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春秋
第二十六章 共產黨人
孫中山建立南方革命政府,對北洋軍閥政權統治是一個沉重打擊。北洋政府利用桂
系軍閥,充當其急先鋒,於5月20日下討伐南方令,命令陸榮廷為兩廣邊防督辦,出兵攻
粵。陸榮廷公開宣佈取消獨立,保薦陳炳焜為廣西護軍使,設署梧州,以「先入粵者任
粵督」為誘餌,鼓動桂軍向粵桂邊境進襲。同時催請北洋政府3路出兵,支援桂軍。
6月13日,陸榮廷正式下令攻粵,以陳炳焜出梧州,進窺郁南、羅定;以沈鴻英由懷
集襲粵北;由申葆藩攻高、廉。同時派楊永泰在高雷、欽廉一帶,策動粵軍改編的桂軍
殘部起事,以配合桂軍的進攻。
孫中山來廣州後,曾下令通緝岑春渲、陸榮廷、莫榮新、楊永泰、李根源及桂系將
領多人,並擬乘勝進攻廣西,消滅桂系的殘餘勢力,以免留後患。陳炯明顧慮自己出兵
廣西,廣東將歸他人所有,因而得不償失,不願進攻廣西。孫中山曾經打算身加「大元
帥」頭銜,自己帶兵打廣西。但陳炯明又顧慮到孫帶走一部分粵軍,而軍費軍火仍須由
廣東負擔,對他有害無利,加以阻撓。孫忿怒之下,幾次想要削減陳的權力,或解除其
省長兼職,使之不能繼續掌握財權(財政廳由省長管轄),或者解除其陸軍總長兼職,
而以唐繼堯繼任。但是汪精衛之流又從旁勸阻,孫才放棄自己的主張。
現在在桂軍的猖狂攻勢面前,陳炯明才不得不進行反擊。
孫中山和他討論討伐桂系問題,才暫趨一致。
粵軍以陳炯明為總指揮,兵分3路,迎戰桂軍。
中路由葉舉指揮,下轄警備游擊第一路楊坤如部18營,陸軍第3師魏邦平部6營,陸
軍第二獨立旅熊略部6營,江防司令魏邦平部艦艇30余艘,水兵1000余人,由肇慶進擊梧
州。
左路由翁式亮指揮,下轄陸軍第一獨立旅翁式亮部8營,警備游擊第一路丘耀西部4
營,警備游擊第六路余六吉部3營,警備游擊第七路羅紹雄4營,陸軍獨立團黎生部3營,
由高州南路出發。
右路由許崇清指揮,下轄許濟、謝文炳部16營,陸軍第1師鄧鏗部10營為總預備隊,
集中四會、廣寧進攻賀縣、平樂、桂林。
在粵軍的進攻面前,桂軍節節潰退。23日,三路部隊齊臨梧州,25日粵軍占領梧州
城外的金雞炮台。在兵臨城下之際,桂軍心驚膽顫,陳炳焜部的劉霸寰卻通款粵軍,率
部反正。劉震寰一面親率一旅,由雙木襲取梧州,一面用電話偽報軍情,假稱粵軍多路
襲圍梧州,使桂軍韋榮昌四面迎敵。劉震寰乘機率部隊攻入梧州。桂軍陣腳大亂,全軍
盡散,陳炳焜倉皇逃往潯州。粵軍占領梧州後,陳炯明將總司令部移至梧州。
陸榮廷悟急令沈鴻英部進攻英德、三水;黃業興部由高州北進,既威脅廣州,且斷
梧州粵軍後路。但沈鴻英見形勢對自己不利,便不戰而退,自任「救桂總司令」,宣佈
廣西自治,與陸榮廷脫離關係。黃業興部在高州抵禦不了粵軍,退向郁林。
粵軍由梧州出擊,6月28日圍攻潯州。駐守潯州的劉達慶見桂軍元氣大傷,軍心渙散,
陸榮廷又派其子陸裕光赴潯實行監視,引起劉達慶反感,劉遂宣佈獨立,與陸榮廷脫離
關係。粵軍占領潯州後,迅即拿下貴縣,向南寧追擊。此時桂軍將領賁克昭、秦步衢、
韋榮昌、韓采鳳、黃培桂等紛紛倒戈。
翁式亮左路軍一下郁林,再下永淳。旋會合中路軍,向南寧挺進。
陸榮廷迫於形勢,不得不通電解職,8月4日,陸榮廷、譚浩明等由南寧逃往龍州。
次日,韋榮昌等迎接粵軍和平開進南寧。
許崇清右路軍先後攻克懷集、賀縣、平樂,鋒芒直指桂北重鎮桂林。已宣佈「反正」
的沈鴻英又勾結桂林守將秦步衢,企圖借桂林以抵抗。
與此同時,唐繼堯部胡若愚、李友勳兩旅由迤南開進廣西,貴州盧燾的黔軍谷正倫、
胡瑛兩旅沿盆江南下,李烈鈞所屬朱培德、楊益兩旅由湘西開到,都集中在桂西北一帶。
為了指揮,唐繼堯、盧燾把他們的軍隊撥給李烈鈞指揮,因此李號稱「滇黔贛討陸聯軍
總司令」向桂林、柳州方面進軍。
聯軍和許崇清部相互配合,向桂林展開猛烈攻勢,8月13日,桂軍被逐出桂林,逃往
全州,並向湘東逃竄。柳州桂軍表示願意停止戰鬥,接受改編,隨後即向南寧退走。
孫中山任命陳炯明全權辦理廣西軍事善後事宜。8月8日,陳炯明到達南寧,成立了
廣西全省善後處,以降將韋榮昌、黃培桂為軍事善後督、會辦,同時組織以馬君武為省
長的省政府。
陸榮廷還在龍州收集殘兵敗將,幻想北方直系派兵由湖南南下援助他們。北洋政府
當權人物靳雲鵬等無法出兵援助,只能接濟一批軍火。但這批軍火由小山丸裝載出口,
不料還沒有開出上海港,就被盧永祥、何豐林等皖系扣留。這是皖系同國民黨合作的又
一次具體行動。陸榮廷、譚浩明等在粵軍的攻勢下,於10月1日向越南河內逃走。
粵桂戰爭結束後,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廣西善後督辦,又準備派他兼任廣西總司令。
陳炯明認為這是調虎離山計,拒不接受。
陳炯明在李烈鈞、唐繼堯、盧燾等贛、滇、黔聯軍的配合下,在孫中山的督促下,
率領粵軍順利地占領了廣西。但是,陳炯明采取了報復主義手法,給無辜的廣西人民帶
來了嚴重的危害。陸榮廷是武鳴人,陳炯明率粵軍一入武鳴,照例先把東西搶得干乾淨
淨,然後縱火大焚,把城廂內外數千家,燒成一片焦土。居民多半是被火燒死,有從火
中逃出的,亦即予槍斃,雖90老翁,也不能倖免。他殺小孩的辦法,尤為新奇特異,不
用槍打,不用刀割,只把棍子削尖,由肛門插進去然後排列地上,好像學生站隊一樣。
被刑的幼孩,有的即死,也有號哭數小時,猶死不了。
粵軍販毒包賭,滋事擾民,更使老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這些已經暴露了陳炯
明正在蛻化為軍閥的面孔。
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在北京建立共產黨組織之後,長沙、武漢、廣州、濟南也先
後建立了黨組織。
長沙黨組織的負責人是毛澤東。毛澤東字潤之,湖南湘潭韶山沖人,父親是位普通
農民。
毛澤東從9歲起在偏僻的山村讀私塾,13歲時便輟學務農,一直到17歲,他終於說服
了父親讓他到湘鄉縣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這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他給父親寫了一首
詩,夾在父親每日必看的帳簿裡: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他在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不到一年,便轉往長沙,先在湘鄉駐省中學讀了半年書,
辛亥革命爆發,他決心參加革命,當了兵。半年後,毛澤東從新軍退出,到湖南省一中
讀書。半年後,他覺得自學更能增加知識,便退學,在定王台下的湖南省圖書館自學。
半年後由於父親的干涉,他進入第四師範學校讀書。第四師範學校不久並入第一師範,
一直在第一師範學習到畢業。
1918年上學期,是毛澤東在一師的最後一個學期,他已是25歲的青年,有著濃厚的
愛國熱情,為了集合同志,創造新環境,共同活動,他組織成立了新民學會,有同學蔡
和森、何叔衡、李維漢等21人參加。
早在1915年,毛澤東就開始尋找志同道合者。他在這年暑假過後,以「二十八畫生」
署名向長沙各學校散發《征友啟事》,應者雖寥寥無幾,但其中的羅章龍和李立三後來
都成為共產黨的領袖人物。
新民學會會員從學校畢業了,出路何在,毛澤東立志向外發展。1918年8月,毛澤東
去北京,送準備赴法勤工儉學的新民學會會員。他通過不久前調往北京大學任教的原湖
南一師老師楊濟昌的介紹,到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在李大釗領導下工作。因而同李大
釗、陳獨秀等人相識,並接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1919年3月,他偕同赴法勤工儉學的湖
南青年離開北京,前往上海。赴法勤工儉學學員從上海坐輪船去法國後,毛澤東返回長
沙。他一面在長沙修業小學當教員,一面創辦《湘江評論》,並擔任主編。
1919年12月,毛澤東為驅逐軍閥張敬堯率領驅張代表團來到北京,他奔走呼號,聯
絡湖南在京的學生、議員、名流學者和紳士,掀起驅張運動。並在1920年1月28日,在京
組織示威游行,到總理府請願。他當著靳雲鵬的面,慷慨陳述張敬堯禍湘的數十罪狀。
他在北京期間,同李大釗有著密切的聯繫。
5月5日,毛澤東由北京到達上海,並在上海活動了將近3個月,這時陳獨秀、李漢俊、
陳望道、李達等正著手籌建共產黨,毛澤東同陳獨秀等多次會晤,除了討論宣傳學習馬
克思主義之外,還討論了在湖南建立黨組織的計劃。
毛澤東回長沙後,立即辦起「文化書社」,代售《新青年》和其他宣傳社會主義的
報刊雜誌和馬克思主義著作,並成立「俄羅斯研究會」,研究十月革命。
1919年至1920年,新民學會會員先後赴法勤工儉學的有蔡和森、肖子升、李維漢、
蔡暢、向警予等18人。蔡和森到法國後大量閱讀法文版馬克思主義著作,心胸豁然開朗。
1920年8月中旬,毛澤東剛剛從上海回到長沙便接到蔡和森的來信,蔡在信中明確提
出建立共產黨組織的意見,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此時,上海共產黨發起組剛剛誕生。
毛澤東收到蔡和森的信立即拿給比他大17歲的一師同學何叔衡看。
何叔衡是湖南寧鄉人,他雖出生在家境貧寒的農民家庭,但父母仍擠出一點錢來供
他上學。何叔衡學習十分努力,在26歲那年考中秀才。他不設法去衙門做事,而是在家
鄉當私塾教師。37歲那年,他居然去報考湖南第四師範,因此是毛澤東年長的同學。第
四師範合並到第一師範,何叔衡與毛澤東相知日深。何叔衡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之後,
在長沙楚怡學校任教。
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相互影響,同時接受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和何叔衡看到蔡和森的信後,贊成建立共產黨組織,他們召集新民學會在長
沙的會員會議,討論用社會主義改造祖國問題,贊成者12人,不贊成者6人。
陳獨秀在上海共產黨發起組成立之後致函毛澤東,建議在湖南成立共產黨小組。於
是,毛澤東和何叔衡便在長沙建立了共產黨小組,起初只有6人,後來發展到10人。黨員
有毛澤東、何叔衡、彭璜、賀民范、陳子博、易禮容、夏曦、陳昌等。
陳獨秀在1920年秋讓共產黨員劉伯垂回湖北,找董必武、張國恩聯繫,在那裡建立
共產黨組織。
劉伯垂是湖北鄂城縣人,在清末年間留學日本,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法科。他在日本
加入同盟會,是同盟會老會員,曾在孫中山的廣東軍政府擔任高等審判廳廳長。陳獨秀
在日本與他結識,友情頗篤。劉伯垂從廣州回湖北途經上海時,被陳獨秀髮展為共產黨
員。
劉伯垂帶著上海共產黨發起組的文件回到武漢,約董必武、張國恩在武漢關附近的
一家小茶館見面,轉達陳獨秀的意見。
董必武原名賢琮、又名用威,字潔畬,號璧伍,湖北黃安縣人。他17歲那年考中秀
才,28歲東渡日本,在東京私立日本大學攻讀法律。在那裡加入同盟會,見到孫中山。
董必武從日本回國後,即開始革命活動,1918年3月擔任鄂西靖國軍總司令蔡濟民的
秘書。次年春天,蔡濟民突遭靖國軍唐克明部槍殺。董必武逃往上海,向孫中山報告事
件經過。
此時,湖北省善後公會在上海成立,在法租界霞飛路漁陽裡路南租了一處房子作會
址,並邀請董必武、張國恩主持會務。董必武、張國恩便在這所房子內住下。
張國恩(又名張眉宣)是董必武的同鄉好友,和董必武一起赴日留學,一起加入同
盟會,一起從鄂西來到上海,在上海,他們遇見了詹大悲,詹大悲住在他們斜對面,詹
與他們早就相熟了。
經詹大悲介紹,董必武結識了同在漁陽裡居住的李漢俊。他們一見如故,談馬克思
主義,談列寧,談十月革命,談社會主義。董必武從此也讀起馬克思主義著作來,並轉
向社會主義。
1919年秋,董必武和張國恩回到武漢,準備辦報,因資金困難未成。董必武遂利用
湖北教育會的舊址,辦起了武漢中學。武漢中學成了一個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革命人
才的地方。
張國恩回武漢後,擔任了湖北省第一師範學校學監,他以前曾在該校當過教師。張
有律師資格,又在武昌撫院街開了律師事務所。
劉伯垂、董必武、張國恩都曾在日本留學,均為同盟會會員。他們在茶館相會後,
便著手建立黨組織。
董必武、張國恩在當年夏天曾接到李漢俊來信,希望武漢建立共產黨小組。兩人建
立小組,人數太少,董必武便介紹了陳潭秋,張國恩介紹了包惠僧。
陳潭秋曾積極支持董必武創辦武漢中學,並被董聘為英語教師,擔任第一屆乙班班
主任,是董必武的密友。
陳潭秋是湖北黃岡縣人,祖父是清朝舉人,16歲考入湖北第一中學,畢業後又考入
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英語部,1919年畢業後,他通過同班同學倪則夭的介紹,認識了
董必武,倪是董的同鄉。
包惠僧也是湖北黃岡縣人,湖北第一師範畢業生,是張國恩的學生。他在1917年從
湖北第一師範畢業之後,在武昌教了半年書,便失業了,於是他改行擔任了《漢口新聞
報》、《大漢報》、《公論日報》、《中西日報》的外勤記者,四處活動,到過上海、
廣州、北京。陳獨秀在1920年到武漢講學,包惠僧作為記者向陳獨秀進行采訪,作過一
些交談,因而相識。
劉伯垂在武昌撫院街張國恩律師事務所主持召開第一次會議,董必武、張國恩、陳
潭秋、包惠僧、鄭凱卿等人參加。他們首先傳閱了劉伯垂從上海帶來的黨綱草案。接著
劉伯垂介紹了上海黨組織的情況,研究了武漢建立黨組織後的活動計劃,最後,劉伯垂
提議推選包惠僧擔任武漢共產黨支部書記,眾人表示同意。會議決定了張國恩負責管理
財務,陳潭秋負責組織。
劉伯垂有律師資格,他為了掩護黨的秘密活動,索性在「老虎口」下——湖北警察
廳背後的武昌多公祠5號,設立黨的機關,掛起了「劉伯垂律師事務所」的牌子。
武漢共產黨支部成立不久,便發展了湖北一師學生趙子健、失業工人趙子俊、進步
教員劉子通和黃負生等人入黨。
張國恩由於忙碌於律師工作,且對馬克思主義沒有多大興趣,在黨組織成立3個月後
退出。
1921年春,包惠僧帶著幾名青年團員離開武漢去上海,準備去蘇俄留學,後因海路
中斷,加之經費困難,未能成行。包惠僧就留在上海,參與上海黨組織的工作,他在離
開武漢時,黨的工作由陳潭秋負責。陳潭秋、董必武等在武漢教職員和學生中傳播馬克
思主義,介紹十月革命,積極從事工人運動,並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
在武漢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還有惲代英,他從五四運動直到武
漢黨支部成立,一直是武漢地區反帝愛國運動的主要領袖。他發起組織了「互助社」等
進步社團,創辦進步刊物,1920年初又在武昌橫街創辦了著名的利群書社,該社致力於
介紹新文化,推銷進步書報雜誌,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著作,如《共產黨宣言》、《社會
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利群書社的工作人員實行半工半讀的集體生活,對中華
大學學生有很大影響。
惲代英在《新青年》上發表過不少文章。1920年下半年,陳獨秀、李漢俊、袁振英
以及共產國際代表馬馬耶夫都曾先後到過利群書社,想同惲代英以及利群書社成員林育
南、項英(項德隆)、李書渠、李求實、盧斌、施洋等,建立更密切的聯繫,使他們早
日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武漢黨支部的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包惠僧等,也曾同惲
代英交換過意見。1921年夏,利群書社召開大會,擁護無產階級專政,擁護布爾什維克
式的黨,組織共存社。1921年冬至1922年春,惲代英、林育南、盧斌、項英、李求實等
大多數共存社成員都先後加入了共產黨。
山東濟南最早傳播新文化的是山東省議員、中華革命黨人王樂平,他在五四運動中,
是山東比較活躍的人物,曾代表山東省議會前往上海,吁請各界支援山東人民收回山東
主權,收回青島。1919年冬,王樂平開辦齊魯書社,公開推銷全國各地出版的進步書刊,
包括《新青年》、《每周評論》、《資本論入門》、《唯物辯證法》、《俄國革命史》
等,在山東傳播馬克思主義。
王樂平是山東政界和文化界很有影響的人物,他與陳獨秀相識,彼此保持密切的聯
系,陳獨秀在上海建立共產黨發起組後,致函王樂平,約他在山東組織共產黨。
王樂平雖然贊成社會主義,但卻不願加入共產黨,他把在山東建立共產黨的任務讓
給他的遠親、同鄉王盡美。
王盡美是山東莒縣北杏村的一位佃家的兒子,12歲才進私塾讀書,20歲來到山東第
一師範讀書。剛剛來到濟南不久,便遇到了五四運動,他代表山東學生會去北京,認識
了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負責對外聯繫的羅章龍,參加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活動,
成為該會的通訊員。這使王盡美的思想發了變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1920年9月,王盡美在濟南教育會成立了「山東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參加者最初1
0人,後來發展到50余人。山東省一中學生鄧恩銘、育英中學的國文教師王翔千都是積極
分子。
鄧恩銘是貴州荔波縣水族集居村寨水浦村人,是水族人,祖父和父親都是醫生。他
6歲進私塾,10歲入荔泉書院,16歲離開貴州來到濟南。他從西南來到山東,依仗叔父的
幫助。他的叔父是清朝進士,在山東做縣令,寫信要他來濟南讀書。
這樣,鄧恩銘於1917年10月來到濟南,進一中學習。五四運動中,鄧恩銘被推選為
一中學生自治會負責人,兼出版部長,與一師學生領袖王盡美結識。
王翔千比王盡美大10歲,是山東諸城人,是王盡美的遠親,因而相識。
王盡美、鄧恩銘等又組織了勵新學會。這是一個學術團體,以研究學理,促進文化
為宗旨,主要活動是發行報刊雜誌,舉辦學術講壇活動,並以《勵新》半月刊為陣地,
宣傳馬克思主義。會員發展到60余人。
王盡美、鄧恩銘時常去北京,向李大釗請教如何開展馬克思主義宣傳和建立共產主
義的組織。
1920年冬,李大釗派人來濟南幫助王盡美、鄧恩銘建立共產黨組織。次年初,濟南
共產黨小組秘密成立,王盡美、鄧恩銘吸收了山東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勵新學會的進步
分子參加。最初的黨員有王盡美、鄧恩銘、王翔千、王象午、王復元、王用章、賈甫等。
------------------
黃金書屋 掃描校對
~~~~~~
回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