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日本人想幹什麼

    一、《日美安保條約》之下掩蓋著的軍事大國之夢從二戰之後至今,日本和美國簽署
了三個《日美安保條約》,從這三個安保條約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正是靠
著美國這把核軍事保護傘,在軍事上采取了「積極防禦」的戰略,為其實現軍事大國之夢
奠定著堅實的基礎。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抗。
    美國根據地緣政治的需要,確定了「西方」搞戰略進攻,在東方槁戰略防禦的基本戰
略方針。美國戰略防守的第一線包括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並與日本、
菲律賓、新西蘭。
    澳大利亞等國簽定了軍事條約,使美國在亞太地區初步建立起「遏制共產主義」的縱
深亞太軍事體系。日本則因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和經濟潛力成為美國在東亞政策的基石和
美國亞太軍事鏈條上的重要的一環。成為了美國反蘇、反共的前沿堡壘。
    1951年簽署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是美國亞太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
美國繼續占領日本,自由的使用日本的軍事基地,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存在的必然要
求。為此,美國從新估價了日本的戰略地位之後,由起初的企圖消弱日本轉向扶持日本,
使其成為美國侵略亞洲的基地和工具。條約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1 )美國軍隊有權在
日本領土及其周圍駐留;(2 )
    駐日美軍可以「維持」遠東的「和平與安全」,可以應日本政府的要求出兵鎮壓日本
內亂;(3 )條約廢除必須得到美國的同意。根據這一條約,美國獲得了在日本國內和周
圍地區駐紮陸、海、空三軍的獨佔權利和其它佔有軍人所享有的一切權利。這一權利使得
美軍出動部隊鎮壓日本國內群眾和出兵他國作戰都以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從而使美國獲
得了在日本作戰的權利。
    應該說,這一條約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條約規定,日本要向駐日美軍提供軍事設施
和經費。美軍及其家屬、隨員有占領時期特權,美國對日本的防務不承擔任何的責任和義
務;未經美國的同意,日本不得將其任何的基地給予第三國;亦不得將基地或與基地有關
的任何權力、權限,或陸、海、空三軍駐防、演習或過境的權力給予第三國。可見日本一
切大權全由美國操持,日本實際處於半獨立的狀態。
    50年代後期,美國正處於與蘇聯加緊全球爭霸之際,美國認為使日本繼續留在美國東
北亞戰略中發揮作用,充當美國推行全球戰略的「小夥伴」是當務之急。美國迫於日本經
濟騰飛後國際地位的提高和日本人民反美情緒的增長,從戰略目的出發,與日本修訂了安
全保障條約。實際上,早在50年代中期,萬隆會議的召開就意味著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起,
美國在全球的戰略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和挑戰。令美國頭痛的事是,由於日本經濟的不斷騰
飛,對美國不再那麼言聽計從,由完全的依賴美國轉向與美國進行局部的競爭,這樣看來,
美國因支持日本,反而消弱了自身。正是這樣的一種國際實局的變化和日美力量對比的變
化,決定了雙方對對方態度的變化。表現尤為突出的是日本對《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反
感。由於該條約本身就是一個不平等條約,再加上日本的羽毛的不斷豐滿,越來越遭到日
本人民的反對。同時,這也遭到一心想重振政治大國地位的日本政府的反對。
    該條約的主要內容如下:(1 )增加了日美軍事同盟的成份;(2 )明文規定了日本
承擔在其領土上與美軍共同作戰的義務;(3 )規定美軍駐日目的是為了維護日本和遠東
地區的安全及國際和平;(4 )對在日本管理下的領土上任何一方所發動的武裝進攻都會
危及它本國的和平與安全,並且宣佈它將按照自己的憲法規定和程序采取行動以應付共同
的危險;(5 )為了日本的安全以及為維持遠東的國際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允許美國的
陸。
    海、空三軍使用日本的設施和地區。應該講,美國對日美安保條約修改的戰略指導思
想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其意仍然是利用軍事手段來遏制共產主義,只不過是讓日本在
其戰略意圖中發揮實質性的作用,而不單單是一個基地問題。這是美國力不從心的一個很
明顯的反應。在朝鮮戰爭中,美國「王者」的身份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其國際地位同從前
相比也很難同日而語,而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主義大國,其國際威望不斷的提高,經
濟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東南亞一些國家不顧美國的壓力積極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係,
這對美國實現在東亞組成反華的集體安全體系的目標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障礙。美國在50年
代末與60年代初,把亞洲人民的革命運動都同「中國的侵略野心『相聯繫,中國影響的擴
大,使得北京成了美國領導人心目中」亞洲共產主義中心「。這個時期,美國與蘇聯的關
系雖有所緩和,但彼此在全球的競爭仍然是異常的激烈。因此,從大的範圍而言,美國與
日本是以直接遏制中國為目的的,而最終的目標是要和蘇聯這一社會主義陣營的第一大國
進行一場真正的較量。
    不管美國修改條約出於什麼目的,對於日本人而言,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利
用這次修改條約的機會,條約中刪去了有損於日本主權的有關條款,提高了日本的地位。
同時刪去了舊條約中美軍可以鎮壓日本國內暴亂和騷亂的內容,並使日本得到了使用條約
的主動權。新條約中規定了美國對日本的防衛義務。
    美軍的配備、警察以及進行日本以外戰爭而使用日本的軍事設施時,要與日本政府協
商。日本的獨立性明顯地得到了加強。但是,有一個跡像我們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
美國人的眼裡,從沒有把日本當作一個真正的夥伴,美國對日本的扶持也只是出於其自身
的戰略目的的需要,因此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根本不願意看到一個可以與之抗衡的強大的
日本出現。這一時期,美國對日本的政治和軍事控制仍然是很嚴格的,日本處處必須征得
美國的同意在國際才有發言的權利,充其量是一個美國推行全球戰略的小夥伴,日本也確
實在美國的亞太防禦戰略體系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1961年,池田訪問美國與肯尼迪進行
會談,對美國要求日本成為其在亞洲的反共冷戰政策的忠實盟主欣然同意,並說:「我認
為作為亞洲的一員,進而作為亞洲唯一的工業先進國家的日本,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協助
亞洲其它國家實現穩定和發展,是日本責任」。這充分說明了,日本在軍事上是處於一種
防禦的態勢,但這種防禦中也有進攻的一面,日本的指導思想就是想通過美國的保護,集
中力量發展經濟,使其國力強大,而後再圖謀軍事大國的地位,但他也不會放過任何一次
可以掙脫美國束縛的機會,以便為自己開拓一片更加廣闊的空間。
    冷戰結束後,世界處於新舊格局轉化的過程中,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美國的國力在與前蘇聯進行長期的軍備競賽中受到了很大的消弱。與此同時,在冷戰條件
下,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抓住了這次重要的機會,利用冷戰過程中的幾十年的時間加大發
展自己的力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日本就是這些國家和地區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具成功的
一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強國的日本,其和美國的經濟磨擦不斷加劇,這嚴重影響了
兩國正常的關係。由於日美共同防禦的敵人蘇聯的解體,更進一步動搖了兩國合作的基礎,
日美傳統的戰略同盟關係受到了巨大的挑戰。日本在冷戰後越來越希望在亞太地區發揮重
要的政治作用,但是日本與美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又有著一種很難擺脫的依
賴關係,仍需要和美國保持必要的同盟,從長遠來看,這對日本走向政治大國地位是有利
的;而在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經濟競爭在全球範圍展開,而且世
界經濟發展重心從西太平洋、歐洲轉向亞洲的東太平洋的時候,美國面對這種新的國際形
勢更需要日本的支持與合作。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已經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美國提出加強
在亞太地區的影響是其全球安全保障戰略的重要一環。
    而亞太地區除美國、日本外還有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朝鮮半島兩國等多元化力
量的存在。美國要繼續保持在該地區的經濟利益、戰略地位,亟需具有經濟實力的日本的
支持與合作,美國獨自承擔包辦領導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尤其是在遠東地區發生不
測時,更需要日本的援助,進而取得日本的全球的軍事合作,將日本牢牢的納入美國的全
球戰略,以此來保證美國在亞洲的穩定地位。正是在這種國際背景之下,1996年4 月17日,
日美雙方聯合發布了「面向21世紀」的《日美安全保障宣言》。
    宣言的內容包括:(1 )美國繼續保持軍事力量的存在是維護亞太地區和平安全不可
缺少的;(2 )為了維持駐日美軍,日本根據條約繼續提供設施和區域,並通過接受國提
供援助等方式作出適當的貢獻;(3 )美國根據條約所擁有的遏制力量將繼續成為日本安
全保障的基礎;(4 )地區合作方面,為了使亞太地區的安全保障形勢更加和平穩定,兩
國政府都應共同或分別作出努力;(5 )
    規定基於日美安全保障關係的雙邊合作;(6 )規定全球規模的合作。可以看出,這
些內容的軍事範圍更廣,內容更多。
    應該講,1996年日美安全保障宣言的指導思想是以經濟安全為主,軍事防衛為輔。面
對世界發展經濟、維護和平的大趨勢。軍事力量退出首位,經濟戰略升為主位。美國從自
己的全球戰略出發,認為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對美國來說至關重要。美國此時的對
外指導思想轉向以權衡各國力量對比為基礎,以維護均勢對付主要的對手;從單純以軍事
手段達成政治目的轉向注重外交和經濟手段,並力圖通過多種手段來影響各國的政治進程,
向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日本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第二經濟大國,對美國經濟上的支持
和軍事責任的分擔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力量大為消弱,雖然俄羅斯仍然是美國不得不重視的全
球軍事大國,但與從前的蘇聯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然而社會主義中國不但沒有像蘇聯
及東歐那樣解體,反而政局更加穩定,經濟更加發展。美國把中國看成是其在亞太地區最
大的潛在的敵人和不安定的因素,美國力圖通過新的日美安全保障體制來鉗制中國,在必
要的時候采取聯合的軍事行動來對付中國。日美安全保障宣言中的「包括核力量在內的軍
事力量依然大量的集中存在」暗中指的就是中國。宣言強調在日本周邊地區可能發生緊張
事態時,要加強安全保障合作,這一措施明顯是針對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
國的。因而,日美安全保障宣言事實上已將防衛對象從蘇聯轉向中國和朝鮮的同時,我們
可以看出,日美新的安保宣言一改從前的日美的依附關係。條約中規定除加強維持和平方
面的合作外、日本一方面堅持以日美安保條約為基礎,在全球合作上加強日美的基礎作用,
另一方面通過參加亞歐會議,通過擴大雙邊外交的幅度達到減輕日美安保體制的負擔效果。
條約中的主角由美國變為日本的現實越來越清楚。美日努力協調雙方建立起來的平等的建
設性的夥伴關係。除安全防衛方面日本繼續依賴美國的力量外,反對過分的依賴美國,加
強自主的外交力度。條約還改變了日本單方面的義務,強調把日美的防衛合作作為日美安
保體制的前提。本在條約中除發揮相應的軍事作用外,還發揮經濟大國和政治大國的作用。
日本在擔負著美國在亞太經濟、安全戰略上的重大的責任。日本在維繫台灣局勢、朝鮮半
島、局部地區的穩定和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保持與中國、俄羅斯、東盟等爭奪中
的均勢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本在日美防衛合作中對自己安全在自保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改變了冷戰時期受美國保護的形象,日本正從一張自衛「盾牌」過渡到發揮「劍」的作用,
主角由美國變為了日本。
    由三個日美安保條約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出,雙方對維持《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目的是
有所不同的。日美雙方都強調,《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是確保亞太和平、穩定和繁榮必不
可少的因素。
    這表明,若亞洲出現新的地區爭端,日美可以以一種聯合的方式介人,這是日美的共
同之處。就日本的方面來講,日美安保體制有利於其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日本走了一條
比較穩妥的道路,即先發展經濟,再謀求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地位,重振昔日大國的雄
風,當然,也要不失時機地謀求在世界政治中的影響和「適當」的發展「自衛」的力量。
從日本在三個條約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的變化上可以看出,日本已經由戰後,一切聽從美
國的小夥伴變成了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建設性的夥伴」。反應出了日本在經濟實力增強之
後,謀求政治軍事大國的強迫性。負責修改「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日美防衛合作委員會
在報告中說,在對待朝鮮半島和台灣海峽等日本周圍出現的緊急事態問題上,沒有停留在
日本僅對美軍提供後方援助的階段,而是和美軍協調使用自衛隊,提供要在日美防務「未
曾涉及的領域」內進行合作的問題,日本防衛事務的次官村田持昭承認日本周邊地區所指
的範圍比遠東地區更為廣泛。日本軍費近兩年來不斷增加,成為亞太地區軍費最高的國家。
日本軍事實力的提高使日本從防衛開始走向海外擴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特別是亞太各國對日本缺乏信任感,日本要在全球事
務中冒更大的風險和發揮更大的作用,就會引起人們對日本的關注。而日美安保體制的確
立,對日本是非常有好處的,日本既可以借助美國的支持,又可以利用它增加人們對日本
的信任感,消除亞太國家對日本的敵意,從而踏踏實實的搞建設,可以為謀求政治大國地
位奠定堅實的基礎。對美國而言,日美安保體制還具有遏制日本軍事力量的超越美國而過
分強大的一面。1990年3 月,美駐日本海軍指揮官斯塔克波爾將軍在一次談話中說:「駐
日美軍是一種瓶蓋,以防止日本軍事力量的復出」。同年4 月,美國五角大樓一份報告《
亞太邊緣戰略框架:展望21世紀》指出,美國在日本的主要戰略目標,就是不讓日本的軍
隊的投身能力有所發展,美國尤其不願看到日本的航空母艦巡邏在太平洋上。應該說,日
美安保條約的發展史,就是日美軍事力量控制與反控制的歷史。盡管日本靠其強大的經濟
和科技實力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在美國全球性的夥伴關係中,並沒有完全抹去從屬的色
彩。早在1970年初,海部首相就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五項指標,此後日本的官方一再
聲稱,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日本就應充當主角。但是,1991年11月10日,美國國
務卿貝克在同宮澤首相會談時,宮澤首相在會見共同社記者時聲稱「關鍵問題,美國要發
揮強有力的領導作用,日本則應支持美國所作的努力,積極發揮日本應該發揮的作用」。
由此可見,日本現在還不得不讓美國唱主角,自己甘當配角。所以,充其量不過是相對而
言的比較平等的夥伴關係,離真正的平等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對此,日本官員認為,要想
支持良好的日美關係,美國必須允許日本成為一個真正的夥伴關係。而美國則聲稱,日本
必須努力作出貢獻而不僅僅是利用和美國的雙邊關係為自己服務,日本的目的才能達到。
    由此看來,日美的合作路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更加激烈的競爭還在後邊,當年
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一切代價扶持日本,沒想到今天卻對自己構成真正威脅的反而
是日本,或許有一天,美國就要敗倒在日本人的腳下,這往往就是歷史。
    二、不可低估的日本自衛隊戰後以來,受和平憲法的約束,日本政府表示不做威脅別
國的軍事大國,日本自衛隊只是對日本本上受到威脅時而使用的武裝力量。然而近年來,
日本自衛隊的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表現引起了世界,尤其是亞洲國家的關注,隨著日本經
濟水平的科技實力的增強,它開始試探著實現經濟大國到政治軍事大國的跨躍。
    日本自衛隊是冷戰時期美國出於反共反華的需要而建立的,當時的規模要求是2.5 萬
人。其目的也是為了「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不給少數不法分子以可乘機」。殊不知,由
此,日本走上的一條隱形的擴軍備戰的道路,日本憑借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在美國軍
事的保護傘下,其自衛的規模和質量不斷產生飛躍,而這一切在冷戰環境下並沒有引起人
們的重視。但,當日本的掃雷艇開赴海灣的時候;當日本國防預算突破國民生產總值的 1
%的限額的時候;當日本國會強行通過了 PKO(聯合國和平合作方案)的時候,世人才開
始警覺起來,殊不知,一個有很深的侵略文化意識的民族,當它擁有了世界上一流的的武
裝之後,帶給人類的將是什麼呢?這一點,美國的表態尤為堅決,至今,美國人的心中仍
還時不時的「燃起珍珠港的戰火」。從80年代中期以來,東亞國家在經濟上對美國的依賴
程度下降,對日本的依賴程度上升,加上近年,美國一直聲稱將從亞洲部分撤軍,美國在
亞洲的影響趨於消弱,取而代之的將是日本,這是美國所不願看到的。1991年9 月,貝克
訪日時聲稱,美國對亞洲安全穩定的責任是壓倒一切的,美國參與亞洲的決心是不可動搖、
不容置疑的。這一席話既是美國對亞洲希望美國在亞洲存在的國家的一種安撫,也是對日
本的一種警告,向日本發出的一個信息:美國不會把它在亞洲的領導地位讓給日本,美國
希望日本在亞洲發揮經濟作用,而不是軍事作用。布什在訪日期間,對日本謀求向海外派
兵的《聯合國維持和平合作議案》的態度之冷漠,曾使自民黨人感到吃驚。這表明,美國
已經改變了其在海灣戰爭期間希望日本發揮某種軍事作用的態度。美國擔心,亞洲出現任
何常設的維持和平的軍隊都會降低美國軍事力量的干預爭端的作用,特別對日本的戒心更
大。然而,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衰退,新加坡前資政李光耀曾預言:隨著美國在亞洲軍事
力量的消弱,日本在亞洲發揮軍事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一心想成為軍事大國的日本是不會
放棄努力的。
    截止1998年初,日本的軍事力量如下:現役部隊23.56 萬人(含參聯會1300人)。陸
軍:約14.77 萬人,坦克1110輛,步戰車50輛,裝甲人員輸送車900 輛,牽引火炮490 門,
自行火炮310 門,多管火箭炮100 門,反坦克導彈680 具,高炮80門,地地導彈70部,地
空導彈690 部,攻擊直升機90架;海軍:4.25萬人(含海軍航空兵),潛艇18艘,主要作
戰艦艇58艘,海軍航空兵1.2 萬人,作戰飛機110 架,武裝直升機98架;空軍:4 41萬人,
作戰飛機368 架,現役部隊4.67萬人。
    但是日本軍事力量的膨漲,主要不是體現在數量上,而是體現在質量上。日本自衛隊
的武器裝備的高科技化和現代化在世界上可謂首屈一指。就陸海空三軍目前所擁有的武器
裝備而言,陸上自衛隊開始用最新式的89式自動步槍裝備全體校級軍官以下的軍人,現已
完成24套「愛國者」地空導彈部署;已經裝備了新式的防化車,據說這種防化車連美國都
不會制造。海上自衛隊已經部署16艘「若潮級」最新式的、最高水平的常規動力潛艇;在
靠近中國的長崎縣的佐世保部署了一艘名為「宇宙盾」
    的驅逐艦。日本再計劃部署3 艘。「宇宙盾」驅逐艦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驅逐艦,
它不僅具有連續航行6000公里的能力,而且具有最先進的雷達系統和強大的攻擊能力,該
艦裝備相控陣雷達,可自動跟蹤400 公里以內的200 個以上的目標,並自動為航空、航艦
導彈進行探測、跟蹤和導引,可同時命中幾十個目標。
    日本的驅逐艦隊的規模在亞洲可謂是首屈一指,排雷能力在世界之首,反潛作戰能力
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排第三位。其航空自衛隊已經擁有100 架反潛巡邏機,目的再於「保
衛日本的生命線——1000海裡海上交通線」;在全國28個防空監聽所部署了自動警戒管制
系統;已經擁有160 架F -15戰鬥機,其數量僅次於美國;計劃引進空中加油機,正在研
制並部分裝備的下一代戰鬥機FSX 令美國感到大為吃驚,因為該機是被世界公認的最先進
的戰鬥機,機上裝備了最尖端的設備,制空能力和作戰能力都很強,其性能大優於F -15
和F -16戰鬥機。
    同時,近年來,日本針對其應用技術強,而基礎研究弱的問題,再次推行科技立國的
戰略,要求國家科研機構研究開發的重點從應用技術向基礎科學技術轉變,為此而采取了
三項措施:一是建立促進發明創造的體制。日本認為,要促進科研人員的創造性,必須改
革舊的規章制度,建立起鼓勵發明創造的新的制度。第一、加強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加速人
員的流動。日本各有關的省廳已確定了各種交流制度,促進國立科研機構、大學和產業界
之間的交流,為科技人員的交流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第二、不拘一格的選拔人才,大膽
提拔年輕有為的科研人員,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在努力培養新一代科技人員的同
時,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確保高級的科研人員隊伍的穩定,實現科研隊伍合理年輕的結
構,保持科研隊伍的朝氣,促進發明創造的活力。第三、建立「科學中心」(CEO )。它
是以日本原有的科研機構為主體,從國外廣泛的募集有成就有權威的科研人員進行科學研
究,保證該科學中心擁有最優秀的科研人員、最新的科研信息、最完善的科研設施以及最
充實的資金來源。這樣就可以保證某個特定的研究領域裡發揚群體的優勢,使科研達成世
界先進水平。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加強基礎研究。科研開發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研
開發投資形成的知識和技術積累以及科研開發的基礎。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是日本從「科
技模仿國」
    走向「科技創造立國」的重要條件。80年代以來,日本不斷加大科研資金的投入,有
力地促進了科技的發展。1990年,日本全國科研經費的總額達 13.7 萬億日元,占國民生
產總值的2. 9%。
    日本政府一方面根據國家的情況,實現科研經費的增長計劃,另一方面制定有關的政
策,促進民間企業對基礎科研的投資。三是完善科研設施,增強科研後勁。為了適應科研
向尖端科學和大規模方向發展的需要,日本政府決定完善科研基礎設施和主設備,改善科
研環境和條件,增強後勁。首先是有計劃的更新大學以及國立研究機構,特殊法人的研究
設施,並將這些研究設施向國內外有關科研人員開放,促進科研設施的有效利用。1990年,
日本頒布了「關於完善振興科學技術基礎的基本方法」,要求各有關省廳充實科研資料,
改善大學和國立科研機構的科研條件。在特種科研領域,不僅要有完善的科研設備,而且
要有完備的科研資源。日本的這些舉措,不但彌補了其科學技術上的薄弱環節,而且必將
實現其軍事技術的再一次飛躍,因此在21世界的高技術戰爭中,日美之爭誰勝誰負,尚難
預料。
    就現代化和高科技而言,日本自衛隊業已成為了數一數二的強大的軍事力量,日本可
謂軍事大國。因為戰爭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戰爭越來越突出表現為科學技術的較量,
質量越來越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力量和重要因素。如精確制導導彈的命中率是普通
彈藥的120 倍,裝備有先進的電子和火控系統的戰鬥機是原來戰鬥機戰鬥效能的40倍。在
海灣戰爭中,美軍發射的精確制導彈藥只占發射量的 8%,卻摧毀了 80 %以上的重要目
標。據專家稱,美軍現在的一個坦克師的戰鬥力相當於第三世界某些國家的8 個坦克師。
海灣戰爭前,伊軍與多國部隊的人員對比為16:1 ,但結果是伊軍的傷亡是多國部隊的100
倍,同時多國部隊的傷亡人員中有 60 %以上都是自己的誤傷所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裝
備了高科技武器裝備的日本自衛隊是一支不可低估的作戰力量,其何去何從將直接影響到
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三、謀求軍事和政治大國的地位日本正在借助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並進一步與美國爭奪在世界和亞太地區的主導權。由經經濟大國向軍事和政治大國邁進,
從而在多極的世界格局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一極,是日本走向21世紀的戰略目標。
    ★★★機會終於來了——經濟大國走向軍事和政治大國的宣言東歐巨變和蘇聯社會主
義國家的解體打破了幾十年的冷戰僵局,西方世界都沉浸在一種「喜悅」的氣氛之中。而
日本卻顯得平靜異常。面對世界新的發展趨勢,日本是另有打算的,在未來世界格局中占
據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是其思考的首要問題。對日本而言,在二戰以後,它可謂是「忍辱負
重」,「臥心嘗膽」了幾十年,何甘心再作「經濟大國政治珠儒」的國家,何忍在世人眼
裡依然是「經濟一流,政治二流」的形象。在蘇聯飄搖之際,日本首相海部在1990年1 月
9 日給布什的信中就迫不急待地提出「以歐、美、日三極為主導來形成世界新秩序」。而
後,他於同年3 月2 日走訪美國前在國會發表演說,將日本的這一意圖變為行動。
    海部在國會提出國際新秩序要達到5 個目標,即:1 、確保和平與安全;2.尊重自由
與民主;3 、通過開放的市場經濟來保證世界的穩定與繁榮;4 、保護環境;5 、在對話
與合作的基礎上穩定國際秩序。同年7 月,他在《日本的構想》一文中全面的闡述了日本
政府近兩年來對國際格局變化的認識和構築國際秩序的設想。從近年來日本朝野人士的言
論和日本在國際上的所作所為中,人們可以較為清楚的看到,日本希望建立一個什麼樣的
國際新秩序,在這種新秩序中日本應拌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如何發揮他的作用。
    經過20餘年經濟持續高速的發展,到80年代,日本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
超級大國。1989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 3萬多億美元,占世界的 15 %,貿易額為 
4859億美元,占世界的 9. 3 %,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均超過 700億美元,海外純資產為
3500億美元,日本已經成為世界頭號債權大國和對外經濟援助國。隨著日本經濟和科技的
迅猛發展,日本已不在甘心只當「經濟巨人,政治林德」。早在1983年,前首相中曾根就
首次提出進行「戰後政治總決算」使日本成為政治大國的戰略目標。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期
間,中曾根提出要派日本海上自衛隊去保衛海上石油通道的主張。自從那時以來,幾任首
相都提出日本要「在世界上發揮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政治作用」。那麼他們究竟要發揮什
麼樣的政治作用,用海部的話來說:「只要軍事力量在國際秩序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像日
本這樣的非軍事國家所能作的貢獻自然是有限的」。顯然,日本領導人認為,「現代對話
與合作代替了導彈和坦克成為建立秩序的工具,日本有機會和義務把它的經濟技術力量、
經驗和構思力應用到建立國際關係新秩序中去」。換句話說,「從軍事力量控制世界」時
代進入冷戰以後「經濟技術和信息占據重要地位的時代」,日本能夠在國際上發揮作用。
日本領導人提出的「世界新秩序」的構想就是日本謀求成為世界「政治大國」的藍圖和步
驟。
    正因為日本認為影響今後世界新秩序及這個新的世界秩序中的地位的決定性的作用是
經濟、科技實力而非軍事力量,因此日本並不願接受未來世界是「美國統治下的合作」或
美國領導下的一板或多極世界,而是由美歐日來共同管理的三極世界。海部在上述文章中
雖沒有直接的說明,但含義是十分清楚的。他說:「建立這個新秩序需要各國的合作」,
但是「工業化的民主國家為此負有特別重大的責任。它也都對國際事務的進程有巨大的影
響」。這裡,他只用了「工業化民主國家」的措詞,實際上是指「美、歐、日」。他說巨
大影響,從而避免了主宰這樣的限制詞。
    匯。
    其實比海部的文章早兩個月發表的日本外務次長官栗山尚一的文章(動盪不安的90年
代與日本的外交新進展》已為海部預作了註腳。栗山在文章中提出了所謂的「5 :3 :3 」
的邏輯:即在1988年世界國民生產總值20萬億美元中,美國和歐共體各為5 萬億美元,而
日本則為3 萬億美元。因此建立90年代國際新秩序的責任必須由日、美、歐等先進的民主
國家來共同承擔。為此他提出了日本必須盡快從中小國家轉變為大國外交,結束被動外交,
主動出擊,積極參與構築國際新秩序。
    這只是日本在冷戰結束後對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一種公開的宣言,是時代的發展為日
本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會。而實際上,日本謀求世界一極的構想是由來已久。二戰後日本
表現為對美國全球戰略的依賴,成為美國遏制政策的重要的基地;在國際政治中也堅持依
賴的低姿態,奉行二、三流國家的「反應式」的外交方針,很少在國際政治上發表自己的
意見,更少主動介入世界軍務,在軍事上以美國在日本的駐軍軍事基地為依托,用不到國
民生產總值1 %的經費維持一支小規模的自衛隊。在這一狀況下,「經濟立國」成為其必
然的選擇,這也是一種最好的選擇,即借助美國的核保護傘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以圖後事,
頗有忍辱負重,臥薪償膽之感。應該講,這也是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日本戰敗的一種非常明
智的戰略選擇。在此期間,美國侵朝、侵越戰爭為日本經濟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
件。根據美國的統計,朝鮮戰爭美國花了180 億美元,越南戰爭則花了1650億美元。另一
種估計是,加上通貨膨脹和行政管理費用,美國在侵越戰爭中共花了2000億美元。日本是
美國在亞太地區重要的軍事基地,大筆的美元在日本花費,而日本卻不必參戰,集中力量
搞經濟。因此,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1955年就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但實際只有240 億
美元,1961年則達到T 500 億美元,1966年超過了1000億美元,1970年則超過2000億美元,
而1975年更進一步超過5000億美元。同時,在朝鮮戰爭期間,世界出口市場呈現出繁榮,
而越南戰爭造成了美國的通貨膨脹上升,增長放慢,1973年一1975年發生戰後最嚴重的經
濟危機,兩者都為善於利用國際市場的日本出口工業提供了機會。日本工業品大量的湧入
美國市場,並在其市場上排擠美國的製成品,從而使日本的經濟向規模方面發展。再加日
本實行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措施得力,國民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其經濟
發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1968年就成為了世界上第三經濟大國。
    70年代初,隨著尼克松主義的出現以及佈雷森體系的確立和石油危機的發生,日本意
識到其經濟立國戰略所依賴的美國核保護傘、美國建立的國際貨幣體制、美國東方政策所
形成的石油供應體制、以及美國龐大的市場等一切優惠條件正在或即將消失,由此產生對
未來社會迷茫、恐慌和焦躁。日本《記者新聞》於1970年冬,對社會知名人士所作的∼次
輿論調查表明,51%的人認為日本目前無有明確的目標;81%的人認為日本需要制定指明
今後發展方向的國家目標。以政治大國為目標的新的戰略,即以此為起點,田中內閣時期
(1972-1974),日本開始推行多邊自主外交,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同中國建交,力圖把日
美「主僕關係」變為「夥伴關係」。1971年5 月,尼克松承認日本為世界五大力量之一。
1972年5 月美國把沖繩島歸還給了日本。
    由於對日本束縛的松動,日本1974年起展開了一切生存和發展的大討論,制定了新戰
略的安排開始起步。日本首相大平,鈴木政權對日本的前途作出過種種安排,但系統、明
確地提出一套政治上的國家戰略並加以推行的還是當政5 年的中曾根內閣。中曾根其人自
用其思想為「走向21世紀的奠基政治」。也就是說,相對於吉田路線而言在戰略上進行了
一次重大的跨越,其目的在於總結二戰以後日本政治的發展過程,重新確定國家的發展方
向。1983年7 月,他在向家鄉選民發表演講時說:「要加強日本作為世界政治中的發言權,
日本不僅要作經濟大國,而且要作政治大國,而且要增加日本作為政治大國的份量」。這
裡,中曾根明確地提出了成為經濟大國之後的國家目標一政治大國。由於中曾根的「政治
大國論」引起日本在野黨和許多亞洲國家的警惕,他在9 月向國會發表施政綱領時,將政
治大國改為「國際國家」,中曾根的國際國家論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博得了一些具
有民族主義情緒的人的喝彩,在中曾根之後,這一理論被繼承下來,所謂國際國家論,日
本的前首相海部說得很清楚。他在1990年10月,當時的海部在第119 次臨時會政見演講中
說:「作為國際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的國家,必須向與此相符的真正的國際國家發展。」顯
而易見,國際國家也就是政治國家。這也就是90年代日本戰略的核心目標。戰後數十年裡,
日本人給人一種埋頭苦幹、不圖虛名的印象,但是這些年來,卻一改一往的作風,利用各
種場合宣傳日本大國論。1989年日本的政治家石原鎮太郎連續出版了《日本敢說「不」》、
《日本就是敢說「不」》、《日本堅決敢說「不」》3 本書。書中聲言要以強大的經濟實
力改變過去只能向美國說「是」的習慣,公開向美國挑戰,毫不掩飾地表示要與美國平起
平坐的欲望。它是美日政治矛盾激化的折射。石原的三「不」在美國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美國的官方認為,冷戰之後對美國構成威脅的不是俄羅斯的軍事力量,而是日本的經濟實
力。再過20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趕上或超過美國,這將使美日關係嚴重的失衡,對
美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目前,美國內的反日情緒也在不斷的上升,甚至在美國出現了抵
制日貨的活動。日本學者認為,在原蘇聯構成的威脅已經消失的情況下,美日之間的矛盾
由於沒有後顧之憂而加劇,這將可能使兩國關係陷入危機。有些日本人士也認為,美日昔
日聯手對抗蘇聯這一共同的敵人,今天卻站在分道楊鑣的十字路口。
    在此之後,國並利泰出版了《經濟霸權時代》,書中認為日本不能再奉行過去的那種
外交,而要擔負起國際秩序或者國際秩序崩潰後重建新秩序的責任。主張以「經濟霸權」
來取代「軍事霸權」,建立日本經濟力量控制下的和平,說什麼日本在經濟霸權時代不掌
握主動權,那又有誰來掌握呢?美國和日本雖然在近期一直站在同一個立場上鼓吹「全球
夥伴關係」,但卻掩蓋不了美日經濟矛盾的上升和加劇、民族對立上升、政治關係緊張的
事實。日本國內一些要人提出了要表現自己(日本)的政治個性,要「跳出亞洲,走向世
界」。在這種雄心驅使下,日本在經濟上緊緊盯住美國這個頭號經濟大國的寶座,政治上
要改變「夥伴中的領導關係」為「領導中的夥伴關係」,與美國共同來主宰這個世界。
    正是由於這些理由的提出和日本政治大國戰略目的的確立,以及在冷戰之後大搖大擺
地在國際舞台上舞槍弄棒的姿態,引起了一股新民族主義思潮,這一點必須引起注意。這
種新民族主義思潮鼓吹大和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是一個有獨創性的民族,而這種獨創性
所積累和實現的高技術力量能達到目前控制世界軍事力量心臟的程度。因此,日本為對世
界作出貢獻,應輸出日本成功的經濟模式和其經濟經驗;在政治上,日本應對美俄中等大
國說「不」,以確立冷戰後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使日本成為主導全球的軍事政治大國;
日本在安全上更不應把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而應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鑒於此,日本應
當成為「普通的國家」。普通國家這一名詞來源於日本新進黨領袖小澤一郎所創的「普通
國家論」。所謂普通國家論,無非是國際國家論的翻板,其實質也即政治大國論,凡是其
它國家所享有權利日本也應當享有,凡是其它國家所能作的事情日本也沒有理由不能作。
由此就不難理解日本為何不斷的加快向常任理事國邁進的步伐。
    總之,我們可以看出,日本走向政治大國是其由來已久的想法,而日本由於有強大的
經濟實力為後盾,因此日本走向政治大國只是一個遲早的問題。蘇聯解體和東歐巨變無疑
為日本走向政治大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而正如前面所述,日本文化根源中那種侵略
意識在其成為政治大國之後會容忍多久倒是我們不得不關心的事情。
    ★★★海灣戰爭——一劑走向軍事大國的催化劑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敘述了日美安保條
約的演變問題。由演變的軌跡我們不難看出,日美在50年代所制定的日美安保條約中日本
的權利基本上都控制在美國人的手中,而1961年修訂的日美安保條約把有損於日本主權的
一部分刪去了,從而提高了日本的地位,日本的獨立性得到了明顯的加強。70年代兩國幾
次修改和補充日美安保條約,加強了兩國在軍事方面的合作,共同來對付蘇聯的軍事威脅。
1970年日本頒布了《防衛計劃大綱》,提出了質量建軍的方針。在這一時期,日本正式提
出了「1000海裡海上運輸線」的戰略構想,這是日本政策的一部分,也是日本防衛政策的
一次重大的突破,標誌著日本的防衛區已由本土的「專守防禦」向「攻勢防禦」跨進了一
大步,其防禦範圍也由本上擴大到周邊海域、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70年代末,日本公開
表示要在防衛上分擔美國的責任,而美國由於其經濟實力的衰退也要求日本增加防務費用,
承擔駐日美軍費的開支,兩者可謂是一拍即合。80年代初起,日本推行「全面安全保障」
政策,其內容包括(1 )自助和自衛;(2 )努力使國際體制有利於日本的安全;(3 )
建立亞太安全環境。這三個措施為了應付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的威脅。1983年《日
本防衛白皮書》正式確定關島以西、菲律賓以北1000海裡的海上航線以及日本周圍數百海
裡的區域為日本的防禦範圍,使日本的海上防禦戰略進一步得到了充實。1987年,中曾根
內閣首次使軍費突破國民生產總值的1 %的限額,達到了1.004 %,1987年8 月27日,中
曾根在國會回答議員們的質詢時說:「為保護我國的船舶,自衛隊前往波斯灣掃雷等護衛
航行任務的安全,從法律上講是可以的」。1990年2 月,日本首相竹下登訪美,雙方就聯
合研究FSX 戰鬥機(取代F -1. F—4 的新一代戰鬥機)達成協議。
    1991年1 月,海灣戰爭暴發,對日本既起了「顯像」作用,又起了「鞭策」作用,敦
促日本朝著軍事大國的目標作出更大的努力。海灣戰爭結束後,日本派掃雷艇去海灣,並
積極籌建了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組織。海部訪問東南亞五國,在新加坡發表了重要
的講話,宣佈「日本痛感到,不僅在經濟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也到了應該作出重大貢
獻的時候了」。香港出版的《亞洲週刊》指出,海部此行意在「為東京踏上政治大國之途
舖路」,「以往,日本首相訪問東南亞,大都是以財神爺的身份向各國提供經濟援助,海
部這次10天之行程卻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強調日本希望在國際舞台上作出政治貢
獻」。據日本時事社統計,海部在新加坡的講話中,談日本發揮政治作用的時間比談日本
發揮經濟作用的時間多兩倍。海部還在曼谷同民主柬埔塞三方代表舉行了會談,表示願意
為柬埔塞早日實現和平作出貢獻。然而,海灣危機顯示,日本雖然是經濟大國,卻還不是
政治大國,盡管它在財政上作出貢獻,捐了130 多億美元,但它只出錢不出人的作法仍然
遭到了美國及西方的其它國家的種種非議,日本的國際地位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它
為自己塑造政治大國形象的努力也遇到了挫折。美國政府人士則把日本稱為「紙上盟國」。
日本的一位教授在《讀賣月刊》上寫道:海灣戰爭充分暴露了日本固然在經濟上像得了
「肥胖症」一樣不斷的壯大,但在政治和軍事上卻一點也不成熟,日本必須認為到,在建
立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如果光拿著裝滿日元的錢袋,是不會被人瞧起的。《讀者新聞》
評論說:「日本政府深刻認識到,在海灣戰爭中日本的貢獻受到來自世界各個層面的批評,
應以此為教訓;而在建立亞洲新秩序的過程中,日本要想發揮政治作用,就不能迴避柬埔
寨問題」。該報1991年6 月報道,日本政府已經擬定了「關於柬埔塞和平與日本參加各國
維持和平行動」的文件。萊山尚一在1991年1 月日本《每日新聞》報創刊119 週年紀念會
上發表了以《肩負大國的責任》為題的講話中更加明確的表示,海灣戰爭說明美國要依靠
自己的力量來發揮世界警察的作用已經不可能了,它必須向其它國家請求分擔必要的代價
;日本過去較好地適應了以美國為中心的政治和經濟秩序,現在已不能把建立國際新秩序
的責任完全交給它人,只要自己和平繁榮就行。日本必須結束迄今為止的被動外交,樹立
自己獨立的形象,有自己的主張,並確保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發言權。
    日本為確立新的戰略作準備,其中突出的是:(1 )要求修改聯合國憲章中的敵國條
款,把日本作為敵國的形象抹去;(2 )日本試圖突破日本憲法第九條和自衛隊法的限制,
讓日本可能派部隊參加國際維持和平行動;(3 )采取國際聯合行動包括增加對維持國際
和平的財政開支,擴大官方發展援助,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這一切都是為了顯示日本不再
被動地服從美國的領導,而是要參加冷戰後多極世界的權力分配。美國要日本分擔責任,
日本則要求分享權力,而亞太地區正是日本權力的基地。日本強調,它在海灣戰爭這場斗
爭中「只出錢不出人」,是因為受了日本憲法的約束。於是海灣危機就向這個第二次世界
大戰的戰敗國提出了修改憲法的要求。前首相中曾根明確表示,有必要站在聯合國成員國
的責任等立場上討論憲法修改問題。但日本在野黨一樣在參議院中擁有多數席位。因此日
本政府目前只能期望如何在不修改憲法的情況下,爭取有的在野黨站在執政黨的一邊,實
現把自衛隊派到國外去執行某些任務的目的。海灣戰爭結束以後,日本政府所以派出掃雷
艇,就是為了得到民進黨的支持。1991年6 月,日本防衛廳披露了《1991年版防衛白皮書
》的草稿,強調「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的行動成為冷戰結構崩潰後解決地區糾紛的有效手
段」,日本應該在人力方面為國際努力作出貢獻,只要不是以行使武力為目的,就可以向
海外派遣自衛隊,這符合憲法的規定。白皮書明確反映了日本防衛廳要修改《自衛隊法》、
盡可能地向海外派遣自衛隊的強烈願望。1991年8 月5 日開幕的日本國會第121 次臨時會
議所要討論的《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合作法案》,即PKO 法案,就允許自衛隊以兼任的身
份參加。這此構想和行動,都是以「為了表明當國際社會為和平而進行共同努力時,日本
決心作出更大的貢獻」為理由的。
    1991年11月,日本國會臨時會議恢覆審議PKO 法案,自民、公明兩黨不顧社會黨、日
共黨的反對,在眾議院國際和平會議特別委員會上強行通過PKO 法案,此舉立刻遭到公明
黨基層組織及後援團體的強烈反對,公明黨首腦擔心發生黨內分裂,不敢再與自民黨搞聯
合行動。自民黨又因日本政界醜聞曝光,被迫與社會黨達成協議;自民黨在國會暫且放棄
審議PKO 法案,社會黨暫不追究自民黨頭面人物的經濟醜聞。由此看來,PKO 法案成了日
本政治交易的籌碼,於同年的12月再度擱淺。
    1992年3 月15日,聯合國為和平解決柬埔寨問題而成立了聯合國柬埔寨臨時行動機構,
任命日本人明石康作為聯合國秘書長的特別代表,主持該機構。明石康一上任便與日本外
務省密切配合,多次敦促日本政府派遣自衛隊參加聯合國在柬埔塞的行動,結果,日本政
府以對柬埔塞領導人洪森的支持和經濟援助為代價,換取了洪森對日本向柬派出自衛隊的
邀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參議院國際和平合作特別委員會在時隔4 個月後又重新審議
「PKO 」法案,終於在1992年6 月9 日和6 月15日分別在參議院有條件地獲得通過。這些
條件也就是日本參加和平合作行動時的有關原則或基本方針:(1 )衝突當事國達成停戰
協議;(2 )包括維持和平隊活動地區所屬國家在內的衝突當事人,同意日本參加維持和
平隊及有關活動。(3 )該和平隊不偏向於衝突中特定的一方,嚴守中立;(4 )上述原
則中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時,日本可以撤出參加的部隊;(5 )使用武器僅限於旨在保護
要員的生命所需的最小限度。
    PKO 法案的通過,標誌著日本突破了向海外派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禁區,以有限
的方式向海外派遣自衛隊員的第一步。1992年9 月和1993年4 月日本分兩批向柬埔寨派出
1200名陸上自衛隊員,參加維持和平中後勤和修路、架橋任務。與此同時,日本航空自衛
隊首次派出6 架C —130H型大運輸機執行任務,海上自衛隊出動了3 艘運輸艦及補給船。
在此期間,1993年3 月日本還向莫桑比克派出了自衛隊陸、海、空軍組成的「和平部隊」。
    應該講,日本PKO 法案的通過,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是日本小氣候和國際大氣
候相互作用的結果。
    首先,海灣戰爭為日本向海外派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
    海灣戰爭是在美蘇兩極格局瀕臨瓦解的前夕爆發的,美國感到干預海灣戰爭的力量薄
弱,若得到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世界頭號債權大國和對外援助大國的支持,
無疑是如虎添翼。因此,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美國敦促日本提供援助,為此,日本向
多國部隊提供了20多億美元的經濟援助,還向伊周圍國家提供了20多億美元的經濟援助。
然而,美國人並不以此為滿足,當美國國務卿伊格爾伯格等人強調日本人「只出錢不夠」,
「飄著日本國旗的飛機、船隻只在當地出現才是重要的」。
    與些同時,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在會見日本首相海部時,要求日本「在憲法允許的范
圍內更進一步進行有效的合作」,不僅出錢,而且也要流汗,意在要求日本向海外派兵。
這無疑為日本向海外派兵開了綠燈。在這種情況下,海部要求外務省起草「聯合國和平合
作法」。該法的主要內容包括(1 ):日本根據聯合國決議,為進行和平合作而設立「聯
合國和平合作隊」;(2 )向海外派遣自衛隊,為和平合作提供運輸等。
    其次,海灣戰爭為日本向海外派兵提供了借口。日本石油需求量的 70 %以上來源於
中東地區,海灣戰爭的爆發嚴重地影響了日本石油的海上「生命線」,特別是伊拉克宣佈
實行「無限制潛艇戰」之後,日本海上石油運輸線受到更為嚴重的威脅。為了維護日本的
利益,日本必須配合西方大國解決海灣危機。為此,1990年10月2 日至9 日,海部首相穿
梭般地訪問了埃及、約旦、土耳其、沙特和阿曼五國,並表示向這些國家提供9.5 億美元
的援助。此外,海灣戰爭中被伊拉剋扣留的外國人質中有100 多名日本人,一些日本人要
求解救自己的同胞,主張協助聯合國或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采取強硬的措施,這也為日本國
內主張向海外派兵的人提供了口實。
    第三,日本向海外派兵,也是出於爭作政治大國的需要。海灣戰爭之前,日本是僅次
於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改變「政治保儒」,爭當世界政治大國一直是日本進入80年代以
來的奮鬥目標。海灣戰爭的爆發,無疑為向海外派兵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隨著聯合國在干涉國際事務中作用的增強,派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將有利於日本
提高其國際地位,同時也向刪除《聯合國憲章》中的「敵國條款」,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
國的目標邁向了一大步。因此,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海部首相便積極的訪問了中東五國,
此行的目的除了保護日本的海上石油運輸線外,還向世人顯示了日本有解決海灣危機的能
力和作用。海部甚至向美國總統布什表示:「不惜犧牲自己的政治生命」,也要在臨時國
會上通過旨在向海外派兵的《聯合國和平合作法案》。1991年4 月海灣戰爭剛剛結束,海
部內閣便急不可待地以「保護環境」的名義,向海灣地區派出了6 艘掃雷艇和sll 名陸戰
隊隊員,並在海灣逗留了188 天,總耗資達15億美元,實現了向海外派兵的夢想,為向海
外派兵合法化邁進了一大步。
    PKO 法案的通過是日本戰後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盡管該法案受到日本憲法的限制和
國內反戰和平力量的限制,盡管日本派自衛隊加入聯合國維和行動不如美、英、法那樣自
由,但是這畢竟使日本向海外派兵的行動合法化,為日本的進一步行動打下了基礎,必將
對日本今後的政治進程帶來深刻的影響。
    首先,日本的「和平憲法」將受到巨大的沖擊,為改憲派提供口實。「和平憲法」是
指1946年11月3 日公佈,1947年5 月3 日生效的《日本憲法》。該法吸收了第二次世界大
戰中血的教訓,發誓不向海外派兵,而事隔40年後,日本突破了憲法禁區,通過了派兵法
案,使向海外派兵合法化。這樣,日本國內的某些人,其中不乏有一些重溫日本帝國舊夢
的人,認為過去的憲法已經過時,向海外派兵已同憲法相抵觸,從而再提改憲的要求。其
次,將使日本的軍事能力保持繼續增強的勢頭,從而使日本的防衛政策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迄今為止,日本的防衛政策主要是「專守防禦」、「不作軍事大國」、「堅持非核三原則
『」,「確保文官統治」。今後可能增加「為國際安全與和平做貢獻」等內容。冷戰結束
後,許多國家紛紛提出裁軍,日本擔心其高額軍費能否得以維持,其軍隊現代化的目標能
否實現。根據PKO 法案第16條的規定,日本向海外派出自衛隊隊員支付「國際和平合作津
貼」,而且自衛隊員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將改善其裝備水平。這些都將促使日本進
一步提高軍事力量的質量。再次,為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提供了政治資本。日本自1956年
加入聯合國以來,已經7 決當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1992年日本負擔聯合國的費用從
原來的11.38 %增至12.45 %,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向海外派兵,做到了既
出人,又出錢的貢獻,進而將更積極要求聯合國接受其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當然,今後日本向海外派兵的趨勢如何,將取決於日本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尤其取決
於日本國內各種政治勢力的發展以及日本政權向前發展的走向。

返回

坐擁書城掃瞄校對,轉載請保留鏈接:http://www.book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