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第十八章 社會主義的來臨


                                   一

  經濟的歷史主義是馬克思用於分析我們社會中即將發生的變化的方法。在馬克
思看來,每種特殊的社會體系之所以必須摧毀自身,只不過由於它必須創造出產生
下一個歷史時期的力量。如果在工業革命剛剛發生前夕,就能夠對封建制度進行足
夠深入的分析,定能導致發現將要摧毀封建主義的力量,並預測即將來臨的時期,
即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的特徵。同樣,分析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可能使我們能夠發現
那些正在摧毀它的力量,並預測擺在我們面前的新歷史時期最重要的特徵。因為肯
定沒有理由相信,在一切社會體系中,資本主義會永遠延續。相反,生產的物質條
件,隨之而有人的生活方式,從未像它們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變化得如此迅速。通過
這樣改變自身的基礎,資本主義必然要改造自身,並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一個新的時
期。
  依照馬克思的方法,上述討論過的原則、那些將要摧毀和改造資本主義的基本
的或本質的力量,都必須在物質的生產資料的進化中去尋找。一旦這些基本的力量
被發現,就能夠追蹤它們對階級之間的社會關係以及對司法的和行動的體系的影響。
  對基本的經濟力量和我們稱作「資本主義」時期危及自身生命的歷史趨勢的分
析,已由馬克思的《資本論》——他畢生的偉大著作——所進行。他探討的歷史時
期和經濟體系,是西歐、尤其是大約從18世紀中葉至1867年(《資本論》發行第1版
的一年)的英國的歷史時期和經濟體系。正如他在序言中解釋的,「本書的最終目
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為的是預言它的命運。其次的目的是駁斥
資本主義的辯護士,駁斥那些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規律描述為似乎是不可抗拒
的自然規律的經濟學家,例如伯克就宣稱:「商業的規律是自然的規律,因而是上
帝的規律。」馬克思將那些他認為是社會僅有的不可抗拒的規律,即社會的發展的
規律,與這些所謂的不可抗拒的規律進行對照;他力圖表明,經濟學家所宣佈為永
恆的和不可改變的規律,實際上只不過是暫時的規律,必然要和資本主義本身一道
被摧毀。
  馬克思的歷史預言可以被描述為一種嚴密編織的論證。然而,《資本論》只是
闡發了我稱之為這一論證的「第一步」,闡發了對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力量及其對
階級關係的影響的分析。導致一場社會革命不可避免的結論的「第二步」、導致預
見一個無階級社會,即社會主義之誕生的「第三步」,都只是概略提到。在本章中,
我首先要對我稱作馬克思主義論證的三個步驟作更詳細的解釋,然後再詳細討論其
中的第三步。在接下的兩章中,我將討論第二步和第一步。這樣顛倒這些步驟的秩
序,對於一場詳細的批評性討論,被證明是適宜的;實際上,它的益處在於,這樣
做便於無偏見地假定論證中每步前提的真實,便於完全集中於這一問題,即結論是
否以這種從前提中引出的特殊步驟達到了。以下便是這三個步驟。
  馬克思的論證的第一步是,他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方法。他發現,與技術改
進和他稱作生產資料的不斷增長的積累相聯繫,存在一種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趨勢。
從這裡開始,論證將引向結論,即在階級之間的社會關係的領域內,這種趨勢必然
導致越來越多的財富積累在越來越少的人手中;也即是說,達到這一結論,即存在
一種財富和苦難同時增長的趨勢;對統治階級,即資產階級,是財富的增長,而對
被統治階級,即工人,是苦難的增長。這第一步驟將在第20章(即「資本主義及其
命運」)中被討論。
  在該論證的第二步中,第一步的結果獲得認同。從這一結果出發,兩個結論被
推出;首先,除少量統治的階級和大批受剝削的工人階級之外,其他一切階級必然
要消失,或是變得不重要;其次,這兩個階級之間不斷增長的張力,必然要導致一
場社會革命。這一步驟將在第19章(即「社會革命」)中獲得分析。
  在該論證的第三步中,第二步的結論依次獲得認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在工
人取得對資產階級的勝利之後,將存在一個只由單一階級組成的社會,因而存在一
個無階級的社會、一個沒有剝削的社會;也即是說,社會主義社會。

                                   二

  現在,我將繼續討論第三步,即討論社會主義來臨的最終預言。
  這一步的主要前提(它們在下一章將受到批判,但在這裡獲得認同)是:資本
主義的發展已經導致除兩個階級——一小部分的資產階級和龐大的無產階級——之
外的一切階級的消失;苦難的增長已迫使後者反叛它的剝削者。結論是,首先,工
人必須贏得鬥爭,其次,通過消除資產階級,他們必然建立一個無階級的社會,因
為只有一個階級仍然存在。
  現在我準備贊同從這類前提(連同幾個我們無需懷疑具有不太重要性的前提)
推出的第一個結論。不僅是資產階級的數量小,而且它們的物質存在、他們的「新
陳代謝」都依賴於無產階級。剝削者、寄生蟲沒有被剝削者就會餓死;無論如何,
如果他摧毀了被剝削者,那麼他就結束了自封作為寄生蟲的生涯。因此,他不能取
勝;他充其量能夠進行延續的鬥爭。另一方面,工人並不因為自身的物質生存而依
賴於剝削者;一旦工人反叛,一旦他決定向現存的秩序挑戰,剝削者就不再具有本
質的社會功能。工人無需危及自身的存在就能夠摧毀他的階級敵人。因此,只能存
在一種可能的結果:資產階級將消失。
  然而,第二結果是怎樣推出的呢?真的是工人的勝利必然導致一個無階級的社
會嗎?我認為並不是這樣。從兩個階級中只能有一個階級仍然存在這個事實看,並
不能推出,將存在一個無階級的社會。階級並不像個人,即使我們承認,只要存在
兩個在戰鬥中聯合的階級,它們就近乎表現得像個人一樣。依照馬克思自身的分析,
一個階級的聯合或團結,是其階級意識的組成部分,它們轉而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階
級鬥爭的產物。世界上並不存在這樣的理由,一旦反對共同階級敵人的鬥爭的壓力
消失了,組成無產階級的個人還會保持階級聯合。一切潛在的利益沖突現在似乎必
然將從前聯合的無產階級分裂成新的階級,並發展成一場新的階級鬥爭(辯證法的
原則會提示,一種新的對立、一種新對抗,很快就會發展。然而,當然,辯證法充
滿著含糊,並且完全適應於解釋一切事物,因此,它也能夠解釋作為對立面發展的
辯證法的必然綜合的無階級社會)。
  當然,最可能的發展是,那些在勝利之時實際上掌權的人——那些倖免於權力
之爭和各種清洗的革命領袖及其僚屬——將組成新社會的統治階級,一種新型的官
僚制度的寡頭政治;很可能他們會試圖掩蓋這一事實。通過盡可能地保留革命的意
識形態,利用這些思想情感,而不是浪費時間力圖摧毀它們(依照帕累托對全體統
治者的勸告),他們能夠很方便地做到這點。很可能出現的情形是,只要他們同時
利用對反革命的發展的恐懼,他們就能夠充分利用革命的意識形態。這樣,革命的
意識形態就能出於辯護的目的為他們服務;作為他們動用權力的一種辯解、一種穩
定權力的手段——總之,作為一種新的「人民的鴉片」。
  依照馬克思自身的前提,諸如此類事情屬於可能會發生的事件。然而,作歷史
預言,或者解釋一些革命的既往歷史,並不是我這裡的任務。我只不過想表明,馬
克思的結論、無階級社會來臨的預言,並不能從這些前提推出。馬克思論證的第三
步應該被宣佈為不具有結論性。
  我不贊同的遠不止此。尤其是我不認為,能夠預測社會主義不會來臨,或者能
夠說馬克思論證的前提根本不可能引入社會主義。例如,持續的鬥爭和勝利的熱情
就可能有助於增強團結的情感,使之強烈得能夠延續到建立防止剝削和權力的濫用
的法律(民主控制統治者的制度,是消除剝削的惟一保障)。在我看來,建立這種
社會的時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工人對社會主義和自由的理念的忠誠,而與其階級
的直接利益正相反。這些都是不能輕易預見到的事情;所能肯定說出的一切是,階
級鬥爭並不永遠能夠在被壓迫者之間產生持久的團結。存在一些類似團結和十分忠
誠於共同事業的事例。但是,也存在一些這樣的團體和工人,他們甚至在與其他工
人的利益和與被壓迫者的團結的理念處於公開沖突時,還在追求自己的特殊集團的
利益。剝削無需隨資產階級一道消失,因為很可能工人的集團會獲得各種特權,這
些特權同剝削不幸的集團是一回事。
  我們看到,在經歷一場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之後,可能的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
還會繼續下去。肯定也存在運用歷史的預言方法的一些可能性。尤其應該強調由於
我們不喜歡某些可能性,就忽視它們,是最不科學的。癡心妄想顯然是一件不能避
免的事情。但是,不應將之誤作為科學思維。我們也應該承認,對大多數人而言,
所謂的科學預言,只不過提供了一種逃避的形式。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由當前的責
任向未來樂園的逃避。它通過過分強調,個人在當前它所描述為勢不可擋的和惡魔
般的經濟力量面前,所處的孤立無援狀態,提供這種樂園作適當的補償。

                                   三

  如果我們現在更密切地注視這些力量,注視我們自己當前的經濟體系,那麼,
我們就能夠發現,我們的理論批判已經被經驗證明。然而,我們必須防止按照馬克
思主義的偏見——「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是惟一的選擇和「資本主義」的惟
一可能的繼承者——錯誤解釋經驗。無論馬克思還是其他人都沒有表明,在無階級
社會的意義上,在一種「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的「聯合體」的意義上,社會主義是那種無情剝削的經濟體系的惟一的可能選擇,
馬克思於一個世紀前(1845年)首次描述了這個體系,並為「資本主義」。誠然,
如果有誰試圖證明,社會主義是馬克思無約束的「資本主義」的淮一可能的繼承者,
那麼,我們只要通過指出歷史事實,就可以駁斥他。因為放任主義早就從地球上消
失了,但是它卻沒有被馬克思理解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體系所代替。只是在占
地球六分之一的俄國,我們看到一種按照馬克思的預言建立的經濟體系,在那裡,
生產資料為國家所擁有,然而其政治權力卻與馬克思預言相反,根本沒有表現出消
亡的傾向。但是在整個世界上,有組織的政治權力已開始執行廣泛的經濟功能。無
約束的資本主義已經讓位於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讓位於我們自身的政治干預主義和
國家的經濟干預的時期。干預主義具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有俄國的類型;有法西斯
的極權主義形式;有英國、美國以及瑞典所領導的「小民主國家」的民主幹預主義,
在後者那裡,民主幹預的技術已經達到盡其可能的最高水平。導致這種干預的發展,
在馬克思自身的時代,是從英國工廠的立法開始的。它以引進每周48小時工作制取
得首次關鍵性的進步,後來又取得引進失業保險和其他形式的保險的進步。將它與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革命的十點綱領作一對比,一眼就能夠看出把現代民主國家的經
濟體系等同於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是何等的荒謬。如果我們省略這一綱領
的極不重要的觀點(例如,「4.沒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亂分子的財產。」),那麼,
我們可以說,在民主國家,絕大多數這類觀點都已經完全或是在相當的程度上付諸
實踐;與這些觀點一起,許多馬克思從未設想過的更重要的步驟,已經以社會安全
為指向而被采取。我只需提及馬克思綱領中的下述觀點:2.高額的累進或累積稅。
(已實行)。3.廢除一切遺產繼承權。(通過廣泛重征遺產稅已實現。無論它多麼
合符意願,至少受到懷疑。)6.國家集中控制通訊和運輸手段。(出於軍事的理由,
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中歐就已經不計較利益後果地實行這一條。它也
已被大多數小民主國家實現。)7.增加國家擁有的工廠和生產設備的數量和規模……
(在小民主國家已實現;無論它是否有利,至少一直受到懷疑。)10.在各種公共
的(即國立的)學校裡為所有兒童提供免費教育。廢除具有現存形式的兒童的工廠
勞動,…(前一項要求在小民主國家,並且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是在一切地方,已
經實現;後一項要求早已超越。)
  馬克思綱領中的一系列觀點(例如,「1.剝奪地產」),在民主國家中還沒有
實現。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者正確地認為,這些國家還沒有建立「社會主義」。
然而,只要他們從這點推出,這些國家在馬克思的意義上仍然是「資本主義的」,
那麼,他們只是證明他們的前提——沒有進一步的選擇——具有教條式的特徵。這
點表明,它是如何被先前設想的體系的聰目光芒弄花了眼的。馬克思主義對未來不
僅是一種壞的指導,而且它還使它的追隨者不能認清眼前在他們自身的歷史時期發
生的有時甚至是通過他們自身的合作完成的事物。

                                   四

  然而,人們可能會問,這一批判不就是千方百計地反駁大規模的歷史預言的方
法嗎?我們能夠做到這點。只要我們使自己的前提充分有力,我們總能夠達到我們
想要的一切結論。但是,對幾乎每一種大規模的歷史預言而言,情形總是如此,我
們將不得不作出這類假設,即我們不可能將馬克思所說的「意識形態」這類道德的
和其他的要素還原為經濟的要素。而馬克思卻是第一位認為這是一種很不科學的推
理的人。他的整個預言方法依賴於這一假設,即意識形態的影響不需要作為獨立的
和不可預測的要素來對待,但它們卻可以被還原為、並依賴於能夠觀察的經濟條件,
因此是可以預測的。
  有時一些非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甚至承認,社會主義的來臨並不僅僅是一個歷
史發展的問題;馬克思的「我們能夠縮短和減少」社會主義來臨的「產前陣痛」的
陳述充滿著含糊,以致可以被解釋為他主張,與將發展的時間縮短到最小值的恰當
的政策相比,一項錯誤的政策甚至可以使社會主義的降臨遲幾個世紀。這種解釋甚
至可能使馬克思主義者承認,革命的結局是不是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很大程度上依
賴於我們自身;也即是說,依賴於我們的目標。忠實和真誠,以及我們的智慧,換
言之,依賴於道德的或「意識形態」的要素。他們補充道,馬克思的預言是道德激
勵的一個巨大源泉,因此有可能推進社會主義的發展。馬克思實際上試圖表明的是,
只存在兩種可能性:要麼是一個恐怖的世界將永遠繼續下去,要麼是一個更美好的
世界會最終出現;幾乎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去認真思考第一種選擇。因此,馬克思
的預言完全獲得了證實因為較明白的人都懂得,他們能夠達到第二種選擇,較為肯
定的是,他們能夠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關鍵性飛躍,但卻不能作出更明確
的預言。
  正是這一論證承認,不可還原的道德的和意識形態的要素對歷史過程具有影響,
隨之承認,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具有不適用性。至於這一論證試圖捍衛馬克思主義的
那一部分,我們必須重申,誰也沒有表明過,只存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
兩種可能性。我十分贊同這一觀點,即我們沒有必要在思考一個很不滿意的世界的
永久構成上浪費時間。但是,選擇既無需我們思考一個更美好世界的預言式的降;
臨,也不需要靠宣傳、其他非理性的手段、甚或是暴力幫助它誕生。例如,它可以
是直接改進我們生存的世界的技術的發展,是零星的工程學、民主幹預的方法的發
展。馬克思主義者自然會主張,這種干預是不可能的,因為歷史不能依照改進世界
的合理計劃來創造。但是,這種理論具有一種十分奇怪的結果。因為,如果事物不
能通過理性的運用來改進,而非理性的歷史力量本身卻又能夠創造一個更美好和更
合理的世界,那麼它的確是一個歷史的或政治的奇跡。
  所以,我們又返回到這一立場,即在科學預言的範圍內尚未落敗的道德和其他
意識形態的要素,對歷史進程發揮了深遠的影響。這類不可預測的要素之一,恰恰
是社會工藝學和政治干預在經濟事務中的影響。社會工藝學家和零星的工程學家可
以設計新制度的建設,也可以設計舊制度的革新;他們甚至可以設計造成這些變化
的方法和手段;然而歷史並不因他們這樣做,就變得更加可以預測。因為他們既不
能設計社會整體,也不可能知道是否他們的設計能被實行;實際上,如果沒有大的
修改,它們幾乎很難被實行,這部分是因為在建設期間我們的經驗提高了,部分是
因為我們必須妥協。因此,當馬克思堅持「歷史」不能在紙上設計時,他是非常正
確的。但是,制度可以被設計;並且它們正在被設計。只有通過逐步的設計捍衛自
由、尤其是免受剝削的各種制度,我們才能希望達到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五

  為表明馬克思歷史主義理論的實際的政治意義,我想通過評論其歷史預言對近
代歐洲歷史所具有的效應,來證實這三章中每一章對其預言式論證的三個步驟所作
的討論。因為這些效應曾是深遠的,在中歐和東歐,這要歸因於兩個馬克思主義大
黨,即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所發揮的影響。
  對這樣一個社會革新的任務,這兩個政黨都完全沒有準備。俄國共產黨——它
在權力的領域首次發現了自我——在前進中完全沒有意識到面前所面臨的嚴峻問題、
巨大的犧牲和痛苦。中歐的社會民主黨——它的時機來得晚一點——多年以來一直
在逃避共產黨如此樂意地讓他們擔負的責任。他們很正確地懷疑,是否除俄國人民
(它受到沙皇專制的最殘酷的壓迫)之外,其他國家的人民沒有誰能夠經受革命、
內戰。以及起初常常是不成功的漫長時期所要求他們的痛苦和犧牲。而且,在從19
18年到1926年的關鍵年代,俄國實驗的結果呈現給他們的是那麼不確定。誠然,肯
定不存在評判其前景的基礎。有人可能會說,中歐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的分裂是這
些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分裂,他們一些人對俄國實驗的成功抱有一種合理的信念,
另一些人更有理由對它表示懷疑。當我說「不合理的」和「更有理由」時,我是用
他們自身的標準,即用馬克思主義評判他們。因為依照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
應該是工業化的最終結果,而不是相反;它應該首先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家發生,只
是在很久以後才會在俄國發生。
  然而,這一評論並不是要為社會民主黨的領袖辯護,他們的政策完全是由馬克
思的預言、由他們對社會主義一定來臨的絕對信仰決定的。但是在這些領袖那裡,
這一信仰卻又時常與對其自身的直接職能和任務的懷疑。與對直接擺在面前的事情
的失望結合在一起。他們從馬克思主義學了組織工人,並以對自身任務的真實美妙
的信仰和人類的解放鼓舞他們。可是,他們對自己的前提的實現並沒有準備。他們
把教科書學得爛熟,他們深知「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切內容,他們懂得,為未來准
備處方是不科學的烏托邦主義。馬克思本人對孔德的一位追隨者——他在《實證主
義者評論》中批評馬克思忽略了實踐的綱領——不是進行了嘲弄嗎?馬克思輕蔑地
說道:「……《實證主義者評論》一方面責備我形而上學地研究經濟學,另一方面
責備我——你們猜猜看!——只限於批判地分析既成的事實,而沒有為未來的食堂
開出調味單(孔德主義的嗎?)。」因此馮克思主義的領袖們知道,最好不要在諸
如技巧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樣盡無遺地論述
了他們的實踐的綱領。當他們國家的工人聯合時,當有機會承擔政府的責任和為一
個更美好的世界奠定基礎時,當他們的鐘聲敲響時,他們就讓工人孤立無援。領袖
們並不知道做什麼。他們等待所允諾的資本主義的自殺。在經歷不可避免的資本主
義的崩潰之後,當事情徹底失敗時,當一切都處於消融之中、失信和受辱的風險對
他們本身大為減弱時,那時他們就希望成為人類的救星(誠然,我們必須記住這一
事實,即共產黨在俄國的成功之所以毫無疑問成為可能,部分是因為在他們奪取政
權之前,利用了已經發生的恐怖)。然而,當大蕭條——他們首先把它作為允諾的
崩潰來歡迎——正在繼續時,他們開始明白,工人不斷厭倦以歷史的解釋來灌輸和
欺騙;這並不足以告訴他們,依照馬克思的一貫正確的科學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
一定是資本主義在即將發生的崩潰之前的最後一站。領袖們逐漸開始明白了這種等
待和期望大的政治奇跡的政策的可怕後果。可是這已為時晚矣。他們的時機已經喪
失。
  這些評論是非常粗略的。然而,它們對馬克思社會主義來臨的預言的實際後果,
卻提供了一些啟示。
 
    ------------------
  素心學苑  收集整理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