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女》——宮女卷 長孫皇後賢淑佐太宗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 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後的輔佐是分不開 的。 長孫皇後是隋朝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母親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揚州刺史;長孫 皇後生長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統的教育,形成了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 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時,一位卜卦先生為她測生辰八字時就說她「坤載萬物,德合 無疆,履中居順,貴不可言。」 長孫氏十三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年方十七歲的李世民為妻,她 年齡雖小,但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小媳婦,深 得丈夫和公婆的歡心。 李世民少年有為,文武雙全,十八歲時就單槍匹馬突入敵人陣營之中,救出身陷重 圍的父親;二十歲時便有王者之風,能折節下士,疏財廣招天下豪傑;二十一歲隨父親 李淵在太原起兵,親率大軍攻下隋都長安,使李淵登上天子寶座,成為大唐王朝的開國 之主——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封李世民為秦王,負責節制關東兵馬,數年之內,李世 民就揮兵掃平了中原一帶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大唐統一大業;唐高祖因之加封他為天策 上將,位置在其他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戰南北期間,長孫王妃緊緊追隨著丈夫四處 奔波,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戰事之余能得到一種清泉般溫柔的撫慰, 從而使他在作戰中更加精神抖數,所向無敵。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將後,便享有特殊的權力,能夠自設一套官署,伊然一個小朝廷 的架式,當時歸於他麾下為他效勞的,武將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寶、翟長孫、秦武 通、尉遲恭等能征善戰的驃勇大將;文臣則有杜如海、房玄齡、虞世南、諸葛亮、姚士 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蘇勖、於志寧、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清 明、孔穎達、蓋文遠、許敬宗等「十八學士」,真可謂賢臣如雲,勢力蓋天。李世民擁 有這樣通人的局面,自然令當時貪酒好色的無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於猜疑和嫉妒之心, 他聯合三弟李元吉企圖謀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陰謀卻被李世民手下的謀士察覺,迫於無 奈,在大舅子長孫無忌和謀臣房玄齡的力勸下,李世民終於痛下決心,在玄武門除掉了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為太子。事實上,唐太祖李淵心中最賞識 的也是他這個二兒子。對於這種骨肉相殘的慘劇,長孫王妃原本是極力反對的,但面對 殘酷的政治鬥爭,她一個女子又能怎麼樣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因年事已高而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 水漲船高,長孫王妃也隨即立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後,應驗了卜卦先生說她「坤載萬物」 的預言。作了至高無上的皇後,長孫氏並不因之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 恭儉的美德。對於年老賦閒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緻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 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起居,像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著 孝道。對後宮的妃嬪,長孫皇後也非常寬容和順,她並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 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後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這 在歷代都是極少有的。當初隋文帝的獨孤皇後雖然也曾把後宮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 的是專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長孫皇後只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就無言地影響和感化了整 個後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後宮是非的干擾,能專心致志料理軍國大事,難怪唐太宗 對她十分敬服呢!雖然長孫皇後出身顯貴之家,如今又富擁天下,但她卻一直遵奉著節 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舖張,因而也帶動了 後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因為長孫皇後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後宮,常與她 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後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願以自己 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 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 看法,長孫皇後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 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願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皇夫, 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基 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於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之暇,招集武官們演習射技, 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並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 按歷朝朝規,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 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 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 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 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鬆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關於任賢納諫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執行得尤為到家,他常對左右說: 「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須借助於明鏡;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靠直言的諫 臣。」他手下的諫議大夫魏徵就是一個敢於犯顏直諫的耿介之士。魏徵常對唐太宗的一 些不當的行為和政策,直接了當地當面指出,並力勸他改正,唐太宗對他頗為敬畏,常 稱他是「忠諫之臣。」但有時在一些小事上魏徵也不放過,讓唐太宗常覺得面子上過不 去。一次,唐大宗興致突發,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要表郊外狩獵。正待出宮門時,迎 面遇上了魏徵,魏徵問明了情況,當即對唐太宗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 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唐太宗當時興趣正濃,心想:「我一個富擁天 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時間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獸又怎麼樣呢?」於 是請魏徵讓到一旁,自己仍堅持這一次出游。魏徵卻不肯妥協,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唐太 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沖沖地返回宮中,左右的人見了都替魏徵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後,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徵這個老頑固, 才能一洩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後柔聲問明了原由,也不說什麼,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 戴上禮服,然後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 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裡埋的什麼藥,因而吃驚地問:「何事如此 慎重?」長孫皇後一本正經地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徵直,由此可見陛下明, 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後說的甚是在理,於是滿天陰雲隨之而 消,魏徵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見,長孫皇後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 有過人的機智。 長孫皇後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 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 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後面前滴咕,說什麼「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受天下之供養, 然而現在用度捉襟見肘,一應器物都很寒他。」因而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後並 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 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宮中各類人物的敬佩, 誰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並輔佐李世民贏 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勳,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後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 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後卻奏稱:「妾既然已托身 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願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後之行可作前車 之鑒。萬望聖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想聽從,他覺得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憑 的是他的功勳與才幹,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而長孫無忌也很顧忌妹 妹的關係。不願意位極人臣。萬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清高而 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 下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 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徵是例子。今日之舉,並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 才答應下來,這兄妹兩人都是那種清廉無私的高潔之人。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的掌上明珠;從小養尊處優,是一個嬌貴的金技玉葉。 將出嫁時,她向父母撒嬌提出,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 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出嫁,嫁妝因而比較簡樸;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 強盛,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份。但魏徵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 過於永嘉公主,於情於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 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未必就非要死守陳規。回宮後,唐 太宗隨口把魏徵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後,長孫皇後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讚道:「常聞陛 下禮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 魏徵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於是,在長孫皇後的 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皇後不僅是口頭上稱讚魏徵,而且還派中使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 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魏徵得到 長孫皇後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 重臣。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 聖明君王,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後的一份功勞呢! 貞觀八年,長孫皇後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 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 念皇後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徵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後自己堅決反對, 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 若行善無效,那麼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 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 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後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於在貞觀十年盛暑中崩逝於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 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 切從簡。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後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 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後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 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長孫皇後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 敬仰,而且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後的典範,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聖皇後。」 ------------------ 黃金書屋 掃描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