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妓薛濤紅箋傳情
        杯酒送征帆,對楊柳樓台,幾人同唱陽關曲?
        錦箋傳妙制,過批杷門巷,千載猶稱女校書。
        這一副對聯題在四川望江樓薛濤井旁小室。
        唐代宗大歷三年,也就是「安史之亂」平定之後不久,時局仍然動盪不安。流
      亡蜀中成都的昔日京都小吏薛鄖與妻子裴氏,天天在提心吊膽中過日子。這時裴氏
      生下一女,薛鄖斟酌再三,為女兒取名「濤」,字「洪度」,以紀念那一段驚濤駭
      浪般的生活歷程,同時也盼望自此能安度洪流滾滾的歲月。
        這時,老一輩的官吏大多失勢,官場新貴迭出,一派混亂,薛鄖見狀,索性辭
      官家居,一心一意地調教他的獨生女兒。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薛濤學業進步極快
      ,很早就展現了她天賦的詩才。薛濤八歲那年,她父親看著庭中的一棵茂盛的梧桐
      樹,便以「詠梧桐」為題,吟出了兩句詩:庭除一古桐,聳干入雲中;這兩句明為
      狀景,實際含有他高風亮節,不隨俗流的清高人生觀。吟完後,他用眼睛看定薛濤
      ,意思是讓她往下接續,小薛濤眨了眨眼,隨即脫口而出: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
      風。
        她這兩句純粹只是觸景生情,頗為生動切題,但並沒有特別的意思。而薛鄖卻
      暗自認為是不祥之兆,定會預示著女兒今後是個迎來送往的人物;當然,他這種推
      測,除了從詩句而來外,主要還是根據女兒那過人的才思和美貌來看的。不料,事
      情的發展確實也應了薛父的預感,薛濤長大後真是成了一棵招搖一時的「梧桐樹」
      ;過了一生「迎南北鳥」、「送往來風」的奇特生涯。
        就在薛濤十四歲的時候,父親溘然長逝,拋下寡母孤女。為了維持母女倆的生
      計,小薛濤不得不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挑起謀生的重擔。在那時,一個女兒家要想謀
      事是何等的艱難,她只好憑著自己的天生麗質和通曉詩文、擅長音律的才情,開始
      在歡樂場上侍酒賦詩、彈唱娛客,不久便成了成都市上紅得發紫的高級歌妓,又被
      人們稱為詩妓。
        唐德宗時,吐蕃勢力日漸強大,不時侵擾蜀酉、滇南一帶邊陲地區,朝廷拜中
      書令韋皋為劍南節度使,開府成都,統轄軍攻,經略西南。韋皋是一位能詩善文的
      儒雅官員,他聽說薛濤詩才出眾,而且還是官宦之後,就破格把妓女身份的她召到
      帥府侍宴。薛濤剛一到,韋皋為試其才情就命她即席賦詩,薛濤神情從容,含笑接
      過侍女奉上的紙筆,題下「謁巫山廟」一詩:亂猿啼處訪高唐,一路煙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聲尤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陽台下,為雨為雲楚國亡;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斗畫眉長。
        寫完後韋皋拿過一看,不禁大聲稱讚,這小女子即興賦詩,不但詩句清麗淒婉
      ,且有愁舊悵古的深意,絕不像一般歡場女子的應景之作。韋皋看過後又傳給客人
      ,眾賓客莫不歎服稱絕。從此後,帥府中每有盛宴,韋皋必定召薛濤前來侍宴賦詩
      ,薛濤成了帥府的常客,更被人們看成是蜀中的重大交際場合上不可缺少的人物。
      一年以後,韋皋對於薛濤的才情更加肯定,認為讓這麼一位稀世罕有的女才子僅僅
      擔任一些風花雪月的「花瓶」角色,實在是枉費其才,應該讓她做一些更有價值的
      幕僚文牘工作。於是韋皋十分認真地準備奏報朝廷,請求讓薛濤擔任校書郎官職,
      無奈府中護軍進言:「軍務倥傯之際,奏請以一妓女為官,倘若朝廷認為有失體統
      ,豈不連累帥使清譽;即使僥倖獲准,紅裙入衙,不免有損官府尊嚴,易給不服者
      留下話柄,望帥使三思!」韋皋覺得他說的不無道理,給薛濤申報任女校書的事就
      擱置下來了。
        女校書之事雖未付諸現實,但在韋皋的心目中,薛濤似乎已是個不折不扣的女
      校書了,他贈給她的一首詩就這樣寫道:萬裡橋邊女校書,枇杷花下閉門居;掃眉
      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當時薛濤的寓所就在成都郊外的萬裡橋畔,家門前栽有幾棵枇杷樹。韋皋在詩
      中把她直稱為女校書,並用「枇粑花下」來描述她的住地。從此,薛濤的「女校書
      」名義不脛而走,而「枇杷巷」也成了妓院的雅稱。
        一經節度使韋皋的題詩稱道,薛濤的名聲不僅傳遍了蜀中,而且幾乎全國皆知
      。當時的許多名士爭相與她詩詞唱酬,由各地前往成都辦事的官員,也竟相以一睹
      薛濤芳容為榮,誰若能求得她的只言片句更是喜不勝收。被捧得飄然欲仙的薛濤自
      然也不甘寂寞,親自制出一種粉紅色的小彩箋,用娟秀的小楷題上自作的詩句,贈
      與那些她認為合意的來客;一時之間,這種詩箋成了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曾提攜
      她的韋皋嫌她太過於招搖,不免有些醋意,於是借著一次慰問邊地守軍的名義,把
      她派往偏遠的松州,希望她暫時擺脫成都的花花世界,頭腦得以清醒一些。善解人
      意的薛濤明白了韋皋的心意,她奉命趕赴松州,並在途中寫下了十首著名的離別詩
      ;總稱「十離詩」,差人送給了韋皋,詩雲:其一:馴擾朱門四五年,毛香足淨主
      人憐;無端咬著親情客,不得紅絲毯上眠。
        其二:越管宣毫始稱情,紅箋紙上撒花瓊;都緣用久鋒頭盡,不得羲之手裡擎
      。
        其三:雪耳紅毛淺碧蹄,追風曾到日東西;為驚玉貌郎君墜,不得華軒更一嘶
      。
        其四:隴西獨處一孤身,飛去飛來上錦裀;都緣出語無方便,不得籠中更換人
      。
        其五:出入朱門未忍拋,主人常愛語交交;銜泥穢汗珊湖枕,不得梁間更壘巢
      。
        其六:皎潔圓明內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宮;都緣一點暇相污,不得終宵在掌中
      。
        其七:戲躍蓮池四五秋,常搖朱尾弄綸鉤;無端折斷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
        其八:爪利如鋒眼似鈴,平原捉兔稱高情;無端竄向青雲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
        其九:蓊鬱新栽四五行,常將貞節負秋霜;為緣春筍鑽牆破,不得垂蔭覆玉堂
      。
        其十:鑄瀉黃金鏡始開,初生三五月徘徊;為遭無限塵蒙蔽,不得華堂上玉台
      。
        以上這十首七言絕句,每一首詩還有一個題目,依次是:「犬離主」、「筆離
      手」、「馬離廄」、「鸚鵡離籠」、「燕離巢」、「珠離掌」、「魚離池」、「鷹
      離臂」、「竹離亭」、「鏡離台」。詩中薛濤不惜把自己比作是犬、筆、馬、鸚鵡
      、燕、珠、魚、鷹、竹、鏡;而把韋皋比作是自己所依靠著的主、手、廄、籠、巢
      、掌、池、臂、亭、台。只因為犬咬親情客、筆鋒消磨盡、名駒驚玉郎、鸚鵡亂開
      腔、燕泥汗香枕、明珠有微暇、魚戲折芙蓉、鷹竄入青雲、竹筍鑽破牆、鏡面被塵
      封,所以引起主人的不快而厭棄,實在是咎由自取,無可辨白!薛濤精心設置了種
      種比喻來向韋皋請罪,韋皋堂堂節度使,自然也不便與一個取悅於他的弱女子計較
      ,轉念又想起她的種種好處,不覺地轉怒為喜,很快就將她召回成都,對她寵愛如
      初。薛濤才情並茂的「十離詩」,還真給她帶來了好處。
        後來,韋皋因鎮邊有功而受封為南康郡王,離開了成都。繼任劍南節度使的李
      德裕,同樣非常欣賞薛濤的才貌。成都城西的「籌邊樓」落成時,節度使李德裕在
      樓上大宴賓客,也召來了薛濤侍宴。這「籌邊樓」高大雄偉,是節度使與僚屬將佐
      們瞭望遠近情況並籌謀大策的地方;樓上四壁彩繪著蠻夷地形險要圖,居高臨下,
      作戰時便是最高指揮所。酒過三巡,受李德裕之命,薛濤寫下了一首「登籌邊樓詩
      」:平論重寫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詩意豪邁,風格雄渾,見地深遠,使滿座高朋貴客不僅對詩稱讚,還不由地對
      作詩的她肅然起敬。只看這首詩,誰又能想到它是出自一個風塵女子之手,其豪情
      遠志決不亞於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
        在薛濤的有生之年,劍南節度使總共換過了十一位,而每一位都對她十分青睞
      和敬重,她的地位絕不是其他絕色紅妓所能比的。之所以如此,除了她的才情美貌
      外。其實還更得益於她的見度和氣節,從她的一首「雨後玩竹」詩中,我們可大略
      窺見其孤高的內心世界:南天春雨時,那堪霜雪枝;眾類亦雲茂,虛心能自持。
        夕留晉賢醉,早伴舜妃悲;晚歲君能賞,蒼蒼勁節奇。
        薛濤雖然日日周旋於華堂綺筵與燈紅酒綠之中,但是誰又知道她內心深處的感
      受卻與現實生活有天地之別。落寞與淒苦緊緊包圍著她,她有她的情、她的愛,但
      都不能寄托在眼前圍繞著她的達官貴人身上。薛濤把自己比作孤高的青竹,希望與
      竹林七賢共醉,與娥皇、女英同悲,把一腔幽怨寄托於蒼茫的遠古。
        薛濤畢竟是個有血有肉,更有著細膩情感的女人,她深切渴望真正屬於自己的
      那一份愛情;然而身世飄零,每日裡迎張送魏,繁華的後面掩藏著她感情世界的空
      白。她甚至幻想著自己擁有一個牽腸掛心的情郎,只因戰亂而天各一方,情郎出征
      未歸,自己則獨守空閨等待著他的驀然歸來,如「贈遠」一詩寫道:芙蓉新落蜀山
      秋,錦字開緘例是愁;閨閣不知戎馬事,月高還上望夫接。
        裊嫋新蒲葉又齊,春深花落塞前溪;知君未轉秦關騎,月照千門掩袖啼。
        她不但不能象一個普通女人那樣守著一個體已知心的丈夫,甚至連做一個等待
      離夫歸來的怨婦資格也沒有;她只能用自己的情思和詩句,編織一個淒美的情夢,
      來麻醉自己。
        一直到薛濤四十二歲那年,她生命中才姍姍走來遲到的春天。
        三十一歲的監察御史元稹,於唐憲宗元和四年春天奉朝命出使蜀地,調查已故
      節度使嚴礪的違制擅權事件。雖然嚴礪已死,但倘若查出問題,轄下的七州刺史都
      脫不了干系,大家湊在一起想對策,對於這位不慕錢財的御史大人,只好施以「美
      人計」了。蜀中雖然美女如雲,但俗媚女色恐怕很難打動元稹這位詩人才子的心。
      於是眾刺史想到了已是半老徐娘的薛濤,除了央求她出馬,似乎別人都無法當此重
      任。
        薛濤礙於與已故節度使嚴礪的交情答應了此事。薛濤比元稹整整大了十一歲,
      但由於她天生一副細膩白皙的容貌,再加上懂得恰到好處的化妝與修飾,仍然是一
      位風韻不減當年的美人兒。憑著薛濤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卓越的才情,一經交往,便
      使元稹這位京都清貴陷入了粉紅色的溫柔鄉里。
        本是肩負著任務而來,不料對薛濤竟不由自主地動了真情。起初她不過是以職
      業性的心情與姿容來應付元稹,可就在他們第一次傾談時,薛濤突然感到一種前所
      未有的震撼與激情,她暗暗告訴自己,這個男人就是她夢寐以求的人!於是一切都
      顧不上了,滿腔積鬱已久的熱情,一股腦地奔洩出來,兩人同時融化在愛的熱流中
      。
        薛濤雖為風塵女子,但她屬於那種賣藝不賣身的高級詩妓,周旋於蜂蝶中,卻
      一直潔身自好。而這次一切都不同了,與元稹見面的當天夜裡,她就把自己毫無保
      留地獻給了心愛的人;第二天清早起來,還真情所致地作了一首「池上雙鳥」詩: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這儼然就是一個柔情萬種的小妻子,在向丈夫訴說對生活的向往,奏響追求摯
      情的心曲。雖然曾有不少人得到過薛濤的粉紅詩箋,但誰也沒能象元稹這樣真正享
      受到她內心深處的戀情。對此,多情公子元稹也盡能領略,深為薛濤那綺麗的情意
      而沉醉,這時他留下的一首詩就記載了這樣的情事:詩篇調態人皆有,細膩風光我
      獨知;月夜詠花憐暗淡,雨期題柳為歌欹。
        薛濤雖是受托與元稹交往,可倆人卻結下了一段真情。然而畢竟是萍水相緣,
      在元稹完成了蜀地的任務,離開成都返回京都時,兩人不得不揮淚分手。到這時為
      止,他們已在一起度過了一年如膠似漆的親密時日。元稹回到長安後,即托人捎來
      一首七律給薛濤:錦江滑膩峨嵋秀,生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似鸚鵡舌,文章分得
      鳳凰毛。
        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侯欲夢刀;別後相思隔煙水,葛蒲花發五雲高。
        元稹對薛濤的才情念念不忘,暗自稱奇,同時也直抒相思心意,可見他對成都
      那一年纏綿歲月還是頗寄真情的。
        當時與薛濤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輩慶、張籍、
      杜牧、劉禹錫、張祜等,都與薛濤有詩文酬唱,但牽動她內心深情的卻只有元稹一
      個。元稹離開蜀中後,薛濤朝思暮想,就象一個丈夫遠出的空閨女子一樣,等出滿
      懷的幽怨與渴盼,匯成了流傳後世的名詩——「錦江春望詞」四首:其一:花開不
      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其二:攬革結同心,將以遺知音;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其三: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其四: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玉簪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起初還是沒心的相思和期盼,期望情人重續舊歡的時日;可是春去春歸,音信
      漸渺,薛濤越盼越失望,她甚至望著天上的雲彩、江畔的垂柳、院中的春花,都幻
      化成元稹的形象,與它們訴說離情之苦。她的一首「詠牡丹」,就是以牡丹擬人,
      在夜深露重中與盛開的花兒細訴衷情。詩雲:去年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問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同花說相思。
        說著「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的元稹實際也是一個負心漢,薛濤
      在錦江畔刻骨銘心地思念情郎;元稹卻又到浙西與年輕貌美的劉采春熱戀得如火如
      荼。風塵才女薛濤畢竟只是他生命中的一支小插曲,他又何曾想過與她相伴終身呢
      !
        流年如水,把對情人的期盼漸漸從薛濤心頭帶走,她知道不應該再等待什麼,
      經歷了這番冷熱波折,她的心似乎關閉得更緊了。除了參加一些推脫不掉的應酬外
      ,她盡量閉門居家,借詩詞遣懷。薛濤的宅第濱臨風光秀美的浣花溪,閒來無事,
      她常用樂山特產的胭脂木來浸泡搗拌成漿,加上雲母粉,滲入玉津井的水,制成粉
      紅色的特殊紙張。
        紙面上呈現出不規則的松花紋路,煞是清雅別緻,她便用這種紙來謄寫自己作
      的詩,有時也送些詩箋給友人,人們把這種紙箋稱為「松花箋」或「薛濤箋」。唐
      人喜用彩箋題詩或書寫小簡,其實都是學了薛濤的樣。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尤其是象薛濤這樣的名「交際花」,
      昔日交際場上的風光逐漸隨著芳顏風韻的流逝而流逝。已近暮年的薛濤,索性在遠
      郊築起吟詩樓,自己穿戴起女道士的裝束,隱居在樓中,遠遠離開了繁華如夢的交
      際場所。
        唐文宗太和五年,隱居的薛濤永遠閉上了她寂寞的眼睛,享年六十五歲。當時
      的劍南節度使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誌銘,並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川女校書薛
      濤洪度之墓」,至此,「女校書」真正成了薛濤的別名。
        後人為了紀念風塵才女薛濤,在萬裡橋畔的錦江邊築有望江樓,樓下不遠處有
      著名的「薛濤井」。據說,清代光緒年間,蜀中大旱,清江斷流,當地人向薛濤故
      居邊干涸的古井頂禮膜拜,古井中忽然湧出清泉,不一會兒,又是大雨滂沱,大大
      解救了旱災。
        人們為了感激薛濤神靈的恩澤,特將這口井命名[薛濤井」,並刻石立碑具載其
      事。站在望江樓上,不但能眺望錦江兩岸清幽的風景,也能清楚地看到「薛濤井」
      ,因而人們常到樓上懷古思舊,緬懷薛濤,趙熙集白居易詩題薛濤清婉寶小像:獨
      坐黃昏誰作伴?
        怎教紅粉不成灰。
        然而望江樓上的另一副楹聯,不僅概括了薛濤繁華而寂寞的一生,而且把她的
      詩才與大詩人杜工部——杜甫相提並論,可算是對她寂寞孤魂的一點安慰,聯如下
      :古井冷斜陽,問幾樹批把,何處是校書門巷?
        大江橫曲檻,占一樓煙雨,要平分工部草堂。
      
                   ------------------
      
                   黃金書屋 掃描校對
      

      回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