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十七
      【宋紀七十七】 玄黓閹茂正月,盡闕逢困敦六月,凡二年有奇。

       ○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元豐五年(遼太康八年。壬戌,一零八二年)

    春,正月,癸未朔,不受朝。

    甲申,遼主如混同江。

    丁酉,鐵驪、五國諸長貢方物於遼。

    己亥,白虹貫日。

    辛丑,責授高遵裕郢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劉昌祚永興軍鈐轄。唯種諤以米脂寨
功遷宮。

    乙巳,詳定渾儀官歐陽發進新造渾儀、浮漏,命集其說為《元豐渾儀法要》。

    辛亥,以熙河經制李憲為涇原、熙河、蘭會經略安撫制置使,知蘭州李浩權安撫副
使。帝既釋憲弗誅,憲復上再舉之策,兼陳進築五利,將從之。會李舜舉入奏,具陳師
老民困狀,乃罷兵,趣憲赴闕。己而再議西討,道賜憲銀帛四千,以為經略安撫制置使,
給衛三百,進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後,使復還熙河,仍兼秦鳳軍馬。

    二月,癸丑朔,頒《三省、樞密、六曹條制》。

    烏蠻乞弟遁去,林廣乃率眾深入。會大雨雪,浹旬,始次老人山。山形劍立,度黑
崖,至鴉飛不到山,進次歸來州。天大寒,軍士皆凍墮指,留四日,求乞弟不可得。內
侍麥文昺問廣軍事,廣曰:「賊未授首,當待罪。」文昺乃出所受密詔曰:「大兵深入
討賊,期在梟獲元惡。如已破其巢穴,雖未得乞弟,亦聽班師。」軍中皆呼萬歲。丙辰,
廣以眾還。

    戊午,遼主如山榆澱。

    辛酉,遼詔北南院官,凡給驛者必先奏聞;貢新及奏獄訟,方許馳驛,餘皆禁之。

    癸亥,華陰郡王宗旦薨。

    丁卯,封武昌軍留後宗惠為江夏郡王。

    自納谿之役,師行凡四十日,築樂共城、江山砦、梅嶺、席帽谿堡,西達淯井,東
道納谿,皆控制要害,捷書聞,癸酉,赦梓州路,以歸來州地賜羅氏鬼主。

    進封常樂郡公棟戩為武威郡王,以會兵討夏故也。時夏人欲與棟戩通好,許割賂斫
龍以西地,雲:「如歸我,即官爵一隨所欲。」棟戩拒絕之,訓整兵甲,以俟入討,且
遣使來告。帝召見其使,令歸語棟戩,盡心守圉。每稱其上書情辭忠摯,,雖中國士大
夫存心公家者不過如此。帝知邈川事力固不足與夏人抗,但欲解散其謀,使不與結和而
已。

    壬申,遼以耶律頗德為南府宰相兼知北院樞密使事,以耶律延格為特裡袞,以蕭托
卜嘉兼知契丹行宮都部署事。

    三月,乙酉,提舉江南西路常平等事劉誼上書言:「陛下所立新法,本以為民。為
民有倍稱之息,故與之貸錢;為民有破產之患,故與之免役;為民無聯屬之任,故教伍
保;為民有積貸之不售,故設市易。皆良法也。行之數年,天下訟之,法弊而民病,其
於役法尤甚。」又言:「蹇周輔元立鹽法以救淡食之民,今民間積鹽不售,以致怨嗟;
賣既不行,月錢逋負,追呼刑責,將滿江西。其勢若此,則安居之民轉為盜賊,其將奈
何?」帝以誼職在奉行法度,既有所見,自合公心陳露,輒敢張惶上書,特勒停。

    己亥,以日當食,避殿,減膳;赦天下,降死罪一等,流以下原之。

    詔杭州歲修吳越王墳廟。

    壬寅,鄜延路副總管曲珍敗夏人於金湯。

    乙巳,御集英殿,賜進士、明經諸科黃裳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一千四百二十八
人。裳。南劍州人也。

    庚戌,黃龍府女真部長附於遼,予官,賜印綬。

    是月,遼行秬黍所定升鬥。

    夏,四月,壬子朔,雲陰,日食不見。

    甲寅,御殿,復膳。

    己未,知延州沈括奏遣曲珍將兵於綏德城,應援討葭蘆寨左右見聚羌落;從之。

    壬戌,崇文院校書楊完編類《元豐以來詳定郊廟禮文》,成三十卷以進。

    遼以耶律世遷為上京留守。

    乙丑,以直龍圖閣徐禧知制誥兼御史中丞。

    癸酉,官制成,以王珪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蔡確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初議官制,蓋仿《唐六典》,事無大小,並中書取旨,門下審覆,尚書受而行之;
三省分班奏事,各行其職,而政柄並歸中書。確說珪曰:「公久在相位,必拜中書令。」
珪信不疑。一日,確因奏事罷,留身密言:「三省長官位高,恐不須置令,但以左右僕
射兼兩省侍郎足矣。」帝從之。故確名為次相,實專政柄,珪拱手而已,凡除吏皆不與
聞。

    帝雖以次序相珪、確,然不加禮重,屢因微失罰金,每罰輒門謝。宰相罰金門謝,
前此未有,人皆恥之。

    甲戌,以知定州章惇為門下侍郎,參知政事張璪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蒲宗孟為尚
書左丞,翰林學士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錄唐段秀實後,復其家。

    蔡確既為右僕射,且兼中書侍郎,欲以自大,乃議尚書省關移中書,當加上字以重
之。王安禮爭曰:「三省皆政事所自出,禮宜均一;確乃欲因人而為輕重,是法由人變
也,非所以敬國家。」已而正色問帝曰:「陛下用確為宰相,豈以才術卓異有絕人者?
抑亦敘遷適在此位邪?」帝曰:「適在此位耳。」安禮顧謂確曰:「陛下謂適在此位,
安得自大!」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確小人,不宜大用,弗聽。

    時李憲乞再舉伐夏,帝以訪輔臣,王珪對曰:「向所患者用不足,朝廷今捐錢鈔五
百分緡,以供軍食有餘矣。」王安禮曰:「鈔不可啖,必變而為錢,錢又變為芻粟。今
距出征之期才兩月,安能集事?」帝曰:「李憲以為已有備,彼宦者能如是,卿等獨無
意乎?唐平淮蔡,唯裴度謀議與主同,今乃不出公卿而出於閹寺,朕甚恥之。」安禮曰:
「淮西,三州耳,有裴度之謀,李光顏、李愬之將,然猶引天下之兵力,歷歲而後定。
今夏氏之強非淮蔡比,憲才非度匹,諸將非有光顏、愬輩,臣懼無以副聖意也。」

    丁丑,呂公著罷。始議五路舉兵伐夏,公著諫,不聽;尋上表求罷,仍謁告不出。
帝封還其奏,賜手詔曰:「在廷之臣,可為腹心之寄,無逾卿者,安得自暇自逸!」公
著乃復起視事。及西師無功,將圖再舉,公著又固諫,帝不悅。會章惇自定州召為門下
侍郎,公著因乞代惇守邊;章再上,乃命以資政殿學士知定州。

    五月,辛巳朔,行官制。詔尚書省左、右僕射、丞合治省事。

    辛卯,手詔:「自頒行官制以來,內外大小諸司,凡有申稟公事,日告留滯,比之
舊日中書,稽延數倍,眾皆有不辦事之憂。可速根研裁議,早令快便,大率止如舊中書
發遣可也。」帝又以命令稽緩語輔臣,頗悔改官制。蔡確等慮帝意欲罷之,乃力陳新官
制置祿,比舊月省俸錢三萬餘貫,帝意乃止。

    己丑,三省言:「九寺、三監分隸六曹欲申明行下。」帝曰:「不可。一寺、一監,
職事或分屬諸曹,豈可專有所隸!宜曰九寺、三監於六曹隨事統屬,著為令。」

    詔尚書六曹分隸六察。

    癸巳,作尚書省。

    豐州卒張世矩等作亂,伏誅。詔家屬應緣坐者,押赴豐州處斬;其黨王安以母老,
詔特原之。

    戊戌,詔兩省官舉可任御史者各二人。

    種諤西討,得銀、夏、宥三州而不能守。知延州沈括請城古烏延城以包橫山,下瞰
平夏,使敵不得絕沙漠。甲辰,遣給事中徐禧及內侍押班李舜舉往鄜延議之。舜舉退,
詣政府,王珪迎謂曰:「朝廷以邊事屬押班及李留後,無西顧之憂矣。」舜舉曰:「西
郊多壘,卿大夫之辱也。相公當國,而以邊事屬二內臣,可乎?內臣止宜供禁延灑掃,
豈可當將帥之任!」聞者代為珪慚焉。

    六月,辛亥朔,環慶經略司遣將與夏人戰,破斬其統軍二人。

    遼主如納葛濼。

    甲寅,監修國史王珪上《兩朝正史》一百二十卷。是書比《實錄》事跡頗多,但非
寇准而是丁謂,托帝詔旨,時以為譏。

    丙辰,詔:「自今事不以大小,並中書省取旨,門下省覆奏,尚書省施行。三省同
得旨事,更不帶三省字行出。」從王安禮言也。是日,輔臣有言中書省獨取旨,事體太
重,帝曰:「三省體均,中書揆而議之,門下審而覆之,尚書承而行之;苟有不當,自
可論奏,不當緣此以亂體統也。」先是官制所雖仿舊三省之名,而莫能究其分省設官之
意,乃厘中書、門下、尚書為三,各得取旨出命,紛然無統紀,至是帝一言乃定。

    夏遣使貢於遼。

    丁巳,遼以耶律頗德為北院樞密使,耶律巢為南府宰相,劉筠為南院樞密使,蕭托
卜嘉兼知北院樞密使事,王績為漢人行宮都部署。遼主欲立皇孫延禧為嗣,恐無以釋眾
人之疑,乃出駙馬都尉蕭酬斡為國舅詳袞。

    戊午,詔編錄《仁英兩朝寶訓》。

    癸亥,詔:「尚書省六曹事應取旨者,皆尚書省檢具條例,上中書省。」又詔:
「中書、門下省已得旨者,自今不得批答刀行下,皆送尚書省施行。著為令。」又詔:
「尚書省得彈奏六察御史失職。」

    乙丑,准布貢於遼。

    壬申,廣南西路轉運使馬默言安化州蠻作過,帝曰:「默意欲用兵耳;用兵大事,
極須謹重。向者郭逵征安南,與昨來西師,兵夫死傷皆不下二十萬。有司失一死罪,其
責不輕。今無罪置數十萬人於死地,朝廷不得不任其咎也。」

    帝臨御久,群臣俯伏聽命,無能有所論說,時因奏事有被詰責者,王安禮進曰:
「陛下固聖,而左右輔弼,宜擇自好之士有廉隅者居之,則朝廷尊。至於論事苟取容悅,
偷為一切之計,人主將何便於此!」帝善其言。

    丙子,遼以耶律慎思知右伊勒希巴事。

    是月,河溢北京內黃埽。

    秋,七月,辛巳,廣南西路經略司言知宜州王奇與賊戰,敗績。

    壬午,詔罷大理官赴中書省讞案。

    戊子,詔御史中丞舒亶舉任言事或察官十人。

    種諤謀據橫山,其志未已,遣子樸上其策。會朝廷命徐禧、李舜舉至鄜延議邊事,
諤入對,言曰:「橫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人物勁悍善戰,且有鹽鐵之利,夏人恃
以為主;其城壘皆控險,足以守禦。今之興功,當自銀州始,其次遷宥州於烏延,又其
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則橫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鹽州,則橫山強兵、戰馬、山
澤之利,盡歸中國,其勢居高俯視興、靈,可以直覆巢穴。」

    及禧至延州,奏乞趣諤還。諤在道,禧已與沈括定議,先城永樂埭,乃上言:「銀
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故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陰天塹,實不如永樂
之形勢險厄。竊惟銀、夏、宥三州陷沒百年,一日興復,於邊將事功實為俊偉;但建州
之始,煩費不資。若選擇要會,建置堡柵,名雖非州,實有其地,舊來疆塞,乃在心腹。
已與沈括議築砦堡各六,自永樂埭至長城嶺置六砦,自背岡川至布娘堡置六堡。」從之,
詔禧護諸將往城永樂,括移府並塞總兵為援,陝西轉運判官李稷主饋餉。

    甲午,遼主如秋山。

    己酉,始建雩壇於南郊之左,祀上帝,以太宗配。

    是月,決大吳埽堤,以舒靈平下埽危急。

    遼南京霖雨,沙河溢,永清、歸義、新城、安次、武清、香河六縣傷稼。

    八月,進封皇子均國公傭為延安郡王;以昭容硃氏為賢妃。

    康申,帝有疾。詔歲以四孟月朝獻景靈宮。

    辛未,降鳳州團練使種諤為文州刺史,以言者論諤前迂路出綏德,老師費財故也。
種諤自入對還,極言城永樂非計,徐禧怒,變色,謂諤曰:「君獨不畏死乎,敢誤成
事?」諤曰:「城之必敗,敗則死;違節制亦死;死於此,猶愈於喪國師而淪異域也。」
禧度不可屈,奏留諤守延州,而自率諸將往築之。甲戌,城永樂。版築方興,羌數十騎
濟無定河覘役;曲珍將追殺之,禧不許。

    戊寅,河決鄭州原武埽,溢入利津陽武溝、刁馬河,歸納梁山濼。

    詔曰:「原武決口已奪大河四分以上,不大治之,將詒朝廷巨憂。其輟修汴河堤岸
司兵五千,並力築堤修閉。」

    九月,甲申,永樂城成,距故銀州治二十五裡,賜名銀川砦。徐禧等還米脂,以兵
萬人屬曲珍守之,李稷輦金銀鈔帛充牛刃其中,欲誇示禧,以為城甫就而中已實。永樂
接宥州,附橫山,夏人必爭之地。禧等去,夏人即來攻;曲珍使報禧,禧不之信,曰:
「彼若即來,是吾立功取富貴之秋也。」邊人馳告者十數,禧乃挾李舜舉等赴之。大將
高永亨曰:「城小人寡,又無水泉,恐不可守。」禧以為沮眾,械送延州獄。丙戌,禧、
舜舉復入永樂城。夏人傾國而至,號三十萬,禧登城西望,不見其際。丁亥,夏人漸逼,
永亨兄永能,請及其未陣擊之,禧曰:「爾何知!王師不鼓不成列。」乃以萬人陣城下,
坐譙門,執黃旗令眾曰:「視吾旗進止。」賊分兵進攻,抵城下。曲珍陣於水際,軍不
利,將士皆有懼色,遂白禧曰:「今眾心已搖,不可戰,戰必敗,請收兵入城。」禧曰:
「君為大將,奈何遇敵不戰,先自退邪?」俄夏人縱鐵騎渡水,或曰:「此號鐵鷂子,
當其半濟擊之,乃可以逞;得地,則其鋒不可當也。」禧不聽。鐵騎既濟,震盪沖突。
時鄜延選鋒軍最為驍銳,皆一當百,先接戰,敗,奔入城,蹂後陣。夏人乘之,師大敗,
將校寇偉、李師古、高世才、夏儼、程博古及使臣十餘輩、士卒八百餘人盡沒。曲珍與
殘兵入城,崖峻徑窄,騎緣岸而上,喪馬八千匹。夏人遂圍城。

    初,沈括奏夏人逼永樂,見官兵整乃還,帝曰:「括料敵疏矣。彼來未出戰,豈肯
遽退邪?必有大兵在後。」已而果然。

    己丑,帝以疾愈,降京畿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

    庚寅,遼主謁慶陵。

    壬辰,遼遣使行視畿縣民被水患者。

    乙未,詔李憲、張世矩將兵救永樂,又令沈括遣人與夏約,退軍,當還永樂地。

    夏人圍永樂城,厚數裡,游騎掠米脂,且據其水砦。將士晝夜血戰,城中乏水已數
日,鑿井不得泉,渴死者大半,至絞馬糞汁飲之;夏人蟻附登城,尚扶創格鬥。沈括、
李憲援兵及饋餉,皆為游騎所隔。種諤怨徐禧,不遣救。曲珍度不可支,請禧乘兵氣未
竭,潰圍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將而奔,眾心搖
矣。」珍曰:「非敢自愛,但敕使謀臣同沒於此,懼蜃國耳。」高永能亦勸李稷盡捐金
帛募死士力戰以出,皆不聽。夏人呼珍來講和,呂整、景思義相繼而行。夏人髡思義,
囚之。戊戌夜,大雨,夏人環城急攻,城遂陷。高永能孫昌裔勸永能從間道出,永能歎
曰:「吾結髮從事西羌,戰未嘗挫。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
顧易一卒敝衣,戰而死。徐禧、李舜舉、李稷,皆為亂兵所害;曲珍、王湛、李浦、呂
整,裸跣走免;蕃部指揮馬貴,獨持刀殺數十人而死。夏人耀兵於米脂城下,乃還。

    禧好談兵,每雲:「西北可唾手取,恨將帥怯耳!」中惠卿力引之,故不次用。自
靈州之敗,秦、晉困棘,天下企望息兵,而括、諤陳進取之策,禧更以邊事自任,狂謀
輕敵,至於覆沒。舜舉資性安重,與人言,未嘗及宮省事,至是被圍急,斷衣襟作奏曰:
「臣死無所恨,願朝廷勿輕此賊!」

    庚子,安化蠻寇宜州,知州王奇死之,詔贈忠州防御使。

    丁未,遼主駐藕絲澱;大風雪,牛馬多死,賜扈從官以下衣、馬有差。

    是月,河溢滄州南皮上下埽,又溢清地埽,又溢永靜軍阜城下埽。

    冬,十月,戊申朔,沈括、種諤奏:「永樂城陷,漢、蕃官二百三十人,兵萬二千
三百餘人皆沒。」帝涕泣悲憤,為之不食。早朝,對輔臣痛哭,莫敢仰視,既而歎息曰:
「永樂之舉,無一人言其不可者。」浦宗孟進曰:「臣嘗言之。」帝正色曰:「何嘗有
言!」在內惟呂公著,在外惟趙离,嘗言用兵非好事耳。」初帝之除禧也,王安禮諫曰:
「禧志大才疏,必誤國事。」不聽,及敗,帝曰:「安禮每勸朕勿用兵,少置獄,蓋為
此也。」自熙寧開邊以來,凡得夏葭蘆、吳保、義合、米脂、浮圖、塞門六堡,而靈州、
永樂之役,官軍、熟羌、義保死者六十萬人,錢粟銀絹以萬數者不可勝計。帝始知邊臣
不足任,深悔用兵,無意西伐矣。

    辛亥,提舉汴河堤岸司言:「洛口廣武埽大河水漲塌岸,壞下牌頭門,萬一入汴,
人力無以枝梧,密邇都城,可為深慮。」詔都水監官速往護之。

    甲寅,知延州沈括,以措置乖方,責授均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鄜延路副都總管
曲珍,以城陷敗走,降授皇城使。

    乙卯,遼主命耶律華格傅導梁王延禧,加金吾衛大將軍。

    乙丑,詔贈永樂死事臣徐禧吏部尚書,李舜舉昭化軍節度使,並賜謚忠愍;李稷工
部侍郎;高永能房州觀察使,錄其子世亮為忠州刺史;入內高品張禹勤皇城使。各推恩
賜贈有差。

    壬申,詔戶部右曹於京東、淮、浙、江、湖、福建十二路發常平線八百萬緡輸元豐
庫。自熙寧以前,諸路榷酤場率以酬衙前之陪備官費者,至熙寧行免役,乃罷收酒場,
聽民增直以售,取其價以給衙前。時有坊場錢,至元豐初,法既久,儲積贏羨。司農寺
請歲發坊場百萬緡輸中都,三年,遂於寺南作元豐庫貯之,幾百楹。凡錢帛之錄諸司,
非度支所主,輸之,數益廣,欲以待非常之用焉。

    資政殿學士、知太原府呂惠卿加大學士,入見,將使仍鎮鄜延。惠卿言:「陝西之
師,非唯不可以攻,亦不可以守,要在大為形勢而已。」帝曰:「如惠卿言,是陝西可
棄也,豈宜委以邊事!」癸酉,數其輕躁矯誣之罪,斥知單州。

    種諤本意身任統帥,謂成功在己,而為徐禧、沈括所外。賊圍永樂,諤以守延為名,
觀望不救,永樂遂陷。帝冀其後效,置不問,且虞賊至,就命知延州。

    丙子,遼主謁乾陵。

    十一月,戊寅朔,罷御史察諸路官司,如有不職,令言事御史彈奏。著為令。

    景靈宮成,辛巳,百官班於集英殿門,帝詣蕊珠、凝華等殿行告遷禮。壬午,奉安
神御於十一殿。癸未,初行朝獻禮。乙酉,以奉安神御赦天下,官與享大臣子若孫一人。
庚寅,宴侍祠官於紫宸殿。

    十二月,丁巳,新樂成。

    庚申,遼主降皇後蕭氏為惠妃,出居乾陵,還其妹於母家。

    辛酉,原武決河口塞。

    甲子,浚京師城外四壁之壕。

    丙子,錄永樂死事將皇城使寇偉、東上閤門副使景思誼等,贈恤有差。

       ○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元豐六年(遼太康九年)

    春,正月,丁丑朔,御大慶殿受朝,用新樂。先是帝以朝會儀物敝,當改為,詔閤
門、御史台詳定朝會儀,更造仗衛、輿輅、冠服,至是始陳於殿。儀鸞司幕屋壞,毀玉
輅。

    辛巳,遼主如春水。

    乙未,詔修周、漢以來陵廟。

    乙巳,御崇政殿閱武士。

    丙午,封楚三閭大夫屈平為忠潔侯。

    二月,丁未朔,夏人圍蘭州,數十萬眾奄至,已據兩關,李浩閉城距守。鈐轄王文
顧請擊之,浩曰:「城中騎兵不滿數百,安可戰?」文郁曰:「賊眾我寡,正當折其鋒
以安眾心,然後可守。此張遼所以破合肥也。」及夜,集死士七百餘人,縋城而下,持
短刃突之,賊驚潰,爭渡河,溺死者甚眾。

    丙辰,以夏人犯蘭州,貶李憲為經略安撫都總管。以王文郁為西上閤門使,代李浩
知蘭州。

    甲子,三省言:「御史台六察按官,以二年為一任。欲置簿,各書其糾劾之多寡當
否為殿最,歲終條具,取旨升黜,事重者隨事取旨。」從之。

    三月,辛卯,夏人寇蘭州,副總管李浩以衛城有功,復隴州團練使。

    丙申,河東將薛義敗夏人開葭蘆西嶺。

    己亥,河東將高永翼敗復人於真卿流部。

    夏,四月,丙午朔,遼境大雪,平地丈餘,馬死者十之六七。

    辛亥,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知延州種諤卒。諤善馭將士,然殘忍好殺,左右有犯
者,立斬之;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諤飲食自若。敵亦畏其敢戰,故數有功。自熙寧
初,諤首興邊事,再舉西伐,皆其始謀,終致永樂之敗,每恨為徐禧、沈括所抑,疽發
背而卒。議者謂諤不死,邊事不已。

    甲子,禮部郎中林希上《兩朝寶訓》。

    李浩敗夏人於巴放谿。

    辛未,雨土。

    是月,中書捨人曾鞏卒。鞏為文自成一家。少與王安石游,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
於歐陽修;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帝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
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
其勇於有為,吝於改過耳。」呂公著嘗言於帝曰:「鞏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
故不至大用。

    五月,庚寅,以旱慮囚。

    夏人寇蘭州,圍九日。甲午,大戰,侍禁韋定死之。

    癸卯,詔賜資州孝子支漸粟帛。

    是月,遼主如黑嶺。

    夏人寇麟州神堂砦,知州訾虎督兵出戰,敗之。詔虎自今毋得輕易出入,恐失利損
威以張虜勢,遇有寇邊,止令裨將以兵捍逐。

    六月,乙巳朔,詔御史台六察各置御史一員。

    癸丑,以禮部尚書黃履為御史中丞。履以大臣多因細故罰金,遂言:「大臣罪在可
議,黜之可也,可恕,釋之可也,豈可罰以示辱哉?」時又制侍郎以下不許獨對,履言:
「陛下博訪庶政,雖遠外微官,猶令獨對,顧於侍從乃弗得邪?」遂刊其制。御史翟忠
言事,有旨詰所自來。履諫曰:「御史以言為職,非有所聞,則無以言。今乃究其自來,
則人將懲之,台諫不復有聞矣。」

    先是詔大理兼鞫獄所承內降公事,意必傅重;少卿韓晉卿獨持平核實,無所上下,
帝知其才,尚書省建,擢刑部郎中。天下大辟請讞,執政或以為煩,將劾不應讞者,晉
卿適白事省中,因曰:「聽斷求實,朝廷之心也。今讞而獲戾,後不來矣。」議者或引
唐日覆奏,欲令天下庶獄悉從奏決,晉卿曰:「法在天下,而可疑、可矜者上請,此祖
宗制也。今四海一家,欲械系待朝命,恐罪人之死於獄多於伏辜者矣。」朝廷皆從之。

    己未,遼主駐散水原。甲子,以耶律阿蘇為契丹行宮都部署,以耶律慎思為北院樞
密副使。

    庚午,遼主命諸路檢校脫戶罪至死者原之。

    閏月,乙亥朔,夏主秉常遣使來貢。永樂之役,夏人亦以是困敝,其西南都統昴星
嵬名濟移書涇原劉昌祚,乞通好如初。昌祚以聞,帝諭昌祚答之。及入寇屢敗,國用益
竭,乃遣使來貢,上表曰:「臣自歷世以來,貢奉朝廷,無所虧,迨至於近歲,尤甚歡
和。不意憸人誣間,朝廷特起大兵,侵奪疆土城砦,因茲構怨,遂致交兵。今乞朝廷示
以大義,特還所侵。倘垂開納,別效忠勤。」帝賜詔曰:「比以權強,敢行廢辱,朕令
邊臣往問,匿而不報。王師徂征,蓋討有罪。今遣使造庭,辭禮恭順,仍聞國政悉復故
常,益用嘉納。已戒邊吏毋輒出兵,爾亦慎守先盟。」

    戊寅,詔陝西、河東經略司,其新復城砦徼循,毋出二三裡;夏之歲賜悉如其舊,
唯乞還侵疆不許。

    遼主知庶人浚之冤,悔恨無及,追謚為昭懷太子,以禮改葬玉峰山。

    丙戌,汴水溢。

    丁亥,准布貢於遼。

    己丑,遼以知興中府事邢熙年為漢人行宮都部署;以漢人行宮都部署王績為南院樞
密副使。

    丙申,守司徒、開府儀同三司韓國公富弼卒,謚文忠。

    弼年八十,懷不能已,上疏論治道之要曰:「臣聞自古致天下治亂者,不出二端而
已:諛佞者進,則人主不聞有過,惟惡是為,所以致亂;讜直者進,則人主日有開益,
惟善是從,所以致治。臣自離朝廷,退居林下,間亦仰知時政,大率諛佞者競進,讜直
者居外,雖有在朝者,蓋恐觸忤奸邪,亦皆結舌不敢有所開陳。」疏奏,帝謂輔臣曰:
「富弼有疏來。」章惇曰:「弼言何事?」帝曰:「言朕左右多小人。」惇曰:「盍令
分析孰為小人?」帝曰:「弼三朝老臣,豈可令分析!」王安禮進曰:「弼之言是也。」
罷朝,惇咎安禮曰:「右丞對上之言失矣。」安禮曰:「吾儕今日曰『誠如聖諭』,明
日曰『聖學非臣所及』,安得不謂之小人?」惇無以對。

    弼既上疏,又條陳時政之失以待上問,手封以付其子紹庭。及卒,紹庭上之。其略
曰:「今日上自輔臣,下及庶士,畏禍圖利,習成弊風,忠詞讜論,無復上達,致陛下
聰明蔽塞。天下禍患已成,尚不知警懼改悔,創艾補救,日甚一日,殆將無及。陛下即
位之初,邪臣納說圖治之際,聽受失宜,自謂能拒絕眾人,不使異論得行,然後聖化可
運,事功可成。此蓋奸人自謀,利於苟悅,而柄任之臣,欲專權自肆以成己志,遂誤陛
下,放斥忠直,進而邪佞,忠言杜絕,諂諛日聞。去歲納邊臣妄議,大舉以討西戎,師
徒潰敗,兩路騷然。當舉事之初,執政大臣、台諫、侍從,苟能犯顏極諫,則聖心自回,
禍難自息矣。臣不知是時小大之臣,有為陛下力爭其不可者乎?今久戍未解,百姓困窮,
豈諱過恥敗不思救禍之時?天地至仁,寧與羌夷校曲直勝負!願歸其侵地,休兵息民。
朝廷之事,莫大於用人。夫輔弼之任,論議之職,皆當極天下之選。彼貪寵患失,柔從
順媚者,豈可使之?事一出於上,則下莫任其責,小人因得以為奸,事成則下得竊其利,
事不成則君獨當其咎,豈上下同心,君臣一德之謂邪?」又曰:「宮闈之臣,委之統制
方面,皆非所宜。在外則挾權怙寵,陵轢上下。入侍左右,寵祿既過,則驕怨易啟,勢
位相及,猜奪隨至,立黨生禍。」又曰:「興利之臣,虧損國體,為上斂怨。至若為場
以停民貸,造捨而蔽舊屋,榷河舟之載,擅路糞之利,急於斂取,道路嗟怨,此非上所
以與民之意也。」

    弼恭儉好禮,與人言,雖幼賤必盡敬,氣色穆然,不見喜慍。其好善疾惡,蓋出於
天性。常言:「君子與小人並處,其勢必不勝。君子不勝,則奉身而退,樂道無悶。小
人不勝,則交結構扇,千岐萬轍,必勝而後已;迨其得志,遂肆毒於善良,求天下不亂,
不可得也。」弼忠義之性,老而彌篤,家居一紀,斯須未嘗忘朝廷。

    江、淮等路發運司歲漕谷六百二十萬,副使蔣之奇領漕事,以是月至京師,入覲。
帝問勞備至,賜三品服,且曰:「朕不復除官,漕事一以委卿。」之奇辭謝,因條畫利
病三十餘事,多見納用。

    秋,七月,乙巳,遼主獵於馬尾山。

    乙卯,祔孝惠、孝章、淑德、章懷皇後於廟。

    丙辰,孫固引疾求去,遂罷為觀文殿學士、知河陽。以同知樞密院韓縝知樞密院,
戶部尚書安燾同知樞密院。

    丁巳,遼主謁慶陵。癸亥,禁外官於部內貸取息,及使者館於民家。

    八月,己卯,太白晝見。

    乙酉,前桐城縣尉周諤上書,詔中書省記姓名。帝日閱匭函,小臣所言利害,無不
詳覽如此。

    辛卯,蒲宗孟罷。先是宰執同對,帝有無人才之歎,宗孟曰:「人才半為司馬光邪
說所壞。」帝不語,直視宗孟久之。宗孟懼甚,無以為容。帝復曰:「蒲宗孟乃不取司
馬光邪?未論別事,其辭樞密副使,朕自即位以來,唯見此一人。它人雖迫之使去,亦
不肯矣。」又因泛論古今人物,宗孟盛稱揚雄之賢,帝作色曰:「揚雄劇秦美新,不佳
也。」罷朝,王安禮戲宗孟曰:「揚雄為公坐累。」至是御史論其荒於酒色及繕治府捨
過制,遂守本官,知汝州。

    以尚書右丞王安禮為尚書左丞,吏部尚書李清臣為尚書右丞。

    九月,癸卿朔,日有食之。

    戊辰,起居郎蔡京言:「舊修起居注官二員,不分左右,故月輪一員修纂。今起居
郎、捨人分隸兩省,所以備左右史官,則左當書動,右當書言。乞自今,起居郎、捨人
隨左右分記言動。」從之。

    己酉,遼主射熊於白石山,加圍場使尼噶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辛未,五國部長貢於遼。

    壬申,遼主召北南樞密院官議政事。

    冬,十月,癸酉朔,夏國主秉常遣使上表,請復修職貢,乞還舊疆。安燾言:「地
有非要害者,固宜予之。然虜情無厭,當使知吾宥過而罷兵,不可示以厭兵之意。」帝
乃賜秉常詔,言:「地界已令鄜延路移牒宥州施行,其歲賜候地界了日依舊。」

    丁丑,遼主謁觀德殿。

    己卯,遼南院樞密使劉筠卒。

    戊子,封孟軻為鄒國公,以吏部尚書曾孝寬言孟軻未加爵命故也。

    壬辰,遼混同郡王耶律伊遜在萊州,私藏兵甲,且謀奔宋;事覺,遼主命縊殺之。

    癸巳,會稽郡王世清薨。

    庚子,尚書省成。

    十一月,癸卯,加上仁宗謚曰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英宗謚曰
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神富孝皇帝。甲辰,朝獻景靈宮。乙巳,朝太廟。丙午,
祀昊天上帝於圓丘,以太祖配,始罷合祭天地。還,御宣稈門,大赦。

    遼進封梁王延禧為燕國王,大赦。

    以南院宣徽使蕭謨噶為南府宰相,以三司使王經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

    甲寅,判河南府潞國公文彥博,以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致仕。

    庚申,幸尚書省,召六曹長貳以下,詢以職事,因誡敕焉。

    是月,遼定諸令史、譯史遷敘等級。

    十二月,丁亥,遼以邢熙年知南院樞密使事。辛卯,以王言敷為漢人行宮都部署。

    先是高麗王徽殂,遼命其子三韓國公勳權知國事,至是勳復殂。

    是年,遼放進士李君裕等五十一人。

       ○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元豐七年(遼太康十年)

    春,正月,辛丑朔,遼主如春水。

    丙午,以洺州防御使世准為安定郡王。

    遼復建南京奉福寺浮圖。

    癸丑,夏人寇蘭州,李憲等擊走之。

    甲寅,進賢妃硃氏為德妃。

    辛酉,詔黃州團練副使蘇軾移汝州。帝每憐軾才,嘗語輔臣曰:「國史大事,朕意
欲俾蘇軾成之。」輔臣有難色,帝曰:「非軾則用曾鞏。」其後鞏亦不副上意,帝復有
旨起軾,以本官知江州。蔡確、張璪受命,王珪獨以為不可。明日,改江州太平觀,又
明日,命格不下。於是卒出手答刀,徙汝州,有「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才實難,
不忍終棄」之語。軾上表謝,且言有田在常州,願得居之。帝從其請,改常州團練副使。

    戊辰,遼主如山檢澱。

    二月,庚午朔,河北轉運使、措置河北糴便吳雍言:「見管人糧、馬料總千一百七
十六萬石,奇贏相補,可支六年。河北十七州邊防大計,倉廩充實,雖因藉豐年,實以
吏能幹職。同措置王子淵,在職九年,悉心公家,望考察成效,以勸才吏。」詔賜子淵
紫章服。

    甲戌,太師致仕文彥入覲,置酒垂拱殿。

    癸未,進封濮陽郡王宗暉為嗣濮王,封宗晟為高密郡王,宗綽建安郡王,安隱安康
郡王,宗瑗漢東郡王,宗愈華原郡王。

    三月,辛丑,賜文彥博宴於瓊林苑,帝制詩以賜之。

    丁巳,大宴群臣於集英殿,皇子延安郡王侍立於御座之側,王珪率百僚廷賀。及升
殿,帝命珪等與王相見,久之,王乃退。王未出閤,帝特令侍宴以見群臣。

    遼主命知制誥王師儒、牌印郎君耶律固傅導燕王延禧。遼主追念蕭烏納保護皇孫之
功,嘗謂師儒等曰:「烏納忠純,雖狄仁傑之輔唐,烏珍之立穆宗,無以過也。卿等宜
達燕王知之。」旋命烏納以殿前都點檢輔導燕王。

    庚申,御崇政殿大閱。

    壬戌,詔以太學外捨生錢唐周邦彥為試太學正。邦彥獻《汴都賦》,文采可取,故
擢之。

    夏,四月,丁丑,賜饒州童子硃天賜《五經》出身。

    女真貢良馬於遼。

    癸巳,夏人寇延州安塞堡,將官呂真敗之。

    五月,壬子,慮囚,降死罪一等,杖以下釋之。

    庚申,詔中書捨人蔡卞往江寧府省視王安石疾病。卞,安石之婿也。

    壬戌,詔:「自今春秋釋奠,以鄒國公孟軻配食文宣王,設位於兗國公之次。」又
追封荀況為蘭陵伯,揚雄為成都伯,韓愈為昌黎伯,以世次從祀於二十一賢之間。

    詔諸路帥臣、監司等舉大使臣為將領。

    遼主駐散水原。

    乙丑,准布貢於遼。

    六月,禮部言:「歐陽修等編《太常因革禮》,始自建隆,訖於嘉祐,為百卷。嘉
祐之後,闕而不錄。熙寧以來,禮文製作,足以垂法萬世,乞下太常,委博士接續編纂,
以備討閱。」從之。

    丙子,夏人寇德順軍,巡檢王友死之。

    戊子,集禧觀使王安石請以所居園屋創禪寺,乞賜名額,從之,以保寧禪院為額。
安石自子雱死,晚年痛悼不已,遂捨半山園宅為寺,又割田為常住,以薦冥福雲。

    辛卯,江夏郡王宗惠卒。

    壬辰,遼禁毀銅錢為器。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