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李自成
    吳三桂雖一舉擊敗了來犯的清兵,但心中卻並不那麼痛快,因為他的仇人並不是清
兵,而是現在正在北京城的大順軍。金鑾殿上誰當皇上,即便是改朝換代,與他並無甚
干系。想當初,多少英雄豪傑不也是浪跡天涯,四海為家嗎?可如今大順奪了大明天下,
而自己與李自成深仇大恨不共戴天,光憑自己的力量怎能應付這些大順軍?
    吳三桂心中甚為不安,看來似乎山重水盡,但智勇之士往往獨闢蹊徑,自然又是別
有洞天。
    這天一早,吳三桂便傳令升帳。
    楊坤、郭雲龍、方獻廷、胡守亮及各部各營的偏將、參軍、哨總、把總,早已齊集
總兵府,專候吳三桂將令。
    關於山海關的防務,吳三桂和眾將早已議妥。
    他和眾將寒暄了幾句,便即刻開帳點撥各路人馬。吳三桂傳令調王洪守西城,撥郭
唯守北城,潘虎郡眾將鎮守南城,馬雲龍駐守東城。至於各城之間的聯絡及城中來往巡
騎馬隊等,三桂都一一分派停當。
    守城軍馬派齊,吳三桂照例想到如何集中精銳部隊在山海關到寧遠一線駐紮,但山
海關守軍本來就兵薄力單,怎能再抽出一支精銳部隊擔此重任呢?
    吳三桂取今在手,遍視堂下諸將,半晌沒有發話。
    楊坤等人雖心中急切,卻都作聲不得。吳三桂見其他將領紛紛回各自的防區,準備
守城去了,才召集幾位心腹將領來至總兵府後廳吳三桂的書房內。
    吳三桂一個人在書房中央踱來踱去,心中更是焦慮不安。
    不待吳三桂詢問,方獻廷、胡守亮便說道:
    「吳將軍,我們知道您心中的焦慮——」
    「噢?」三桂心中詫異。
    「此時,我軍孤軍奮戰,腹背臨敵,兩方皆敵也。滿清者,國敵也;李自成者,國
敵兼私敵也。將軍正在為此事而擔憂吧!」
    「二位兄弟明見!」
    「吳將軍,我等弟兄雖身為大明臣子,奈何大勢已去,以我等區區之眾,豈能力挽
狂瀾。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順乎潮流者方為英雄!」
    楊坤道:「俗話說:虎離山則失威,魚脫淵則必困。難道讓我們獻城納降不成,大
哥切不可只顧一時之利!」
    「楊將軍,你原也是豪傑之士,怎麼能有這等短淺之見。自甲申之亂,天下鼎沸,
群雄紛爭,有識之士,擇明路而走,吾等在此混難之時,不另謀出路,更待何時?」方
獻廷道。
    吳三桂雙眉緊鎖,問道:
    「那麼以方將軍之見,我軍應如何自處呢?」
    「聯清而抗李!」二人異口同聲。
    「聯清而抗李?聯清……」吳三桂一驚。
    胡守亮亦點頭:
    「非聯清不足以消滅李自成,非聯清不足以復仇興國。」
    「怎麼個聯法?誰去聯?況我軍剛剛打敗清兵,他們怎麼能和我們聯合?」
    「我軍與清兵浴血奮戰多年,這一仗又何足道?只要我們有誠意,我想多爾袞還是
會答應的!」
    方獻廷道:
    「我軍聯清,只向清室借兵,請求他們與關寧鐵騎合軍大戰李自成;事成後,我們
自扶明太子復國,以重金酬謝清國。」
    「對,聯清不降清!這樣我們進退自如。」胡守亮強調。
    「聯清不降清」使吳三桂茅塞頓開。
    好主意,好口號,就像孫策向袁術借兵創業一樣,是暫時的,並不是投降任何一方
敵人,但令人憂慮的是,吳三掛與清軍結怨甚深,非但殺敗過清兵多次,且拒絕過清室
多次勸降……如今突然找上門去,人家相信嗎?萬一,非要先投降而後出兵,怎麼辦?
    吳三桂又陷入沉思。
    胡守亮看出了吳三桂的心思,說道:
    「將軍勿憂,我以為清室接受聯合的可能性比較大!」
    「何以見得?」吳三桂問。
    「一則,李自成穩坐北京,清室南圖中原必然落空,是以他們趁其立足未穩與我們
聯手擊敗李自成,是他們的大利益所在。二則,我關寧鐵騎威名素著,無論助哪方作戰,
都是強大力量,清室未與李自成交過鋒,安知不想借關寧兵之力?三則,清室不會想到
朱明太子尚在,我們還想復國。他們以為將軍只想復仇,助將軍亦為自己,且將軍對清
室又構不成威脅,聯合時雙方都有利……」
    方獻廷微笑:
    「胡昆明察事理,我亦此意。」
    吳三桂一拍桌子,「好!就這樣干,聯清滅李!」
    他將「抗」改為「滅」了。
    方獻廷即刻與胡守亮商議,提筆潑墨,草成書信一封。
    「楊坤、郭雲龍二位將軍!」
    吳三桂轉身面對二位將軍。
    「大哥,有何吩咐?」
    「現如今我等也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復仇興國的大計,關外清兵鐵旅精騎共計數十萬
人之眾。如吾軍以此分抗闖賊孤軍作戰,被人前後夾擊,那時可就追悔莫及了。」
    二人點頭。
    接著,吳三桂又將「聯清滅李」大計作了說明,方、胡二士又將應時之法作了詳細
安排。
    二將便帶著密書,騎著快馬向山海關東部馳去。
    而此時在北京的李自成正沉湎於勝利的喜慶之中,京城的花花綠綠,繁華熱鬧不僅
使這些農民軍歡喜不禁,更使這些農民將領們感到新鮮異常。到了京城後,這些將領們
的地位也發生了極劇的變化,他們越發脫離群眾,以劉宗敏為首的一群將領更是不可一
世,他們都認為既然大明已經完結,自然這天下該屬大順,他們自然是大順國的開國元
勳,自己所受的待遇理所應當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他們忘記了此刻遠方的硝
煙,更忘記了迫在眼前的威脅,而是陶醉於追求享受中。
    這是李自成執政的寢宮,兩扇又高又大的黑漆大門緊閉著。戒備森嚴的門邊排列著
兩隊執槍而立的兵士,槍頭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別說是走近一步,就是在門前叫嚷都不
行。
    近日來,李自成的心情一直很好。這天他又接到一份急奏,正坐在屋中批點。
    軍校送來一盅蓋碗茶,他順手端起,輕掀碗蓋,看著那飄升的熱氣;自進京以來,
各方戰事捷報頻傳,他那顆心,就像喝了家鄉的濃酒一般甜美。
    他捧盅半晌,輕輕地吹開漂在水面的茶梗,微微啜了一口,微微一皺眉,竟覺得這
茶比起往日來似有一絲苦澀。
    李自成是陝西人,他對巖味的烏龍、水仙,溪味的鐵觀音等名貴的山茶,全無興趣。
這種清苦的濃汁,實在令他難以下咽,心中十分不快,但並沒有發作。
    正在此時,一個小校進來稟報道:
    「啟稟闖王,從山海關回來一位我軍士兵,要求見您,說是那邊戰事不利。」
    「立刻召見!」李自成急不可耐地脫口而出。
    不一會兒,兩個小校帶著一個渾身狼藉不堪的士兵來到他面前。
    「參見闖王!」
    「免!快說山海關戰事怎麼樣?」
    「報告闖王,吳三桂已帶兵襲擊山海關,二萬弟兄被殺!」
    那個逃卒就把吳三桂偷襲山海關的事詳細向李自成講述了一番。
    李感到十分不安,立刻傳令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然而這些將領們對這件事卻並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
    一則,李自成、劉宗敏等高級領導人並未認識到山海關的重要和清兵有甫下的可能,
他們對大順的天威遠播非常自信得意,認為天下軍隊沒有能對大順軍隊構成威脅的。二
則,損失的兩萬人原本就是沿路降兵與流民,有何足惜。
    事雖發生,策略卻沒有任何改變。李自成與牛金星、宋獻策議定,依舊招降吳三桂。
    李自成對吳襄、陳圓圓事件造成的惡果根本沒有認識到其嚴重性。
    陳圓圓依舊在李自成老營「休養」。對吳三桂的驟然大變,李自成更是一無所知。
李自成與牛宋二人的解釋是:關寧軍多遼東人,奪山海關無非是想家。如同我們想回陝
西一樣,沒什麼事!大順天朝,他吳三桂不投降,難道還會天有二日不成?
    於是,一場居高臨下而又盲人瞎馬的招撫開始了。
    首先是牛金星揮動大筆,以吳裹的口氣寫了一封勸降書。
    這封信由吳襄抄了以後,委派明朝降將唐通帶書前往山海關招降。
    唐通與吳三桂有舊,自以為此行必告成功。於是帶領三千兵馬,賞銀四萬兩,封吳
三桂為侯爵的桂冠,並帶家書一封,招搖過市,向山海關揚威而來,伊然與天子欽差相
差無幾。
    當吳三桂接到通知後,想了一下便立即命會大開城門迎接。
    唐通將三千兵馬駐紮安頓於城外,只率隨從抬著餉糧、冠服,逍遙入城。
    吳三桂將他迎到帥府坐定。
    「唐將軍別來無恙?」吳三桂拱手相問。
    「吳將軍何必客氣,你我舊交,當言知心。」
    「那是自然,唐將軍有話請講吧!」
    「我今奉大順王命而來,帶四萬兩銀賞犒吳關寧鐵騎,封將軍為通侯,勸將軍歸順
李闖王,另外,我亦帶來伯父家書一封,先請將軍過目。」
    唐通言罷,身旁隨員從小匣中取出書信,雙手捧到吳三桂面前。
    吳三桂不動聲色,打開書信。
    他一看字跡倒真是父親手筆,但細一讀品,發現文句絕非父親所喜歡的直白句,而
是文辭流暢,斷定是別人代筆,自那封家書情況失實後,吳三桂對父親書信情感的份量
突然覺得變輕了。
    他的臉色似乎不好,那封「家書」是這樣寫的:
    三桂吾兒:
    爾以身恩特簡,得走聞任,非真累成功,歷年歲所致。不過因為強敵在前,非有異
恩激勸,不足誘敵。此管子所以行素賞之計,而漢高一見韓彭,即予重任,均屬此類。
你今徒飭軍容,徘徊觀望,使李兵長驅直入,既無批吭搗虛之謀,復乏形勢禁之力。事
機已去,天命難回,弄君已逝,爾父紹更。嗚呼!識時務者,可以知變計。革徐無直奔
漢歸魏,不為不忠,子胥逢楚適吳,不為不孝。然以二者接之,為子胥難,為元直易。
我為父計,不若反手銜壁,負鋸輿棺,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賞,而猶全孝子之名,萬
一徒恃憤驕,全無節制,主客之勢既殊,眾寡之形不敵。賴甲堅城,一朝殲盡,使爾父
無辜,並受戮辱,身名俱喪,臣子均失,不亦大可痛哉!
    語雲知子者莫若父,我不能為趙奢,而爾殆有疑於趙括:故為爾計,至囑至囑。
    吳三桂看完信,溫和地對唐通說:
    「請唐兄台先行館舍歇息,容我與眾將商議再定,八萬大兵,去留也難呵,望兄台
諒三桂難言之苦衷。」
    「不妨事,吳兄可慢慢商議。」唐通顯得一團和氣。
    吳三桂召集眾謀士與主要將領商議。
    方獻廷、胡守亮均認為在聯清大事決定之前,一定要先穩住李自成,不能輕舉妄動。
    參將馮有威亦認為不妨納銀賞卒,麻痺住對方,何必打草驚蛇。
    吳三桂認為有理,立即會見唐通。
    「吳兄可曾想好?」
    「我與眾將商議過了。他們都願意受犒銀封號,但須見朱明太子一面,辭朝而後正
式舉行歸順儀式。」
    「如此甚好!」
    唐通非常高興,立即飛騎回報北京,只留副使在此留軍駐守。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