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春秋
第四章 黨爭迭起
蔣介石下野之際,正是國民黨內「黨統」爭奪趨向高潮之時,除寧、漢兩方各以
「正統」自詡,指稱對方為「非法」外,原從國民黨中央分裂出去的西山會議派,也以
「反共先覺」自居,在上海租界裡,打起了「滬二屆正統」的旗號。於是在同一面青天
白日旗的區域裡,出現了一國二國民政府(南京、武漢)三中央黨部(寧、漢、滬)的
光怪陸離現象。
寧方黨中要人胡漢民、吳稚暉、李石曾、張靜江等表示要同蔣「共沉浮」,繼蔣之
後宣佈辭職。李宗仁、白崇禧桂派軍人在黨內畢竟資歷過淺,且胡、吳等在辭職通電中
以「貌和神離,惟領袖自競」等語責備李、白,李頗感缺憾之處。然而,李宗仁不愧是
一位容貌寬厚而心志精明的政壇高手,為增強自身在黨爭中的競爭地位,他首先向在滬
的西山會議派人士頻送秋波,願意攜手,西山派圈子中本不乏「黨中元老」,憾無實力
作後盾。桂系有意與諸老交歡,西山派人士也格外對李表示好感。
李宗仁、白崇禧又向漢方發出一電,力言統一國府之必要,主動請示今後方針,明
確表示仍以武漢中央為正統,並派出手下湖北籍大將胡宗鐸前往武漢,與汪等漢方人士
接洽。汪精衛見蔣已下野,李宗仁又有如此表示,乃發表聲明稱:「今蔣解除兵柄,聽
命於黨,李宗仁等復請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遷都南京,茲經中執會擴大會議議決,即日
遷都南京。」
汪的聲明盛氣凌人,李宗仁等雖十分不滿,但為救燃眉之急,也不得不先退一步,
對汪等來寧柄政表示歡迎,並親往江西廬山與漢方諸要會晤,洽談武漢政府遷寧具體事
項。李宗仁因有求於漢,態度極為謙恭。汪精衛一心想借機統馭全局,恢復其黨中最高
領袖地位,表示武漢政府於9月3日前遷往南京,在寧籌備召開二屆四中全會,即派出譚
延闓、孫科作漢方代表,先行赴寧。雙方決定第七軍完全負南京衛戍,漢方程潛之第六
軍全部東開,唐生智部開往蕪湖,助寧打孫傳芳。
李宗仁乘坐艦艇回南京時,已發現北岸孫傳芳部作蠢動。原來孫傳芳聞南京內訌,
乘寧、漢尚未妥協,傾其「五省聯軍」全部賸餘力量,加上張宗昌的直魯聯軍,號稱
「雄兵10萬」,卷土重來。李尚未抵寧時,已有部分北軍渡過長江,潛向烏龍山、燕子
磯等處,隨後又迅即占領了龍潭、棲霞、高資、下蜀一帶,掩護後續主力南侵。
李宗仁立即調兵遣將,作出應戰部署。南京可調之兵除桂軍外,便是蔣介石的第一
軍。而第一軍在蔣下野時即接到指令,逐步撤至江浙邊界滬杭路一帶,以保存實力。海
軍部隊對北軍越過天塹負有重大責任,此時也意存觀望。蔣介石下野前就預料到孫軍南
犯,當在指顧間,有意陷桂軍以孤軍作戰的境地,收借刀殺人之效。李宗仁一面命夏威
先率第七軍馳棲霞,堵住從龍潭等地渡江的孫軍主力,奪回被1軍棄撤的烏龍山、棲霞防
地;一面親自趕往第一軍總指揮部,找到何應欽。
何應欽正在收拾行裝,準備開拔。李乃告何:「首都存亡所系,你不能一走了事!」
何在遲疑不決,李突改以辭色俱厲告何:「敬公,你真要走,我可對你不客氣了!」
何應欽也感到事態嚴重,同意與7軍協力御敵,並立即通令第一軍停止退卻,準備反
攻。
孫傳芳這次南犯為孤注一擲之舉,決定背水一戰,將所有運兵南渡的船隻一律調回,
統由長江北岸的大刀隊看管,以示有進無退。李宗仁也橫下一條心,拚死力與敵決戰。
龍潭戰役開戰後,雙方均以主力拼殺,崖裂土翻,天日變色,血戰3晝夜,打得難解難分。
第4日,孫軍身後突遭京滬路東段生力軍的進攻。原來在上海與各方交涉並籌款的白
崇禧在事畢後返寧,途至無錫時,前行之快車傾覆,鐵路遭破壞。白當機立斷,趕赴鎮
江,坐地指揮,嚴令駐京滬線東段之第一軍第14師師長衛立煌就近率部向龍潭反攻,令
正從常州向杭州開拔的第一軍第2師師長劉峙部回師往援,同時檄調後方一切能調之兵,
主要為駐滬第一軍第1、3、21等師以及桂軍新編部隊,星夜馳援南京。白又打電話給海
軍司令楊樹莊,命他開出艦隊,守住渡江口,切敵後援,並說:「孫之勢力終必被殲,
海軍如不努力,將來一定要追究責任。」楊樹莊不得不派出通濟艦至鎮江,但作戰仍不
積極。白崇禧便派潘宜之在鎮江帶了一班憲兵登艦,押了艦長李世甲向龍潭開去,從背
後炮擊敵人。其他軍艦見通濟艦出擊,也紛紛行動起來,孫部的後援被截斷。
白崇禧由東而來的增援同李宗仁、何應欽指揮所部對龍潭的反攻成夾擊之勢,孫軍
雖據險頑抗,但經數日鏖戰,終感不支。8月30日晨,孫軍作了最後一次兇猛反撲後,因
死傷慘重,有退卻企圖。但被來自東、西兩面軍隊合力進逼,壓至長江邊,孫傳芳倉皇
登上小汽艇逃命,所部10萬大軍除少部得保殘命,逃到北岸外,大部被殲、被俘。降兵
押解南京時,分4路縱隊前進,排頭已抵南京城郊,排尾尚在龍潭。孫傳芳經此打擊,從
此絕無再起可能。
李宗仁見局勢大變,陣腳站穩,愈發雄心勃勃。其時汪精衛等如約來寧柄政,李宗
仁卻已不甘心輕以政柄拱手相讓,他表面做著迎汪的準備,暗中積極籌劃對付辦法。寧
方在滬的中執監委胡漢民等以及西山派人士激烈反汪,他們一致借口武漢「聯共」,要
求以「叛逆罪」對汪派進行審判。胡等反汪,正中李宗仁下懷,被李作排斥汪的擋箭牌。
李宗仁在與漢方代表譚延闓、孫科交換意見時,提出要舉行四中全會及組織政府必
經邀請寧方離職赴滬之中執監委參加,方符寧漢合作之旨。
汪精衛、陳公博、顧孟余等一行抵寧,一下輪便覺察氣氛不對,城中竟貼出不少反
汪標語。汪等見勢有異,立即裝出十分誠懇之狀,主動對自己防共過遲表示無限疚心,
表白自己非圖戀棧,實以負過太重,不能一走了事,擬促成南京四中全會,藉以補過。
李宗仁不動聲色。
9月8日,李宗仁、汪精衛開了個特別會議,決定由汪精衛到上海勸胡漢民來出席四
中全會。汪明知是桂系出難題,也只好勉力去行。
李宗仁、汪精衛、朱培德、譚延闓、孫科、甘乃光一行抵滬。在滬報上公開表示:
「盡可傚法廉藺,以誠意糾正既往,救濟現在與將來。」並一再登門求見胡漢民。不料,
3次訪胡均被拒之門外。汪無奈,只好求助於李宗仁。
李見時機已到,乃由蔡元培出面,代表寧方提出兩項建議:一是放棄法統觀,不用
第4次字樣,混稱執監聯席會議,開創新局面;二是徹底清黨,不許帶共產色彩分子與會,
尤對徐謙、陳公博、顧孟余為然。
汪對第一點表容納,對第二點,汪辯護道:「顧陳對此次清黨頗有助力,實屬有功。」
但漢方譚延闓、孫科等自隨李宗仁來寧後,早已同寧方打得火熱,不再以漢方使命
為然,對汪不作同情表示。汪四顧無援,勉強同意由譚延闓、孫科提出建議:寧、漢、
滬各自推舉其執監委員6人,候補委員3人,另三方共推出委員14人組織特別委員會,為
臨時最高中央權力機構,以統一黨務。
這樣便產生了特別委員會委員32人和候補委員9人,這個機構明顯的是桂系人物和西
山派占了優勢,蔣、胡只是掛名委員而已,汪派干將陳公博、顧孟余等只能叨陪末座,
當個候補生,即便如此,西山派人士仍未解恨,一再堅持與共產黨關係密切之人,不能
進入中央機構。
汪精衛方感一無油水可撈,非去不成局。乃以防範共產黨過於遲緩,請求處分,引
咎自責,同時以「患病」為托辭,同陳、顧等人一起悄然返漢。汪等一走,特委會中桂
系和西山派聲勢更壯。
9月15日,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在南京正式成立,同時由特委會改組了國民政府和軍事
委員會,名義上國民政府有46人組成,以譚延闓、胡漢民、蔡元培、李烈鈞、汪精衛、
於右任等人任常務委員會,輪流擔任主席;軍事委員會有66人組成,以程潛、何應欽、
白崇禧為常委。而實際上,這兩個委員會都不過是桂系手中的工具。譚延闓、李烈鈞雖
然出面領導政府工作,骨子裡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必須遵循李宗仁、白崇禧的意旨行事。
軍事委員會的情況也是如此,3個常務雖然把程潛放在首位,但因程潛的第六軍已被蔣介
石解散,新組織的部隊不為人所重視,李、白只是利用程的老招牌發發通電,壯壯聲勢
而已。何應欽雖然在蔣介石下野後拚命擴張實力,把第一軍改編為第一、第九軍兩個軍,
提拔劉峙、顧祝同分任軍長,以便控制,還把蔣介石的心腹陳誠調充軍事委員會軍務署
署長,剝奪他的第21師師長實權,以消後患,但何應欽還是如同「泥菩薩過江」,自身
難保,無力與桂系抗衡,也無權過問軍事委員會的事。
李宗仁利用寧、漢、滬3方「黨爭」,躋身政壇,縱橫捭闔,頭角嶄露,不僅使蔣、
汪均鈍其銳,而且在國民黨政壇、軍界發展起自己的勢力。「新桂系」一詞由是而起,
聲勢日張,成為影響民國政局的一股重要力量。
汪精衛返回武漢後,即伙同擁有兩湖軍事實力的唐生智,打起「反對非法特委會」
的旗號。唐生智擁有5個軍的力量,在汪等去寧期間,他首先在兩湖境內掃清了僅存的幾
支非唐系武裝,而後向長江下游發展。當龍潭大戰時,唐生智乘虛而入,以第35軍軍長
為江左軍指揮,36軍軍長為江右軍指揮,率部沿江東下,占領了安慶、蕪湖,將桂系駐
皖軍壓迫出境。這樣,唐生智已坐擁兩湖和安徽3省。汪精衛與特委會破裂,正中唐生智
下懷。唐乃擁汪自重,宣佈「不受南京節制」,公然與特委會唱對台戲。
李、白對唐生智偷奪了「俎土肉」的安徽和擁汪自重,極為不滿,必欲拔之而後快。
但是,要對付手握10萬重兵、且蓄意同自己一決雌雄的唐生智,須有一定的把握才行。
於是,李宗仁利用特委會軍事委員會的權力,醞釀對唐生智的武力討伐,並設法在湘系
軍隊中尋找反唐同盟軍,除啟用趙恆惕舊屬葉開鑫、賀耀祖兩部外,主要著力於爭取頗
有一定實力的譚延闓、程潛對討唐的支持。
譚、程與唐素來不睦,譚此時又是特委會的要角,正要仰仗桂系鼎助,故願主動為
李宗仁與程潛合作牽線。程潛曾受唐生智排擠。他在漢重建為蔣拆散的第六軍時,又受
到唐的多方阻撓,一直積怨在心。程部兵士以湘籍為多,久存返歸故裡,以穩根基之心。
李宗仁助程返湘,以主持湘政相許,頗使程潛動心。但程因在寧、漢分裂時所部曾被桂
系部隊繳械,對蔣、李都不能釋懷。李宗仁看透了程的心思,向程賭咒發誓:「倒唐之
後,如果擁蔣,將為天地神明所不容。」程遂慨然答應與桂系聯手討唐。
李宗仁為使出師有名,施出先禮後兵的手腕,先由譚延闓、孫科出面,向武漢發起
談判攻勢,對汪、唐提出合作諸條件,遭唐堅決反對,談判破裂。李便以特委會名義頒
布了《中國國民黨為討伐唐生智告湘鄂皖民眾書》,同時由軍委會正式下達了「討唐令」,
西征軍在李宗仁、程潛率領下,分左、右兩路,沿長江南北岸向皖、鄂兩地的唐軍出擊。
唐軍在來勢洶洶的西征軍的攻擊下,加上內有叛將,10余萬大軍不堪一擊,一敗再
敗。唐生智為保存實力,乃以「休息」為名,通電下野,並逃往日本,所部由何鍵、李
品仙等率領,撤入湘境,相機行事。
李宗仁為取得討唐全勝,率軍向湘境進逼,白崇禧也赴湘掛帥,加上程潛、朱培德
等部配合,退據湖南常德、沅陵之唐部復被壓迫,勢窮力蹙,敗退衡州一線。李、白利
用與唐部軍人的老關係,多次派人去唐部軍中接洽和平收編。唐部李品仙、劉興、周斕
在李保證留原建制,不予編散的條件下,聯名發出「求和通電」。於是,李、白如願以
償,唐部5個軍全數收編,西征大獲全勝。南京政府下令解散武漢政治分會,改設湘鄂臨
時政務委員會,以程潛為主席。
新桂系鋒芒畢露,覬覦中樞的其他派系領袖心生不滿。於是他們逐漸把攻擊目標從
蔣、汪等身上轉向了李、白以及特委會。
汪精衛在唐生智敗北時應張發奎邀請,從武漢到了廣州。
張發奎向來奉汪為政治領袖。張部在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時受損嚴重,在漢又受
唐生智排擠,被迫將武漢方面的第二方面軍改為第4軍,以追剿葉、賀部為名,離開江西,
沿贛南下,驅返廣東。
廣東為李濟深天下,李既是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主席,又是廣東省政府主
席兼第八路軍總指揮,八路軍由原第四軍留守部隊擴編。張發奎、黃琪翔等第四軍將官
為李濟深多年部下,李對他們回粵不便拒絕,且存有重新收張部的打算,故在張部回粵
之初李濟深表示歡迎,並派陳可鈺攜款40萬元前往接濟。
不料,張部來粵後不服李的節制,不僅拒絕李要其出兵與黃紹竑、陳濟棠部協同,
阻截來粵中共起義部隊的要求,反而要李濟深疏遠桂系,反對特委會。李濟深同李宗仁
等新桂系派領袖交誼素篤,有「半個桂系」之稱。張發奎專以桂系為攻擊對象,不免使
李濟深十分尷尬。加上張部根本不把李濟深這個老長官放在眼裡,軍事、財政、人事上
的沖突不斷發生。李濟深唯恐鵲巢鳩佔,失去了廣東地盤,乃以老上司的身份主動提出,
願給張發奎港幣5萬元,要張出洋遠遊,同時制造禮送汪派出粵的輿論。李濟深又將反對
汪派最烈、與張發奎又有所不合的陳銘樞由日本邀請回國,到福州再統軍隊,還特地電
陳,邀其「回粵休養」。這一來,張發奎與李濟深的關係陡然緊張。
正當李、張不睦加深之時,蔣介石於11月10日從日本回到上海。
蔣介石下野之後,在上海、溪口各住了一段時間,並進行了頻繁的活動,在歡迎會
上發表演說、答記者問、發表《謝客啟事》、《告別黃埔同學書》等等,他們自己說成
是為民眾謀幸福,為黨國謀利益的英雄。「中正別無他願,望桑梓升平,諸父老兄弟皆
得安居樂業,是中正之厚望也。」「余以為英雄者也,常以失敗而終。大凡英雄與革命
家,似皆以失敗而成其價值。一經成功,則為平凡無奇。但使正氣存留,則雄圖雖歸失
敗,亦無所怨,吾固常作是想者也。」蔣介石還透露他將規劃同宋美齡結婚之事,為此
已同元配正式離婚。
9月29日,蔣介石攜帶張群、宋子文、宋美齡及副官孟超然、機要秘書陳舜耕等離開
上海去日本。蔣宣稱:「余之友人居日者甚多,欲乘此閒暇之機會,重溫舊好,並願藉
與日本諸名流相晉接。」
蔣介石在日本周游各地,並研究了日本國情及對華政策,發表了《告日本國民書》,
呼吁中日親善:「吾人今後努力親善工作,首當掃除國民間從前之誤會與惡感,以及親
善障礙之軍閥,並切望日本七千萬同文同種之民族,將於我中國革命運動徹底了解,而
予以道德及精神上之援助,是實為我革命進行莫大之助力,亦即我兩國根本親善之良謨
也。」蔣介石為取得日本政府的支持,以助他重新上台,便通過日本黑龍會首領頭山滿,
與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陸軍大臣向川義則、參謀總長金井范三及參謀次長南次郎進行秘
密商談。
田中義一向蔣介石提出先決條件:一為蔣必須反共;二為蔣必須不犧牲日本在華之
權利;三為蔣先行鞏固南方。蔣介石一一答應,並把田中義一作為「前輩」看待。日本
借予蔣介石4000萬日元,以助蔣安定中國後,中、日兩國進行經濟合作等項。蔣介石遂
挾巨資返國,以圖東山再起。
蔣介石在日本活動期間,張靜江、李石曾一再從國內去電促請回國,汪精衛也專電
請蔣即刻歸國。蔣在復汪精衛函中表示:「此後黨國重任,惟兄是賴,弟雖遠遊,而實
神馳黨國。凡能與黨國有益,則弟無論在何地何時,必盡我心力,依照兄之意圖,不渝
始終,以盡區區之意。」
蔣介石自日本回到上海,即開始為復職四下活動。蔣之嫡系也因受桂系壓抑,急不
可耐地盼蔣復出。北方馮玉祥、閻錫山連連發電,呼吁要蔣復出,甚至有些原來對蔣下
台彈冠相慶的特別委員會委員,也一轉其反蔣姿態。譚延闓、孫科等以南京國民政府名
義發表通電稱蔣:「受命北伐以來,身經百戰,卓著奇勳,不以逆億紛來,而稍喪其護
黨之心。」謂「黨部政府一致決議,派員敦促其返旆。」蔣下野還不到半年,局勢幾乎
翻了個個,蔣原來受各方攻擊,現在卻是頌揚聲一片。促蔣復職之官電,滿載於上海各
報,恍如北方軍閥出山之故事。
蔣介石復職的大障礙是桂系和西山派控制的特別委員會。於是,蔣便動手推倒特別
委員會,他派妻弟宋子文去廣州與汪精衛會晤,宋告汪:「蔣等不忍坐視黨之紊亂,故
托其攜親函、勸公共出維持。」汪、蔣在寧、漢對立時不共戴天之仇敵,如今因遭桂系
排斥,被迫在野,同病相憐,竟攜起手來,決定在上海召開四中全會預備會議。
汪精衛邀李濟深一起去上海參加會議。李濟深雖對離粵不甚放心,卻也想乘此機會
把汪精衛等支出廣州。他想將粵省軍政要務臨時托付給黃紹竑,便急電在桂的黃紹竑來
粵。由於汪等催促很急,黃趕來與李匆匆一面,未及多談而別。
汪、李啟程去滬,逗留在港的張發奎悄悄潛回廣州,是夜,在張的指揮下,黃琪翔、
薛岳等部包圍了黃紹竑在廣州吉祥路的寓所。幸黃紹竑在事發前得到密報,只身潛逃,
但廣州附近虎門、江門等處的桂軍悉被繳械。次日晨,廣州街頭到處張貼出「打倒桂系
軍閥!」「歡送李濟深!」「反對南京特委會」、「擁護汪精衛」等大標語。
張發奎又以廣州軍委代理主席名義,任命顧孟余為廣州政治分會主席,陳公博為廣
東省代理主席,還通電譴責桂系軍閥,要求解除李濟深一切軍事職務,推翻和懲辦廣西
將領李宗仁等。
此事變一出,寧、滬大嘩。李濟深知道受騙,恨恨不已。
12月3日,四中全會預備會議在上海召開。李宗仁等便在會上提出彈劾汪精衛、顧孟
余、陳公博案,指控他們對廣州事變有主使嫌疑。汪精衛等則指責桂系把持特委會,蔣
介石恐趨於決裂,發出洋洋長篇「致各委員書」。汪派為保存自己,急不可耐地搶先拋
出《請蔣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案》。在預備會期間,蔣、李、汪施展三角鬥法。但李
宗仁力不能逮,《請蔣復職案》獲得正式通過,並決定取消特委會和軍事常委會。但蔣
介石又同意李宗仁等《關於處分汪等九委員提案》,並同意四中全會將在寧召開。
------------------
黃金書屋 掃描校對
~~~~~~
回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