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對峙滎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
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
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
取此。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的人,一切順道之自然,不自以為施德政,所以反而合乎德。
    下德的人,刻意造作,欲實施德政,自以為有德,反而違背自然之道,失去了德。
    上德的人,一切順應自然,無刻意作為,反而做什麼事都不會去違背自然之道。
    上仁的人雖有作為,卻出自愛,並無刻意造作,使他的「仁」還不致違背道。
    上義的人,凡事計較是非曲直,一切作為自有目的,所以經常違背自然。
    上禮的人,造作百種繁文縟節,要人遵守,如果別人不理,他便會伸出手臂來強迫
別人遵守。
    所以遭不行時有需要德,德不行時才需要仁,仁不行時才需要義,義不行時才需要
禮。因遭演變為禮,離自然的道便愈遠。禮的產生,是人性因淳厚趨於澆薄,也是世間
治入亂的開始。
    自認先知先覺的,經常喜歡繁華的道理,違背純樸,奪取道之末流,真實是愚蠢的
開始。是以大丈夫立身處事,以厚道為本;不重禮節,以質樸為主;拒絕華朱,去除不
合於道的表現,以嚴守無為也無不為的本色。?」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