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將門虎種
    想不到項羽倒理直氣壯地表示:「認字只不過能記誦一些姓名而已,劍術再好也只
能擊敗一個對手,這又有什麼好學的!?我想學的是成為萬人敵的大將。」

系出名門,悲劇英雄的後裔
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的楚國部族中,最受矚目,而且勢力成長也最快的,要屬擁有 會稽城的項梁和項羽叔侄。 會稽城便是現在的浙江省會稽市,春秋晚年曾是越國的京城。越國在勾踐王時代, 擊敗了當代霸主吳王夫差,不但恢復了險被滅亡的國運,進而揮軍北上,成為春秋時代 最後一任的中原霸主。 但勾踐並未在中原發展實力,他仍很快回到會稽,以此為中心發揮其霸主威信。也 因為如此,會稽城很快便聲名遠播,成為了當時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也成了中國東南方 的軍事重鎮。 但越國在勾踐死後,繼承人便發生內哄,不久即為南方霸主楚國所滅,會稽城也成 了楚國的一部分。 由於東方的吳、越等部族在傳統上與楚國有宿怨,加上民性強悍,統治不易,楚王 便特別將戰鬥力最強的主要部落貴族鎮守在這些地方,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項氏」部族。 項是地名,原在今河南省項城。 這部族以擅長野戰聞名,出現過不少有名將領,在原本便勇於作戰的楚國諸部族中, 項氏的英勇更是出類拔革的。自從奉命負責軍事占領這塊宿敵的土地後,他們更是軟硬 兼施、恩威並濟,不但能作有效管理,而且也頗贏得吳越地區長老們的敬重。 戰國末年,項氏更出了一位蓋世名將項燕。當時楚王室力量頹弱,正規的主力部隊 根本無法抵抗秦軍的南侵。當楚國正面臨存亡危急關頭時,項燕臨危授命,指揮組織松 散的楚國各地區部落的增援聯合部隊,居然大敗秦國的南征軍團,讓當年的秦王政(秦 始皇)都大為震驚。於是項燕立刻成為全體楚人心目中的首席英雄,並將重振楚國的希 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為了面對這意外的挫折,秦王政不得不再請出已退休的秦國名將王翦,傾盡秦國力 量,率領六十萬大軍南下征討楚國。由於楚國原本便是聯盟組織,結構松散,向心力較 弱。面對秦國的統戰運用,有不少部族早已個別和秦國講和,有些甚至暗中和王翦勾結, 倒戈來對付項燕的聯合軍團。 王翦早看出楚軍的弱點,因此他不和項燕正面作戰,反而消極地采取堅壁清野的戰 術,以持久戰來消耗項燕的實力。果然項燕軍團糧食不繼,各部族自行撤軍,聯合陣線 因此崩潰。項燕不得已,下令退軍,企圖集中力量守住自己大本營的東半壁江山。不幸 在撤軍途中,遭到主和派出賣,王翦以疾如風的追擊戰術,正確捕捉住撤退中的項燕主 力部隊,使楚國最後的防衛力量也被擊潰,項燕則在苦戰中以身殉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項燕不但英勇善戰,對部屬更如同兄弟,因而在軍中聲望極高,很得楚人敬重。他 死後,楚國民間幾乎均不願接受此惡耗,因此紛紛傳言死去的項燕只是個替身,真正的 項燕將軍則仍藏於楚境的某一山區,等待機會隨時準備再度領導楚人抗秦。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便在這種執著的信念下廣為流傳。即使在秦始皇 統治的10年中,項燕的大名不但未消失,反隨著秦國統一政策失敗和楚人憎恨秦政的情 緒而愈滾愈大。 陳勝、吳廣起義時,吳廣的部隊便一度托名是項燕的殘餘軍團東山再起,將領導楚 人以反抗秦軍。 傳說中,項梁便是項燕的嫡傳幼子。 項燕戰死時,嫡長子和幾位較大的兒子,都隨著殉國。留守在大本營的長老,便在 秦軍攻入其東方大本營前,護送其幼子逃避於山區中。 10余年後,終於在原先大本營的會稽城附近,出現一位自稱是項燕兒子和嫡長孫的 一對浪人——項梁和項羽叔侄。 有關項梁的記載在史書上非常少,經過10余年的變局,他是否真正為項燕的後代其 實也很難求證了。我們只知道他大約30歲,中等身材,外貌和舉止倒頗雍容典雅,的確 有貴族氣質。而且也深通兵法,富於謀略,領導魁力也不錯。因此,當他自稱為項燕幼 子時,大多數的楚人都毫不懷疑地接受了。 但更令人矚目的卻是他身旁的侄兒項羽。和一般楚人的中短身材不同,項羽的身形 十分魁偉,史料記載他身高古制8尺餘,大約為178公分到180公分,對南方的楚人而言, 算是個彪形巨漢了。 據項梁的說法,項羽是項燕的嫡長孫,或許其母系方面有北方人的血統,因此身材 較高大。項燕父子殉國時,項羽不到10歲,所以在重臣保護下,和小叔父項梁共同避開 秦軍追捕,逃亡到山區中,長大後則追隨項梁浪跡天涯,尋找機會以領導楚人重建江山。  
天生武將,要學萬人敵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羽名籍,「羽」是他的字,這便顯示他的確屬於貴族, 才能夠有名又有字。他的出生地相傳在今安徽省的下相地方,也是原本項燕部族的根據 地。這些傳聞,加上他獨特的巨大身材,使楚人完全相信他是名將項燕的嫡傳後代。 天生武將條件,加上幼年困苦環境,使項羽頗具領袖氣質,年紀輕輕便頗有大志和 主見,獨立性亦強,因而項梁也非常看重他,似乎傾盡全力想培養這位沒有父母的孤兒 早日出人頭地。 他首先教項羽讀書識字,但項羽卻認為這太麻煩了,他實在沒有耐心,因而一點也 不用功。 稍大以後,項梁便教他基本的劍法,這方面項羽由於力大無窮,因而頗有天分,很 難找到同等的練習對手,沒多久他便又不感興趣了。 文的、武的都不行,「愛侄心切」的項梁也不免要生氣了。他擔心項羽長大不成材, 有愧家風,便惱怒地埋怨道: 「你這樣沒有耐心,將來到底想做什麼呢?」 想不到項羽倒理直氣壯地表示: 「識字只不過能記誦一些姓名而已,劍術再好也只能擊敗一個對手,這又有什麼好 學的?我想學的是成為萬人敵的大將。」 項梁甚奇之,乃教他學習兵法。項羽這方面倒是才氣十足,稍加指點便能抓住重點, 舉一反三。只是他沒什麼耐心,不肯動腦筋深思,因此只能掌握幾個大原則罷了。 項梁在逃亡途中,有次因為被背叛的族人出賣,在櫟陽地區遭到逮捕。幸而蘄縣的 獄掾曹咎深知項梁之身世,乃暗中通知櫟陽的獄椽司馬欣,設法救出項梁。項梁也因而 與此兩人結為深交,暗中常有來往。 不久,項梁殺死了出賣他的仇人而被追捕,風聲頗緊,司馬欣恐洩露項梁身世,乃 協助他逃往吳中地區,接受這些地方楚國部族的保護。  
避難吳中,漸展鴻圖
吳中即現在的蘇州一帶,原為吳國的大本營,在秦王朝時代,配置於會稽郡的管轄 下。 到了戰國中期,吳中地區已成了楚國貴族項氏部落的勢力範圍,因此項梁叔侄的到 來,便受到英雄式的歡迎。加上項梁學問好,慷慨好施,立刻得到地方長老的擁護,成 為了非正式組織下的領導人。 中國人自古最重視的是喪事和祭祖,通常都會請地方最有人望者來主其事,直到今 天治喪委員會的主委也必是德高望重者。古代的「治喪主委」,由於分派工作上的需要, 更實際掌有地方上最多的人力資源,因此哪個人能辦事,哪個人有哪些特長,身為主委 者是再清楚不過了。《史記》中記載: 「項梁避居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搖役及喪,項梁常為主 辦。」 因此不但聲名膨脹得快,對地方人才的掌握,也擁有絕對優勢。 為了日後打算,項梁更趁機積極組織吳中的楚人豪族及其子弟,暗中授以兵法,並 讓大家深服其才能。沒多久,便建立了相當雄厚的班底及人脈。 秦始皇巡幸會稽郡,在渡過錢塘江之際,曾在江口舉辦大型儀式,陣容非常雄偉, 項梁也特別帶著項羽前往查探。 想不到項羽看到秦始皇的非凡氣派後,深為感動,當場脫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 項梁聽了大驚,立刻掩其口: 「不可亂講,是會抄家滅族的。」 項羽卻做做鬼臉,一副不在乎的模樣。 項梁以其豪氣干雲,也不禁受到感動,從此更認為項羽必是非凡之才。 據說項羽身材雄偉,力大無比,單手可以扛起鼎鑊,因此吳中的年青子弟,對他瘋 狂著迷般的崇拜。  
會稽叛秦,項梁奪取地方政權
由於項梁在吳中地區名氣頗大,早年流浪各地,途中又見聞不少,因此對時局大勢 常有他獨到的過人見地,連秦王朝派任在會稽的郡守殷通,都不得不對他另眼看待,引 為貴賓。 秦皇朝的會稽郡,統有春秋時代的吳、越兩國版圖,居民大約100余萬人,轄區共 有二十六個大小縣城,幾乎占據了中國的東南半壁江山。 因此殷通在表面上權勢頗大,儼然是封建時代的一個君主。 不過,秦王朝是徹底的中央集權,郡守只是中央政府派在地方的代理人,負責替朝 廷徵收租稅和勞役,權輕而責重,萬一有所延誤,只要中央一道諭旨,隨時都可能丟官 入獄。 古代的通訊不發達,一個地方首長想要完全掌握各鄉鎮縣城之情報,其實是非常不 容易的,因此必須借重地方有力之士來幫助他。也就是必須籠絡地方「角頭」,才能有 效推動政令,對朝廷有所交代。 項梁在殷通的眼中,正是吳中地區的「大龍頭」,只要有項梁的支持,什麼事都好 辦多了。 對於負責規劃此中央集權郡縣制度的李斯而言,會有這種民間非正式領袖的產生, 實在是始料未及的制度弱點。 「連郡守大人都對他禮讓三分!」 殷通對項梁愈尊重,項梁在地方的聲望立刻水漲船高,因而也愈有影響力,殷通便 不得不更依賴他了。 不久,這位民間領袖便成為會稽郡的「地下郡守」,其實際的影響力更大於正牌官 派郡守的殷通。 對這種情況的繼續惡化,心裡最不安的便是殷通。他可真是有苦說不出。對項梁勢 力的憂心與日增加,但對項梁的依賴性也一天比一天更形重要。 不久,便發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劇。 陳勝、吳廣起義的風潮,由江北迅速向江南漫延。 會稽郡也很快受其影響,一方面怕起義的叛軍南下征糧,一方面也基於對秦王朝之 怨恨,各縣城長老紛紛集合,商組自衛部隊,他們心中的理想領導人才便是項梁。 項梁自然也有這個意向,問題只在於時機到底對不對。深曉兵法加上謹慎作風,使 他不輕易表露自己的野心,儘管地方長老一再暗爾,項梁仍只作不知,以等待一個更好 的機會。 給項梁起義機會的卻是心中一直忐忑不安的會稽郡守殷通。 郡內情勢急速惡化,讓殷通膽戰心驚。他深知只要有人響應叛變,第一個遭殃的便 是自己,就算秦王朝中央能派來援軍,恐怕也緩不濟急。 因此殷通決定先下手為強,不如自己主動響應叛軍,或許反而會得到地方長老支持, 割地自立,成為一個諸侯也說不定。  
狙殺殷通,叔侄聯手進擊
但自己是王朝派來的空降部隊,缺乏地緣關係,因此必須抓住幾個重要幹部,只要 得到他們的擁護,起義絕對不成問題。 眼前最好的人物,自然是項梁了。但項梁聲望太高,一不小心,反而會被他取代, 因此最好有另外一個可以牽制他的力量。 殷通想到了另一個楚部落地方領袖桓楚,桓楚勇猛而少心機,目前正好犯罪逃亡在 外,如果由自己赦免他,桓楚一定會感激不盡,成為自己忠誠幹部。桓楚在楚部落中也 擁有一定實力,正可用來制衡項梁。 但桓楚不知行蹤,當今之計,應先找項梁來好好商量。 項梁表面上仍一副謙恭忠誠的模樣,以免殷通對他有任何懷疑。 想不到心急如火的殷通,單刀直入便表明自己有意造反的心態: 「長江北岸及江西一帶已完全進入叛軍占領下,此天亡秦之時也。我認為我們應先 發制人,以免反為人所制,我打算在會稽郡城起義,並以你和桓楚為左右兩翼大將。」 項梁大吃一驚,心想秦王朝如此嚴厲的法制,一旦碰到危機反而因缺乏彈性,更容 易迅速崩潰。 看到身為最高地方首長的殷通,對朝廷的忠誠度竟如此脆弱,項梁感慨良深。於是 他以懷疑的眼光逼視著殷通,表現出一副不了解其心態的樣子。 看到項梁質疑的眼光,殷通更緊張了,他幾乎口不擇言表示: 「再慢可能就來不及了,我們必須盡速募兵,以免被別人搶先……。」 頂梁覺得好笑,但另一個靈感立刻閃現在其腦中。他在心中暗忖道: 「要造反怎麼可能支持你這個朝廷官吏呢?必須要搶先機的應該是我呀!」 但表面上,項梁仍不動聲色,他客氣地向殷通表示: 「桓楚目前逃亡在外,他的藏匿處只有我的侄兒項籍知道,我現在去把他找來,由 您直接命令他去找桓楚吧!」 殷通不疑有他,立刻答應。 項梁很快跑到郡守府邸外面,找到正在門口等待的項羽,只見他低聲和項羽交代幾 句話,兩人便又很快進入府邸內。 項梁的神情和語氣均顯得有些激動,失去了往日的冷靜,顯示心中正有情緒上的大 衝擊在沸騰著。反而項羽面不改色,只不斷微笑點頭,便快步跟隨在叔父後面,顯現頗 為恭謹的模樣。 殷通見他們叔侄進來,也立刻起身笑臉相迎。 不料,項梁臉色一變,大聲喝道:「是時候了!」 殷通還來不及反應,項羽已火速衝到其跟前,拔劍一揮,殷通人頭已隨著一束血箭, 飛向半空中。 由於這是秘密會談,現場並無他人。 項梁這才恢復從容狀,慢慢拾起殷通首級,拿下他身上的郡守印綬,和項羽走向門 外,對郡府官員告知此一事變。 守衛隊見狀大驚,立刻呼喊「刺客」,郡守大門口陷入一片混亂。 項羽拔劍向前,立斬10余人,眾皆驚伏。 項梁這才宣佈在郡守辦公室召集緊急會議,郡城重要官吏一律參加。 府內官吏大多是楚人,原本便和項梁交好,見其勢也都順水推舟,表示支持項氏叔 侄,並主動安撫人心。 項梁也正式公佈殷通之野心及罪行,並宣佈即日起會稽郡恢復獨立,由楚人自治, 以響應陳勝等在江北地區的叛變行動。 郡府官員立刻編集人馬,由各縣城募得人員8000余,並由吳中長老及子弟中選擇較 能幹者,分別封為校尉、侯及司馬等官吏,沒多久,項梁便將會稽郡的軍政體系完全納 入掌握中。 有位原屬楚國貴族的地方領袖,在這次分派工作中未獲得重用,非常不高興地親自 向項梁抗議。項梁笑著表示: 「前些日子,我曾派你主辦一件喪事,但你卻顯得無法勝任,我看你的領導才能有 問題,所以這次不能再重用你了。」 這件事充分表示,項梁在平常已作了非常詳細的「人才庫」建立工作,對每個人的 能力有完整評估,讓吳中地區的地方領袖們不得不服氣於他的領導。 於是項梁自任為會稽郡守,並以項羽為裨將,積極結合郡轄內各縣城的楚民力量。 這一年,項羽才24歲,但儼然已成為江南地區起義軍的副領袖了。  
陳勝發兵,中原全面動亂
陳勝在自立為張楚王后,便派出了不少軍力,分別經營原先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地 區。 為搶得長期糧襪根據地,「假王」吳廣的主力軍全力搶攻糧倉滎陽。但固守滎陽城 的是秦王朝的宰相李斯之子李由,他原任三川郡(洛陽)郡守,動亂再起時,李由便主 動安撫境內百姓,並親自率軍守住滎陽。 以軍略而言,吳廣並不如李由,因此雖然兵力占有絕對優勢卻無法攻佔滎陽,只在 城外對峙,將滎陽城團團圍住。 陳勝不得已,再派出自己的主力部隊,由周文率領,直接由穎川攻打三川郡城,並 企圖直入函谷關,威脅鹹陽城。 周文是陳勝手下首席大將,負責全軍統御任務,如同現在的參謀總長職銜。 但周文其實是個文人,作戰的實務經驗不多。他曾是楚國名相春申君的賓客,項燕 舉兵對抗秦國南征部隊時,周文曾出任項燕參謀,因此對名將項燕的戰術有相當程度的 了解。加上他學問好、口才佳,組織力又強,談起往事,頭頭是道,讓人覺得項燕的戰 績有一半應屬他的功勞。 由於陳勝軍團中的將領,大多是民間流寇出身,實在沒有能力指揮正規作戰,因此 陳勝只好全權委託給稍有軍事知識的周文了。 周文這時已是六十余歲老人,體力和反應大不如前,但到底經驗豐富。他不但迅速 攻下穎川,更集結各地前來投奔的部隊達數十萬人,兵車也有數千乘,浩浩蕩蕩攻向函 谷關。 在陳勝分派到各地的軍團中,較為重要的尚有武臣、張耳、陳余經營趙地,汝陰人 鄭宗經營九江郡,韓廣經營燕地,周市經營齊地,葛嬰經營吳地。 張耳為大梁人(魏國),年輕時曾當過信陵君食客,後犯罪逃亡中,得到外黃縣富 翁之助,不但將女兒嫁給他,並且運用錢財幫助張耳重建聲名,終能出任外黃縣令,進 入魏國的貴族階級行列。 陳余也是大梁人,年輕時好儒術,曾長期游學於趙國。和張耳相同,他的岳家也是 千萬巨富,因此兩人不但有才名,而且有相當財力作後盾。 陳余比張耳年輕一個輩份,因此一直尊重張耳為父執輩,兩人成為忘年之交。 張耳在早年曾認識劉邦,由於他個性慷慨好施,相當獲得劉邦的敬重。 秦國擊滅魏國後,張耳及陳余流亡在外,由於他們兩人在魏國民間聲望頗高,朝廷 特別下令緝捕: 「凡緝獲張耳著,賞千金,緝獲陳余者,賞五百金。」 兩人不得已化名逃亡,藏匿於陳城,為裡監門(裡中衛隊)自求生活。 有次裡吏責陳余辦事不力,以鞭答打之,陳余怒,欲起身反抗,張耳阻止之,並以 身掩護,代陳余受答。裡吏怒消離去,張耳帶陳余至外面桑樹下,責備之: 「我一再教導你,難道你都忘了!?我們兩人責任重大,怎可為一小吏之辱而尋 死?」 陳余立刻答謝,兩人並向天地共誓,結為生死與共之刎頸交。 陳勝占領陳城時,張耳偕陳余共見之,以兩人素有賢名,陳勝非常高興,聘之為參 謀。 陳勝欲自立為王,張耳阻之,認為應先攻打秦廷,重建戰國時代6國之後裔,並宣 示以天下為公,據鹹陽,誅暴秦,以成帝業,但未為陳勝接受。 陳余又勸陳勝,應派兵經營趙地,因為趙人一向強悍善戰,若得趙軍支持,就不用 再擔心秦國之武裝部隊了。 陳勝便以自己的親信——陳國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及陳余為左右校 尉,率3000人北向經略趙地。 武臣等由白馬津渡過黃河北上,原趙國貴族後裔及地方長老紛紛響應,結集了數萬 兵馬,號為武信君,並攻下趙地十余縣城。  
粉飾太平,趙高奪得主導機
雖然關東一帶叛軍四起,但秦王朝的京城鹹陽仍顯得一片太平。即使由東方常有探 馬急報動亂訊息,但朝廷總以流寇處理之,未曾重視。 由於有函谷關為屏障,鹹陽城所屬的關中地區擁有極為優勢之地利。這塊土地原為 周王朝立國的大本營,周平王東遷後,便將它贈送給秦國經營。 400年來,關中不但富裕,而且防備完善,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政治、軍事及經濟 重鎮。 除函谷關外,北有蕭關要塞,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地勢險要。一將當關,萬夫莫 開,不論中原有如何變局,關中都不易受到影響。 因此僅管各諸侯國後裔已快速自立,天下大勢很快又回到了統一前的情勢,但二世 皇帝胡亥仍穩穩地安坐其位,似乎未受到影響。 由於身為幼子,從小便缺乏掌權的心裡準備,如果不是趙高半強迫式的擁立,胡亥 絕不會登上皇帝寶座。 雖然並非天生愚蠢,但胡亥對掌權及治國的確毫無概念,他作皇帝只是為了享受自 己的生活而已,人民的需求。政治秩序的維持,跟他好像一點關係也沒有。 秦始皇晚年,由於統一政策失敗,各地已嚴重不穩,加上軍役、勞役太多,人民流 離失所,小集團盜賊四起,抓不勝抓。始皇去世後,執政的宰相李斯徹底檢討施政上的 缺失,乃決定暫停大型軍役、勞役;與民休養生息。 他和右丞相去疾、將軍馮劫,共同進諫胡亥,為求長治久安之道,應降低王朝享受, 減稅薄賦,平息民怨,重攬人心。 但對胡亥而言,任何事都好商量,但要他減少開支,降低享受,絕對無法接受,否 則作皇帝還有什麼意義可言。他實在無法忍受這群倚老賣老的大臣不斷的叨擾,因此有 意無意間總盡量逃避他們,有什麼事便找要他作皇帝的趙高去抵擋一番。 這下卻正中趙高下懷。從小便為宦者,加上聰明又富才學,趙高對宮廷內的行政及 皇權的運用了若指掌,因此深得胡亥信任。但在實際政治作業上,由於缺乏外界的資訊 及經驗,他還不如元老重臣的李斯,因而讓趙高有著強烈的心理壓力。 既然胡亥害怕處理政事,趙高便乘機興風助浪地慫恿道: 「皇上本來便是尊貴無比,應當遠離塵世俗人,不必處理複雜瑣事。」 這句話是胡亥最愛聽的,既然有這樣的「理論根據」,他更樂得不再上朝聽事,成 天留連在後宮,縱情享樂,一切政事委由趙高。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趙高成了「假皇帝」,他權力慾甚重,事無鉅細大小,事事幹涉。但對於平定流寇、 重建天下秩序之事,他卻一點也拿不出辦法。為了不讓自己的弱點暴露,他竟下令不可 在朝廷上討論流寇之事。 等到周文的大軍進逼到函谷關口一個名叫「戲」的要塞時,趙高才大感驚慌。 他一面埋怨李斯等對政事處置上的失當,一方面也只得向胡亥報告,希望借用皇帝 的威權來解決此一危機。 突然接到這個緊急軍情,胡亥也嚇了一大跳,如同醉夢中剛醒過來的人,他急就章 地求救於滿朝文武。 對關東流寇問題了解最多的,是主管漁政和稅政的少府章邯。 戰亂發生不久,影響最大的便是各地方的租稅和漁稅,因此章邯比任何人都了解問 題的嚴重性。半年來,哪個地方已淪陷,哪個地方仍平靖,他一清二楚。雖屬文官,但 他是傳統的秦部落貴族後裔,有武學的基礎素養,加上個性果斷,度量寬宏,頗得人心, 在文武官員中擁有不少朋友。平常交談中,他們便常論及有什麼方法可以應付當前的危 機。因此對於這件工作,章邯的思慮最為完整而周密。 由於蒙恬事件及諸公子事件,使不少秦國原有的武裝部隊都被編入驪山陵的罪犯勞 役中,其中更不乏作戰力甚強的秦部落傳統軍團。為了對抗周文急奔而來的大軍,唯有 重編這股潛在的軍事力量才足以勝任。 當天,章邯詳細分析流寇態勢,並向胡亥提出建議: 「盜賊大軍已至,聲勢浩大,即使我們想召集附近的郡縣守軍來對抗,恐怕也遠水 救不了近火。在驪山陵勞役的罪犯中,不乏過去的軍團,只要先赦免他們,重新編組, 再加以短期集訓,便足以對抗來犯的盜賊了。」 趙高雖對章邯搶盡風頭的表現頗多不滿,但以李斯為首的重臣強烈支持章邯,胡亥 自己又無主見,趙高本身也不懂軍事問題,只好順水推舟地交給章邯去辦了。 胡亥於是下令大赦天下,命令章邯赴驪山免除「驪山眾」之「罪行」,重新編組軍 團,至於人員不足部分,則將奴隸階級的後裔也收編為後勤部隊,盡速開往戰場。 章邯大開府庫,將秦軍傳統的黑色戰袍戰盔全部發給驪山眾,連旌旗也是黑色的, 使重整後的大軍更顯出一股淒厲、宏偉的模樣,滿山遍野,烏黑一片,軍容十分壯觀。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把政治分為四等,最上等的領導者無為而治,人民只知道有國君,而不感覺到 其勢力,各順其性,各安其生。換句現代語匯來說,即一切都制度化,每個人依循運作 模式,各負責其工作,達成其任務。 其次是必須努力去討好人民,讓民眾感覺到其德政,不斷地贊譽他,也不斷地表示 自己的支持。這種刻意努力的領導者,充分顯示一切未步入軌道,未正常化。所以「革 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口號喊得愈響的,領袖愈不斷需要人民表態的,便代表其 尚有需要努力克服的缺陷。 再次等的領導者,就必須用嚴刑峻法來嚇唬部屬了,讓人民至少在表面對他畏懼。 這表示情勢不安,統治者不得不板起面孔,以維持秩序及正常運轉。 最末一等的領導者,則看不起民眾,喜歡用權術以表現他的聰明。這種領導人本身 誠信不足,人民也不會相信他。 所以真正的政治領袖,會努力建立制度化的常模,不喊口號,也不刻意呼吁民眾效 忠,時機不成熟,絕不發號施令。有耐心地維持住常態的努力工作,讓一切順理成章的 達成其目標,人民感受不出領導者的手段,只認為一切本來便應該如此。 法家的學說源自於老子的「道學」,以建立制度來維持政治的常態運作,這的確是 富國強兵、維持長治久安的好方法。只是商殃和孝公都急於嘗試這新制度的力量,因此 在政治力量尚未完全生根時便急於向外擴充,雖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也把秦國帶進 了擴張主義的不歸路。 擴張的結果,使現有制度無法承受其需求,因此張儀必須用權謀來維持王朝的聲勢, 到了秦昭襄王時代,更不得不發動軍事恐怖主義,來讓民眾畏之如虎狼了。 秦始皇的統一中國,使擴張主義達到最高層次,但王朝的力量也已顯出力不從心的 情形了。秦始皇從統一前強有力的精明領袖,變成神經質的暴君,晚年更釀成焚書坑儒 的慘劇。扶蘇、蒙恬、李斯、趙高等的強烈內鬥,不擇手段,使法治精神破壞無遺,已 成了老子所謂畏之、侮之的最下等境界了。 殷通的態度充分顯示秦王朝統一以後,其文化已趨於僵化,一味相信權術和投機, 真是老子所謂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一個理想的體制,如果不能配合其環境發展掌握再生的契機,同樣會趨於衰敗的。 老子的「無為而治」、「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便在強調一切配合環境需要, 順其自然,該改則改,須止則止,才能永遠維持體制永久不休止的生機。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