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春秋
第二十八章 前線起義
毛澤東把淮海戰役計劃擬好後,請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劉少奇審定。
周恩來說:「這個計劃很周到,可以按預定的時間發動。徐東如能順利完成分割,
包圍住黃伯韜兵團,則中原野戰軍主力乘勢南下津浦線,出敵不意,攻佔徐南之宿縣,
切斷徐州與蚌埠之間聯繫,那整個徐州守軍就會成為甕中之鱉。」
朱德說:「只要首戰完成中間突破,在徐東包圍住黃伯韜兵團,則徐州敵人的部署
必然大亂,那時,就會被我們牽著鼻子走。」
毛澤東道:「殲滅徐州集團最大難處,是它太靠近南京的大本營,分割比較難。從
目前徐州敵人的守備態勢來看,蔣介石對於究竟是守徐州還是守淮河,仍在猶豫不決,
舉棋不定。利用敵人部署未定之機,集中力量分割徐東黃伯韜兵團,是最好的一著。」
五大書記商定後,由周恩來擬定發動淮海戰役的指示,以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名義
電令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司令部:「這一戰役按計劃堅決執行,非有重大變化,不
要改變計劃,愈堅決愈能勝利!」
朱德建議電告華東野戰軍前委:「要放手大膽地打,要堅決、勇猛,不要怕傷亡,
不要怕打亂建制,第一仗一定要吃掉黃伯韜兵團,決不能讓它溜掉!」
陳毅、鄧小平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指揮中原野戰軍4個縱隊,於10月21日首先向鄭
州、開封蔣軍發動進攻,3天內解放了兩城,殲敵1萬余人。接著揮師東進,以4個師的兵
力,向駐商邱守敵發起進攻,以牽制邱清泉兵團東援,並準備在徐東黃伯韜兵團被圍後,
出敵不意,神速南下至徐、蚌之間,攻佔宿縣,切斷徐州蔣軍同蚌埠之聯繫。並以1個縱
隊向渦陽進擊,1個縱隊向蒙城進擊,分別阻擊黃維兵團和孫元良兵團向徐州增援。
粟裕代表華東野戰軍前委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請求,讓已在中原野戰軍總部的華東
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和中原野戰軍政委鄧小平負責淮海戰役的統一指揮工作。陳毅在中原
的職務是:中原野戰軍副司令、中原局第二書記。毛澤東讓他負責調節中原、華東兩大
野戰軍協同作戰以及地方黨政工作。是時,中原野戰軍的任務是將國民黨華中「剿總」
的張淦、黃維、宋希濂的3個兵團引向豫西,好讓華東野戰軍在豫皖蘇魯有所作為。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同意粟裕的建議,乃由中央決定成立淮海前線司令部和總前委。
劉伯承為淮海前線總司令。總前委委員會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5人組
成,由鄧、劉、陳任常委,鄧小平為書記,前線司令部和總前委統一籌劃和指揮淮海戰
役作戰。毛澤東向前線司令部和總前委發出指示說:「淮海戰役為南線空前之大戰役。
此戰役勝利,長江以北局面即可大定。」
11月5日,粟裕、譚震林根據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計劃,命令華東野戰軍16個縱
隊,40多萬人馬,兵分4路,在西起單縣東至贛榆700余裡寬的地區浩浩蕩蕩地向徐州蔣
軍防區進擊。
第一路(左翼)為蘇北兵團,由兵團司令韋國清統領,共3個縱隊8個師的人馬,由
贛榆縣向南朝阿湖鎮前進,準備切斷黃伯韜兵團向海州、連雲港東逃的去路,並配合蘇
北地方部隊向海州、連雲港發起進攻。
第二路(中路)為華東野戰軍總部,由粟裕、譚震林統率,共7個縱隊,20多個師人
馬,由臨沂南下,向黃伯韜兵團駐地新安鎮疾馳,突擊包抄黃伯韜兵團,並斷割它與李
彌兵團的聯繫。
第三路(右翼)為山東兵團,由許世友、王建安統領,共3個縱隊9個師人馬,由滕
縣南下,直插徐東隴海路大許家車站,切斷黃伯韜西逃去路,並阻擊徐州蔣軍東援。
第四路(徐州西北一路)為華東野戰軍孫繼先、丁秋生的第三縱隊,曾生、雷經天
的兩廣縱隊,加上冀魯豫獨立旅共7個師人馬,配合中原野戰軍主力向徐州西南進擊,以
拖住商邱的蔣軍邱清泉兵團東援,以便徐東各路人馬完成對黃伯韜兵團之包圍。
震驚中外的淮海大戰的戰幕拉開了。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加
上各地方部隊,共計60多萬人馬,在縱橫700余裡的淮海戰場上,協同動作,從11月6日
起開始,按毛澤東制定的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計劃,分別向各自預定的目標發起攻
勢,聲威震天。
蔣介石焦急如焚,他一面責成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部署兵力擋住東北解放軍
入關,一面責令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準備進一步集重兵,固守徐州,必
要時放棄徐州,死守淮河,以便拱衛南京。
徐州是著名的軍事重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漢相爭之時項羽曾有徐州建都。
它是南京的大門,是津浦、隴海兩大鐵路交叉點。濟南解放後,徐州「剿總」有兩種作
戰方案:第一種方案是以攻為守,即向北進攻,阻止解放軍南下,以佯攻濟寧,收復濟
南為目的;第二種方案是向南退守,即放棄徐州,退守蚌埠,扼淮河而守,以加強南京
外圍防衛為目的。蔣介石似乎欣賞第二個方案,他說:
「徐州已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不如守淮。歷史上項羽敗於垓下,垓下便是徐州
附近之沱河集。徐州不是決戰之地。」
但蔣介石又怕撤出徐州政治影響太大,造成不可收拾的混亂局面;且撤防而守,若
解放軍跟蹤南下淮河,那局勢更加危險,因此,他又認為徐州為南京大門,決不可輕易
放棄。蔣介石呈騎虎勢。徐州主將劉峙優柔寡斷,莫衷一是。而杜聿明力主第一方案,
認為徐州兵力雄厚,趁解放軍濟南之戰後正在休整,由武漢白崇禧部牽制中原野戰軍東
進,集中國民黨軍主力向華東野戰軍發動閃電進攻,以佯攻濟寧而收復濟南,來扭轉徐
州被動挨打的局面。這個計劃經蔣介石批准,白崇禧也同意配合行動。杜聿明決意指揮
徐州西之邱清泉第二兵團和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徐州黃伯韜第七兵團和李彌第十三兵團,
在滕縣附近同華東野戰軍決戰,定於10月15日行動。
杜十分驕橫地說:「對陳毅用迅雷不及掩耳之行動,50萬大軍一戰而勝,定可改變
華東的戰局!」
但出乎杜聿明意料,在10月15日這天,蔣介石因遼西會戰非常危急,急調杜聿明赴
東北指揮遼西作戰,杜的這個狂妄的「計劃」成為泡影。
杜聿明一走,劉峙束手無策,大嚷道:「正在節骨眼上,光亭走了,叫我如何是好!」
他一面命令前線部隊停止行動,原計劃暫緩執行;一面向南京何應欽、顧祝同請示
爾後行動方略,並要求速派一名副總司令接替杜聿明的職務。
何應欽、顧祝同決定仍按杜聿明北進部署不變,擬定以徐州為核心點,以徐東之隴
海段和徐南之津浦段為兩線的防御計劃。並提名調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宋希濂任徐州
副總司令,建議由武漢白崇禧統一指揮徐州和華中兩個「剿總」協同作戰,以對付陳毅、
劉伯承的華東、中原野戰軍的聯合攻勢;調華中「剿總」黃維的第十二兵團,轉用於徐
州會戰。這個「一點兩線」的方案,經蔣介石批准,速即著手實施。
然而宋希濂認為:徐州「剿總」所轄邱清泉、孫元良、黃伯韜、李彌4個兵團,李彌
是他的舊部,黃伯韜也較為踏實,指揮這兩個兵團,人事上不會有很大困難。但孫元良
虛偽狡詐,邱清泉驕橫跋扈,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這兩個人很難對付。且邱清泉又恃
寵於蔣介石,宋希濂感到內則難於指揮,外則難以料敵,稍有錯失,就可能遭滅頂之災。
他方寸大亂,躊躇焦慮,久而難決,便同幾位親信幕僚反覆研究之後,決定棄新枝而踞
舊巢,較為上策,遂於10月26日以「到鄂西後情況漸明,正在做種種規劃積極部署」及
「對徐州方面不熟悉」為由,電復蔣介石,請收回成命,同時亦婉復劉峙。
蔣介石不允,宋希濂只好匆忙帶上隨行人員由荊門到沙市,候船東下,這時卻意外
地接到蔣介石一封電報:「已決定派杜聿明前住徐州方面負責,吾弟可仍供原職,希按
原擬計劃,實施為盼。」
蔣介石要白崇禧統一指揮華中和徐州兩個「剿總」,劉峙聞言,悶了好幾天,並發
牢騷說:「白健生是寡婦改嫁,對老頭子還可以抗衡論理,不聽調動;我好像是童養媳
長大,骨頭多大,當婆婆的都摸得清,服從是無條件的!」
宋希濂免去徐州,劉峙弦外之意,白崇禧見勢不妙,以劉伯承、陳毅「兩股未會合,
華東由經扶(劉峙)對付有余,無統籌兼顧之必要」,而逃之夭夭。
10月30日,蔣介石令何應欽、顧祝同立即改變徐州「一點兩線」態勢,必要時放棄
徐州,退守淮河,實行所謂「守江必守淮」防御計劃,主持制定了《徐蚌會戰計劃》,
並說:
「我軍為集中兵力於蚌埠附近,擊破共軍攻勢,達成戡亂建國之目的,著將徐州剿
總所屬各兵團及綏靖區各部隊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東西地區(包括臨淮關、懷遠、鳳
台間地區),占領陣地,以攻勢防御擊退對方之攻擊,相機轉為攻勢,予以殲滅。」
蔣介石黔驢技窮,朝令夕改。杜聿明見蔣介石這個出奇方案,提出:「各兵團任務
行動必須明確規定,分別同時撤退,行動必須迅速,否則有被解放軍發現,各個擊破的
危險。」
蔣介石命孫元良第十六兵團主力於11月3日向渦陽、蒙城集結,其第九十九軍和劉汝
明第四綏靖區部向蚌埠、固鎮集結。
蔣介石對劉汝明、馮治安有疑心,急電召劉、馮2人去南京加以籠絡,指使其發表反
共擁蔣通電。
蔣介石早已惶惶不安,他要顧祝同於11月3日去徐州,召集邱清泉、黃伯韜、李彌、
孫元良等研討作戰部署。那黃伯韜提出:「以徐州為中心,集結各兵團對東南西北各個
方向備戰,進行深溝高壘,採用各兵團互相銜接的『烏龜戰術』,這樣才能持久,海州
守不守並無關係。」於是決定縮短戰線,放棄次要城市,集中兵力於徐州、蚌埠間津浦
路兩側地區,作攻勢防御。
顧祝同、劉峙便調整了部署:黃伯韜的第七兵團確保運河西岸,同一、二「綏區」
密切聯繫;邱清泉的第二兵團以永城、碭山為中心,迅速集結;李彌的第十三兵團集結
於靈壁、泗縣地區機動;孫元良的第十六兵團以蒙城為中心,掩護津浦路之安全,劉汝
明的第四綏靖區移駐臨淮關。正在東開的第100軍歸入黃伯韜兵團,撤退中的第四十四軍
到達新安鎮後,也劃歸黃伯韜兵團。
黃伯韜兵團原有3個軍,數日之內就增加了2個軍,兵員差不多增加了一倍,成為徐
州「剿總」序列中最大的兵團。
但兵增多了,行動遲緩。
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分頭疾進,直撲黃伯韜兵團所在地新安鎮。
11月8日,華東野戰軍魯中南縱隊,於進軍途中一舉攻佔魯南重鎮郯城,消滅了長期
盤踞在魯南一帶殘害人民的土匪武裝偽山東保安旅王洪九部5000余人,除掉了敵人的耳
目,掃清外圍。
蔣介石命劉峙:要徐州以西的邱清泉、孫元良兩個兵團放棄商邱、碭山,撤至黃口
一帶,向徐州集中;要徐州以東的黃伯韜、李彌兩兵團放棄海州、新安鎮等地,向徐州
收縮;把劉汝明部調至蚌埠一帶「綏靖」,要李延年在蚌埠組織新的兵團。蔣介石又抽
調武漢集團的黃維第十二兵團從平漢路之確山、駐馬店一帶集結東進,增援徐州。這樣
一來,在以徐州為中心的「一點二線」上的兵力達80萬人。
陳毅和鄧小平親自率領中原野戰軍四個縱隊在東進途中,於11月9日、10日連續接到
毛澤東要他們迅速切斷徐蚌路、拿下宿縣的電報,電文結尾有「至要至盼」4字。
11月10日,劉伯承也到達了中野指揮部亳縣,同陳毅、鄧小平會見。7天前,劉伯承
在豫西同中野副政委鄧子恢、參謀長李達致電中央軍委,並致陳、鄧說,蔣匪重兵守徐
州,其補給線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斷,故令孫元良兵團到宿縣,陳鄧主力似應力求首先
截斷徐、宿間鐵路,請陳鄧切實考慮,機動行事。毛澤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所見
略同。
陳毅、鄧小平下達徐蚌線作戰命令:中野陳賡、謝富治的第四縱隊在華野第三縱隊、
兩廣縱隊的協同下,於宿縣以北向徐州方向發起攻擊;中野陳錫聯第三縱隊和秦基偉第
九縱隊一部要不惜一切,奪取徐蚌線上宿縣城。
劉峙怕徐州有失,命孫元良第十六兵團離開宿縣去徐州護駕。邱清泉探得華野第三
縱隊、兩廣縱隊紛紛南下,以為是去圖黃維兵團,他們機關算盡,卻失了一著,沒料到
解放軍切斷津浦路關門打狗。
11月15日,經10個小時激戰,攻克宿縣,殲敵萬余,生擒敵津浦路護路總司令張積
武,控制了津浦線190余裡,斬斷了徐蚌鐵路聯繫。
黃伯韜深感自己的兵團所處戰略位置極為不利,於是在11月7日慌忙率部沿隴海路西
撤,妄圖靠攏徐州,蝟集一團,以免其被殲的命運。隴海鐵路沿線,黃伯韜兵團十數萬
部隊,懾於幾十萬華野大軍南下的威勢,西撤竟然變成了潰退,沿路丟下輜重、傷兵、
器材,敗鱗殘甲一望無際。整個隴海鐵路兩側煙塵滾滾,南北10余裡,東西百余裡,全
是狼奔豕突的部隊。亂槍聲、腳步聲、喘息聲、機械撞擊聲,互相淹沒,渾濁翻滾。
粟裕一邊將黃伯韜兵團西撤情況報中央軍委和陳毅、鄧小平,一邊立即調整部署追
擊:電告山東兵團第七、第十、第十三縱隊排除一切困難,迅速插向徐州以東大許家、
曹八集地區,截斷黃伯韜兵團西逃退路,分割其與徐州的聯繫;位於隴海路以南皂河地
區的華野第十一縱隊和江淮軍區兩個旅經土山鎮向大許家前進,由南向北配合山東兵團
斷敵後路;華野第一、第六、第九縱隊和魯中南縱隊及中野第十一縱隊從新安鎮及其以
西地區沿隴海路南側向西追擊;華野第四、第八縱隊在陶勇、郭化若指揮下,沿隴海路
北側向西追擊。嚴令各部不惜一切代價,務必抓住黃伯韜兵團。
一時間,隴海線兩側的解放軍的華野官兵如兩股狂潮,轟轟隆隆地南北呼應,晝夜
兼程,以一天120——140裡的速度急行軍,向西勇猛追擊,席捲而去。
擔任左翼掩護的敵63軍,被華野第九縱隊捎帶著吃掉1個團,又被第十一縱隊迎頭給
了一棒,其主力縮進了窯灣。儘管窯灣鎮城堅台高可作依托,但哪擋得住隨後趕來的華
野第一縱隊的攻擊。激戰一天一夜,窯灣鎮便成了一片廢墟。在聯絡指揮中斷,部隊土
崩瓦解之際,敵63軍中將軍長陳章拔出手槍,鑽進運河邊的塹壕,作困獸鬥。他還沒有
發現共軍的影子,腹部就中了一彈。他按著肚子爬出塹壕,投運河自盡。63軍被殲。逃
在後邊的44軍在潰敗中被我軍殲滅將近一半。
粟裕的野戰軍司令部一天轉換幾次宿營點,追擊部隊氣勢很猛,捷報頻傳。但粟裕
心裡並不輕松,他最關心的是山東兵團,只要山東兵團直下徐東,攻克萬年閘,強渡運
河,拿下徐東據點大許家、曹八集,從西邊切斷隴海線,中央軍委圍殲黃伯韜兵團的作
戰意圖就能付諸實施。徐州東北門由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防衛,粟裕知道這個部隊有臨
時起義的可能,但他不存半點僥倖心理。
陳毅已派華野第十三縱隊聯絡部部長楊斯德,前往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司令部策動臨
戰起義。第三綏靖副司令官何基灃中將和張克俠中將都是中共地下黨員,其部駐守在徐
州東北台兒莊、賈汪一線。
何基灃是個傳奇式人物,11年前在盧溝橋事變中,他率西北軍1個旅反擊日軍的侵略,
打響了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後來,由於國民黨軍內部傾軋,何基灃和他的袍澤
們雖然拚死廝殺,終因孤軍無援,致使大名失守。何基灃痛心疾首,含淚寫下「馬革裹
屍去,不演風波亭」的詩句,拔槍自殺,彈穿右胸,血流如注,一時震驚朝野。傷愈後,
何基灃開始尋找救國出路,時任77軍副軍長。他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找到了周恩來,周
恩來稱讚他說:「南京中山陵出了個剖腹明志的續范亭將軍,盧溝橋上出了個堅決抗日
的何基灃將軍。」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歡迎他到延安去看看。在周恩來的鼓動和安排下,
何基灃秘密前往延安,受到毛澤東、劉少奇、葉劍英等人的親切接見。離開延安前,他
遞交了一份入黨申請書,被批准為中共秘密黨員。
張克俠是西北軍元勳馮玉祥的連襟。他早年就讀於莫斯科東方大學,回國後秘密參
加了中國共產黨,並長期潛伏在國民黨軍隊裡。他為人謙和,不像何基灃暴烈如火,在
西北軍內威望甚高。他多次旁敲側擊開導西北軍中舊部首領、第三綏靖區司令官馮治安,
早日與蔣介石脫離,站到共產黨一邊,但馮治安怕共產黨,對解放軍能否得天下心存疑
竇,也丟不下恩恩愛愛的小妾,所以張的規勸對他說來如風吹牛耳。好在西北軍舊部還
算團結,馮與張又是多年的老朋友,他不會把張獻給蔣介石。可馮治安還是架空了張克
俠,讓他只掛個副職,並且一直住在徐州,與部隊脫離。
張克俠、何基灃在第三綏靖區下層官兵內發展了不少黨員。楊斯德見到何基灃,兩
人商談後,何基灃讓秘書弄來一套毛料軍服和少將軍階。楊斯德在何基灃那裡住下。
幾天之後,張克俠冒險擺脫重重監視,從徐州回到賈汪前線,和何基灃一起率領第
三綏靖區59軍、77軍3個半師的官兵戰場起義。2.3萬人的部隊一律反穿著棉衣,傳著口
令「楊斯德」,北渡運河,迎著南下的華野將士向蘭陵開去,解放軍華野第十、第十一
縱隊穿過第三綏靖區防地,直插徐東大許家地區。
國民黨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兼107軍軍長孫良誠率部由睢寧地區向徐州方向逃跑,聞張
克俠、何基灃率部起義,受到很大震動,深怕部隊被解放軍前後夾擊,全部被殲。
孫良誠本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和「五虎將」之一,後受蔣介石拉攏,投蔣後被
命為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1942年4月,孫良誠投靠汪精衛,任汪偽軍第二方面軍總司令。
但孫良誠狡兔三窟,他腳踏三只船,四方討好,八面玲瓏,一方面聽命於日汪;一方面
對蔣介石、戴笠派去的周鎬待如上賓,百般巴結;再一方面又與新四軍信使往返,他左
右逢源,保存實力。
------------------
黃金書屋 掃描校對
~~~~~~
回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