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又一次金門-馬祖危機 1958年的金門-馬祖危機,比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的時
間短,但是斗爭更激烈,引發核戰爭的危險性更大。
5.1 封鎖金門
1957年,艾森豪威爾繼續執政;次年7月至10月,美國
出兵黎巴嫩,遭到全世界的廣泛聲討。
白宮當局當時積極鼓動蔣介石「反攻大陸」,至少出於兩
個動機:其一,轉移世界輿論對中東局勢的關注;其二,擴
大對中國的威脅。
蔣介石集團受到鼓動,其 「反攻」 宣傳和對大陸的騷擾
甚囂塵上。台灣出動飛機,不僅轟炸福建,騷擾浙江,而且
竄到雲南、貴州、四川、西康、青海等省散發傳單,空投特
務。
美國決策者當時還公開向中國進行戰爭挑釁。一方面,從
本國和地中海調派了大批軍艦、飛機,加強在台灣地區活動
的美國第7艦隊;另一方面,對中國進行赤裸裸的戰爭威脅。
美國海軍參謀長伯克氣勢洶洶地說,美國海軍隨時准備像在
黎巴嫩那樣,在中國大陸登陸;杜勒斯則揚言,要擴大在台
灣海峽地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侵略範圍。公開的戰爭挑釁,
加劇了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使遠東和世界和平受到嚴重威
脅。
中國政府為了反擊國民黨部隊對大陸的騷擾,反對美國
搞 「兩個中國」 的陰謀,也為了配合當時阿拉伯人民反對美
國侵略的斗爭,於1958年7月中旬,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福
建前線部隊:集中炮兵和海、空軍部隊,對金門的國民黨軍
隊實行全面壓制和封鎖。從7月27日開始,我空軍部隊逐次
轉入福建,經過4次空戰,到8月14日,我空軍部隊基本上
奪取了福建地區的制空權,成功地保障了前線陸海軍部隊的
集結與展開。
8月23日17時23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炮兵部
隊對國民黨金門防衛部和炮兵陣地等重要目標,進行突然、准
確、猛烈的火力突擊,一舉斃傷金門防衛部三個中將副司令、
少將參謀長及其以下官兵600余人,並擊傷運輸艦一艘。
8月24日,解放軍前線炮兵與海軍快艇聯合行動,擊沉
國民黨運輸船「台生號」,重創蔣軍坦克登陸艦「中海號」。金
門被封鎖,蔣軍的補給中斷,金門守軍告急。
這次懲罰性的炮擊,炮火十分猛烈,而且突如其來,使
得白宮決策者一時慌了手腳。
艾森豪威爾是在8月25日得知金門被炮擊的消息的。當
時,他正在北卡羅來納山中地下深處的防彈掩蔽所裡,參加
一年一度的防核戰行動演習。杜勒斯在掩體裡向總統作了匯
報,總統預料,中共將對金門和馬祖實行封鎖。但杜勒斯和
許多美國高級官員都摸不清中國的底,因此十分驚恐。
5.2 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結
為了應付這一局面,9 月4日,艾森豪威爾在紐波特審查
並批准了一份絕密文件,在這一文件中明確地討論並接受了
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這一次艾森豪威爾立即表明瞭他的
「決心」,他相信 「只有美國明確的堅定立場才能勸阻中國人
擴大進攻」。他現在比以前更明確地接受了金門安全與台灣安
全之間的聯繫,並授權杜勒斯立刻將這一立場公佈於眾。
與往常一樣,杜勒斯至少和艾森豪威爾一樣准備提出
「警告」,他心裡早已想到了使用核武器。9 月2日,在為與艾
森豪威爾在紐波特會面作準備時,杜勒斯與繼雷德福任參謀
長聯席會議主席的特文寧將軍進行了電話談話。他對特文寧
說,他「不知道在使用核武器方面我們的立場是什麼」,接著
又問:「那種武器是否可用?」特文寧說:「可以」,又接著說:
「那裡不是使用常規武器的地方。」
杜勒斯在紐波特的聲明並沒有像他與特文寧談話那樣明
確地提到核威懾。杜勒斯宣佈,國會聯合決議授權總統使用
美國武裝部隊保護像金門、馬祖等有關陣地。杜勒斯稱,根
據「福摩薩決議」,總統享有全權決定何時需要部隊保衛金門,
現在的情況使他比以前更有可能下這樣的決心,因為 「金門
和馬祖的安全和保護越來越同台灣的防衛聯繫在一起」。而且
「總統的決心一經下定,及時有效的行動將隨之而來」。在一
次新聞發布會上,杜勒斯更進一步地說:「如果我處於中國共
產黨一方,面對這一聲明,我在采取行動前當然會非常認真
地考慮……」他還說:「現在的嚴重問題是,為了幫助國民黨
挽救這些島嶼,美國不是會不會干預,而是何時干預。如果
蔣的力量本身能那麼做,那更好,如果不能,美國將行動。」
《紐約時報》的標題更為露骨:「如果赤色分子入侵金門,美
國決定使用武力」。
一週後,艾森豪威爾本人在一次電視廣播講話中強調了
這一「警告」。他宣佈,注意到中國共產黨繼續堅持將台灣本
身作為其主要目標,「福摩薩決議」明顯適用。如果金門遭到
「嚴重襲擊,當地保衛者不能應付,美國將面臨恰恰是決議曾
設想的形勢」。對中國的 「警告」 升級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了。
除了回答記者的提問,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沒有公開提
到核武器。然而,「警告」的含意因美國作了重要的軍事部署
而更為突出。艾森豪威爾明確要求將這些部署向世界公開。按
照艾森豪威爾的決定,美國先後從本土、地中海、日本、沖
繩、菲律賓等地向台灣海峽地區大量增兵,將能裝上核彈頭
的8英寸榴彈炮運抵金門,並使這一地區攻擊型航空母艦的
數量由2艘增加到4艘,後又增加到6艘(美國當時共有12
艘航空母艦)。同時派驅逐艦在台灣海峽加強巡邏,台灣的空
軍部隊得到增援。如此調集的海空力量載有核武器這一點,是
眾所周知的。美國歷史學家斯特賓斯說,在這次危機中,這
些武器的公開出現,使美國在這一地區調集了 「有史以來最
強大的海空打擊力量」。杜勒斯後來也承認,這是美國歷史上
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結,過去從來沒有在一個地點集結過這麼
多的兵力。
艾森豪威爾認為,有危險的遠不止金門和馬祖。運用他
的多米諾理論的想像力,他聳人聽聞地預言如果失去金門和
馬祖,會「導致失去台灣」,這將威脅「日本、菲律賓、泰國、
越南,甚至沖繩未來的安全,……因而將使美國的根本利益
受到嚴重的損失」。
9 月4日,艾森豪威爾與總統專職秘書古德帕斯特以及
國務卿杜勒斯會晤,討論下一步怎麼辦。杜勒斯全力支持使
用戰術原子彈。艾森豪威爾猶豫不決。根據杜勒斯關於這次
談話的備忘錄,他當時告訴艾森豪威爾:「我認為,當我們決
定把這些武器包括在我們的武庫之中時,我們已經承認使用
這些武器要冒政治和心理上的風險。」 根據古德帕斯特的記
錄:「杜勒斯先生把注意力指向有關原子武器的問題上,提醒
說,我們已經使我們的國防適應於在任何規模的衝突中使用
這些武器。他說,當情況危急時,如果我們由於世界輿論的
反對而下使用它們,我們就必須修改我們的國防部署。」艾森
豪威爾指出,假如使用原子武器攻擊中共的機場,蘇聯人很
可能以核武器攻擊台灣作為報復。因此,他又說,在這種情
況下,他是不准備批准使用原子彈的。
不過,艾森豪威爾是否真的相信中共的炮擊得到了俄國
人的支持,這是很值得懷疑的。在人類進入核時代以來,有
誰願意讓同伴在一場風險極大的戰爭中,拿自己的核武器去
冒險?
5.3 打打停停 進退有度
中國共產黨人向來是以獨立自主聞名於世的。
危機伊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就在嚴密注視局勢的
發展,考慮對策。
9 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了台灣海峽的局勢問
題。
9 月4日,中國政府宣佈中國領海寬度為12海裡,一切
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
海和領海上空。9 月6日,周恩來總理發表聲明,嚴厲譴責美
帝國主義的戰爭挑釁,指出:「中國和美國在台灣海峽地區的
國際爭端和中國人民自己解放自己領土的內政問題,是性質
完全不同的兩件事。」聲明主要包括兩點內容:一是指出台灣
和澎湖列島自古是中國的領土,重申中國要解放台、澎的決
心,警告美國若要挑起戰爭,將對其後果負全部責任;二是
倡議中、美兩國政府坐下來談判,限期指派大使,恢復被美
國單方面中斷了的大使級會談。
在得知中國方面的這一倡議後,杜勒斯當天給艾森豪威
爾草擬了一份充滿威脅意味的聲明,艾森豪威爾 「建議修
改」,說他「想在具體和明確地接受周恩來的談判建議方面加
進一些東西」。艾森豪威爾認為 「最好采取某些體面的辦法,
來解決沿海島嶼問題的僵局」,盡管他承認他的觀點「多少有
點與國務卿不同」。
於是,美國政府發表聲明,表示歡迎周總理關於恢復中
美大使級會談的建議。
但是,9 月7日,美國政府卻無視中國政府的聲明,公然
派軍艦侵入中國領海為國民黨軍艦護航。為了打擊美國的侵
略行徑,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於9 月8日對金門國
民黨守軍和海上艦艇進行全面打擊,擊沉國民黨軍艦一艘,美
艦立即向公海退去。當美艦離開國民黨供應船隊的時候,國
民黨的船隻立即掉頭逃跑了。
這個時期,蔣介石已經把他的部隊的1# 3,部署在近海的
島嶼,並且在這些島嶼上修建起自認為固若金湯的工事。在
解放軍炮火的嚴密封鎖下,駐金門蔣軍只能利用美國飛機的
空投得到補給。蔣介石不止一次地要求艾森豪威爾預先授權,
使美國部隊直接參戰。但每一次都遭到艾森豪威爾的拒絕,因
為他怕把事情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僅如此,艾森豪威爾
還明確告誡蔣介石,沒有美國的同意,台灣當局不得有重返
大陸的任何企圖。對此,蔣介石非常惱怒,也非常惶恐,甚
至由於害怕共產黨進攻台灣而准備搬家。蔣介石的一個經濟
部長出於同一原因而捷足先登,搬到鄉下去了。
與此同時,像杜勒斯一樣,蔣介石想讓戰爭升級。參謀
長聯席會議也想如此。9 月6日,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特文寧
向艾森豪威爾建議,讓第7艦隊司令有完全的行動自由,即
司令認為必要時,他可以下令向中國大陸進行原子空襲。艾
森豪威爾拒絕這一建議,他堅持只有得到他的批准,才能下
令進攻大陸。遭到這樣斷然的拒絕後,參謀長聯席會議於是
完全改變態度。9 月11日,特文寧對艾森豪威爾說,參謀長
聯席會議認為,「這些島嶼是守不住的,或許對台灣的防務不
是必需的」。
但是艾森豪威爾和他的顧問們認為,蔣介石是不會願意
放棄這些沿海島嶼的,因為蔣介石的目標是使美國捲入與中
共的戰爭。繼卡特勒任總統國家安全特別助理的北卡羅來納
大學前任校長戈登·格雷,與艾森豪威爾討論這個問題。格
雷想知道,「我們應當繼續多長時間,以我們會支持蔣用武力
返回大陸的想法,來鼓勵他,因為在我看來,這不再是一個
合理的可能性」。艾森豪威爾回答說,蔣介石希望「在共產黨
內部出現分裂,因而在接踵而來的混亂中,他能在我們的支
持下,開進並接管大陸」。艾森豪威爾認為,這是一種「可能
性」,而且「只要存在這種可能性,維持蔣和他的人員的士氣
是重要的」。
9 月11日晚上,艾森豪威爾在全國電視台向公眾發表談
話。他說,炮轟和封鎖繼續在進行,而沒有開始任何談判。艾
森豪威爾宣稱,美國要履行它所簽訂的條約,它所奉行的原
則,以及1955年 「福摩薩決議」 中所提出的保證。他叫嚷,
美國不會後退,「不會有任何姑息」。
美國國內對艾森豪威爾這一講話的反應非常消極,幾乎
沒有人願意因為金門和馬祖問題而冒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
險。因此,在國際輿論的關注下,美國政府終於被迫指派了
美國駐華沙大使雅各布·比姆作為重開談判的代表,而且不
再堅持會談地點必須在第三國舉行。
代表中國政府與美國談判的是中國駐波蘭大使王炳南。
王炳南臨行前,毛澤東主席找他談話,對他說:在同美國人
的會談中,你要多用一種勸說的方法,譬如說,你們美國是
一個大國,我們中國也不小,你們何必為了僅僅不到一千萬
人口的台灣島嶼與六億中國人民為敵呢?你們現在的做法究
竟對美國有什麼好處呢?毛主席還說,在會談中要多動腦子,
謙虛謹慎,說話時不要對美國人使用像板門店談判那樣過分
刺激的語言,不要傷害美國民族的感情。中國人民和美國人
民都是偉大的民族,應該和好。
9 月15日,中美大使級華沙會談正式開始。比姆大使首
先發言,他一開始就要求中國方面停止對金門、馬祖幾個島
嶼的炮擊。他說,美國承認,中美長期以來對台灣及其附近
島嶼存在著嚴重爭議,美國並不要求任何一方在這個階段放
棄自己的意見,美國的目的是消除可能被對方視為戰爭挑釁
的行動,否則,軍事行動將可能擴大。他用呆板的聲調說,中
美的共同任務是緩和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
王炳南平靜地反駁他,指出他無權代表台灣當局講話,無
權提出停火的建議,台灣及澎湖列島是中國的領上,解放台
灣和澎湖列島是中國的內政,包括金門、馬祖。他還說,中
國在收復金門、馬祖這些島嶼後,將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
灣和澎湖列島。
但是,華沙會談開始一段時間後,美國對台灣的態度依
舊,沒有任何松動的跡象,因而會談又陷入程式化。杜勒斯
向艾森豪威爾報告說,初步的會談沒有取得成果,因而他仍
然要求采取行動。艾森豪威爾告訴杜勒斯:「多達2# 3的世界
輿論和50%的美國輿論反對我們一直在遵循的方針。」 沒有
一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盟國願意支持防守金門和馬祖,這
一情況使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抱怨:「我們的盟國沒有一個公
開支持我們……」 他擔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且甚至東南
亞條約組織在 「開始解體」。
國防部長麥克爾羅伊提出了擺脫這個僵局的辦法。他對
艾森豪威爾說,他一直在 「考慮,如果我們不能說服蔣離開
這個島嶼,……是否沒有別人能代替他的位置」。他暗示,要
暗殺蔣介石。然而,艾森豪威爾不准備考慮暗殺。他說:「必
須採取些行動使蔣在態度上靈活一些。」他又說,他不想「在
別人所選擇的戰場」 作戰,而金門和馬祖就是這種戰場。艾
森豪威爾認為:「從世界輿論來看,我們在這一年裡處於極為
不利的情況。」他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美國給蔣介
石一些登陸艇,讓蔣介石 「撤走幾乎全部沿海島嶼的守軍」,
在情況看來有利時,再返回大陸。艾森豪威爾派杜勒斯去台
灣向蔣介石提出這個建議。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都及時察覺到,美國政府之所以要誘
迫國民黨撤出沿海島嶼,原因是急於從金門、馬祖問題上脫
身,以便擺脫進退兩難的困境。美國政府的如意算盤是,撤
出這些不易防守、與大陸聯繫緊密的島嶼,使台灣更加孤立,
然後利用聯合國托管台灣,以實現它搞「兩個中國」的計劃,
使美國霸佔台灣合法化。有鑒於此,中國政府決定,讓金門、
馬祖暫時留在台灣當局手中,並且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利國
民黨部隊駐守。這樣就拖住了美國,使之無法脫身,然後與
之進行長期的斗爭。
10月6日,國防部長彭德懷宣佈,對金門停止炮擊一週,
讓國民黨軍隊運輸和補給,但要以美軍不為國民黨軍隊護航
為條件。13日又宣佈停止炮擊兩周。由於美國仍堅持頑固態
度,繼續為國民黨軍隊護航,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
於10月20日,即杜勒斯赴台途中,奉命對金門恢復了炮擊。
自10月25日,前線部隊遵照國防部「雙日不打金門機場、碼
頭和船隻」 的命令,只對國民黨守軍炮兵陣地、觀察所、雷
達站等目標炮擊。10月31日又奉命雙日不進行炮擊。中共中
央所采取的打打停停、半打半停的策略,粉碎了美國企圖孤
立台灣,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使它陷於十分被動的境地。
12月10日,美國被迫宣佈從台灣地區撤出部分海空軍,
1958年的金門-馬祖危機至此以美蔣集團的徹底失敗而告
結束。正如艾森豪威爾當年年底所說的,1958年是他「一生
中最倒霉的一年」。
5.4 赫魯曉夫的 「馬後炮」
1958年的金門-馬祖危機發生的時候,中蘇關係比較微
妙。
1958年,蘇聯人已經開始同艾森豪威爾進行關於禁止核
武器試驗的談判。這一談判的結果,是在1963年達成了《部
分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這種談判和條約的簽訂,實質上是
為了進行核壟斷,正處於研製核武器和准備進入核國家行列
的中國,對這種談判持批評態度是理所當然的。人民解放軍
1958年炮擊金門,動機之一,就是間接針對這一時期赫魯曉
夫上台後對西方的姑息政策。中國顯然不會期望蘇聯使用核
武器或核威懾來支持中國。
1958年台灣海峽危機發生的時候,中蘇關係表面上仍是
正常的,因此蘇聯對於美國的戰爭威脅不能不擺出「對抗」的
姿態,考慮到自己國家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擺出這種姿態。
9月7日,赫魯曉夫致信艾森豪威爾,抱怨美國在台灣海
峽的海空軍事行動。信中一方面冠冕堂皇地指出:「中華人民
共和國是我國偉大的盟友和鄰邦,對它的進攻就是對蘇聯的
進攻」,另一方面又指責「在美國仍然有人不願放棄核威脅和
原子訛詐政策」。在這封信中,還對美國的核威脅和海上行動,
進行冷嘲熱諷和反威脅:「在其力量與速度前所未聞的核武器
和火箭武器的時代,這些曾經具有威脅性的海上船隻實際上
不僅能用作禮節性訪問,用來表示致敬,還能作為適當的導
彈目標。也許這將挫傷與艦隊緊密相聯的人的自尊心,但又
有什麼辦法呢?不考慮無可爭辯的事實是不可能的」。
在這封信中,只是對美國的行動進行抱怨和嘲諷,並沒
有表示要給中國提供任何堅定的核保證,更沒有提出采取解
除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危險的方法。蘇聯領導人後來的一些講
話更暗示蘇聯的反應是有條件的。蘇聯說,它將 「考慮」 援
助中國,並在「需要的時候提供援助」,同時又說,中國人已
經很強大,「具有一切備必備的條件」足以給侵略者以「適當
的反擊」。只是到9 月19 日嚴重對抗的危險顯然已經過去時,
蘇聯才 「威脅」 要使用核武器。它 「警告」 說,誰要對中國
大陸使用核武器,誰就會 「遭到以同樣手段進行的相應的反
擊」。這一警告是9 月19 日在給艾森豪威爾的另一封信中提
出的,是在危險已經過去後所放的「馬後炮」。赫魯曉夫完全
意識到他的警告不擔任何風險。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事
實上都沒有把這種「警告」當一回事,沒有被這一「警告」所
欺騙。中國領導人非常清楚,雖然當時台灣海峽形勢緊張,但
是到9 月19 日已沒有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不需要蘇聯用核
武器支持中國。也只是上述情況一目瞭然時,赫魯曉夫才氣
壯如牛地表示支持中國。
總之,在1958年的台灣海峽危機中,艾森豪威爾的核威
脅是認真的,充滿火藥味的;而魯赫曉夫過遲地聲稱准備回
擊,卻是不認真的,使人感到頗為滑稽。
5.5 針對中國的四次核戰爭演習
金門-馬祖危機之後,美國當局並沒有改變敵視中國的
政策。60年代,美國以中國為假想敵,進行過四次針對中國
的核戰爭演習。
「高跟Ⅰ」 核戰爭演習
1961年9 月6日,全球美軍進入3級戒備狀態:各基地
召回了所有休假人員,陸基洲際彈道導彈處於發射狀態,「北
極星」 導彈核潛艇迅速駛出港口進入大洋深處,戰略轟炸機
飛赴各基地准備隨時出航,作戰指揮部人員晝夜值班。
兩天以後,台灣海峽天氣晴和,海鷗翔集。正在太平洋
上游弋的美軍第7艦隊,突然接到了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的
命令:立即進入緊急戒備狀態,艦隻全部成防禦態勢疏散,空
軍飛機全部停止飛行。
12小時後,駐太平洋地區的美軍接到核攻擊的命令。隨
著數聲巨響,台灣的美軍基地騰起6枚「鬥牛士」核導彈,飛
向中國大陸的預定目標。1小時後,駐韓國美軍宣佈緊急動
員,地面部隊向三八線集結。核煙雲尚未散盡,美第7艦隊
艦載攻擊機和 「天獅星」 導彈潛艇發射的導彈,猛烈地撲向
中國的機場、基地、橋樑、通信設施。轟炸持續了整整4天,
隨後美軍地面部隊進入朝鮮北部和中國大陸。
「高跟Ⅱ」 核戰爭演習
1962年9 月,美軍設想由朝鮮戰爭而引發了亞洲戰爭,
隨即又擴大到歐洲。9 月11日至22日,朝鮮半島爆發武裝沖
突。在進行39 天零18小時的常規戰爭後,美軍因地面部隊
不敵朝中部隊而突然使用戰術核武器,並宣佈進行戰爭動員,
全球美軍由5級戒備轉入1級戒備,同時做好反潛、防空、防
核襲擊的准備。22日開始,「北約」軍隊對「華約」國家的戰
略目標實施突襲,駐台灣的美軍對中國大陸的戰略目標實施
核突襲。攻擊持續3天後,美軍在中國沿海登陸。
「高跟68」 核戰爭演習
1968年10月,美軍太平洋總部、戰略空軍司令部、聯邦
航空局、反導彈武器系統司令部等聯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進
攻中國的核戰爭演習。美軍設定,以朝鮮戰爭為導火線,誘
發中美直接交戰。在進行了一段常規戰爭後,在太平洋游弋
的美軍核潛艇首先對中國大陸發射射程為2800公里、核彈頭
當量為100萬噸的 「北極星」 戰略核導彈。中國隨即進行了
核報復,於是美國本土、戰略空軍及太平洋戰區美軍進行了
核防禦。
「馬球帽」 核戰爭演習
1970年3月6日7時15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通過
各總部指揮所,命令三軍核攻擊部隊進入1級戒備狀態。10
分鐘以後,第一波次核攻擊開始,美軍以 「民兵」 陸基戰略
洲際彈道導彈對中國境內的多個戰略目標發射了當量為
20-150萬噸的一批核彈頭。至8時10分,歷時45分鐘的第
一波次攻擊結束。7日4時30分,第二波次核攻擊開始,主
要由轟炸機用核武器進行補充轟炸。隨之又進行了第三、第
四波次的核攻擊。7日18時,歷時34小時又45分鐘的多次
核襲擊結束。緊接著,中國對美國的一些重要目標進行了報
復性核打擊。於是,美軍又組織了以 「北極星」 潛艇核導彈
為主的第二次核攻擊。此後,美軍即利用兩次核突襲的效果,
在中國沿海進行大規模的登陸。美軍設想,這種核突襲在一
周內便可取得決定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