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計戰
    【提示】
    《計戰》是《百戰奇略》的開宗首篇,它取義於《孫子兵法·計篇》,著重從戰略高度
闡述實地戰爭謀劃對於贏得作戰勝利的重要性。這裡的「計」與其下的「計料」義同,是分
析、判斷情況的意思。它認為,在對敵交戰之前,首先要摸清敵我雙方將帥的優劣、力量的
強弱、兵員的多少、地形的險易、糧草的足乏。只有對上述諸多情況首先分析、判斷準確清
楚了,然後再出兵攻戰,就沒有不打勝仗的。戰爭是敵對雙方在一定客觀條件下,運用主觀
指導的一種以武力解決勝負的鬥爭活動。戰爭雙方的任何一方,要想戰勝對方,必須首先分
析和研究敵我雙方的各方面情況,並根據這種客觀實際,制定出正確的作戰計劃和軍事部
署。只有使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才能較多地打勝仗,而較少地打敗仗,可見,熟識
和掌握敵我雙方的各方面情況,是制定正確的戰略計劃進而贏得作戰勝利的根本前提。本篇
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且進一步揭示了「用兵之道,以計為首」的道理,這是非常可貴的思
想。
    本篇所舉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討論天下大勢而傳為歷史佳話的「隆中對」,乃是我國
古代戰爭謀劃發展史上的突出典型之一。當時,諸葛亮依據對曹操、劉備、孫權三方以及劉
表、劉阿等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地理諸種條件的精闢分析,為劉備的生存與發展制定了
「聯孫抗曹」的總戰略。為了實現這一戰略計劃,諸葛亮提出首先要向薄弱方向發展,奪取
荊、益二州以建立穩固基地,安撫西南各族,聯合孫權,整頓內政,加強實力;爾後待條件
成熟時,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奪取中原,統一中國。顯然,這是一個比較符合客觀實際
的既穩健而又有進取精神的戰略構想。劉備後來雖因條件所限而未能實現統一中國的計劃,
但他恰是依據諸葛亮「聯孫抗曹」的戰略謀劃,而建立了蜀漢政權,成為一代三足鼎立者之
一。
    【譯文】
    大凡用兵作戰的法則,都是把戰略謀劃放在首位。沒有開戰之前,先要判明將帥是賢明
還是愚鈍,敵人力量是強大還是弱小,兵員數量是眾多還是寡少,戰區地形是險峻還是平
坦,糧草供應是困乏還是充足。把敵我雙方這些情況都判斷清楚了,然後再出兵攻戰,便沒
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判斷敵情實際,研究制勝計劃,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
近,這是高明將帥指導戰爭所必須掌握的法則。」
    東漢末年,劉備駐兵於新野時,曾三次親往諸葛亮處,請教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
計。諸葛亮對他說:「從董卓專權亂政以來,豪傑之士紛紛乘機起兵稱雄一方,而地跨州郡
的割據者多得數不勝數。曹操同袁紹相比,則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終能戰勝袁
紹,由弱者變為強者,這不只是天時有利,也是人的謀劃正確。如今曹操已經擁兵百萬,並
且挾制皇帝而向諸侯發號施令,這實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較量的。孫權占有江東地區,其統治
已歷三世,那裡地勢險要,百姓歸附,賢能之人都願意輔佐他,這可以結為盟援,而不可以
圖謀他。荊州北有漢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邊有豐富資源可供利用,東連吳郡、會稽郡,
西通巴郡、蜀郡。這裡是用兵的戰略要地,但其統治者劉表卻無力守住它。這大概是上天資
助給將軍的吧,將軍可有意於此嗎?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廣大,是天然富饒之地,漢高
祖(劉邦)就是靠這裡而成就了帝業。現在,益州牧劉璋昏暗無能,張魯又在北邊與之作
對,儘管這裡人口眾多、資源富庶,但因其不知愛撫民眾,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
的君主。將軍既是漢室的後代,且又信義顯揚四海,廣交天下英雄,求賢如饑似渴,倘若占
領荊、益二州,控扼險要,西與諸族和睦為鄰,南面撫綏夷越人民,對外結盟孫權,對內修
明政治;天下形勢一旦發生變化,就伺機派遣一員大將率領荊州部隊向南陽、洛陽地區進
軍,而將軍則親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過地區的百姓誰還不擔著豐盛酒食來迎接將軍呢!
確實能做到這樣,那麼,統一大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統治就可以復興了。」劉備聽後高興地
說:「講得太好啦!」後來的實踐,果然是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
    【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
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
也」。ヾ漢末,劉先主ゝ在新野ゞ,三往求計於諸葛亮々。亮曰:「自董卓ぁ以來,豪傑並
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あ比於袁紹ぃ,則名微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
い,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ぅ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
權う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之輔,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
據漢、淝□,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
業。劉璋(21)闇弱,張魯(22)在北,民阜(23)國(24)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
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覽(25)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
諸戎(26),南撫夷越(27),外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
宛、洛(28),將軍身帥益州之眾出於秦川(29),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30)以迎 將軍者乎?
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後果如其計(31)。
    【註釋】
    ヾ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計險阨遠近」
句,馬本、唐本皆脫「計」,今從王本。
    ゝ劉先主:即三國蜀漢的建立者劉備,東漢遠支皇族,字玄德。謚昭烈皇帝,史稱「先
主」。
    ゞ新野:諸本皆作「襄陽」,與史載相違,今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校改。
    々諸葛亮: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字孔明。
    ぁ董卓:東漢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字仲穎。漢靈帝時,任并州牧。靈帝死後,
他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自為太師,把持朝政,無惡不作。後為司徒王允等人設
計所殺。
    あ曹操: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譙縣(今安徽毫縣)人,字孟德,小名阿瞞。
    ぃ袁紹:東漢末封建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本初。
    い以弱為強者:馬本脫「強」,今從唐本。
    ぅ天子: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這裡指漢獻帝劉協。
    う孫權: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今屬浙江)人,字仲謀。
    □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南、東北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的主要渡
口所在,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岸地區為江東。
    □三世:指孫堅(孫權父)、孫策(權兄)、孫權三世。
    □荊州:漢武帝時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貴州、
廣東、廣西一部。東漢因之,治所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
    □漢、淝:即今之漢水,古代通稱漢水為淝水。據《水經注》載稱:其北源出自今陝西
留壩西名為沮水者稱淝,西源出自今寧強北者稱漢,二源會流後通稱淝水或漢水。
    □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帶,即今廣東、廣西一帶。
    □吳、會:東漢時分會稽郡為吳郡、會稽二郡,合稱「吳會」,其地轄今江蘇、浙江地
區。
    □巴、蜀:即巴郡、蜀郡,轄境當今四川地區。□其主:指荊州統治者劉表。
    □益州: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四川全境以及雲南、甘肅、湖北、
貴州部分地區。
    □高祖:指漢高祖劉邦。
    (21)劉璋:漢光武帝劉秀之子中山王劉焉的後代,字季玉,繼其父職為益州牧。後劉備
率軍入川,劉璋出降。
    (22)張魯:東漢末天師道首領。
    (23)阜: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原作「殷」;《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太祖
趙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時改「殷」為「阜」。
    (24)國:馬本及唐本皆作「固」,形近誤,今從王本、汪本。
    (25)覽:通「攬」,採摘、收取的意思。
    (26)戎:我國古代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一。
    (27)越:我國古代對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
    (28)宛、洛:即今河南南陽、洛陽地區。
    (29)秦川:古地區名。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因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
    (30)簞食壺漿: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眾慰勞所愛戴軍隊時用以犒獻的酒
飯食物。
    (31)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2.謀戰
    【提示】
    本篇以《謀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問題。它認為,當敵人謀劃戰
爭伊始,我就及時運用謀略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使其因圖謀敗露而向我屈服。本篇引自孫
子「上兵伐謀」一語,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換言之,也就是運用謀
略打破敵人的戰爭企圖,把戰爭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達到孫子所強調的「不戰而屈人之
兵」的「全勝」目的。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說不以兵力直接與敵人交戰而又能夠戰
勝敵人。可以認為,這是孫子對戰爭所希圖達到的理想目標。但是,必須看到,「不戰而屈
人之兵」是有條件的,只有在力量處於優勢,形勢非常有利,並且有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主
觀指導,才有可能不經流血犧牲而達成「全勝」這一理想目標。如果忽視客觀條件,片面強
調「謀戰」而否定「兵戰」的必要性,則勢必陷入不切實際的唯心主義泥淖之中,而給自己
帶來不應有的損失。這是戰爭指導者不可不加注意的問題。
    春秋時晉平公為了進攻齊國,先派范昭往觀齊國政情。齊相晏嬰運用其智謀於宴飲之間
挫敗了范昭的多次挑釁,從而阻止了晉國即將攻齊的戰爭圖謀。這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
兵」的一個例證。晉國之所以打消進攻齊國的戰爭企圖,固然是晏嬰以其聰明才智和計謀挫
敗晉使范昭肆意挑釁的結果,但也不能不看到,齊國自桓公開創的霸主地位,雖然到了景公
時期已經喪失,但齊國仍不失為中原大國之一。晉平公要發動攻齊戰爭,對此是不能不有所
顧忌的。這也正是他首先派人往觀齊國政情,爾後決定進攻與否的根本原因。
    【譯文】
    凡在敵人開始對我進行戰爭圖謀的時候,我要及時運用謀略戳穿它,使其陰謀無法得逞
而不得不屈服。誠如兵法所說:「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
    春秋時期,晉平公打算進攻齊國,便派大夫范昭去觀察齊國的政治動態。齊景公設宴進
行招待,當酒喝得興致正濃時,范昭竟提出用齊景公的酒杯斟酒喝。景公說:「那就用我的
酒杯給客人進酒吧。」當范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換杯斟酒時,晏子立即撤掉景公酒
杯,仍用范昭所用之杯斟酒進客。范昭假裝喝醉了,不高興地跳起舞來,並對齊國太師說:
「能為我演奏一支成周樂曲嗎?我將隨樂而起舞。」太師回答說:「盲臣未曾學過。」范昭
無趣地離開筵席後,齊景公責備臣下說:「晉國,是個大國啊。派人來觀察我國政局,如今
你們觸怒了大國的使臣,這可怎麼辦呢?」晏子理直氣壯地說:「范昭並不是不懂禮法,他
是故意羞辱我國,所以我不能服從您的命令,用您的酒杯給他進酒。」太師接著說:「成周
之樂乃是天子享用的樂曲,只有國君才能隨之而起舞。而今范昭不過是一大臣,卻想用天子
之樂伴舞,所以我不能為他演奏樂曲。」范昭回到晉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齊國是不可
進攻的。因為,我想羞辱其國君,結果被晏子看穿了;想冒犯他們的禮法,又被其太師識破
了。」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贊歎說:「不越出筵席之間,而能抵禦千里之外敵人的進攻,晏
子正是這樣的人。」
    【原文】
    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謀。」ヾ春秋時,晉平公
ゝ欲伐齊,使范昭ゞ往觀齊國之政。齊景公々觴ぁ之。酒酣,范昭請君之樽酌あ。公曰:
「寡人之樽進客。」
    范昭已飲,晏子ぃ徹い樽,更為酌。范昭佯醉,不悅而起舞,謂太師ぅ曰:「能為我奏
成周之樂う乎?吾為舞之。」太師曰:「瞑臣□不習。」范昭出。景公曰:「晉,大國也。
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將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於禮者,且欲慚吾國,臣故
不從也。」太師曰:「夫成周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
樂,臣故不為也。」
    范昭歸報晉平公曰:「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
仲尼□〔聞之〕曰:「不越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
    【註釋】
    ヾ上兵伐謀: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
    ゝ晉平公:春秋晉國國君,悼公之子,名彪,在位二十六年。
    ゞ范昭:春秋晉國大夫。
    々齊景公:春秋齊國國君,莊公之弟,名杵臼,在位五十八年。
    ぁ觴(sh□ng):古代盛酒器。這裡作動詞,以酒招待的意思。
    あ樽酌:樽(z□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飲酒的意思。
    ぃ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大夫,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字平仲。
    い徹:通「撤」。
    ぅ太師:同「大師」中國古代樂官名。
    う成周之樂:馬本及諸本皆作「成周公之樂」,與史載不符,故據《晏子春秋·內篇雜
上第五》校改。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東都。成周之樂,謂周天子之樂曲。
    □瞑臣:謂眼睛失明之臣。春秋晉國著名樂師師曠生而目盲,善辨聲樂。齊國樂官太師
以「瞑臣」自稱,自謙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仲尼:即孔子。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著名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者。
    □樽俎:俎(z□),古代祭祀時用以載牲的禮器。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這裡指筵
席。
    □本篇史例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第五》。

3.間戰
    【提示】
    本篇以《間戰》為題,旨在從戰略高度著重闡述使用間諜在戰爭中的作用問題。它認
為,凡要進攻敵人,必先派遣間諜深入敵境進行戰略偵察,或以重金收買敵方人員提供情
報。只有通過間諜探明敵國兵員多少、力量強弱、軍隊動靜等情況後,再出兵進攻,才能打
勝仗。戰爭的歷史經驗表明,要戰勝敵人,必須做到「知彼」,摸清敵情;而要做到「知
彼」,就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進行周密地敵情偵察。在偵察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派
遣間諜偵察敵情,便成為兵家經常采用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手段。北朝時期的北周大將韋孝
寬,就是以善用間諜而著稱於世的。在北周與北齊的對抗中,他采取派諜入齊和收買齊人為
諜等手段,不僅隨時掌握了北齊的內情和動態,而且離間了齊後主與齊相斛律光,誘使齊後
主殺害了「賢而有勇」的斛律光,為其後北周出兵滅亡北齊、統一北方,掃清了障礙。
    【譯文】
    大凡要出兵進攻敵人,必須事先派遣間諜秘密探明敵軍人數之多少、力量之虛實、部隊
之行止,然後再出兵進攻,就能大功可立,戰無不勝。誠如兵法所說:「(對敵作戰)無時
無處不可以使用間諜。」
    北周名將韋叔裕,字孝寬,憑借自身之德行而長期鎮守在玉壁城。他善於撫慰和管理士
卒,甚得部眾擁護。因此,他所派往北齊的間諜,都能盡力搜集情報。也有為他重金收買的
北齊人,從遙遠的齊國送來書面情報。所以,北齊有什麼動靜,北周朝廷都了如指掌。北齊
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既賢明又勇武,是為孝寬非常忌恨的一個對手。參軍曲嚴頗懂占卜
之術,他對孝寬說:「明年,北齊必因相互殘殺而大亂。」孝寬因此命令曲嚴編造歌謠,
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就呈一斛,(以此隱喻斛律光)。又說:
「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然後命令間諜攜帶大量寫好歌謠的傳單,散發到齊都鄴
城,北齊尚書左僕射祖孝徵與斛律光有矛盾,他得此傳單後則更添油加醋地報告了齊後主高
緯,斛律光最終因此而慘遭殺害。北周武帝宇文邕獲悉斛律光被殺身亡的消息後,高興得立
即向全國頒布大赦令。後來又出動大軍,一舉而滅亡了北齊。
    【原文】
    凡欲征伐,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
法曰:「無所不用間也。」ヾ
    周將韋叔裕ゝ,字孝寬,以德行守鎮玉壁ゞ。孝寬善於撫御,能得々人心,所遣間諜入
齊ぁ者,皆為盡力。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貨者あ,遙通書疏ぃ。故齊動靜,朝廷皆知之。齊相
斛律光い,字明月,賢而有勇,孝寬深忌之。參軍曲嚴頗知卜筮ぅ,謂孝寬曰:「來年東朝
う必大相殺戮。」孝寬因令嚴作謠歌曰:「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斛也。又
言:「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令諜人多□此文,遺之於鄴□。祖孝正□與光有
隙,既聞更潤色之,明月卒以此誅。周武帝□聞光死,赦其境內,後大舉兵,遂滅齊□。
    【註釋】
    ヾ無所不用間也:語出《孫子兵法·用間篇》。
    ゝ韋叔裕:北周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南)人,字孝寬。善用兵,有戰功。北周武帝
時,官至大司空、上柱國。
    ゞ玉壁:北周軍事重鎮,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々得:馬本作「將」,顯誤;今從唐本及王本、汪本。
    ぁ齊:即北朝之一。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取代東魏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齊,史
稱「北齊」。
    あ金貨者:馬本作「金賀還」,顯誤。今從汪本;唐本作「金幣」,亦通。
    ぃ書疏:即「書翰」,書札之類;這裡指書面情報。
    い斛律光:北齊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字明月。出生將門,善騎射,長期從
事對北周的戰爭。官至左丞相。後因周將韋叔裕施離間計,為齊後主高緯疑忌所殺。
    ぅ卜筮:古時一種占卜的迷信活動,以龜甲占卜吉兇的稱「卜」,以蓍草占卜吉兇的稱
「筮」。
    う東朝:指北齊。因北齊位於北周之東,故稱。□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計
十斗)為一斛,影射斛律光之「斛」;明月,即斛律光的字;長安,即北周的都城。這兩句
話的意思是:斛律光要當皇帝,並將歸順北周。
    □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槲木不扶自立」句,《周書·韋孝寬傳》原作「槲
樹不扶自豎」,《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時改「樹」為「木」,改
「豎」為「立」。高山,喻指北齊高氏政權;槲木,喻指斛律光。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北齊
高氏統治即將垮台,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
    □鄴:北齊都城,位於今河北臨漳縣西南。
    □祖孝正:《周書·韋孝寬傳》原作「祖孝徵」,《百戰奇法》原作者援引時因諱宋仁
宗嫌名(禎)而改「徵」為「正」。
    □周武帝:即宇文邕,宇文泰的第四子。公元577年,他乘北齊國勢衰微,出兵一舉
滅齊,統一了黃河以北地區,為其後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篇史例出自《周書·韋孝寬傳》。

4.選戰
    【提示】
    本篇以《選戰》為題,旨在闡述選拔和編組先鋒部隊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問題。它認
為,凡與敵人作戰,都必須挑選精兵猛將編組成先鋒部隊,這樣,一方面可以長自己部隊志
氣,一方面可以滅敵人威風。「兵無選鋒曰北」系出自《孫子兵法·地形篇》,所謂「選
鋒」,就是由選拔和訓練出來的精兵猛將組成的先鋒隊;「北」者,敗也。意思是,打仗不
選揀精銳部隊擔任先鋒打頭陣,作戰就要失敗。戰爭,就其全過程來說,是由一系列戰役戰
斗組成的。首戰的勝負,往往關係和影響整個戰爭的前途。而先鋒隊又是首戰的主要擔當
者。因此,挑選什麼樣的將領和部隊充當先鋒,直接關係到首戰的成敗。故歷代兵家都十分
重視和強調搞好「選擇」問題。
    三國時期的曹操便是一個比較善於「選鋒」的著名軍事家。漢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率
軍進討烏桓,當時正值秋季洪水氾濫,道路不通,乃鑿山開路五百余裡。當部隊進至白狼山
時,與烏桓兵突然遭遇。由於對方兵多,己方「被甲者少」,曹操部下普遍產生畏懼情緒。
這時,曹操針對自己部隊情況,立即選派勇敢善戰的大將張遼為前鋒,乘「虜陣不整」之
隙,縱兵擊之,結果大敗烏桓軍,斬其首領蹋頓及名王多人,收降胡、漢軍民二十余萬人。
此戰,曹操在作戰指導上的成功之處,主要有二:一是能適時選派得力戰將率領精兵作先鋒
打頭陣;二是能正確選擇進攻時機,乘「虜陣不整」之隙,立即發起猛烈攻擊,結果收到
「亂而取之」的作戰效果。
    【譯文】
    大凡與敵人作戰,必須選拔勇將、精兵,編組而使其擔任先鋒。這樣,一則能夠壯大我
軍鬥志,一則可以挫殺敵人威風。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打仗沒有勇將精兵擔任先鋒,就要
遭到失敗。」
    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紹之子袁尚、袁熙逃往上谷郡,勾引烏桓兵
多次進入邊塞為害。曹操率兵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隊進至無終。秋季七月,洪水氾濫,
沿海道路不能通行,隨軍司空戶曹掾田疇請求擔任向導,曹操同意了,遂率軍出盧龍塞。塞
外道路因洪水隔絕不通,於是開山填谷五百多裡,經白檀,歷平剛,過鮮卑部落領地,向東
直趣柳城。當距柳城二百裡時,敵人才發現曹軍的到來。袁尚、袁熙與烏桓單于蹋頓以及遼
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人,率領數萬騎兵迎戰曹軍。八月,曹操率軍登越白狼
山時,突然與敵人遭遇。敵軍兵力眾多,曹軍因輜重留在後面,披掛鎧甲的很少,故曹操周
圍的人都很害怕。曹操登上高處觀察敵情,發現敵軍陣勢紊亂不整,於是揮軍出擊,並派猛
將張遼擔任先鋒打頭陣,結果大敗敵軍,擊斬蹋頓及著名首領以下多人,收降胡、漢部眾二
十多萬人。
    【原文】
    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將、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志,一則挫敵威。法曰:「兵無
選鋒曰北。」ヾ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ゝ奔上谷郡ゞ,〔引〕烏桓々數入塞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
至無終ぁ;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疇あ請為鄉導,公從之,率兵出盧龍塞ぃ,水
潦,道不通,乃塹山堙谷い五百余裡,經白檀ぅ,歷平剛う、鮮卑庭□,東陷柳城□。未至
二百裡,虜方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
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輜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
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
者□二十余萬口。□
    【註釋】
    ヾ兵無選鋒曰北: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
    ゝ袁尚、熙:即袁紹之子袁尚、袁熙。
    ゞ上谷郡:古郡名,戰國燕置。東漢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該郡轄境相當
今河北張家口、小五台山以東,赤城、北京市延慶縣以四,以及內長城和昌平縣以北地區。
    々烏桓:古族名。亦作「烏丸」。屬東胡族一支。秦末,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部分遷烏
桓山,因以為名。漢武帝后,依附漢朝,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ぁ無終: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
    あ田疇:東漢無終人,字子泰。好讀書,善擊劍。曹操北征烏桓,他隨軍任司空戶曹掾。
    ぃ盧龍塞:古關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帶。
    い塹山堙谷:謂開山填谷。
    ぅ白檀:古縣名,西漢置。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
    う平剛:馬本作「剛平」,互乙,故改。漢時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遼寧凌源西南。
    □鮮卑庭:即鮮卑人管轄地區。秦漢時。其轄地在今東北西喇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
    □柳城:古縣名,西漢置。故址在今遼寧朝陽南。
    □蹋頓:東漢遼西郡烏桓族首領。
    □單于(chán yú):即匈奴、鮮卑、烏桓等胡族最高首領的稱號。
    □右北平:馬本及唐本皆作「比之」,顯誤,今據史校改。
    □白狼山:亦名白鹿山或布祜圖山,位於今遼寧凌源東南。□卒(cù):同「猝」,
意謂突然。
    □張遼:曹操的大將。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字文遠。先從呂布,後歸曹操。作
戰勇敢,數有戰功。官至征東將軍,封晉陽侯。
    □胡、漢降者:馬本作「降漢者」,唐本及王本、汪本皆作「胡降漢者」。皆誤,今據
史載校改。
    □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5.步戰
    【提示】
    本篇以《步戰》為題,旨在闡述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應當注意把握的指導原則。它認
為,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時,一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如無險要地形可資利用,就要使用就
便器材設置障礙物。二要區別不同情況,採取相應有效戰法,諸如對於從一面向我進攻之
敵,「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對於四面向我進攻之敵,則應「分兵四出」還擊之;對
於敗退之敵,則應奮力追殲之,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從實際出發,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戰法這
一重要軍事原則。
    五代初期,晉(後唐前身)將周德威,由於恃勇輕敵,不修邊備,而為契丹所乘,喪失
榆關之險,被圍困於幽州長達二百多天不得解脫。後得李嗣源、李存審等援兵救助,擊敗契
丹兵,遂解幽州之圍。綜觀晉兵最後戰勝契丹兵之原因,固然與兵力增強、將士勇敢有直接
關係,而晉將李存審在作戰指導上能夠根據敵情、地形實際,採取巧妙戰法,實施靈活用
兵,乃是晉軍破敵取勝的主要原因。他從實際出發,先是「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並「發
萬弩齊射之」,以阻塞契丹騎兵前進之路;繼則命步兵出敵陣後,以「羸兵曳柴、燃草」而
施放煙塵,致使「契丹莫測其多少」,最後乘敵迷惑狐疑之際,揮軍直驅契丹後陣,一舉而
敗之,取得了俘斬萬計,解除幽州之圍的輝煌戰績。
    【譯文】
    大凡以步兵對敵戰車、騎兵作戰時,必須依托丘陵、險隘或林木叢生之地形而戰,才能
取得勝利。倘若遇到開闊無險的地形,必須使用拒馬槍排成方陣,置步兵於陣內,再把騎、
步兵分別編為駐隊和戰隊交替戰守。駐隊守陣時,戰隊出戰;戰隊守陣時,駐隊出戰。當敵
人攻我一面時,我就從兩翼出擊,側襲進攻之敵;敵人攻我兩面時,我就分兵迂迴敵後襲擊
之;敵人攻我四面時,我就列成圓陣,分兵四面奮力阻擊之。敵人如果敗走,我就立即使用
騎兵追擊之,而今步兵隨後跟進,這是步兵對敵車騎兵作戰的必勝戰法。誠如兵法所說:
「步兵與車、騎兵作戰,必須憑據丘陵、險要地形列陣,如無險要可資利用,就令我士卒制
作行馬、木蒺藜作為屏障。」
    《舊五代史》記載:晉王李存勖的大將周德威出任盧龍節度使時,由於恃勇輕敵,放鬆
邊備,而失陷榆關這一險要關隘。致使契丹人得以南下放牧於營州與平州之間,並乘隙攻佔
了新州,周德威率兵復奪未克,敗歸幽州城。契丹兵乘勝進圍幽州長達二百天,迫使城中陷
入危境。晉將李嗣源獲此消息後,便約李存審等將率領步騎兵七萬人會師於易州,準備援救
危困中的周德威。他們從易州北出,越過大房嶺,沿著山澗向東前進。嗣源與其養子從珂率
三千騎兵為先鋒,當進至山口之時,契丹以一萬騎兵攔截在前,晉軍將士驚懼失色;李嗣源
率領百名騎兵先行前進,他摘掉護首頭盔,高高揚起馬鞭,用契丹語厲聲指斥敵人說:「你
們無故侵犯我國疆土,晉王命令我率領百萬騎兵,直搗你們西樓老巢,滅掉你們契丹種
族!」說完,立即躍馬奮擊,三次沖入敵陣,擊殺一名契丹酋長。晉軍後續部隊乘勢齊頭並
進,契丹兵向後敗退,晉軍這才得以越出山口向幽州進發。李存審命令步兵砍伐樹木設置鹿
角陣,每人手持一枝結成營寨。契丹兵繞寨而過時,寨中萬箭齊發,箭矢蓋天遮日,契丹觸
箭而死傷的人馬堵塞了道路。當晉軍即將進至幽州時,契丹部隊又列好陣勢等待之。存審把
步兵部署在敵軍背後,戒令他們不得先動;又令一些老弱殘兵拖著樹枝,點燃柴草前進,頓
時煙塵漫空蔽日,致使契丹兵無法測知晉軍究竟多少。晉軍乘機擂鼓交戰,李存審急趨敵軍
陣後,親率事先部署在那裡的步兵發起突襲,契丹軍被打得大敗,其首領席捲其余眾從北山
口向北逃去。此戰晉軍俘斬契丹軍以萬計,幽州之圍得以解除。
    【原文】
    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若遇平易ヾ之道,須用拒馬槍ゝ
為方陣,步兵在內。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隊。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
出戰。敵攻我一面,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面,我分兵從後以搗之;敵攻我
四面,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隨其後,乃必勝之方。
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行馬、蒺藜。」ゞ
    《五代史》:晉將周德威々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ぁ之險。契丹あ每
芻牧於營、平ぃ之間,陷新州い,德威復取不克,奔歸幽州ぅ。契丹圍之二百日,城中危
困。李嗣源う聞之,約李存審□步騎七萬,會於易州□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
循澗而東。嗣源與養子從珂將三千騎為先鋒,進至山口,契丹以萬騎遮其前,將士失色;嗣
源以百騎先進,免冑揚鞭,胡語謂契丹:「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命我將百萬騎眾,直抵
西樓□,滅汝種族。」因躍馬奮撾,三人其陣,斬契丹酋長一人。後軍齊進,契丹兵卻,晉
兵始得出。李存審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環寨而過,寨中發萬弩齊
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將至幽州,契丹列陣待之。存審命步兵陣於後,戒勿
先動,令羸兵曳柴、燃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多少;因鼓入戰,存審乃趨後陣,起
而乘之,契丹大敗,席捲其眾自北山口遁去,俘斬萬計,遂解幽州之圍。□
    【註釋】
    ヾ平易:馬本及唐本作「平陽」,但與下篇《騎戰》對照,以「平易」為好,故從王本
及汪本。
    ゝ拒馬槍:古代作戰中使用的一種能移動的障礙物,系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將槍頭穿在
橫木上,使槍尖向外,設於要害處,主要用以防御騎兵突擊,故名拒馬槍。
    ゞ「步兵與車騎戰者」以下諸句:語出《六韜·犬韜·戰步第六十》。但本篇是摘要引
證,並非全文。引文中提到的「行馬」、「蒺藜」
    均系古代作戰中使用的防御工具。
    々周德威:五代後唐前身晉的名將,官至節度使。公元918年在與後梁軍作戰中陣亡。
    ぁ榆關:亦稱「渝關」,即今之山海關。
    あ契丹:中國古族名兼政權名。
    ぃ營、平:即營州、平州;前者治所在今遼寧朝陽,後者治所在今河北盧龍。
    い新州:治所在今河北涿鹿。
    ぅ幽州:治薊縣,位於今北京城西南。
    う李嗣源:代北應州(今山西應縣)人、沙陀族。本名邈佶烈,後為李克用收為養子,
賜姓名李嗣源。曾任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莊宗李存勖在
洛陽兵變中被殺,李嗣源乘亂進入洛陽稱帝,是為明宗,改名曰亶,成為五代後唐的第二個
皇帝。
    □李存審: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李存勖」,今據史載校改。李存審,後唐名將,本姓
符,晉王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姓李。從李存勖破後梁軍,與大將周德威齊名,官至節度使。
    □易州:治易縣,今屬河北。
    □大房嶺:今北京市房山縣西北的大房山。
    □晉王:這裡指李存勖,沙陀族首領李克用之子。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
後,李克用因助唐鎮壓黃巢起義,被封為晉王。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李克用病
死,李存勖即王位,龍德三年(公元923年)稱帝,是為莊宗,都洛陽,國號大唐,史稱
「後唐」。
    □西樓:契丹之都城,故址在今遼寧巴林左旗之波羅和屯。□鹿角陣:即以形似鹿角的
樹枝設置的陣地,以阻擋敵人前進。
    □本篇史例出自《舊五代史·唐書·莊宗本紀第二》,又見《資治通鑒》卷270《後
梁紀五·均王貞明三年》。

6.騎戰
    【提示】
    本篇以《騎戰》為題,旨在闡述騎兵對步兵作戰時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它認為,騎兵對
步兵作戰時,應避開山林、險要或沼澤的地形,因為此種地形不利於騎兵機動,容易打敗
仗;應選擇開闊平坦之地,因為此種地形利於騎兵機動,進退無礙,易於取勝。戰爭的歷史
表明,任何兵種作戰都要受一定的地形條件的制約。騎兵是古代作戰中機動力最強、突擊力
最猛的一個兵種。但是,只有在開闊平坦的地形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猛烈
突擊的威力。而山林、險隘及沼澤之地,卻是妨害騎兵作戰能力充分發揮的天然障礙。
    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並且著重闡述地形條件對兵種作戰的重要性,這是很可貴的。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晉與後梁的柏鄉之戰,是雙方爭奪河北進而奪取
中原統治權的一次關鍵性作戰。當時,從兵力對比看,梁軍數量多於晉軍,但結局卻是晉勝
梁敗。晉軍所以能以少勝多,其作戰指導的成功是主要原因。梁將王景仁率兵八萬,扎營於
柏鄉附近的野河之北,企圖以優勢兵力與晉軍決戰,一舉而占領趙地。晉將周德威識破其企
圖後,及時說服晉王李存勖放棄過早與敵決戰的打算,並根據敵情、地形的實際,採取了主
動後撤、誘敵出戰的正確方針,迫使梁軍脫離營壘之後,充分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猛烈突擊
的威力,一舉擊敗梁軍於曠野運動之中,創造了古代騎兵作戰利用有利地形而獲勝的典型戰
例,為此後滅亡後梁、奪取中原統治權奠定了基礎。
    【譯文】
    大凡騎兵對步兵作戰時,如果遇到山林險隘、沼澤水網的地形,就要快速離開此地。因
為這是對騎兵作戰不利而易取敗的不利地形,不可在此種地域對敵交戰。如要對敵交戰,必
須選擇開闊平坦地域,這樣,方可進退自如,戰而必勝。誠如兵法所說:「在開闊平坦地域
作戰,就要使用騎兵部隊。」
    《新五代史》記載:晉王李存勖率兵援救趙王王鎔,與後梁軍對峙於距柏鄉五裡的地
方,扎營於野河之北。當時,晉軍兵少,而梁將王景仁所率之兵雖多,但精銳部隊也少。晉
軍看到對方兵多,有些畏怯失色,晉將周德威針對此情而勉勵部隊說:「梁軍這些人不過是
從汴宋地區臨時僱傭來的烏合之眾,(容易打敗!)」但德威回到帳中向晉王報告時,卻
說:「梁軍比較精銳,不可立即與之決戰,應當向後稍退以等待有利時機。」晉下說:「我
率孤軍千里而來,利於速戰速決。如今若不乘勢迅速進攻它,一旦讓敵人摸清我軍的實力情
況,我們就無計可施了。」德威反駁說:「事情並非這樣。趙王之軍善於守城而不善於野
戰,(梁軍尚難在短時間內破城)。我軍賴以取勝的有利條件在於騎兵,只有在平原曠野地
域作戰,才能發揮其快速機動、猛烈突擊的特長。現在我軍扎營於河邊,臨近敵人營門,這
不是便於發揮我軍長處的地方啊!」普王聽後很不高興,回到帳中就臥床休息了。眾將見此
情形,無一人敢於入帳請求進見。周德威無奈,只好對監軍張承業說:「晉王生我氣了。我
不主張速戰速決,並不是因為我畏敵怯戰,主要考慮我軍兵少而又臨近敵人營門,所依恃的
僅僅一水之隔罷了。假使梁軍得到船筏渡過河來,我們就將無一倖免於難了。似此情況,不
如退兵到鄗邑,以引誘敵人脫離營壘,騷擾他們使其疲憊不堪,然後就可以運用計謀戰勝它
了。」承業聽完,立即入見晉王說:「德威是員老將,深知用兵打仗。希望您不要忽視他的
主張意見。」晉王聽後驟然坐起說:「我正思考這個問題呢。」不久,德威抓獲了後梁的巡
哨兵,問他王景仁現今在做什麼?他回答說:「已造船數百艘,將用以搭設浮橋渡河。」德
威於是偕同梁軍士兵一起去見晉王。晉王笑著說:「果然如你所料到的那樣。」隨後下令退
軍到鄗邑。(交戰之日)周德威清晨派出三百騎兵前往梁營挑戰,他自己親率三千精兵隨後
跟進。梁將王景仁見此大怒,遂下令梁軍全部出擊,同周德威部轉戰數十裡,進至鄗邑之
南,雙方都列陣以待決戰。梁軍依仗兵多,橫排列陣六、七里之長。此時,晉王策馬登上高
處觀察敵陣,喜出望外地說:「此地平原草矮,既便於前進,又便於退卻,真是我們戰勝敵
人的好地方。」於是派人告訴德威說:「我當做你的先鋒,你可隨後跟進。」德威勸阻說:
「梁軍輕裝遠來同我輾轉交戰,既然他們來得這麼快,必定來不及攜帶乾糧,縱然能帶干
糧,也沒有時間吃。這樣,等不到中午,他們就會人饑馬乏,其軍必定退卻。乘其退卻而攻
擊他們,一定能獲得勝利。」到了午後四、五點時分,梁軍陣地果因人馬後退而煙塵大起,
德威乘機擂鼓吶喊,發起猛烈攻擊,結果大敗後梁軍。
    【原文】
    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ヾ澤之地,疾行急去,是必敗之地,勿得與
戰。欲戰者,須得平易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法曰:「易地則用騎。」ゝ
    《五代史》:唐莊宗ゞ救趙々,與梁軍ぁ相拒於柏鄉あ五裡,營於野河ぃ北。晉兵少,
梁將王景仁い所將兵雖多,而精銳者亦少。晉軍望之色動。周德威勉其眾曰:「此汴、宋傭
販ぅ耳。」退而告之〔莊宗曰:「梁兵甚銳,未可與爭,宜少退以待之。」〕莊宗曰:「吾
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戰,今不乘勢而急擊之,使敵知我眾寡,則計無所施矣。」德威曰:
「不然,趙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戰;吾之取勝,利在騎兵,平原曠野,騎兵之所長也。今吾
軍於河上,迫近營門,非吾用長之地也。」莊宗不悅,退臥帳中,諸將無敢入見者。德威乃
謂監軍張承業う曰:「王怒老將。不速戰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臨賊營門,所恃者一水隔
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無類□矣。不如退軍鄗邑□,誘敵出營,擾而勞之,可以策勝
也。」承業入言曰:「德威老將知兵,願無忽其言。」莊宗遽起曰:「吾方思之爾。」已
而,德威獲梁游兵,問景仁何為?曰:「治舟數百,將以為浮梁。」德威乃與俱見。莊宗笑
曰:「果如公所料。「乃退軍鄗邑。德威乃遣騎三百扣梁營挑戰,自以勁兵三千繼之。景仁
怒,悉以其軍出,與德威轉斗數十裡,至於鄗南,兩軍皆陣。梁軍橫亙六、七里。莊宗策馬
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淺草,可前可卻,真吾制勝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當為公
〔先,公可繼進。〕」德威諫曰:「梁軍輕出而遠來,與吾轉戰,其來既速,必不暇□糧糗
□;縱其能□,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馬饑渴,其軍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至申
□時,梁軍中塵起,德威鼓噪而進,梁軍大敗。□
    【註釋】
    ヾ陂(b□i):山坡。
    ゝ易地則用騎:語出《通典·兵十二》引李靖語;但這裡是摘要引證。
    ゞ唐莊宗:即五代後唐皇帝李存勖。他率兵救趙是在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
此時尚未稱帝,仍為晉王。
    々趙:五代初河北的割據勢力之一,由成德節度使王鎔為趙正,據守鎮州(治今河北正
定),初事後梁朱溫,後事晉王李克用父子。
    ぁ梁軍:即後梁朱溫的軍隊。
    あ柏鄉:今屬河北。
    ぃ野河:即槐河的別名。源於今河北贊皇縣西南之贊皇山。
    い王景仁:後梁合肥(今屬安徽)人,初從吳王楊行密起兵於淮南,後歸後梁,官至淮
南招討使。為將驍勇剛悍。
    ぅ汴、宋傭販:汴、宋,即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傭販,即
僱傭來的商販,馬本及唐本、汪本皆誤作「傭敗」,今據史載校改;王本作「傭奴」似亦可。
    う張承業:唐僖宗時宦官,本姓康,為內常侍張泰養子,改姓張。
    唐昭宗時被派往晉王李克用處任河東監軍,克用病亡後,仍為李存勖的監軍。
    □無類:謂無遺類,即無一倖免之意。
    □鄗邑:古縣名,漢置。故址在今河北柏鄉之北。
    □糗(qi□):炒熟的米麥等食物,即乾糧。
    □申:舊歷十二時辰之一,即十五時至十七時。
    □本篇史例出自《新五代史·唐書·周德威傳》。

7.舟戰
    【提示】
    本篇以《舟戰》為題,旨在闡述水上作戰如何正確利用自然地理條件的問題。它認為,
凡與敵人在江湖水上作戰,必須依靠艦船裝備,且應選擇上風上流處。因為,位於上風,可
以利用風勢縱火焚毀敵人;占據上流,可用戰艦乘流而下衝擊敵人。歷史的經驗表明,戰爭
總是在一定空間進行的,因而地理條件對作戰雙方都有重要制約作用。在武器裝備不發達的
古代,特別是冷兵器時代,借助風力、水勢對敵人作戰,這是古代戰爭指導者經常采用的戰
法之一。春秋時期的吳楚長岸(位於今安徽當塗西南三十裡的東、西夾江處)之戰,便是借
助水勢作戰的一例。
    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吳國公子光率軍進攻楚國,雙方相持於長岸,楚令
尹陽□用占卜預測勝負,認為交戰對楚不利;但司馬子魚卻認為楚軍地處江水上流,可借助
水勢衝擊吳軍。於是,他指揮楚國水軍乘流而下猛沖吳軍,一戰而敗之,並虜獲吳國先王乘
坐的一艘名叫「餘皇「的大船。
    楚軍的獲勝,說明了正確利用自然地理條件,是戰爭指導者不可不加注意的問題。
    【譯文】
    大凡與敵人交戰於江河湖泊之上,一定要備有艦船,並且必須占據上風頭和上游處。因
為,居於上風頭,可以借助順風之勢,用火燒燬敵船;居於上游處,可以乘著水流之勢,用
戰船衝擊敵船。這樣,就能戰無不勝。誠如兵法所說:「要與敵人水上交戰,就不要逆流迎
敵。」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光率軍攻打楚國,(雙方相持於夾江處的長岸)。楚國令尹陽□占
卜戰爭勝敗,結果顯現不吉利之兆。但司馬子魚卻說:「我們地處上游,為什麼說不吉
利?」於是,揮軍乘流衝擊吳軍,結果大敗吳軍,(並繳獲一艘名為「餘皇」的大船)。
    【原文】
    凡與敵戰於江湖之間,必有舟楫ヾ,須居上風、上流。上風者,順風,用火以焚之;上
流者,隨勢,使戰艦以沖之,則戰無不勝。法曰:「欲戰者,無迎水流。」ゝ
    春秋,吳子ゞ伐楚。楚令尹々卜戰,不吉。司馬子魚ぁ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
遂戰,吳師敗績。あ
    【註釋】
    ヾ舟楫:船隻。楫(jí),划船的槳。
    ゝ欲戰者,無迎水流: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但這裡是摘要引錄。
    ゞ吳子:即春秋時吳國公子光,亦即後來指使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為君的吳王闔閭。
    々令尹:職官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所設,為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這裡具體指陽□,
即楚穆王曾孫子瑕。
    ぁ司馬子魚:司馬,官名,西周始置,主管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時仍沿用未變。子
魚,即楚公子魴。
    あ本篇史例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又見《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

8.車戰
    【提示】
    本篇以《車戰》為題,旨在闡述車戰所應具備的條件及其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它認
為,凡與敵步、騎兵交戰於平原曠野時,要實施車戰,即用偏箱車或鹿角車布列成方陣對
敵,其作用主要有:一可增強部隊戰鬥力,二可阻擋敵人衝擊,三可整飭和約束隊伍不亂。
恩格斯在論及歐洲騎兵發展的歷史時,明確指出:「至少在軍事史上,戰車比武裝騎手的出
現早得多。」(見《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卷1《騎兵》,戰士出版社1981年7月第
1版)我國古代也是如此。據文獻記載,車作為作戰裝備而用於戰爭之中,在我國至遲在商
周時代已經比較普遍了。但從戰國以後,由於社會生產的發展,武器裝備的進步,戰場條件
的變化,此種只利於在平原曠野行動的車兵,逐漸為步、騎兵所代替;戰車由主要用於沖鋒
陷陣的進攻性裝備,變為運輸輜重或作為防御作戰的障礙物了。
    本篇正是從防御障礙物的角度,闡述了偏箱車、鹿角車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這與戰國
以前所講到的戰車和車戰問題,是不盡相同的。
    西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武威太守馬隆率軍進討羌兵的涼州之戰,就是根據地
形條件以偏箱車、鹿角車列陣戰勝羌兵的一個成功戰例。當時,晉兵只有三千五百人,羌兵
則有萬余人,幾乎三倍於晉兵,並且利用有利地形對晉兵實施前堵後截。面對此種態勢,馬
隆一方面充分發揮晉兵的勇敢精神,一方面製作偏箱車,設置鹿角車陣,「且戰且前,弓矢
所及,應弦而倒」,給羌兵以重大殺傷,終於取得了平叛作戰的勝利。
    【譯文】
    大凡車兵同步、騎兵交戰於平原曠野之上時,必須用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憑借此方
陣對敵作戰,就能取得勝利。以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作戰,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說的:一能
保持鬥力不衰,二能正面抗拒敵人,三能維繫隊形不亂。誠如兵法所說:「在開闊地域作
戰,就要使用戰車部隊。」
    西晉時期,涼州刺史楊欣因與羌族關係不和睦,而被羌人所殺,致使河西地區與中原朝
廷斷絕聯繫。晉武帝司馬炎常為西部邊境安全憂慮,每次臨朝議政都歎息地說:「誰能為我
打開通往涼州之路,而討平羌敵呢?」朝臣沒有應答者。唯有司馬督馬隆上前奏道:「陛下
如能任用我,我能討平涼州叛亂。」晉武帝說:「你若能消滅此敵,怎麼會不任用你呢?只
是不知將采取什麼辦法?」馬隆說:「陛下如能任用我,就應當聽任臣下的自我主張。」武
帝問道:「請講講你將采用什麼辦法?」馬隆回答說:「我請求陛下准許招募勇士三千人,
但不要過問他們以往是干什麼的,我將率領他們大張旗鼓地向河西地區開進。憑借陛下的崇
高威德,此敵何愁不能消滅!」晉武帝答應了馬隆的請求,並任命他為武威太守。馬隆受命
後,立即招募勇士,其條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開三十六鈞強弩的人,並且當場立靶測試。
自清晨至中午,共招到這種勇士三千五百人。馬隆自信地說:「足夠用了。」於是,親率其
所募勇士向西進發,渡過溫水後,與敵相遇。羌族一部落首領樹機能等以萬金騎兵,或者憑
據險要阻擋,馬隆前進,或者埋設伏兵截擊晉軍後路。針對此情,馬隆依據古法八陣圖製作
了偏箱車,進入開闊地域時,就設置鹿角車營,遇到狹路地段,就做木屋裝在車上,一邊戰
斗一邊前進,晉軍箭矢所射之處,羌兵紛紛應弦而倒。晉軍轉戰千里之遙,殺傷敵眾數以千
計。馬隆率兵抵達武威後,羌族部落首領猝跋韓、且萬能等人率眾萬余不戰而歸降,馬隆前
後擊殺和收降的羌兵達數萬人。其後,馬隆又率羌族歸順的部落首領沒骨能等眾,大戰樹機
能,並將其擊斬,涼州叛亂完全平定。
    【原文】
    凡與步、騎戰於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ヾ為方陣,以戰則勝。所謂一則治力,
一則前拒,一則整束部伍也。法曰:「廣地則用軍車。」ゝ。
    晉涼州ゞ刺史楊欣失羌戎々之和,為虜所沒。河西斷絕,帝ぁ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歎
曰:「誰能為我通涼州討此虜者乎?」朝臣莫對。司馬督馬隆あ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
能平之。」帝曰:「若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如何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
聽臣自任。」帝曰:「雲何?」對曰ぃ:「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
西,稟陛下威德,醜類何足滅者!」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隆募〔限〕腰開弩三十六
鈞い,立標揀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於是率其眾西渡溫水
ぅ,虜木機能う等以眾萬騎,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
地廣用鹿角車,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轉戰千里,殺
傷以千數。隆到武威,虜大人猝跋韓、且萬能□等率萬金眾歸,隆前後誅殺及降附者數萬。
又率善戎沒骨能□等與木機能等戰,斬之,涼州遂平。□
    【註釋】
    ヾ偏箱、鹿角車:皆為中國古代的作戰兵車。偏箱車的車箱系木板制成,置放兵器於其
上。作戰時,車與車相連,前後相接,連成方陣,可用於平原曠野上作戰。鹿角車,則是用
削尖的樹枝插在偏箱車前後,以防敵接近。
    ゝ廣地則用軍車: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但與原文略異,原文作「地廣則用
鹿角車營」。
    ゞ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
    々羌戎:古族名。羌,主要分佈在今甘肅、青海、四川一帶。戎,舊時中原人對西北少
數民族的泛稱。ぁ帝:指西晉武帝司馬炎。
    あ馬隆:西晉名將。平陸(今山東汶上北)人,字孝興。少而智勇。晉武帝時,任東羌
校尉,封奉高縣侯。
    ぃ對曰: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脫,今從汪本補。
    い鈞:中國古代重量單位之一。一鈞為三十斤。
    ぅ溫水:即武威東之溫圍水。
    う木機能:羌族的一個部落首領。史載原作「樹機能」,《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
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時改「樹」為「木」。
    □八陣圖:中國古代作戰的一種陣法。
    □木屋:即用木料制成,四面開孔,置於車上,既便於觀察敵情,又可抵禦矢石擊傷。
    □猝跋韓、且萬能:皆為羌族的部落首領,但《資治通鑒》卷80《晉紀二》稱其為鮮
卑人。
    □沒骨能:羌族的一個部落首領。
    □本篇史例出自《晉書·馬隆傳》。

9.信戰
    【提示】
    本篇以《信戰》為題乃取「信義」之意,其要旨是闡述將帥以「信」治軍的重要性。它
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士卒所以能夠捨生忘死地去奮勇殺敵,都是由於平時將帥帶兵以
「信」的結果。這裡所引「信則不欺」乃是《六韜·論將篇》提出的將帥必備的五種條件之
一(即「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
不欺,忠則無二心。」)。軍事與戰爭實踐的歷史證明,「信則不欺」,不僅是好的將帥所
應具備的美德之一,也是將帥治軍所應把握的重要原則。將帥只有「信則不欺」,即切實做
到:行賞罰,講求信用;嚴紀律,不徇私情,才能取得廣大士卒的擁護,才能使部隊上下一
心,團結對敵,無往不勝。
    本篇所引諸葛亮統兵打仗以信為本的事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引「郭沖五事」:魏明帝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大將張郃等部三十余萬精兵,秘密向蜀國劍閣
進發,此時蜀相諸葛亮正率兵戍守在祁山,並且正值部隊換防變動之時,將十分之二的蜀兵
換下等待返鄉,而留下者僅有八萬人。從雙方兵力對比看,魏軍三倍於蜀軍。有鑒於此,諸
葛亮身邊參謀人員皆勸亮把換防待歸的部隊暫留一月,以壯大蜀軍力量。但諸葛亮卻以「吾
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為由,未予采納,且催令其盡快返鄉。蜀軍將士為諸葛亮以信義為
本的可貴精神所感動,於是,去者願留一戰,而留者願效死命。臨戰之日,無不拔劍爭先,
以一當十,一舉擊敗魏軍,殺死張郃,打退司馬懿。裴松之在注引之後,對此戰的真實性提
出質疑,看去雖然不無道理,但綜觀諸葛亮一生統軍作戰乃至治國理民的實踐,「以大信為
本」卻是符合其實際和令人傚法的。
    【譯文】
    大凡對敵交戰時,士卒們踏上萬死一生的戰場,而無後悔畏懼之心的,都是由於將帥平
時真誠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們這樣做的。將帥講求信義以誠待人,那麼,士卒便會報
之以盡心用力而無猶豫之意。所以,打起仗來就能無往而不勝。誠如兵法所說:「為將帥者
應當具備誠信而不欺詐的思想品格。」
    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征討蜀國,親自從洛陽來到長安,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左將軍張
郃所部及雍、涼二州等精兵三十萬人,隱蔽進發,窺向蜀地劍閣。蜀國丞相諸葛亮當時駐屯
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裝備,都用在扼守險要之處,部隊將有十分之二的人換防離去,留在
戰場的將士只有八萬人。正當魏軍開始佈陣之時,恰值蜀軍換防交接過程,諸葛亮的參謀人
員都認為敵軍強盛,沒有足夠的兵力是制勝不了對方的,因此紛紛建議把換下來的部隊暫留
一月,以便壯大蜀軍聲威。但諸葛亮卻說:「我統兵打仗,一向以信義為根本,那種『得原
失信』的作法,是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現在,換防該去的士卒已經迅速打點好行裝等待歸
期,他們的妻子則引領切盼而逐日計算著丈夫歸來的時間。因此,目前我們雖然面臨征戰的
困難,但恪守信義的原則不可廢棄。」說完,便下令催促換防下來的士卒盡快啟程返鄉。於
是,該走的都很高興,願意留下參加戰鬥;該留的則鬥志昂揚,決心拚死一戰。他們互相勉
勵說:「諸葛丞相對我們的恩德,我們即使拚上性命也報答不完!」到了交戰那天,蜀軍無
不拔劍爭先,沖鋒陷陣,以一當十,擊殺了魏將張郃,打退了主帥司馬懿。蜀軍一戰而獲大
勝,這正是諸葛亮以信義為治軍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蹈萬死一生之地,而無悔懼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誠,則
下用情而無疑,故戰無不勝。法曰:「信則不欺。」ヾ
    三國魏明帝ゝ自征蜀,歸長安ゞ,遣司馬懿々督張郃ぁ諸軍,雍、涼勁卒三十萬あ,潛
軍密進,窺向劍閣ぃ。蜀相諸葛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十二更下い,在ぅ者八
萬。時魏軍始陣,幡兵う適交,參佐鹹□以賊眾強盛,非力不制□,宜權停下兵一月,以並
聲勢。亮曰:「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裝以待期,妻子
鵠立□而計日,雖臨征難,義所不廢。」皆催令去。於是,去者皆悅,願留一戰;住者奮
勇,思致死命。相謂曰:「諸葛公之恩,死猶未報也。」臨戰之日,莫不拔劍爭先,以一當
十,殺張郃,卻司馬懿,一戰大克,信之由也。□
    【註釋】
    ヾ信則不欺:語出《六韜·龍韜·論將第十九》。
    ゝ魏明帝:即魏國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
    ゞ長安:古都城,漢惠帝時築。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
    々司馬懿:三國魏名將。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字仲達。初為曹操主簿。魏明帝
時,官至大將軍,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後其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
晉朝,追尊司馬懿為晉宣帝。
    ぁ張郃:三國河間義縣(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初隨韓馥鎮壓黃巾起義,馥敗,
郃以兵附袁紹;官渡之戰後歸曹操,官至左將軍。
    あ三十萬: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二十萬」,今據史載校改。
    ぃ劍閣:關隘名。位於今四川劍閣縣北,所處之劍門關,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
夫莫開」之稱。
    い十二更下:謂十分之二的人換防休息。
    ぅ在:馬本及諸本皆脫,今據史載補正。
    う幡兵:馬本及諸本皆作「代兵」,不盡原意,今據史載校改。幡,同「旛」,旌旗;
幡兵,指正在換防的部隊,因不同部隊有不同旗號,故部隊換防,所持旗號也隨之變換。
    □參佐鹹:馬本及唐本皆誤作「秦佐成」,今從王本及汪本。
    □非力不制:馬本及諸本皆誤作「非力所制」,一字之差,其義完全不同。今據史載校
改。
    □得原失信: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晉文公率兵圍攻原
國,預定三天攻下,但屆期未克,晉文公即下令退兵。
    這時,偵察人員報告說:「原人準備投降了。」軍吏也建議不要撤兵。晉文公說:「信
義是國家之寶,百姓靠它來保護。如果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義,用什麼來保護百姓?這樣做是
因小而失大。」於是,退兵三十裡,而原國也歸降了。
    □鵠立:鵠頸長,能遠望,因喻引領切盼之意。
    □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五事」。

10.教戰
    【提示】
    本篇以《教戰》為題,旨在闡述加強部隊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它認為,要興兵打仗,必
須首先加強部隊教育訓練。只有平時搞好訓練,使全軍掌握戰術方法,熟悉作戰號令,才能
使部隊在實戰中看到指揮旗幟的變化而采取相應行動,聽到鳴金擊鼓的聲響而進退自如。戰
爭的經驗告訴人們,打仗固然要靠勇敢精神,但是,光憑勇敢而不懂戰術技術,也是不能打
勝仗的。「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在戰爭環境下提高部隊作戰技能的重要方法,但在和平
條件下,抓好平時的教育訓練,乃是提高部隊軍事素質的基本途徑。平時教育訓練卓有成
效,戰時才能多打勝仗,否則,就要吃敗仗。孔子所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正是這
個道理。
    吳起是戰國初期的著名軍事家,他在長期的軍事實踐活動中,積累了治軍與作戰的豐富
經驗,並撰寫兵法《吳子》一書流傳後世。本篇所引吳起關於教育訓練問題的論述,雖然由
於時代的發展變化,他當時所主張的某些訓練內容,已經不能實用於今天,但是,他所強調
的「教戒為先」,即把教育訓練擺在治軍首位的戰略思想;他所創造的「一人學戰,教成十
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的抓骨幹帶全體的訓練方法,對我們今天抓部隊教育訓練,仍
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譯文】
    大凡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訓練部隊學會怎樣作戰。全軍將士只有平時經過嚴格訓練,
全面掌握疏開、收攏、集結、分散的戰術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動、前進、後退的作戰號
令,那麼,使用這樣的部隊對敵作戰時,他們在看到指揮旗幟的不同揮動而應變自如,聽見
鳴金擊鼓的不同聲響而進退得當。這樣,就能戰無不勝。誠如兵法所說:「使用未經訓練的
民眾去作戰,就意味著白白拋棄他們的生命。」
    戰國時期,魏國將領吳起說:「將士常常戰死於沒有打仗的本領,失敗於缺乏靈活的戰
術。所以,用兵的法則,以教育訓練為先決條件。一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會
打仗,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萬人;萬人
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全軍。
    戰法訓練要教會部隊運用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陣法與戰術訓練要教會部隊
懂得怎樣由圓陣變方陣,由跪姿變立姿,由前進變停止,由向左轉向右,由向前轉向後,由
分散變收攏,由集結變疏開。各種戰法、陣法和戰術變化都進行認真訓練之後,才可以給部
隊配發兵器。這就是為將帥者的職責。」
    【原文】
    凡欲ヾ興師,必先教戰。三軍ゝ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諳ゞ坐、作、進、
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々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如此,則戰無不勝。法曰:「以不教
民戰,是謂棄之。」ぁ
    戰國時,魏將吳起あ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
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
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ぃ,行而止
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教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い
    【註釋】
    ヾ欲: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誤作「與」,今從汪本。
    ゝ三軍:春秋時期,大國多設三軍,如晉設上、中、下三軍,以中軍之將為三軍之統
帥。楚則設左、中、右三軍。本篇所稱「三軍」,是對全軍的統稱。
    ゞ諳(□n):熟記,熟悉。
    々旌麾(j□nghu□):謂古時用羽毛裝飾的軍旗,主將用以指揮軍隊作戰。
    ぁ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語出《論語·子路第十三》。
    あ吳起:戰國初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吳子》流傳後世。
    ぃ坐而起之:馬本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進之」,不符《吳子》原義,今從王本。
    い本篇史例出自《吳子·治兵第三》。
    ------------------
  黃金書屋 youth校對	 感謝LXZ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