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姑李季蘭詩會天下友
        大凡佛道同占的宗教名山,一般是佛教廟宇居山腰、山底,道教宮觀在山頂。
      道觀之所以能夠雄踞名山之巔,乃是因為道教是土生土長於中國的一派宗教。
        春秋時代老子撰《道德經》,原本為哲學著作;但到漢代張道陵、於吉等人,
      篡用老子之名,創立了「五斗米教」、「太平教」等宗教組織,從而興起了以符籙
      禁咒之法行世的道教。道教因宣揚長生不老之術和驅災免禍之法,因而廣為貴族階
      層和貧民百姓所信奉;男女道士都寬袍黃冠,出入豪富人家或浪跡江河湖海,為人
      談玄說道、驅鬼鎮邪,成了一種神秘而無拘的特殊人物。
        到唐代道教更是盛極一時,因為唐皇室姓李,與《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李耳同
      姓,為了說明自家皇朝是順應天時、替天行道的,唐皇朝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自己則是他的後人。既然道教成了國教,那麼勢必使全國上下的人們趨之若騖,
      後妃公主進入道觀修行者比比皆是,名門閨媛也多爭相出家作女道士,因女道士都
      頭戴黃緞道冠,故又稱為「女冠」。受唐代思想開放之風的影響,道觀中也並非清
      靜之地,許多才貌出眾的女冠,雖以修行為名,但在道觀中自由交際,成為一種「
      交際花」似的人物,李季蘭就屬於這一類的女冠。
        李季蘭原名李紿,生於唐玄宗開元初年,江南烏程人。烏程就是現在的浙江吳
      興,此地山明水秀,地靈人傑。小李紿稟受此地靈秀之氣,生得嫵媚可人,眉目如
      畫。除長相靚麗外,李紿自幼聰明伶俐過人,六歲那年,她寫下一首詠薔薇的詩,
      詩中有這樣的句子:[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她父親見詩大驚,一方面十分驚
      歎女兒的文才,另一方面又覺得,她小小年紀,居然春心萌動,性情不寧,再往以
      後保不定出什麼亂子;於是向她母親說:「此女富於文采,然必為失行婦人!」正
      因家人有這樣的顧慮,所以在李紿十一歲時,便被送入剡中玉真觀中作女道士,改
      名李季蘭。家人想藉助青燈黃冠的清修,來消除她生命中的孽障。
        雖然當時許多地處繁華地區的道宮中常有緋色新聞發生,但李季蘭所處的玉真
      觀因地處偏僻,還算是較為清靜的地方。在這裡,李季蘭不知不覺長到了十六歲,
      這個豆蔻年華的少女出落得婷婷玉立,雪肌脂膚,好似一朵盛開的白蓮。她在道觀
      中讀經之外,就是作詩、習字、彈琴。觀主見她悟性甚高,對她悉心栽培,使她在
      翰墨及音律上造詣極深;但是道經的熏陶並沒能制約住她浪漫多情的心性,身在清
      靜道觀的她,卻一心向往著外面繁花似錦的世界。
        剡中就是今日的浙江嵊縣一帶,水木清華,物產豐饒,氣候宜人。自東晉以來
      ,這裡就文風鼎盛,騷人名士輩出。玉真觀雖地處偏遠,但因景色幽謐,因而也不
      時地有一些文人雅士來觀游覽。文人中不免有風流多情之輩,見到觀中風姿綽約又
      眉目含情的小女冠李季蘭,總偶爾有大膽之士暗中挑逗。李季蘭並不嗔怒,反而流
      露出「回眸雖欲語,阿母在旁邊」的神情,令挑逗者更加心蕩神怡。暗懷春情的李
      季蘭,在觀主和觀規的約束下,雖不敢有什麼過份的行徑,但她的一顆心,早已浸
      潤在愛情的渴慕中。從她的一首七律「感頭」中,便大略可窺視她的一點心思:朝
      雲暮雨兩相隨,去雁來人有歸期;玉枕只知常下淚,銀燈空照不眠時。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詞;卻憶初聞鳳樓曲,教人寂寞復相思。
        寂寞的道觀,鎖住了少女的芬芳年華。李季蘭艷麗非凡,熱情如火,卻被種種
      清規戒律壓抑著,春情只能在心底裡激盪、煎熬,春花漸凋,時光如流,芳心寂寞
      ,空自嗟歎。長晝無聊,李季蘭攜琴登樓,一曲又一曲地彈奏,宣染著心中的激情
      ;月滿西樓時,獨對孤燈,編織一首「相思怨」傾訴心聲: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
      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沒有人欣賞李季蘭的才情與美貌,縮在玉真觀中任芳華虛度,李季蘭實在太不
      甘心。
        在一個春日的午後,乘著觀主和其他道友午睡,李季蘭偷偷溜到觀前不遠的剡
      溪中盪舟漫遊。在溪邊她遇到了一位青年,他布衣芒鞋,卻神清氣朗,不像一般的
      鄉野村夫。青年人要求登船,李季蘭十分大方地讓他上來了,交談中方知,他是隱
      居在此的名士朱放。
        兩人一見如故,言談非常投緣,一同談詩論文,臨流高歌,登山攬勝,度過了
      一個愉快心醉的下午。臨別時,朱放寫下一首詩贈與李季蘭:古岸新花開一枝,岸
      傍花下有分離;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腸斷時。
        詩中包含著眷戀與期求,引動了李季蘭絲絲柔情,於是兩人約好了下次見面的
      時間才戀戀不捨地分手。從此以後,兩人不時在剡溪邊約會,相伴遊山玩水,飲酒
      賦詩;有時朱放以游客的身份前往玉真觀,暗中探望李季蘭,在李季蘭雲房中品茗
      清談,撫琴相訴,度過了好長一段優遊美好的歲月。後來,朱放奉召前往江西為官
      ,兩人不得不揮淚告別;各處一地,兩人常有書信來往,托魚雁傾訴相思之情。李
      季蘭寄給朱放的一首詩寫道: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後相思人似月
      ,雲間水上到層城。
        她象一個丈夫遠行的妻子那樣等待著朱放,天長日久,為朱放寫下了不少幽怨
      纏綿的詩句,期望良人歸來,來撫慰她「相思無曉夕,相望經年月」的淒寂情懷。
      然而,遠方的朱放忙於官場事務,無暇來剡中看望昔日的觀中情人。就在久盼朱放
      不歸來的時候,一位叫陸羽的男子又闖入李季蘭的生活。提起陸羽,大凡稍懂茶道
      的人,就對他不會陌生,陸羽曾經在育茶、制茶、品茶上下過一番工夫,寫成《茶
      經》三卷,被人譽為「茶神]。陸羽原是一個棄嬰,被一俗姓陸的僧人在河堤上撿回
      ,在龍蓋寺中把他養大,因而隨僧人姓陸,取名羽,意指他象是一片被遺落的羽毛
      ,隨風飄蕩,無以知其根源。陸羽在龍蓋寺中飽讀經書,也旁涉經史子集其它各類
      書籍,因而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世外高人。寺中閒居無事,偶爾聽說附近玉真觀有
      一個叫李季蘭的女冠,才學出眾,貌美多情,於是在一個暮秋的午後,專程往玉真
      觀拜訪李季蘭。這天天氣薄陰,秋風送涼,李季蘭正獨坐雲房,暗自為朱放的久無
      音信而悵然。忽聽門外有客來訪,打開門一看,是一位相貌清秀,神情俊逸的青年
      男子。李季蘭請客人落座,先是客套一番,繼而敘談各自在宮觀和寺廟中的生活,
      談得十分投機。後來,陸羽經常抽時間到李季蘭處探望,兩人對坐清談,煮雪烹茶
      。先是作談詩論文的朋友,慢慢地因兩人處境相似,竟成為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
      至友;最終深化為互訴衷腸、心心相依的情侶。好在當時道觀中泛交之風盛行,所
      以也無人強行阻止李季蘭與外人的交往。一次李季蘭身染重病,遷到燕子湖畔調養
      ,陸羽聞訊後,急忙趕往她的病榻邊殷勤相伴,日日為她煎藥煮飯,護理得悉心周
      到。李季蘭對此十分感激,病癒後特作了一首「湖上臥病喜陸羽至」的詩作答謝,
      其詩雲: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作為一個女道士,李季蘭能得到陸羽如此熱情的關愛,心中自是感激欣慰不已
      。一個女人若一生中不能得到一個知心男人的愛,就宛如一朵嬌媚的花兒,沒有蜂
      蝶的相伴一樣無奈;更何況是李季蘭這樣一位才貌雙全、柔情萬種的女人呢!其實
      ,當時李季蘭所交往的朋友並不在少數,《全唐詩》中就收錄有大量與諸友互相酬
      贈的詩作,這群朋友中,有詩人、有和尚、有官員、有名士,他們多因與李季蘭談
      詩論道而成為朋友的。
        但若講到知心密友,就非陸羽莫屬了,李季蘭與他除了以詩相交外,更有以心
      相交。
        李季蘭和陸羽還有一位共同的好友,就是詩僧皎然。皎然俗家姓謝,是大詩人
      謝靈運的十世孫,出家到梯山寺為僧,善寫文章,詩畫尤為出色。皎然本與陸羽是
      好友,常到龍蓋寺找陸羽談詩,有段時間卻總找不到陸羽,於是寫下了「尋陸羽不
      遇」一詩:移家雖帶郭,野經入桑麻;遷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叩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陸羽究竟到山中去作什麼呢?經皎然的一再盤問,陸羽才道出是往玉真觀探訪
      李季蘭去了。後經陸羽介紹,皎然也成了李季蘭的詩友,常常是三人圍坐,相互詩
      詞酬答。
        不知不覺中,李季蘭又被皎然出色的才華、閒定的氣度深深吸引住了,常常借
      詩向他暗示柔情;皎然卻已修煉成性,心如止水,不生漣漪,曾寫下一首「答李季
      蘭」詩表達自己的心意: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對皎然的沉定之性,李季蘭慨歎:「禪心已如沾呢絮。不隨東風任意飛。」因
      而對皎然愈加尊敬,兩人仍然是好朋友。
        雖然對皎然的「禪心不動」大加贊歎,但李季蘭自己都無論如何修煉不到這一
      層,她天性浪漫多情,遁入道觀實屬無奈,她無法壓制住自已那顆不安份的心。雖
      然有陸羽情意相系,但礙於特殊的身份,他們不可能男婚女嫁,終日廝守,李季蘭
      仍然免不了時常寂寞。
        三十歲過後的李季蘭,性格更加開放,交友也越來越多,時常與遠近詩友會集
      於烏程開元寺中,舉行文酒之會,即席賦詩,談笑風聲,毫無禁忌,竟被一時傳為
      美談。漸漸地,李季蘭的詩名越傳越廣,活動範圍也已不限於剡中,而遠涉廣陵,
      廣陵是現在的揚州,是當時文人薈萃的繁華之地,李季蘭在那裡出盡了風頭。
        後來,喜文愛才的唐玄宗聽到了李季蘭的才名,也讀了些她的詩,大生興趣,
      下詔命她赴京都一見。此時李季蘭已過不惑之年,昔日如花的美貌已衰落大半;接
      到皇帝的詔命,她既為這種難得的殊榮而驚喜,又為自己衰容對皇上而傷感,大有
      「美人遲暮」之感。在她西上長安前,留下一首「留別友人」詩雲;無才多病分龍
      鐘,不料虛名達九重;仰愧彈冠上華發,多慚拂鏡理衰容。
        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歸峰;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漫相峰。
        其實唐玄宗要召見的,並非看在她的容貌上,而在於欣賞她的詩才;可多情的
      李季蘭自己並不這麼想,她更看重的是自己隨流年而飄逝的芳容。就在李季蘭心懷
      忐忑地趕往長安時,震驚一時的「安史之亂」爆發了,長安一片混亂,唐玄宗倉惶
      西逃。李季蘭不但沒能見到皇帝,自己在戰火中也不知去向,才也好、貌也好,一
      切都變得無關緊要了。
      
                   ------------------
      
                   黃金書屋 掃描校對
      

      回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