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關於中國貧油論

原載1986年9月25日《人民日報》。

  孫榮圭撰文談到批判「貧油論」違背歷史事實的問題。我是個地質工作者,又有點「歷史癖」,深感要弄清這宗歷史舊案的真相,確實不那麼容易。因而願將所知的一些情況和一人的看法提供大家參考。
確實有過「中國貧油」的觀點

  自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中國貧油」的看法,確實在我國頗有影響。直到解放前夕,我國一位知名的地質學家在他的《世界工業礦產概論》中,還認為我國自產石油「實不足供萬一之用」,「在世界石油礦業中甚難占得一席也」。他提出將來可向印尼、緬甸、中東、蘇聯以及遠向美國進口石油的主張。
  當時,認為我國石油儲量不豐的中國地質學家不只一位,包括那些提出了陸相地層可以生成石油的學者,也不抱樂觀的態度。
「中國貧油」的觀點是怎樣產生的

  我國的石油,本被認為大有希望。1910年在天津出版的《地學雜誌》第八號,便曾樂觀地報道:「吾國石油,蘊藏綦富,征之於古,自晉唐以來,已有載之篇籍者……延長一縣,週二百裡內外,皆有油質外溢,加之產富質良為各處冠,西人謂其面積之廣約北美油田十分之四,當不誣也。」當時特別寄希望於這個延長油礦。1903年國人即籌辦開發,後又組成延長石油公司經營;1914年,美孚石油公司要求合作,投資鑽井,並派人作地質勘查。結果雖然井井見油,但都不豐富,遂於1917年收攤。當時主管地質礦業的農商總長田文烈惋惜地承認:「石油則陝西一省最稱豐旺,自年前一經美孚公司之勘測,已證為絕無巨大之價值」,「瞻念前途,逸焉多慮」。國外有的報紙也評論:「蓋自此以後,各國均不認為中國為石油產地,而視中國為石油市場。」
  其實,在當時還談不上有什麼「中國貧油」的理論。從地質理論上論證「中國貧油」是後來的事,是那些在中國作過地質調查的外國人,主要是美國人,在陝北探油失敗後,按照他們的認識,寫了一些談論中國石油的文章。這些文章大多對在中國找到豐富油藏的可能性表示了懷疑或悲觀的態度,一時頗引人關注。因而說他們給我國「扣上了貧油的帽子」,實是事出有因;當然,要認為他們是有意為之,也確實荒謬。
認為「中國貧油」,在當時是合理的嗎

  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按照20年代的地質理論水平來要求,當時提出「中國貧油」的論點,是否可以認為言之有據,是合理的呢?
  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為什麼應予否定?因為當時我國廣大地區都尚未進行地質勘查,即使是在陝北,也僅僅打了幾口深度不到千米的探井,而地質科學理論的運用,離開了實際就失去了意義。偌大的中國,僅僅憑借這樣一點點調查所得的材料,就足以作出貧油的結論嗎?
  談到這裡,不能不想到李四光。他在1928年發表的《燃料問題》一文中指出:「中國的油田,到現在還沒有好好地研究。」「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他認為許多地方仍有找到石油的希望。還不能不想到翁文灝,他並不為「中國貧油」這種論點的出現而放棄在中國找到石油的希望,卻是繼續組織找油工作。他的學生謝家榮回憶道:「翁先生力排眾議,繼續勘探,先在陝北獲得若干成果,繼而在甘肅玉門奠定了西北石油的基礎。」
  在缺少實際材料的情況下,就匆匆忙忙作出「中國貧油」的結論,不符合科學的起碼要求,即使是在20年代,也不能認為這種觀點是合理的。這一點,一位在陝北等地工作過的美國人(漢名馬棟臣)也感覺到了。1922年,他在討論那篇全面論證「中國貧油」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時,在書面發言中要人們注意,美國對自己的石油已調查研究很久了,而中國僅作過很少的調查研究,因而沒有人能在此時說中國能不能產出具有商業價值的石油。
人們的認識在變化

  在地質學中,實踐經驗的積累,對理論的發展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隨著地質工作的展開,實際資料愈積愈多,對中國石油的認識也不斷提高,一些原來相信「中國貧油」的人,逐漸改變了看法,樹立了在我國找到豐富石油的信心。這種變化,在解放前即已發生。解放後由於地質工作的規模迅速擴大,得到的新材料非常豐富,這個變化就更為顯著。到50年代初期,實際上已沒有什麼人還在堅持「中國貧油」的論點了。所以1955年開展的石油大普查和後來對松遼平原的勘探,都得到地質界廣泛的支持,並不存在什麼還在認為「中國貧油」的對立面。但確如孫榮圭副教授所說,是有一陣子在大批「貧油論」。不過我認為這根本不是地質學術界本身的問題,甚至也說不上是用政治需要控制的學術爭論,而是擺在政治範疇中,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進行批判的。這種批斗大多是通過大批斗等形式,是在社會上而不是在學術領域中展開的,一點學術氣息也沒有,什麼人都來指手畫腳,但極少地質學家參加這種批鬥。據我看,大批「無礦論」也是這種狀況。
應該記取的教訓

  怎樣才能避免大批「貧油論」這樣的事情發生,真正展開學術上的百家爭鳴呢?歸根到底,恐怕還在於要講民主,講科學。
  比如說美國人故意制造出「中國貧油論」,中國的地質學家並未這樣提出過,可是怎麼流傳起來的呢?1953年2月,一位蘇聯專家在一個全國性的地質人員會議上,講到革命前的俄國,資本家為了得到高額利潤,制造並傳播一種論證俄國貧油的「科學理論」,並說:「中國在石油發展上,有很多地方與俄國相似。」「向中國輸入石油產品最利於外國資本家獲得超額利潤。」很可能就是源出於此。這些話在當時是不容辯駁的,於是流傳下去,而到後來竟又演變成為「長期以來,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的御用學者,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散佈『中國貧油』、『陸相貧油』等謬論」。這大概是這位專家始料所不及的吧!
  由此可見,不講民主,缺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會幹出多麼荒謬的事。不僅是領導,還有我們自己,以及全社會,都應該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才有可能真正展開學術上的百家爭鳴。
  不要颳風。過去許多事是颳風刮壞的,搞「一言堂」、「大批判」颳風不對;今天提倡百家爭鳴也不能靠颳風哄起來。需要就實實在在的問題進行實實在在的討論,拿出「乾貨」,不要空對空,不要光在態度上做文章。
  不要不懂裝懂。像過去有些文章批「貧油論」,竟有「中國的地層在幾億年前大多是陸地,他們認為不可能有油」,「當時資本主義國家所發現的油田,大部分都在海邊或海底,這便使海相生油的理論有了重要的依據」。這類外行話,實在令人哭笑不得。學術問題也並不排斥外行來發表意見,但至少應對所談的問題有個基本的了解吧。我贊成孫榮圭副教授提出的,藝術家的文學創作,不能做學術爭論的裁判。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網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