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和談演義(第二部)   第十五回
八路設伏日寇喪魂失魄 國軍決戰將士浴血效命


  話說參加洛川會議的既有在中央的領導人,又有前方將領,還有剛從南京談判
歸來的中共代表。來自不同崗位的與會者在民主的氣氛中進行了討論,對毛澤東提
出的黨對紅軍的領導、堅持獨立自主的指揮原則以及紅軍擔負的任務等問題,基本
取得了一致意見。對於八路軍的作則原則,存在一些不同認識,但由於時間緊迫。
會上沒有展開充分的討論。
  和毛澤東的意見完全一致的是張聞天。作為中共中央總負責人,他會前已和毛
澤東形成了共識。
  紅軍前敵總政委任弼時在發言中提出紅軍應當采用獨立自主的山地運動、游擊
戰。
  前敵總指揮彭德懷說:「我基本上同意毛澤東同志的報告。一般說,運動戰的
可能減少了一些,但發動群眾,麻痺敵人,調動敵人是可能的,游擊戰與運動戰是
密不可分的。」
  周恩來也是主張運動游擊戰的。他說:「我們的地區,是佈置敵人後方游擊戰
爭,必要時集團力量消滅敵人。」六年後,他在檢查自己抗戰初期的工作缺點時說:
「(我)對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認識不足,沒有充分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缺乏政權觀念』,尚有一種由下而上,由地方向中央,由敵後到全國的政治改革
觀念:」
  毛澤東之外,連周恩來這時尚「缺乏政權觀念」,何況他人!也許這才是洛川會
議對八路軍作戰原則發生爭論且末取得一致意見的癥結。讓毛澤東感到苦惱的是,
當整個民族都處於生死攸關的緊急關頭。人們熱血沸騰,急於效命疆場之際,他只
能一般地提醒人們不要死打硬拼,而無法將保存和擴大實力以獲得未來政權這個實
質一語道破。不過他後來還是認真斟酌了別的領導人的意見。在次年《論持久戰》
—書中明確提出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的作戰方針是:「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
利條件下的運動戰。」這樣的表述、顯然更全面了。
  出席洛川會議的蕭勁光回憶道:
  「洛川會議上在討論軍事指導方針中儘管意見不同,但出發點都是一個,就是
如何在出征以後更有利地打擊敵人,更有利於我軍的發展壯大。當然,它也說明同
志們在當時對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性、對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問題在認識上有
差異。在以後抗日戰爭的實踐中,逐步證明了毛澤東同志的意見是正確的,是高瞻
遠矚的。」
  洛川會議還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抗日救國十大
綱領》和毛澤東為中央宣傳部門起草的宣傳鼓動提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
利而鬥爭》。
  8月22日,蔣介石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名義,正式委任朱德、彭德懷
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副指揮(9月11日改稱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副總司令)。
  25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依據與國民黨談判結果,宣佈紅軍改名為國
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
副參謀長,任粥時為政治部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八路軍下轄三個師:第一一五
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蕭華;第
一二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參謀長周士第,政訓處主任關向應,副主任甘泅
淇;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參謀長倪志亮,政訓處主任張浩,
副主仟宋任窮,準備開赴山西前線,加入第二戰區(晉綏)序列。
  於是,山西的地方實力派閻錫山成為紅軍出師後的第一個和主要的合作者。
  為什麼要先開入山西?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有幾方面的考慮:
  第一,山西當時處在華北抗戰的前線,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日軍攻佔平津後,
在華北未遭到嚴重的打擊,長驅直入,兇焰正熾,山西即將成為華北的西戰場。
  第二,山西是八路軍開赴前線最便捷的地方,又是居高臨下地俯瞰河北平原的
地方,可以有力地牽制華北日軍的行進。憑借山西寬闊、險峻而複雜的地形,不僅
有利於阻滯日軍機械化部隊的前進,而且有利於八路軍開展山地游擊戰。
  第三,閻錫山已經作出一些開明的姿態。當日本帝國主義的勢力在華北步步擴
張之際,嚴重威脅了他在山西的統治地位,他從反共轉而同意與共產黨聯合抗日,
邀請共產黨人薄一波等到山西,幫他組織山西救國同盟會和另建新軍——山西青年
抗敵決死隊。閻錫山想利用共產黨的經驗來保持他經營多年的「獨立王國」。這樣,
山西的民眾抗日運動在「七七」事變前已開展起來。平津失陷後,中共華北黨組織
動員了大批黨員和愛國學生到山西參加抗戰,山西的救亡運動更形高漲,一時成為
華北抗戰的中心。
  為了落實八路軍進入山西作戰的事宜,9月初,毛澤東派周恩來、彭德懷和徐向
前一起到太原同閻錫山當面商談。
  在日軍即將闖人山西之際,閻錫山把他的舊軍(晉綏軍)部署於大同一帶,準備
與日軍一戰。紅軍出師,也準備首先開赴太同前線。但當局、彭、徐趕赴晉北時。
陽高、天鎮相繼失陷,山西形勢急轉直下。閻錫山眼看日軍長驅入晉,他戰無信心,
不戰又無以回答山西民眾。他知道,挽救晉局,必須借重八路軍之力,遂急請同、
彭、徐與他共商防守之計。
  周恩來等一路過來,見到的都是兵荒馬亂的景象。日本侵略軍節節推進,山西
境內人心惶惶。那年秋天,暴雨成災,數萬災兵饑寒交迫,流離失所。大量從冀綏
前線潰退下來的散兵游勇和傷病員四處流浪,無人收容,更增添了混亂氣氛。閻錫
山派來迎接的軍政官員都是憂心仲仲。
  9月7日,周、彭、徐直抵雁門關下太和嶺第二戰區前線司令部。閻錫山熱情地
歡迎他們,並進行會談。周恩來耐心地向閻分析抗戰形勢和前途,鼓勵他堅持抗戰。
閻錫山聽後,解除了許多顧慮,有了一些信心。作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他請周幫
助寫一個戰區作戰計劃。周恩來用一天時間就寫出來了。閻錫山看後,吃驚地說:
「寫得這樣好,這樣快!如能這樣打,中國必勝!」並且感歎地說,「周先生的確是
個大人才,國民黨是沒有這樣的人才的!」
  對閻錫山當時表示的「聯共」態度和「守土抗戰」主張,周恩來等表示贊賞,
希望他履行諾言,與中共長期合作,堅持抗戰到底。經過商談,閻錫山同意成立第
二戰區民族革命戰中總動員委員會。
  對晉北抗戰,閻錫山拿出了他策劃的方案:以晉綏軍六個軍的兵力在平型關、
沙河、繁峙一線土佈置一個口袋陣,要求八路軍與高校滋軍共同防守平型關。
  周恩來同意閻錫山的計劃,同時指出,八路軍將發揮特長運用運動戰與游擊戰
的結合,配合友軍圍殲日軍。彭德懷具體提出,以友軍堅守乎型關正面八路軍一一
五師隱蔽集結於敵前進道路的側面,從敵側後夾擊進攻平型關之敵;八路軍一二0
師則位於晉西北地區,待機側擊進攻雁門關之敵。閻錫山表示同意。
  當晚,周恩來等又趕到大同,和第二戰區北路前敵總指揮傅作義晤談。傅對中
國共產黨很尊重,表示擁護民族統一戰線主張,堅決抗戰,服從閻錫山的統一調度。
徐向前回憶說:「思來精力旺盛,思想敏捷,很善於談判,講話能打動人。傅作義
對他很佩服。」
  當時,華北的時局轉瞬即變。日軍兵分兩路,從北面和東面以大迂迴的姿態夾
攻山西。其中,北線沿平綏鐵路向晉北進犯的兵力有三個師團,仍是日軍主力所在。
9月13日,晉北重鎮大同棄守。接著,廣丘、蔚縣等地相繼被佔。日軍準備用重兵進
據以五台山為中心的晉東北地區,直指太原。
  這時,華北的國民黨軍隊雖有一部分進行英勇的抵抗,但由於實行片面抗戰、
消極防御的方針,70萬軍隊抵擋不住日軍30萬人的進攻,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
潰退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八路軍開赴前線後能不能扭轉這種局勢,已成為舉國矚
目的問題。
  9月19日,一一五師勞師遠至。即奉總部命越五台、出長城,於平型關西之大營
鎮集結待命。21日,朱德、任弼時、左權率總部抵太原。中共中央軍委前方軍分會
立即開會,討論山西戰局及八路軍的作戰計劃,大家一致同意同思來、彭德懷關於
平型關戰役的部署。22日,周恩來又隨同朱德去見閻錫山,最後確定戰役計劃。23
日,朱德、彭德懷下令一一五師選擇地形,進人伏擊狀態。相機出擊。
  24日,一一五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親臨前線,指揮所部三四三旅之六八
五、六八六團,在乎型關外設伏。25日晨,部隊向正在開進的日軍板垣師團二十一
聯隊一部及輜重部隊發起突襲。以勇敢頑強的近戰肉搏,殲滅日軍1000余人,繳獲
大批軍械物資。八路軍也付出重大犧牲,傷亡600余人。而閻錫山所率各軍,有的懼
敵不前,有的要保存實力,紛紛撤出陣地,沒有參加戰鬥。
  自抗戰以來,日軍在華北橫衝直撞。至此。才真正嘗到了被痛擊的滋昧。英國
路透社報道說:日軍以前沒有與中國有名的紅軍作戰,現在碰上了,就不容易占便
宜。平型關大睫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祝捷電報雪片似地飛向延安,飛向八路軍總
部。這是華北戰場上第一個振奮人心的勝利,在一直被動應戰的抗日戰場上,樹立
了一個主動出擊挫敵的範例,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共產黨、八路軍的
英勇精神和神奇戰術,在全國獲得很高的聲譽,為八路軍深入廣泛地發動群眾,開
展抗日游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按下不表。
  再說洛川會議後,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周恩來在山西工作了近三個月,南京的
談判工作由博古、葉劍英繼續進行。
  8月30日,遭中共中央矩絕到紅軍中任職的康澤通知中共:已決定邊區政府以國
民政府監察院副院長丁惟汾為正,林伯渠為副。是日夜,剛從洛川趕回延安的毛澤
東電復時劍英:拒絕康澤的提議,必須以林伯渠為邊區政府長官,張國為副長官。
  進入9月後,因華北、華東戰爭形勢日漸危急,國民黨方面連電中共軍隊盡快出
動。因兩黨合作的事實還沒有完全確認中共中央派兩個師赴華北前線,卻仍留一個
師不動,以在談判最後階段占據主動。中共中央提出要求:蔣必須同意發表中共宣
言,承認中共合法;邊區政府一定要林正張副。不要國民黨派任何人;南京派來的
高參和政訓處副主任,全部予以拒絕,不許進人營門一步。
  9月16日,西安行營代主任蔣鼎文急電朱德:「委座派軍部之高參趙錦文、劉伯
龍、李放六、喬波梗,政治部副主任李秉中五員已抵長安。」朱德復電:五位大員
的到來,己引起八路軍全體將士不安,既然中央已信八路軍可以為國效力,即應信
任其自主作戰,要是派了監軍,恐怕會使官兵心生疑懼,影響戰鬥力。
  這時戰局惡化,蔣介石不得不對中共的要求一一作出讓步。
  派丁惟汾的事幾經電報往來,便不了了之。林伯渠穩穩地當起了包括23個縣、
150萬人口的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
  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正式公佈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公佈國共合
作宣言》。
  第二天,蔣介石對中共宣言發表談話:
  國民革命之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不幸十年以來,一般國人對於三民主
義不能真誠一致的信仰。對民族危機亦無深刻之識,致使國力因之消耗,人民亦飽
受犧牲,遂令外侮日深,國民今日皆已深切感覺存則俱存、亡則俱亡之意義,鹹認
整個民族之利害終超出於一切個人、一切團體利害之上也。此次中國共產黨發表之
宣言,即為民族意識勝過一切之例證。宣言中所舉諸項如放棄暴動政策與赤化運動,
取消蘇區與紅軍,皆為集中力量,救亡御俺之必要條件,且均與本黨三中全會之宣
言及決議案相合,面其宣稱願為實現三民主義而奮鬥;更是證明中國今口只能有一
個努力之方向。余以為吾人革命所爭者,不在個人之意氣與私見,而為三民主義之
實行,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應計較過去之一切,而力謀團結,以共保國家之生命
與共存。對於國內任何派別,只要誠意救國願在國民革命抗敵御侮之旗幟下,共同
奮鬥者,政府無不開誠接納。中國民族既已一致覺醒,就應絕對團結,自動堅守不
偏不倚之國策,集中整個國家民族之力量,自衛自助,以抵抗暴敵,挽救危亡。
  至此,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9個多月的艱苦談判,終於結出了果實。
  各界人士和廣大民眾無不慶幸和感到振奮。9月24日。正在香港從事抗日救亡工
作的宋慶齡發表《國共統一運動感言》,欣慰地指出:
  讀了中共共赴國難宣言和蔣委員長團結御侮的談話,我異常感動。回想國共兩
個兄弟黨,在最近十年來,互相殺戮,這是首創國共合作的孫中山先生生前所不及
意想到的。到最後,這兩個兄弟黨言歸於好,為民族的獨立解放而鬥爭,我聽到這
消息,感動得幾乎要下淚。在這民族危機千鈞一髮的今日,一切過去的恩怨,往日
的牙眼,自然一筆勾銷,但是過去國共分裂這一段悲慘歷史,卻仍然值得我們記取。
國民黨同志應該謹記著:要是不顧先總理遺教,拋棄了工農大眾利益,將成為民族
罪人,等於國民黨自殺。共產黨同志也應該記住:只有在孫總理遺教領導之下,和
中國國民黨真誠坦白合作,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使命。我相信兩黨同志,經過慘痛
教訓,再加上日寇無情的殘酷的進攻,一定能夠本「兄弟闊牆,外御其侮」的古訓,
友愛地團結成一體。惟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民國走上獨立解放的勝利途徑,孫中山
先生死而有知也應該含笑九泉了。
  然而毛澤東的頭腦依然冷靜,沒有喜形於色。他在9月25日給周恩來的電報中這
樣寫道:「蔣談話指出了團結救國的深切意義。確定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
發出了『與全國人民徹底更始』的諾言。但還表現著自大主義精神,缺乏自我批評,
未免遺憾。」
  看來,蔣、毛兩人都沒有放鬆戒備。因此,國共合作的道路不會平平坦坦。

  抗戰初期,應該說蔣介石是積極的。
  8月13日,日寇根據「欲置中國於死命,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為重要」的策略。
發動了對上海的大規模進攻。當夜,蔣介石下令京滬警備總司令張治中主動發起反
攻,旋任張為第三戰區(其正副司令長官為馮玉祥與顧祝同)第九集團軍總司令,指
揮淞滬地區的全軍作戰。
  張治中命八十七師攻擊日本俱樂部及日本海軍操場,八十八師則在八字橋一帶
與日軍展開了肉搏戰。這是壓抑得太久、忍無可忍而噴射出來的民族復仇的火焰,
張治中稱之為「甲午以後五十年之最後清算」。
  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稱:「中國之領土主權,已橫受日
本之侵略。國聯盟約、九國公約、非戰公約,已為日本所破壞無餘……中國決不放
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推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
  這天上午,中國年輕的空軍出擊轟炸了日軍起卸物資的上海匯山碼頭、陸戰隊
司令部,炸傷了國旗艦「出雲」號。下午,由河南周口飛往杭州筧橋機場的中國空
軍第四大隊27架飛機,與日本海軍航空隊所屬九六式轟炸機18架在筧橋機場上空遭
遇。雙方展開激戰、日機被擊落6架,中國空軍無一損失,首戰告捷。
  蔣介石非常興奮,不過他把這次戰績的意義估計過高了。他在15日的日記中寫
道:「侵寇空軍技術之劣,於此可以寒其膽矣!」
  宋美齡在抗戰爆發前後領導了航空救國募捐活動,任航空委員會秘書長。這時
由於這位第一夫人的建議,國民政府定「八·一四」為「空軍節」。
  中日戰端既開,雙方都想先發制人。日本迅速增兵,運兵船開到最高速,一個
師困接一個師團地開來。隨即編成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軍」。中
國也迅速增兵,陳誠的第十五集團軍共50多個師奉令開赴淞滬,增援張治中。從8月
中旬開始,中國軍隊70萬與日軍30萬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在這直徑百公里左右的沖
積平原上,雙方夜以繼日地爭奪了幾個月,你強攻不停,我死守不退,直打得天昏
地暗,日月無光,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蔣介石自始至終指揮了這次戰役,從9月中甸起還親任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左中
右三路軍迎敵,多次到戰場督戰。
  10月某夜,蔣偕李宗仁、白祟禧等高級將領,乘專車抵蘇州視察,正逢數十架
日機前來空襲,照明彈照得如同白晝,炸彈呼嘯,雞鳴犬吠,泥水飛濺。將軍們沙
場踱步,雖險遭不測,卻無慌亂之態。
  蔣夫人8月裡就和李德全、沈慧蓮等共同組織了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
10月20日,她偕顧問端納赴上海前線勞軍。為躲避因軍炮火,汽車高速行駛,急轉
彎處,人與車俱翻落於溝豁之中,宋美齡摔斷了數根肋骨、端納也受重傷。
  中國軍隊抱著與國土共存亡的決心,同仇敵愾,前赴後繼,寸士必爭,以低劣
的武器抗擊具有現代化裝備的敵軍,其壯烈程度為中國有史以來御外侮之罕見。
  陳誠部九十八師姚子青營堅守寶山城,日軍政一次打退一次,與日軍肉搏兩天
兩夜,全營5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
  團副謝晉元、營長楊端符率領800壯士、堅守蘇州河北岸最後據點——六層鋼筋
水泥建築「四行倉庫」。侵略者視為肉中刺,連番進攻,倉庫四周棄屍無數。但「
四行」堅如磐石,官兵們引吭高歌,響徹霄漢。18歲少女楊惠敏機智勇敢,躲過層
層火網、終於將長達4米的國旗,送到四行倉庫。倉庫之巔大旗不倒,蘇州河南岸中
外士人熱淚縱橫。
  日軍10個師團、200余輛坦克、300余架飛機、70余艘軍艦,全線進攻,一副不
拿下上海死不罷休的樣子。中國軍隊猛烈還擊,每小時死傷數以千計,部隊不停補
充,各主力師的補充數都在4次以上,每次幾乎都是整團的補充,僅旅團長即死傷幾
近半數。三路軍總司令陳誠、張發奎、朱紹良細察戰鬥情況,覺應後撤,報蔣介石,
蔣不允。又打數日,傷亡更重。三司令報請副司令長官顧祝同,再報蔣,要求後撤。
蔣又不允,嚴令死戰:「有敢擅自撤退者,軍法從事!」
  三司令不敢違逆,揮軍又戰。兩軍對壘成膠著狀態。
  10月29日,蔣介石再次乘火車來到戰場,在南翔附近召集參戰部隊師以上軍官
會議。他非常激奮地說:「倭寇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現在打了近三個月,連我們
一個上海還沒占去。各位統率所部,努力抵抗,不惜以壯烈的棲性,給倭寇以絕大
的打擊,此種為主義為國家拚死抗戰的精神,已經充分地表現出來了……近三個月
來,我們雖然沒有得到大的勝利,但在我們預定的消耗戰和持久戰的策略之下,已
使敵人受到意外大的打擊,在精神上我們已實在打敗了舉世共棄的倭寇!」
  11月5日,日軍增兵3個師團在杭州灣北岸金山衛登陸,對上海戰場施行側翼迂
回。之後,另一師團又在長江南岸白茆口登陸。中國軍隊東、南、北三面受敵。前
線告急,要求撤退,蔣介石仍不允。他希望打到11月13日。這個時間是滬戰整三個
月的時間,他心中固執地有「三個月」這個概念。前線官兵又打了三天,陳誠、張
發奎、朱紹良都向白崇禧告急,他們不敢徑向蔣介石告急,只好請白崇禧轉這個彎
子。白身處前線,親見雙方優劣十分明顯,中國官兵疲憊不堪已到極點,於是再度
進言蔣介石下令撤退,蔣仍不允。
  白祟禧認定蔣已是意氣用事,但敢怒不敢言,又傳令苦戰。兩天後,他見中國
軍隊陣線已亂,已到了最後關頭,於是不顧一切三次進言下令撤退,痛切地說:「
前線指揮官已無法掌握部隊,委員長再不下令撤退,就要完全崩潰了!」
  蔣介石無奈,只好下令撤退。日軍見狀,乘勢進攻,並派飛機追炸撤退部隊。
中國軍隊一時間十分混亂,人馬踐踏,如潰堤之水,建制全亂,只滾滾向後撤退不
止。
  11月12日,日軍以傷亡6萬余人的代價占領上海。
  蔣介石十分遺憾。淞滬抗戰硬是沒有堅持到11月13日。而且大撤退時九國公約
會議正在比利時召開,他未能等來列強對日侵華的干涉行動。
  淞滬抗戰打亂了日軍自北面南和速戰速決助戰略部署,為中國方面物力、人力
西撤贏得了時間。
  淞滬抗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泰晤士報》指出:「滬戰激烈,日軍未達
摧毀中國軍隊之目的。雙方傷亡慘重,但華軍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國堪稱軍
事國家之榮譽,此前所未聞者。華軍在彈盡槍折之時,一般認為不能保持數日之地,
彼等竟能堅守十周之久,此種奇跡。自屬難能可貴。上海一隅之抵抗,對於整個中
國戰場有極大之影響。」路透社電訊:「目前華軍大部分缺乏訓練,更缺乏軍備,
猶有帶布傘作雨具者,雖此,猶能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之日軍頑強奮戰,此精神可
佩。日軍縱然占領部分土地,亦難征服中國矣!」英、美、蘇等國朝野對中國刮目
相看,在道義或物質方面,也希給予援助,志願人員相繼來華。
  誠然,淞滬抗戰在戰略決策和指揮方面均有著許多失誤:蔣介石一味高喊要「
把日本人趕到海裡去」,到支持不住時。也一直不許後撤,直到傷亡近半,全線崩
潰,一下潰退到南京,確屬意氣閒事。同時他還存在一種僥倖心理,以為日軍進攻
上海。關係英美利益,中國軍隊只要火拚支撐一段時間,就可能引起歐美武裝干涉,
結果等於水中望月。在具體部署上,主戰場的側後杭州灣競沒有一兵一卒,致使日
軍從容登陸,直抄了中國軍隊的後路。敵強我弱的抗戰。本來應該進行長期消耗戰,
而不應與敵人強爭一城一地,自喪元氣。
  然而這畢竟是一次認真的切實的抵抗。
  過了幾天,蔣介石在他51歲生田時感慨地說:「此次抗戰,實被迫而應戰;與
其坐以待亡,忍辱受侮,不如保全國格,死中求生,與敵作一決戰。如我再不抗戰,
則國民精神亦必日趨於消沉,民族生機毀滅無餘矣!設或與倭妥協,即或答應其要
求。甚至承認偽滿,但其一遇國際矛盾沖突之時機,彼必不顧信義,繼續侵略不止。」
  正是:
    滔滔不盡東流水,
    盡是當年壯士血!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轉貼請保留站台信息。

[到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