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81.聲戰
    【提示】
    本篇以《聲戰》為題,取其虛張聲勢之義,旨在闡述進攻作戰中采用「聲東擊西」戰法
的重要作用問題。它認為,採用「聲東而擊西」戰法進攻敵人,就可以使敵人不知從何處對
我進行有效防守,從而便可為我造成殲敵的有利條件和可乘之機。「聲東擊西」戰法,實際
上是一種佯動誤敵手段。采用此法,往往可以誘使敵人上當和調動敵人就範,進而達成出其
不意、攻其無備的作戰效果。因此,在古代戰爭中,「聲東擊西」便成為兵家經常用以進攻
敵人的有效戰法。東漢初年,漢將耿弇攻取臨淄與西安兩地的作戰,就是巧妙運用此法而獲
勝的。
    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建威大將軍耿弇在取得平定濟南的作戰勝利後,繼
而率軍向割據勢力張步發動進攻。當時,張步率軍駐守於劇縣,為了阻截漢軍攻勢,他一面
急令其弟張藍率領精兵二萬進駐西安,一面又令其所隸諸郡太守集兵萬余堅守臨淄,企圖以
相距僅四十裡的兩城構成犄角之勢,來阻擋漢軍的進攻。此時,耿弇率軍已進至畫中,恰在
西安與臨淄兩城之間。他從「西安城小而堅,且藍兵又精,臨淄雖大而易攻」的敵情實際出
發,採取了聲言攻西安而實攻臨淄的「聲東擊西」戰法,出敵不意地首先攻佔了守備薄弱的
臨淄。結果,敵人臨淄一失,西安守敵頓形孤立。在此形勢下,張藍被迫放棄西安而逃住劇
地張步處,耿弇兵不血刃地進佔了西安,取得了「擊一而得二」的重大勝利,從而為漢軍此
後徹底平定張步割據勢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譯文】
    大凡作戰中所說的「聲戰」,就是用虛張聲勢的佯動戰法來迷惑敵人。聲言攻其東而實
際擊其西,聲言攻其彼而實際擊其此。這樣,便可迫使敵人不知道究竟從哪裡進行防守;而
我軍真正所要進攻的,恰是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誠如兵法所說:「善於實施進攻作戰的軍
隊,能使敵人不知道怎樣防守。」
    東漢建武五年,大將耿弇率軍同割據勢力張步相對抗。時據守劇縣(今山東昌樂西北)
的張步,派遣其弟張藍率領精銳部隊二萬人進駐西安,並令其所轄諸郡太守集中兵力萬余人
駐守臨淄,兩城相距四十余裡。耿弇率軍進至畫中,此地位於西安與臨淄二城之間。耿弇偵
察知道西安城小而堅固,且有張藍精銳部隊防守;臨淄城雖大卻容易攻取。於是,耿弇責令
諸將集會一處,宣佈說五天後進攻西安。張藍獲此消息後,晝夜嚴加戒備。到了第五天,耿
弇命令全軍將士提前於半夜起床吃飽飯,天亮時候進至臨淄城下。這時,護軍荀梁等人在攻
打臨淄的問題上同耿弇發生了爭執,他們認為應當迅速攻打西安。耿弇分析指出說:「不能
先打西安。因為西安的守敵聽說我軍要進攻他們,已經晝夜加緊守備;我們現在進攻臨淄乃
是出其不意,必使該城守敵驚慌失措,猛攻一天就可破城。攻克臨淄,西安就陷入孤立境
地,張藍因與張步之間交通斷絕而成孤立無援之敵,因此必定又將棄城逃跑。這就是通常所
說的一箭雙雕的戰法。如果先攻西安,不能很快攻克,頓兵於堅城之下,必會給我軍造成更
多傷亡。縱然能夠攻克西安,張藍率兵逃往臨淄,與該城守軍合兵協力,便可尋機向我發動
進攻。我軍深入敵境作戰,沒有後方供應,十天之內,不經交戰便將陷入困境。諸位所談意
見,看不到有何恰當可取之處。」於是,耿弇揮軍進攻臨淄,半天即攻克,進佔了該城。張
藍聽到這個消息後,果然率兵逃跑了,漢軍不戰而得西安。
    【原文】
    凡戰,所謂聲者,張虛聲也。聲東而擊西,聲彼而擊此,使敵人不知其所備,則我所攻
者,乃敵人所不守也。法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①
    後漢建武五年,耿弇與張步相拒,步使其弟藍將精兵二萬守西安②,諸郡太守合萬余人
守臨淄③,相去四十余裡。弇進兵畫中④,居二城之間。弇視西安城小而堅,且藍兵又精;
臨淄雖大而易攻,乃敕諸將會,俟五日攻西安。藍聞之,日夜為備。至期,弇敕諸將夜半皆
蓐食⑤,會明至臨淄。護軍荀梁等爭之,以為宜速攻西安。弇曰:「〔不然〕。西安聞吾欲
攻之,日夜備守;臨淄出其不意,至必驚擾,攻之則一日可拔。拔臨淄則西安孤,張藍與步
隔絕,必覆亡去,所謂擊一而得二者也。若〔先〕攻西安,不卒⑥下,頓兵堅城,死傷必
多。縱能拔之,藍帥兵奔還臨淄,並兵合勢,觀人虛實,吾深入敵地,後無轉輸⑦,旬日之
間,不戰而困。諸君之言,未見其宜。」遂攻臨淄,半日拔之,入據其城。張藍聞之,果將
兵亡去。⑧
    【註釋】
    ①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西安:縣名。故址在今山東桓台東。
    ③臨淄:縣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淄北。
    ④畫中:邑名。東漢時又稱「棘裡亭」,位於今山東臨淄西。
    ⑤蓐食:據《方言》雲:「蓐,厚也。」蓐食,謂豐厚飲食。這裡指戰前令士卒飽餐。
    ⑥卒(cù):同「猝」,謂突然、急促,引申為馬上、立即之意。
    ⑦轉輸:謂轉運輸送物資。這裡指後勤供應。
    ⑧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耿弇傳》。

82.和戰
    【提示】
    本篇以《和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運用「和談」手段配合軍事鬥爭的問題。它認為,
在對敵作戰中,必須首先偽與敵人議和,以此來麻痺敵人,乘其懈怠不備之隙而以精兵襲擊
之,就可以把敵人打敗。本篇引自《孫子兵法》的「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據《說文》、
《集韻》釋義,約者,意謂屈困、受挫;整個句意是,尚未陷入屈困境地而主動前來請和的
敵人,必定是另有圖謀的。古代戰爭實踐的經驗表明,軍事戰略的勝利往往離不開政治策略
的緊密配合,而偽與議和則是兵家常常用以迷惑和麻痺敵人的重要策略手段。然而,善戰者
不僅應當善於運用「偽和」手段配合軍事進攻以奪取對敵作戰的勝利,而且更應當善於識別
敵人的「偽和」陰謀以挫敗其戰爭企圖。這樣,才可以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秦末劉邦進攻嶢關之戰,就是運用「偽和」手段取勝的一個戰例。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年)九月,劉邦率軍西向進入武關後,準備立即強攻拒守嶢關的秦軍。但謀士張良認
為,秦軍力量尚強,不可輕敵硬攻。他根據秦軍多系屠夫、商人子弟而容易利誘收買的實際
情況,建議派遣說客酈食其攜帶貴重寶物前往秦營議和收買之。劉邦完全采納照辦。秦軍將
領果然被利誘收買而喪失了警惕。劉邦「因其懈怠」而揮軍突然襲擊,結果大敗秦軍,攻佔
了嶢關,為爾後直驅鹹陽,滅亡秦朝,奠定了勝利基礎。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必須戰前先派使者偽與敵人議和;敵人雖然口頭答應講和,但其內部意
見並不一致。這樣,我可乘敵松懈麻痺之隙,選派精銳部隊進攻它,敵軍就可以被打敗。誠
如兵法所說:「敵人尚未受挫屈困而主動來講和的,必定是另有圖謀。」
    秦朝末年,全國各地都紛紛起兵反秦。沛公劉邦率軍西向進入武關後,準備用二萬兵力
進擊嶢關的秦軍。謀士張良勸告他說:「秦朝的軍隊現在還強大,不可以輕視它。我聽說那
裡的守將多是屠夫、商人子弟,這些人是容易以財物利誘所買動的。我希望您暫且留下堅守
壁壘,派人先行一步,籌備五萬人的糧食,並在嶢關附近的山上多多張掛旗幟,作為迷惑敵
人的疑兵;同時,派遣酈食其攜帶貴重寶物前往嶢關收買秦將。」秦軍將領在酈食其的重利
誘惑下,果然叛秦而要與劉邦軍聯合一起西向襲取秦都鹹陽,劉邦打算聽從秦將的意見。但
張良及時提醒劉邦說:「這僅僅是秦軍將領想要反叛罷了,恐怕他們的士兵不會服從。士兵
一旦不服從,必將給我們帶來危險。因此,不如乘秦將麻痺松懈之隙而出兵襲擊他們。」劉
邦於是親率大軍襲擊嶢關,把秦軍打得大敗。
    【原文】
    凡與敵戰,必先遣使約和。敵雖許諾,言語不一。因其懈怠,選銳卒擊之,其軍可敗。
法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①
    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關②,欲以二萬人擊嶢關②,張良④曰:「秦兵尚強,未
可輕。聞其將多屠、賈子⑤,易以利動。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⑥〔具
食〕,且日益張旗幟為疑兵,而使酈生〔持重寶啖秦將⑦。〕」秦將果欲連和〔俱西襲鹹陽
⑧〕,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懈怠擊
之。」沛公乃引兵出擊秦軍,大破之。⑨
    【註釋】
    ①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②武關:關隘名。故址在今陝西商南東南。
    ③嶢關:關隘名,故址在今陝西商縣西北,因臨嶢山而得名。自古為關中平原通往南陽
盆地的交通要道。
    ④張良:西漢開國功臣。字子房。先世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復韓,曾於博浪
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秦末農民戰爭中,他聚眾歸附劉邦。其後,在滅秦
和楚漢戰爭中,多所獻策,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漢建立後,封留侯。
    ⑤屠、賈子:即屠夫、商人子弟。賈(g□),古指設肆售貨的商人,亦稱「坐商」。
    ⑥五萬人: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萬人」,今據史校改。
    ⑦持重寶啖秦將: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陸賈」,今據史校改。啖(dàn),引誘,利
誘。
    ⑧鹹陽:秦朝都城。位於今陝西鹹陽東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又見《漢書·張良傳》。

83.受戰
    【提示】
    本篇以《受戰》為題,旨在闡述處於被敵包圍的情況下作戰所應注意掌握的問題。它認
為,凡在我軍突然被敵重兵包圍的情勢下,不可輕易逃走,以防敵人尾隨追擊。應當在查明
敵情後,布列圓形陣地以迎戰敵人的圍攻。縱然敵人包圍我時留有缺口,我當自行予以堵
塞,以此堅定士卒拚死奮戰的決心。戰爭的歷史經驗表明,在被敵人重兵包圍的形勢下,是
堅持抗擊,還是撤離戰鬥,不可一概而論,應當根據敵情、我情、地形等各方面條件而定。
正確的作戰指導應該是,依據實際情況,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打得贏時不打,是保守
主義,容易喪失戰機;打不贏時硬打,是冒險主義,容易遭到失敗。古今中外作戰,情況雖
異,其理則一。這是我們閱讀《受戰》篇不可不加考慮的問題。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公元532年),高歡率軍擊敗爾朱兆等人進攻的
鄴城之戰,就是在彼己雙方兵力對比懸殊和己方處於被圍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當時,已進
占鄴城的高歡所部騎兵不滿二千、步兵不滿三萬,面對方爾朱兆則四路會攻,總兵力號稱二
十萬,是高歡兵力的六倍多。但是,高歡面對即將被敵人重兵包圍的嚴峻形勢,卻臨危不
懼,從容應戰。他率軍憑據韓陵山有利地形,布列成環形陣地迎戰敵人。交戰中,高歡利用
敵人內部不和、缺乏統一指揮的弱點,採取集中兵力先攻一路、各個擊破的戰法,首先以精
銳步騎兵擊敗了爾朱兆一路,然後逐次擊敗各路,從而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反包圍作戰的成功
戰例。
    【譯文】
    大凡在作戰中,如果敵人兵多我軍兵少,敵人突然對我實施包圍時,我必須在查明敵人
眾寡強弱情況後采取行動,不可輕易未經交戰就逃走,這主要怕被敵人尾隨追擊。(在力量
對比可以迎戰敵人的情況下),我應布列成圓形陣地而外向,以迎戰敵人的圍攻;敵人即使
留有缺口處,我軍應當自己把它堵塞,以此堅定士卒拚死一戰的決心,四面奮擊圍攻之敵,
這樣就一定能獲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敵人如果兵力眾多,就要在查明敵情後,準備在
可能被包圍的情況下迎戰敵人。」
    《北史》記載:北魏節閔帝普泰元年(公元531年),高歡率兵討伐并州刺史爾朱
兆。孝武帝永熙元年(公元532年)春,高歡便攻佔了鄴城。這時,爾朱光率軍自長安出
發,爾朱兆率軍自晉陽出發,爾朱度律率軍自洛陽出發,爾朱仲遠率軍自東郡出發,企圖四
路會師於鄴城地區圍攻高歡軍,共有兵力二十萬人,憑據洹水而扎營。高歡領兵自鄴南下進
駐紫陌,其部隊有騎兵不足二千人、步兵不滿三萬人,雙方兵力相差懸殊。高歡將其部隊於
韓陵山布列成環形陣地,又把牛驢連綴一起堵塞了自己部隊的退路。於是,部隊將士都定下
了拚死一戰的決心。高歡挑選精銳步騎兵從陣地中突然沖出,四面襲擊圍攻之敵,結果大敗
爾朱兆等部隊。
    【原文】
    凡戰,若敵眾我寡,暴來圍我,須相察眾寡虛實之形,不可輕易遁去,恐為尾擊。當圓
陣外向,受敵之圍,雖有缺處,我自塞之,以堅士卒心。四面奮擊,必獲其利。法曰:「敵
若眾,則相眾而受敵。」①
    《北史》:魏普泰元年,高歡討并州刺史②爾朱兆③。孝武帝永熙元年春,拔鄴④。爾
朱光⑤自長安,兆自并州⑥,度律⑦自洛陽,仲遠⑧自東郡⑨,同會於鄴,眾二十萬,挾洹
水⑩而軍。歡出頓紫陌□,馬不滿二千□,步不滿三萬,〔眾寡不敵〕。乃於韓陵□為圓
陣,連牛驢以塞歸路。〔於是〕將士皆為死志,選精銳步騎從中出,四面擊之,大破兆等。
□
    【註釋】
    ①敵若眾,則相眾而受敵:語出《司馬法·用眾第五》。但「受敵」原文作「受裹」,
義同不改。
    ②并州刺史: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信都校尉」,今據史校改。
    ③爾朱兆:鮮卑族。北魏秀容部落首領爾朱榮從子,曾任平遠將軍。
    榮死後,他據晉陽叛魏進攻洛陽,俘虜了孝莊帝元子攸。後為高歡擊敗自殺。
    ④鄴:即鄴城。故址在今河南安陽。
    ⑤爾朱光:即爾朱天光,爾朱榮從祖兄之子,官至左衛將軍。後在攻鄴作戰中被高歡執
殺。
    ⑥并州:州名。治所晉陽,位於今山西太原西南。
    ⑦度律:即爾朱度律,爾朱榮從父之弟。高歡率軍進攻爾朱兆時,他雖引兵赴援,但因
與爾朱兆有矛盾,故不戰先退,為高歡所追殺。
    ⑧仲遠:即爾朱仲遠,爾朱榮的從弟。在其配合爾朱兆進攻高歡作戰中,為歡擊敗,逃
往南朝梁,死於江南。
    ⑨東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滑縣東南。
    ⑩洹水:亦稱「安陽河」,源於今河南林縣北,東向流經安陽。
    □紫陌:地名。原名「祭陌」。故址在今河南臨漳西。
    □二千: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三千」,今據史校改。
    □韓陵:即韓陵山,位於今河南安陽東北。
    □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齊本紀上》。

84.降戰
    【提示】
    本篇以《降戰》為題,旨在闡述接收降敵時應注意掌握的指導原則。它認為,對於來降
之敵,必須查明其真偽後再決定是否接收。為了防止敵人詐降,在派員探明敵情的同時,要
加強戒備,嚴陣以待。這樣,才能有勝無敗。本篇引自《舊唐書》的「受降如受敵」一語,
意思是,接收來降之敵要像迎戰來攻之敵一樣。這實質是講對待降敵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和戒
備,以防其詐的問題。孫子說:「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以詐制敵,這在戰爭史上是
常見的現象。作為戰爭指導者,在多行詭詐的戰爭場合,只有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性,才能識
破敵人的詭詐,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本篇所論,對今天仍有重要借鑒意義。
    東漢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曹操進攻張繡的宛城之戰,就是在張繡的詐
降陰謀欺騙下遭受挫折的。當時,張繡面對曹操大軍的進攻,深知自己兵力弱小而無法抵
擋,於是便以詐降為手段,騙取了曹操的相信,不久又舉兵反叛。而失去警惕的曹操,在張
繡突然起兵的襲擊下,損失慘重,其子曹昂及弟子安民等人被殺,他本人也為流矢所傷,被
迫撤回舞陰。曹操此戰之受挫,他自己認為是由於當時沒有取張繡人質的緣故。但這僅是曹
操失誤的表面現象。究其真正原因,則在於曹操沒有識破張繡詐降陰謀的欺騙性,缺乏「受
降如受敵」的思想準備,因而在實踐中喪失警惕,放鬆戒備,給張繡再次舉兵反叛以可乘之
隙。這是為將帥者不可不引以為訓的。
    【譯文】
    大凡作戰中,如果敵人未戰而來投降,一定要查明其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要向遠處派
員探明敵情,日以繼夜地加強戒備,不可有絲毫松懈麻痺;要嚴令副將整飭隊伍,嚴陣以
待,(以防敵人詐降陰謀)。這樣,就能取得勝利,否則,就要遭到失敗。誠如兵法所說:
「接收前來投降的敵人,要像迎戰前來進攻的敵人那樣警覺謹慎。」
    東漢獻帝建安二年,曹操率軍進攻據守宛城的張繡,而收降了他。張繡降後又翻悔而再
次舉兵反叛。他率軍突然襲擊曹操軍,殺了曹操長子曹昂及其弟子曹安民等,曹操本人也為
流矢射傷,被迫率師退到舞陰。張繡率領騎兵前往襲擊,曹操揮軍迎戰而破之。張繡兵敗逃
往穰城,與劉表所部合為一處。戰後曹操對將領們說:「我收降張繡這件事,失誤在於當時
沒有取其人質相挾制,以致造成此種被動局面。我知道自己所以受挫的原因就在於此。請諸
位看吧,從今往後再也不會遭到這種失敗了。」
    【原文】
    凡戰,若敵人來降,必要察其真偽。遠明斥堠,日夜設備,不可怠忽。嚴令偏裨①,整
兵以待之,則勝,不然則敗。法曰:「受降如受敵。」②
    後漢建安二年,曹操討張繡於宛,降之。〔繡〕既而悔恨復叛,襲擊曹操軍,殺曹操長
子昂③、〔弟子安民〕,操中流矢,師還舞陰④。繡將騎來〔抄〕,操擊破之。繡奔穰,與
劉表合。
    操謂諸將曰:「吾降⑤繡,失在不便取〔其〕質,以致如此。〔吾知所以敗〕。諸將觀
之,自今以後不覆敗類。」⑥
    【註釋】
    ①偏裨:指偏將、裨將,皆為副將。
    ②受降如受敵:語出《舊唐書·裴行儉傳》。
    ③長子昂:馬本及各本皆作「長吏及子昂」,但史無「長吏」之說,故改。
    ④舞陰:縣名。故址在今河南泌陽北。
    ⑤降: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強」,今據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85.天戰
    【提示】
    本篇以《天戰》為題,乃取「天時」之義,其要旨是闡述發動戰爭的時機選擇問題。它
認為,要對敵國發動進攻,必須選擇有利戰略時機,而不能靠占卜「孤虛向背」來確定進攻
的時日和吉兇。當敵國出現「君暗政亂」和「旱蝗冰雹」等人禍天災之時,就是發動戰爭的
有利時機。選擇此種「天時」出兵攻戰,便沒有不勝利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戰爭從其本
原來講,乃是物質的運動在軍事領域的特殊表現,戰爭指導者要駕馭戰爭並獲取勝利,必須
從客觀實際出發來研究和指導戰爭。實踐經驗表明,在已具備實施戰爭的客觀物質條件的前
提下,戰略進攻的時機選擇得是否恰當有利,將直接關係到戰爭勝負成敗。本篇能夠依據敵
情實際著重論述了戰略進攻時機的正確選擇問題,摒棄了陰陽五行家在戰爭問題的玄虛迷信
色彩,無疑是歷史的一種進步,是應當予以充分肯定的。
    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滅亡北齊的戰爭,從一定意義上講,是由於周武帝在實施戰爭指導上
能夠正確選擇進攻時機的結果。當時,北齊後主高緯十分昏庸腐敗,致使奸佞擅權,賢相受
誅,天災人禍,民怨沸騰,國家已呈「土崩之勢」。周武帝宇文邕及時把握此種有利時機,
於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十月,親率大軍東征,以「破竹之勢」(見《北史·周本紀
下》),迅猛進攻,於次年正月攻佔齊都鄴城,一舉而滅亡了北齊,為統一我國黃河以北地
區,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譯文】
    大凡要出動軍隊,討伐罪魁禍首,拯救受難百姓,必須選在天時條件對我有利的時機,
而不是依靠占卜推算出兵日時的吉兇。(這裡所說的天時有利),是指敵國君主昏庸,政治
混亂;軍隊驕橫,百姓饑困;賢臣遭貶,無辜被殺;干旱蝗災,冰雹水澇等人禍天災接連不
斷。如果敵國有這些情況發生,我便乘機出兵進攻它,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
「順應天時而出兵攻戰(就能克敵制勝)。」
    北齊後主高緯隆化元年(公元576年),提拔重用了一批邪惡諂媚之徒,讓陸令萱、
和士開、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鸞等人操縱天下命運,陳德信、鄧長顒、何洪珍等人參掌
軍國大政。他們拉幫結派各樹黨羽,提拔官員超越正常次序,官職爵位可用錢財買到,構陷
冤獄能用賄賂鑄成,紊亂國政殘害無辜人民,從而導致旱澇蝗災、土匪強盜同時發生;他們
還猜忌仇恨正派的親王大臣,結果都無罪而遭到迫害。例如賢明有功的丞相斛律光及其弟弟
荊山公斛律羨,都是無罪而同時慘遭殺害的。就在北齊伏弱成衰之象逐漸顯露,土崩瓦解之
勢很快便可看到的時候,北周武帝宇文邕乘此有利時機,親率大軍東征,一舉而滅亡了北齊。
    【原文】
    凡欲興師動眾,伐罪吊民,必在天時①,非孤虛向背②也。乃君暗政亂,兵驕民困,放
逐賢人,誅殺無辜,旱蝗冰雹,敵國有此,舉兵攻之,無有不勝。法曰:「順天時而制征
討。」③
    東齊④後主緯隆化元年,擢用邪佞,陸令萱⑤、和士開⑥、高阿那肱⑦、穆提婆⑧、韓
長鸞⑨等宰制天下,陳德信⑩、鄧長顒、何洪珍□參預機權。各領親黨,升擢非次,官由財
進,獄以賂成,亂政害人,使旱蝗、水潦、寇盜並起;又猜嫌諸王,皆無罪受損,丞相斛律
光及弟荊山公羨,並無罪受誅。漸見伏弱之萌,俄觀土崩之勢。周武帝乘此一舉而滅之。□
    【註釋】
    ①天時:中國古代著作中常用的一個概念,其含義可因不同著作而各不相同。有指自然
變化的時序;有指節氣、氣候、陰陽寒暑變化的;有指天命的;有指天災的,等等。本篇這
裡是指敵國因天災人禍而造成的為我所乘的時機。
    ②孤虛向背:語見唐李筌《太白陰經·人謀上·天無陰陽篇》但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孤
虛向於」,故改。孤虛,是古代一種占卜推算日時的迷信,即以天干為日,地支為辰,日辰
不全為孤虛,又稱「空亡」。如占卜時得孤虛日,則認為不吉利,主事將不成。
    ③順天時而制征討:語出《貞觀政要·畋獵第三十八》,但原文為:
    「順天道以殺伐」;又見於宋張預《注孫子·計篇》。
    ④東齊:即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因其地理位置在北周之東,故又稱「東齊」。
    ⑤陸令萱:北齊天統年間(公元565—575年)左丞相穆提婆之母。
    因她為齊後主高緯的乳母而得胡太后暱愛,封為郡君,號稱「太姬」。
    自此獨擅威福於宮中,並伙同其子等奸臣把持朝政,賣官鬻爵,聚斂無厭,致使朝政日
非,民怨沸騰。
    ⑥和士開:齊後主時官至尚書令,封淮陽王。
    ⑦高阿那肱:齊後主時官至右丞相,封淮陰王。
    ⑧穆提婆:陸令萱之子,本姓駱,因母為齊後主乳母而得寵於皇後穆昭儀,奏引入侍,
並賜穆姓,拜官左丞相。
    ⑨韓長鸞:齊後主時官至領軍大將軍,與高阿那肱、穆提婆均為後主寵幸,時號稱「三
貴」。
    ⑩陳德信: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陳德言」,今據史校改。陳等以下三人事跡史無記載。
    □何洪珍: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何洪玠」,今據史校改。
    □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齊本紀下》。

86.人戰
    【提示】
    本篇以《人戰》為題,旨在闡述戰爭中如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為正義而戰的問題。
它認為,所謂「人戰」,就是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破除迷信邪說以堅定部隊鬥志的問
題。出師過程中,凡遇各種怪異現象,都要主將給予妥善解決,以保持部隊高度穩定。只要
所進行的是「以順討逆,以直伐曲」的戰爭,都要堅定不移地去戰鬥。本篇這裡所說的「以
順討逆,以直伐曲」,實際是講戰爭的性質問題。對於戰爭性質的認識,不同的階級、不同
的政治集團是有不同的認識標準的。儘管本篇是從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看待戰爭性質的,因
而不可避免地有其階級的局限性,但是,它在繼承前代思想觀點的基礎上,明確賦予戰爭以
「順」與「逆」、「直」與「曲」,即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區別,這也是值得肯定的。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八月,趙郡王李孝恭奉命進討據守丹陽稱帝反唐的輔公
祏,行前在與諸將飲筵席上,出乎意料地發現杯中酒呈紅色,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怪異現象,
滿座皆驚惑不解,認為這對出師不吉利。唯獨主帥李孝恭鎮定自若,泰然處之。對此種怪異
現象,孝恭從容不迫地解釋說:「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自顧無負於物,諸公何見憂之深!
公祏惡積禍盈,今承廟算以致討,□中之血,乃公祏授首之後征。」(見《舊唐書·李孝恭
傳》,下同)孝恭一席鞭辟入裡的話語,不禁使諸將狐疑頓釋,情緒安定下來。作為唐軍主
帥的李孝恭在突遇某種變異現象時,不但自己不驚惑、不迷信,而且還能及時令人信服地予
以解惑釋疑,從而保持了部隊的高度穩定,這無疑是確保爾後作戰勝利的重要條件。當然,
唐軍此戰的勝利,更主要原因還在於李孝恭能夠從實際出發,實施恰到好處的作戰指導。首
先,當對方來攻之時,他采取了「堅壁不與斗」的方針,使自己處於以逸待勞的態勢;其
次,他「使奇兵斷其糧道」,陷對方於饑疲狀態;第三,又「使羸兵扣賊壘挑之」(見《新
唐書·李孝恭傳》),誘使對方陷入唐軍精騎包圍之中,結果,一戰大敗輔公祏軍。公祏窮
蹙不支,棄丹陽東走,孝恭急命騎將追擊,至武康而活捉輔公祏,「江南悉平」。
    【譯文】
    大凡戰爭中所說的「人戰」,是指發揮人的能動作用,而破除各種影響士氣的迷信邪說
的問題。在出兵征戰的過程中,或是遇到惡鳥群集主帥旗竿上,或呈出現杯中酒變成血紅
色,或是發生指揮旗竿突然折斷等怪異現象時,唯有主將及時作出正確決斷,才能穩定軍心
士氣。倘若所進行的戰爭,是以正義攻討叛逆,以正直征伐邪曲,以賢能進擊愚頑,都應堅
信必勝無疑。誠如兵法所說:「要禁絕迷信,消除疑惑,部隊才能至死不會逃跑。」
    唐朝武德六年,淮南道行台尚書左僕射輔公祏據丹陽舉兵反唐,高祖李淵詔命趙郡王李
孝恭等人率軍討伐他。唐軍進發前,孝恭與將吏聚集一堂共進飲筵,當他命人取來一杯水酒
欲飲之時,杯中白酒突然變成血紅色,在座的諸位將領見此無不驚懼失色,但孝恭舉止卻坦
然自若。他慢慢舉起酒杯對大家解釋說:「禍福本無門徑可入,唯有人們自己召來。大家不
要犯疑惑,諸位請看,這杯中的血色正是輔公祏將要被殺頭的徵兆啊!」說完,一飲而盡,
眾人仰視,驚懼不安的情緒終於平靜下來。兩軍對陣後,輔公祏軍先是企圖憑據險要地形誘
使唐軍來戰而截擊之,孝恭卻令唐軍堅守壁壘而不主動出戰,但在同時,他暗中派出奇兵切
斷了輔軍的運糧道路,致使其在陷入缺糧挨餓的情況下,又乘夜進迫李孝恭,孝恭仍然安臥
營中不動。第二天,李孝恭派出一些老弱殘兵前往敵營挑戰,另選精銳騎兵由盧祖尚率領列
陣以等待敵人來攻。不一會,孝恭所派的老弱殘兵退卻下來,輔軍緊追不捨,氣焰異常囂
張,與盧祖尚騎陣相遭遇,被唐軍打得大敗。這時,李孝恭乘勝揮軍攻破輔軍其余陣地,公
祏窮蹙不支而逃,唐軍騎兵尾隨追擊,活捉了輔公祏,江南完全被平定。
    【原文】
    凡戰,所謂人者①,推人士②而破妖祥③也。行軍之際,或梟④集牙旗,或杯酒變血,
或麾竿毀折,唯主將決之。若以順討逆,以直伐曲,以賢擊愚,皆無疑也。法曰:「禁祥去
疑,至死無所之。」⑤
    唐武德六年,輔公祏⑥反,詔趙郡王李孝恭⑦等討之。將發,與將士宴集,命取水,水
〔忽〕變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徐諭之〕曰:「〔禍福無門,唯人所
召〕。毋疑,諸君,此〔杯中血〕乃公祏授首⑧之征也。」遂飲而盡之,眾為安。先是,賊
將拒險邀戰,孝恭堅壁不出,以奇兵絕其糧道,賊饑,夜薄李孝恭,孝恭堅臥不動。明日,
以羸兵扣賊營挑戰,別選騎陣以待。俄而羸兵卻,賊追北且囂,遇祖尚⑨,薄戰遂敗。趙郡
王乘勝破其別陣,輔公祏窮走,追騎生擒之,〔江南悉平〕。⑩
    【註釋】
    ①所謂人者:此為《人戰》篇解題起句。人者,馬本及汪本作「夭士者」,唐本作「妖
事者」。從前後文義看,皆誤。唯作「人者」,才能構成本篇解題立意的正確起句。故據清
咸豐本《百戰奇略·人戰》校改。
    ②推人士:謂推舉堪當任事的人。人士,唐本作「人事」,亦通。
    ③妖祥:本謂吉兇的徵兆,這裡指妖災怪異等不吉利現象。
    ④梟(xi□o):鳥名。亦作「鴞」,俗稱貓頭鷹。舊傳梟食其母,故常以喻惡人或
不祥之兆。
    ⑤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祥,馬本及各本皆作「邪」,
今據原書校改。
    ⑥輔公祏:本為隋末江淮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唐朝建立後,與杜伏威一道降唐,受任
為淮南道行台尚書左僕射。後據丹陽(今江蘇南京)稱帝反唐,國號曰宋。武德六年(公元
623年)被唐軍鎮壓。
    ⑦李孝恭:唐高祖李淵從父兄之子。因輔佐李淵父子定天下有功,於武德三年(公元6
20年)封趙郡王,貞觀初改封河間王,官至禮部尚書。
    ⑧授首:謂被殺。
    ⑨祖尚:即盧祖尚,字季良。隋末據揚州起兵稱刺史,後歸附唐朝,任交州刺史。
    ⑩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李孝恭傳》;又見《新唐書·李孝恭傳》。

87.難戰
    【提示】
    本篇以《難戰》為題,取義「危難」,旨在闡述將帥所應具備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
的問題。它認為,身為將帥者,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甘苦共眾」的思想品格。特別是在危難
之際,不可為了保全自身而捨棄部隊,只有臨難而身先士卒,「同其生死」,才能獲得士卒
的擁戴和保護。本篇所論實質是講將帥修養與部隊建設的關係問題。古今中外軍隊建設的經
驗證明,將帥的思想品格修養及其表率作用怎樣,直接影響和關係到部隊戰鬥力的培養與提
高。勇敢善戰的將帥,其所帶出來的部隊必定是能攻善守的;畏敵怯戰的將帥,其所帶出來
的部隊也不會奮勇殺敵。可見,將帥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對部隊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義。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是很可貴的。
    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孫權乘曹操進攻漢中張魯之機,親率十萬大軍
圍攻合肥。當時,守衛合肥的曹軍將領張遼等僅有部隊七千餘人;從雙方兵力對比看,孫權
軍十四倍於曹操軍,占絕對壓倒的優勢。但是,戰局卻是以孫軍失敗、曹軍勝利而告終。綜
觀此戰的全過程,曹軍之所以能以少勝多,其作戰指導的正確是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在兩
點:其一,主將張遼能夠依照曹操正確的防御部署預案,乘孫權軍尚未形成合圍之勢的這一
有利時機,親率敢死隊突然出城,給孫權軍以出其不意的打擊,重創其銳,使其頓生畏敵怯
戰的心理。其二,在孫權受挫於城下,攻城半月不得進展,最後則不得不撤圍退軍之時,張
遼又能及時組織追擊,大敗孫軍,幾乎活捉孫權。以上兩點之所以能夠順利實施,關鍵又在
於身為主帥的張遼,能夠臨危不懼,甘苦共眾。他以自己親冒矢石、沖鋒陷陣的表率作用,
把整個部隊決心守城、奮勇殺敵的精神,完全煥發出來了,成為克敵制勝的強大戰鬥力。
    【譯文】
    大凡為將帥者的法則,最重要的在於能夠做到與部眾同甘共苦。如果遇到危險的地方,
將帥不可以拋棄部眾而保全自己,不可以面臨危難而苟且偷生,應當保護部眾同敵人周旋,
應當與士卒同生死共戰鬥。將帥如能做到這樣,那麼,三軍將士又怎能在危難中忘掉自己
呢?誠如兵法所說:「將帥面臨危難之境地,不能只顧自己安全而忘掉部隊不管。」
    東漢末,魏公曹操率軍攻打孫權回來,派遣大將張遼、樂進和李典等率兵七千多人駐守
在合肥。其後,曹操出征張魯時,他給駐守合肥的護軍薛悌寫了封信,封面題寫道:「敵人
來到時方可拆看。」不久,孫權率領大軍前來圍攻合肥,薛悌與張遼等將這件書而指示打
開,上面寫道:「如果孫權領兵來進攻,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參
戰。」諸多將領對此指示都感到迷惑不解。但張遼卻心領神會地說:「曹公親率大軍遠征在
外,等到救兵來到這裡時,敵軍勢必已經把我們打敗了。所以曹公指示我們,乘敵軍對我尚
未形成合圍態勢之前而出城迎擊它,挫煞敵人的囂張氣焰,以安定我們的軍心士氣,然後才
可以守住此城。今日成敗的關鍵,就取決於這一戰了。諸位還有什麼疑惑的呢?」李典意見
與張遼的看法相同。於是,張遼當夜就召募了八百名敢死之士,殺牛犒勞他們,準備在第二
天出城大戰孫權軍。次日黎明時分,張遼身披鎧甲率兵出戰,他率先沖破敵陣,殺死數十名
敵人,擊斬二名敵將,大聲呼喊自己姓名,猛打猛沖,突然衝到孫權指揮旗下。孫權大吃一
驚,眾將不知所措,慌忙跑上一座高土丘。孫權用長戟護衛自身,張遼大聲喝叱要孫權走下
高丘決戰,孫權卻不敢移動一步。後來當他望見張遼所率部眾不多時,才調集大軍將張遼所
部重重包圍。張遼揮軍左突右衝,奮力向前迅猛沖殺,終於打開一個缺口,帶領數十名勇士
沖出包圍圈。其余尚未沖出包圍圈的部眾大聲呼喊道:「將軍要把我們丟棄嗎?」張遼聽到
呼喊聲,立即回身再次沖入包圍圈,將受困的余眾全部救出來,孫權部隊竟然沒有敢於阻擋
的。這一天從黎明交戰直到中午,吳軍士氣已經衰落。張遼得勝返回合肥營地,加修守備工
事,自此軍心更加穩定,諸將對張遼更加心悅誠服。孫權率軍圍攻合肥十多天,城池沒有攻
克,不得不撤圍退軍。張遼乘機率軍追擊,幾乎把孫權活捉了。
    【原文】
    凡為將之道,要在甘苦共眾。如遇危險之地,不可捨眾而自全,不可臨難而苟免,護衛
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則三軍之士豈忘己哉?法曰:「見危難,毋忘其眾。」①
    魏曹操征孫權還,〔使〕張遼、樂進②、李典③將七千④余人屯合肥⑤。操征張魯,教
與護軍薛悌書,題⑥其函曰:「敵至乃發。」俄而,權帥眾圍合肥,乃發此教,曰:「若孫
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護軍勿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
比救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勝負
之機,在此一舉,諸君何疑?」李典意與遼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
牛享士,明日大戰。平旦,遼披甲出戰,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擊突
至權麾下。
    權大驚,眾不知所以,走登高〔塚〕。權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
遼所將眾少〕,乃聚兵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解,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余
眾呼號曰:「將軍豈捨我耶?」遼復還入圍,拔出余眾,權軍無敢當者。自旦至日中,吳人
奪氣,遼〔還〕修守備,眾心乃安⑦,〔諸將〕悅服。權守合肥旬日,城不得拔,乃退。遼
率諸將追擊,幾復獲權。⑧
    【註釋】
    ①見危難,毋忘其眾:語出《司馬法·定爵第三》。
    ②樂進: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南)人,字文謙。有膽略,從曹操征伐,屢建戰功。官
至右將軍,封廣昌亭侯。
    ③李典:山陽巨野(今山東巨野東北)人,字曼成。從曹操征伐,戰績頗著,官至捕虜
將軍,封都亭侯。
    ④七千:馬本及汪本皆作「七十」,與史載不符,今從唐本。
    ⑤合肥:故城在今安徽合肥西北。
    ⑥題:史籍原作「署」,《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英宗嫌名(「曙」),引錄時改
「署」為「題」。
    ⑦眾心乃安:馬本及各本皆顛倒為「眾乃心安」,今據史復原。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張遼傳》。

88.易戰
    【提示】
    本篇以《易戰》為題,旨在闡述進攻目標的選擇問題,提出了「從易者始」,即揀弱者
先打的重要作戰原則。它認為,對於屯備數處且有強弱眾寡之分的敵人,應當采用避強擊弱
的指導原則,選擇弱者、寡者先打,就一定能勝利。戰爭實踐經驗表明,進攻目標,特別是
首攻目標的選擇是否得當,直接關係著作戰的勝敗。只有把首攻目標選擇在敵人的弱點上,
才有可能達成突破一點而及其余的作戰目標。強與弱是矛盾的統一體,任何防御部署,都是
由強點和弱點的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先打弱點,不僅容易奏效,而且打下弱點,強點因失去
弱點的支持,也就必然轉化成為勢孤力單的弱點了。因此,避強擊弱、揀弱者先打的作戰原
則,歷來為兵家所重視。
    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七月,周武帝宇文邕率軍進攻北齊,由於
沒有采納內史都上士宇文□關於「今若用兵,須擇其地」(見《北史·宇文□傳》,下同)
的建議,放棄「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的汾曲弱點不打,而把戰略首攻目標選在敵人「精兵
所聚」的河陽強點上,結果無功而還。次年,周武帝接受教訓,採納了宇文□的建議,首先
從汾曲齊軍防御薄弱的地段發動攻擊,迅速攻陷晉州,爾後繼續東進,於建德六年(公元5
77年)正月,攻佔齊都鄴城,終於滅亡了北齊。從周武帝前後兩次對齊作戰的實踐看,由
於戰略首攻目標選擇的不同而導致不同的戰果,充分證明了進攻目標「從易者始」,亦即避
強擊弱、揀弱者先打的原則,乃是克敵制勝的一條重要作戰指導原則。
    【譯文】
    大凡進攻作戰的法則,一般是從敵人最容易被戰勝的地方開始進攻。敵人如果屯兵防守
的地方多處,必有力量強弱、兵力多少的不同。對此,我軍應當遠離敵人的強點而進攻其弱
點,避開敵人兵多之處而打擊其兵少之處。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善於
指揮作戰的人,總是戰勝那容易戰勝的敵人。」
    據《北史》記載,(北周建德四年)周武帝宇文邕準備進攻北齊的河陽,當問計於臣下
的時候,內史都上士宇文□獻策說:「今天我們對齊作戰,必須正確選擇進攻目標。河陽地
處軍事要沖,北齊的精銳部隊集中在那裡,我們即使是傾盡全力去圍攻它,恐怕也很難達到
目的。若依我的看法,敵人的汾水彎曲之處,戍衛的城壘較小,而且山勢平緩,進攻那裡是
容易奪取的。」但周武帝並沒有采用這個建議,因而師出竟無功而還。建德五年,周武帝親
率大軍進攻北齊,完全采用了宇文□的計策,最終於次年正月滅亡了北齊。
    【原文】
    凡攻戰之法,從易者始。敵若屯備數處,必有強弱眾寡。我可遠其強而攻其弱,避其眾
而擊其寡,則無不勝。法曰:「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①
    《北史》:周武帝〔將〕伐齊之河陽②,〔謀及臣下〕,宇文□③〔進策〕曰:「〔今
之用兵,須擇其地〕。河陽沖要,精兵所聚,盡力攻圍,恐難得志。〔如臣所見〕,彼汾之
曲④,戍小山平,攻之易拔。」武帝不納,師竟無功⑤。〔建德五年,大舉伐齊,卒用□
計。後終於平齊。〕⑥
    【註釋】
    ①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語出《孫子兵法·形篇》。
    ②河陽:故址在今河南孟縣西。北齊時在此築南城、北城、中潬城三城,成為軍事重鎮。
    ③宇文□: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宇文弱」,今據史校改。宇文□,鮮卑族,字公輔。博
學多才。北周時官至內史都上士,隋代任尚書左丞、禮部尚書等職。
    ④汾之曲: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分之曲」,今據史校改。汾之曲,即汾水之彎曲處。
    ⑤師竟無功:馬本及各本皆作「終無成功」,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傳》;又見《隋書·宇文□傳》。

89.離戰
    【提示】
    本篇以《離戰》為題,乃取「離間」之義,旨在闡述如何采用離間之計以配合軍事鬥爭
的問題。它主張,在對敵作戰中,應該隨時注意捕捉和利用敵國君臣之間的裂痕,派遣間諜
進行離間,擴大和加深敵人內部矛盾,然後以精銳部隊乘隙攻擊之,就能達成戰勝敵人的企
圖。篇中所引「親而離之」,系孫子所論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其意思是,對內部團結
的敵人,要設法離間分化它。以離間為策略手段來破壞敵人的內部團結,目的在於為我戰勝
敵人創造可乘之機和有利條件。因而,離間之計,在古代作戰中是常被兵家所采用的一種克
敵制勝的有效方法,此計施於昏君庸主與賢相良將之間,尤為見效。戰國末期,齊將田單在
即墨保衛戰中打敗燕軍,便是巧妙運用離間之計而獲勝的成功戰例。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奉命率領燕、秦、魏、韓、趙等多
國部隊進攻齊國,在順利攻克齊都臨淄,迫使齊oe⊥跆油□斐嗆螅□茁恃嗍Α岸□□茨□
保□□妒芳恰ぬ間チ寫□罰□巒□□5筆保□間ノ□謁□頻H渭茨□*軍守將,他乘燕昭王
已死、惠王新立之機,利用燕惠王對樂毅久攻即墨未克的不滿和懷疑,派人入燕制造謠言,
說樂毅對新王有夙怨,怕殺不敢歸國;說樂毅名為攻齊,實欲控制軍隊在齊國為王,所以故
意緩攻即墨;又說齊人最怕燕國另派主將來,等等。燕惠王本來久與樂毅有矛盾,聽此謠言
後便信以為真,立即派騎劫取代樂毅為將。樂毅無奈,遂投奔趙國。樂毅本是令齊人生畏的
燕國名將,他為謠言所中傷而被撤職,不僅使齊將田單少了一個難以對付的敵手,而且還使
燕軍將士憤怨不平,加深了燕軍內部矛盾,削弱了部隊戰鬥力。這就為齊軍反攻創造了有利
條件。其後,田單根據騎劫放鬆警惕和燕軍士氣低落的實際情況,乘夜暗以「火牛陣」向燕
軍實施突然襲擊,出其不意地打破了燕軍的圍攻,取得了反攻初戰的關鍵性勝利。在此基礎
上,田單抓緊戰機,變反攻為進攻,適時組織戰略追擊,終於取得了大敗燕軍,使「齊七十
余城皆復為齊」的全面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應當密切注視和利用敵國君臣關係中的矛盾,適時派遣間諜去離間他
們。倘若敵國君臣之間相互猜忌不協,我便乘隙以精銳部隊進攻它,必定能夠實現戰勝敵人
的目的。誠如兵法所說:「對內部親密團結的敵人,要用離間計去破壞他們。」
    戰國時期,在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國大將樂毅率領燕軍及秦、魏、韓、趙等多國軍隊進
攻齊國,攻破齊都臨淄,齊湣王被迫逃往莒城。燕軍獲悉齊泯王在莒城後,立即調集兵力合
圍莒城。此時,楚國將領淖齒率軍援救齊國,因此而被齊湣王任為國相。淖齒打算與燕將樂
毅平分齊國土地,於是抓住齊湣王在歷數其罪狀後便把他殺掉了。但齊國將士仍然堅守莒城
和即墨,以抵抗燕軍進攻,致使燕軍幾年沒能攻克二城。燕將樂毅只好率軍繼續圍城。這時
由於即墨守城將領戰死,該城軍民共同推舉田單為將軍。不久,燕昭王病死,其子惠王即
位,他在作太子時曾與樂毅發生過矛盾。田單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就派人到燕國施以離間之
計,揚言說:「樂毅因與燕國新王有矛盾,害怕被惠王殺頭而想聯合各國軍隊稱王於齊國,
只是齊國人心尚未歸附,所以他便暫緩進攻即墨以等待齊人歸順。現在,齊國人唯一擔心
的,是怕燕國派遣其他將領來代替樂毅,那時即墨將會變成一座殘破城邑了。」燕惠王聽到
這個謠言後竟信以為真,於是便派遣騎劫取代了樂毅。樂毅無奈便逃往趙國,燕國將士從此
產生不和。其後,田單找來一個士卒詐稱是神師出世佐助他作戰,並采用「火牛陣法」,大
敗燕軍,收復齊國失地七十多座城邑,又去莒城迎接齊襄王回到都城臨淄。
    【原文】
    凡與敵戰,可密候鄰國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諜者以間之。
    彼若猜貳,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親而離之。」①
    戰國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將樂毅②並將秦、魏、韓、趙之師伐齊,破之,湣王③出奔
於莒④。燕軍聞齊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將淖齒將兵救齊。因為齊相⑤,欲與燕將分齊地,
乃執湣王數其罪而誅之。復堅守莒城、即墨⑥以拒燕兵,數年⑦不下。樂毅並圍之,即墨大
夫戰死,城中推田單⑧為將軍。頃之,〔燕〕昭王薨,惠王⑨立,為太子時與毅有隙。田單
聞之,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新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
待其事。齊人唯恐他將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乃使騎劫代毅。毅遂奔趙,燕將士由
是不和。單乃詐以卒為神師而出之,列火牛陣⑩大破燕軍,復齊七十余城,迎襄王□自莒入
臨淄。□
    【註釋】
    ①親而離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樂毅:戰國燕名將。燕昭王時,任上將軍,封昌國君。昭王死後,惠王輕信謠言,以
騎劫取代樂毅為將,樂毅被迫逃往趙國。
    ③oe⊥⺶杭雌雘e⊥跆間兀□□踔□印:笤諮嗑□□ハ攏□譎斐潛懷□□□□炷壯菟□薄*
    ④莒:周代所封諸侯國名。故址在今山東莒縣。
    ⑤齊相: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齊祖」,今據史校改。
    ⑥即墨:戰國齊邑。故址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⑦數年: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數月」,今據史校改。⑧田單:戰國齊名將。齊oe⊥跏
蔽□僮褪修頡F胂逋跏幣蛟詡茨□烙□街釁蒲嚶洩Γ□環囊□財驕□*
    ⑨惠王:即燕惠王,昭王之子。
    ⑩火牛陣:即戰國齊將田單在即墨防御戰中擊敗燕軍圍攻時所采用的一種戰術。他將千
余頭牛披上畫以五彩龍紋的外衣,在牛角上縛以尖刀,牛尾上捆以浸泡油脂的葦草,乘夜暗
點燃葦草,驅趕牛群猛沖燕軍陣地,再以五千士卒緊隨牛後沖殺,結果大敗燕軍,收復了失
地。此種戰法,後人名之曰「火牛陣」。
    □襄王:即齊襄王田法章,oe⊥踔□印□e⊥醣懷□□壯萆彼籃螅□ㄕ亂□湫彰□譎焯
□馮訃易饔度耍□竽壯堇□□斕兀□ㄕ倫匝暈猳e⊥踝櫻□蚨□卉烊肆⑽□酢*
    □本篇史例出自《史記·田單列傳》。

90.餌戰
    【提示】
    本篇以《餌戰》為題,顧名思義,旨在闡述作戰中如何警惕和防止中敵「餌兵」之計的
問題。它認為,所謂「餌兵」,就是「以利誘之」的一種戰法。強調在交戰中,對於敵人施
放的誘餌,諸如牛馬、財物、輜重等等,不可隨意拾取,否則,必為敵人所乘而導致作戰失
敗。篇中所引「餌兵勿食」一語系孫子所論「用兵八則」之一,意思是,對於敵人設置的誘
餌,不要貪利上鉤。歷史的經驗表明,設「餌兵」是古代作戰中常見的一種誘敵就範的戰
法。本篇所論及的「餌兵」,僅是以「物」作誘餌的幾種情況,至於以小股部隊或以假情況
誘敵上當的,也是兵家常用的「餌兵」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定的戰爭總是與一定的
經濟的、政治的利益相聯繫的,因此,為利而戰,也就極易為利所誘惑而導致作戰失敗。所
以,善於用兵的人,在作戰指導上,既能注意警惕和防止自己中敵「餌兵」之計,又能重視
捕捉敵人貪利的弱點而巧用「餌兵」之謀戰勝它。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曹操擊敗袁紹追兵的延津之戰,就是巧用「餌
兵」之計取勝的。白馬之戰後,袁紹親自率軍渡過黃河南下追擊曹操至延津。曹操在延津之
南依山佈陣,當時只有「不滿六百」的騎兵,而袁紹有五六千騎兵,十倍於曹操軍。在此兵
力對比異常懸殊的情況下,曹軍如果硬拚是難以戰勝袁軍的。有鑒於此,曹操巧施「餌兵」
之計,先是下令士卒「解鞍放馬」以麻痺和驕縱袁紹軍,爾後遺留輜重於道旁以引誘袁軍來
搶奪。待到袁軍迫近爭搶輜重而致隊伍混亂不堪之時,曹操立即命令士卒上馬,突然發起攻
擊,出敵不意地一舉擊敗袁紹軍,為其後官渡之戰殲滅袁紹主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譯文】
    大凡作戰中所說的「餌戰」,並不是說叫士兵把毒藥放在飲食中,而是用各種「利」來
誘使敵人上鉤,這都叫做「餌兵」戰法。例如,在敵我雙方交戰中,敵人或者利用牛馬,或
者委棄財物,或者捨置輜重,切記對此不可隨意拾取,而一旦拾取時則必為敵人所乘,導致
作戰失敗。誠如兵法所說:「對於敵人的設餌引誘,不可貪利上鉤。」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袁紹派兵進攻白馬,曹操率軍把他打敗,擊斬其大將顏良。於是解
除了白馬被圍困的局面,然後遷移當地居民沿著黃河而西行。袁紹這時率軍渡過黃河追擊曹
操軍,一直追到延津之南而扎營。曹操所率部隊駐紮在南面的山坡下,命令所屬騎兵都卸下
馬鞍,放開戰馬。此時,白馬方面的曹軍運輸車隊正行進在路上。曹操的將領們認為敵人的
騎兵眾多難以戰勝,不如退還保衛部隊營地為好。但謀士荀攸向大家解釋說:「這正是我們
所以能用餌兵誘敵上鉤的好機會,怎麼可以撤走而失去這一戰機呢!」袁紹的騎將文醜與劉
備此時率領五六千騎兵前後趕到這裡。將領們又說:「現在可以上馬迎戰了。」曹操說:
「還不可以上馬迎戰。」過了一會兒,袁紹的騎兵逐漸增多,有的已分散奔向曹操的運輸車
隊。曹操這時下達命令說:「可以上馬出擊敵人了。」於是騎兵都紛紛上馬待戰。當時,曹
操以不滿六百的騎兵,乘敵不備,揮軍猛擊,大敗袁軍,斬了大將文醜。
    【原文】
    凡戰,所謂餌者,非謂兵者置毒於飲食,但以利誘之,皆為餌兵也。如交鋒之際,或乘
牛馬,或委財物,或捨輜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敗。法曰:「餌兵勿食。」①
    漢獻帝建安五年,袁紹遣兵攻白馬,操擊破之,斬其將顏良。遂解白馬之圍,徙其民
〔循河〕而西。紹渡河追之,軍至延津南。操勒兵駐營南坡下,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
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謂餌兵,如之何去之!」紹騎將
文醜與劉備將五六千②騎前後至。諸將曰:「可上馬。」操曰:「未也。」有頃,騎至稍
多,或分趣輜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
之,〔斬醜〕。③
    【註釋】
    ①餌兵勿食: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②五六千: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五六十」,今據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
  黃金書屋 youth校對	 感謝LXZ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