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和談演義(第三部) 第三十八回
胡秋原踏上絲綢路 張學良飛去夏威夷
話說1988年9月12日晚,從美國飛來的中國民航一架班機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國 際機場。艙門開處,一位滿頭銀絲的高個子老人慢慢走下舷梯。 「啊,老朋友140年不見了,我是賈亦斌啊!」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賈亦斌迎上前去,兩位老人驚喜地呼喚著,親切地搖動著雙手,拍著肩膀。 這位遠道而來的老人就是台灣著名的政論家、時任立法委員的胡秋原。身後是 其妻子敬幼如、女兒胡采禾等人。 賈亦斌和胡秋原一路攜手攀談,說話間已走出衛星廳。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黃 順興和北大客座教授陳鼓應也來迎接在台灣時的舊交。這時,只見一位自發蒼蒼的 老者也遠遠地蹣跚而來,一通大名,胡秋原和他頓時激動地抱作一團。原來這位是 84歲的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郭述申,他同胡秋原1924至1925年曾同在武昌高等 師範就學。 在機場貴賓休息室,胡秋原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胡先生是否準備同中共高級領導人談您對統一的意見?據我所知,您的意見 同中共的『一國兩制』統一方案並不一樣。」台灣《聯合報》記者搶先發問。 胡秋原笑答:「如果完全相同我就不會來了。」 「您的統一觀點主要是什麼?」 「主要的要有統一的目標,現在不能統一的原因是雙方如何最後建國的意見不 同。還有實際的兩個國號、兩個憲法和兩個政府等問題。我和賈先生是抗戰一代的 人,為什麼抗戰?抗戰為了建國……」 賈亦斌插話:「是的,當時我們就是為了這個。」 胡秋原接著說:「中國勝利了,這是一件大事,我們中國人再不受外國人欺負 了,可國家至今分裂,老百姓是多麼痛苦。我有信心坦白地說,40年來大陸最大的 成就是進人世界核子俱樂部,台灣最大的成就是經濟上成為所謂『四條小龍』之一。 大陸的成就表示中國人有能力使中國成為一個強國,台灣的富裕說明中國人有發財 的本事,如果合起來中國就能富能強,這是中國人150年來追求的目標。我們在抗戰 時就希望有這一天,40年以前沒有實現的事情,我們希望40年後看到這個可能性。 我都79歲了,不客氣地講,看不到這一天真是死不瞑目啊!」 記者問:「統一之事台灣領導人也會有很重要的決定,不知您離開台灣時是否 跟當局領導人談過?聽說您見過李煥(行政院長),他們是否接受您的意見?」 答:「30年來我一直談的觀點,我想我寫的這些文章他們會看過了,從我的雜 志看沒受到過麻煩,我想他們至少心目中有諒解、默認。我來前是見過李煥,我回 去要把這裡的情況帶回去。」 賈亦斌笑著說:「李煥過去與我很熟,他是我的同鄉,還是我的部下、同學哩。」 笑過了,胡秋原忽而嚴肅地說:「我認為,愛國就不能不贊成統一,如不贊成 統一,你就不夠資格談愛國和過問國是。任何中國人都應該贊成統一。我現在進一 步講,統一要快,要在本世紀結束以前,2000年以前達成目的,遲了還來不及。」 「您認為兩岸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盡快促成統一?」 「我就想與中共有關朋友們討論這個問題。我還不太了解所謂『一國兩制』。 從世界範圍看,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可以成為混合經濟,現在各個國家從美國到非 洲國家都有混合經濟,究竟怎樣混合,各佔百份之幾,各個國家可以不一樣。如果 中國有了混合經濟,我認為『一國兩制』這個問題就沒有了。」 胡秋原是湖北黃贓人,早年留學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30年代中期曾為國共合 作穿針引線,隨即投身於抗戰的洪流。在台灣時,他是《中華雜誌》發行人、「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他是一位具有強烈 民族自尊心的學者,曾坦言:「我以前是極力反共的,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我看到了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希望。」地在《中華雜誌》上疾呼統一,建議和談, 並不顧個人利害得失,開始了為祖國統一奔走的大陸之行。行前,國民黨有關方面 從台灣打電話到美國,勸他不要到大陸,但是遭到他的拒絕。 9月,京華秋色正濃,故土舊友,人世滄桑,使離開大陸40年、近8旬高齡的胡 秋原處於激奮與感慨之中。他行色匆匆,興致融融,把活動日程排得無一縫隙,整 天忙於訪問、座談、演講,宣傳他的「民主統一,復興中華」的主張。 9月15日下午,鄧穎超會見了胡秋原。 當他走進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時,鄧穎超迎上前去,親切地握住他的手說:「我 能與您重逢,真是喜出望外!我過去在『國民參政會』上就久聞你的大名,你很健 康,顯得年輕,鶴髮童顏。」 落座後,胡秋原說:「到北京來,特別想看看鄧大姐。」 鄧穎超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歡迎您的到來。」 在談到和平統一事宜時,鄧穎超說:「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共同為對國家、民族 有利,對大陸、台灣都有利的事情貢獻力量。海峽兩岸同胞是一個國家的兄弟婉妹, 儘管國共兩黨過去有恩怨,但終究是一家同胞,希望早點統一。至於用什麼方法統 一,胡先生的看法和今後更多台胞提出的意見我們要考慮,共同商量。我們歡迎各 方面的意見,對統一,我們一方獨唱不行。我們在憲法中有信仰自由這一條,關於 信仰問題我認為不能提到統一問題上來。葉劍英提出的『九條』中也沒有提這個問 題,也沒有要求台灣放棄三民主義。」 胡秋原說:「最重要的是中國非團結、統一不可,事不宜遲。」他建議祈望得 到原舊政協發起人中健在的鄧穎超、陸定一、張群和陳立夫的支持。 鄧穎超表示贊同,並說:「胡先生對故土充滿眷戀之情,愛國之心令人敬佩, 我們願意聽取您的意見,領取教益。」 當她聽到胡秋原準備尋訪絲綢之路時,親切地叮嚀道:「北國風寒,多加珍重。」 胡秋原在北京的許多場合說:「我是一個書生,乎生無他求,只希望中國能夠 趕快統一,讓子孫後代得到幸福。」他盱衡內外大勢,認為中國必須在20世紀內實 現統一,否則,下一世紀將無「中國世紀」可言。他主張以國家民族為前提的超黨 派統一,海峽兩岸各黨派聯合起來,尋求一條符合兩岸全體中國人共同願望的新路 來。 胡秋原的大陸之行及其關於國家統一的主張,在台灣引起震動,更遭到國民黨 當局的忌恨。高層人士認為,胡秋原身為黨籍公職人員,擅自前往大陸,並與中共 領導人談話,發表籌組「聯合政府」的言論,其行為「十分不當」,已嚴重違反「 政府」政策和國民黨的規定,必須以黨紀規約來處理。 9月21日,李登輝主持國民黨中常會,決定給予胡秋原開除黨籍的嚴厲處分。 這一處理立刻在台灣引起一場軒然大波。民眾中議論紛紛,學術界看法不一, 朝野人士爭論不休,各種不同的政治立場鮮明地對立起來,尤其是統獨之爭更趨激 烈。「中國統一聯盟」主席陳映真、秘書長劉國基等發起了對國民黨當局的抗議活 動,並受到許多統派人士的聲援。 然而胡秋原卻穩坐釣魚船。他作為著名學者,既不吃黨飯,又不做黨官,更非 政府要人,有沒有國民黨黨籍,對他幾乎沒有什麼影響。於是,他照舊按計劃飛西 安、敦煌、烏魯木齊、成都、武漢、上海、廣州,並到自己的老家黃贓探親訪友。 在烏魯木齊,正值中秋,他賦詩一首,寄托情懷: 兩岸隔離四十秋, 為求統一故鄉游。 飛行半月來西域, 遙望天山兩白頭。 骨肉相仇人竊笑, 久分必合勢方道。 主賓同賞團圓月, 預卜全華共九州。 在母校武漢大學,胡秋原同師生座談時說:「我還是強調兩句話:中國要變不 要亂,要統一不要分裂。」臨別即興賦詩道: 四十年後回母校, 猶如老大歸故鄉。 但願後昆齊努力, 共掏心血光炎黃。 胡秋原以80高齡,行程萬裡,於10月18日離開最後一站深圳,經香港返回台灣。 他在香港發表書面談話,講了對大陸的觀感:第一,80年代以來,經濟上確有 進步,全國人民已有基本的溫飽;第二,在政治上,黨權過高,民主不足,腐敗貪 污現象甚為嚴重;第三,在言論上,口頭的批評甚為自由,但在文字上,還是千篇 一律官方宣傳為主,不過人民的批評可以間或出現;第四,我遇到的許多中共高級 幹部和負責人幾乎很少沒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害的,而且很多幹部學養甚高, 我相信中共的改革不會回頭。 當記者問及胡秋原回台灣面臨當局的壓力時,他說:「我是公開去大陸的,我 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話也是公開的,我沒有得到共產黨什麼好處,我不過就是 講了國共要談判,兩岸要統一,現在我更加強了這個信念。我別無所求,我只是希 望能夠見到,拋開多年仇恨,但求中國富強。憲法上沒有規定立法委員不准去大陸, 沒有這條法律。至於開除我,這是國民黨的權力。最重要的是,我是一個中國人, 只要中國人不開除我,我做中國人到底了。我相信沒有人會再開除我的國籍,我還 是要盡中國人的力量。」 胡秋原偕同妻子、女兒、秘書等抵達台灣桃園機場時,受到「中國統一聯盟」 及其支持者約200余人的歡迎。他們手持標語布條,呼喊著「歡迎胡秋原北商國是歸 來!」「中國統一萬歲!」氣氛熱烈,情緒激動。 胡秋原走下飛機時,一位記者問他:「國民黨開除你的黨籍,你是否很生氣?」 胡秋原指著自己的嘴巴大聲地笑道:「已年近80了,有什麼好慪氣的!」 問:「國民黨黨證有沒有帶在身上?」 答:「不知放在哪裡,要回家找找看,國民黨真的要收回,我會親自送去中央 黨部。」 他在桃園機場發表即席演說,再次強調:「統一是全體中國人的責任,是為中 華民族的共同將來而籌謀。台灣一旦脫離大陸,無論有多少成功,在國際強權環伺 下,都沒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黯談的。因此,未來只有朝統一發展。」 為支持胡秋原,台灣《中華雜誌》10月號出了「聲援胡秋原先生專號」。 胡秋原的大陸之行雖只有一月有余,但在台灣激起的余波卻久久沒有平息。 行文至此,似乎該提到一位20世紀曾影響歷史進程的名人了。 他就是在西安事變中促成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張學良將軍,一位街談巷議、無 人不知的人物。 自當年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後,即被蔣介石軟禁起來。到台灣後,依然過著 幽閉生活,沒有自由,身邊只有紅顏知已趙四小姐陪伴。到70年代末期,他的生活 才增加了一項新內容,即被後來傳為美談的「三張一王轉轉會」——張學良、張群、 張大千和王新衡輪流坐莊,定期聚會。 1980年「雙十節」,國民黨當局曾安排張學良參加慶祝活動。10月20日,張學 良由副參謀總長馬安瀾和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陪同,乘專機前往金門參觀,張學 良在金門古寧頭以高倍望遠鏡眺望大陸。這一活動由官方的「中央社」和軍方的「 軍聞社」作了報道,並配發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的張學良瞇起眼睛,把臉貼在望遠 鏡上,貪婪地觀看海峽對岸的大陸家園。回到寓所後,他激動得連續幾夜睡不著覺, 天天都在念四大陸、家園和留在大陸的故舊親朋。 張學良問妻子:「你是不是也想趁有生之年,能回次大陸,看看奉天,看看那 西安?」 趙四小姐眼裡盈滿淚花,歎了口氣說:「漢卿,咱們還會有那麼一天嗎?」 1981年8月18日,台灣《聯合報》拋出了一篇爆炸性新聞:《和中國近代史相關 聯的——張學良訪問記》。這是自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接待的第一位職業記者, 也是數十年來對張學良情況最詳細的一篇報道,因而掀起了一陣波瀾。 據訪問記透露:「張學良目前住在台北北投復興崗附近半山上的一棟房子裡, 平時以讀《聖經》、養蘭花和聽京戲打發日子。他和夫人趙一獲現在信奉基督教, 熟讀《聖經》,可以背出《聖經》的某一章某一節。張學良現在還是美國一家研究 《聖經》的學院的『函授生』,拜周聯華牧師為老師。他常在星期日去士林的一家 小教堂做禮拜……」 1988年3月27日,張學良偕夫人趙一獲第一次前往李登輝的官邸拜訪。這時的李 登輝剛繼任「總統」,接任國民黨主席也才兩個月。掌權未穩的李登輝,與張會面 非常謹慎,只和他談論《聖經》、信仰和人生,別的一概迴避。 當年知情者認為,張學良上門拜訪,是以為蔣氏父子均已故去,而為自己爭取 人身自由探路。李登輝這麼謹小慎微,張沒有太大的信心認為可以有機會離開台灣。 同年12月24日的聖誕夜,張學良夫婦接到李登輝夫婦邀請到官邸聚會的請柬。 此次聚會,張學良覺察出李登輝對他倆禮遇和友善得多了,由此也證明李登輝已穩 操大權。 隨後台灣的政治形勢趨於開放,孫立人多年被蔣氏父子軟禁一案被翻了,這股 政治翻案風潮也湧向張學良,當時有民間團體聯名上書給李登輝,要求還給張學良 「真正的自由」。李登輝沒有正式回應,反倒是聰明絕頂的張學良發表公開信,強 調自己這幾年的生活已經完全自由。張學良此舉為李登輝解了圍,李登輝心領神會。 1990年6月,是張學良90大壽。台灣的黨政圈由「總統府資政」、張學良的老友 張群發起,公開為張學良舉行盛大的祝壽會,顯然有意為他爭取自由造勢。李登輝 特頒「壽」宇屏祝賀。 這是與世隔絕54個春秋之後,張學良首次在自己的生日宴會上公開露面。來自 諸多國家的新聞記者蜂擁而上,爭先恐後地要求對其采訪。但結果卻出人意料,張 學良從「我的一生是被日本斷送了,我不希望日本的年輕人再犯過去的錯誤」這一 強烈的願望出發,單獨接受了NHK(日本廣播協會)的采訪要求。 6月8日,台北市凱悅飯店。日本NHK電視台記者在台灣作家高陽的協助下,於3 天內對張學良進行了長達10個小時的采訪。 張學良以驚人的記憶力和未改的口音激昂地談到了皇姑屯事件、「九·一八」 事變、西安事變等重要歷史轉折點的真相。NHK電視台以《張學良現在開口講話—— 通往中日戰爭的道路》為題,於12月9、10兩日連續播放了采訪實況。張學良的清晰 描述,使人猶如目睹,往事歷歷重現。播放時還穿插了許多歷史鏡頭和旁白。 當記者問他當年為什麼要送蔣介石回南京時,張學良說:「假如我把蔣總統扣 了,豈不是擴大內戰嗎?當時國民黨政府已經威脅我,不借以武力與我對抗。我們 是為制止內戰而發動的事變,如果再發生新的內戰,就不好辦了。所以我下定決心, 由我個人承擔責任,解決事變,立即釋放蔣介石……大家都反對我去南京,設法制 止我。周恩來甚至追到飛機場,打算把我帶回去。因為大家都擔心我到南京後會遇 到什麼情況。嘿嘿,我這個人啊!我認為作為一名軍人,對自己所作所為要自己承 擔責任。我送蔣介石回南京的目的,就是為了接受懲罰。更明白地說,我是抱著死 的決心去的,我認為自己肯定被處決,後事我都預備好了,因為我是軍人,自己做 的事情自己負責,其他的事情我什麼都不考慮了。而且在那個時候,如果我不去接 受懲罰,那麼我與國民黨政府之間將遺留下問題,我決定為了不挑起新的無謂的爭 鬥,維持國共合作的局面而犧牲自己。」 張學良接受采訪在國際範圍引起了震動。通過權威媒介的報道和述評,使海峽 兩岸再度掀起了「張學良熱」。台灣報紙稱之為「打破半世紀沉默,為歷史證言」。 在東北瀋陽,更引起強烈的反響,故鄉的人們,盼望張學良早日歸來。 再說祝壽會過後,張學良的好友張群等一個接一個的辭世,跟他交往的人越來 越少,使他感到無限寂寥和悲涼。他與趙一獲商量,想到美國看望兒孫和故舊。老 夫婦商量了半天,卻不知道能否被批准。 1991年2月14日,農歷除夕,李登輝夫婦邀請張學良夫婦在他的官邸聚餐。席間 張提起出國的念頭,李連連說好。席終時李登輝還特別交代有關方面協助張學良辦 好一切出國手續,不要讓老人家太操心。官邸會宴之後不到一個月,3月10日張學良 夫婦即啟程赴美,行前李登輝還送他們一筆旅費。 張學良踏上赴美旅途之後,「張學良要取道美國回大陸」的議論充斥於海峽兩 岸,這念頭在人們心中急劇地膨脹起來。 3月24日,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姚廣在新聞發佈會上回答記者提問 時表示:「如果張學良先生本人願意回大陸看看,我們是非常歡迎的,我們將尊重 他本人的意願。」 在美國逗留期間,張學良在紐約與呂正操見了面。呂正操早年曾是東北軍將領, 作過張學良的部屬。呂向少帥表示大陸人特別是東北家鄉的人都熱切地歡迎他早日 回去看看。張學良豪邁地說:「要回去我自己會回去,不需要你們特別安排。」 見呂正操不解,他又強調說:「大陸當然會歡迎我,可正是這樣的歡迎越發令 我難以成行。」 張學良幾十年來思鄉心切,如今恢復了自由,為什麼反倒猶豫了呢?為什麼不 願讓大陸歡迎他呢?其中必有緣故。 當時美國的華人報紙認為張學良半個世紀才獲得自由,猶如沖出牢籠的猛虎, 永遠不會回台灣了,有些友好故舊也勸他留在海外,或回到大陸去,因為台灣政局 多變,蔣經國的舊勢力仍根深蒂固,須防不測。但這些建議一一為張氏婉拒,他解 釋說:「不要為難別人。」他在美國逗留了3個月,6月底又返回了台灣。直到1993 年12月15日第二度赴美,才決定長期定居夏威夷。 張學良所說的「不要為難別人」,正是他遲遲未回大陸的原因。這個「別人」 是誰呢?據知情人說,是指李登輝。 愛國心和家鄉觀念強烈的張學良當然十分懷念闊別數十年的故國河山、東北父 老,也很想祭掃他素所尊敬的父親張作霖的墳墓。他的難言之隱,主要是要照顧和 報答讓他重獲自由的「恩情」。他知道,兩岸關係尚處於緊張狀態的階段,李登輝 是不樂意他回大陸訪問的,大陸越是歡迎,李登輝越不高興。正因為有這樣的考慮, 他才說「這樣的歡迎越發令我難以成行」,「不要為難別人」。 老一代熟識張學良的為人的人,都知道張氏是極重感情、講義氣的人。正如當 年西安事變進入尾聲時,張學良突然送蔣介石返回南京,結果上了大當,身陷圖圖。 當時趕到機場目睹大錯已無法挽回的周恩來就感歎道:「漢卿受舊戲曲的道德觀念 影響太深了!」 往昔年少氣盛的少帥品性如此,如今垂暮之年脾性依舊。張學良擺脫了蔣氏父 子為他設置的真實牢籠之後,又陷入了他自己所營造的「報恩」感情羅網之中。 那麼,張學良到底何時才能回到他日夜思念的故鄉以了鳳願?他1991年第一次 赴美時與「美國之音」記者有一段對話,似乎有助於解開謎底。 問:少帥,自從發生西安事變以後,您的住所一直飄泊不定,這些年來您一直 住在台灣,現在來到美國看家人,您覺得現在您的家究竟在哪裡? 答:我年輕時當然是家在東北,我飄蕩不定;隨遇而安,我還是想我自個的大 陸故土,我還是懷念故土,自從「九·一八」後我就沒回到東北老家去。 問:您既如此想家,這次您有沒有打算就便回東北去看看您的故士,看看老鄉 親? 答:當然我是很願意回到大陸,大陸方面也表示,我回去絕對繪我一切的自由 等等,但政治時機尚未成熟,到了我是很願去的,政府對我也沒有限制,但對政治 上仍有影響的事我不願意,我是鬧雲野鶴,不願再影響政治。 問:在什麼樣的狀況下,什麼政治變化下您會回去?目前時機成熟了嗎?會在這 月、下月、今年,或在您在美度假的期間? 答:假若兩方敵對的問題完全沒有了,我就可以回去。 問:也就是說這次度假完了您不會回中國大陸去了? 答:我想不會,我還是不去的好。 問:那您度完假就回台灣了? 答:到現在我仍要回台灣。 問:台灣經濟進步,政治上也開明了許多,台灣稱他們為自由中國;中國大陸 實行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您對海峽兩岸的看法怎樣? 兩岸都說要和平統一,您對此有何希望? 答:我個人衷心希望兩岸雙方能和平統一起來,我非常反對中國分裂,當年我 有權勢在手我就是贊成統一的,如中原大戰種種事我都是如此,我很反對內戰的, 我非常希望和平統一,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如今,張學良定居夏威夷已經5年了。1998年6月1日。 他在那裡悄然度過了自己的98華誕。看那身體狀況,精、氣、神,都已大不如 前。 正是: 人間無情惟白髮, 英雄頭上不肯饒。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轉貼請保留站台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