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表現抗日題材的小說
    抗戰爆發之初,小說數量不如詩歌、戲劇豐富,但也出現了不少反映戰時新氣象、
鼓舞軍民齊抗日的短篇作品,其中產生過影響的,有丘東平的《一個連長的戰鬥遭遇》,
姚雪垠的《差半車麥秸》,蕭乾的《劉粹剛之死》,端木蕻良的《螺螄谷》等。隨著作
家對現實認識的加深和生活經驗的積累,這類以寫正面形象、歌頌新事物為主的作品,
也逐漸擴大了題材,並且出現了一批中長篇小說,較為深入地表現出人們在抗日鬥爭中
精神面貌的變化。
    丘東平抗戰初年在《七月》等刊物上發表的短篇小說,大多寫出了浴血苦斗中愛國
軍民的倔強性格。《暴風雨的一天》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了狂風暴雨中堅守崗位的
少年抗日游擊隊員形象。《一個連長的戰鬥遭遇》以真實有力的筆觸,正面描繪了連長
林青史在日寇強大炮火面前主動出擊、英勇殲敵的崇高行動和堅毅性格。作者曾親身參
加上海「八一三」戰爭,目睹中國軍隊抗擊侵略者的壯烈場面,對實際戰鬥有較深切的
感受,因此,無論是彈火紛飛的戰場圖景,直插敵陣的曲折遭遇,都在作品裡得到逼真
的表現,這在當時是頗為難能可貴的。這些短篇小說往往具有悲壯的時代色調,它們一
方面反映出戰爭初期人民奮起抗戰、慷慨悲歌的感人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國民黨軍
政當局的腐敗無能及其與全民抗戰形勢的尖銳矛盾。林青史的榮獲戰功的連隊沒有被日
本侵略者擊敗,卻在上司命令撤退的過程中遭到覆滅,這個悲劇本身就是對國民黨當局
不抵抗主義的有力暴露。丘東平本時期除與歐陽山、草明、邵子南合寫了中篇小說《給
予者》(由他執筆)外,還作有長篇小說《茅山下》。這是他根據自己參加新四軍以後的
戰鬥生活經驗創作的。作品雖然還只完成了前五章,但已經展示了以茅山地區為中心的
蘇南抗日根據地交織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廣闊的畫幅。作品在反映根據地軍民對日
寇漢奸的鬥爭的同時,還貫穿著知識分子出身的青年幹部周俊與工農幹部郭元龍之間的
思想性格矛盾。周俊充滿革命熱情,工作積極,但存在著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和動搖性,
缺乏鬥爭經驗;而郭遠龍則富有軍事鬥爭經驗,工作上有魄力,但他卻以此傲視知識分
子,有嚴重的游擊習氣。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客觀上提出了人民軍隊建設和發展中的一
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知識分子出身的新幹部與工農出身的老幹部之間的關係問題。
作品結合對敵鬥爭的主線正面描繪了革命隊伍的內部矛盾,說明作者已比較深入地接觸
了人民軍隊的鬥爭生活。但在工農幹部形象的刻劃方面,則有時離開生活的羅輯,顯示
了較多的弱點。關於郭元龍不分敵我、包庇壞分子的描寫,與這個人物的正面品質不很
協調,幾乎成為刺眼的一筆。在丘東平的作品中,從三十年代初的《通訊員》到這部
《茅山下》,往往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將某種變態心理(實際上是小資產階級思想感情的
投影)強加到人物身上,致使工農形象受到損害的缺點。這說明作家與群眾結合進行思
想感情的改造是要經歷一個較長期的艱苦過程的。《茅山下》對周俊思想性格的剖析,
表明作者正在努力實現這一過程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令人無限惋惜的是,作者尚未寫
完這部小說,就在一九四一年日寇進攻蘇北根據地時,為掩護學生撤退而獻出了年輕的
生命。
    與丘東平抗戰初期一些作品題材相似,蕭乾發表於《文藝陣地》一卷四期上的小說
《劉粹剛之死》,也是寫國民黨下層愛國軍官的抗日事跡的。作品以空軍少尉劉粹剛這
個真人為主人公,表現他在困難條件下頑強作戰、壯烈犧牲的故事。劉粹剛自「八一三」
以來接連鏖戰七十多天、擊落敵機十四架之後,第一次休假回家見到久別的妻子。但在
回家的當天,他又毅然接受任務,帶領兩架友機掩護八路軍反攻娘子關,奪回失地。在
經過重重艱險飛向太原時,因機場沒有燈光設備,夜間無法降落,只好返航。中途飛機
油盡,劉粹剛打出最後一顆照明彈幫助飛機下降,自己則為保護飛機而堅持不跳傘,結
果保住了機身,本人卻英勇獻身。劉粹剛的事跡與丘東平筆下林青史等人的英雄行這一
樣,反映了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潮推動下國民黨下級軍官和士兵的抗日熱情,它表明了中
華民族不甘做亡國奴的頑強戰鬥精神。小說題材新穎,事跡感人,洋溢著抗戰初期特有
的時代氣氛。從戰前較少關心政治到寫出這樣有飽滿愛國熱情的作品,顯示了作者的進
步。不足的是,蕭乾這篇作品對導致劉粹剛犧牲的國民黨當局的腐敗無能缺少暗示,多
少影響了小說反映現實的深度。蕭乾還寫有其他一些小說和報告文學作品,但都已不如
這個短篇影響那麼大了。
    姚雪垠在抗戰初期以成功地運用北方農村口語,寫出農民在戰爭中的覺醒變化而受
人注意。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主要寫了一個綽號叫「差半車麥秸」(註:意即「不
夠數兒」,不夠聰明)的農民游擊隊員,非常憨厚、純樸、善良,卻又帶著農民的某些
落後意識和習氣。他抱著「鬼子不打走,莊稼做不成」的樸素認識參加了游擊隊,但時
時惦念著家庭和土地。開始到游擊隊時,他稱呼人不叫「同志」,叫「二哥」;他相信
「槍子兒有眼睛的。只要不做虧心事,怕啥呢?」因為愛惜燈油,晚上悄悄熄掉營房的
燈,以致造成宿營隊伍的混亂;還在一次戰鬥中偷拿了老百姓一根牛繩。但他終於被共
同的艱巨戰鬥吸引到集體中來了,逐漸習慣於集體生活,成為同志們「最有趣的好同
伴」。他勇敢作戰,在一次激戰中身負重傷,卻仍然掙扎著要「留下來換他們幾個」,
關鍵時刻表現了不怕犧牲的英勇精神。這篇小說一九三八年在《文藝陣地》上發表後,
以反映現實的迅速和刻劃人物的真實生動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中篇《牛全德與紅蘿蔔》
同樣寫了農村出身的人物在抗日戰爭中的變化。牛全德長期在舊軍隊中當過兵,他爽浪、
講義氣,卻沾染了嚴重的流氓無產者習氣;外號「紅蘿蔔」的王春富,是他同村的一個
老實、膽小的自耕農;兩個人在縣城淪陷後同時參加了共產黨影響下的一支抗日游擊隊,
形成了性格上的鮮明對比和尖銳矛盾。但正如作者所說,這個中篇』決不僅止於刻劃性
格,它的主題是表現舊時代的江湖義氣向新時代的革命責任感的漸漸轉移,偉大的同志
愛終於淹沒了個人的恩仇。」(註:姚雪垠:《這部小說的寫作過程及其他》,見懷正
文化社1947年5月出版的《牛全德與紅蘿蔔》第二版)牛全德儘管原先對「紅蘿蔔」積有
私怨,但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他深明大義,不僅保護了同志,並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
命。小說的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生動,結構和諧;經修改後,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的轉變
過程顯得更為細緻合理。它與《差半車麥秸》一起,都是作者自覺地實踐文藝大眾化方
向的可喜收穫。姚雪垠在這一時期還寫有《春暖花開的時候》、《戎馬戀》(《金千
裡》)、《新苗》(《夏光明》)等長篇,大多反映抗戰爆發後的青年運動,有的還以少
年兒童為主角,表現了民族苦難時代年輕一輩的救國熱情。其中《春暖花開的時候》雖
然只完成了第一部,卻在比較廣闊的前景上,寫出了台兒莊戰役前後大別山下一個青年
抗敵工作講習班的活動,較為真實地表現了國民黨軍政機構的腐敗,地方封建惡勢力的
猖獗,以及特務統治網的綿密黑暗,這一切扼殺著抗日救國的生機。作品中有不少心理
描寫和寫景抒情頗富匠心。但作者筆黑過多地集中於青年人愛情的生活,有時流於「抗
戰加戀愛」的俗套,加之「且寫且排,病在急就」(註:姚雪垠:《春暖花開的時候》
第三分冊書前《致讀者》,1944年10月),不及細加斟酌,顯得過於倉促粗糙。姚雪垠
的創作後來有較大的發展。
    在反映戰時農民生活方面,另一個有顯著成績的作家是艾蕪。他對勞動人民的生活
比較熟悉,而且感情較深,因此抗戰後便很自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勞動人民這一抗日的
主要力量方面。除中篇《江上行》寫知識分子在抗戰中的變化外,短篇集《秋收》及收
在《荒地》中的部分短篇,都熱情洋溢地表現了戰爭在人民生活和性格上所引起的變化。
《秋收》與《紡車復活的時候》兩個短篇在發表的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前者寫駐紮在一
個村莊中養傷的一隊士兵在他們副官的帶領下幫助老鄉收割稻子的故事。作者沒有拔高
國民黨士兵幫助群眾的行動,描寫真實,有分寸;而且,抗屬姜大嫂一家對這些過去沒
有好名聲的「糧子」看法的轉變,也寫得具體、細微,富於生活實感。小說生動真切地
表現了全國抗日高潮影響下國統區軍民關係的某種變化,這是反映了生活真實並具有鼓
舞軍民團結抗日的作用的。但是,那個國民黨軍隊的副官動員士兵幫助老百姓的原因沒
有寫出來(這在當時可能受發表條件的限制),卻容易導致讀者產生對國民黨軍隊階級本
質的模糊認識。後者寫戰時洋貨傾銷暫時停止後農村手工業一度復興的情景。小說中一
群農村少女,有的心高好勝,有的沉著樸實,各有性格特色,她們共有的勤勞、活潑和
來自生產實踐的聰明才智,有力地渲染出戰時農村某種興旺景象。但作品沒有直接點明
戰爭對農村生活的影響,也沒有一點關於階級矛盾的描寫,因此多少有些田園牧歌風味。
除了上述兩篇較有影響的作品以外,《春天的原野》中在日寇屠刀面前威武不屈的農民
游擊隊員滿天星,《受難者》中與投敵丈夫決裂的普通農婦尹七嫂,都表現了勞動人民
的崇高的民族氣節。這些短篇真實地反映了人民團結抗日的要求和抗戰初期社會生活中
欣欣向榮的氣象,在藝術上保持著作者慣有的人物描寫生動、生活氣息濃郁、語言風格
清新的特色。但因作者過於樂觀地估計了抗戰形勢,筆觸未能深入到錯綜複雜的抗戰現
實中去。《荒地》集裡大部分作品開始轉向暴露國統區現實中的種種黑暗現象。作者說:
「不幸寫這些短篇的時候,無邊無際的這種荒涼的景色,總圍繞在我的周遭,彷彿自己
的影子似的,簡直沒法叫它退開……我要把周遭的荊棘、茅草、刺籐,盡量拔去。」
(註:《荒地》集前《序言》,作於1941年11月12日)從這些敘述可以看到,作者對抗戰
現實的觀察已日趨人面。但這些作品大多停留在一些表面黑暗現象的揭露上,描寫也比
料瑣悄,與這個時期許多以暴露諷刺見長的作家作品比較,有著一定的差距。
    在表現農民民族意識覺醒的作品中,比較突出的還有吳組緗的長篇小說《鴨嘴嶗》
(後改名《山洪》)。這部作品以抗戰初期的皖南農村為背景,刻劃了青年農民章三官的
質樸、倔強、粗野的性格,寫出他逐步克服落後意識、投入民族解放鬥爭的歷程。作品
開始時,章三官便和在階級壓迫中逆來順受的他的大哥和奶奶不同,凡事不賣保長的賬,
對這個地頭蛇十分鄙視。在對待日寇侵略是主和還是主戰的重大問題上,他反對保長的
和平妥協的主張,堅持中國人要「爭口氣」,是一個主戰派。他對保長和日寇的這種態
度固然反映出他爭強好勝的倔強性格,卻更顯示了他的自發的階級意識和樸素的愛國心。
但是,章三官由這個思想起點到投入抗戰尚有一個不小的距離。他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庭,
自己勞動力很強,有多種謀生的技能,經濟上並不算最貧苦的。因此在戰爭中要拋棄這
樣的生活上前線是不容易的。他曾一度想離家出走躲避抽壯丁,只在後來當戰火燒到了
他的家鄉,不反抗日軍侵略便無法保衛家鄉和土地的時候,他才經過游擊隊的政治工作
的啟發,決定參加抗日隊伍。作品深入到章三官的內心世界,通過細密的描寫,合乎現
實生活和性格邏輯地寫出了章三官的轉變和成長。小說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人民群眾在
民族革命戰爭中的偉大力量,對於地方頑固勢力在農民頭上作威作福和他們對戰爭所持
的消極態度也作了揭露。由於作者熟悉皖南農村各階級、階層人們的的心理、風習和生
活,加以成功地運用方言,因而展現出鄉土氣息濃郁的畫面。但作者當時生活在大後方,
對於戰時皖南農村的變化和游擊隊的活動情況不夠了解,缺乏第一手的生活材料,加以
寫作後半部分時,因故多次中斷,「耽擱日久,情思不屬」(註:吳組緗:《贅言》,
見1943年3月時與潮印刷所出版的《鴨嘴嶗》第一版),因而作品的後半部在揭示人物與
環境的關係上不夠飽滿充分,結構前後不夠勻稱,尤其是關於游擊隊政治工作的描寫缺
乏真實的生活內容,顯得比較貧乏、無力。作者本時期還寫過幾個短篇。(鐵悶子)一篇
寫蘆溝橋事變後不久幾個在部隊中搞宣傳工作的文化人乘坐「鐵悶子」——一種裝貨物
的車箱撤退途中所遇到的事。在崇高與丑惡,人民群眾高漲的抗日熱情與軍政當局阻礙
抗戰的種種惡行相交織的圖畫中,作品寫到了各種人物,有憨厚質樸、熱心抗戰、愛憎
分明的勤務兵,有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辦報、宣傳抗日的知識分子,有忠於職守、
為人正直的部隊副官等等;其中又著重刻劃了一個逃兵粗獷、憨直的性格,揭露了舊軍
隊的惡劣習氣對他的腐蝕,突出了他在火車被日寇飛機轟炸的關鍵時刻拚死搶救列車的
英勇事跡。作者稱他筆下這些人物是「當時感覺到的腐朽中的『神奇』」(註:《吳組
緗小說散文集﹒前記》)。正因為作品把這生活中的積極一面表現了出來,所以能夠積
極鼓舞人們對抗戰的信心。
    在正面描寫抗日游擊活動的小說中,端木蕻良的《螺螄谷》是出現得較早、人物刻
劃也比較成功的一篇。這個短篇發表於《抗戰文藝》二卷九期上。作品通過一支游擊隊
被困於絕境,終於依靠集體智慧殲滅了敵人的故事,寫出了幾個頗具性格的人物,其中
外號「山柴禾」的年輕游擊隊員馬亮的形象,塑造得尤為鮮明可愛。端木蕻良本時期還
出版過長篇《科爾沁旗草原》(第一部寫成於戰前)和短篇集《風陵渡》等。其中《科爾
沁旗草原》以「九一八」前十年間東北農民「推地」鬥爭為題材,表現了農村的階級對
立和人民的抗日要求,有較濃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抗戰爆發後來到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小說作家,在創作上同樣取得了顯著的
成績。除前已敘述的丘東平以外,這些作家中還有丁玲、劉白羽、、楊朔、周而復、歐
陽山、草明等。他們生活在抗日民主根據地這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環境裡,參加了各
方面的實際工作,獲得了真正與工農兵群眾接觸的機會,因而使自己的創作面貌開始發
生明顯的變化。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黨領導下抗日軍民的鬥爭生活,充溢著根據地蓬勃的
新氣象,出現了新的主題和人物。他們在表現農民和士兵民族意識的覺醒時,往往交織
著階級矛盾的線索,作者的階級觀點比較明確,勞動人民的生活、鬥爭和思想感情,較
之國統區同一主題的作品表現得更為真實。但是,他們中間大多數人進入根據地與工農
兵接觸的時間還不長,文藝工作者必須在與工農兵結合的過程中改造世界觀並獲得創作
源泉的認識還不明確,對於工農兵新人物的思想感情還不很熟悉,因此,一部分作品程
度不同地存著缺陷。
    這個時期生活在延安的丁玲,她的短篇小說都收在《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和《我在
霞村的時候》兩個集子中。與三十年代初期作品較多地表現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不同,此時丁玲的藝術視野更開闊了。不僅在《彭德懷速寫》裡以簡練樸素的筆墨,生
動地寫出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戰友,中國第一代無產階級軍事專家的威武平易的
形象;而且在她的小說中,對工農群眾的描寫也有了更為真實的生活內容。例如,《夜》
表現了一個公道正直的農村幹部的優秀品質,寫得深刻感人,富有教育意義。《入伍》
在與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怯弱性格的對照中,歌頌了戰士楊明才純樸、堅強的革命品質。
曾被選入《解放區短篇創作選》(周揚編)並列為第一篇的《我在霞村的時候》,寫抗日
根據地農村中一個名叫貞貞的姑娘,在被日本侵略者擄走並受到侮辱後仍然堅持送情報
的工作。後來她回村時受到組織和同志們的關懷、照顧,她也平復了自己精神上所受到
的創作,在組織的安排下離家學習,走現了新的生活。人物刻劃生動真實,顯示出作者
長於細膩的心理描寫的特色。除了這兩個集子以外,丁玲發表在《谷雨》創刊號上(後
由《文藝陣地》轉載)的短篇小說《在醫院中時》,通過年輕女醫生陸萍在一個新建醫
院中的所見所聞,揭露和批評了根據地某些部門中存在的管理不善以及小產生者的冷漠,
自私,愚昧,也顯示了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雖然敏感,熱情,然而缺少韌性,容易流於
孤獨和脆弱,強調把希望寄托在知識青年與勞動群眾的結合上。小說的客觀意義在於,
較早提示人們去注意一個經濟文化都很落後的國家會在革命過程中遇到怎樣的困難和障
礙。不足之處在於:前半部分寫消極面過多,體現正確方向的老革命戰士出現得過晚,
結尾過於匆促,因而讀來使人稍感壓抑。延安文藝座談會後,丁玲在深入群眾過程中逐
步克服了創作中這類缺點。
    戰前寫過短篇集《草原上》的劉白羽,進入抗日民主根據地後,寫了《五台山下》、
《龍煙村紀事》、《幸福》等短篇集。其中大部分作品也以農民的民族意識和階級意識
的覺醒為主題。《龍煙村紀事》一篇寫一個參加過雜牌軍隊伍但尚未失去貧苦農民勞動
本色的莊稼人,如何擺脫舊軍隊給他的羈絆,清除惡劣習氣而參加人民子弟兵的過程。
《歌聲響徹山谷》在抗日反漢奸的鬥爭中表現了一個農村少女是怎樣在黨的教育下成長
為基層幹部的。《槍》一篇在嚴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矛盾的複雜關係中,通過一個貧苦
農民由對地主漢奸的個人復仇到具有革命覺悟的成長歷程,突出了農民在民族民主革命
中掌握槍桿子的重要性這一尖銳主題。《金英》一篇合乎生活邏輯地寫了一個曾經被迫
在日軍中工作、後來被俘的朝鮮女性的覺醒和成長,表現出中朝人民在反帝鬥爭中的共
同立場和戰鬥友誼。作者在表現新的社會制度下真正覺醒起來的農民時,感情飽滿真實,
階級觀點鮮明,而且大多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劃,思想變化過程寫得較為細緻,敘述描
寫中不時輔以抒情筆調,直接抒發對人物的由衷贊美。缺點是用語艱澀,人物動作性不
強,心理描寫常失之孤立冗長。
    楊朔(1913—1968)的中篇《帕米爾高原的流脈》以清除托匪漢奸的鬥爭為中心情節,
反映經過士地革命後邊區人民高漲的愛國熱情,將黨領導下的邊區譽為中華民族復興史
的起點。作品常出現優美的抒情筆調,雖未寫出成功的新人物形象,但人物的質樸心靈
及西北高源自然景色的描寫,都能喚起人們對邊區生活的向往。
    周而復的短篇集《高原短曲》中,寫於一九三九、四□年的《開荒篇》、《播種
篇》、《秋收篇》三個連續性的短篇,速寫式地勾勒出邊區開荒生產運動的一組畫面,
描繪了新型的勞動及人們在勞動中的新的精神風貌,題材新穎,格調清新,雖然反映現
實的深度不足,但有較為濃郁的生活氣息。
    本時期寫作的長篇小說中,齊同(1902—1950)的《新生代》是出現得較早的一部。
作者原計劃寫三部連續性長篇,「將從『一二九』到『七七』北方青年的思想變動忠誠
地告訴讀者」(註:《新生代第一部「一二﹒九」發刊小引》,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的《新生代》)。當時已經寫完兩部,只發表了第一部,內容主要寫「一二九」、「一
二一六」北平學生示威游行和下鄉宣傳等重大歷史事件。作者認識到:造成偉大的「一
二九」運動的「奇跡」的,「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類」,他所要寫的「是當時所
應的實情」,是「有優點,也有缺點」,「會進步或者落伍」的「平常的人」(註:
《新生代第一部「一二﹒九」發刊小引》,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生代》)。從
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想出發,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藝術地再現了「一二九」運動的許多
真實的圖景,如這個運動發生前北平知識界的思想風貌,運動爆發時示威游行的壯麗場
景,都寫得真實生動,富有時代氣息。在運動逐步壯闊地展開的過程中,作品表現了各
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有「越打擊越鬥爭越有力量」,性格各自迥異的堅強的革命者,
有誇誇其談,害怕實際鬥爭以至背叛革命事業的「學者」,有積極參加愛國運動,但理
論不能聯繫實際的教授……。主人公陳學海,是個由最初不問政治到後來積極投入鬥爭
的青年學生。小說對他的思想轉變過程,寫得真實而細密。這個破落地主家庭出身的知
識分子,一心想通過讀書出國留學鍍金,但動盪的時代使他無法安心讀書;他被抗日救
亡的浪潮卷進了鬥爭的風暴,卻間或還有些懦怯、動搖,也還不能丟開對反動政府的幻
想。然而,他誠實、坦率,不斷地在實際鬥爭中,從周圍同志的身上吸取力量,鑒別各
種不同的人物和思潮,也糾正自己的錯誤,終於經過一步一個腳印的認真探索,成為最
早的「民族解放先鋒隊」的隊員之一。陳學海的思想轉變歷程,對於抗戰爆發後知識分
子繼承革命傳統投入抗日民族解放鬥爭,很有教育意義。因此,這部作品在當時產生了
較大的影響。作品的缺點是:後半部寫學生下鄉與農民接觸,因作者缺乏這類生活體驗
而不夠充實有力,藝術上也有以冗長的敘述代替描寫和結構粗疏平板的缺點。儘管如此,
《新生代》仍是抗戰前期較好的長篇之一。
    抗戰前期的中長篇作品中,從各種不同角度反映了抗日武裝鬥爭的,除前已提及的
谷斯范的《新水滸》外,還有碧野寫於荊門前線的《烏蘭不浪的夜祭》和《三次遺囑》,
於逢、易鞏的《夥伴們》,陳瘦竹的《春雷》,程造之的《地下》;寫知識青年戰時生
活歷程的,則有田濤的《潮》,嚴文井的《一個人的煩惱》,碧野的《風砂之戀》等。
這些作品的成就和傾向各不一致。從戰爭進入第二年起,特別是國民黨對抗日人民實行
高壓政策之後,另一類題材——即揭露國統區黑暗的篇什開始增多,並且出現了一批較
有成就和影響的作品。小說創作又在別一方面呈現出新的面貌。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