,見一位美國人要進城,便湊過去用英語與之搭
話,請他帶個口信給中共代表。
  美國人先是面露難色,考慮了半晌才答應。
  已經進城的饒漱石接到口信,立即打電話找白魯德。白魯德一問,果有此事。
忙一面找人去國方交涉,一面向饒漱石道歉:「這是由於我們美方的疏忽而引起的
誤會。」
  「不!」饒漱石說,「發生這種令人遺憾的事,責任完全在政府方面,是瀋陽
軍事當局有意刁難,我要正式向重慶和北平軍調部提出抗議。」
  黃昏之後,許光達、耿飆、張經武等40多人,才被美方代表托鐵洛上校接到沈
陽市內的中蘇聯誼社。
  當晚,饒漱石即致電延安及在重慶的周恩來:
  瀋陽警備司令部於美方迭饒等先行後,借故將40多人扣留機場3小時,強令原機
返平,經美方交涉,已將全部人員送回。饒已向白魯德口頭抗議,要求警備司令部
向我道歉,並保證我方人員的自由與安全。自同意轉達北平、錦州。
  請對此事廣為宣傳,並在渝、平同時提出抗議。
                          饒 4月2日24時
  中蘇聯誼社裡的侍者多是日本女子,聽說把共產黨代表安排在5樓,均大驚失色。
在她們聽來的宣傳裡,共產黨多是茹毛飲血的「紅胡子」。待耿飆一行人進來往下,
發現他們一個個清清爽爽,待人平和有禮,這些女子才放下心來。
  饒漱石和李立三、伍修權等先到者住在奉天旅館。李立三和伍修權是從梅河口
中途上飛機的,他倆是東北局臨時決定隨饒前往瀋陽,分別擔任執行小組的中共顧
問和參謀長的。因臨行匆促,連換洗的衣物也沒帶就登機趕來了。
  晚飯後,他們出去「走一走」。到門口,才發現這裡崗哨森嚴,連馬路兩端的
進出口也增設了崗哨。
  直到4月6日,國方人員才到齊。當晚,在萬福麟公館,三方代表連夜協商出發
調處事宜。沒料到剛坐到一起,就爆發了舌戰。
  「東北九省,在主權的接收沒有完成以前,只有外交問題,是沒有內政問題可
談的。」趙家驤首先挑起戰火。
  饒漱石針鋒相對:「既然如此,你們來這兒干什麼?眾所周知,九一八以後,
你們李杜將軍的隊伍被日寇擊敗,堅持在東北抗日的武裝,只有中共領導的隊伍。
他們堅持抗戰14年之久,在蘇聯出兵東北時,又是他們配合蘇軍收復了東北,你們
能否認這些事實嗎?」
  「當國家多事的時候,卻阻撓政府主權的接收,能算愛護國家民族的行為嗎?
有人借機要求承認其非法地位和特殊化權利,豈不是謀一黨之私而禍國殃民嗎?」
趙家驤寸步不讓。
  饒漱石憤怒了,站起來指著說:「軍調小組是執行3月27日的三方協議,怎麼能
說是禍國殃民?你敢把自己的話公諸於世嗎?」
  見雙方火力越來越猛,白魯德只好出來調解:「你們雙方的意見已在重慶談過
多次了,今天不必討論了。時候不早了,還是把出發的時間定下來吧!」
  一夜舌戰,不知東方既白。當記者問及協議內容時,軍調執行總部的國方副參
謀長鈕先銘說:「僅限於調查。」
  饒漱石聽後,笑了笑說:「九一八事變後,國際聯盟調查團由李頓爵士領著調
查了14年,調查出個什麼結果?所以,我們這次來,是執行停戰的任務。若說是限
於調查,那完全是歪曲事實。」
  4月8日,4個執行小組如期出發。
  此間,東北境內的沖突在迅速蔓延。
  4月2日,即軍調小組抵達瀋陽的當天,國民黨94軍一部占領海城,新6軍22師占
領鞍山,71軍88師占領營口。
  4月4日,即瀋陽當局設宴為軍調小組接風的那天,國民黨軍攻佔法庫、昌圖等
地。
  4月6日,即軍調小組在萬福麟公館會談時,毛澤東電告林彪、彭真:「希望你
們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覆肉搏戰鬥,殲敵北進部隊的全部或大部。」
  4月8日,即各執行小組出發的當天,四平街爭奪戰達到熱點,林彪、彭真親臨
前線指揮。
  戰火熊熊燃燒。熊熊燃燒的戰火豈是幾個調處執行小組能夠撲滅的?
  當東北國共雙方軍隊激戰消息用電報告知正在華盛頓為國民政府游說援助的馬
歇爾將軍時,他結結實實地打了個寒噤。
  正是:
    星星之火可燎原,
    點火容易滅火難。
  未知馬歇爾有何舉措,請聽下文分解。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轉貼請保留站台信息。

[到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