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回憶錄   第三章 阿道夫·希特勒


  1918年10月,一名德國下士在英軍襲擊科明附近地區時中了芥子氣的毒,一度
雙目失明。他躺在波美拉尼亞的一家醫院時,德國各地籠罩著戰敗的氣氛,充斥著
革命的氣息。他是奧地利海關的一位低級官員的兒子,年輕時曾夢想成為一名偉大
的藝術家。可是他未能進入維也納藝術學院,只好在維也納過著貧困的生活,後來
遷至慕尼黑。他有時做房屋油漆工,常常做臨時工,物質生活極其貧窮,心裡滋生
著一種不為人知的仇恨,認為是世界斷了他的成功之路。他所遭受的這些不幸並沒
有使他加入共產主義的行列,相反,他更抱有一種反常的種族忠誠觀念和一種對德
國和日耳曼民族不可思議的狂熱崇拜。戰爭一爆發,他滿懷激情地去參軍,在西線
一個巴伐利亞團服役4年。這就是阿道夫·希特勒的早期命運。
  1918年冬天,當他雙目失明、無依無靠地在醫院住院時,覺得自己個人的不幸
似乎跟整個日耳曼民族的災難是分不開的。戰敗的震動、法律和秩序的瓦解以及法
國人的勝利使得這位傷勢漸愈的傳令兵陷入極度痛苦,同時產生出一種不祥的招致
人類毀滅的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在他看來,德國的失敗按常理似乎是難以理解的,
他覺得其中必定有一個重大的而又醜惡的通敵陰謀。這位孤獨而又抑鬱的小土兵憑
自己狹隘的個人經歷,獨自一人苦思冥想,想探究出這場災禍的起因。他在維也納
曾經與極端的德國民族主義政黨的一些小組混在一起,在那裡他曾聽到有關另一個
種族,也就是北歐日耳曼民族的敵人和剝削者——猶太人所進行的種種兇惡的破壞
話動。他的愛國義憤以及對富人和成功者的嫉妒融合成一種無法忍受的仇恨。
  這位毫不起眼的病人終於出院了,出院後仍然穿著軍裝。對於這身軍裝,他幾
乎懷有一種小學生對軍裝所抱有的自豪感。當他揭開眼睛上的紗布時,他看到了悲
慘。戰敗的震動十分可怕!在絕望的氣氛中,他的周圍卻閃現出赤色革命的輪廓。
裝甲車在慕尼黑的大街上橫衝直撞,向驚惶躲避的行人散發傳單或射擊子彈。他的
戰友公然在制服上配戴紅色袖章,呼喊著憤怒的口號,反對世界上他所關心的一切
東西。恰似大夢初醒,突然間一切都變得清清楚楚。德國被人在背後捅了一刀並被
徹底擊敗,這些人就是在後方投機和搞陰謀的猶太人以及跟猶太知識分子一起搞國
際陰謀的可惡的布爾什維克。他感到自己眼前的責任:他要把德國從這場瘟疫中拯
救出來,為德國雪恥,把這一優秀的種族帶領到它久已注定的命運那裡。
  他所在團的軍官們對其部下的那種具有煽動性的革命情緒深為恐慌,所以當他
們總算找到一個似乎了解局勢根源的人時十分高興。希特勒下士請求繼續參加戰鬥,
於是他當上了一個「政治教官」,或者說是特務。他以這個名義搜集那些搞叛變以
及顛覆活動和陰謀計劃的情報。不久,他的上司,一位保安軍官讓他去參加當地各
種不同政黨的集會。1919年9月的一天晚上,這位下士去參加在慕尼黑一家啤酒廠召
開的德國工人黨的集會,他在這裡第一次聽到人們說出了他心中的信念,反對猶太
人,反對投機分子,反對使德國墮入深淵的「11月罪犯」。9月16日,他便加入了這
個政黨;不久,為了配合他在軍隊的工作,他擔任了該黨的宣傳工作。1920年2月,
德國工人黨在慕尼黑舉行第一次大會,希特勒操縱了大會的進程,並把該黨的黨綱
歸納為25個要點。至此,希特勒已變成了一個政客,從此便開始了他的救國運動。
4月,他從部隊復員。此後,他致力於該黨的擴大。到了第二年的年中,他已經把原
先的領袖一個接一個地逐出黨外。憑其熱情和天才,他使那些著了迷的同黨接受他
的個人獨裁,他已是「元首」了。他買斷了一個並不成功的《人民觀察家報》,作
為該黨的機關報。
  共產主義者不久便認出了他們的敵人,企圖破壞希特勒的集會。於是,希特勒
在1921年的最後幾天裡組織了他的第一批沖鋒隊員。在此之前,一切活動都是在巴
伐利亞當地範圍內進行的。但是,由於德國人民在戰後頭幾年裡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因此帝國中有許多人開始傾聽這種新的福音。1923年,法國占領魯爾,全體德國人
民義憤填膺,致使現在被稱為民族社會主義黨的黨員人數激增。馬克的崩潰摧毀了
德國中產階級的家庭基礎,於是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成為這個新政黨的黨員,在仇
恨、為國報仇以及愛國熱情中,他們為自己的不幸找到了安慰。
  一開始,希特勒說得很明白,奪取政權之路在於猛烈地抨擊在戰敗的恥辱中產
生的魏瑪共和國。1923年11月,這位「元首」的身邊有了一群堅定的黨人,其中最
突出的是戈林、赫斯、羅森堡和羅姆。這些活動家認定,奪取巴伐利亞政權的時機
已經成熟。一戰中任期最長的德軍參謀長魯登道夫將軍憑其在軍中的威望策劃這次
冒險行動,並在這次暴動中沖鋒在前。戰前人們常說:「德國不會出現革命,因為
一切革命在德國都受到嚴厲的禁止。」慕尼黑當局在這次事變中又恢復了這句格言。
督察在事變中開了槍,但很謹慎地避開魯登道夫將軍。將軍徑直地邁步向警察隊伍
走去,並受到警察的敬禮。示威者中大約有20人被打死,希特勒撲倒在地,不久就
和其他領導人逃出現場。1924年4月,希特勒被判4年徒刑。
  儘管德國當局維持了秩序,德國法院也對暴動進行嚴判,但是國內各地人們都
認為當局是在打擊他們的骨肉同胞,是以犧牲德國自己最忠實的兒女為代價而為外
國人服務。於是希特勒的徒刑由4年減至13個月。不過他在蘭茨貝格監獄中服刑的13
個月使他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完成《我的奮鬥》一書的提綱,這是一部獻給最近暴動
中死難者的關於他自己的政治哲學的專著。在他最終奪取政權之後,對於協約國的
政治軍事領導人來說,沒有比這本書更值得仔細研究的了。所有的一切都在書裡寫
得明明白白:德國復興的綱領、黨的宣傳技術、同馬克思主義作鬥爭的計劃、民族
社會主義國家的概念以及德國應享有的世界之巔的地位。這是一部關於信仰和戰爭
的新古蘭經:浮誇、冗長、雜亂無章,但主題明確。
  《我的奮鬥》的主題非常簡單。人是一種好戰的動物,因此,作為戰鬥者的集
合體,國家就是一個戰鬥單位。任何生命有機體一旦停止求生的戰鬥就注定要滅亡,
一個停止戰鬥的國家或種族同樣注定要滅亡。一個種族的戰鬥力取決於它的純粹性,
因此有必要清除外來的站污。由於猶太種族遍佈全球,因此它必然擁護反戰主義和
國際主義。反戰主義是彌天大罪,因為它意味著在種族生存之戰中投降,因此每個
國家的首要職責是使大眾民族主義化。教育的最終日的就是造就出經過最少量的訓
練就能成為戰士的德國人。要是沒有狂熱的、歇斯底裡的激情作為推動力,人們就
無法想象歷史上竟然會發生這些驚天動地的劇變。維護和平和秩序是資產階級的美
德,它不足以成事。整個世界現在正轉向這種偉大的劇變,新的日耳曼國家務必使
其種族時刻準備著為地球上這場最後、最偉大的決戰而戰鬥。
  外交政策可以是不擇手段的。外交的任務並不是讓一個民族壯烈地垮掉,而是
務必使它繁榮和生存。只有英國和意大利可能是德國的同盟國。如果德國不能保護
自己,那麼沒有人會保護它。它喪失的省份絕對不可能通過祈禱上帝或懇求國際聯
盟而要回來,只有通過使用武力才行。德國絕對不能重蹈覆轍,不能對所有敵人同
時宣戰。因為感情用事而進攻法國是愚蠢的。德國目前的任務是在歐洲擴張領土。
德國戰前的殖民政策是錯誤的,應該據棄。德國必須尋求向俄國擴張,尤其是向波
羅的海各國擴張。絕對不能同俄國結盟,聯合俄國向西歐發動戰爭是犯罪,因為蘇
維埃的目的是爭取國際猶太主義的勝利。這便是希特勒政策的「精髓」。
  阿道夫·希特勒不停地進行鬥爭,並逐漸成為全國性人物而漸露頭角,但這並
沒有引起各戰勝國的注意,因為它們被自己國內的麻煩事和各黨派之間鬥爭搞得焦
頭爛額。民族社會主義黨,即後來所謂的「納粹」,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牢牢
地控制了德國人民群眾、軍隊、國家機器以及那些並非無緣無故地害怕共產主義的
工業家,成為德國社會生活中一個重要力量,使全世界對它不得不刮目相看。1924
年年底,希特勒從獄中獲釋時說過,他得花5年時間重新組織他的運動。

           *  *  *  *  *
  魏瑪憲法中有一條民主條款規定每隔4年選舉國會。人們希望這一條款能確保德
國人民大眾享有對國會完全的、持續的控制權。實際上這一條款只是使他們生活在
一種連綿不斷的狂熱政治動亂以及永無休止的選舉運動的境況中。歷史詳盡地記載
了希特勒個人及其教義的發展情況。1928年,他在國會只占12席;1930年增為107席;
1932年增至230席。至此,民族社會主義黨已經使其特務及其黨規滲透到德國的各個
方面;同時他們猖狂地對猶太人進行各種各樣的威嚇、攻擊和暴行。
  在這本書裡,沒有必要對民族社會主義黨這種複雜而又恐怖的演變、它所有的
狂熱和罪惡以及它的沉浮進行逐年的細述。洛迎諾公約蒼白無力,只不過是縣花一
現。大量美國貸款的使用使人感到正在恢復繁榮。興登堡元帥當上了德國總統,挑
選了斯特萊斯曼當他的外交部長。大部分穩重而又體面的德國人民對莊嚴偉大的權
威有根深蒂固的熱愛,他們擁戴興登堡,直至他臨死的最後一刻。但是,由於魏瑪
共和國既不能給這個混亂的國家提供任何安全感,也不能滿足入們的國家榮譽感或
雪恥感,因此,其他各種有力的因素也就活躍起來了。
  戰後幾年裡,在戰勝國強加給德國的帶有戰敗恥辱的共和政府和民主體制這個
虛飾的外表背後,德國真正掌握政權的具有持久性的國家機構是德國軍隊的總參謀
部。這些人暗中操縱了總統和內閣的任免。他們認定興登堡元帥是其權力的象征,
是其意志的代理人。但是,1930年的興登堡已到了83歲的高齡。從那以後,他的性
格和智能逐漸衰退,變成了一個越來越有偏見、越來越獨斷的老人。在一戰中,興
登堡曾被奉為一個偉人,而今的愛國者卻希望他早日歸天。現在的興登堡已變成了
一個「木頭巨人」,將軍們早就明白,他們得物色一個令他們滿意的領袖來繼承這
位年邁的元帥。但是,物色新領袖這一舉動卻被民族社會主義黨運動迅猛發展起來
的力量所壓制。1923年慕尼黑暴動失敗之後,希特勒曾經發表過一個在法律上嚴格
合乎魏瑪共和體制的黨綱,但是他同時卻鼓勵並計劃擴大納粹黨的軍事和准軍事隊
伍。起初沖鋒隊或「褐衫隊」是人數很少的小組織,有一個紀律嚴明的核心,後來
隊伍不斷擴大,力量不斷增強,竟使軍方對其活動和潛在的實力感到震驚。
  沖鋒隊的頭頭是一位德國僱傭兵,名叫厄恩斯特·羅姆,他是希特勒的同志,
在他們共同奮鬥的歲月中始終是希特勒的難兄難弟。羅姆是沖鋒隊的參謀長,是個
極有能力和膽量的人,但卻有強烈的個人野心,而且又是一個性變態者。他的這些
惡習並不妨礙希特勒和他在奪取政權的險路上共同合作。軍方將領在對國內潮流進
行深入研究之後,不得不承認他們這樣一個和納粹運動相對立的軍事組織已不能再
控制德國了。這兩派都決心想把德國從地獄中拯救出來,都想為戰敗雪恥。但是,
德國軍方代表的是德皇帝國的有序結構,保護的是德國社會中的封建主階級、貴族
階級、地主階級以及其他富裕階層,而沖鋒隊在很大程度上則是從顛覆分子階憤世
嫉俗的不滿中以及破產者的絕望中滋生出來的革命運動。他們與其所抨擊的布爾什
維克黨人勢不兩立。
  對軍方來說,和納粹黨鬥爭猶如撕碎戰敗的德國。1931年和1932年,軍方將領
覺得,儘管他們曾以德國人固有的嚴格堅決反對納粹黨的內政主張,但是為了他們
自身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他們現在必須和納粹黨聯合起來。對希特勒而言,雖然
他準備不惜以武力奪取政權,而現在他所看到的卻是那些領導過偉大而燦爛的德國、
曾讓他年輕時既仰慕又忠誠的領袖人物。因此,他同軍方之間雙方達成協議的條件
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軍方將領漸漸認識到,納粹黨勢力如此巨大,看來只有希特勒
才能接替興登堡當國家元首。希特勒也認識到,要想實現他的復興德國的計劃,就
必須同軍方將領中的中堅分子結成同盟。協議達成之後,德國軍方將領開始懇求興
登堡把希特勒看成未來的德國總理。希特勒則答應限制褐衫隊的活動,讓褐衫隊服
從於軍方參謀部,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取消褐衫隊。依靠這些承諾,希特
勒獲得了德國統治勢力對其的擁護,取得了正式的行政統治地位,顯然取得了德國
元首的繼承權。這位下士已爬得很快、很高了。
  不過,國內還有另外一種複雜情況。如果說,軍方參謀部是一把聯合德國國內
各派勢力的鑰匙,現在有好幾隻手迫切想拿到這把鑰匙。此時庫爾特·施萊歇爾將
軍行使著一種微妙的、有時具有決定作用的影響。他是那些謹慎而又潛在地控制著
力量的軍界人物的政治導師。各黨各派都對他抱有戒心,認為他是一個精明而又有
能力的政治活動家,其學識遠遠超出了總參謀部的軍事手冊,不是一般軍人所能具
有的。施萊歇爾早就意識到納粹運動的重要性,覺得很有必要對其加以遏止和控制。
另一方面,他看出,隨著沖鋒隊在暴動中不斷擴大,在這種可怕的暴亂中倒是一種
可利用的武器;他的那些在總參謀部的同事如果處理有方的話,也許可以利用這一
武器重現德國的偉大地位,甚至還可以確立他本人的偉大地位。有了這個意圖的施
萊歇爾於1931年開始秘密地跟羅姆進行策劃。這樣一來就有兩件大事在同時進行著:
一方面,軍方總參謀部與希特勒勾結;另一方面,施萊歇爾又在暗中跟羅姆——希
特勒的主要助手且有可能成為希特勒的勁敵——大搞個人陰謀。施萊歇爾跟納粹黨
內的革命派,尤其是跟羅姆一直保持接觸,前後持續3年,直到希特勒下令槍斃他倆。
這當然使政治形勢簡單多了3對剩下來的人來說,形勢也簡單了。

           *  *  *  *  *
  此時經濟風暴已波及德國。美國各銀行鑒於國內要承擔的財政義務日益增多,
都不肯增加對德的無息貸款。德國各地的工廠紛紛倒閉,許多企業突然破產,而這
些工廠和企業是德國和平復興的基礎。1930年冬,德國失業人數增加到230萬,在德
國的賠款問題上協約國寬宏大量地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通融辦法。德國外長斯特
萊斯曼這時已是重危的病人,他在臨終前成功地與協約國達成協議:協約國軍隊將
在凡爾賽和約規定的期限之前全部撤出萊茵蘭。
  但是,德國大眾對戰勝國所作出的這種明顯讓步大為冷淡。若是早一些,或在
境況比較融洽的情況下,這些讓步或許會被看成是走向和解和重現和平的一大進步。
但是,目前德國大眾始終擔心的是失業。中產階級因馬克的貶值早已破產而不得不
鋌而走險。國際經濟的壓力削弱了斯特萊斯曼在國內的政治地位;以希特勒為首的
納粹黨和某些資本巨頭對他進行猛烈的抨擊,終於把他推翻。1930年3月28日,天主
教中央黨領袖布呂寧出任總理。布呂寧來自於威斯特伐利亞,是一位天主教徒,一
位愛國者,一心想在現代民主的偽裝下重現昔日德國。他不斷為準備戰爭而推行工
業計劃,力爭在日益加劇的混亂中維持財政穩定。他所推行的精減文職人員以及降
低工資的方案並不受歡迎,怨恨的潮流更為洶湧。在興登堡總統的支持下,布呂寧
解散了充滿敵意的國會,在1930年的大選中他獲得多數。他顯然在作最後一次努力,
號召舊德國的殘餘勢力來反對死而復生的、充滿暴力的、手段卑劣的民族主義騷動。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首先設法確保興登堡再度當選總統。布呂寧總理指望有一種
新的而又顯見的解決辦法,他認為只有恢復帝制才能使德國獲得和平、安全和繁榮。
一旦興登堡再度當選總統,呂布寧能否誘勸這位年邁的元帥在他最後的任期中擔任
攝政以便在他死時能恢復帝制呢?此時,希特勒顯然正在想方設法擠進德國最高權
力的真空。布呂寧的政策一旦得逞就會填補這個真空。綜觀全局,這是一條正確的
道路。但是布呂寧怎樣才能把德國引到這條道路上來呢?正在轉向希特勒的保守派
或許會因為德皇威廉的復辟而回心轉意,但是社會民主黨和工會勢力都絕對不會容
忍老德皇或皇太子卷土重來。布呂寧並不打算重建第一帝國,而是要建立一個英國
式的君主立憲制。他希望德國皇儲的兒子中能有一個成為立憲君主的適當人選。
  1931年11月,布呂寧秘密地向關鍵人物興登堡吐露了他的計劃。這位年邁的元
帥反應異常激烈,對此表示十分震驚並極力反對。他說他只把自己當作德皇的委託
人,任何其他的解決辦法都是對其軍人榮譽的冒犯。他所信奉的君主政體是不能允
許隨隨便便從王子中挑選一人當皇帝的。正統的皇位繼承法是絕對不容許破壞的,
同時,德國人民不同意德皇回來,因此,現在只剩下興登堡自己來統治德國了。說
到這裡他打住了,沒有任何妥協的余地,只說:「我在這裡,就留在這裡。」布呂
寧跟這位老將進行一番激烈的、長時間的爭論。這位總理有一個強有力的理由:除
非興登堡接受這個非正統的君主政體的解決辦法,否則就會出現革命的納粹獨裁統
治。但是,他倆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然而,無論布呂寧能否說服興登堡,當務之急
是確保興登堡再度當選總統,因為這至少可以防止德國頃刻之間發生政治崩潰。布
呂寧計劃的第一步取得了成功。在1932年3月舉行的總統選舉中,第二次投票結果表
明,興登堡獲得了多數,擊敗了他的對手希特勒和共產黨的台爾曼,再度當選總統。
可是,布呂寧現在又不得不應付國內經濟形勢以及對歐關係。裁軍會議正在日內瓦
舉行,而希特勒在國內掀起了一個沸沸揚揚的運動,抗議凡爾賽和約給德國蒙上恥
辱。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布呂寧起草一份影響深遠的修改凡爾賽和約的計劃。他於
1932年4月去了一趟日內瓦,竟然受到出乎意料的厚待。他與麥克唐納以及來自於美
國的史汀生ヾ和諾曼·戴維斯進行了談判,似乎頗有可能達成協議,其特殊基礎是
德法兩國「軍備對等」的原則,當然這一原則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有保留的解釋。使
人感到驚訝的是,頭腦健全的人竟然會想到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和平。關於這個問
題,我將在後面幾章裡進行解釋。假使戰勝國在這個至關重要的一點上作出讓步,
那就很可能使布呂寧擺脫困境。那麼他還可以繼續實行明智的第二步,即為了歐洲
的復興,取消有關賠款的條款。這種解決辦法一旦成功,定會把布呂寧推到一個勝
利者的地位。
  ヾ時任美國國務卿。
  美國巡迴大使諾曼·戴維斯曾打電話給法國總理泰狄歐,請他立刻從巴黎趕到
日內瓦來。但是,對布呂寧來說十分不幸的是,泰狄歐還得到了另外一個消息,當
時施萊歇爾已在柏林大肆活動,且剛剛警告過法國大使不要同布呂寧談判,因為布
呂寧就要垮台了。泰狄歐之所以沒有趕去日內瓦,也有可能因為他擔心法國在「軍
備對等」方案下所處的軍事地位。總之,泰狄歐沒有去日內瓦,布呂寧也於5月1日
返回柏林。在這種時候布呂寧兩手空空回到柏林,對他來說是致命的錯誤。為了應
付德國國內岌岌可危的經濟形勢,必須采取極端甚至孤注一擲的措施。可是,失去
民心的布呂寧政府已沒有采取這些措施所必需的實力了。布呂寧在5月份掙扎了整整
1個月;與此同時,泰狄歐在法國議會政治變化多端的運動中也被赫裡歐取代了。
  新任法國總理宣佈,他本人準備對日內瓦談判中所達成的方案進行商討。美國
駐柏林大使奉命催促德國總理立刻去日內瓦,不得拖延。布呂寧於5月30日早晨接到
這個電報,但此時施萊歇爾的勢力占了上風,興登堡已被說服,決定解除布呂寧的
總理職務。就在那天早晨,當布呂寧接到來自美國的充滿希望的、措詞草率的邀請
電報之後,他便得知自己的命運已成定局。中午他主動提出辭呈,以免遭到罷免。
戰後德國的最後一個或許能使德國人民享受安定和文明的憲政,並能使德國走上睦
鄰友好道路的政府結束了。要是沒有施萊歇爾的陰謀和泰狄歐的延誤,那麼協約國
向布呂寧提出的建議一定能拯救布呂寧。現在他們只好同另一個政府和另外一個人
來討論這些建議了。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轉貼請保留站台信息。

[到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