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春秋
      第二十一章 國中之「國」
        
              袁世凱編練北洋常備軍,領全國練兵之風騷。那朝廷滿族親貴擔心漢族軍閥掌握了
      全國軍事力量,構成威脅,亦為不美,看那湖廣總督張之洞所練新軍也很不錯,遂決定
      以北洋軍與湖北新軍為並列的兩支主幹,使其平行發展,形成兩大軍事系統,互相牽制
      制約。令河南、山東、山西各省選派將弁頭目赴北洋學習操練。江蘇、安徽、江西、湖
      南各省選派將弁頭目赴湖北學習操練。練成後回原省管帶新兵。每年由北洋、湖北請旨
      簡派大員分往校閱,按其優劣,嚴加甄別升降任用。
          北洋軍離朝廷最近,勢力覆蓋了北方半個中國。袁世凱並不滿足,他以使全國的新
      軍都整齊劃一為名,達到操縱指麾無不如志的目的。1903年3月,他擬定了「陸軍訓練簡
      易章程」,上奏朝廷,建議設立練兵處,作為陸軍的參謀本部,督練考察全國新軍。那
      慈禧太后親自到保定視察。
          袁世凱身著黃馬褂,頭戴珊瑚頂孔雀翎,率領北洋軍和陸軍學堂師生1000余人跪於
      路旁,迎接慈禧,太后見這麼多穿著軍服的彪形大漢整整齊齊地跪在眼前,心中大悅,
      說:
          「賞。」每人一枚銀牌,以示恩慰。
          慈禧來到軍校,坐定之後,便召袁世凱過來問話,這陸軍學堂是怎麼回事。
          袁世凱跪在慈禧腳下:「臣世凱為吾大清敢不肝膽塗地,以報聖慈的恩德之萬一。
      臣接聖諭要辦陸軍學堂,去年就在保定開辦『行營將弁學堂』,奏派馮國璋督辦,雷震
      春總辦,二員倒也盡心。為編練新軍培養官佐,非得好好訓練他們。這些人主要是從直
      隸、山東、山西、河南各省官弁學堂學生中抽調而來,因此又名省將弁學堂。同時又設
      立北洋武備師範學堂、參謀學堂、測繪學堂。臣以為這才是初步,臣曾上奏,擬建武備
      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合計通籌12年卒業,以培養將才。」
          慈禧受八國聯軍之害,迫切感到,在列強的環伺下,強兵才能富國,倒也很支持袁
      世凱辦學堂,培養將才。便道:「唔。這也是好事,你放手辦吧。你給學生上什麼課呢?」
          「臣以為治軍之道,首重訓兵,其次練兵,訓以開其智識,固其心性,練以增其技
      藝,增其才力。除了軍事課程以外,《聖諭廣訓》、《左傳》、《春秋》都是必讀的修
      身課,務使官兵忠君尊孔,以聖教為宗,以藝能為輔。各陸軍學堂,都有禮堂一所,供
      奉聖慈聖上牌位和文武聖牌,聖慈、聖上、文武聖誕日,各總辦率領各員生衣冠詣禮堂
      行三跪九叩禮。」
          「很好!」
          袁世凱接著稟報:「總叫生員知道忠君報國。各學堂生員不得妄議時政,私著邪說,
      結黨聚會。新聞報紙閒書雜誌不經允許,也不准攜帶入房,總叫外面的亂黨邪說絕不污
      染生員耳目。」
          這話說到慈禧最關緊處,忙開口問道:「哦,這裡有無亂黨分子?江南最近可不安
      靜,那廣東就鬧過會黨造反。哼,聽說那幫亂黨在美利堅與日本鬧騰得挺歡,知道孫文
      嗎?」
          「臣聽說過。」
          「年輕人容易聽信那些邪端異說,你小心著點,士兵也是年輕人呢!」
          「臣敢保證這裡沒有一個亂黨分子。」
          「我信得過你來說話吧。這裡有不少日本教官嗎?」
          袁世凱神色端莊:「這些教官倒還安分,雖然是日本人,倒還知道效忠聖慈聖主。
      雖然如此,我只讓他們教習軍事,對他們又多處防範。」
          慈禧仰面尋思一會。袁世凱偷眼觀看慈禧聖顏。雖然她黑頭髮中雜伴著白髮,但面
      部皮膚仍白嫩潤澤,不失美女風姿。
          慈禧低下頭來,歎口氣說:「我老了,可是老了也得想著變法,我是指望大清能國
      富民強,老叫洋人瞧不起到底不好,所以要行這些新政,可恨那些飽食終日的官吏不這
      麼想,難得你對新政很上心,辦事也得力,」
          「臣敢不鞠躬盡瘁,以報聖慈隆恩!」
          慈禧大悅:「你很好,你有了閒到宮裡去,聽你說話很開心,上次叫你在紫禁城騎
      馬,聽太監說你很會騎馬,下次倒也見一見。」
          袁世凱忙跪下叩三個響頭:「謝聖慈隆恩!」
          慈禧回京讓人傳下話來,袁世凱忠心辦事,著不日即到頤和園覲見。
          南方新軍都已破獲革命黨人,倒是袁世凱所練北洋軍深為可信,滿朝親貴對袁世凱
      毀譽參半,贊許他的人說他忠誠能幹,反對他的人說他貌似忠誠,其實機詐,將來尾大
      不掉,不可不防。慈禧對他倒是堅信不疑。
          袁世凱得到確信,太后在榮祿死後,內定慶王奕畀入掌軍機,掌握政府實權,便趕
      緊派副官段芝貴到京,夜裡給契廛府贈銀10萬兩,奕刲變色道:「這袁宮保是干什麼,
      不能這麼做。」原來那奕戢還不知道自己將掌握軍機。
          段芝貴辭出找到儳的管家,道:「您瞧,這點銀子王爺不收,在下便不能回見宮保
      交差,宮保已經得到確信,王爺就要入掌軍機,這實是國家大幸,便差小弟來恭賀。那
      庚子與八國簽訂和約,是王爺和李鴻章主持,李鴻章今已不在,惟有仰仗王爺掌理國政,
      宮保素常對王爺無比欽佩,又深知王爺素常謹慎。這次入掌軍機,在宮禁內外必有一大
      筆開銷,不如此,便不足以立威信。這些銀子不過是宮保的區區微忱,給王爺準備一些
      開賞的錢,不算什麼禮物,千萬請說周到些,必求王爺收下。這裡還有宮保不成敬意的
      心思,送給管家大人作買點心的費用。」
          管家見他說得可親可愛,笑道:「您客氣了,您稍候。」
          過會兒,管家出來道:「妥了妥了!」
          奕劻果然與袁世凱有了交情。練兵處成立,奕劻為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
      臣。練兵處所設提調和軍政、軍令、軍學各司官員,都由袁世凱推薦。他推薦徐世昌為
      練兵處提調,劉永慶為軍政司正使,袁嘉谷為副使,段祺瑞為軍令司正使,馮國璋為副
      使,王士珍為軍學司正使,陸建章為副使。這些人都是跟隨袁世凱多年的北洋舊人。那
      袁世凱也推薦了一旗人鐵良為練兵處襄辦,以示對皇族中軍事人材的重視。
          練兵處成立不久,奕劻以自己衰邁多病,奏請太后責成袁、鐵悉心經營。這樣練兵
      處便由袁世凱一人包辦,一切要務均由各員請示他裁決。練兵處以《北洋常備軍營制餉
      章程》為藍本,擬定新軍營制餉章,以及陸軍學堂章程等各項制度,命令各省遵照辦理,
      從此把袁世凱編練北洋軍的方法推行全國。
          袁世凱不斷擴軍,這軍餉就有了問題。於是,他便奏請慈禧批准,向全國各省攤派
      練兵費,每年達900余萬兩。袁世凱很快建起北洋6鎮新軍,那鎮的編製,相當於現代化
      軍隊的師的編製。各鎮將領都由袁世凱選定,這些人幾乎都是小站出身。第1鎮統制先為
      風山,後為何宗蓮;第2鎮統制先為王英楷,後為張懷芝;第3鎮統制先為段祺瑞,後為
      曹錕;第4鎮統制吳鳳嶺;第5鎮統制先為吳長純,後為張永成;第6鎮統制先為王士珍,
      後為趙國賢。各鎮屬下之協統、標統、管帶都是北洋的名人。除第1鎮是旗兵,袁世凱不
      能完全控制,其余都是他的嫡系部隊,這些官兵只知道袁宮保,不知有朝廷。袁世凱又
      把駐直隸的淮軍各營整編為39營,由張勳等人統領,稱為「北洋巡防淮軍」。那武衛左
      軍毅軍統領宋慶死後,其20營軍隊也被袁世凱接收,交給他的親信姜桂題統領,納入袁
      世凱的北洋軍系統。
          袁世凱掌握著強大的北洋軍隊,躊躇滿志,但他又不動聲色,奏請舉行秋操,從北
      洋6鎮中抽調2萬余人,分成兩軍。由王英楷、段祺瑞分別擔任總統官,王軍由山東北上
      進攻,段軍由保定南下防御,最後兩軍在河間一帶會合大操,並舉行閱兵典禮,以顯軍
      威。
          慈禧回鑾北京後,覺得守著老規矩不行,再度實行變法:「那洋人大概確有值得效
      仿的地方,不然何以這麼厲害。尤其是這君主立憲,必定有許多好處。」她有心實行君
      主立憲,但卻有點拿不准,便決定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一番,若果無妨害,則決意實行。
          五大臣便是載澤、紹英、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稱考察憲政大臣。他們選定佳日
      動身,各部官員到前門車站送行。五大臣上了專車,忽見一個青年,傭人裝束,神色慌
      張,低頭向車門內闖。車門口的守衛士兵忙去阻攔,喝問:「哪裡去?」
          「來伺候我家大人。」
          衛兵看他可疑,極力把他推出去:「你們大人不配坐這花車,快下去。」
          那青年迅速掏出一顆炸彈,向車廂擲去,一聲巨響,車內五大臣、一班衛兵和那青
      年刺客,應聲而倒。送行的人忙搶上車去,見那五大臣不曾受傷,而是受驚倒地。那幾
      個衛兵和刺客被當場炸死。
          刺客身著內衣是「保定高等師範學堂」的制服,到保定一查,才知道刺客名叫吳樾,
      字孟俠,安徽桐城縣人。1900年,22歲他去上海,旋北遊直隸。次年入保定高等師範學
      堂。自此廣結志士,與陳天華、趙聲等相善。1903年與楊篤生在上海發起軍國民教育會,
      自任保定支部工作。又與人創辦兩江公學與《直隸白話報》,自兼教員、主筆,積極宣
      傳革命。1905年赴東三省,聞清政府宣佈預備立憲,並派五大臣出洋,乃潛入北京,於
      9月24日攜炸彈進火車站行刺。他在行刺前留下遺書:「滿洲政府,實中國富強第一大障
      礙,欲救亡而思扶滿,直颺湯止沸,抱薪救火。」
          五大臣出洋考察新政,歸國後上奏請行憲政。五大臣之首載澤的奏折:「今改行憲
      政,則世界所稱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極軌,亂者雖欲造言,而無詞可借,欲倡亂,而人
      不肯從,無事緝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
          慈禧遂今朝臣商議憲政方案。多數人認為,憲政雖好,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
      所以何時立憲,還不能定,現在先從釐定官制入手,然後制定法律,廣興教育,清理財
      務,整飭武備,設制巡警,作為立憲的準備,俟數年後規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
      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佈天下。
          慈禧遂下「預備仿行憲政」的諭旨:「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
      大權統一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
          清朝不久便實行中央官制的改變,設法部、郵傳部、民政部、農工商部等。各部堂
      官設尚書1員,侍郎2員,並規定滿漢不分。但那滿族親貴仍掌握絕大部分朝政,派任軍
      機大臣和各部尚書的13個官員中,漢人只有4人。清廷到了這等地步,實在是病入膏盲,
      所謂新政,不過是騙人把戲,從上到下,滿洲貴族不肯放權。那新政對老百姓,則是橫
      征暴斂。老百姓本來就窮,而越來越腐敗的朝廷,壓在百姓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加上
      列強割地索款,老百姓被他們剝去的皮,一層又是一層,坐以待斃,不如造反革命。
          主改良反對革命的梁啟超流亡日本,認為腐敗的清朝,在立憲空名之下,行腐敗之
      實,只能為革命黨提供借口。只有認真實行立憲,才能叫革命黨不存在。他寫文章,鼓
      動人民去爭取真立憲,反對假立憲,還在日本成立了一個「政聞社」,去推動立憲政治
      的實行。梁啟超宣稱,他們對於皇室,絕無干犯尊嚴之心,對於國家,絕無擾紊治安之
      舉。但那清廷,對康梁之輩仍是警惕,嚴禁他們在國內出版刊物、設立辦事處,以及和
      各立憲團體聯繫。
          國內,地主、紳士、資本家對清廷預備仿行憲政反應熱烈。著名人物張謇、鄭孝胥、
      湯壽潛、曾鑄等人在上海成立了「預務立憲公會」。
          張謇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是個中過狀元的紡織業大資本家,而且與官場
      關係密切,他同袁世凱曾一起隨慶軍入朝鮮,是老相識。他曾為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
      總督魏光燾代作《擬請立憲奏稿》,算是老立憲了。
          鄭孝胥字蘇戡,又字太夷,福建閩候人。舉人出身,曾任清廷駐日本長崎的領事,
      又在廣西、廣東、安徽、湖南等省當過邊防大臣、按察使、布政使,承辦過瑗琿鐵路。
      他是上海實業界紳士中有頭有腦之輩,對新政有獨到見解,他道:「要中國文明,除非
      把中國一切地方盡行開放同外國人雜居。」
          他身上洋味十足。
          湯壽潛就是前面所說的浙江都督,他原名湯震,字蟄仙,浙江山陰人。早年曾入山
      東巡撫張曜幕,撰《危言》,主張變法。1890年中進士,授安徽青陽縣知縣。1903年升
      任兩淮鹽運使,不久辭職。1905年加四品京堂銜,擔任鐵路總理。以後曾先後擔任雲南
      按察使、江西提學使。浙江省諮議局成立時,被推為議長,浙江省光復時,被推為都督。
      他是個老維新派。
          曾鑄號少卿,福建同安人,在上海販運南洋大米進口,獲厚利。1905年美國限制華
      工入境和虐待華工,激起上海、廣州、長沙、蘇州等地的反美愛國運動,他在上海提倡
      抵制美貨和收回蘇浙鐵路的權利。後又投資鎮江造紙廠和江西瓷業公司,發起成立上海
      商團公會,任上海總商會會長,著有《山鐘集》。
          又有湖北湯化龍等成立憲政籌備會,湖南的譚延闓等成立憲政公會。這立憲運動,
      一時轟轟烈烈。
          倒是那袁世凱,頭腦機警,他不管是真假立憲,趁機擴張勢力,又不打草驚蛇。他
      人在天津,卻在北京辦了個「臨記洋行」,專為聯絡北京權貴,每日與慶王府通電話,
      報告有何新貨到行,徵詢有無購買之意,利用這種業務刺探官中及各要員的行蹤,以便
      見機行事。
          慶王、軍機領班大臣奕劻大壽臨近,袁世凱與那桐、徐世昌、端方、盛宣懷等大臣,
      在北京什剎海西,造了個廣大庭園,那庭園內,別有洞天,建有假山、流水、古軻、敞
      軒及西式樓房。此園方成,樓、軒、齋、館所需舖陳,皆是袁氏臨記洋行一手供奉。平
      日慶王府中大小婚喪喜慶之事,都由袁世凱一手包辦,奕劻無須自費一文。奕劻本已廣
      結財緣,那袁世凱等竭盡孝心,日用花費甚少,自然廣有錢財。家中財寶約值億兩現銀,
      比中國一年的財稅入收還要高出許多倍。
          袁世凱又與奕劻之子載振換帖結為兄弟,這便是袁世凱認奕□為父。載振便是農工
      部尚書。奕劻每遇重要事件及簡放各省督撫藩臬,必和袁世凱商量,袁世凱付給奕劻的
      是從老百姓那裡收刮來的銀子,從奕□那裡得到的是官銜。跟著袁世凱跑的人,自然都
      有升官發財的機會。
          1906年底,慈禧決定將東北改行省制,派載振和徐世昌出關考察。載、徐路過天津,
      在北洋督署暫駐。袁世凱把段芝貴招來,道:「你這天津南段巡警局總辦之職,干了已
      有將近兩年。東北改行省制,載振與徐世昌兩大臣就去考察,你們這兩位伺候好。」
          段芝貴極機伶,心想這載振吃的喝的玩的什麼沒見過?光是供奉得好,恐怕沒有什
      麼深刻印象。他一拍腦袋,便想起那振大老爺什麼都無所謂,只有一樣是永不厭倦的,
      便馬上去張羅。
          袁世凱擺了大宴,載、徐酒足菜飽,袁便對載振道:「振大爺,天津這裡也有幾出
      好戲,卻也有一個女伶不錯。」
          載振腦袋向前伸出三分,顯然是有了興趣。
          那戲開鑼,別的倒也平常,載振沒有表示,忽然有個女伶出場,載振眼睛一亮,伸
      長脖子細細觀看,便見女伶姿容豐滿,且腰肢細軟,迎風擺舞,表情極細膩,一雙眼睛
      打過來,叫載振激靈靈一顫,那歌喉又婉轉溫柔,入得耳來,叫人軟了半邊。載振連道:
          「不錯!不錯!好好,她名叫楊翠喜,好好。」
          袁世凱領意,對段芝貴一笑,段芝貴心下明白,忙叫過一個警官來:
          「快去快去,找楊翠喜的媽媽來。」
          警官是個打更出身,干這些拉作合的事極有能耐,他去後回來回話,說楊翠喜身價
      特高,便是咱們去說,開值10萬元妝奩費,換了別人,幾個10萬也打不住。
          段芝貴拍案道:「值得,值得。」於是便付給10萬元,將那楊翠喜接到載振屋內。
          徐世昌備好了2000兩銀票,送到載振那裡道喜。原來徐世昌同載振也是拜把子兄弟。
          載、徐二人要出關北上考察。臨行,對袁世凱道:「宮保,這東三省的督撫人等,
      還得老哥你費心推薦,我知道你這裡人材濟濟,小弟就省得費心了。」
          袁世凱大笑,便遞過一份清單,東北督撫及各要員,皆開列得清清楚楚。
          載、徐二人公幹歸來,在天津小住。載振又與楊翠喜聚首,卻又不敢將她帶回北京,
      必得回去報告父親大人奕□首肯,並得嫡妻同意。
          不久,朝廷發表東三省督撫人等,總督為徐世昌,奉、吉、黑三省巡撫分別是唐紹
      儀、朱家寶、段芝貴,全是袁黨。尤其是段芝貴,以一候補道身份越級提拔,而楊翠喜
      事又為他人偵知,一時官場嘩然,軍機大臣瞿鴻□乘機唆使御史趙啟霖奏劾段芝貴。
          奕□父子是清廷近支皇族的一枝朽木,可謂撐下了半邊天。奕齛e黷好貨,載振漁色
      無厭。朝臣中獨有這瞿鴻□敢屢屢批評。這瞿鴻□字子玖,湖南善化人,晉內閣學士,
      先後典試福建、廣西,督河南、浙江、四川學政使。中日甲午戰爭中,上四路進兵之策,
      未被采納。八國聯軍入侵,隨慈禧逃往西安,因為每次承旨擬諭,語中竅要,把好些微
      妙意思寫得滴水不漏,很中慈禧心意。任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充政務處大臣,位在六
      部之上,參與籌計預備立憲。他做事很認真,想做一個中興的大臣,可惜他撼山易,撼
      奕□父子難。
          瞿鴻□為楊翠喜案彈劾奕□父子,載振也有點慌張,忙與袁世凱通話商量,袁說不
      忙,看是何人來查。
          清廷本來是派載灃和孫家鼐查辦,經奕□父子活動,去天津辦案的人卻是順天府尹
      孫寶琦,孫是奕□提拔。他便私下同載振通氣,要載振設法將楊翠喜另行安置。這載振
      便著人密送楊翠喜回天津,由袁世凱部下張鎮芳托鹽商王益孫領去。
          孫寶琦知載振安置妥當,便去天津找王益孫查案,王便承認早已出錢買了楊翠喜為
      妻,用資若干,何處過付,何日入門,言之鑿鑿。
          結果那奏劾段芝貴的御史趙啟霖因「任意污蔑」親貴重臣名節降職。但載振把楊翠
      喜從天津帶回北京之事,已成為馬路新聞。這樣辦案,一時輿論大嘩,督察院全體御史
      大為不滿,聲言會奏。慈禧亦有懷疑,再令複查。真相大白,宣佈撤銷段芝貴布政使銜、
      黑龍江巡撫,改命程德全署理。載振也被迫自請開去農工商部尚書及一切差使。
          慈禧對瞿鴻□頗信任,問他朝中能辦事的有何人。瞿便推薦岑春渲可當大任。慈禧
      便下諭旨,提升岑春渲為郵傳部尚書。
          岑春渲是廣西人,雲南總督岑毓英之子,慈禧「西狩」時,以迎鑾護駕有功得任陝
      西巡撫,後任山西巡撫、四川總督。他奉命調京,即奏罷侍郎朱寶奎貪黷誤國。朱亦是
      袁黨。
          奕劻和袁世凱大怒,豈容瞿、岑二人如此膽大妄為!恰好革命黨又在兩廣起事,便
      奏請調岑春渲出任兩廣總督,設下調虎離山計。繼而又由袁世凱心腹楊士琦擬稿,以白
      銀2萬兩買得御史惲毓鼎具名,彈劾瞿鴻璣「交通報館」洩漏機密。
          瞿鴻璣曾密奏慈禧罷免奕劻,慈禧遂有了罷免奕劻之意,駐華英使夫人在慈禧招待
      游園之際,當面詢問,慈禧極力否認。但她尋思只有瞿鴻璣知道此事,便疑惑瞿氏不穩,
      楊士琦上奏彈劾瞿氏,她遂把瞿鴻璣開缺回家。
          岑春渲知道朝局不定,即逗留上海稱病乞假。奕、袁深知此人不徹底推倒,終是禍
      害,遂叫心腹奏劾岑春渲在上海,暗通康梁,謀為不軌,把偽造的岑與梁啟超合影照片,
      密呈慈禧,以為佐證。慈禧果然震怒,下諭即撤岑春渲之職,。
          奕璣、袁世凱終獲全勝。這樣的政府,是非不分,黑白顛倒,將終為奸人所毀。
          徐世昌出任東三省總督,北洋軍第3鎮和從其他鎮抽調的兩協,開往東北,東三省便
      成了北洋軍的外府,不僅如此,全國各省文武要職,無不遍佈袁氏私人,袁氏勢力,成
      為國中之國。怪不得有人傳說,北洋天津督署是中國第二政府。
          皇族親貴載灃、鐵良、良弼、善耆等一幫少壯,有了爭權奪利的能力,見北洋集團
      勢力逼人,雙方遂鬥將起來。
          袁世凱奉旨進京參加改革官制,指使編纂官制局提調孫寶琦、楊士琦等,提議取消
      軍機處,設責任內閣。鐵良等則堅決反對,另外提出設陸軍部統轄全國軍隊,軍權集於
      中央,以及限制官吏兼職等主張,以削弱袁的權勢。那袁世凱以預備立憲為名,行擴張
      權勢之實;那鐵良等假中央集權之名,行奪權之實。雙方舌槍唇劍,互不相讓。慈禧最
      後拍板,否定責任內閣主張,仍設軍機處,讓鐵良任陸軍部尚書,掌握中央政權。
          袁世凱雖然實力厚雄,但屢在朝中爭鬥,遇到鐵良這樣的貴冑勢力,吃了悶棍,公
      開反抗,卻是不行,便轉變策略,以退為進,即連上兩個奏折,請求開去兼職,奏曰:
      「臣自先世受國厚恩,復受朝廷特達之知,非常之遇,常以有生之日無非圖報之年,即
      使赴湯蹈火,肝腦塗地,亦不足以為萬一之酬,毀譽亦均非所敢計。若重寄常加於臣身,
      則疑謗將騰於眾口,使臣因此獲貪權之名,臣心何以自明?幸聖明在上,無庸過慮及此。
      然使旁觀因此啟猜疑之漸,政界亦雲非幸。臣區區之愚,竊亦慮此,為大局計,臣兼職
      八項,擬請旨一並開去,吁懇天恩,俯允臣請,不勝感激恐懼屏息待命之至。」
          袁世凱說了冠冕堂皇的話之後,仍要抓住軍權不放,但那北洋6鎮,已有第1鎮和第
      6鎮在鐵良之手,第5鎮在山東,第3鎮在奉天,只有第2鎮和第4鎮在直隸地面,故袁在奏
      折中道:「直境幅員遼闊,控制彈壓須賴重兵,請將第2、第4鎮仍舊由袁統轄督練。」
          慈禧在奏折上批道:「現在各軍均應歸陸軍部統轄。所有第2第4兩鎮,著暫由該督
      調遣訓練。」對於袁奏請開去兼職,慈禧直批:「著照所請。」對袁沒說一句安慰的話,
      袁世凱氣得病了幾天。
          鐵良等親貴集團並不就此罷休,鼓動御史交章彈劾袁世凱,說他權重勢高,貪私誤
      國,不免要步曹操、劉裕之後塵。慈禧壓奏折不發,歎息道:「你們這些人,不知道做
      事的難處。」
          奕□極力保薦袁世凱入軍機。慈禧見那班舊軍人不足以應付危局,預備立憲也需要
      袁世凱來參加意見,即發上諭,命袁世凱授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同時又調兩湖總督
      張之洞入京,同任軍機大臣。
          張之洞在南方各省,也有不少他的門生故舊掌權。讓袁、張兩虎離山,同居一籠,
      互相牽制,這是慈禧居心所在。那直隸總督,便拔擺袁世凱的心腹楊士驤繼任,使袁世
      凱免生疑心。
          光緒帝久病不愈,於1908年11月14日死於瀛台涵元殿。有人奔報慈禧,73歲的慈禧
      老太太面無表情,只是歎了口氣,下諭張羅料理皇上後事。次日召集王公大臣會議,慶
      親王、醇親王、袁世凱、張之洞等齊集階前,慈禧太后遂立醇親王載灃的3歲兒子溥儀為
      繼嗣,醇親王載灃監國攝政王,掌握軍政大權。3歲幼兒溥儀即位,年號宣統。
          攝政王載灃年27歲,以後的國家命運就系在他的身上,慈禧以新帝名義下諭,尊隆
      裕皇後為太后,自己為太皇太后。
          慈禧忽然暈了過去,許久才清醒過來,急召光緒皇後、攝政王、軍機大臣等:「我
      垂簾50年,今心力交瘁,乘我還清楚,便擬遺旨吧。」
          光緒、慈禧皆去,清廷重心移到攝政王載灃頭上。載灃便會同鐵良、良弼、善耆、
      載澤等謀劃殺袁。載灃便命度支部尚書載澤夜訪張之洞,把殺袁的意思一說,張之洞嚇
      得一身冷汗,忙道:
          「朝廷內外,俱知袁與我不和,無奈此時不可殺袁,天下方在多事,怎可驟殺重臣?
      務請稟告攝政王,鎮靜寬大為宣。」
          載澤再問計於張之洞,張道:「開缺回籍,已經夠了,奪了袁氏大權,便無所作為,
      不足為患。」
          載灃聽報,遂密電徵求各鎮統制意見,那第4第6鎮統制先後復電,同意免去袁職,
      以免兵士有變。載灃主意已定,替袁造了個「觀患足疾,步行維難」之借口,著回籍養
      病。
          ------------------
        黃金書屋 掃描校對
      
       
        
      ~~~~~~

      回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