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藝錄》讀本
(一六)寫景手法
少陵以流水與不競之心相融貫ヾ。然畫家口號曰:「靠山不靠水」;蓋水本最難狀,
必雜山石為波浪,以鱗介作點綴,不足於水,假物得姿。見北宋董逌《廣川畫跋》卷二
《書孫白畫水圖》ゝ。是以方干《廬阜山人畫水》詩曰ゞ:「常聞畫石不畫水,畫水至
難君得名。」況求畫水中不競之心哉。飛卿生山水畫大盛之世,即目有會,淺山含笑々,
雲根石色,與人心消息相通,其在六法ぁ,為用不可勝言。北宋畫師郭熙《林泉高致集》
第一篇《山水訓》於此意闡發尤詳あ,有曰:「身即山水而取之,則山水之意度見矣。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春山煙雲連綿,
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雲
雲。後來沈顥《畫塵》亦曰:「山於春如慶,於夏如競,於秋如病,於冬如定。」見
《佩文齋書畫譜》卷十四引ぃ。(54—55頁) ヾ唐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ゝ董逌(y□u由),字彥遠。精鑒賞,著有《廣川畫跋》六卷。
ゞ方干:晚唐詩人。
々見溫庭筠《晚歸曲》:「湖西山淺似相笑。」
ぁ六法: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有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
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
あ郭熙著有《林泉高致集》六篇。
ぃ沈顥,清代畫家。《佩文齋書畫譜》,清康熙編定一百卷。
這裡講創作,有兩種:一種是理趣,從景物中聯繫情思,在情思中說出一種道理。
這種道理不是抽像的,是和景物結合的。如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水流得緩,使人的心思停止爭競。雲停著不流動,使人的意念也活動得遲緩了。人在爭
競中,心意用在爭競上,到了自然界裡,忘掉了爭競。說明厭倦競爭的生活,到大自然
中去可以得到心情安定的道理。這個道理不是抽像地說出來的,是從水的緩緩流動,雲
的停止不動中使心裡忘掉爭競中悟出來的。又如杜甫《後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
無私。」看到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是無私心的道理。這個道
理不是抽像地說的,是從江山花柳的供人欣賞中悟出來的。這樣結合景物來說明一個道
理,可稱為「理趣」。是從景物中見理,是詩的。
這裡又講到溫庭筠《晚歸曲》:「湖西山淺似相笑。」這是一種擬人化的手法,寫
出春山的形象。詩人把山看成有生命的,看成山的情意,像郭熙說的,把山看作美人,
春山如美人淡妝而笑,夏山如美人濃妝而艷麗,秋山明淨如美人的明妝,冬山慘淡如睡
美人。這樣擬人化是一種寫法。如李白《敬亭獨坐》:「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
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把山當作朋友,他看山看不厭,認為山看他也看不厭,
所以稱「相看兩不厭」了。這首詩也是擬人化,把山當作朋友,才寫出這樣的詩來。再
有一種寫法,把自然和人相對來寫,如郭熙的《山水訓》:「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
夏山草木繁陰,人坦坦」等,上句寫山景,下句寫人的情緒,景物和人的情緒相結合。
又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一:「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杜甫入蜀已兩年,
看到叢菊兩度開花,故稱「叢菊兩開」。見菊花開而灑淚,這正如杜甫《春望》:「感
時花濺淚」,為感世亂而見花灑淚。「他日」,往日,指過去。「叢菊兩開」寫景物,
「他日淚」,寫自己的感觸。
「孤舟」,杜甫隨身有「孤舟」,寫景物;「一系故園心」,心系故鄉,想坐孤舟
回故鄉。「一系故園心」,寫自己的感觸。這就是寫景物和人的情思的結合。
這裡還提到畫水,指出「水本最難狀,必雜山石為波浪,以鱗介作點綴,不足於水,
假物得姿。」即畫水時,要畫石,水激石起,有波浪才好畫,借石來畫出水的各種姿態。
寫水也這樣。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亂石崩雲,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這裡寫水,先寫「亂石崩雲」,再寫水拍打亂石,卷起千堆雪,才成為驚濤。再像杜甫
《渼陂行》寫坐船游湖:「沉竿續縵深莫測,菱葉荷花淨如拭,宛在中流渤澥清,下歸
無極終南黑。半陂以南純浸山,動影裊窕沖融間。」
「沉竿」兩句是倒裝。船在湖中搖動,先寫近岸水面有「菱葉荷花淨如拭」,在水
裡,所以菱葉荷花乾淨如拭了。再搖到湖的中流,水深了,所以「沉竿續縵深莫測」了。
到了中流,湖水浩渺像海水那樣清,渤澥指海水。終南山倒映在水裡,「下歸無極終南
黑」。水深,所以山影黑了。半湖以南純是山的倒影,山影在水波動定間;裊窕指搖動,
沖融指水波平定。這裡寫水,有用山的倒影來寫的,有用菱葉荷花作陪襯的,所謂「假
物得姿」。
------------------
黃金書屋 掃描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