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春秋
第七章 風滿黃鶴樓
辛亥年(1911年)大年初一早晨,便有許多新軍士兵走上黃鶴樓。黃鶴樓一帶,商
販雲集,游人如堵,熱鬧非凡。這些身著土黃色新軍制服,頭戴大蓋帽,腰束皮帶的士
兵,也同游人一樣,說說笑笑來到山上。在奧略樓內有三個人正在等候這些士兵們。其
中一人身穿長袍,頭戴禮帽,便是《大江報》主筆詹大悲,另兩位是身著軍裝的蔣翊武
和劉復基。
劉復基,名汝夔,字堯澄,湖南常德人,19歲便參加馬福益領導的洪江起義,失敗
後逃亡日本,加入同盟會。次年歸國,在長沙設中外各報代派所,運銷《民報》,並與
禹之謨等公葬陳天華、姚宏業於岳麓山,鼓動學潮。因禹被捕,東赴上海,同楊卓霖、
蔣翊武創辦《兢業旬報》。1909年回武漢,任《商務報》會計兼發行人。因擬擊殺立憲
派楊度未果,被捕,旋釋出,入湖北新軍。參加振武學社。兩年前的一天,詹大悲、劉
復基、蔣翊武同在《商務報》共話國事,結為友好。
20位代表來齊,他們都是20至26歲的青年,是新軍各營的代表。
詹大悲把鉛印的《文學社》簡章分發給大家:「今天是文學社成立大會,簡章無革
命字眼,只是研究文學,是為了避人耳目。我們以前的學社被敵人偵破,但我們從不放
棄革命,如今重整旗鼓,以研究文學為名,爭取同志,總有一天,我們要把新軍變成革
命力量,這就是我們的『端營主義』。以後,《大江報》便是我們文學社的機關報,歡
迎大家多多投稿。」
蔣翊武接過話題:「今年說不定會有革命發生,我們方略已定,急應開展活動,一
日有事,不致坐失良機。」
簡章規定文學社設正、副社長各一人,下設文書、評議兩部。文書部又分設文書四
人,會計和庶務各一人。評議部設評議、糾察若干人。大家公推蔣翊武為社長,王憲章
為副社長,詹大悲、劉復基為文書和評議部長。於武昌小朝街設總機關,並在漢口、漢
陽等地成立分機關。遙戴孫中山為總理,以同盟會「驅除勒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
平均地權」16字為綱領。借「研究文學」為名,在新軍士兵中開展活動,通過新軍各標、
營代表掌握武裝。以出版《大江報》進行公開宣傳。吸收社員達5000余人,多屬新軍士
兵,也有少數官佐參加。
文學社能夠如此發展,與胡瑛的指導有關。蔣翊武經常去獄中徵求胡瑛的意見,胡
瑛與同盟會會員有著廣泛的聯繫,蔣翊武也就得到同盟會的支持和幫助。
至於共進會,前面說過,它是在東京成立的。1907年春,黃興離開東京時,要劉揆
一代理他的同盟會庶務職務。劉揆一打算從各省吸收秘密會黨成員和革命者加入同盟會,
他把這項任務交給同盟會雲南主盟人呂志伊去辦理,但呂志伊不久回國,這項工作被擱
置。其後,熱心這件事的同盟會會員、四川籍人張百祥,同盟會會員、湖南籍人焦達峰,
同盟會會員、湖北籍人劉公,以及日知會成員孫武等人發起,於當年8月成立共進會組織,
目的是謀求革命黨人合作,策劃長江流域起義。他們擬定法規10條,推張百祥為會長。
張未就任,即改推鄧文輝擔任,次年劉公繼任會長。共進會下設內政、外交、交通、軍
務、參謀等9部,各設部長一人。它的綱領同同盟會的綱領幾乎一樣,只是以「平均人權」
代替了「平均地權」。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的會黨中吸收會員,發展組織。1909
年又在武昌設立共進會總部,聯絡長江下游各會黨,統一行動。同年焦達峰在長沙建立
共進會組織,鄧文輝在南昌建立共進會江西分會。並在上海、岳州等地設立通訊機關。
以新軍會員編成七軍,以會黨編為三鎮,推劉公為大都督。
共進會擁護同盟會總理孫中山兼任共進會最高領導,譚人鳳曾被列為共進會會員宣
誓的監誓人。
孫中山的第十次起義失敗後,譚人鳳、宋教仁以及其他一些兩湖革命志士,開始集
中注意力於長江流域,特別是武漢地區。為了指導長江流域的革命活動,需要組織一個
地區性的組織。同盟會在國內本來就準備設中部支部組織,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黃興和
胡漢民情緒沮喪,與外界暫時隔絕,孫中山則像往常一樣居留海外。因此,同盟會中部
地區組織,便由宋教仁、譚人鳳等人建立起來。
宋教仁字遁初,又作鈍初,號漁父,1882年生於湖南桃源。17歲入漳江書院讀書,
喜政治、法律、地理諸學科。21歲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議論時政,漸萌革命思想。
次年2月與黃興、劉揆一在長沙創立華興會,被推為副會長。7月與呂大森、劉靜庵等在
武昌組織科學補習所,任文書。參加長沙起義,領常德一路起義軍響應,事洩,遭清政
府通緝,逃日本,入法政大學,繼改入早稻田大學,仍習法政。1905年同程家檉等創辦
《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宣傳革命,並參加同盟會籌備會。同盟會成立時,任司法部
檢事長。同年被推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庶務干事兼撰述員。次年,黃興去安南,指
定他代理同盟會庶務,主持同盟會總部的工作。1911年1月初回到上海,任《民立報》主
筆,揭露清廷腐敗,反對外國侵略,宣傳資產階級民主。4月赴香港,參加籌備廣州起義,
任編製課長。起義失敗後與譚人鳳等人在上海組織同盟會中部地區總會,被舉為總務干
事,籌劃在南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設立分會。
中部地區同盟會設會長一職,經過深思熟慮,公開表明「虛位待賢」。譚人鳳為總
務會議議長,宋教仁、陳其美等為總務干事。
中部地區同盟會成立後,由譚人鳳負責組織湖北分會,焦達峰負責組織湖南分會,
吳玉章負責組織四川分會。
長江流域的革命運動空前活躍。在湖北,居正和孫武熱情工作,但到4月中旬,譚人
鳳給他們的活動經費已用光。正在經濟困窘的時候,共進會會長劉公來到武漢,情況有
了好轉。
劉公名湘,字仲文,1881年生於湖北襄陽。21歲東渡日本留學,是同盟會的第一批
會員,並為《民報》出版捐贈巨資。萍瀏醴起義,回國謀響應,失敗後復往日本。。共
進會在東京創建時,他起了重要作用。1910年秋,他回到鄂西北的家鄉。1911年夏天,
父親給他一筆巨款,讓北上京城納粟捐官,當他在省城露面時,同志們便勸說他留在武
漢起事,又推他做湖北都督。他慨然將5000兩銀子捐出作為革命經費,此是後事,暫且
不表。
湖北的兩個革命團體共進會和文學社聯合起來,已是勢在必行的了。而在聯合問題
上的困難是:兩個組織爭奪領導權。雖然某些共進會會員也參加了文學社,但是,這兩
個組織的領袖有著迥然不同的經歷和才能。
共進會的領袖們全部是留日學生,又是同盟會會員,同中部地區同盟會有著親密無
間的關係。
文學社的領袖們及其成員,大多是土生土長的。雖說社長蔣翊武和評議部長劉復基
是同盟會會員,但除劉復基外,蔣翊武和他的同志們都從來沒有出過國門。蔣翊武與同
盟會有些聯繫,但他們主要是通過胡瑛同全國革命志士取得聯繫的。文學社的社員,幾
乎全是湖北新軍士兵。其中有一些人有學識,但沒有一個人具備同盟會領袖們所具備的
領導才能。
從實際力量來說,文學社勝過共進會,它的成員遍佈湖北新軍的各個單位。但是,
共進會的領袖們具有更高的威望,因此,蔣翊武對於聯合共進會頗有疑慮。
劉復基被推為文學社評議部部長後,便同蔣翊武商量:「現已找到小朝街85號樓上
做文學社機關,我們兩人早晚要有一人出來主持機關。」
劉復基遂設計退出軍營。這一天卻是號稱「小諸葛」的劉復基在協司令部大門站崗,
一個標統走過來,劉復基故不舉手敬禮。那標統停步訓斥:
「為何不敬禮?」
劉復基道:「部下一時眼花,未看清長官。」
標統大怒:「目無長官,罰跪半小時,跪下!」
劉復基下崗遂寫了退役報告,稱有眼疾,久醫無效,不宜在營中服役。呈遞隊官,
隊官有心愛護他,認為復基在軍中頗有前途,不批出營。劉復基懇請,隊官只好割愛,
呈送營管帶。管帶說復基扯謊,卻要親驗。劉復基固求,亦得批准。
劉復基急忙解裝出營,去理發店剪掉辮發,提了行李來到小朝街85號坐鎮機關。
5月11日那天,共進會會長孫武派楊時傑、楊玉如、李作棟,邀約劉復基等到長湖堤
處所,共商共進會與文學社聯合事宜,均認為合則兩美,離則兩傷,當此之時,極宜風
雨同舟。討論聯合的具體問題時,楊玉如建議:共進會給文學社以經濟援助,但需由孫
武出任文學社社長。這建議即出,頓覺氣氛緊張,如此遂罷。
孫武加緊同文學社進行聯合,改派共進會馬隊代表陳孝芬去找劉復基等商談會社聯
合問題,因陳孝芬同蔣翊武、劉復基均有私誼。
陳孝芬找到蔣、劉二人,陳述起義時機成熟,應有統一號令,孫武誠心合作等等。
蔣翊武道:「合作當然很好,只是那些留洋的長衫人物,會叫我們上當,那孫武領袖慾
特強,恐怕不好相處。我看還是殊途同歸的好。」
陳孝芬道:「此時正是同歸時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萬一暴露,清廷決不會偏
愛哪一派革命黨。清廷不去區分會社,我們自己何苦去孤立自己?」
劉復基見陳孝芬說得有理,說:「慢慢來吧,文學社端午節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
希望你能來陳述意見。」
端午節這天,文學社果在「同興酒樓」開會,到會者70余人。大家都贊成文學社與
共進會加強聯絡,推劉復基為聯絡員,安排蔣翊武同孫武面淡。陳孝芬建議:可約孫武
來文學社見面。
既是會員又是社員的彭楚藩、蔡濟民等人,更是鼓動蔣翊武去同孫武見面。蔣翊武
以示主動和禮貌,便同劉復基一起往孫武處拜訪。
他們見面很是禮貌,略作寒暄便談正題。蔣翊武道:「我們文學社在軍營中力量很
大,合作是可以的,只是應該少數服從多數。」
孫武急忙道:「我們共進會是同盟會直接領導的,是中部地區同盟會的組織,與長
江流域各省都有組織關係,在本省的力量也很大,人數超過文學社,聯合後,共進會當
然居於領導地位。」
二人隨即爭將起來,各不相讓。
劉復基雙手微微擺動,示意他們不必再爭,道:「今日是謀合力反清,為何比較實
力呢?」
蔣、孫頓時語堵。劉復基便打圓場:「以後慢慢談吧。」
劉復基、彭楚藩、蔡濟民等人商量,必得找一個妥當辦法,加以聯合。這身材高大
的彭楚藩原名潭藩,字青雲,湖北鄂城人,20歲入湖北新軍,結識劉靜庵,加入日知會,
被推為評議。不久,日知會被偵破,易名楚藩,入憲兵學校,畢業後充憲兵,遞升正目,
秘密從事革命活動。辛亥年初,先後加入文學社與共進會。那蔡濟民是湖北黃陂縣人,
18歲投筆從戎,後入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肄業,任司務長,再升排長,素懷革命大志,
交遊甚廣,頗有號召力。文學社本想選他為副社長,他堅辭副社長職,甘當一名普通社
員。
這一日,譚人鳳回到武漢,便同孫武、居正等人見面。孫武等請求譚人鳳留鄂主持
大計。譚人鳳對起義屢次事敗,已經心灰意冷。聽說運動新軍有很大成績,開始相信湖
北黨人的事業。孫武道:「不要小看我兩湖同志,非得做番大事,讓孫、黃看看。」
譚人鳳要去獄中探望胡瑛,商談湖北革命大計。
胡瑛見到譚人鳳,喜出望外。恰好蔣翊武等人亦來探望,便向譚人鳳介紹,此是文
學社社長,等等這般。
譚人鳳見那蔣翊武雖穿軍裝,卻是土頭土腦,其他一些文學社中之人,亦毫無驚人
之處,不覺少言寡語。蔣翊武本久仰譚人鳳大名,極想攀談,見譚很是冷漠,便即告辭。
蔣翊武等人離去,胡瑛望著譚人鳳道:「先生不可以貌取人,文學社同志多是肝膽
相照的質樸之人,軍中社員已逾3000,此幾位都是文學社的領袖。」
譚人鳳即覺錯失交臂,作跌足失悔狀。
胡瑛道:「先生不妨去《大江報》了解文學社詳情,結識群英。」
譚人鳳性情急躁,辭別胡瑛,即去《大江報》,會詹大悲。坐定稍談,那蔣翊武等
便破門而入,他們來找詹大悲傾談與譚人鳳相遇,受冷落之情。這譚人鳳早已變得熱情
奔放,急忙起身,向前一步抓住蔣翊武的雙手:「剛才多有失禮,老夫目不識英雄,原
諒則個。」
蔣翊武見狀,那點怨氣頓時雲散,不由得一股熱流傳遍全身:「文學社加上共進會
力量,進行武昌革命,甚是穩當,唯是舉事之後,缺乏主持大計者,懇請先生與黃克強、
宋教仁諸位來鄂領導。」
譚人鳳緊緊握住蔣翊武的雙手:「這兩湖形勢實是令人振奮,我當回滬邀黃、宋來
鄂,惟願文學社與共進會攜手並進,為天下倡,此是革命成功希望所在。」
譚人鳳幾日後便返回上海,向宋教仁備述兩湖形勢,宋教仁卻也振奮,加緊組織中
部地區同盟會,決定於1913年在長江流域各省發動起義,譚人鳳函告居正等人,湖北黨
人得這項消息,頗感高興。
這一天,章太炎弟子、名士黃侃從京來漢,在《大江報》同居正相遇,便商談北京
各類新聞,尤其是清朝皇族內閣成立,立即宣佈鐵路「干線均歸國有」的內幕,及湖南、
廣東、湖北、四川四省掀起聲勢浩大的保路風潮,其中以四川鬥爭最為激烈,已發生了
全省性的武裝暴動。天下將要大亂,革命黨應乘時而起,雲雲。那副主編何海鳴聽來很
是鼓舞,便設酒肉相待。黃侃微醉,何邀黃為《大江報》寫篇政論文,黃侃起身:「待
我寫來再飲。」即揮筆落紙,一氣而就:
中國情勢,事事皆現死機,處處皆成死境。膏育之疾,已不可為,然猶上下醉
夢,不知死期將至。長日為年,昏沉虛度,痛飲一雜,人人病夫。此時非有極大之震動,
激烈之改革,喚醒四萬萬人之沉夢,亡國奴之官銜,行將人人歡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
革既為事理所必無,次之則無規則之大亂,予人民以深痛巨創,使致於絕地,而頓易其
亡國觀念,是亦無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亂者實今日救中國之妙藥也。嗚呼、愛國之志乎,
救國之健兒乎,和平已無望矣,國危如是,男兒女耳,好自為之,毋令黃祖呼佞而已。
寫畢,收起筆墨,將稿付於何海鳴,繼續飲酒。
何海鳴讀罷,一拍大腿,大叫一聲:「妙文!」即交詹大悲定奪。詹大悲亦是叫好,
即命發排。
不料,這篇妙文在《大江報》刊出,卻引出一場轟動全國的報案來。
巡警道王履康發現該文,即密報湖廣總督瑞澄:「卑職近查《大江報》館職員均系
剪髮辮者,行跡可疑,今又發現《大江報》刊行這篇亂文。」
瑞澄對《大江報》鼓吹粵漢鐵路保路風潮已積有宿怨,決計巡警道前往查封,傳下
話去:「《大江報》淆亂政體,擾害治安,應即封閉永禁發行,並傳撰稿人、編輯人等
交審判廳照律究辦。」
這天夜晚,巡警隊包圍《大江報》館,數十名巡警和赤膊打手闖進《大江報》館。
撰稿人黃侃已乘輪船東去,何海鳴去租界戲館看戲未歸,那詹大悲不知禍之將至,
應傳歸來。
詹大悲一看報館被封閉,即令報館人等將須用物品搬出。
巡警打手把詹大悲押到審判廳,已是深夜12點鐘。檢查廳立時起訴。法官要詹大悲
將副主編何海鳴交出,大悲道:
「我是發行兼編輯人,一切責任均由我承擔。」
法官無奈,令將大悲押赴看守所,次日再審。
何海鳴聞報館被查封,大悲被關押,有苦無處去訴,遂向全國報界發出通電求救,
漢口報界即開公會遞公呈,要求釋放編輯人。審判廳不聽,再訊詹大悲,問亂文是何人
所作,大悲仍是一人承擔。法官便問:「登此政論,是何用意?」
大悲道:「國民長夢不醒,非大亂不足以警覺,故出此激忿之語。」
法官道:」你這政論文中有『和平改革之路無望』一句,明明是淆亂政體,擾亂治
安。」
大悲道:「試問立憲之詔旨是和平而來,抑是因亂而來?」
法官無語對言,若要將其釋放,又不敢做主,報由督院拍板定奪。
督院豈肯了結,遂要審判廳判詹監禁一年半。何海鳴亦被抓獲,與詹同案被判。
武昌新軍中同志群情激憤,都想早日發難,坐鎮小朝街機關的劉復基急去各營,安
慰同志,要冷靜慎重。但組織發展已有相當規模,又無法收縮,宜早日大舉。
6月1日,蔣翊武、劉復基、王憲章等人聚集在小朝街機關,研究起義。
彭楚藩忽然來到:「情況緊急,清政府急令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瑞方帶領鄂軍
兼程入川,除第31標及第32標一營隨瑞方入川外,第41標一營開宜昌,二營開岳州,馬
隊8標開襄陽,第19標三營開鄖陽,限令7月20日前出發。」
劉復基道:「若是翊武將要去岳州,一部分新軍同志也要隨軍調走,兵力一旦分散,
幹部隨隊出發,起事很是難辦。」
卻是如何應急?眾人面面相覷。
彭楚藩道:「能否乘機起事?」
復基道:「先無準備,也未同共進會達成協議,怎能起事?」
彭忿然作色:「為何與共進會總是不能聯合?既然是宗旨一致,如此這般,恕我直
言,就是湘鄂兩派在爭領導權!」
復基道:「我提出一個方案,劉公、孫武、蔣翊武均不擔任都督,他日有德者居之,
若何?」
眾人覺得有理,即令劉復基去共進會聯絡。又決議,蔣翊武隨軍離開武昌後,機關
社務由王憲章、劉復基分擔,一旦武昌起義,調防各地的同志立即就地響應。
彭楚藩再把新軍調動消息告訴孫武。孫武更是著急,便派鄧玉麟與劉復基商談,彭
楚藩、蔡濟民從中撮合。遂定軍政大權由蔣、孫分擔。
孫武卻覺對劉公應有安排,共進會曾推定他當湖北都督,現在缺少起義經費,還期
望他設法籌款。
一日,楊玉如探得消息,遂告孫武,劉公家裡匯來5000兩銀子,而款到多日,劉公
卻密而不宣。孫武大怒:「他不仁,休怪我不義,必定設法把它弄來。」
孫武遂將彭楚藩找來,請彭帶憲兵中同志,以搜查為名,把劉公的匯票弄來。彭楚
藩覺得都是同志,不必大動干戈,他便另設一法。
這日晚間,彭楚藩同共進會李作棟登門拜訪劉公。略作寒暄,彭楚藩道:「有一事
相告,我從憲兵營探得情報,有襄陽某人匯來漢口5000兩銀子,官廳已加注意,不知此
款與您是否有關?」
劉公大驚:「不錯,我剛接到匯款,尚未取來。」
楚藩道:「聽說您將攜款納官,不知然否?」
劉公作色道:「納官是家父主意,我借納官向家中索款,以作革命經費,這個大家
都是知道的嘛!」
彭楚藩道:「如此甚好,請把匯票交來。」
劉公道:「頂好還是由我管著,當用則用,當緩則緩,何必如此著急?大家都是共
謀革命,我管又有何不可?」
彭楚藩滿臉怒氣:「怪哉,你把錢抓住不放,莫非真是要去北京捐官不成?」彭從
口袋裡掏出一本《革命方略》,又道:「這是在你處發現的,我就拿它告官,你所捐的
紅頂子烏紗帽我先拿來戴戴。」
李作棟忙勸解道:「劉公當然有權過問,匯票當由誰管,可請幾位同志商量,不必
爭執。」
劉公道:「不在誰管,這錢我應該監督,以免濫支。我現在就把匯票交給你們。」
彭楚藩笑道:「作棟是共推的理財部長,匯票可由他管。
5000兩銀子可兌7000塊銀元,革命經費有5000元就行,其余2000由你花用。剛才魯
莽,請見諒。」
劉公卻也不計較,雙方重歸於好。
------------------
黃金書屋 掃描校對
~~~~~~
回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