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狂喜的藝術
      第七章 開悟:一個沒有終點的起點
        
              靜心就是進入內在世界。這個旅程是沒有終點的。沒有終點的意思是指門打開了,一直
      開著,直到門本身變成宇宙。靜心像花一樣盛開,一直開下去,直到花開本身變成宇宙。這
      個旅途是沒有盡頭的,它有開始,但永遠不會結束。開悟沒有深淺程度之分。一旦悟了就是
      悟了。它就好像是跳進了海洋的感覺。你跳下去,你同它化為一體,就像一滴水掉入海中而
      同它變成一體一樣。但那並不是指你已經認識了整個海洋。
          那個片刻是全然的:拋棄自我的那一個片刻,消除自我的那一個片刻,無我的那一個片
      刻是全然的;它是完整的。就你來說,它是完美的。但是對海洋來說、對那神性來說,它只
      是一個開始,而且不會有結束。
          記住一點:無知是沒有起點的,但它有一個終點。你無法知道自己的無知開始於哪一
      點,你一直發現它在那裡,你一直陷在無知的泥潭中。你從不知道那個開始,沒有開始。
          無知是無始而有終。開悟是有始而無終。而這兩者化為一體,兩者就是一體。開悟的開
      始與無知的結束是同一個點。它是同一個點,是一個有著兩副面孔的危險的點,一副面孔朝
      著沒有起點的無知,另一副面孔朝著沒有終點的開悟的起點。
          所以你已達到開悟,但你還是從來沒有達到它。你來到了它,你掉進了它,你與它成為
      一體,但是仍然有一個廣大的未知存在著。那就是開悟的美,那就是開悟的奧妙。
          如果開悟就能知道一切,那就沒有奧秘了;如果一切都是已知的,整件事將會受得很醜
      陋,那樣就不會有奧秘了,每一樣東西也都是死的了。所以開悟不是這層意義上的「知
      道」,它不是一個自殺性質的「知道」,它是進入更偉大的奧秘的一個入口。「知道」
      (knowing)的意思是你已經知道有奧秘,你已經覺知到奧秘。它不是說你已經解答了奧
      秘,它不是說有一條數學公式,這下一切都知道了。相反,開悟的知道意味著你已經走到了
      那個奧秘變成為最終目的的那個點。你已經知道了這是最終的奧秘,你已經知道它是一個奧
      秘,現在它已經變得那麼神秘,以至於你並不指望去解答它。現在,你不再抱任何希望。
          然而,它不是絕望,它不是失望,它只是對奧秘的本性的領悟。奧秘就是那麼的不可解
      釋;奧秘就是這樣,那個要想求解的努力是荒謬可笑的;奧秘就是這樣,那個靠智力來求得
      解答的嘗試是毫無意義的。你已經走到了思維的盡頭。現在,根本沒有了思維,知道就開始
      了。
          但這是和科學的「知道」不相同的某種東西。「科學」這個詞的意思便是知道,但這個
      知道是使奧秘不再成為奧秘。宗教的知道恰恰相反,它不是去解開真實存在的奧秘,反而是
      使原來知道的一切重新變得神秘了,甚至連你原來有把握、絕對有把握的事情都變得神秘
      了。現在連那扇門都不見了。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切都變得沒有門了——沒有盡頭,無法解
      決。
          必須在這樣的意義上認識知道:它是參與participating)存在所獨有的奧秘;它是對
      生命的奧秘說「是」。理性,也即理性的理論,現在不存在了,你同它直面相對。這是一種
      存在性的遭逢,不通過頭腦,而是通過你,整體的你。現在,你可以從每一個地方感覺到
      它:從你的身體、你的眼睛、你的手、你的心。整個人格同整個奧秘接觸了。
          這只是一個開始。永遠不會有結束,因為結束意味著失去神秘性。這就是開悟的開始。
      悟道沒有終點,但這是開始。你可以想像無知的結束;但是這種頭腦的開悟狀態是沒有終點
      的;現在你已經跳進了一個無底的深淵。
          你能從許許多多觀點上來想像它。如果一個人通過空達裡尼達到頭腦這一狀態,那麼它
      將是一個沒有結束的開花。薩哈斯拉的1000個花瓣並不真的是指1000,「1000」只是指最
      大的數量,這意味著空達裡尼盛開的花瓣是無窮的,它們將一直開下去,開個不停。所以,
      你會知道第一次開花,但不會有末一次,因為它沒有止境。一個人可以通過空達裡尼,也可
      以通過其他途徑到達這一點。空達裡尼並不是必不可少的。
          通過其他途徑而開悟的人也到達這同一點,但是名稱將會有不同,象徵將會有不同。你
      對它的想像也會有不同,因為正在發生的事無法被描述,而被描述的不完全是正在發生的。
      描述只是一個比方,描述是隱喻性的。你可以說開悟就像鮮花一樣開放,其實那兒根本沒有
      花。但是那感覺就好像你是一朵開始綻放的花朵,就是那種綻放的感覺。但是換了另一個
      人,他會有另一種想像。他也許說:「它像是一扇門的打開,一扇通往無限的門,一扇一直
      敞開的門。」所以,一個人可以使用任何的東西。
          坦屈拉使用「性」的象徵。他們可以這樣用!他們說:「它是相會,一個永無止境的融
      合。」當坦屈拉說:「這就像性交」,那意思是:一個個體的人同無限相會合了,但那是無
      止境的、永恆的。你可以這樣來想像,但是任何概念必定只能是一個比喻。它是象徵性的,
      它必然如此。但是當我說象徵性,我並不指一個象徵就是沒有意義的。就你的個體性而言,
      一個象徵是有意義的,因為你就是這樣來想像的。你無法用別的方式來想像它。一個從來不
      愛花的人,一個從來不知道花開的人,一個雖然走過花的旁邊卻仍然不知道花是什麼的人,
      一個終生與花的世界無緣的人,他無法感覺它像花一樣地綻放。但是如果你感覺到它像花一
      樣綻放,那就意味著很多事情,那就意味著對你來說是很自然的,它多少同你的個性相吻
      合。
          薩哈斯拉打開後有什麼感覺?
          薩哈斯拉打開後,應該沒有感覺,只有內在的寧靜和空。一開始的感覺將是很強烈的。
      第一次感覺到它時,它會是十分強烈的,但是你越瞭解它,它就變得越不強烈。你越同它化
      合成一體,它就越會喪失它的強烈。然後,一個片刻會來到,它必然會來到,那時候,你會
      根本感覺不到它。
          感覺永遠是屬於新的東西的。你對陌生的東西才會有感覺,對不陌生的就沒有。那個陌
      生會被感覺到。如果你和它合為一體,你已經熟悉了它,那麼,你就不會感覺到它,但這並
      不等於說它不存在。它還是存在著,甚至比過去更多些。它會越來越強烈,但是你對它的感
      覺卻越來越弱,沒有感覺的時刻將會到來,「異物」的感覺也會沒有,這樣,感覺也就沒有
      了。
          當薩哈斯拉的開花第一次發生時,它是你的身外之物。它對你來說是未知之物,你不熟
      悉它。它是某種在滲透你的東西,或者是你在誘入它。你與它之間有一個間隔,但是間隔會
      漸漸地消失,你和它會合為一體。於是,你不會把它看做是發生在你身上的東西,你自己成
      了那個發生。它會不斷擴張,而你將與它合為一體。
          然後,你不會感覺到它。你只會注意到它,但你對它的感覺不會超過你對你的呼吸的感
      覺。只有在你發生什麼新的或者錯誤事情時,你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呼吸;否則你不會感覺到
      它。你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不會感覺到,除非疾病悄悄襲來,除非你生了病。如果你是完全
      健康的,你不會感覺到它,你只是有它。實際上,當你健康時你的身體更加活生生,但是你
      不會感覺到它。你不需要感覺到它,你和它是合一的。薩哈斯拉打開時,宗教的視象和深度
      靜心的其他表現會怎麼樣?
          這一切都會消失。所有的圖像——視像和一切都會消失,因為這些東西只有在開始時才
      出現。它們是好兆頭,但是會消失。
          在薩哈斯拉的打開發生以前,你會看到許多視像,這些並不是不真實的,視像是真實
      的;但隨著薩哈斯拉的打開,不會再有視像。視像不再出現,因為這個「開花的體驗」是頭
      腦所能體驗的頂峰,它是頭腦的最後體驗,超過它就不存在頭腦了。
          前面發生的一切都是發生在頭腦裡的,但是一旦你超脫了頭腦,那麼什麼也沒有了。當
      頭腦停止,那麼就既沒有慕德拉斯1心靈變革的外在表現,也沒再有視像;既沒有花,也沒
      有蛇。根本什麼也沒有,因為超越了頭腦,就沒有了比喻。超越頭腦後,真實的存在是那麼
      的純淨,以至於沒有他物;超越頭腦後,真實的存在是那麼的完整,以至於它無法被劃分成
      體驗者和被體驗者。      
      
      1慕德拉斯(Mudras):常見於印度各種宗教儀式、神像、佛像、誦經道場或舞蹈
      中的有象徵意義的手勢。——編注
          在頭腦裡,一切都被劃分為二。你體驗到某些東西,你可以任意稱呼它,名字無關緊
      要,但是體驗者和被體驗者、知者和被知者兩者之間的分隔都存在著。兩分性(duality)
      依然存在著。
          但這些視像是好兆頭,因為它們都是在最後階段才出現的,它們都是在頭腦要消失、頭
      腦快死掉的時候出現的。特定的慕德拉斯和視像都只是象徵性的。所謂象徵性,是指它們表
      示頭腦已經臨近死亡。當頭腦死去,什麼也不會留下。或者,一切都留下來,但是體驗者和
      被體驗者之間的分隔將會不存在。
          慕德拉斯、視像,特別是視像,都是體驗,它們指導著某個特定的階段。這就好像你說
      「我在做夢」,我們就想當然地認為你在睡覺,因為做夢意味著睡覺。而如果你說「我在做
      白日夢」,那就是說,你也掉入了類似睡眠的境地,因為只有在頭腦、有意識的頭腦進入睡
      眠時,做夢才是可能的。所以,做夢說明是在睡覺;同樣,慕德拉斯和視像指示著某種特殊
      的狀態。
          你可能看見某些人的形象,你認得出他們是誰,而這些形象也是因人而異的。濕婆1的
      形象無法出現在基督徒的頭腦裡,它不可能,它不可能出現,但是耶穌將會出現。那將是基
      督徒頭腦中出現的最後一個形象,而它是十分寶貴的。
          最後見到的視像是宗教的核心人物的形象。這個核心人物將是最後的視像。對一個基督
      徒來說——我說的基督徒是指一個吸收基督教語言、基督教形象,他的基督教信仰從小滲透
      在他的骨髓和血液的人——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形象將是最後的視像。那個知者、經驗者
      仍然在,但在最後,只有救世主。它曾被經驗過,你無法否認它。在頭腦的最後的片刻,快
      死的頭腦的最後的片刻,在最後,耶穌在那兒。
          但是對著那教徒來說,耶穌不會出現;對佛教徒來說,耶穌不會出現。對佛教徒來說,
      會出現佛陀的形象。薩哈斯拉一打開,隨著薩哈斯拉的打開,佛陀就會在那裡。那就是為什
      麼佛陀總被看成坐在一朵花上。佛陀的真身下面從來沒有花,佛陀的腳下也沒有花,但是佛
      的塑像下面都放上一朵花,因為塑像不是按釋迦牟尼佛複製的,它是表現頭腦裡最後看見的
      視像。當頭腦掉入永恆時,看到的佛陀就是這樣端坐在花上的。      
      
      1濕婆(shiva):破壞之神,印度教二大主神之一。——譯注
          那就是為什麼毗濕奴1總是被放在花上,這朵花是薩哈斯拉的象徵,而毗濕奴是印度教
      徒頭腦裡看到的最後一個形象。佛陀、毗濕奴和耶穌是原型(archetypes)也就是榮格所稱
      的原型。      1毗濕奴(Visnu):持護之神,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譯注
          頭腦無法抽像地想像任何東西,所以頭腦瞭解真實存在的最後努力將是借助那對它是最
      為重要的象徵。頭腦的這一高峰體驗是頭腦的最後的體驗。高峰總是終點,高峰意味著結束
      的開始。高峰是死亡,所以薩哈斯拉的打開是頭腦的高峰體驗,頭腦可能有的最高的體驗,
      也是可能有的最後的體驗。最後的形象——最核心的形象、最深刻的形象,原型將會出現。
      它將會是真實的。我說「視像」時,許多人會不承認它是真實的。他們說那不可能是真的,
      因為視像一詞就意味著幻覺,但是它比真實的存在更加真實。即使全世界都不承認,你也不
      會同意他們的。你會說:「對我來說,它比整個世界更真實。一塊石頭還不如我所看見的形
      象真實。它是真實的,它是絕對的真實。」但是,這個真實也是主觀的,這個真實被你的頭
      腦染上了色彩。這個體驗是真實的,但比喻是你給定的,基督徒給的是一種比喻,佛教徒給
      的是另一種比喻,印度教給的又是一種。
          超脫(transcendence)是否隨著薩哈斯拉的打開而到來?
          不,超脫是超越打開的。但是,開悟有兩層含義。其一,快死的頭腦——行將結束,即
      將死去,已經到達終極,來到末日的頭腦——想像著開悟。但是障礙出現了,現在,頭腦將
      無法超越它。頭腦知道這是結束,隨著這個結束,頭腦也知道痛苦也將結束。頭腦也知道分
      裂也將結束,原有的衝突也將結束。頭腦把所有這一切的結束,以為是開悟,但這仍然是頭
      腦在想像。所以這是頭腦想像出來的開悟。
          當頭腦消失,那麼真正的開悟就來了。現在你已經超脫了,但你無法談論它,你無法說
      任何東西。那就是為什麼老子說「所有能被說出來的,都無法是真實的;所有能被說出來的
      不會是真實的,而真理是無法被說出來的」。只有這一點是能夠被說的,也只有這一點是真
      實的。
          而這是頭腦的最後聲明。這最後一次聲明是有意義的,有很大的意義,但它不是超脫的
      竟義。這個意義仍然是頭腦的一個局限,它仍然是思維的,是通過頭腦想出來的。
          它就像一支火苗,一盞將滅的燈裡的一支火苗。黑暗正在降臨,黑暗正在來到,它包圍
      得越來越近,火苗即將消失,火苗已到了它存在的最終點,它說著「現在黑暗來臨了」然後
      就不存在了。現在黑暗已經充滿而完全。但是將滅的火苗的這一最後聲明,仍然是為火苗所
      知道的:黑暗並不是完全的,因為火苗還在,光還在。黑暗是光明想像出來的。
          光明其實不能想像出黑暗,光明只能想像出它自己的局限,而超過這一點就是黑暗。黑
      暗正越逼越近,光明即將死去。它可以發出最後的聲明:「我快死了」,接著,黑暗來了。
      黑暗一直在來臨,光明發出最後聲明後就熄滅了,那時黑暗就完整了。所以,這個聲明是真
      實的,但它不是真理。真實(true)和真理(truth)是有區別的。真理不是一個聲明。火
      苗熄滅,一片漆黑,這是真理。這時,沒有聲明,只有黑暗。聲明是真實的,它不是不真實
      的。這是真實的:黑暗來臨,逼近、包圍。但是,聲明仍然是光明發出的。光明發出的關於
      黑暗的聲明最多只能是真實的,但不是真理。
          當頭腦不存在時,真理才會被知道。頭腦不存在時,真理才會存在。頭腦存在時,你能
      夠變得更真實一些,但不是真理。你可以變得更不虛假,但不是真理。頭腦能作的最後聲明
      將是最不虛假的,那就是所有能被說出來的。
          所以,頭腦所想像的開悟和真正的開悟之間有很多不同,雖然差別不是很大。即將熄滅
      的火苗在消逝前沒有一個單獨的片刻。火苗消逝的同時,黑暗來臨了,兩種情況之間只有片
      刻之隔,但兩者之間的區別很大。
          行將消逝的頭腦到最後會看見視像,看見即將到來的事物的視像。但是,這些視像是通
      過比喻、圖畫、原型而看見的。頭腦無法想像別的東西,因為頭腦是被象徵訓練出來的,沒
      有其他。象徵有宗教的、藝術的、審美的、數學的和科學的,它們都是象徵符號。頭腦就是
      這樣被訓練出來的。
          一個基督徒會看見耶穌,但是一個垂死的數學家如果從未接受過宗教的熏陶,他的頭腦
      在最後一瞬間也許除了數學公式外什麼都看不到,它也許是一個零,它也許是一個表示無窮
      的符號,但它決不是耶穌或者佛陀。一個畢加索那樣的人臨終時可能會看見一道抽像的色彩
      流動。那將是他的神,他無法想像另外模樣的神。
          所以,頭腦的終止是象徵的終止。到最後的時刻,頭腦會利用它所知道的最有意義的象
      征。那以後就不再有象徵了,因為頭腦也不存在了。
          正因為如此,佛陀和摩訶毗羅都不談論象徵。他們說,談論象徵是沒有用的,因為象徵
      都是低於開悟之事。佛陀不願談論象徵,因此,他說有11個問題不該問他。他宣佈誰也不
      准問這11個問題;他們不准問是因為這些問題不可能被如實地回答。比喻將不得不被使
      用。
          佛陀常說:「我不願意使用任何比喻。但是如果你問而我不答,你會不好受。這樣有失
      紳士風度,不夠謙恭有禮。所以,請不要問這些問題。我如果回答你,這是有禮貌的,但是
      它不真實。所以,請別讓我左右為難。就真理來說,我無法使用象徵。只有在近似非真理或
      近似真理時,我才使用象徵。」
          因此會有人不願用任何比喻、任何視像。他們否定一切,因為由頭腦想像出來的開悟不
      等於開悟本身:它們是兩件事情。頭腦的觀念會隨著頭腦的消失而消失,然後就會有開悟。
          但它不是頭腦的。
          所以,開悟的人是不帶有頭腦的,他是一個沒有頭腦的人;他活著,但沒有任何觀念;
      他做事,但不用思考它;他愛,但沒有愛的觀念;他呼吸,但不作任何的靜心。這樣活著,
      從瞬間到瞬間,同時又與整體合為一體,沒有頭腦夾在中間。頭腦在劃分,但現在不會再有
      分裂了。
          ------------------
        黃金書屋 整理校對
          轉載請保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