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今天的華北地區,人煙稠密,生物繁盛,熙熙攘攘,生命在這裡非常活躍。 生命發展到今天的地步,是經過漫長旅程的。 在地球歷史上,有幾十億年是無生命的時期。生命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還是一個謎。目前我們所找到的最古老的生命的遺跡,主要是些藻類的化石。這些藻類生活在海洋中。在距今九、十億年至五六億年的時候,空氣中和海水裡的二氧化碳都很多,在海中形成了大量碳酸鈣,當碳酸鈣從水中沉澱出來時放出了熱,這些藻類就利用它來制造食物和繁殖。碳酸鈣沉澱以後變成了石灰岩,藻類化石也就保存在這些石灰岩中間,它們在華北許多地方都可找到。 在藻類繁殖以前,應該早就有更低級的生物出現,但是它們沒有化石保存下來,因而也就無從查考了。藻類是我們現在所能認識的華北地區最古老的「居民」。 繼藻類之後,無脊椎動物尤其是其中的三葉蟲成為華北地區的主要「居民」。它們一般都在海底生活,和現存的蝦蟹是遠親,看起來不過是些大大小小的甲蟲模樣的東西,但在距今6億年左右至5億多年以前,它們卻是當時海中的霸主。以後,雖由於別的生物興起,它們不能再占絕對優勢,但仍相當繁盛,一直延續到距今2億多年前才滅絕。在華北地區的許多巖層中都保存有三葉蟲化石,像唐山附近的馬家溝、山東泰安附近的大汶口都有眾多的三葉蟲化石。 代替三葉蟲成為生命舞台上重要角色的是魚類。但由於地殼運動強烈,華北形成大面積陸地,這一重要變遷就促使魚類向兩棲類發展。到了距今3億多年至2億年左右以前的時期,華北地區已經成為兩棲類統治的世界了,那時候陸地上的植物也特別繁茂,到處是參天的叢林——它們就是今天華北眾多的煤礦的前身。 在2億多年前,地殼運動強烈,華北地區的地形和氣候都有重大改變,生物也發生了顯著的變革:許多生物絕種了;兩棲類也逐漸失去它的黃金時代,由兩棲類演化而來的爬行類動物代替它成為華北地區(以及整個地球)的統治者。這些爬行動物許多在後來也絕種了,我們把這些已經絕種的古代爬行動物統稱為龍。這與傳說中的「龍」完全是兩回事。它們有的在海中生活,這是魚龍和蛇頭龍,前者嘴尖長、牙鋒利、尾似鯊魚;後者頭頸似蛇身似龜。它們都是凶猛的動物。在天上飛的有飛龍和翼手龍,它們用皮膜構成的翅膀來飛行,是當時空中的霸王。不過這些龍都不是華北地區的統治者,當時華北地區已升起成為大陸的一部分。在陸地上和陸上湖沼中生活的是恐龍。在山東萊陽金剛口我們已找到不少恐龍和恐龍蛋的化石(1958年就挖出了80多件)。據研究,這些恐龍多系以吃植物為生的,雖然形體龐大可怖,其實倒並不殘暴。不過,當時地球上凶暴的恐龍確是不少的,它們以吃其他的龍為生。吃植物的龍胃口是很大的,有的一天要吃掉成噸的食料,幸而當時氣候溫暖潮濕,植物繁茂,地勢平坦,便於它們行動,因而食物還容易找到。可是到了距今天約7000萬年以前,地球上高山隆起、氣候轉寒,食料減少了,恐龍裸露的皮膚也抗不住寒冷,它們的生活愈來愈困難了,吃植物的龍減少了,吃肉的龍也就感到食物缺乏。終於,地球上的龍整個滅絕了,只剩下些化石把我們引進到那種神話般的世界的冥想之中。 結束了龍的時代以後,地球上的生物逐漸接近了今天的狀況,由爬行類演化而來的哺乳類動物成了地球上最活躍的生命。在華北地區,由於氣候以及其他自然條件在這段時期內經過了多次變化,因此生物的發展情況是很複雜的:熱帶的犀牛、大象曾在這裡安家;耐寒的熊也曾在這裡繁殖;還曾出現過可以適應寒冷氣候長著長毛的犀牛和大象。它們都已滅絕了。在華北地區還廣泛找到了馬的祖先的化石,這種馬個子小,腳上有趾而不是蹄,牙齒也短小得多。據研究,當時華北多叢林沼澤,氣候溫濕,馬有這些特點,便於在密林中軟泥上行走,同時牙齒也足以咀嚼植物的嫩葉了。但是後來氣候變得干而寒冷,叢林沼澤變成草原,它必須吃乾草,必須迅速奔跑以逃避敵人。因為沒有叢林提供嫩葉和隱匿之所了,於是那些不能適應新環境的馬被淘汰,而能適應新環境的馬保存下來並發展了新的特點,成為今天的樣子。 我們的祖先也是在這種變革的時期,不僅適應了環境而且學會了勞動,改造了環境,從古猿變成了人。北京周口店發現的距今約有50萬年的「北京人」就是生命的歷程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在這以前是不是還有更古老的人類呢?這還有待探索。 人類的出現,使生命的發展進入了極高的階段,我們正以自己的勞動為自然的歷史揭開新的一頁。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網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