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秭歸郡主坪地方,是一個形勝之處。它依山傍水,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土地
肥美。木箱溪從村前緩緩流過,渚清沙白,游魚可數,水激卵石,淙淙成韻。
    溯木箱溪上行,漸入萬山叢中,其主峰稱神農架。相傳這裡是遠古時代神農帝嘗百
草,以治百病的地方。神農氏的母親叫安登,在楚隨州北面厲山生下神農帝,隨州離神
農架不遠,所以他常來這裡嘗百草,始制醫藥。由於山高崖險,神農只好砍倒參天大樹,
搭架攀登懸崖峭壁,採摘珍藥奇草,神農架因而得名。順木箱溪下行,水面漸闊,奔流
數十裡,瀉入長江。
    漢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四十年)初春,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木箱溪畔的小徑上,
一行三人迤邐進山來。走在前頭的是一個年過半百,鬢髮已蒼,但面
    目清懼,精神矍鑠的長者。他雖然一身布衣,但氣度不凡。長者身後是一個十四五
歲的少年,樣子也還儒雅。最後,是一個擔著行囊的家人。長者一面走,一面無限親切,
如數家珍地向身後的少年指指點點,講說著沿途的山山水水。
    「平兒,這就是我們家鄉有名的木箱溪。」
    啊,一條多麼清澈明麗的小溪!他隨為宦的父親奔波在外,到過多少通都大邑,見
過多少名江大川,但從來還沒有見過故鄉這樣清澈明麗的小溪。他小時候讀過一首古辭,
中有名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溜吾纓……」那是一條匯入江漢的青蒼照影的溪流,
是他書上讀過、心中憧憬的最清澈美麗的楚江楚水。想不到隨父親告老還鄉,實地見了
故鄉的溪水,比心中憧憬的更加清澈明麗。
    「爸爸,它為什麼叫木箱溪呢?」
    問起木箱溪名的來源,觸動長者情懷,不禁一往情深,眉飛色舞地講述起來:
    俗話說,「唯楚有才」。楚地可是一個出能人的地方。最早的一個能人,便是生在
隨州厲山的神農,他遍嘗百草,始創醫藥。相傳很早很早以前,這地方是沒有溪河的,
水比金子還貴重。有一年大旱,一連數月沒有下雨,土地生煙。百姓們只好備了牲禮,
祈神拜佛,禱求甘霖。可是,拜求三天三夜,神佛並不開恩,天上未降點雨。百姓們正
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從山那邊走來一個十分精神的後生,肩上挑一對綠色的木箱。大家
仔細一看,原來是進山采藥的神農。大家都聽說這後生能幹,又肯幫助人,便一齊圍了
上去,請他想想辦法,幫助這裡百姓找水抗旱。神農樂哈哈地說:
    「大家既然信賴我,我當盡力而為,以救一方旱渴。」
    神農說罷,肩上挑起木箱,顫顫悠悠,走進了路邊的一個山洞。不一會,只聽得山
洞裡傳出一陣清脆的水滴石巖的聲音,如清夜人靜,銅壺滴漏,潺潺有聲;繼之,水流
嘩嘩,一股清泉隨著神農滾珠濺玉奔湧而出,神農空手跑在水泉前頭,像牽著一匹飄動
的白練。
    百姓們又驚又喜,正不知這一股神水從何而來,神農望著奔流遠去的山溪,笑著說:
    「我肩上挑的是一對寶箱,裡面裝著進山多年采摘的珍寶,這一對寶箱放到哪裡,
哪裡就山青水秀,人壽年豐。」
    百姓們聽了,感激不盡,一齊拜謝神農。神農卻說:
    「父老鄉親們不必持齒,山裡珍寶多得很,只要人勤勞,不久還會裝滿另一對寶
箱。」
    神農說罷,揖別眾鄉親,又飄然進山去。從此,這裡的人們便把門前的小溪叫做木
箱溪。
    長者說完,少年無限神往地北望高聳入雲的神農架群山,隨後又俯身掬一捧清冽的
山溪水,照照面影。溪水掬到面前,突然,一股幽幽的香氣進入鼻腔,沁人心脾。少年
又驚又喜地朗聲叫道:
    「爸爸,這溪水有異香啊!」
    長者叫朱文達,少年時即以好學有德行,聞名鄉里,壯年征辟入朝做官,離鄉多年,
但是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都珍藏在心,井無片刻忘卻。木箱溪清冽可鑒,這
是他銘心不忘的,可是,卻不曾記得這水還有異香呀。他疑惑地隨口問道:「這溪水有
異香嗎?」便也掬起一捧放到面前來聞。
    果然,幽香撲鼻,直沁心脾,這是他早年離別木箱溪時,未曾聞過的一種芳香氣息。
時方早春,山頭木葉黃落,坡上野草才綻出點點綠芽,水邊的迎春巖上的山桃都還沒有
吐蕾,不是花謝水流的時節,溪水裡哪來這一股清香呢?
    朱文達正在茫然四顧,百思不解,忽然,兒子朱平拉著他的衣襟,悄聲喚道:
    「爸爸,您看!」
    朱文達順著兒子的目光望去,只見上游溪畔一位小姑娘正在浣洗香羅帕,她娉娉裊
裊,十二三歲,纖纖素手弄著碧水,漂著一方織錦彩巾。她嫻靜秀麗,像一朵初初綻開
的出水芙蓉,映在清極麗極的溪水裡。
    朱文達見了溪畔浣洗香羅帕的秀麗女子,心中如有所悟,連連點頭,自言自語:
    「有此奇麗女子天天臨溪浣洗羅帕,溪水如何不香?」
    朱平拍著手說:「木箱溪——箱溪,溪水如此芬香,不如叫做『香溪』,更能名實
相副。」
    「『香溪』,這名字好!」朱文達乃雜學百家,通曉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的人,望
著眼前的明山秀水,溪畔麗人,無限慨歎地說,「此女子姿容、氣質不凡,雖是巾幗裙
衩,他日必定勝過須眉男子。只有神農采過藥草,放過寶箱的明山秀山,才能哺育出這
般秀麗不俗的女子。『木箱溪』改成『香溪』,這名字改動得好,只怕從此這香溪畔又
要演出一些傳頌人間的傳奇故事來。」
    那女子眉眼雖然未曾往來人方向一瞥,卻已敏銳地感覺有路人在注目指點,只是言
談莊重,自非輕薄之輩。她舉止不亂,從容洗過羅帕,然後立起身來,娉娉裊裊回村而
去,神情端莊,旁若無人。
    朱文達不免暗暗稱奇,當下吩咐家人:「你擔著行囊先行,好在我的祖居朱家坪離
這裡已經不遠。我帶著平兒進寶坪村去,拜望我的同窗好友王襄,隨後就回。」
    朱文達攜著朱平走過一座石橋,順著進莊的石板路,來到寶坪村。舊景依稀可辨,
朱文達也不用打問,便徑直來到王襄家莊院門前。
    王襄得到家人通報,知道同窗摯友朱文達告老還鄉,路過寶抨,攜子前來探望,真
是喜出望外,連忙整衣出迎。兩位少小時代的同窗摯友,久別重逢,四手緊緊相握,四
目久久互相審視。噓寒問暖,互道契闊。
    王襄說:「世兄為民父母,多有德政,卻又急流勇退,告老還鄉,正是樹高千丈,
葉落歸根;可敬,可佩!」
    朱文達謙虛地說:「賢弟才學不在愚兄之下,卻自甘淡泊,不求聞達,久居林下,
以詩書自娛。賢弟如松高潔,愚兄風塵碌碌,自愧不如。」
    兩人寒暄一番,朱文達讓兒子朱平叩見世叔。王襄問起朱平一些詩書文字,卻也應
對如流,免不了贊賞稱譽。
    朱文達說:「小子不過隨我學得一些文字,不足為奇。歸州是神農采過藥的地方,
三百年前這裡出過三閭大夫屈原,江山鐘秀,才人代出,俊奇多多。適才我在木箱溪畔
見一浣洗羅帕的姑娘,天生麗質,氣度不凡。愚兄游宦半生、浪跡天涯,識人甚多,如
此奇女子卻見所未見。」
    王襄聽罷,唯唯而已。朱文達問起子女之事,王襄笑著說:
    「子息甚晚,尚在襁褓。卻有一女,年已十三,取名王嬙,表字昭君;我正要喚她
出來拜見世兄。」
    說罷,玉襄命家人去院後望月樓上請小姐下來。
    不一會兒,衣裙窸窣,一位姑娘步入前堂來,她剛剛仰起粉臉,立刻光照四壁。
    王襄說:「嬙兒,這就是我常說起的朱世伯,而今告老還鄉,特來探望。你快拜見
世怕。」
    王嬙依言,襝衽拜了下去。朱文達卻在一旁定定地望著,終於哈哈笑了起來:
    「我們早已見過,賢侄女不必多禮!」
    王襄驚異地問:「見過,在哪兒見過?」
    朱文達說:「方纔我在賢弟面前誇贊半天的,溪畔浣洗羅帕的奇女子,就是賢侄女
呀!」
    王襄謙遜地說:「民家小女,何奇之有?」
    朱文達笑著說:「溪畔浣洗羅帕,滿溪為香,如何不奇?早年我離鄉遠遊時,這木
箱溪雖然澄碧,但並不香。如今溪水幽香,我看這溪得改名『香溪』,才能名實相副
了。」
    王襄說:「不瞞世兄,鄉間也早有此種說法,贊譽小女;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叫這
溪河為『香溪』了。」
    朱文達撫掌大笑說:「這叫不謀而合,君子所見略同!」
    這些誇贊的話,王嬙平日也從鄉親鄰里中,時有所聞;然而,今天這位游宦歸來的
老世伯的當面贊譽,仍使她羞顏嫣紅。她燕啼鶯啼地說:
    「老世伯如此贊譽,小侄女如何敢當?山河變異,溪水自香,與王嬙何干,侄女怎
敢貪此天功?」
    朱文達見王嬙十二三歲年紀,出言卻如此不俗,越發心裡喜歡,他一本正經地說:
    「江山變異,天人感應,古今常理,豈能與人事無涉?此事日後必有應驗,那時方
知老夫所言並非虛妄。」
    朱文達問起王嬙讀書的情況,王襄說:「幼小時,我以為女孩兒不必多涉詩文,也
未專門延師教授;然而,她年才六齡,已能暗誦六經。細細問她,原來是孩提時家人抱
她在庭前聽我讀書,默記熟的。我見她還穎慧,從此也教授一些詩文,往往過目成誦。」
    朱文達聽了,不勝贊歎。接著,王襄又講起這樣一件事情:去年七月七日,牽牛織
女鵲橋聚會之夜,家家女子穿七孔針,編結彩縷;工嫡也在庭中擺上金銀黃銅三種針,
陳列瓜果以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是夕,天氣澄爽,天空忽有異香繚繞,奇音響亮。家人
舉目觀看,見有雙鶴引亢嘹唳,盤空而下,雪翎朱頂,徘徊庭際。王嬙欣然上前,抱得
一只。王襄正在驚疑,不知主何徵兆;王嬙卻將白鶴抱在懷中,溫存地撫弄一番,然後
撒手放它凌空飛去。隨即開口笑占一詩。王襄指著壁上一軸黃絹說:「這便是她當日筆
錄下的那首放鶴詩,請世兄不吝指教。」
    朱文達抬眼望去,只見絹軸上用娟秀的筆跡,恭書著:
    
    七夕今朝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仙鶴入懷吉亦巧,忍將異禽鎖籠牢?
    閨閣敢斗巧針黹,更羨青雲展翅翱。

    朱文達看罷,更是連稱絕妙好詩。王嬙接連受到稱讚,反而又增羞顏,自謙幾句,
便托故入內,回望月樓去了。
    王襄見朱文達格外喜愛王嬙,率直說:「世兄如此厚愛小女,如蒙不棄,願結秦晉
之好。」
    朱文達連連搖頭說:「不成,嬙兒是寶坪一只金鳳凰;平兒雖然篤實,也幼讀詩書,
但天賦平平、前程有限,不相般配。你我同窗摯友,嬙兒也如同我的女兒,我豈肯誤
她?」
    王襄見朱文達態度懇切,便說:「既然世兄過謙,他們年紀也還小,就先以兄妹相
處吧。」
    朱文達點頭說:「這樣最好。」
    父輩們談話的中間,朱平自到望月樓前放生池畔看花卉和游魚去了,這時進來,悄
悄催父親回家。
    朱文達這才辭了王襄,父子二人回朱家坪去。從此,朱王兩家常相過從。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網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