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德原理 第三部 彼德計划 經濟增長如何与生態保護共生 盧明然譯 人類唯有与大自然維持和諧共生的平衡關系,建立資源再生系統,才能減緩因經濟增長 所帶來的環境破坏,和資源耗盡的窘境。而這樣的經濟增長才是一种進步,一种沒有极限的 增長。 前言 在諸多事務中,須有緊握蠻牛尾巴,勇于面對蠻橫的情境。 ──菲爾茲(W.C.Fields) 我們從來像現在這樣憂慮未來,我們知道湖泊正日益干涸,河川及大气層飽受污染,而 更糟的是我們也處于核大戰殘殺的陰影當中。壓迫性的貧窮在富裕的社會處處可見,一度做 人于世的城市環境也逐步惡化衰敗。人類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因為戰爭、人口、環境問 題的惡化現象,正不分國界地威脅我們,我們所處的星球正面臨一場山雨欲來之大災難。了 解這些危机,就算再花更多的心力于一些課題也實不為過。所以現在是應該起而力行,做點 事情的時候了,只要能夠認知并且力行,克服艱難而能成功的日子應在眼前。 今日我們所處的形勢是轉變得如此快速,我們須耍有前瞻的眼光以應付目前之處境。 ──腊斯克(Dean Rusk) 在這些問題逐步形成之際,我們卻住住沉浸于一項迷思,深信惜由科技的突飛猛進及國 民生產總值的提高,將會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并且使我們邁向世界和平与繁榮的境界。 我們若無法了解上帝的旨意,那么對于科學的投入更是必須而明确的。換言之,若對于宿命 是那么無法預測,那更須致力于科學的突破以求幸福。 我們處在志得意滿、危險重重之中,在我們國家意气風發的背后,仍有許多邪惡正蘊育 著。 ──加德納(John Gardner) 對于威脅我們人類生存的問題,我們只愿找尋簡單的解決方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而不知前因后果及問題的复雜性,去思考全盤解決方案。就因為如此,于是我們才熱中于應 付目前之窘境,拼命找藥到病除之万靈丹。 人類無法但然面對現實。 ──艾略特(T.S.Eliot)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三日,美國發射水手十號(Mariner l0)探測水星,并且自數十億英 里傳回探測之照片。水手十號計划耗費了多年的人力財力,然而解決能源糧食短缺之社會規 划卻遲遲無法實現,即使直到問題惡化嚴重,部分人士卻仍認為這只是政府的小疏忽而已, 其罪可赦,其責可免。 我們大部分人都很會原諒自己,苛責他人,甚至歸罪他人,也正由于有許多誠實的人急 于名利,而使我們社會各階層逐漸腐敗,他們欺騙作假,使消費者蒙受損害;右派、左派的 极端激進份子,其行事和表現似乎強調唯有暴力及仇恨方能使未來更美好;也有許多具有權 力及影響力的人,本可以使我們更具有建設性的轉變,然而卻只保護其本身之利益,置人類 前途于不顧。有許多市井小民志得意滿,盡情奢侈浪費,無視于即將迫近之危机,或是對危 机毫不關心,無動于衷,諸如此類,甚至比嫌惡目前情境的人們更加糟糕,因為他們是如此 冷漠,對一切渾然不覺。更有些人不愿因公益來犧牲自我的享樂与便利,而更使人類涉臨危 險。 人生像水道一般,你投入什么就獲得什么。 ──萊雷爾(Tom Lehrer) 雖然我們隨處可見人類自私自利及自滿驕傲的現象,然而我們也可看到一些希望、感覺 到正進入一种尊敬并領悟大自然的時代。這領悟可從多處得知,愈來愈多的人領悟到個人命 運無法和大自然与生存在此星球的其他生靈分開。 生命及任何事物的充實即是宇宙之美,應去珍愛而不是疏离。 ──杰弗斯(Robinson Jeffers) 本書即是嘗試呈現簡易之常識,使我們人類能更适于生存并且追求自我成就,乍看之下 似乎陳義過高,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須努力探求,否則我們便會一無所有。 第一章 危机 社會借著工業進步昌明的結果,究竟會邁向何种境地?當工業停止進步,又能為我們人 類留下什么? ──米爾(John Stuart Mill) 我是半世紀前出生于益精市(Excelsior City),祖先們都是開路先鋒的農夫,而我是在 益精市郊生長的第一代,親眼目睹這城市的興起,它從一個海港蛻變為農產品供給地、伐木 公司及礦業控測群集之地,現在益精市已成為一座工業化、商業化的大城市,支配著本縣及 其居民的生活方式。 他最大的抱負就是遠离文明,一有錢他就跑到南加州去了。 ──約翰遜(Alva Johnson) 城市生活品質惡化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人們所求不多,居民只要市長或是市議員們不要做出使本城蒙羞或 窘困的事情,也就心滿意足了,然而這种情況卻隨著城市擴增而有所改變,“益精市”的前 途掌握在如比奇斯利克(Jeremiah Beachslic )、巴龍(Rob.R.Baron)及杰圖爾 (J.P.Getall)這些工商界領袖的手中,隨著都市的擴張,他們均被視為本市的英雄。他 們所強調永無止境的市場擴展、資源利用,以及對生活水准不斷提升的承諾,在在都是找成 就“美國夢”(American Dream)的基礎。 益精市從未被規划成“城邦”(city-state)的形態,它只可算是順勢發展罷了。仿佛 就在昨天,我的祖父母在平靜的益精山谷中耕作,享受自然的悠閑純朴,偶而開車到城中購 買些補給品、在商店閑逛、坐電車游逛或看人理發串串門子。然而現在,我們卻擠居城市中 或在高速公路上塞車,只期盼能夠准時打卡上班。從以往的古朴到今日的情況,沒有一定的 順序階段,我們就是這樣,在毫無心理准備的情況下,看各區域自然而然地自城郊變成都會。 城市生活就是:上百万的人們寂寞地聚集在一起。 ──梭羅(Hery David Thoreau) 益精市的擴張也增加了工作机會,于是形成了一個勞工密集區,益精床墊公司、水星紙 厂、布萊特營造公司以及其他類似之公司都不是在荒郊野外,而是在城市之中經營,尤其是 能夠提供足夠勞力、水源、電力、運輸、稅負減讓及有潛在市場之處,也由于工厂逐步移向 城市,勞工人口因而增加,商業活動活躍,使得益精市得以繁榮發展。 都市就是活動力的展現,你可以在城市中找到最好的商店、戲院、圖書館、餐廳、畫廊 及文化中心,光這些好處就足以抵銷都市發展所帶來之弊病,如犯罪暴力、擁擠、污染、官 僚及交通擁塞等;同時感覺上在都市亦較易追求、獲得幸福。 所有城市都有了瘋狂的一面:但在瘋狂中亦帶勇猛;所有城市也都有美麗的一面:但美 麗的背后有時卻令人感覺猙獰。 ──莫壽(Christopher Morley) 雖然預言家警告這樣的發展“太快、大多”,但益精市仍不斷地擴張。屯墾者大肆買土 地、開墾社區,創造了諸如益精高地、益精湖畔公園及益精療養村等社區,像這類的“准社 區”城市所帶來的后遺症而不自知。貧窮的人被遣忘在次等的住宅,因為想擁有新家,所須 付出的成本在城市中已上漲兩倍,因此所獲取的利益反倒成為城市的污點,而且有愈形惡化 的趨勢。貪婪的屯墾者掠奪新的土地從事開發,卻毫不考慮到被改變的區域景觀、水土保持 工作,以及益精市資源等相關問題。 官商勾結 從政治層面看亦可反映出一些助長環境惡化的發展。前任市長凱文出身名門望族,亦是 各种藝術。活動的贊助者,然而卻在市長選舉中失利敗給派特──一位強力支持大企業的政 客;而繼任者潘克市長更在其三任任期內大撈一筆,不當致富,使他每适生日時便席開百 桌,大肆鋪張宴請和政府部門有合約之商界聞人。除此之外,市府內亦設有一稅賦減免信托 基金,由市長的堂哥掌管。根据《益精日報》的報導,潘克市長在退休之際已收受比奇斯利 克油品公司之股票,以答謝其允准開采益精灣的油田;而巴龍銀行總裁巴龍三世也為潘克市 長購買益精鄉村俱樂部終身免付費的會員証。市政府就像上層漏洞的船逐漸下沉。 若今天你仍感迷惑混亂,只因你未明智地思考。 ──彼德(lrene Peter) “直到這种官商勾結愈來愈明顯,益精市的居民方才“后知后覺”地發現,原來他們把 狐狸送進了雞窩,居民听到母雞的咯咯叫聲,卻始終看不到蛋,這時他們才睜開雙眼而猛然 察覺,他們的環境已充訴著有毒的化學廢料、污水、煙霧,到處丑陋的都市面貌以及沉淪的 道德感。在不穩定的經濟中,物价暴漲,使得像我這樣年輕但薪資微薄的老師,困居在高价 租金區域中卻動彈不得,無法搬運;正當我覺得錢存得差不多而可以打點些東西時,卻發覺 物价又漲了。 錢是圓的,它會滾動离開。 ──阿萊赫姆(Shooom Aleichem) 貧窮的人及飽受壓迫的族群開始群情激憤,進而訴諸暴力与犯罪。增稅、漲价、物資短 缺、能源危机及罷工等現象,使日常作息無法正常運作,一片混亂,于是油然生起對都市生 活的憎惡,并向往以往純朴簡單的生活。 托拉斯(襲斷)集團以其擁有之公司而聞名。 ──瓊斯(EllisO.Jones) 他們怀念七一年代的生活方式,想要回到以前安居樂業的生活,而選舉奈爾成為新任市 長,寄望他能從事改革,重建法律与秩序。奈爾市長上任后,全力展開一連串的措施對抗青 年文化、反對异議份子、少數民族、知識分子、新聞自由及生育控制,他強調個人之小我對 社會福利義行的責任,他的座右銘就是“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這類似開國元 勛托馬斯‧杰弗遜(Thomas Jefferson)的論調。奈爾市長又贊揚愛國主義、勤奮工作、節 儉。大我、家庭、教會及自掃門前雪的价值觀,諸如此類的觀念使得他能使污穢的政治轉濁 為清。然而在此同時,犯罪及任意開發環境卻逐步惡化。 我需要四個州的善意立法,自行運用我的金錢成立立法机构,因為我發覺這樣的方式最 為廉价。 ──古爾德(Jay Gould) 除益精市外,事實上全世界科技發達國家正帶頭領導發展中國家,朝著毀滅的途徑邁 進,人類与自然界都“手攜手、肩并肩”朝著毀滅的路徑行走,我所謂的“彼德擴增” (Peter Prolif-eration)效應正代表我們正在蹂躪著自己的星球;我們過度渴望所謂的 “增長”,殊不知提升國家生產總值也正是掠奪人類資產的明証,而經濟成長的美夢,及像 這种糾纏盤結的“恩賜”,最終會成為我們的噩夢。 當國家變得蒼老,藝術美學亦不再引人入胜,而重商情結卻比比皆是。 ──布萊克(William Blake) 漸進式的教育改革 在一九三八年,我開始參加教師課程時,就有心理准備在未來成為一名傳道授業的教 授;然而在實際從事教學之前,我也不斷尋找大眾教育問題的解答,事實上二十五年來,每 年我在研讀不同課程時也從未間斷思考,開始我只是在乎自己的教學,思圖改進,但以后找 也開始關心其他老師如何改進教學方式,盼望使為人師長者能更加稱職。 從研讀自然科學逐漸移轉興趣至社會科學領域,使我更能領略科學与人生之間微妙的關 系,然而我們對科學的研究,似乎無法与實際社會進步的情況相結合。所謂的科學与技術似 乎自行發展,有著精确的演算与抽象的定義或分析,考慮眾多因素,卻獨缺對“人”的考 慮,換言之,人類的創造的科技使得人已無法以社會約束力指導其發展。我相信教育必須做 某些改革,使得孩子們能關怀万物、聰慧理性,進而能与他人和平相處,与環境和自然“和 諧”生活在同一星球之上,并且在科技化的世界當中,擁有滿足的個人生活。 在十九世紀初,很少人需要廣告撰稿人去告訴他們究竟有何需求。 ──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 在我察覺到問題時,便知道最重要的改革步驟,首先須從教師本身教育著手,而那些頗 受歡迎的教育改革提案,例如小班制教學。更多之財力支援、好的書籍、完善的設備及建物 筑,諸如此類的提議若沒有完備的師資伴隨增加,就往往沒有多大价值。完備的師資就是教 師能夠具備相當程度的能力。我致力于建筑一种提升教師能力的有效方法与一系列的改進計 划。而這种方法就是“系統漸進法”。此方法雖然耗時,但其結果証明此法比以往傳統方法 來得有效。也由于系統漸進法之成功,使我聯想到或許也可适用于改善其他人文或社會情況。 事實上,系統漸進的概念并非首創,它最偉大的成就就是太空計划,使人類能登陸月 球,盡管成就如此“高超”,這觀念卻從未在人文之課題上加以應用。 譴責科技,就好像是忘記那綠油油的美麗花園,是由海水淡化后加以灌溉而成的;然而 頌揚科技成就,也像是忘了原子彈投擲在廣島所造成的損害一樣。 ──蔡斯(stuart Chase) 惡性循環 由于人類具有創造的天性,使得人類成為無可救藥的系統建立者。環視整個人類歷史。 人類將所有的觀察納入系統之中,人類創造發明了法律制度以規范其社會行為;更制定航行 規則、道路网,并且也將諸多知識納入所謂科學范疇之中。除此之外,也將人類的未知事物 納入信仰、宗教及玄奧的体系之中,所有人類各期的社會,不論身處文明或原始時代,都可 算是人類自創的系統,我們擁有的科技文明,不論是簡單的工具、武器或是電子、傳播輸送 网絡,都是由人類所自創的系統。 不幸的是,這些大多數由人類為了處理社會問題而建立的系統,都是天馬行空的任意發 展,即鮮少注意到長程發展的結果。沒有人料想到大气層會受到污染,也沒有人會料想到社 會福利所衍生出的諸多問題;從沒人想到致力于醫藥的發明,竟也會衍生出社會上老人与新 生儿的問題,也沒有人會想到富裕的結果竟會發生背后的貧窮現象。 我們益精市的農民仍然种植作物以供應全城居民,而在處理与運送這些農作物的過程 中,需要多方配合,如農夫需要种籽、飼料、肥料、除虫劑以及其他化學藥品,以幫助作物 的种植与生長;卡車及火車載運農作物到達經銷商之手。但是以往云雀的叫聲已被隆重的机 械引擎聲所取代,除草時各种油料排气淹沒了原有的干草香。在城鎮的肮臟侖庫中,新鮮的 農作物被加工處理,最后運抵商店或超市供人們購買及消費。 文明的道路,系由錫罐所鋪設而成。 ──哈伯德(Elbert Hubbard) ●建立再生系統 今天,以系統的觀點分析這些過程,顯而易見的有許多現象未被察覺,像是在整個過程 中的產生之廢料,就從沒被解釋或加以說明。泥土中的有机物可轉化成可食用的植物、但亦 有些在過程中被拋棄或被經銷者丟棄。有些部分如皮、葉、殘余等變成家庭垃圾,這些垃圾 不是在城市的垃圾場中就是在下水道中,逐步流入益精灣中,這是一种單向的流動。,農地 上的有机物逐漸耗盡,而河流、海灣卻滿布氮及肮臟的廢物。系統分析家可以斷定整個自生 產到加工處理以及行銷是种精密而有組織的流程,然而對于所產生的廢棄物能夠再利用、再 循環重生的簡單道理,即視之為“無利可圖”或“毫無价值”。因此,一個完備的系統應當 是在政府愿意支援及補助計划下建立,或是由產業界本身發現所謂的“廢棄物”有利可圖, 在如此的概念下,所有自生產到消費的流程系統,包含所產生的“廢棄物”之再生利用,使 有机廢料回歸泥土,借以維持生態平衡,才能使整個流程達到零污染的境界。 這种再生的概念,對長年以耕作為生的人們而言是理所當然,再簡單不過的道理;過去 几千年以來,同樣的土地被耕种卻仍生生不息,原因即是有机養料能回歸到泥上中。 系統分析家指出,益精山谷由于腐植土的流失,使得撒人士中的化學肥料在滲人士中之 后流到河里,農民更因土中化學肥料不足而變本加厲地添加,于是河流的污染更加嚴重。另 外,生產化學肥料的普利葛拉特工厂座落于河流上游的益精湖岸,化學物質及廢棄物流入益 精河,加上農業污染物質,使得溝渠到處漲漫著有毒的易燃性气体,甚至已有多次在河面上 起火而甚至毀坏河面上橋梁的紀錄。船只航行在繁忙的水道中也會污染水面,大部分的龜類 因而死亡,河流更因此喪失了娛樂休閑的功能,而這河水正是益精市的水源。諷刺的是,當 這一切發生的同時,我們短視的市長卻仍在為益精市的工業化,不遺余力地大力鼓吹。 我們再檢視這些農、工業,亦可發現另一問題,那就是殺虫劑的使用方式。以往我們均 小心謹慎地使用,然而現在殺虫劑也加入污染的行列,肆無忌憚的沖入河流及空气中,即使 殺虫劑能夠發揮效用,但同時它也殺死了益虫及食肉動物,而這些正是害虫的天然敵人。借 著風力、毒劑四處飄送,毒害野生及家養的動物,甚至農民本身亦身受其害。毒劑亦借由雨 水的流失而滲入河水,流入海中,使得原本即因化學工厂排水污染的海灣更形惡化,魚類大 量死亡一賴捕龜為食的海鳥亦因此遭殃,無法生蛋孵育;人類吃了有毒的魚導致細胞毒素累 積,而嬰儿亦喝進食用毒草的乳牛所產的牛奶等,怪象比比皆是。 系統分析家須再審視這些農業殘留物的問題,或能發現在整個流程中其數量是如此巨 大,雖然經銷商在流程中因使用了瓦楞板而便利不少,卻沒留意它是否可以回收,這些紙板 最后全部堆積在益精市的垃圾場中。在市場中,消費者選購水果及蔬菜,然后用塑料袋加以 盛裝,顧客在柜台結帳,又將這些塑料袋集合置入紙袋中,當消費者回家之后,這些紙袋、 塑料袋全部成了家庭垃圾。 目前最令人憂心的是,整個系統從生產到行銷,并沒有所謂回饋于泥土的過程,其結果 往往是生產率提高了卻又造成另上次災禍的發生,每一時生命所依賴的土地,因環境惡化的 循環而每下愈況,污染愈形嚴重。 若由盲者引導盲者,則兩人皆跌入溝中。 ──馬太福音十五章 十四節(Matt.15:l4) ●系統漸進法 欲解決這些摧毀力強大的科技文明效應,必須制定必要之法律以規范廢棄物流入河中, 廢气排入空气及食物含毒量之檢測等。這雖屬必要,但這也只是減緩環境惡化的時間罷了, 實質上并沒有改變這种單向系統終將導致災禍的宿命。 与“非得即失”的研究法相比,系統漸進法的主要目的即是將系統中每一單位能合作和 諧,這不是什么新鮮或神奇的方法,新穎的是分析家在系統中技術發展的程度,尤其是處理 較具規模的難題更是如此。漸進法的本質即在使常識能夠合乎邏輯地加以有效利用,雖然只 是普通常識,但整套方法亦須大量而精确的知識予以強化,也需要學術的嚴謹紀律,使知識 能有效應用在問題的分析与解決之上,即使是再杰出的專家,若沒有正确的信息資料,往往 導致錯誤的結果,但其強調的是分析与決策,并且此二項是建立在完整、有序、符合邏輯及 精确的前提要求之下。借著系統漸進不斷地應用,就可先糾正這類的錯誤并重獲和諧。 “彼德計划”便是基于系統活動力,應用在解決人類一些問題、“彼德計划”不在塑造 一個烏托邦的社會,而在盡力使生存在此星球上的人類及環境能維持一种“和諧”的關系, “彼德計划”是一种具活力的過程,使個人及社會能朝更高品質之生活邁進,而非居更危險 的環境。 我們究竟有無系統,這倒無庸置疑──我們會有系統,因發明系統是人類的天賦。重要 的是,我們是否允許系統中任一單位破坏我們原本具有的本能?或者是應用系統中之任一單 位,配合知識的研究而使我們生存得更好,具備更合乎自然和諧之能力。我們愿意提升科 技,但在此成就的背后,我們能漠視環境生態的需求嗎?若我們能深刻体會上述議題,則人 類更偉大的世紀,即將很快地來臨。 逝者已矣,而未來正操之在我。 ──羅伯遜(F‧w‧Robertson) 第二章 病危 我深信井然有序胜于混亂無章;創造优于破坏;溫和胜于暴力;寬容优于复仇。整体而 言。我亦深信知識胜于無知,而且人類的同情怜憫之心比意識形態更有价值……雖然科學日 益昌明,但人類自過去二千多年以來改變甚少,因此我們仍須不斷地自過往的歷史中去學 習,易言之,歷史就是我們自己。 ──克拉克(Kenneth Clark) 年輕時的我如同一般人一樣,對益精市所面臨的困境只有粗略的了解,然而卻對解決的 方案有著濃厚的興趣,隨著年紀的增長,才逐漸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我試圖博覽群書來充實 自我,舉凡水土保持、人口、社會學、犯罪學、城市規划及歷史之領域,也都是多所涉獵。 早自十七世紀初,移民來美之歐洲人居住在詹姆斯敦(Jamestown)開始,整整耗費了 近一世紀,才自大西洋岸拓墾到阿利根尼山,而后又花費一世紀才移民到密西西比河,近前 一世紀方才遍布全國,而無所謂的“邊境”概念。我們的先民開墾荒地、建筑鐵路、獵殺水 牛,与印地安人對抗,進而掠奪大自然的資源。在一九○○年以前,可以說征服了土著占領 土地,盡管如此,其“先鋒”精神仍持續存在。 跟隨先民的步伐,睜只眼閉只眼,毋須費力思考。 ──考珀(Willianm Cowper) 本世紀的前七十五年,充滿了貪婪,只為了追求利益而不考慮其他后果,人們已無法使 工作求生与自然維持一种平衡關系,從拓荒至今日的情況,可說是一連串失敗的証明。 在前世紀未到今世紀初的時期,益精市遭受自然破坏的例子比比皆是,克里爾伐木公司 不斷破坏環境及森林,然而河流仍可提供娛樂休閑,常見一家老小在河岸或河內游泳、郊游 与垂釣。 人們恣意破坏大自然,唯有肆意地掠奪方能快速致富,在一九七五年,益精山谷在這种 追求利潤的風潮下。逐步被破坏而死气沉沉。 沒有金錢攻不破的堡壘。 ──西賽羅(Cicero) 污染惡夢何時休? 与益精縣一樣,其他區域也是被黃褐色的大片煙霧所覆蓋,污染源無時無刻、無所不在 地滲透每一個角落,而人們亦深陷其中卻無法解脫。 在日本,學童自工業城被載送离開到其創建區域去体會什么才是清靜的空气;在意大利 米蘭,政府因為冬霧,建議乘客們搭乘火車,而不要乘坐飛机,因為嚴重的空气污染使飛机 能見度降低無法著陸;在墨西哥的雄偉大道旁的花樹,由于強烈污染而枯萎死去,須每兩個 月更換一次花樹。 每年有四千万磅的狗糞堆在紐約街道。 ──赫爾(Raymond Hull) 在繁忙的洛杉礬大道上,植物無法健全生長,樹木枯黃,使得經過的人們哭笑不得或是 視若無睹。加州最美麗的休閑山區,圣巴拿第諾國家森林區在二十五年內將成為沙漠,煙霧 正逐漸地摧毀其松木林。 在倫敦,一婦人被噩夢惊醒,因為她夢到正窒息而喘不過气,而她的幼子因污染而引發 气喘。 在德國有一四百零六年歷史的小村庄,甚至可能是人類文明初始即有的小鎮,卻因空气 污染而被宣告不再适合人類居住,因為它是磷酸鹽的主要產地,所排放的廢气迫使居民必須 遠离,而他們的住房亦被迫拆毀,于是小鎮便消失了。 我痛恨那极端樂天派的人,因為他們總是說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 ──亞當斯(F.P.Adams) 大西洋被污油、石化業所破坏,自西非到美東、加勒比海沿岸約八十五万平方英里的區 域,都有載運原油的船舶滲出油漬污染海面,從漁网上便可看到一塊塊泥泞不堪,如意大利 面醬般的污染源附著在网眼間。 要我接受地球環境正在急速惡化的事實并不容易。當我在小學時,找學到“科技即是進 步”,美國是一個有效率、重效率的國家,這點我這深信不疑──唯有美國的科技方能啟蒙 全世界。 何謂忠誠?一致即是忠誠,仿效美國并接受美國。 ──康馬杰(Henry Steele Commager) 國民生產總值的假象 美國長久以來即以其經濟成就自豪,而這項自豪現已被人攻洁,理由是美國因追求規模 与經濟實力,卻犧牲了生活的品質。從我們的環境与社會危机中,可以重新檢視在我們一切 追求經濟增長的背后,是付出何等的代价,尤其是我們一向以為規模宏大以促進國民生產總 值(GNP,GroossNation Prduct)增長的概念,以及追求量的增長是否正确,每一次的墜机 事件都會增加國民生產總值,于是,從統計數字來看,它是提高了生活水准,不論是更換飛 机的机型、調查失事的原因、拯救幸存者、埋葬遇難者,諸多种种,均提升了國民生產總 值;同樣地,小如汽車車禍亦對生產總值的提升“功不可沒”;煙草、香煙的制造生產,肺 癌患者的治療以及棺木的制作亦“貢獻非凡”。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代表諸多事物的產量, 一切為了增長及大量生產,不顧勞務的品質惡化或是環境破坏殆盡,總之為了產量增加,并 不需要考慮到這种病態后遺症正逐漸增多。 當你抵達目的地才發現那儿是一無所有。 ──施泰因(Gertrude Stein ) 國民生產總值不代表生活品質的指標,它不過是反映了營務的成本罷了,就像以紅利去 支付諸多負面效應成本,如欠缺效率、延誤、浪費、多余、衰退及短壽。每一場企業都試圖 捉高售价,但員工罷工、會過時的產品及生產許多不必要或過時的武器,甚至每一戰爭都可 促成總值的增長,國家生產總值即是國家病征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并不代表愛、美、自然奇景、洁淨空气、純水、平和之心、隱私、安宁, 快樂或許多生活品質的特質,這些都是無法計算的。 經濟增長不僅非屬心要,甚至具破坏坏力。 ──索爾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vn) 面對些事實,我必須重新省視以往的价值觀,就我記意、所及,才感到過去的价值觀似 乎有所偏差。 一個時代所确信不疑的事物,卻往往成為下一代的難題。 ──托尼(R.H.Tawney) 我記得我的經濟學老師凱伊教授曾經說過:“若動力及汽車之生產与水資源的消費,能 比人口之增產來得快,則可合理地推論生活水准一定能夠改善。”我坐在教室的后座听凱伊 教授滔滔不絕地闡釋。他也贊成國民生產總值的提升,若全世界均能朝此目標努力,則世上 物資及物質之供需絕對能夠丰沛毫無匾乏,他并且補充說:“先進國家的人民將有最完善的 住房、學校、運輸系統与其他相關之勞務供給;所謂的‘進步’即是科技效率及經濟增長的 代名詞,因此先進國家必須協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生產能力,只要他們擁有更快捷的飛机,更 多的汽車及洗衣机、武器,那么他們將會有更好的生活水准。” 然而凱伊教授的說法亦被我的生物學教授萊爾特予以反駁,萊爾特教授強調人口過度增 長的效應,他以瓶子內的兩只蒼蠅實驗,瓶中放了一些食物,在几天中。瓶中充滿了許多活 躍飛舞的蒼蠅,而后,由于蒼蠅的代謝及過度擁擠,造成蒼蠅相當比例的死亡,一直到無任 何蒼蠅存活,萊爾特教授引此為例認為,人口的增多或是環境的破坏,均將使所有人類及環 境走向毀滅的不歸路。 現在我發覺我必須跟這二位教授說:“你們都錯了!凱伊教授,你的愛國論調及過時經 濟理論。完全忽略了我們是生存在有限領域的這項事實,因為資源是有限的。而萊爾特教 授,你确實是有獨到之見解,但是我們并非居住在瓶子里,我們可以試圖改變我們的環境, 當然,我們确實破坏了不少,但我們仍有科技予以挽救,看看我們的排水系統、鐵路、郵 政、飛机、電話。自動銷售机……几乎無所不在,科技提供人類汽車、電視、電腦,食物等 的便利,還有無法回收的容器瓶罐、除臭劑、塑料、糖精、藥劑以及注射荷爾蒙的牛肉等。” 美國把美國式生活方式推至全世界,這种類似的美式傳教方式之理想可以放棄了,因為 那實在是世界的危机。 ──米達爾(Gunnar Myrdal) 我記得芝加哥快運局完成五點二英里的地下鐵路線,在運轉几天后即發生出軌及碰撞的 事件,至少造成四十人受傷,芝加哥因此創造了一頁“快運史”,或許沒有泰坦尼克號 (Titanic)沉沒那么“顯赫”,也沒有興登堡飛船(Hindenburg)墜毀那么“駭人”,但其對國 民生產總值倒是“貢獻良多”。 益精市低收入的家庭需要房子居住,帶著前瞻眼光的市政府便大興“低成本、高增長” 的土木計划,造成益精市擁入大批技術不甚純熟的人,而這批人又成為益精市生活的主流, 于是本來為建房計划而通車的人逐漸找不到工作,而加重了社會福利救濟的負擔,犯罪率亦 節節上升。 陸軍建房小組委員會要求國防部提供各式申請表格一份,結果他們收到了一万一千九百 一十六种不同的表格。 所謂的軍事情報即是矛盾的代名詞。 ──馬克斯(Groucho Marx) 原子彈是不可使用的武器,其目的是味阻其他擁有核彈的國家不要使用核彈,照此發 展,爆發全面核戰的机率每年約增加百分之二,而到了公元二千年,核戰爆發机率成為一比 十。 你無法說文明是停滯不前的。因每一場戰爭都在采用新方式去殺戮生靈。 ──羅杰斯(Wili Rogers) 景气衰退,總統便宣布增產導彈,于是國防部便可分配更多的國防預算及合約,便有愈 來愈多的人依賴國防工業而生活,如此欲解決非軍事性之社會問題則更加困難。 逐漸地,世上人种只能區分為戰士及平民兩种。 ──卡曾斯(Normam Cousins) 美國近年對電力的需求成倍數增加,而電源大部分是國內日益枯竭的原油以及來自外國 的進口石油;由于需求量逐年大幅增加,使得美國成為世上石油的依賴國。 世界人口每年增長七千万而且增長的速率仍在飛快增高,人口爆炸程度已使得地球上維 持生命之物質無法充分供應日益增多的需求;人們自大地所獲得的水資源,已遠超過自然生 態更換的兩倍。每年有近一千万輛的汽車生產出來,而每一輛均須耗費原油,進而污染空 气,輪胎因摩擦而生灰,散布四處,煞車用之石棉亦成致命之毒粉。所有的一切,均“歸 功”于國民生產總值! “多樣的選擇”好像在我們面前的地毯正以每秒一英寸之速度向前展開;然而,相對地 地毯亦在我們背后,以三倍之速度卷起。 ──米尚(Ezra J.Mishan) 如果這种情況持續下去,我等于正把“生態定時炸彈”傳遞給我的子孫,這就是我們生 活的病症:我們持續相信,增長邵進步,然而事實上卻非如此;有許多破坏、挫折与憤怒存 積民間,只因政府漫無目標,而人民即成為“增長症候群”的受害者;政府机构浪得虛名、 健康、教育及社會福利部獲得了有力的支持,然提供健康的服務即是如此不公平地分配,成 本是如此龐大,以致平民百姓均憂慮一旦遭逢疾病侵襲后之慘境;有些學區的學校因沒有財 力的支援而關門大吉,而仍在學校就讀之學生亦無法獲得适當巳足夠的資訊,去引導他們學 習,使他們在閱讀上不斷產生諸多障礙。社會福利承諾解決社會的病態,但如今大都已無法 實現,而大筆大筆的預算卻被行政單位大肆搜括、吞噬。 這個龐雜的國家是屬于人民,亦唯有人民方有能力去抑制官僚層級的膨脹。 ──蕭夫(Edgar A.Shoaff)“膨脹卻沒有進步,只是“營利官僚”的專利,前蘇聯 “用力”污染里海与美國“毀滅”伊利湖一樣,可說是,‘不遺余力”,放眼望去,舉世皆 然。 美國与前蘇聯像是難兄允弟,彼J巳倒是應該惺惺相惜。 ──馬格里(JamesF.Magary) 一般均相信,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及物力,將有助于解決問題,然而在這种心態下, 卻導致更多無謂的活動及徒勞無功,毫無進步可言。根据我們“傳統”智慧的分析,解決交 通擁塞之道,唯有修筑更多的公路,結果是我們愚蠢地鋪了如“紀念碑”般的筆直公路,但 造成更多的交通阻塞。 不論是智者或勇者,都不會束手無策地躺在歷史的軌道上,等待未來車輾身軀。 ──艾森豪威爾(Dwight D.Eisenhower) 我們在愈來愈肮臟的社區中逐漸致富。而最富有的人,或許會像神明一樣,居住在垃圾 山,而貧窮的人則栖身在位權堆中,在要求“進步再進步”的口號与目標下,我們也正逐步 摧毀這個賴以生存的星球,但我們不能像鳥類般幸運,弄臟了這個窩巢,再去尋覓另一窩 巢,我們正在“弄臟”我們唯一僅有的家。 無法記住以往過錯、教訓的人,將會因其再三犯錯而遭受譴責。 ──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 第三章 矛盾 是非矛盾的感覺是如此奇异,它顯得常識是一件值得冷嘲熱諷的東西。 ──吉爾伯特(W.s.Gilbert) 我在益精市成長之后,便接受當地傳統的概念,我的覺醒不是緩進的過程,也不是突如 奇來的惊醒領悟。我回過頭來看,似乎我是接二連三地對我持有之傳統概念產生質疑。 我楔而不會地在許多謊言中摸索真理。 ──埃斯(Goodman Ace) 不久前,有一位推銷員极力向我游說購買一部新的冰箱,他极力解釋此新冰箱有我舊冰 箱所沒有的新設計,尤其是有“溫熱奶油”的設備!他的說明及賣點讓我對科技進步的傳統 觀念有所質疑。外面天气很寒冷,所以我要開室內曖气系統,使我的房子保持溫暖,而我有 一冰箱來使食物冷凍及冷卻,借以在室溫之下保存食物,而現在經推銷員推荐,我竟需要在 冰箱之中再配有一部溫熱奶油裝置! 一個借著擴大需求以增加生產的社會,其邊際效益永遠無法滿足需求。 ──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 有一時期,感覺任何事物都不對勁──郵件遞送遲緩、鐵路公司破產、能源短缺,政府 似乎束手無策,而我卻試圖讓新的科技──溫熱奶油的裝置,使生活更加安适。而這件事讓 我感触良多,因為我們真正所需關注的生活供給,遠多于只是“溫熱奶油”裝置的發明,換 言之,實在是有其他更需要而急迫的事物,需要我們投注心力。 人類文明之所以會進步,并不是人們相信什么,而是人們時時抱持怀疑的態度。 ──門肯(H.L.Mencken) 若人類想在這地球上居住而又有愉快光明的未來,則需要對傳統价值觀有些調整,否則 威脅將會接陋而至。即使我們不被毀滅,亦會被重度污染的可能,人類說不定會像清道夫般 清理污穢地工作,或像魚潛伏在惡臭的艾略湖底,倚靠毒物及腐敗生存。 我們已与敵人交鋒,那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波戈(pogo) 問題根源在人類本質 我們的國家不斷追求增長,不斷追求第一的觀念,已不合時宜了,与其如此倒不如我們 致力于人類的永續生存。要我們放棄所謂“進步而產生之利益”或許駭人听聞,更何況只是 求取生存而已的這种論調,因此,我大部分的朋友,都宁愿抱著駝鳥心態,避而不談“求 生”之事。他們只愿談論一些無關痛痒、風花雪月的事情。若我想与他們討論,他們宁談電 視、网球或足球,這就是他們的作法,好像只要避而不談,那么攸關人類未來前途的問題便 會煙消云散。 与其用嚴肅態度面對問題,倒不如認真地研討一些重要的課題。 ──哈飲斯(Robert M.Hutchins)“我們与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不和諧,所以必 須面對生態危机。我們從大自然攫取資源,卻以大自然無法吸收的一种循環代之。有一般常 識的人都知道,有限的資源無法維持無限的增長。“在不尋常情況下所得之常識,才是世俗 所謂的智慧。 ──利爾里奇(Samuel Tavlor Coleridge) 現在我們可以了解,以往所持追求繁榮的觀念,或許會使我們陷入全球災難的宿命中。 我們究竟要不要面對現實?我們要不要試著學習生存法則以求生?或者只是選擇保有短期的 繁榮? 冷酷的貪婪能快速地成為奉行之圭桌。 ──赫爾曼(Lillian Hellman) 對于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人類自然之本質。人類本質是否善良?腐化?能否致于完 美?或者可隨時修正?若思考這些解答,我們必能發現人類在這星球的前瞻何在。 不能明白區分貪婪及需求,是我們這一代的主要弱點。 ──羅賓遜(Don r obimson) 本未倒置 人類從未成功的控制住所有對社區財產的破坏力。我們訂定法律防止強暴、槍動及交 通。違規,但對于我們控制星球環境的破坏及濫用的法令卻往往付之閥如,這种現象就是我 們自我毀滅的象征。關于全球的生態系統我們尚無法完全闡釋,人們似乎只能對過去或既成 的事實或難題,作直覺的判斷。 与二百年前相比。我們或許變得較聰明,少了點自私自利的劣根性,也多了些前瞻性, 但我們仍未近乎完美。本世紀以來,不論是道德或智慧,我們都遠低于時代之要求水准。 ──克魯奇(J.W.Krutch) 政府花大筆金錢開發荒土,以利農民能种植更多的作物,然而政府亦用金錢補助農民荒 置不耕的土地,像這种金錢“對抗”金錢的措施可說愚蠢至极,但更糟糕的是,破坏了野生 自然環境和水文環境,又必須花費惊人的預算以從事防洪計划。 我們生存的環境,難道要任由利欲薰心的不智者宰割嗎?這星球正需你我助以一骨之力。 ──貝爾(Garrett De Bell) 政客們已使民眾相信社會福利政策是導致財政困難的最主要原因,但卻沒有人提及聯邦 谷物補助計划。事實上,各州或聯邦的社會福利計划更耗費納稅人的金錢。近年來,加州帝 王山谷近五百位農民,即收到總數一千二百万美元的農業補助,即平均每一人足拿二万四千 美元;在此同時,有近一万位貧窮無助又無土地的農民,卻僅補助到低于八百万元的社會福 利金,每人約只領到八百美元,社會福利給予“富者”較之“貧者”為多,換句話說,反倒 是富者受益良多。 我們可以維持真正的民主,或者使財富集中于少數人之手,卻無法同時擁有兩者。 ──布蘭迪斯(Louis D.Btandeis) 在歷史的推演下,我們由“民有”之政府逐漸轉變為“龐雜官僚所有”之政府。在龐雜 的聯邦政府中有許多“御用,,官僚,挾其欽定之任命控制我們的生活,如國防部便是個例 子。軍方游說民意代表,以同意美國与毫無威脅的偏遠國家作戰,耗資上十億美金之預算, 軍方自我膨脹之特質遂強加于升斗小民身上,受其鼓動的公關人員、大批媒体,為其軍事工 業效命,于是大眾在不知不覺中被五角大樓的官僚玩弄操控于股掌之間。增加數十個的國防 預算被視為稀松平常之事,而削減教育、保健等之預算亦被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的領導階層 一再用“增多核彈确保安全”的論調安撫我們,但用常識推斷,卻并不表示擁有愈多武器的 人定終能贏得胜利,換句話說,不是炸彈造成戰爭的爆發,而是那一心一意求胜的意念,使 得戰爭于焉產生 在政府各部中,我們必須防范軍事工業無孔不入的影響力 ──艾森豪威爾(Dwight K.Eisenhower) 規范人類侵犯之本質 當我還是學童時,我就不斷提出有關人類侵犯、挑舋及良我毀滅等行為方面的問題,但 得到的回答總是“這是人類天性使然”。稍長,又有人告訴我:“人類与其他動物一樣均具 有獸性,”如同一赤裸的人猿,由其野蠻的生理机能及屠殺本能所主宰。類似這种嘲諷及消 极的說法普遍被接受,并且用來解釋人類愚蠢荒誕的行為,但人類自相殘殺,卻是在動物界 中從未听聞的事情,掠食性動物主要是借殺死其他動物以求果腹;而大人猿生性害羞、不具 侵犯性而且近乎是素食的,它們生活在相互合作的社會群体之中。 人類的行為事實上可經由社會予以改造,人類亦借由不同的社會文化,而与猿猴及其他 動物有所不同。若人類天生具有侵略性,則其侵略的本質可在高度規范下而有所收斂,因此 有些社會是呈現侵略本質,而有些則是毫無暴力的,人類侵略的本質可借由討論、口頭侮 辱、威脅等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而試圖支配的表達則甚至以肢体沖突及訴諸戰爭,這种由 肢体主導的傾向亦可由舉重及其他气力的測試得知,如拳擊以及摔跤之競賽便是在一系列的 競賽規則下進行,又如足球比賽便是以兩敵對的團体來從事象征性的“戰爭”;然而此挑舋 的本質更可以形而上地運用在下棋、橋牌以及其他競爭性的比賽,因人類侵略性的本質与其 他低等動物只靠反射及固定模式之本質是不同的,人類侵犯性本質應取決于其所居住的環 境,而不是本能的反應使然。 當人類欲殘殺老虎,人類宣稱這是一种運動;而當老虎要吞吃人類,人類稱作殘暴。 ──蕭伯納(G.B.ShaW) 擁護人類做慢行為的人,對進化論引喻失義,因為這派的人利用進化論來解釋适者生 存,換言之,只要全力用利牙与尖爪便可适合生存。事實上,物种并非全然用侵略之本質以 獲得生存,我們應該修正為物种彼此相互依存,方能存活下來。彼此相互蒙惠,才使得互賴 本質能夠逐步演化。 各派引用達爾文學說,使得全球一家親。 和諧共生的民族 當我還是孩童時,曾造訪英屬哥倫比亞南部沿岸的印第安村,我對這些族群以往不受白 人法律及宗教之影響的過去舊事感到興趣,雖然這些印第安人的“冬節”(potlatch)節慶,已 在一八八四年被加拿大政府明文禁止,但在一九二○年代,這些族群仍然如往昔般慶祝這項 節日。原本冬季的意義是由一個族群之首領与其相臨的支系,在此刻交換禮物的習俗,借此 尊重相互的榮譽及為其子孫們謀求族群的安全,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會活動,亦表示傳統的 印第安人彼此互賴互信的儀式,它不僅是一种盟約、贈与,也是一种義務的表征。整個英屬 哥倫比亞沿岸都采用這种方式來敦睦友誼。他們在冬季的數年前即准備食物、藝術品、毛毯 等物品作為贈禮,然后由酋長寄發邀請函,接受邀請的人搭乘小木舟并哼著和平之歌欣然赴 約,有諸多的歡迎儀式及表演為冬節慶揭開序幕,在此時此刻,分送贈禮,往往從酋長或其 支系族群的贈禮中,就可以知道其地位之德高望重,于是在一片歡愉和諧之中促進了社會的 安定。往往贈送愈多禮物的酋長,在下一個冬季時亦會收受更多的回饋,如此一代傳遞一 代。在冬季時,亦會樹立各种圖騰象征的柱子,作為証物,印第安族的社會地位是建立在 “給予”而非“收受”的基礎之上,亦因此獲得各旁支系間的和平。 能与你肩并肩,共同為公益之事奮斗努力的人,究竟在何處? ──格林(Green) 有關人類侵略本質的另一新穎解釋,歸因于与生俱來的占有欲,換言之,這种侵略本質 實源起于占有一方的意念,借防衛“領土”的手段驅逐入侵者。但這种論點并無普遍适用的 實証予以支持。原始人類借狩獵及摘取葉菜來過活,但他們對“領土”的概念卻最為淡薄, 在非洲,便有許多族群和平相處在同一塊土地上,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獲得生活所需。 自由与安全,彼此沒有沖突,我們可同時擁有,或是同時喪失。 ──克拉克(Ramsey Clark) 生活在极地的愛斯基摩(Eskimos)游牧民族,便是旁支血系大家一起生活的民族,他 們居無定所,并与外界文化隔絕,于是他們發展出自己的習俗。“安全”對他們來說,不是 領土的問題,而是代表彼此能夠相互支援,這种集体責任、忠誠及義務,构成社會的組織要 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衣物及工具,但居所及食物卻是共同享有的。 雖然沒有酋長或爭執的仲裁者,發生糾紛時也不會訴諸暴力,反倒是大眾輿論是主持仲 裁的力量,或許可用摔跤龜力來解決糾紛,或者是在公開場合中,爭執的雙方以即席的歌曲 來羞辱對方,借以發泄并爭得輿論的支持。 現代人愈來愈相信,競爭是推動進步的原動力,事實卻非如此。競爭不是与生俱來之本 質亦非美德,組織性的犯罪集團中就有競爭,當然不能視為美德;國家間的競爭促使駭人的 武器發展神速,所以,競爭可算是一种動力,它可引導到最美好的境地,亦可能陷入万劫不 复的處境。 我仍然記得,我在一小群蓋拉族人間所制造出來的“效果”。蓋拉族人圍繞在一位身穿 黑袍的人四周,我拋擲了一枚空雷彈在人群中,群聚的蓋拉族人像綻放的玫瑰延展開來,真 是好玩极了。 ──墨索里尼(Vittorio Mussolini) 人類站在十字路口 人類借殘酷競爭以求進化,這种觀念是不正确的。或許我們感覺到自己本身所處環境的 競爭是如此激烈,于是便理所當然地認為大家都是天生的競爭者,而沒有思考到其他不同的 文化并非都像我們這樣。新几內亞但古族(Tangu)便相當盛行玩一种叫做“達凱達卡”的 游戲,他們把木椿頂端用織品包裝起來,而后將這些木椿打入地底;兩隊人員都試圖去触摸 這些木椿,触摸愈多愈好,但兩隊人馬不是要在這游戲中贏得胜利、而是要使兩隊如何達到 不分軒輕、不相上下的膠著狀況,直到達到真正的平分秋色,這個游戲表達了但古族基本之 文化──道德的相等值的概念,從他們平均分享食物亦可得知。 另一非暴力的例子,亦可以馬來亞的“西邁族”(Semai)農民中發現。他們的孩子從未遭 受過体罰、也看不到暴力,亦沒有任何侵犯他人的行為。若成年人感到憤怨,通常都禁閉自 我,用語言盡情發泄。而在“西邁族”中,從未听過謀殺之事;有時候他們覺得沮喪時,就 摔屬于自己的東西,而不會傷害到任何人,即使是這樣的宣泄亦不被族人所認可,因為族人 認為摔東西會嚇到其他的族人。 有許多例子都可以証明,把文明人類的暴力及挑起戰爭、占有領土及殺戮歸類為与生俱 有之本質是不對的,這种說法只不過是掩飾現代人之無理侵略,使之具有托詞而規避責任的 表現而已。 人果真是因其殘忍成性而號稱万物之靈。 ──達文西(Leonado Da Vinci) 不論在那一种特殊文化下之個人行為,都可顯示我們人類的多元性。一位科學家致力于 某物的改善以供養全世界人們,而另一人卻潛心研究致命武器以進行戰爭;作家努力撰寫有 關愛、和平及促進人類相互了解的文章,而知另有人在文章中充滿仇恨;政治家為廉洁政府 及正義振臂高呼,而卻有人用咸迫顛覆手段以強化自己的實權;市民致力環保工作,卻也有 人隨意丟棄摧毀環境;有人致力消費者保護運動,亦有人集体策划犯罪等等。 哦!自然本身是如此無辜!人類又是如不此知体諒与感恩。 ──楊格(Edward Young) 人類本身就是充滿矛盾,不但因為天性就有善惡兩面,而且也因生物、社會及种族而彼 此相异。此外,人類与其他有机生物相比,也能夠有較合直的行為。孩童從父母,師長及文 化中學習,否則在沒有任何指導之下,孩童哪會想到橫越海洋千里,在村庄及田園投擲炸 彈。以保衛國家之名從事殺戮或以政治動員,使一般大眾感到領土受到威脅,甚至制定法律 來合理化侵略行為都是可恥的。相對地,若文化是建立在非暴力的基礎之上,則個人行為往 往是与前者截然不同,從基因限制下,人類都是文化、心理力量之產物,也須借助這些力量 才能轉變人之行為,進而改造社會。 人生最難學的就是,如何擇定那一座橋梁應該橫越,而那一座橋梁應該摧毀? ──羅素(David Russell) 雖然個人均有差异,但無疑我們都需要清淨之空气,洁淨的水及無污染的食物。想維持 健康,就要使我們的身体能像几億年來的演化后的功能一樣,能夠順暢運作,想到這里,大 自然便必須對人類之“自由”作若干限制。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呼吸污濁的空气,飲用污染 的水及吃有毒的食物。 与其規范“人類須保護大自然”的觀念,還不如我們先好好地約束自己。 ──瓊斯(Ernest Jones) 所謂自由,就是指能夠有權去抉擇,但我們無權去破坏土地的“規律”,否則即會受到 處罰。我們可自由創造及滿足自我,但亦無權濫用我們的意志來違反自然的法則,往往違反 自然法則后,受懲罰的是無辜的旁觀者,而不是違反此項罪行的人。換句話說,很不幸地, 大自然所給予的懲罰無法嚇阻那些違反法則的人。 世界就是交織著科技進步与社會原始的矛盾。 ──拉莫(Simon Ramo) 若我們不了解自由的本質,就會摧毀這最重要而可貴的資源,因為那就是我們栖息之 所,因為,我們無法建造如地球般的太空船,無法像地球船如此适合供給我們所需,如此有 潛能讓我們能成就如此高度進步的人類文明。 過去時代最危險的就是奴役制;未來最危險的是人類會變成机器人。 ──弗羅姆(Erich Fromm) 現代人最矛盾的是可以利用科技完成長期計划,而卻在目前汲汲于短程的績效。每年瀕 臨絕种或已經絕种的動物都在增加中,人類若再不警惕,認清事實,也許就會遭遇相同的下 場。 我們不能只顧今日,以自己的方便与舒适為原則,而先掠奪明日的資源。 ──艾森豪威爾(Dwight.D.Eisenhower) 我們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我們可以繼續往掠奪侵略之路邁進,而与大自然為敵;或者 可能選擇一种系統以尋找求生之道。當考慮到上述所提的兩條路,實在令人覺得有趣:若我 們繼續地發展科技而不好好運用智慧,謹慎思考,反會被聰明所誤;而若試圖選擇另一條路 線及方向,那么我們最好能夠了解究竟此方向引導至何處,否則豈不自作自受,甚而玩火自 焚?幸運地,預見未來是可能的,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環境、社會,進而便可預知未來 之結果。下一篇“彼德星球”便是我的心得,主旨即在闡明,若我們用現有的知識及科技, 求取人類之生存,那這世界會是什么模樣。 我深深懼怕黑暗,但對光明亦會存疑。 ──艾倫(Woody Allen) 維持自然系統平衡 在我們獲得星球未來的模樣時,有些基本的事物我們須予以關注。雖然對我們而言,地 球仍是非常之大,它圓周長二万五千英里而大气層自上延伸六百英里,事實上我們及其它生 物生存在地表极微薄之一層,這層叫作“生命層”。除了一些細菌外,所有生命現象大都生 活在距地表五英里之內,而人類、動物、鳥類及植物只生活距离海平面上一万英尺以內的范 疇。在這一薄層,水及空气,再被此層生物所循環共用,我們所呼吸的空气亦在這層流動, 而不會外泄至更遙遠的空气層,我們的气層有一种“自動清淨”的奇特系統,只要它自然運 作,不要負荷過重,隨著風的飄流及改變,即可驅散煙霧及塵埃,固体分子在空气中某一定 點飄浮,會被雨水及雪沖刷下來。 大气層是許多气体之綜合体,如氮,氧,及少量之氟,二氧化碳及其他氮气体組合而 成,這些气体借著植物、細菌及動物等以适當之比例消耗与再生,維持系統之平衡而沒有浪 費,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存在之价值。 這系統亦是人類所迫切想發明的系統,人類及其他動物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 物卻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于是系統之平衡得以維持。 光源使大气層釋放氮气,而腐敗之動物或植物又供給其他植物,或回到空气之中,另一 种循環也就這樣完成。 只要這些自然系統沒有被破坏,它們會持續不繼地自動循環,也因這自動洁淨的功能, 空气中過多的一氧化碳、煙霧及其他污染源都可被消除而能維持清新空气。若污染超過系統 的負荷,自然循環便受到影響,有毒气体存在大气層中,而飄浮的云帶著毒物籠罩在我們頭 上。 有些人只滿足于社會現狀,而在他們的腦中從不思考未來社會更美好的議題。 ──亨利.喬治(Henry George) 為了求生,我們人為系統則必須与自然系統一樣完備,并且和大自然洁淨之功能完全配 合;換言之,不能讓大自然負荷過重,以致影響到其運作。惜著人類之科技文明及大自然的 運作系統,可以開始建立人類社會及環境,使得人類的成就進步能無限蓬勃發展,于是我們 目前所處的困境將會更有啟發性。讓我們深思以往過去并朝未來邁進。從現在開始,若我們 運用智力的力量及現有之知識好好努力,那么我們的星球將會如何?就讓我們到彼德星球去 看一看。 不運用理智的人是頑固至极;不能理智面對的人是愚蠢的;而不敢理智面對的人將是奴 隸。 ──德魯蒙德爵士(Sir William Drummond) 第四章 動力 我們像旅客般在小太空船上飛行,仰賴珍貴的空气及泥土,為了彼此的安全及和平榮辱 与共,借著勤奮努力工作,彼此相互關怀及對此“脆弱之太空船”的珍愛而能生存。 ──史蒂文生(Adlai Stevenson) 現在我仍然可以認出益精市的許多地標,如市政廳、郵局、法院及市民會堂都在市民廣 場噴水池的對面,除了多增加的購物中心及停車位外,市中心區域的變化不大。最顯著的不 同是已經沒有垃圾噪音及廢气充斥在城市中。這點与十五年前的情況相比其改善相當卓著, 經過我身邊的車都是無噪音型。 你可以靜觀而收獲良多。 ──貝拉(Yogi Berra) 春天時,鄉村布滿了鮮綠茂盛的樹木,一行行地排列在購物市場邊緣,一股清新愉悅、 欣欣向榮的气氛籠罩在益精市,人們臉上散發朝气,愉快地生活在洁淨而和乎的環境當中, 与十五年前的益精市截然不同。 我常未雨綢緞仔細策划未來,結果效果良好。 ──史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 愛舒教授的太陽能研究 我搭乘單軌車前往益精學院校園中的動力館,受到愛舒教授的接待,引導我參觀他的實 驗室。他長得高大,英俊強壯,大約六十多歲,雖然他的態度充滿熱誠,但我仍然可以感覺 他已有些疲備,可能是他已連續對好几個班級講授相同概念的緣故。 有些人雖執著正直,但他們還是令人喜愛。 ──馬奎斯(Don Marquis) 我很高興來到這所著名的實驗室,這所實驗室以開發多种太陽能及動力生產而聲譽卓 著。我說明來意,主要是編撰一份過去十五年來的轉變史,愛舒教授進而敘述他發覺原油短 缺問題的嚴重性,于是轉而投注心力于新能源的開發。當他講到此便眉飛色舞,充滿了興奮 之情,我發現他實在是一位天才。 所謂天賦是你与生俱來可掌握的能力;而天才則是控制著你的本質。 ──考利(Malcoim Cowley) 愛舒教授為了与我分享他的人生工作理念,极力避免使用艱澀難懂的術語,例如我們逐 漸坐吃山空,地下室儲存著食物,卻無法予以補充,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我們正蝕著老本 而無法寄望用利息過活,他說我們居住的星球就是老本,則太陽像是無窮盡的能源收入。太 陽每年都供給每小時一百二十万兆匹馬力的能源給我們,只有极少部分,近百分之一被植物 吸收,進而轉變成食物、木材,及其他果蔬供我們利用;极少數會在几百万年之后化為原 油,而我們卻正在不經意地消耗,事實上,自然資源比石化工業的生產還來得珍貴。几年 前,愛舒教授即發覺我們必須利用太陽能來發展暖气系統、風力熔滬、交通設備以及電厂等。 上帝最輝煌的燈就是太陽。 赫里克(Robert Herrick) 愛舒教授在學生時代即從事太陽能的實驗,并發明建造了他的第一座太陽能暖气机。而 在其擔任電机教授初期,便持續努力研究太陽能,在他和研究生共同發展研究太陽能的期間 曾遭遇到阻力,但益精學院的董事長均全力支持他并以他為榮;當有人來參觀益精學院時, 無可避免地都會把愛舒教授的研究工作排入參觀項目,并且借以顯示此項創意之研究,以平 息眾人的諸多質疑。 所謂的天才,一定是對現狀之局限情況不滿且“敵對”的一种反應。 ──林德(Robert Lynd) ●經費受挫 在一九五○年代末期,愛舒教授即嘗試其太陽能設備的發明作為商業用途,但許多公司 均拒絕,當然能源署官員或其他的人都明白,政府全心支持方油工業及核武器、原子能研究 發展。 游說集團是保護工業的代言人。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就在一切不如意時,益精學院董事,退休的克利普少校,對愛舒教授之工作發生興趣, 并且鼓勵他再向政府請求發款協助。這時似乎已呈現一絲希望。但從克利普少校自華府傳回 的訊息又令愛舒教授大失所望。原來華府當局希望此項研究工作之重點,擺在太陽能武器系 統方。面,据說前蘇聯早已從事此項研究,而美國卻瞠乎其后。 逆境就是原理的試探,役有逆境,人類根本不知忠實為何物。 ──菲爾丁(Henry Fielding) 雖有諸多挫敗,愛舒仍繼續研究,一九六三年電厂嚴重的短缺,我們在黑暗中開始擔憂 未來,一位叫做山姆‧馬利特的建筑師找愛舒幫忙設計一棟完全由太陽能產生動力之大廈。 逆境顯露天才;繁榮遮掩天才。 ──霍勒(Horace) ●“陽光之屋”的誕生 于是二人攜手合作創造,從遠自九千三百万英里處的太陽獲取能量產生動力。“陽光之 屋”便是第一座利用太陽能的房屋,有一個向南的日光集結器安置在屋頂,集結器反射熱 气,其原理如同溫室效應,短距陽光經過透明的塑膠套而后轉化成熱气之長波,由于長波無 法穿透塑膠套而使熱气因此停留,此現象就好像你把汽車關緊門窗曝晒在太陽之下。 每件事物都應盡可能地簡單,而非只是簡單一點而已。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在房子下方,隔离水箱的水自屋頂的集結器不斷循環,而使水溫變熱而沸騰,并借由控 制面板,使熱度幅射到屋中而獲得暖气。“陽光變換之屋”原是老舊的往宅,便因此而有室 內及溫水游泳池等設備。而“升陽綜合大樓”便是由布滿吸收太陽能的板牆,而獲得暖气并 使太陽能轉換為電能。 在他們証明太陽能轉換器的可行性后,大部分的設計家及建筑營造者都帶著排斥的心 態,忽視這項發明,并嘲弄他們說:“太陽痴(Sol’s folly”。益精學院校園的建筑物雖 號稱全部都是空調,但在東邊的教室及辦公室,盡管早晨有空調,卻仍然悶熱异常,而西邊 的部分卻讓人冷得發抖。 歷經寒徹骨方能成大器的說法是不正确的,事實上痛楚大部分造成可怜与怨忿,而快樂 心境确偶能成大事。 ──馬格海姆(W.S.Maagham) 新的玻璃市民行政大樓,利用巨大的鍋爐以產生暖气空調和冷气空調,使室溫控制在舒 适的范圍內,愛舒教授尤對此項設備大加撻伐,地認為這是過度浪費原油,但也承認,應用 太陽能的觀念,是對傳統習慣极大的挑戰,從這點來看,這個工作更加顯得困難。 所謂“傳統”的意思并不是現代活著的人都是麻木不仁,也就是說,作古之人仍生龍活 虎。 ──切斯特頓(G.K.CHesterton) 愛舒苦惱他的發明無法廣泛地應用在許多建筑物上,而反對他的人所持之理由,主要是 成本因素,即使未來成本會降低的說法。他們也無法接受。 要求一致,就是要你像一年前一樣,仍是個無知的人。 ──貝倫森(Bernard Bererson) ●罪魁禍首,大做公關形象 愛舒教授提供給我一個問題的歷史背景,這問題源于一八五九年,在一九七四年以前逐 漸普遍浮現出來,從德瑞克在賓州農惕中立起第一座鑽油台鑽取石油開始,石油便等于是金 錢与權力的象征,也開啟了美國的石油高消費年代。我們對石油需求日益殷切,大公司便控 制產油國的設備,于是美國亦成為浪費國家資源的餃餃者──占有世界百分之六的人口,卻 消耗其百分之三十三的能源,而美國亦由資源最富的國家變為能源最依賴外援的國家,于是 當產油國欲實施石油禁運政策時,我們石油工業即宣布能源危机,借此增加他們的利潤,大 撈一把。 益精市亦有石油的問題,一九七二生環保團体對益精河道漏油的現象大加責難,他們要 求市長及市議會凍結“比奇斯利克石油公同”的鑽探權,直到他們能夠有效地研究一套防治 污染的計划。很顯然石油公司對油污的現象束手無策。當大眾看到油漬滿身的鳥、魚正在逐 漸死亡,再也忍無可忍。 石油公司于是大作公關,以“找們希望你能知道”為主題之訴求,在電視上大作廣告, 宣傳在公司設立后,鳥類不減反增,而關于此點,公司從不提醒觀眾部分的漏油時節是在冬 季中旬,而這個春季播放的廣告宣布鳥增多,卻只是春天鳥類聚集遷移的現象,這就是“增 多”的由來。 廣告像是在裝剩飯的、剩菜桶中,用木棍在其中大事翻攪。 ──喬治‧奧韋爾(Crorge Orwell) 另一廣告亦意指石油公司是“環保公司”,鏡頭播映鑽油設備四周游動著美麗的魚群, 而更“成功”的是一位標榜本身為“環保者”的石油公司老板,他正在植樹的照片也刊載在 報紙廣告中。 公共關系正面的定義,其目的主要即在善盡告知之義務及常保開闊的胸襟,納進异見, 而宣傳的負面定義即在攏亂視听而緊閉心門,排除雜音。 ──約翰‧希爾(John W.Hill) 在一九六四年的能源危机時,比奇斯利克是石油工業的發言人,他責怪環保人士要為能 源短缺負責,并且要求不要限制他的開采權,石油工業予取予求,例如降低空气洁淨的標 准,提高油品的价格,沿岸探勘開采,以及危及環境的阿拉斯加油管。回顧以往我們益精市 的早期移民非常珍惜他們的自由与獨立,他們在山谷建立家園并在山坡耕作,但沒多久,伐 木公司開始侵占并雇用農民的下一代砍伐森林及樹木,愛舒教授就會大力疾呼,保護森林。 他說:“在過去几年來,我們被出賣了無數次,伐木公司當初給年輕人承諾,保証他們 有充分就業的机會,而在樹木砍伐殆盡后,他們就毫不遲疑地對更蒼翠的山地下手;政府也 出賣我們,“初期雖使人民獲得居住的地方,但政府保留采礦權。政客們与大企業同流合 污,肆意掠奪我們的樹林及土中的資源,而給予居民的補嘗卻是如此微薄稀少;對于開礦公 司、政府,都沒有增加課稅以增加醫院、學校該有的設施:學校也出賣我們,因為學校告訴 我們工業發達就是益精市的進步。我們被出賣了,我們的后代子孫生存在垃圾堆中,而能源 工業掠奪了我們山谷丰富的煤、天然气及石油,所有教育界都把這些現象當作一种進步象征 以教誨我們;在城市中,社會福利腐蝕我們的獨立性,并且奪走自尊。” 益精山谷的“杰圖爾礦業公司”雖短暫維持就業現象,但它卻毀坏了整個礦區,本是產 量丰富而美麗的山脊,全變成光禿毀坏的山丘及污染的河川。沒有遷移到都市的居民最后變 成社會福利的長期“受益者” 我們學校所教授的道德,已被封建貪污腐敗的重商主義所取代,而在這場“戰役”中, 封侯封爵的受益者,正是意气風發,洋洋自得的表征。 ──蕭伯納(G,B,Shaw) ●太陽能農場開發案受阻 在“查土達區域計划”中,推土机鏟平了煤層產區,大把大把地挖出棵露的煤炭,而上 吨的蔬果區、岩層、泥士、石塊都被鏟除而恣意地堆積在丘陵及斷崖。 淤泥由山坡沖刷而下堵塞河流,加上雨水的推波助瀾破坏了城鎮和農田,煤渣礦隨之散 布污染了大地,煤渣及土堆与整個煤礦區連成一片,有時也會著火而燃燒數月,而若是接著 雨季而來則土地、河流及農田更是慘不堪言,這使得早期移民先鋒對土地的盼望完全落空, 丰富的煤炭帶來煤渣四處散布后的窮困窘況。 在一九七五年時,益精市開發局開始一項复原受破坏區域的計划,并進一步防治腐蝕的 現象發生,于是土地被規划為梯田,并覆蓋層層有机物以恢复土地之肥沃,梯田种植青草以 供牛群食用。 我們的國家,當行之以正道,則應好好維持,若是行之偏頗的政策,則應予以改正。 ──舒爾茨(Cari Schurz) 愛舒教授開發了一种太陽能農場以供“查士達區域,,的開發,但他的諸多提議仍遭受 相當的阻力。 當天降英才于世時,我們可由某些征兆得知,如許多愚蠢的人將會給党成群地与之對抗 便是一例。 ──斯威夫特(J.Swift) 資深經濟學家凱伊教授便宣稱此一計划耗費金錢,完全不可行,并且批評愛舒是不切實 際的環保主義者,由于其空幻的理想,將使美國因几株不起眼無价值的野花,葬送了可貴的 自由企業体制。 一些人從表面上觀察事物并且詢問原委;而我夢想不易達到的愿望,并且視之理所當然。 ──羅伯特‧肯尼(Robert F.Kenney ) 耐爾市長嘲笑愛舒教授太陽能監他系統,認為這簡直是科學神話;而石油工業者板更威 脅說資助太陽能研究,會造成石油工業大批人尖業。他說:“若是我們能取得太陽能專用的 獨占權,适當的聯邦補助費及發展基金,政府保障之投資獎勵与太陽輻射百分之二十六流失 率的補助津帖,有了這些條件,我們愿意大力從事太陽能的開發研究。”雖然百分之二十六 反對愛舒教授計划的阻力很大,一九七四年的能源危机使得大眾蘇醒而認為改革并非是不可 能的。此時,愛舒及其學生們便已建造了太陽能監化系統的模型。 所謂“优秀”就是男人或女人愈來愈反求諸已而不苛求他人。 ──加塞(Ortega Y.Gasset ) 有人參觀這座模型時,愛舒便解釋說,這座系統是新科技的典范,它不會產生污染,也 不會耗費大自然之資源,它完全与大自然及環境相互和諧地運作,它可安置在赤道以南或以 北四十三度以內之陽光充裕區域。 愛舒教授的發明包括三部分:集結器,存留器及轉換器。集結器有一系列彎曲的反射 板,它能凝聚太陽光至板內的小管,其原理就与放大鏡聚集光線使紙著火的道理類似,這套 原理也像是傳說中阿基米德點燃敵人船艦的方式一樣,而愛舒此項裝置最神奇之處,莫過于 這些小管的外緣可以在吸熱后与外界隔絕,气態氮流入這些管子使溫度高達近華氏一千度。 存留器有一個大且可隔絕于外的熔鹽,此爐亦能達到高溫,當華氏一一○度氮流經一卷 卷藏于熔爐內的管子,可使里面的蒸气凝因為鹽,再經大量的蒸溜,爐中的鹽便可儲存熱 气,以供夜晚沒有陽光照射時使用。 我常“檢收”最后一個人所放棄而留下之殘局。然后開始著手研究。 ──愛迪生(Thomas A.Eison) 雖然太陽對地表大部分地區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但也是分散的,故需要集 結。雖然“查士達”區域已証明不适合作多用途的開發,卻是牧草、樹林及太陽能集結的好 區域。大約一平方英里的太陽能農場可提供的能量,遠胜于同等面積的煤層開發,更何況太 陽能有無限供給的好處。 欲駕馭自然,首須服從自然。 ──培根(Frcqncis Bacon ) 無污染能源,指日可待 過去益精市市民都以其洁淨、電气化的家庭而自豪,殊不知電力只有消費者使用時才是 “洁淨”的,事實上電力的產生過程往往不如使用時那般“洁淨”。太陽能產生的電力就可 以改善因使用石油所產生的電力污染的弊病。愛舒教授特別對兩种無污染的汽車感興趣,一 种名為“賽倫斯”電動車,可搭載一至二人的都市小型車;另一种稱為“舒市萊姆”的氫气 車,內有氫爆式引擎。 雖然愛舒教授的專長是太陽能,但他對所有無污染性的動力資源都十分感興趣。他便以 海堤為例,借由巨大之潮流能產生無盡的動力,將發電設備裝置在海中,海浪的力量即是無 窮盡的資源。借著放置在深海中的渦輪,海流的力量可推進巨大的動力,亦是產生動能的方 式之一,海洋中的溫差亦可供利用,海洋表面的海水蒸發,可轉化成氨產生能量,而寒冷深 海可壓縮氨,使得整個流程持續不斷;風車亦可如太陽光一樣產生動力,地熱亦是丰富而且 可資利用的能源,以上种种途徑都可產生電力供人類使用,甚至,若我們想發揚光大,更可 以將太陽能集結器發射在地球軌道中以更有效吸收太陽能。 太陽能鹽化系統可供我們日常所需,而且這种設備加上熱能儲存器,亦可在网上或尖峰 時段充分供應能源,事實上,熱能儲存器不再像以前一樣,必須建立全國普遍网絡來輸送能 源、以往建立网絡的主要功用,即把主要動力傳送到消費者區域,借此亦可將剩余的能源傳 遞到迫切需要的區域而不會浪費掉,我們目前全國性的通路已夠复雜、混亂,如州際公路、 碎石路、牛徑、步道、便道及橋梁部已使得网絡雜亂無章。 每一系統各行其事而不善加分析,將使得問題錯綜复雜不易厘清理解,追論提出解決方 案。 ──拉莫(Simon Ramo) 若三條輸電電路平行連結發展,万一有一條喪失功效則須耗費時日才能察覺出來。若采 用單一三條電路段段相連,則緊急狀況較易處理,若是能源采用此种方式,那紐約的用電量 將可利用西海岸的結余能量,且更有經濟效益。 “輕松如意”就是許多人一起分憂解勞。 ──荷馬(Homer) 若國際間能不斷地彼此互相合作,世界“网絡”的日子便指日可待,如此一來,能源便 能充沛而各地方也不至缺乏,因為全世界總是有一半是陽光之下而另一半在黑暗之中,如此 周而复始。 我的國家就是全世界,我的同胞就是人類全体。 ──加里森(Wiliam Lloyd Garrison) 我的訪談至此結束,時候已晚,雖然疲累但內心卻因此概念歡快不已,因為前瞻未來是 如此光明。 最具創意的人,就是具備前所未有的智慧及道德。 ──約翰,米爾(John Stuart Mill) 第五章 人 城市生活的便捷与安全,使城市有股興奮的脈動,這是居住在鄉間所無法比擬的;在未 來几年,居住在美國這种都市洞穴的生活將是最吸引人之處。 ──米切納(James A.Michener) 我知道益精市前三任市長佛塞特,是策動整個城市發展的原動力,并試圖去了解他是如 何把眾多條件凝聚在一起以建造新興美麗的城市;在与他會晤之后,我才恍然知道這其中的 部分原因。佛塞特市長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充滿智慧的人,又擅干使用平易近人的語言与 人溝通或交換他廣博的知識与見解。我到府上造訪,發現他的家中擺滿了成堆的報告、上百 冊的哲學、都市計划、管理等相關領域的書。 我發覺他不僅見聞廣博,而且熱誠專注,偶而展現其机智。事實上,与擔任民間組織成 都市計划委員會主席這類職位相比,很明顯地他對市長一職更能得心應手。 若你想灌輸某項理念給他人,首須把理念好好地整理与包裝。 ──拉爾夫‧邦奇(Ralph Bunche) 佛塞特市長對其前任的市政問題并未談得很多,但可感覺他并不欣賞前任市長的各項作 為,他還取笑前任市長耐爾最喜歡引用的話:“我已回顧以往,并發覺一切有效運作”,他 把耐爾的話改為:“我已回顧以往,但發覺愈來愈糟”。佛塞特承認一九七五年是蠻糟糕的 一年,但他覺得耐爾的政策使情況更形惡化。 當我們正式就職行事,我最感覺到訝异的,就是所有的事真的如我們想像的那么糟。 ──約翰‧肯尼迪(J.D.kennedy) 耐爾市長的顧問群都試圖力求鎮靜,好像無事一般。委員會的主席凱德是一位辦事不牢 的家伙,在制定評估所有的政策時,他都未細心規划以致無法形成好的政策來改變情況。 遇到大事發生,他不但不能勇于面對承擔,反而過河拆橋,畏首畏尾。 ──萊文特(Oscar Levant) 而計划委員會主席巴斯特,除了會在收音机、電視上嚷嚷計划的重要性外,一無是處。 每一個改革的宣傳,都使得气氛更加沉悶。 ──科爾比(Frank Moore Colby) 巴斯特的演說往往往愈描愈黑,其實只為了掩飾其委員會成員中,有三位不動產捐客与 二位土地開發者的身份。与其我們都必須對逝世的人說些恭維的言語,倒不如在他們生前能 說些忠言逆耳的話。 ──斯隆(John Sloan) 住宅委員會主席比爾特就和不動產促銷者及住房營造商暗通款曲,而其成員如羅恩等, 更是專精土地條文之“搪客”律師。 我可以對你講得更多;但就舉此四位暫時打住:因當証明已達四個時;四個就等于是四 打了。 ──普列(Matthew Prlor) 而佛塞特認為他的胜利在于使政治与財務完美配合。《益精市日報》的編輯就會揭露環 境擁擠、多煙、吵嘈及城市犯罪橫行的事實以及人們對于和平、安宁及快樂的渴望,因此佛 塞特以更安全洁淨的城市作為競選的口號頗能吸引,反觀耐爾卻只一再推出陳腔濫調的口號。 每一個人都可決心求胜,除非他未破釜沉舟,而是已預留求退之路。 ──喬治‧艾迪(George Ade) 佛塞特的政治哲學基礎,主要在于他相信人類不分政治、种族,宗教信仰,都應和其他 生物一樣遵守自然法則。他的政治理念采獨立取向,不偏頗任何政党的极端政策,他認為政 治立場不論是极左极右,都會使我們步入偏鋒而無善果,而之所以維持獨立派,主要是認為 他們能提供合于邏輯的計划,并且利用實証科學与科技跟自然相契合,如此方能保有我們的 自然環境与人類恒久之未來;若是政策執行沒有知識相輔及審慎評估我們的未來,又不好好 調整人類行為以求長久生存,則本應高度發展的文明亦會瀕臨絕滅。 所謂“獨立派”人士,就是一种想把政治從政治中抽离出來的人。 ──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 采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不治本方法引導我們步入瀕臨絕滅之途。佛塞特之 前的行政者。就是用此方法處理危机,所以,每當他們解決了一項難關,往往繼之而起的是 更加棘手的困境。 真理可窮追而得,人若愚昧卻是毫無止境。 ──拿破侖(Napoleon Bonaparte) 資源耗盡,經濟崩潰 佛塞特解釋一九七五年益精市及我們國家的經濟問題時說。在一九七○年代初期,富有 的工業化國家都深信無限制經濟增長及富有論之迷思神話,突然間世界通貨膨脹一發不可收 拾。而景气隨之衰退,工業崩潰、罷工、短缺、暴利及狂飄狂瀉的股市以及失業率之增長接 踵而至,在美國,總統身邊膽怯的顧問群,卻一直以為在貨幣政策上稍作調整即可使一切回 复正常。 若因無知而可獲紅利的話。那美國人早就從其不求甚解:經濟學理論中發財致富。 ──霍奇斯(Luther Hodges) 每一個政府在此時都是急于保護自己,借著訂定法規強勢干預,結果不僅未減緩惡化之 形勢,反倒加速惡果。同時,大企業也不改其“趁火打劫”的投机本性,推波助瀾,政府及 企業始終陷于困境,危机于是難以避免。 形勢演變得無法控制;君主制度已危在旦夕;四處撒落著泛紅血泊;已無所謂的無辜, 已無任何判決,,到處充滿亢奮与激情。 ──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 凱伊教授把一九七五年比喻為一九二九年大崩潰,及一九三○代經濟大衰退之翻版。不 幸的是,許多經濟學家亦接受此論點,并且把此刻視為單純之貨幣危机,而不了解這是科技 化社會升高至無能的境地。 重實際的人相信自己能不受任何知識之影響,通常這种人就是食古不化的經濟學家。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經濟大衰退就是國家貨幣系統的崩潰。一九二○年代末期是富庶的時期,石油供過于 求,谷倉丰沛而牛奶肉類都不虞匾乏。能源、食物及所有消費性產品都供過于求,而工作机 會卻沒有同等增加。在大衰退時代的貨幣危机,普遍貧窮及生產過剩都可借刺激購買力的手 段予以解決,借以增加對產品的需求。 一九七五年所謂的“貨幣危机”,是無法用傳統經濟的方法解決。通貨膨脹、景气衰退 及失業現象都是人口爆炸、環境惡化、能源、食物及其他資源的短缺等所形成的生態危机。 雖短時間欠缺牛肉、谷類、鋼鐵和建材及逐步高漲的物价,不過,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但 能源危机終使社會運作失調,因為我們太依賴原油而無任何替代品。起初石油是蠻便宜的能 源,煤亦是輕而易取,淺井即可產油等,像這种情形。所投入的成本与回收相比實在划算, 于是資本家投入更多的資本以求取更多利潤,恣意地開發天然資源。為了取得煤礦而破坏地 表,為了獲取原油把油井挖得更深,政府也發展原子能,除供國防使用外,也為了能源發 展,但官僚体制投入許多,產出卻极微小。 我們應有的態度,不是執意去相信,而是有意去發覺。 ──羅素(Bertrand Russell) 即使沒有產油國酋長們策動的能源危机,能源短缺、能源成本因通貨膨脹暴增以及失業 現象,均是無法避免的。環境資源的虛空,才是形成一九七五年經濟不景气、通貨膨脹及失 業現象的主因,并不是過剩現象。 危机非因需求問題而產生,而是供給的因素,一切均是由于食物短缺、高漲食物价格、 石油短缺及其高漲之价格而起。 ──斯利克(Leonard Slik ) 生態重建,經濟复生 總統擬定一項又一項的經濟复蘇計划,而每一項計划都是為了前一項計划所造成的破坏 而擬定。 由于對補助政策、課稅誘因、配額及价格、薪資的控制,此种經濟上積极作為之綴誤觀 念,導致總統不得不訴諸“國防万靈丹”,借增加軍事預算創造假性就業需求以振興經濟。 在軍火工業中低比率的聘雇人員成本很低,有數十億的金錢是耗費在軍事硬件設備及運 用自然資源發展摧毀性、非生產性的用途之上,而對失業情況實在于事無補。下一任總統把 通貨膨脹歸罪于大眾不知節制的行為,故呼吁大家力行節制并只購買生活必需品,于是不景 气及失業率惡化隨即而至。直到下一任總統以減稅來刺激經濟。 能源短缺成為下一任總統必須專心致志的議題,于是他倡議提高汽油稅,以使大家能買 少一點,而為了使經濟起死回生,總統更投入數干億元來建設公路。 這星球的真正財富是天然資源,而我們真正的財富是運用能力,使用這些資源而毋須破 坏;金錢沒有任何价值,除非它能代表能源、食物、物質或產品。沒有任何一种貨幣操縱可 以創造資源。 我嚇坏了!我根本不知道這世界充滿不斷地自我吹噓、自認聰明的人,或是一群認真的 低能者。 ──布雷克曼(Morrie Brickman) 每次嘗試降低對環境品質的控制,就好像未解決一樁經濟危机反而加重惡化的程度。唯 一的解決方式。就是把貨幣系。統建立在生態系統之上。經濟問題已不能惜著有便宜原料之 他國去解決,而應是由生態良好的發展計划,如愛舒的太陽能農場。 現在有一關于“地球太空船”的重要事實。那就是它是沒有一本書可以指導我們該如何 進行。 ──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 一九七五年面臨的挑戰不在如何穩定經濟,而在找到一种方式使我們的貨幣系統,能解 決生態危机進而轉變貨幣系統,以真實的環境為基礎來加以考慮。欲完成這种方式將會有許 多、阻礙,因為軍事工業及大地主的財富情結摧毀環境最為劇烈。 這個國家貴族制的形成极快;而最糟的貴族卻能苛責國家的富庶。 ──庫珀(Peter Cooper) 佛塞特已經能應用經濟哲學与政治哲學這些觀念,而現在他正運用這些觀念重建益精市。 理想塑造歷史。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多功能大樓 在一九七五年前,大城市內部狀況即已惡化,中產階級及有錢的人已放棄市區,改選擇 郊區,商業區在一夕之間被放棄,古舊區域內的房子及公寓均變成貧民窟,作生意都外移到 郊區。佛塞特不再像往昔用任何政策以鞏固商業核心區,而決定在城市中心建筑美麗而吸引 人的房子讓人居住。這些建筑物能鼓勵社會的參与,讓大家悠閑而安全的生活,其主要目標 即是嘗試使益精市中心成為二十四小時活躍的社區,一九七五年時,益精市鬧區的活動力集 中于九到五點的時段。 三十二層的益精商業大摟便是當時建筑物求新求變的代表。地上三層是購物中心,再往 上十二層是商業辦公室,再更上是舒适誘人的中价位住宅樓層,購物中心在夜晚仍營業,因 此感覺上整棟樓隨時都充滿生机,生活机能齊備。 不僅是人生,而且是美好的人生才最有价值。 ──蘇格拉底(Socrates) 許多搬到這棟大樓居住的人都是在城中工作,部分居民因小孩已長大成人,原意拋棄早 晚耗在交通的時間,改采用“電梯”通勤,于是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參觀藝廊、博物館或悠閑 地消磨時間,充分享受住在都市的樂趣。 能夠有效且具智慧地運用休閑時光,是文明的最后產物。 ──湯因比(Arnold Toynbee) 這种多机能的大樓概念亦傳到了郊區,益精公園廣場大樓曾是富麗堂皇的郊區的住宅大 摟,現在亦增設了購物、商業、輕工業及諸如醫療保健的服務,各种藝術、工作室及教育設 施都在此“公園”式的環境中,而吸引了大批人潮放棄在城市的工作,改在此區域或就在自 己居住的大摟中工作。 現在人們可以選擇在市中心或是在郊區工作,而不用耗費許多時間在通勤的“危險之 旅”。人們逐漸露出笑顏,不但空气洁淨許多,還節省了不少能源,人們對公路及大眾運輸 的依賴也跟著降低,愈來愈多的人像是在家中工作一樣。 當人們長住在家,那么家才真是美好。 ──怀特(E.B.White) 城市老舊的區域逐步翻新為前述的机能大摟,于是人們回到了城市,重新享受城市的樂 趣,而這种城市熱鬧的脈動是郊區生活所沒有的。 如高塔般的城市令人愉悅,亦使人忙碌。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以社會成本課稅 益精市中心計划,其財務是由社會科學的課稅原則而來的。財產稅由以往以物質的价值 轉為社會价值來課稅。過去,益精市須付出高昂的公眾或私人成本,如運輸交通的支出,而 導致人類資源、能源的巨大浪費,于是以社會成本的觀念來評估過去的大摟,其稅賦便高出 許多,主因即針對金錢及人類資源与能源的消耗程度而言。于是若更新舊大樓,該樓的屋主 即知其所繳納的稅金會逐步上揚,并且亦因耗費過多資源而愿意更新,而使社會大眾同蒙受 益。 強化反應,即可促使下一個反應再度出現, ──斯金納(B.F.Skinner) 像這种社會原則逐步引用到所有的稅負項目。汽車執照即包含以其排放污染物之量來課 稅,于是車主便愿意隨時檢測并及早換用無污染的車輛。 阻礙人類發展的就是風俗習慣。 ──約翰‧密爾(John Stuart Mill) 新城 在一九七五年,大部分運輸專家都是提議以大眾快運系統來使人們移住郊區,但這往往 加速城市的死亡。益精市的前提是:(一)停止任何不必要的運輸系統;(二)使城市居民 能輕易而平安舒适地自一區域到另一區域;(三)提供快運給仍須通勤的人。而若是通勤系 統先建立的話,那許多目標都無法達成。 在城市中心,行人步道購物市場、汽車道、自行車道及其他人力車輛車道是在城市的地 面。而亦有載運小車廂在大摟二摟,可使人們從這一棟到另一棟,或由這一區載送到另一 區。而愿意走路的人亦可利用第三層達到同樣目的。 從郊區及偏遠地區到城市的通勤火車全部變為地下鐵道,不論外界是何种天气或溫度, 人們都可在洁淨而穩定溫度下遠自數英里外的區域進城。并自地下層到達任何他們所欲到達 的大樓。 拜种區域的分隔山呈現了不同的生活型態,在一年之內老舊區域的更新,使得低收入的 家庭也能享受美麗外觀及能夠欣然接受的生活水准。并有一群人為修理、更新而努力,城市 命名為益精奇幻之城,拜區域充斥著新穎且具創意的住宅。 世界苦無變化會呈現河种面貌呢?馬上便會因一成不變或奎塞而死去。 瓦特‧沃爾什(J.Walter WalsH) 恢复人性尊嚴 一九七五年,社會福利的主管布萊安及其助理卡部,他們部是舊大學校畢、比的什會工 作者,深信只要將物質給予被救助的人即可給予他們自尊,像他們這种理論──施与愈 鄉.自尊即會增強的理論,形成了新的社會福利系統,有了尊嚴,接受救助的人便能在社會 中找刮适當的位置來服務計會。個人本不應以經濟之生產力來判定其价值,社會生產力亦是 同等重要。每一個未被雇用的人,商業性的活動即是在為巾民提供工作的机會。以往收受社 會福利的人,借服務社會來回饋以往所收受的救助。而在新的制度之下,以往社會福利的接 受者因此能使其房舍保持在最佳狀況及鄰里清洁安全之環境,這就是最佳之回饋方式。 跑!若你喜歡跑而能气不喘,那就盡力去跑;像人一般地工作,但不要過勞而死。 ──霍姆斯(O.W.Holmes) -些年長的人加入“老年計划”,花時間散布愛与關怀給弱智的孩童,亦有人在幼儿園 及白日托儿中心對年輕人講授人生經驗。 老而彌堅的智慧是美麗的,超越年輕所擁有的恩賜。 ──杰夫斯(Robinson Jeffers) 這些計划遠較于施与,更能使人恢复尊嚴,亦營造更沾淨安全的鄉衛,它使被遺忘的人 們,重新拾獲熱誠澎湃的心。 雖然驕傲不是一項美德,但它卻是眾多道德之母。 ──柯林斯(J.c.CoIlins) 有另一种“安靜”的革命正發生── 人們對交通運輸与娛樂方面有所改變。人們開始使用超市与人行多天橋,并且樂于使用 這類設施。其主因就在于人們再也不須穿梭于繁忙的交通狀況之中,卻仍能到達城市的任何 地方。自行車車道与公路网分開,使人們更加愿意利用此方式,而車道亦足供任例人為車 輛,連結城鄉而無安全之顧慮,這种人類行為的改變亦使得人們更加接近自然。以往的娛樂 工具如摩托車、沙灘車、雪車、動力艇,都會造成空气、噪音与環境污染,現在人們轉變 了,變得熱中于身体鍛煉之活動与平和親近大自然,為重點性之娛樂活動。 佛塞特對益精市十五年來的進步作一結論,他認為多數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主要是從 二种思考方向相反的概念產生的。有些理念是來自于基層民眾對切身問題相當關切,進而積 极投入,集思廣益逐步形成共識,然后市民們所提的建議与計划者构思的系統事例,進而相 互協調合作。這种彼此密切的互動關系,借由市民的參与与系統理性的運作和規划所產生的 方案,具有綜合的特性。換言之,這些方案能夠立即滿足民眾急迫的需要,同時也能符合整 体的規划考慮。很幸運地,雖然過程不免遭逢阻力,但也不會脫离規划者的掌握,漸漸地, 大眾支持程度增強,而使得益精市居民的生活條件及環境有明顯的改善。 人們唯有在真正認真面對本世紀的問題而無任何包袱時,才有足夠的力量去改造世界。 ──卡森(Rachei Carson) 第六章 進步 這是我們首次重視未來的時代,然而諷刺的是,我們或許已沒有未來。 ──克拉克(Arthur.C.Clarke) 益精市資深系統分析師艾里斯的辦公室里洋溢著日光,光線自天花板与窗戶照射進來, 辦公室中有好几張大桌子,每張桌子均有草圖及圖表。我久仰艾里斯先生的大名,想像中他 年紀應該較大,然而歡迎我的人竟是如此年輕。雖然他已經五十五歲了,但外表看起來起碼 比他實際年齡年輕十歲;他身材壯碩,衣著整洁且禮貌周到,与他交談時,他會注視著我的 眼睛以确定我完全了解他所講的話,在這方面,我想他是多慮了,因為他講得深入淺出,很 容易了解。 系統動力 艾里斯一開始即解釋他如何把益精市從一种系統的概念具体化,并描述“系統動力” (system dynamics)為一种過程,在其中各個元素彼此互動并綜合成一和諧的關系以解決難 題。“系統動力”的主要目標是希望透過益精市在社會、人民及環境等層面的問題有了更容 易的解決之道后,能發展出益精市新的互動形式。雖說“系統動力”的概念合乎邏輯,但還 是需要將諸多常識予以整合。空間計划的設計即是管理眾多复雜因素的明証。這項規划需耗 費數十億元、動員上千人力和眾多大小合約商,以及許多重疊的運作,才能夠有效率的合 作,而各元素單位間的互動即是仰賴系統動力才能有效控制。這种途徑与以往傳統的危机管 理──“權宜法”(Band一Aid)是截然不同的。為了能夠持續有效利用科技發展的潛力, 我們釋出許多動力,而毋須預測長期產生的后果。我們生存便取決于“自我的征服”,而不 是以往強調的“征服自然”。 我們生活在愛因斯但物理學的守頓定律世界里,而這一切又受制于我們自創之邏輯詭异 而不可自撥。 ──羅素(David Russell) 一九七○年,聯邦政府縮減經費影響到整個太空工業,引起益精市的一家主要工業── 齊柏林超音速飛机公司──員工間的恐慌,結果裁減了上百名工程師及技術人員。 有許多較溫和的人遂領失業救濟金并努力尋找工作机會。而較激烈的人便發動游行示 威,以強迫聯邦政府對這些工業有所補助,借著諸多有效運作,這項補助計划終于獲得社區 的支持。益精市報業公司首先刊登社論,堅持必須對若干航太工業補貼,若不持續補貼,我 們國家即無法在航空工業上維持領先地位。 人類是一种會講述理由,而不能理智思考的動物。 ──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ion) 畢奇斯利克是國際石油生產協會的理事長,他与石油游說團体會員見面時,強調航空工 業對石油工業的重要性,也极力鼓勵游說團体用盡一切方法使航空工業能獲得補助。 若能脫离困境,我才不管是誰在制定國家的法律。 ──彼得‧鄧恩(Finlev Peter Dunne) 益精市普受眾人歡迎的參議員川普先生,便發現他的選民明顯支持航空補助計划,于是 他提出一項只補助現有航空工業,而不贊助未來太空船發展計划的妥協方案正符合各方需 求,也挽救了許多目光國會決定不再需要的工業公司。因而許多具決策影響力的齊柏林超夸 速飛机公司行政主管得以保住飯碗,從此許多民眾k相信國家正遙遙領先群倫,同時相信總 統會支持軍事工業計划,雖然這些計划往往被眾多民意代表所唾棄,然而在“同家安全利益 考慮”之下,這些計划部呵复活。最后,由于航空工業未提出具体的實施方案,也沒有產生 污染,所以短期內環保人士暫時封住嘴巴;但所有航空計划往往只加惠少數人,卻要耗費納 稅人大筆金錢,“川普法案”在政治上是成功的,并且也保証了參議員川普之連任已胜券在 握。 但“川普法案”只是暫時纖解厂益精巾急迫的難題,許多足堪大任的工程師仍然在失業 中,益精學院歐文教授便承受強大壓力,避免發言攻擊環境惡化的原閃。克里耳老師就很淚 喪,因為他試圖講授求生之道的大眾通識教育課程必須停止。“巴農銀行”的董事們,如畢 奇斯利克、凱伊教授、法蘭克,他們分別是石油航空及經濟學家,卻不同意借貸金錢來雇用 失業工程師以解決該城在住宿、能源、交通及污染等方面的問題,他們認為那是浪費性質的 財務借貸与投資。更何況還會造成通貨膨脹。 金融業即是任何人均無法靠它复蘇的一种事業。 ──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 凱伊教授對城市的危机“對症下藥”,立即組織了“解決困窘權宜委員會”,委員會在 益精早報The Post Picayune Pelemic 登載一則廣告,把通貨膨脹、石油、物資建材、牛 肉短缺歸罪于環保人士。它說環保人士反對沿海鑽探、伐木及在牛群身上注射荷爾蒙,廣告 的署名者為:“代表人民的委員會:凱伊、畢奇斯利克、巴龍、史但法蘭克及伐木業巴爾 等。”于是委員反成為我們思圖解決方案以克服困境的阻力。 我的行徑就是采用美國方式,并且要持續如此。 ──卡彭(Ai Capone) 全面整合 佛塞特市長當選之后,便組織了社會与環境規划委員會,并且在其下設立專掌失業工程 師的計划發展小組委員會,以艾里斯為召集委員。奈特亦代替布里恩接掌社會福利處處長兼 任小組委員會之副召集人。在委員會成員中包括芳恩(婦女協會)、布萊克(民族聯盟)、塞諾 皮克(社區基金會)、愛杜耳(聯合勞工組織)、莫斯(生態保育社會組織)及一群工程師如奈 諾基、托里斯、托利、那斯、緬恩、托依森等人。 這些人士均是一時之選,并全心投入解決問題;雖然,每人皆學有專精,但對整個計划 單位彼此之間的互動能力,欠缺全盤的了解与規划。例如奈特雖專精于窮人社會福利,但他 稍后即了解窮人的問題無法与社會其他問題分開,否則很難有效解決,而社會的繁榮富庶的 确与環境的實際情況息息相關。 人類的負擔就是自己本身。 ──弗里希爾(Maurice Freehill) 莫斯是一環境專家,他對生態環境之保護相當有研究,但他對科技与人類行為之知識了 解亦須加強。 大自然的無限領域,其中心無所不在而局限亦不存在。 ──巴斯卡(Blaise Pascal) 芳恩雖對婦女權利很盡心,但她也逐漸了解到須對系統內之動力加以涉獵,否則即會徒 勞無功。 所有階級制度之上層大都均由男性壟斷。剝奪了婦女應有權益。 ──彼德(L.J.Peter) 布萊克亦深有同感,若是她只積极為黑人及少數民族爭取權益,那益精市最后會變成鬼 城,一無所有。 我們廢棄奴隸制度,但卻無法稚除种族歧視。 ──康馬杰(Henry Steele Commager) 對多數人而言,許多問題都是糾纏盤結,彼此相關的這种關系与概念,是很難理解的, 而這也不代表所有問題均可一舉解決,而是每一問題各自部分解決,對整体問題應有一些助 益。 現在島嶼已不存在了。 ──米萊(Edna ST.Vincent Millay) 交通新方案 我們的研究顯示沒有任何一种運輸系統,可以整合所有的運輸工具,雖有貨運、遠洋航 運、鐵路系統及机場,當然也有馬路、公路、高速公路供給汽車、卡車及公共汽車行駛。但 以上种种設施卻郡由不向的單位掌管,結果是,各种不同類型的運輸工具及方式互相重疊、 競爭,卻沒有一整合系統。鐵路車站、机場、碼頭及公共汽車站等交通站彼此相距遙遠,而 且時間表山沒有相互搭配協調,因此從這一站到另一种交通工具的停靠站,就成了“危險之 旅”。 通勤者──耗費終生往返于妻子的身邊;是一种刮完胡子后搭火車,而后再搭車回來刮 胡子的男人。 ──怀特(E.B.White) 改善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以財務補貼大眾運輸。除非其他的問題都獲得了解決。從歷 史上來看,每种大眾運輸的改善邵使往返都市更加复雜。不僅城內如此,郊區的情形也變得 更加嚴重。 過去的殘骸廢墟,就是美國的警惕。 ──班克羅夫特(George Bancroft) 艾里斯繼續說明一种新的裝置,那就是電視電話,這种裝置可以減少空間上的往返。 市政官員可以不用离開辦公室而們可u面對面和与會者開會討論,任何圖表、計划、文 件及表格部可以透過電視電話的屏幕閱讀。任何大廈均有類似這种裝置的辦公室或會議廳, 以節省時間与往返的力气。這种視窗電話對企業界更是一項福音,個管對方或客戶是遠今人 邊成近在眼前,即使是隔壁辦公室,都可以很方便地洽談而毫無阻礙,既下耗費力气又方便 順下。只要不花費時間在旅程中,就可以多准備文件資料或心理准備以面對挑戰。八過去, 外交官飛越半個地球,精神及心理部已耗盡大半,抵達目的地后時差又更讓他筋疲力竭,無 法理智思考判斷。 益精市中心的重新發展計則,使其對運輸的依賴大人減低,但高速公路仍是主要問題, 而且時常成為人民的包袱。這個問題能夠解決,主要是拜“自動引導系統”之賜。當汽乍進 入引導系統后,只要關閉氫气引擎或電動馬達.然后插入信用卡,汽車即被鎖定進入運輸系 統,控制整部車子;中央電腦會自動選定最近的路線而保留暢汕凡附的乍道計個子抵達終 點,只在几妙內J气乍即進入時速百英里的引導系統,乘客也能輕訟休息。抵達目的地后。 引導系統會自動導引汽午停在停車場內;一個八英尺寬的引導系統車道有以往十五個十二英 尺車道的交通容量。 市民迷你車廂系統,本來只設置在益精市中心,現在已可連結火車站、机場、港口及公 共汽車站等,甚至城內几個重要轉運据點都有此設備;每一車廂可容納四人或二人及行李。 只要進入空車廂,插入卡片并按上終點站的按鈕,電腦就設定并開始進行穿越或行經大廈、 鑽進地下的直達之旅,到達目的地后,人們只要走出車廂即可,相當簡易方便。 高速火車可以時速高達五百英里之速度進出益精市中心,這种火車兼具高速、經濟、舒 适、安全、方便等多种功能,為無污染、直線加速動力、气壓避震的交通工具,已代替國內 班机的功能。 艾里斯解釋說,在從事一項交通運輸計划時,必須考慮到個人所需与益精市的關系,唯 有先建立這种概念,方能做全方位的考慮和整合;市民均沾運輸規划的利益,最不高興的可 能就是偷車賊、劫机犯及汽車修理業。 人們不是刻意与你作對;他們只是光顧著自己。 ──福勒(Gene Fowler) 借著系統動力的持續發展進步,可減少我們對大自然的破坏。我們學習如何使我們的資 源發揮最大的效率与效用,而毋須破坏它。以往的舊觀念,如廢棄物,在今日都變成我們的 資源,而大自然是最大的供應站。今日任何產品及其零件郁被編號列碼,當物品、穿鉻或任 何產品已物盡其用到可扔棄時,它們可以再生循環,條碼編號亦可省去分類的麻煩,當然, 大自然更是毋須分類,然而人類必須對某些物品分解其中的元素,這是分類的意義;同時, 我們也分解有机物質,使它成為肥料。 在益精市中心沒有收集垃圾的容器,因為每棟大樓均有真空系統,可以在二十分鐘內收 集完畢;地下有一中央分离机,可以自動抽出紙類、玻璃及有机類的垃圾。我們已徹底領 悟,任何物品都必須融于自然,使之重复再生循環,生生不息。不僅發明机器促進循環再 生,也借許多方法,強化大自然再生循環的功能。 我們在市中心市場、大道及公園的荒蕪區域培植有机土壤,借著這些富微4、有机体的 土壤來分解大量的一氧化碳。繁殖鯨魚以去除濕他的蚊虫,絛魚捕食蚊的幼虫而不會傷害到 其他的昆虫。 大自然從不違反其法則。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繁殖白魚以淨化我們的湖泊,白魚吃水草、海藻及垃圾,這种長三英尺重七一磅的魚并 不會影響其他种類的魚,它不僅活動力強,而且也可供食用。 在自然法則中,沒有所謂之懲罰或獎賞,只有最后結果的呈現。 ──英植索爾(Robert Ingersoll) 我們時時注意改造自然所須付出的代价,不要讓一項促進自然循環的方法,引發另一項 對大自然之破坏。很幸運地,我們能夠以整体大自然為考慮,而非針對單一問題,忽略全盤 考慮地謀求解決之道。借此,以最接近自然的法則采取行動,從不視單一事件為獨立個案, 而是全盤考慮。 科學精神比任何紀律更值得我們堅持,因它能促使學生及前仆后繼的研究者保持理想与 耐心,全心追求真理,不會被任何個人情境或政治因素所牽絆。 ──達爾特爵士(Sir H.H.Dalt) 我們如能在科技知識之外,運用某种建构人類行為的准則,借此平衡個人利益勺共同利 益,人類就能向前大步邁進。也因我們能夠運用冷靜的頭腦,和過人的智慧与充沛熱誠的 心,這些人類天賦的“資產”,配合技術開發推陳出新,日新月异,終能撥亂反正,大力改 善我們生存的世界。 我全心努力塑造美好的未來,才發覺未來遠超乎人類的想像。 ──坦尼森(Alfred,Lord Tennyson) 第七章 結果 文明就是教育与災難的競賽。 ──威爾期(H.G.Wells) 益精圓木大樓距我所住的旅館只有五條街之遙,十五年以前,大樓曾是我們聚集之所, 景觀极美,交通繁忙而便捷,中央大道現在已不似以往,迷你包廂車寂靜地沿著許多大廈邊 緣。自我們頭上駛過;你漫步在街頭,几乎卡曾發覺小車廂止、討駛,直到這种快捷之小車 廂遁入地底,才猛然發現上們的存在。 所有知識都源于我們既有的概念中。 ──達芬奇(Leonardo Da Vanci) 自從回到益精市后,我就慢慢地例覽這個城市,我渴望從我留存的印象中,尋找過去的 一些蛛絲馬跡,盡管現在我所看見的益精市几乎已煥然一新,但我必須睜亮眼.敞開心靈接 納它們:愛舒教授的省略、佛塞特市長治理下的市民們、艾里斯的進步等等。此刻觀察這一 切,我能更感受到“他們”的成就:“整合的系統比各零散個体的總合,所發揮的力量更加 惊人。這已不是數學上的真埋,而是美學、情感的經驗。當我看到屋頂太陽能集結器時,我 感受到益精市各個家庭的溫熱及電力所帶來的便捷,以及目睹載運市民的快運系統和氫气變 成汽車的燃料等种种景觀等,我不禁心動不已;仰望天空,我看到湛藍而洁淨的美麗畫面, 環顧周圍,有嬌柔鮮美的花朵在超市四周,我猛然發覺這城市變得文明了,這才是令我激賞 的“人類進步”的面貌。 人們應有鮮活的思考力,而不是只以蕭規曹隨的態度做事。 ──富勤(R.Buckminster Fuller) 益精市市民的性格及周圍之環境均已被整合。科技對于達成人性化,使得真正之進步不 再是夢想,我觀察人民可親的容貌,這城市的确改變了人民,而人民也改變了這座城市。 人們群聚都市以求生:群聚的原因是期盼有好的生活。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益精圓木大摟是城中心保持原貌的建筑物之一,當我踏上大理石台階時,真感到賓至如 歸,并且這儿一定有許多“寶藏”待我挖掘。《益精日報》是一家相當前衛的報社,內有許 多企圖心旺盛的工作人員,但從他們無异議地票選中,得知他們較喜愛保有原貌的工作環 境,因這是他們成長之路,我一步步走上二樓即可感覺到眾人對;日有建筑的怀念与關愛。 建設是緩慢而費時多年的工作,但摧毀卻可無情地在一天中完成。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改善教育品質 當我回想到奧福伊有關教育的文章時,我不禁開始思考現在的市中心与一九七五年時之 不同。想到今日孩童与環境的關系,我走到奧福伊的辦公室,我相當期待這次的會晤,因為 奧福伊的文章對大眾輿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并且他的教育理念也頗獲大眾支持。 所有欲統治人類的權術都如此認同:一個“帝國”的成敗維系在青年教育。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我一走進她的辦公室,即對內部有條不紊的擺設感到訝异,以往我對新聞記者的印象都 是雜亂無章。我還發現奧福伊非常。迷人,若她參加選美賽,我一定會很高興投給她一張支 持票。 我告訴奧福伊小姐,我想要這一五年來益精市學校轉變的全部訊息,她提到她在學生時 代的一些事情,并且認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因她在一九五○年代,曾在益精小 學就讀。她覺得她都曾經歷好、平凡或是不胜任三种類型老師的教誨。像奈恩老師就是一位 熱忱而能使學習變得有趣的老師,奧福伊便親臨這位老師的教誨,進而能夠閱讀寫作及体會 求知:樂趣;當她進入中年級,她在同濟中已是一名勤奮有成的閱讀寫作者。她的英文老師 閡特斯幫她奠定寫作基礎,使她在小學階段即成為同儕中之翹楚。之后莫爾及盟恩老師也使 她發揮文學天賦,音樂老師們亦對她的啟蒙助益良多,使她在高中時期,就能夠成為布魯斯 所指揮領導的合唱團中一位优秀的團員。 教育即是協助孩童發揮他的潛能。 ──弗羅姆(Erich Fromm) ●教育的謬誤 但奧福伊在數學及科學方面就不是如此幸運,她的第一位教師里特,便常嘲笑犯錯的孩 童:而她的高中數學老師耶斯,則常指定許多繁瑣重复的功課;她的基礎科學老師凱蓮特是 個老好人,但她熱愛動物以致忽略了許多生物學現象,也導致她有時扭曲或非理性地教授科 學觀念。 所謂干練的人,就是會去身体力行的人;而非干練者即是教導別人的人。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 由于奧福伊對文學及寫作的熱愛,使她決定成為英文老師;大學英文課程令她如魚得 水,歡偷不已,但她的教師教的課程卻令她失望透頂;她修心理學的課程,但內容竟和傳道 授業方面毫無關聯;而研究方法課程,盡是請些教授講述三十年前的陳年往事;在伊恩教授 的領導下,她的實習教師課程,著眼在教室的沾淨寬敞,与遮帘放置平衡等芝麻綠豆瑣事中 度過。 世界上有兩個地方,對時間總是錙銖必較:監獄与學校。 ──格拉瑟(William Glasser) 奧福伊第一年在益精中央高中任教時,她發覺大學所學的東西。在這儿一點儿也派不k 用場。她与其他老師溝通后,發覺大家部頗有同感,必須在畢業后再重新學習。 教學重,戈應是方法而非內容,……應是啟發法而不是填鴨法。 ──蒙塔古(Ashley Montagu) 奧福伊很受學生喜愛,她對愛好文學的學生的啟發非常“成功,但在這所高中,由于部 分學生本身就很大缺文化素養,連閱讀也發生困難,更別提賞析英國文學了。 克拉博是中央高中一位古板的教員,她建議奧福伊不要擔憂學生的問題,只須使學生忙 碌評維持教窄的秩序即可。拉爾亦建議她多說笑話、戶外教學歷影片等消耗時間。然而奧福 伊無法接受,她不想當一位浪費學生時間的老師或一個小丑,她知道,從古至今,教師的工 作便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好奇心与熱誠,而成為受歡迎的老師只是其中之-而已、她發覺有 些頗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事實上,并沒有引導學生投入學習。能胜任的教師常心存激發學生 的興趣,尤其是對基本事實。慨念、澗察力及求知的態度,而她也知道要成為這樣的老師。 自己仍得繼續努力。 人若有能力去求知,但卻死于無知,那才叫作悲劇。 ──卡菜爾(Thomas Carlyle) 奧褐伊雖對早期教師的養成教育頗為失望,但卻加入了一輔導文化障礙學生的計划,這 項計划的前提,是要求教師教那些只了解中產階級之价值,而不了解下階層价值的孩童。課 程內容包含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及非洲歷史。她雖覺得課程安排很有趣,但是最后 還是离開了,因為她深信社會學家、文化人類學家及非洲歷史學家對城市黑人孩童的了解根 本不深。“教育上,因無知而無法對事實作有效反應,這是教育最令人訝异的地方。 ──亞當斯(Henry Adams) 自我覺醒 奧福伊是优秀的學生,她的老師都鼓勵她進研究所繼續求知,直到獲得博士學位。老師 那樣地勉勵,她當時覺得4卜常榮耀,然而她的想法是,不再繼續与其目前教學無關的課程 有所瓜葛。尤其當她看過指導教授的博士論文之后。更堅定了她不再求學的決心。塔脫博士 的論文是“中等學校校長對問卷的態度研究”,主要內容是寄發五百份問卷給校長,然后詢 問他們關于填寫問卷的感覺;而魯爾博士更鮮,她的研究論文是証明上課是教導學生最沒效 率的方式,這項研究使她聲名大噪,而她也因盛名所累,忙于四處上課,借此發表她的《上 課無用論》。 博士論文只不過是把死人骨頭從一個墳墓換到另一個墳墓。 ──多比(J‧Frank Dobie) 從這時開始,奧福伊便開始在《益精日報》報導有關教師目前教學的窘境,以及不稱職 的教師如何教導別人的教學方式。她的第一篇文稿是呼吁重視所有孩童的平等教育權,并改 善教育財務,將先進的科技應用在教學上及孩童的學前教育中。但奧福伊也強調雖然財務、 設備及現代科技已獲改善,但若是教育者的水准沒有進一步提升,就好像把銳利的刀交給技 術拙劣、的木匠,反而會造成更糟糕的局面。 愛默生建議他的同胞要培養學校老師,并使他們成為世上囊优秀的老師。 ──布告克斯(Van Wyck Brooks) 奧福伊撰文表示,老師充實自我与准備,是其表現杰出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解決教育 問題上的重要一環,然而老師成功与否亦取決于其經驗、奉獻熱誠与天賦,而非只特別重視 專業的課程。長久以來,我們都太相信“老師的特質是与生俱有,而不是培養的”以及“教 學是一种自然天賦的能力”,奧福伊認為教學的成功就如同醫學、建筑或其他專業領域上的 成功一般,都是需要天賦的能力,但成功亦需要能夠獲得正确。的知識与技巧。 不僅自我認知是一种藝術,教導他人也是一种藝術。 ──西塞羅(Cicero) 三种教育類型 在一九七○年代早期,公立學校可說是一團混亂,奧福伊借著發表三种教育傾向來澄清 當時的狀況。長久以來,美國教育均服膺三种哲學立場,然而公正學校印夾雜在其間而顯得 混亂。其中一個教育傳統主要是強調“三R”。另一個則被体為前衛,充滿自由風气的學 校,它是以孩童為中心、并強調開放教室、放縱式教育及強調孩童主觀經驗的教育。大部分 的与師及教育者都是屬于前者,否則就歸類于后含。 學校董事會誠摯地下結論說,學校愈是得嚴謹,學生愈自以為是。 ──奧佛斯特里特(H‧A‧Overstreet) 傳統學派的人以為,孩童借瀝規蹈矩而能學習何謂責任;他們談論許多對孩蒙如何學習 責任与尊重的教盲方法,其觀點就是要求孩子們尊重老師及權威,而他們借此盼望后代能加 入他們的“陣容”。 在大學所好的各類主題變化不大,都只在“世襲”相授,老師教學生,學生義成為老 師,繼續教育學生。 ──利希騰伯格(G.G.Lichtnrberg) 另一派前衛的教育家,深信放縱式的教育、他們認為教育系統与生活無關,所以應該沒 有所謂的正規教育体制。他們鼓勵學生應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感受并提倡“清談”,而不 是讓他們只學習過去老舊的東西。一派試圖去“統一”使學生一致;另一派卻試圖鼓勵學生 多思考、批評并成為一個“反主流”派分子。這二派都尖之偏頗,無法提供學生們足夠的 “工具”去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欲把教育体制的功能,如學術上的研究學習与生活、社區、人民等分開視之是不對,而 且也不可能做到的。 ──斯科特(John Snthony Scott) 在一九六○年代末期,出現了第三种流派。其產生之卞閃即在于公立教育体制的定義与 定位。深思教育之H標及其功能的研討,這种風”气亦隨著大環境議題而興起。以往強調征 服自然,個別主題研究、競爭之价值、人口成增之益處,已變成過時而不切實際的求生之 道。要教育人們如何求生,已必須接受另一套价值觀──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知識的互通 相關性、個人与國家之合作以求生以及人口成長之弊端等。為了求得生存的教育法應是著眼 于全体与個人部減少自私利用,而多從事有助于環境保護的行動。 我們若無法消除城市的污染,就會讓污染摧毀了我們的城市。 ──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Kennedy) 能力導向教學 奧福伊繼續解釋她從事師資能力為基礎的改革成果,以及公立教育确能多元化的研究与 求生教育的變革。學生由此變得能夠了解并分享教育目標的策進及論析的過程,使得學生懂 得自我評估与反省。在一九八○年以前,大部分益精高中的學生都能擇定研究主題或論文計 划,陳述其欲達成的目標与所采取的標准,進而評估其成功与否。借著設定的標准,他們學 習如何評析,并從事獨立的學術研究。在多變的世界中,能夠獨立學習与研究,往往是個人 本身或專業能力中最有价值的資產。 教育孩子們最重要的就是激發興趣与熱情,否則你只是讓眾多驢子背負沉重的書籍罷了。 ──莫太格尼(Montaigne) 以能力導向為基礎的教學,其中的一項目的是澄清基本教育目標与個人目標的不同。透 過老師、父母及教育研究者的介入,一系列為基本目標而設定的課程于焉產生。這种課程的 目標已建立了最基本的標准,使得參与課程的每個人都要符合標准才能畢業。目標設定的好 處之一就是教育者可以透過高超的科技來教授閱讀及寫作,孩子們因此而受益。視听設備教 學机器及個人電腦等提供許多協助,孩子們因此可借著輔助工具使能力增強而達到教育的目 標。老師們也不用再重复練習,來浪費自己的時間。 教育偉大之處在于使學生能嚴守紀律,而非充實其心靈;借學生本身的能力而加以訓 練,而非把一些別人的陳腔濫調充斥其心靈。 ──德瓦茲(Tyron Dewards) 由于學生個人興趣及能力差异极大,若他們能自由選擇他們所希望的,那基本教育目標 即已達成。因這使得學生能具創意地選擇他或她所要的活動或計划。實際上,只要孩子能完 成指定的工作,他或她即能投注于更廣泛,更具高度興趣的方案或活動。借此种活動圓滿完 成,而且是學生們自己選擇的活動,就已達到滿意階段,于是基本學習的能力便會增強。 祖母守則:吃了你的蔬菜后,就可以有點心吃。 像這种教學法有許多优點。每一小孩子在學校都可感到滿足与成功。孩子們都可學習基 本閱讀、寫作以從事獨立研究;也因成功、滿足与學習結合在一起,孩子便樂于學習。除了 技能的學習外,孩子亦學得如何創作發明以及使用其自由意志做選擇。 教育的終极目標是明确地洞察所有事物──明辨善惡、真偽,及崇尚真与善。 認識環境 在一九七五年前,人們談論許多与教育相關之事,但都缺乏一貫的理念。若想達到教育 相關性,如教育如何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議題,對人類生存之關切即叮提供有效之誘因 以促進教育“相關”議題之進步与發展。 老師的工作就是激發學生對人生有無限的好奇,如此,成長中的學生才能以敬畏及新奇 的心對待人生。 ──加勒特(John Garrett ) 學生和老師借著活動來了解周圍之環境,并塑造其敏銳之反應。例如:當研讀到環境問 題的文學作品時,學生便借活動來增補閱讀之不足,而由此培養、刺激其敏銳度,他們被鼓 勵多去看、嗅、触及領略他們所閱讀到的。因此,學生不再只局限在教室中,而影片、電視 及教科書中所描述的虛幻環境即可實踐領略。借此,學生即可警覺環境污染、毀坏的真實情 況及自然洁淨環境之美。 我們的感官即是為大自然環境而設;因為除了大自然環境外,沒有其他地方可被感官所 察覺。 ──特里(Marx Yerrv) 敏銳、知覺及關切是教育价值所在,若學生們能夠善加利用他們所擁有的這些感“畜能 力。學生對周圍認知明确,可刺激他們在解決問題L更加投入,但亦須有效的認知,于是學 生即被鼓勵去挖掘或深入追蹤了解他們周圍環境之問題,如住家、學校,甚至整個社區。 每一藝術家都緊守一原則,那就是要打開我們的雙眼,呈現給我們早已存在,但義己忽 略的周圍世界。 ──哈丁(Garrett Hardin) 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處理分析能力已大大增強。學生們自周圍環境帶來樣本,以便在科學 課程中從事化學及物理方面之分析。借由此种途徑,學習科學方法來解決問題,進而了解環 境污染的程度,然后用其創意加上初步研究時探索解決問題之方式。當然,學生們毋須對以 往遭受其年長者及古人所破坏之環境負責,他們也不會被要求負起對“停止破坏環境”任務 之責任,但當年輕人的熱誠、創造力、及精力專注于某一課題,解決方式即可浮現。 在海底的獨眼軟体動物,毛絨絨而且發光,是從未被天文觀察家發現的“星群”。 ──桑德伯格(Gari Sandburg) 環境与解決方案之主題思考,是教育界想使學生擁有創造力的极佳方式,鼓勵學子們運 用他們已知的學識及技術,從不同角度研究問題,往往有獨特的方案出現。 環境問題与其他相關領域之問題關系密切,已不言而喻,若學子們能了解這些問題的本 質,則這种各專家專研自身領域而不從事整合、自設藩篱的現象,即可被打破。 ──博頓利(Forbes Bottomly) 奧福伊解釋,學生試圖借許多途徑從事企划研究找出解決方案,益精市推行“不亂丟活 動并且成立資源回收中心,但衍然有許多成人及小孩任意丟棄廢棄物。”于是一群高中學生 決意尋求一較實際的方法,使民眾能夠把垃圾紙屑棄置在适當的地方。 學生們做了一項研究,結論如下:(一)不亂丟的行為通常可在孩童的可塑期建立起這 种習性,并能成為一种持續性的行為。(二)垃圾桶設置的多寡是其中的因素,但不是絕 對,因即使不任意丟廢物或垃圾紙屑的人,他們都會把這些廢物放在身上,經過垃圾筒才丟 棄,但習慣隨意亂丟的人,即使垃圾桶近在颶尺。他還是會亂丟。(三)益精小學有間接鼓 勵小朋友丟紙屑或廢棄物的規定,例如在小學中,若有學生違反規定,就會被罰在校園中撿 紙屑,這反而間接鼓勵小學生,反正有人會撿垃圾,則可任意丟棄的社會行為。 高中生便應用“加強原理”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他們設計了一個可愛造型的垃圾桶, 并在后面安裝放音机及電子設備,然后放在定點。當一位小妹妹吃完苹果。准備丟苹果核 時,她會把苹果核放入可愛造型垃圾捅的“嘴巴”內,這時,就會有錄音帶放出愉悅輕柔的 聲音,感激她這种行為。不久,“不任意丟棄”成為主流,教育与實際結合為一,使不亂丟 的行為有了正面效果。 學生們受這首次實驗的鼓舞极大,因此決定進行另一項計划──會移動的瓶罐或;日紙 收集中心。 操作這收集器,只需將瓶罐或舊紙放入標示的人口,机器會自動核算瓶罐數及稱量;日 紙的重量,而后折算金錢給投擲者。這种二十四小時且可設置在停車場及其他地點的收集器 毋須專人照料。 創造力如同精美的花樹,贊美會促使其開花;气餒會使花苞殞落;若我們的努力受到肯 定,我們會激發更多更好的主意。 ──奧斯本(Alex F.Osborn) 在快結束時,奧福伊談到十五年來教育的進步与趨勢。師資教育的改革已使教學更加充 實有能力,而能在“成功導向”的課堂中,鼓舞激勵學生,使他們發揮創意來思考解決問題。 我們給孩子太多標准答案背誦記憶,卻給他們太少的難題,讓他們思考解決。 ──盧因(Roger Leuin) 一九九○年,學校仍在實驗新的教材及方法,來更加有效地運用社區資源。過去數十 年,我們亦目胳种族歧視主義确實有所改善,貧窮、戰爭亦有所減少──而這种种成果,教 育确實功不可沒。 教育即在教導年輕人去了解他們所承繼的世界是何模樣,并誠心改變它。這不是為了因 改變而改變,而是若不再有所改變,我們將難以幸存。 ──奧福(Eve Olve) 第八章 政治 在所有科學中,沒有比政治學這門學科,在一開始即是如此虛偽。 ──体謨(David Hume) 席德是一位有名的政治歷史學家,她除了在華盛頓活動外,一般都居住在益精巾市郊, 她的鄉村小屋是辦公室也是住家。我拜訪她時,發覺她是一位精力充沛而愉悅的女性,她對 于在中央憲政委員會的工作津津樂道,而她的辦公室也不像其他學術研究者一樣幽暗,反倒 是充滿陽光,從窗邊往外眺望,可看到花園內花樹處處。 房內四周部是書籍、筆記与報告,還有盆栽。在我坐椅旁是一個朽箱,內有各种主題的 書籍,如《政治疏失与結果》、《幽暗盆栽》、《漫步大道》、《小說之羅曼史》、《政治 整合之研究》、《主權与目標》以及《詐欺者之戰車:你可欺騙所有的人》,后面三本是席 德自己的著作。 近來所謂真正之大學,即是眾多書籍的集合處。 ──卡菜爾(Thomas Carlyle) 立法改善污染 我們談論她所涉及的政治策略及著作,她提醒我政治行動無法解決所有的事物,例如, 以DDT殺虫劑為例,在立法禁用前,殺虫劑被廣泛地使用,去除有害谷物的害虫,但它同時 亦殺死了害虫的天敵,換言之,就是那些對我們有益的虫類。而在害虫對DDT產生免疫力之 后,自然界即無能力控制害虫了,于是發覺DDT毒劑已進入食物鏈并累積在魚、鳥、動物及 人類的脂肪細胞內。 近來另一危害北极熊的因素已被發現,加拿大的北极熊帶著高劑量的毒劑,因為它們是 在食物鏈的未端,這發現是頗具意義的,可以得知化學毒劑影響深遠,北极熊的案例与南极 遭受DDT污染的企鵝是一樣的道理。 ──琳達(Kai Curtv一Lindahl) ●控制DDT的濫用 化學藥品公司宣稱,若禁用DDT會對農業產生莫大的傷害,但農民知道禁用一事,于是 便想出利用自然方式予以解決。農民們仿效過去的輪耕,將收獲期与虫類踩瞞破坏期分外, 農業部也引進一种掠食性昆虫來控制害虫,于是DDT雖被禁用,但也迫使農民們及農業學家 研究對環境破坏較少的方式來控制害虫。他們所選擇的方法亦切合整個環境系統,因為它們 沒有如DDT般所產生的負作用。借甲生物控制而毋須毒化大地,達到作物生長收獲之目標。 在南部,螺旋虫是家畜极大的克星,但借雄性螺旋虫的處理。使其無法生育,于是螺旋虫之 數量便下降了。用雌蛾身上之合成油涂抹在木屑之外層,而使得迷惑的雄娥誤与其交配,而 不是与雌蛾交配,錄下雌蟻的求偶聲以誘捕求愛的雄蚊扑向電极而死。以上均是利用自然而 毋須危害環境的捕獵控制方式。 在益精森林中,克里耳伐木公司在伐木區栽种樹木幼苗,并在附近架設箱子,當作是鳥 巢,以供鳥類栖息,借鳥類覓食昆虫,而使昆虫破坏蝕食樹木的現象能予以控制。 關心環境已不再是觀烏、賞鳥者的事,而是大家都必須投注關切的事情。 ──波特(Frank M.Potter Jr) ●污染者付費 政治家或政客雖不具備如科學家、工程師及科技人才的專業知識与技術,但有時借政治 上或立法上禁用某些有害物質,确也能夠迫使相關人士思考更好的解決方案。 宇宙充滿神奇的事物,等待我們利用敏銳的智慧去挖掘。 ──菲利波茨(Eden Phillpotts) 立法者可刺激業者研究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課以罰款。例如,他們可以迫使污染者須對環 境污染作財務金錢的賠償。誰污染環境誰就得負責花錢清理,嚴格處罰确能對解決問題有所 助益,因為若個人或公司須負擔所有污染的社會及經濟成本,通常他們都會想出法子加以解 決,直到無污染之設備被安置運作,否則基于“污染者付費”之原則所課征的財源,將仍被 用來清理被污染的環境。污染者討費之原則,唯有在污染者衡量他的利益,而愿改變其行徑 之情況,方能見效。 沒有比普通常識及簡局處理方式,更令人類訝异。 ──愛默生(R.w.Ernerson) 化學公司把其廢棄物排砍在益精湖,使以往美麗的湖泊變成生態悲劇。水中含氧量大 減,水中植物枯死,藻類叢生,水質惡化而魚都窒息而死,這損失實無法估算。而課銳也只 是+水資源污染、湖泊重建及娛樂功能喪失彌補一小部分,化學公司除此之外。亦須對固、 液態及熱气污染負責,化學公司不得不對此思圖改善的良策,以重環保,如讓熱水先排入水 塘冷卻而貓魚可生存在溫水,是提供高品質蛋白質的來源。借此項收入亦可減少污染及成 本,足堪世界各國之典范。近來溫水灌溉系統亦可用來使植物在益精山谷中發芽生長較為迅 速。 不是屠失、廚師或面也師傅的恩賜,而是他們關切自己的利潤,而使得我們有晚餐可食 用。 ──亞當‧斯密(Adam Smith) 其他廢棄物也會被拋置在益精湖,益精湖可借過濾、沉淀及生化方式使湖能稍許洁淨, 而化學公司或許需再付污染稅。象這种情況,部顯示污染者付費的原則能确實執行,政府毋 須再花大把銀子,擴充編制來應付污染如問題,也顯示若科技不适當地應用,如發展某些藥 品之科技,將使得我們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陳立法目標与獎勵措施,借由系統途徑分析,及舊有之途徑,如限制、罰款,監禁等方 式以嚇阻社會危險之行為亦屬需要。這些限制法條使得一些不當行為得以受到控制,但對于 具正面价值的行為,卻鮮少有鼓勵的作用。 為了尋求維持我們价值觀的方法,以及追求人生的价值,我們必須具有前瞻眼光,超越 法源。 ──艾奇遜(Dean Acheson) 整合方案 我們創制政府制度的目的,即在保障私權及國家的權利;憲法起草者万万沒有想到科技 發展在二百年后,會對人類產生致命的威脅。憲法使我們擁有傳統的政治体制,卻沒有控制 科技的能力,最后終于危及到我們的生存。 我們破坏生命圃融的循環,把無盡的循環轉變為人為直線事件的排列。 卡門納(Barry Commoner) 政治決策之效果往往是立竿見影,但有時亦須耗費二十年或更多時間,才能發揮效果。 從長期人類生存而言,民選官員對環境問題、生態系統及其复雜成果的知識實屬有限。 在一九七○年初期,一項針對民眾對總統及政府的表現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若總統的 受歡迎度或聲望上升三個百分點,媒体即大肆報導并宣稱民眾對行政部門充滿信心;但若是 落了二個百分點、大眾的信賴便瀕臨崩潰,像這种短期的“聲望比賽”,使褥投机者得以趁 机謀得最大利益:短程政策不能遏止通貨膨脹、能源問題或糾紛排解,往往為未來造成更复 雜的難題。美國主義的好處即在選舉。 ──哈丁(warren Harding) 領袖与我們相比,具有更多的机會能預見未來,一個有能力的領袖必須具備前瞻性的眼 光,能采納眾人的意見,以利自我判斷,這在決策者須仰賴專家所提供的意見的時代尤其重 要。 不論是哪一領域,每人多少都有些無知。 ──羅杰斯(Wili Rrger) 在一九七五年,“負責人”及“領袖,”之間有些混淆;只要在其位即可擔任負責人, 但想成為一名有能力的領袖,所需不止這些;職位愈高,前瞻的能力更要愈強。 領袖是國家理想的守護者、信仰的珍視者、永久盼望的樂觀者大國家信心的維系者,借 此籠絡全人民。 ──李普曼(WaIter Lippmann) 政治討論、官僚組織的討价還价、委員會、”經費補助利益團体等,不論是何動机,都 只是個別解決,而非全盤解決問題:唯有未來學學者,能利用精密的科技,收集所有有關地 球資源、人口及污染的已知因素,然后運用電腦全盤了解問題。一九七五年的未來學者研讀 一系列電腦數据,都顯示山雨欲來的災難,有能力的未來學學者、科學家、系統分析家、社 會工程師及生態學家部能夠了解我們身處的窘境。系統動力的應用提供了一系列全盤而理智 的方案,它們的形成都是根据大量复雜而不斷變動的汛息資料而擬定的。借由系統動力及電 腦的微量分析,我們才能預測諸多政治決策會產生何种結果。“若我們想要”有效率”,就 必須根据以往的經驗及知識,周延續密地思考。 ──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 ) 榮景不再 現在最困難的政治改變,就是對國家所面臨的困境。美國人在態度上須有一基本之改 變,雖然自現在瞻望未來,前途似乎十分渺茫,但這种消极的觀點或態度絕不能蔓延;我們 必須采取智慧而堅定的步伐,對摧毀我們的外力予以控制,也必須相信經濟、環境、人口或 國際關系的危机并非不可克服。 沮喪是不對的,有盼望才是正确的。 ──盧伯克(John Lubbock) 一九七①年代早期所彌漫的悲觀主義,主要源千政府處理短期危机失敗。只要美國資源 仍舊丰沛,我們就不會有被摧毀之顧忌,我們在資源及海外之軍事行動,似乎都未考慮到成 本問題,直到能源告急,我們才猛然發現科技對環境的沖擊及城市的惡質化,惊醒了“沉 睡”的我們,去面對社區、組織及家庭生活因“福利經濟學”所遭到的破坏。 當你是如此盛大而夸耀地開始,那結果怎會如此緩慢? ──洛斯卡門(W.D.Rosscmmdn) 席德指出在一九七○年代早期,我們已有能力須知這些結果,但我們不僅不知力行,亦 不愿听從未來學學者、生態學家及其他人所提的意見与協助。一九七五年以前,美國正朝三 种潮流而行,這些潮流都反映在我們的政治政策上,最明顯的就是反映在享樂主義的生活形 態上,以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程措施來處理難題,并且深信只要如此,一切都會恢复 正常。雖有一些振興經濟或克服短缺的計划,卻很難恢复舊有的工業秩序,但政府仍持續地 試著恢复過去的“繁榮時光”。 福特總統以一票領先當選,卻沒有人要求重新開票。 ──錫德《Lu Cid) ●神秘主義 有一部分的人便崇尚神秘主義,他們放棄理智的思考而沉浸在類似宗教的荒誕超能力 上。他們崇拜這些“准科學家”,信其能借絕食及快速療法給予他們健康美麗。他們變成神 棍的信徒或病患,踉著他們自人類受難境界中解脫,這种神秘解決方案,承諾他的信徒能快 速得到成果而毋須經過漫長煎熬的辛苦思考、研究或推理,其實所有這些癖好都偏离了現實。 憲法保障每個人都有擺脫愚笨的權利。 恰爾迪(John Ciardi) ●信心療法 另有一群人采用自我安慰、一切如常的“信心療法”途徑。這些人不相信我們可以輕易 地擺脫困境,但深信一定有某种方法可以解困。他們潛心研究策略,以使社會各階層能為人 類文明之延續共同努力。這些策略即包含非污染性之能源開發,愛舒太陽能農場雖非絕對完 美之能源發展,但它對擺脫進口石油之依賴确也是一項相當有意義的轉變,不僅于此,對于 煤及沿岸鑽探的依賴度減至很低。佛塞特市長對益精市市民服務的概念,使他執意建立市民 服務中心网絡,這些研究社區中心的需要和失業者共同決定如何妥善運用他們的能力和精 力,以實踐他們的需求。結果,失業科學家、工程師及技術人員因計划的開展而能從事建 設,使其才智貢獻在最需要的地方;市民服務中心吸引了大批人才提供他們的創造力,并提 供工作机會,使全副心力投入在重要迫切的問題上,而毋須建构龐大的官僚体制才能解決。 雖有些人主張回复舊有經濟体制;有些堅持立即有效之方案,但理智且人性的替代方案 支持者亦逐日增多。席德認為,若非如此,則悲觀主義者的論調將有可能實踐。 活得愈久,愈覺人生美麗。大地之美全在人心,若你愚蠢地忽視周圍之美,你亦會覺得 自己面目可憎,万物猙獰,生命便貧乏無味;但若你聰穎地細細鑒賞品味周圍美麗的事物, 美好感覺將伴隨你終身。 ──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第九章 和平 若因國際爭端而武力相向。則每一個人都是輸家;若武力沖突能予以避免,則每一個人 都是贏家。相互容忍,退讓一步,交付國際仲裁,便能使每一個人都在法律的保障下和平相 處。 ──艾森豪威爾(Dwight D.Eisenhower)“我最后訪問的對象是益精學院和平研究中 心主任普列士先生。他的辦公室以和平鴿為主要裝飾,而謙恭有禮及柔和的語調,完全看不 出他是熱血澎湃的改革者,當我提及他對和平之成就時,他卻幫我上了一堂“歷史課”。 我們都是歷史的子民。 ──法迪曼(Clifton Fadiman) 他說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世界只有約二百年是人類沒有殺伐征戰的和平期.從古代牆上 的圖畫即可發覺,原始人類就開始以棍棒從事械斗,欲置對方于死地。 他一直保持武裝以隨時面對爭執。 一艾倫(FredA11en) 在人類發展的某一時期,人類變得禽尚而文明,開始制造工具,從事專業工作并重組种 族之生活,于是在族群內,有人成為獵人、牧羊人或是耕种及制造器械工具的人。而專業分 工的結果,對于食物之分享或居住財富的分配,便須訂立j些規則,通常均由酋長或年長者 執行這些規則,而大部分部由男性擔任此項工作,“以維持族群之結构及秩序。違反者被帶 到酋長或年長者面前,經過听証,便被定罪遭受處罰,”甚至逐出族群,或只遭受口頭譴 責。從現代眼光來看,我們或許不贊同這种審判及懲罰方式,但它是古代的法律制度,并且 執行良好。 我對死刑的看法是:如果它對我父親那一代有用,那到了我這一代有死刑又有何妨。 ──莫瑞(Victor Moore) 戰爭源起 族群大部居住在供給充足目封閉的區域,隨著時光消逝,族群逐漸擴展分散到較惡劣的 環境爭取生存。族群之所以會分散,原因是眾多人口超過了原先所能居住的環境。食物供不 應求:而有些是因為气候改變、昆虫疾病或其他自然天敵的因素,抑或是遭受异族入侵。若 族群不遷移,往往須忍受日益惡化的環境,而即使是時常搬离的族群,也同樣必須去适應這 种環境惡化的情況。 人弄臟其“巢”,是過去人類典型之情況,這尚屬小規模,但現在卻演變成弄臟整個世 界。 ──鮑德材(Kenneth Boudling) ●爭奪食物 族群适應了新的環境后,有的打獵、采集蔬菜水果、种植作物及飼養家禽家畜。雖然族 人知道隔避還居住著別的族群,但史前人類對大地所蘊藏的資源卻一無所知。 對無知渾,鐵未覺,不知警醒,是無知者的通病。 ──奧爾科特(Bronson Alcott) 當獵人捕獵別族食物的儲存所時,若遭逢抵抗,他們便用矛頭。棍棒武力相向,贏家拿 走一切,力量就是正義,于是另一种專業──軍人,于焉出現。有了軍事力量,不僅掠奪強 取別人的食物,也能夠借武力殺戮強占其領土的敵人,這也是贏家的定律。 侵略他人,不須為他們留下什么,讓他們保有哭泣的眼睛即可。 ──俾士麥(Bismarck) 有人發明了捕魚的工具,而愈來愈大的船可以使人們出海打魚,而“海上戰士”從事征 服、強盜或強暴行為,遠征他國的戰斗情況也應運而生。除此之外,受欽命出征探險也視為 平常。 人是万物之靈的証明,就是沒有其他生靈曾經否認這項事實。 ──利希騰伯格(C.C.Lichtenberg) ●致富捷徑 一些族群愈來愈熱中于船舶的建造及与軍事有關的事業,戰士們逐漸認為掠奪別人的財 富是致富的捷徑,攔截并搶奪船只后帶著戰利品回航,這也就是“成功”的海盜行徑。 小小的偷竊是一項危險的藝術,但大干一票卻是高尚的;偷取母雞的小雞是卑鄙的,但 大量的偷竊卻使我們成為紳士,。 ──馬歇爾(Samuei S.Marshall) 擁有最好的戰士及海盜的國家則變得所向無敵,他們掠奪許多有价值的物品、領土以及 奴隸,奴隸被使喚、种植作物、收獲作物以增加主人的財富,這就是主人的致富之道。 利物浦最成功的奴隸交易商人就是約翰,霍金斯爵士。他在西非綁架七万五千個奴隸, 他的船名叫“救世主”。 ──狄克遜(MCNeil Dixon) ●鞏固領導權” 乎民百姓從未要求其領導者從事戰爭,領袖們与海盜或是奴隸主人,現在叫作生意人及 工業家,他們知道地球上珍貴的資源儲于何處,并且往往散布四處,彼此距离遙遠。這些人 相信擁有珍貴資源的人必須予以征服。于是平民被訓練成士兵及水手,航向外地去殘殺外國 人及掠奪他們的領土与資源。并借此更加強領導者的權力。 戰爭如同狡猾詭計般,付予高額紅利給少數人,而戰爭成本均轉嫁給沒有獲利的人們。 ──巴特勒(Smedley Butler) 在組織化、現代化的國度內,法律通常具有效力,偶而雖發生革命或內戰,但都只是短 暫的現象,法律通常亦僅及于一國之內。美國拓荒時期,無法無天,槍彈亂發的情況直到法 律設定及發生效力為止才減少,其基本法主要就是仲裁,若先驅者違反法律,或二位農場場 主有了爭執。他們即在法官前請求仲裁,法官即會作出判決,這种体制在美國也運作良好。 當法律結束時,暴政即起。 ──皮特(William Pitt JR.) ●有利可圖 大部分的國家均在其國內執行法律,而卻在海外發動戰爭。即使是最有文化素養的軍事 強國,亦發動攻擊其他國家。雖然本國國民從未要求他們的領導者發動戰爭,或使國家卷入 戰爭,但他們基于愛國心,仍然義無反顧,捐軀成仁。早期族群領袖知道只要動員其民眾并 加以武裝,而且盡可能提供更大更粗豹棍棒歐矛頭,就可增加族群的安全。于是,領導們便 繼續擴大軍備及致命武器,當軍事占領或掠取奴隸不再有利可圖,而研究精密武器已具相當 程度。備戰或發動戰爭變為有利可圖,發一筆戰爭財也變成是軍火制造商极力支持之事。在 戰爭之后,所謂戰敗者在經濟上或物質條件上都較戰胜國好,如德國及日本就是如此。 每一個人都知三這當原子能夠不引爆,則原于是极為友善之物;因為原子只須少數聚集 而壓縮,進而讓一只流浪的貓輕輕触動中子則會引起一連串之連鎖反應,形成致命之震爆。 ──伍德(Robert-Wood) 回顧以往,普列士認為一九七○年代中期是文明史中最終關鍵的一段時期。若我們繼續 從事強權政治。軍事聯盟与軍報協定等,那么世界即會分裂成兩大軍事陣容。即使我們只試 驗核武器而不在真實戰斗中使用,我們亦會破坏臭氧層,使我們直接受到太陽光之照射,光 是這點,我們就會日漸被淘汰滅种,毋須等到輻射落塵之傷害。 那歡愉的十九世紀已經遠逝。一個國家可保持中立与和平的日子也消逝不再。 夏勒(William L.shirer) 訂法維持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仰賴法律的維持時刻已來到。尖端科技產生了諸多問題,而卻尤一有效的法律 体系于以規范,例如,借著雷達之追蹤及電子器材之研究分析,可以捕獲大量的魚,但卻沒 有法律規范他國滅絕傳統食物的供給來源,就象魚類,也沒有法律有效保護龜類生長的區 域。這种儿進獵捕魚群之方式是如此有效,以致于魚苗或小魚都難逃噩運,我們吃的沙丁魚 罐頭即是有許多非成員裝于罐內,所以漁業捕撈這种傳統而有价值的食物來源遭受到威協。 若非共在就是滅亡。 ──羅素(Bertrand Russell) ●規范窮國企業 跨國企業崛起使問題已變成超越國界之議題。若無國際法加以規范,便會造成混亂。全 球性的企業甚至比許多國家政府還具影響力(例如,跨國企業一手策划智利的政變)。跨國 企業不僅可發動革命或戰爭,亦無适當之規范來阻止其販賣軍火給戰爭之敵對雙方。 企業對言論自由或謊言自由已混淆難辨。 ──貝克(Carl Bbcker) 普列士指出,規模大不一定就代表不好,跨國企業与本土企業差异不大,好不到哪儿, 也坏不到哪儿。他認為其主因是法律的制度,尤其是跨國性、全球性之企業或銀行在此情況 下能夠為所欲為地把世界翻云覆雨,玩弄于股掌之間。反之,若多國藉企業能在國際法規范 之下而使得世界擁有和平,就能借此成為解決世界問題及穩定世界經濟的手段。也就是因為 我們人類的不完美,所以我們不能完全仰賴人類的自制力來解決國際沖突,如同我們也不能 期望每一民事案件的違法者,一定能在法庭出現聆听并服從判決一樣。 若人是天使的話,我們便不需要政府了。 ──麥迪遜(James Madison) 普列士提到的和平研究,基本上与國防研究相同。軍事力量不再是國防唯一所賴,唯有 強力實行之法方能确保和平,進而提供國防安全之保障。和平研究中心的宗旨及努力的方 向,就是致力干將軍事力量轉換成強而有力的法律,這個過程与轉變之策略,就是借此以臻 和平的目標。 自由!自由!不論任何事物,讓我們擁有正義,我們將有足夠之自由。 ──朱伯特(Joseph Joubert) 和平模模擬游戲 和平研究中心對和平的定義,由小區域擴大到全球和平:一、立即就地停火。二、停火 雙方退到仲裁線后。三、全球持續裁軍。四、爭端調解。五、調解失敗而無法產生雙方能夠 接受的解決方案時,訴諸國際法,并且讓國際法庭仲裁。六、接受國際和平部隊為執行國際 法的正式單位。 當代我們最感矛盾沖突之處,在于許多國家無法完全了解國際主義之必要性。 ──沃倫(warren) 這种轉換的策略是由軍事研究方法發展而來。將領在數百年前即已從事戰爭的模擬推 演,現代更利用電腦來模擬戰爭的實況。借模擬和平“游戲”并善用電腦,和平問題可獲實 際地探究”經濟与軍事關系密切,裁軍或許會引發經濟發展中斷而且大量失業;另一方面, 國家及世界都需要針對能源、污染、人口、食物及運輸等問題,提出有條理解決方案,“和 平模擬”主要即在探求當軍事力量及設備資源,被應用在改善人類生存的需求時,會發生何 种狀況:亦有模擬心理層面的研究,如人類對戰爭与軍力的偏好。 我不喜歡看到手臂及腿飛揚起來。 ──喬治‧巴頓三世上校(Colonel George S.Pattm III) 伶列士的志業以《圣經》(以賽亞書)二章 四節的經文預言為上導: 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國与國之間不再舉刀相互攻擊,他們也不再學習 戰事。 雖然普列士對此預言很有信心,但目前他仍致力使世界免于戰爭或戰爭陰影的威脅。 和平比戰爭難求,因和平必須雙方同意促成,而發動戰爭只需一人。 ──普瑞舍爾(Frank A.Praisal) 第十章 參与 到网球場是去打球,而非察看邊線是否畫得筆直。 ──弗羅斯特(Robert Frost) 當瀕臨深不可測的境地時,唯一真正可行的行動就是退一步深思,然后改變方法。我們 已尋覓解決目前困境的方法,并且分析我們所能獲致的利益,現在,是應該轉變策略,使不 合時宜的系統成為新文明的時候。 不具思考的行為,就象沒有瞄靶而盲目射擊。 ──福布斯(B.C.Frobes) 從耗竭資源式的經濟,轉變成“求生存”的經濟型式,生活的形態即是重要的關鍵。尤 其是我們想改變一些生活方式以減少環境的惡化,和增加解決之道時。個人的轉變,會連帶 牽動許多原有的生活層面,例如:把鋁罐、錫罐、舊報紙及雜志、瓶罐等拿到資源回收中心 捐出舊衣或家用品給慈善机构、戒煙而且不再污染空气、處理花園廢棄物、在自己的花園建 立自然的生態循環、老舊的建筑重新翻新以節省不必要的能源消耗(這些能源原可能主要消 耗在制造新的建材上面)、有效隔絕房舍与外界寒冷之接触,借此減少熱能取暖的能源;在所 處的生活環境中,如辦公室、教室或社交性的場合,減少紙杯或塑膠杯的使用而以磁杯代 之。樹木能吸收二氧化碳并釋出氧气,改善我們生存的環境,并能遮蔽房舍以防太陽光直接 照射,在夏天樹木成陰使房舍溫度降低,在冬天,其隔离效果亦可使你的暖气費用減低,借 此改善生活環境。若你買了一株活的圣誕樹,等到節日過后,你就可以把它栽种在后院或捐 給公園。 所有轉變策略的行為,其原則并不難了解。每一件事物,不管是使用、獲得或是處理的 方式,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所以我們必須注意物件的來源及它們最后的“命運”,借著抑 制不必要的消費行為,而能減少拋棄行為及減少所謂過時的觀念,這也對環保有莫大助益。 光說不練,廢而無用。 ──豪爾(Manly Hall) 即使個人時時注意這些原則,仍不能解決環境惡化的問題,但借此可以影響許多人;若 百万人們持續往日的生活方式而不改變,則可能造成諸多問題;但如果百万人身体力行則能 產生改變的契机。 “人民”的意義,其實只不過是千百万的個人而已。 ──布萊斯(Lord Bryce) 有許多人及組織現都全心致力于如何把毀滅性的社會轉化成文明的延續,借著你我的參 与及財務上的支持,人民及組織都能夠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支持轉變的策略或許也包含政 治或投票的支持,寫信反映、請愿、抵制某些產品或公司、糾察污染者及不誠實的企業, 人的价值即在能夠忙碌地從事有意義的事。 ──奧里利厄斯(Marcus Aurelius) 只有借由系統途徑,方能解決諸多問題。目前運輸困境、能源短缺及污染等問題,并不 能借火車、飛机、船舶、汽車、卡車等交通工具互相競爭來解決;唯有各運輸單位互相配 合、互動,才能達到一個有效率的系統,只有超越過去人類對浪費和破坏的忽視,人類文明 才能進步到使環境相關成員彼此相互和諧的境地。這种整体系統的建立,比單一運輸科技的 發展來得實際而有建設性。 我們能夠成為具有創意的生態建筑家,借此保護各地區的動植物。 ──米德(Shepherd Mead) 早期一些生態保護的措施亦相當成功,龜類繁殖保護使原本空虛的湖泊河流區域活絡起 來,泰晤土河重燃生机、魚儿重現;在英國,已實際開始抽取下水道中的有机物質,排放較 洁淨的水至河流中;而有机物則被作為肥料;再經由刻意設計建造的管子,將肥料排放于農 業區以灌溉耕土,或是使不毛之地成為農田。 人借決策塑造環境,進而亦塑造自我。 ──迪博斯(Rene Dubos) 借由自然生態循環系統的創造,我們才能改善地球;并將它轉化為愉悅、永久、崇高之 他,供我們居住。 我們今天所面臨的難題,均是上世紀一些短視措施所造成的。 ──福里斯特(Jay Forrester) “彼德計划”即在提供轉變策略的實例,借此使整個系統起動,并朝正确的方向前進。 系統就是我們本身。 ──賽登柏(Art Seidenbaum) 彼德人 若我們自顧忙于私事而局限于自己的后院中。宇宙短期內或許不會出什么問題。若我們 等待領袖帶領我們脫离黑暗,進入光明的明天,我們會發覺自己無疑是痴人作夢而永久活在 等待中;若期待政府作先鋒,那也會如幻夢破碎般毫無結果。 以往我們都是譴責做坏事的人來改善我們生存的環境。雖然H此被糾察出來的害群之馬 很多,但重要的足我們人人在心中划出養惡的界線。未術的前途在于我們對自己行為能夠自 知自覺并表示關切。 意識的驅使,使我們感受時間及空間的不同。 ──威爾斯(H.G.Wells) 假和平之名而從事暴力,其實心中就已充滿仇恨。地球日的活動參与者將啤酒罐丟置于 草地上即是污染環境的行為。我們對事務熱心激情地研析亦帶有高度的危險色彩,雖然激情 是推展事務的原動力,然而有時激情也算是一种憤怒,而對他人仇恨變成是自我毀滅而且不 具生產性。厭惡他人污染我們的環境是很自然的,但憤怒必須有适當且具建設性之管道予以 宣泄,我們所需的是資訊充足正确、有紀律且具決心堅持信譽的人。 人若沒有熱情。則行動必無原則及動机。 ──愛爾維修(Claude Andrien Helvetius) 若你自簡易的議題著手,=建立信心及完成准備,方能承擔更大的問題,這不是烈士的 精神,而是借此能力,成功地加強個人的意志力。 烈士立下坏的榜樣。 ──羅素(David Russell) 你必須對你以往成長時所深信不疑的信條加以質疑,并且專心致志于未來人類所可能面 臨的問題。最后的成功在在于你對誠實、和平及地球之愛的承諾。 我發覺人本身就是社會動力的最佳儲存所。 ──杰弗遜(Thomas jefferson) 彼德購買者 當你到超級市場、汽車商或投資顧問那儿,你所作的任何決定,都會對你所呼吸的空 气、飲水及我們的未來產生影響,不管是好還是坏。首先,你買的產品對環境會有直接的影 響,它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或是其生產過程會產生不可替代的毀滅性資源;其次,當你購買 一項產品或勞務,你即影響勞務或產品生產者的行為,每次當你被廣告“搖控”進而購買某 產品,廣告商便會變本加厲地從事“搖控”策略。 廣告就是把一半的真實說成成套的謊言。 ──肖爾夫(Edgar.A.Shoaff) 我們被“搖控”著不知不覺購買愈來愈多的產品,直到我們消費過度并且因“富裕”而 大量耗損我們珍貴的天然資源。若我們購買高品質、耐久性佳的產品,拒絕購買過度包裝、 用過即丟或污染的產品,便可說服生產商不要再制造這些有害的物品,并且一齊加入我們求 生之行列。 我們的目標不是生產更多的物品讓人們去買,而是讓人們有更多的机會去生存。 ──芒福德(Lewis Mumford) 因此,你可以借這些積极的作為,重獲你身為一位購買者的尊嚴;當不被合理對待時即 可即時抗議,如此方能重獲往日謹慎購物者所特有之榮耀。 人類進步乃基于個人額外的成就,而你就是那個“個人”。 ──查爾斯‧湯(Charles Towne) 大眾對環境議題的覺醒,應可避免購物人因購物而引起的污染問題,但事實并非如此。 因工業界馬上就你所關切的發覺潛在利潤,例如,家庭垃圾必須加以分類以供循環再生利 用,這是對此問題唯一的解決方案。工業界是否因此而發明垃圾分類机呢?沒有。它倒是發 明了垃圾壓縮机,把垃圾壓縮成塑料包裝的磚塊;其訴求重點是基于若你的垃圾空間所需愈 小,垃圾量就會愈少。那气味怎么辦?塑膠磚是否能克服气味的問題,這就語焉不詳了。將 指望放在把垃圾縮小成磚就是錯誤的一步,盡管廣告說:“用垃圾壓縮机來對抗污染,不費 吹灰之力,即可清除你一周的垃圾量。” 我們主要的義務就是不要把解決方案變成口號。; ──莫洛(Edward R.Murrow) 若你已購得此垃圾壓縮机,你可以一次只壓縮一种廢棄物,如一堆鋁罐,你就可以壓縮 成“鋁磚”而使之加入再生行列中。 沒有比看到人缺乏智慧,卻大談義理更令人气憤的了。 ──赫羅爾德(Don Herold) 通常廣告告訴我們,使用清洁劑是使東西更洁淨的方式,借由清洁劑,我們可以洗淨衣 服、盤子等,但很不幸地,它也污染了我們的環境。它們無法作生物分解,于是生產者另外 發明了“新配方”,添加酵素及磷酸鹽,于是又形成了新的污染問題。 我們生存在兩种對立的种族哲學的戰爭中,一种是學校和書本所教授的种族政策,而另 一种則是成功的种族政策。 ──薩默(w.G.Summer) 身為購物者的我們,不能只依賴廣告為唯一提供相關訊息的來源,我們必須獲得產品知 識及內含元素的常識并加以決策,還好,產品的標示及消費者報導部可幫助我們輕松選購不 具污染的產品.解決污染如慈善事業般,必須從家庭札根開始。 我對廣告的說辭感到迷感,它說:“為何不換個地方受騙,你一定可以信賴我們,讓我 們從事這項工作。” ──斯托什(Steve Strosser) ●包裝 美國人每年大約購買了七千万頓的包裝材料,平均每人使用將近六百六十磅的紙、塑 料、玻璃、金屬及其他包裝材料,而近百分之九十的包裝部遭棄置。 刻意浪費,導致痛苦的需求。 ──富勒(Thomas Fuller) 彼德購買入可以采取生態保護的積极方法,減低丟置包裝的數量,而相對地,不會降低 生活的水准。紙包裝就是极浪費天然資──源的包裝,若能在購物時隨身攜帶自己可多次使 用的購物袋,或像歐洲人所使用的輕巧网狀強韌袋子,便可達到生態保育的功能。 抵制無法處理与無法回收的瓶子,若要采取進一步行動、可与當地環保團体接触或寫信 給立法者要求全面禁用此類瓶子,如俄勒崗州、佛蒙特州、芬蘭及英屬哥倫比亞即已立法禁 用這种用之即棄的瓶子。 我能攻信政府并設法動員改變政府,這比我在莫斯科或哈瓦那能夠做得多。 ──阿林斯基(Saul Alinsky) 等到回收瓶子已蔚然成風,此時再規定瓶子的形狀大小以利回收,然后推廣至全世界。 有一件事比世界上任何軍隊還要強大有力,那就是“時机已到”這种念頭。 ──雨果(Victor Hugo) 生產商利用包裝戰術“攻擊”消費者。將盒中的瓶子,配以精美昂員的鎢裝,于是產生 价值感十足的錯覺,但常識告訴我們,再精美的外在包裝也無法改善內在物品的价值,試著 抵抗包裝者的至理名言:“包裝得金光閃閃,令人難以抗拒”這句話的魔力,加以抵制這些 過度包裝的產品,若你已購買或已接受它們,那么表達你的不同觀點給制造商,表明你或許 會退還這些不需要的包裝。 每個人的心中,均有一股動力驅使他做些事。 ──約翰遜(Samule Johnson) ●污染 有大量的毒楊如除草劑、含鉛汽油、清洁劑及工業廢棄物排放在環境中。若你用殺虫 劑,”最好确認周圍所施用的對象是植物,以免傷人傷畜。 雜草就是一种尚未被人發覺其优點的植物。 ──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 鉛污染的主要來源是汽油,為了減少污染,只好少開車。使用低含量或無鉛汽油及支持 “除鉛”立法。 一個國家沒有改革方法如同喪失其生存之道。 ──伯克(Edmund Burke) 當清洁劑中的磷酸鹽排入我們的湖泊、河流、溪流及海洋中時,它會刺激藻類的生長, 產生富氧化的現象,減低了水中的含氧量而產生有毒气体,使魚及水族生態遭受致命的傷 害。=善選清洁劑,盡量使用磷酸鹽低含量或無磷酸鹽的清洁劑。不再用酵素溶解的清洁 劑,它們含有三分之二的磷酸鹽。試著不要再用洗洁劑,而采用舊式的方法、用肥皂;如果 你所居住的區域有硬水,可加入硼砂或蘇打,衣服用這种方式洗滌比較不會刺激肌膚,儷且 也不需要纖維柔軟劑。 ●耐久 若每次選購用過即丟的產品,等于是在鼓勵制造商多生產這類型產品,如此會造成環境 沉重的負擔。美國人平均每年丟棄五百四十磅的紙張,這也難怪我們的森林逐漸消失。多使 用布制的餐中或毛巾,加上些許的洗滌肥皂,不僅容易清洁亦有環保概念,在我們一生中, 我們可以挽救多少的樹木。當我們購買耐久性高的產品,生產商便會努力提高產品的品質, 因此多買耐久性高和長期适用的衣服或產品,而不要追求時尚、曇花一現即消失的產品或衣 服。 ●利潤 傳統上,財務管理或理財投資的首要目的是使投資變成利潤。若一投資者不再對軍事工 業、污染者或种族歧視的組織施以財務支援,則他的內心一定會面臨善惡強烈的爭斗及掙 扎。近來,出現一种共同基金,可以使投資人帶著社會良心,例如,派克斯世界基金即避免 投資國防工業前一百名以內的五角大樓合約商;而德瑞福斯三世基金更對其所欲投資的公司 進行分析,項目包括環境、安全、公平机會及其他一般正常的投資標准,予以給分排名,做 為优先考慮的根据。 我們發覺沉默的一代,較關心安全而忽略正義,重視一致而輕視表現,強調模仿而不愿 創造。 ──沃森(Thomas.J.Watson) 彼德先鋒 早先來自歐洲的先鋒。在美國建立家園,期望在新的土地展開新的生活。土地大肆掠奪 的時代已過,所以現代的先鋒須在現有土地上發展新的生活”今日,我們更要有先鋒的精 神。先驅者須對現狀有精确的認識与了解。先鋒們首先會擴展其良知,來思考事務可能的狀 況,再后再用想象力及渴望成功的持質去創造成消除積弊要素。先鋒要不是開風气的發韌 者,就是上群探求新領域的組織成員。 人生即充滿行動与熱誠,人須冒著“在走一生”的危險,及時分享行動与熱誠的人生。 ──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喬治‧馬修 馬修身上几乎看不出“救世軍”的特色,他居住在佛羅里達西南部海岸,行動不便帶著 拐杖生活在他摯愛的地方-。這個區域滿布著紅樹林沼澤地,開墾者進駐此區大肆填土興建 旅館。 馬修幼時即在此區域垂釣嬉戲,并且希望能夠讓后代子孫在這保留區活動。 男孩的意愿就是風的意愿,年輕人的思想即是長遠的思想。 ──朗費羅(H.W.Longfellew) 馬修除擁有熱情外,亦有科學証据,以對抗開墾者。沼澤不僅可維持原始生態的運作, 也是許多墨西哥灣中國類繁育之所,而且紅樹林還可防止海岸線被侵蝕。 最快樂的人,就是能夠從大自然學會崇敬的心情。 ──愛默森(R.W.Emerson) 馬修曾是法律系學生的身份,使土地破坏者視他為可怕的時手。雖然他從未執業,但他 的确是一位土地法的專家。据他的調查指出,大部分海岸沼澤區都是海潮可及之地,因此應 屬于佛羅里達州人民及聯邦政府所有。他大部分獲胜的法律訴訟,都是根据有關海潮地不許 疏浚或填土的法律,其他則是基于美國擁有未測量之沿岸海島權利的條文而獲得胜訴。 一九七一年,馬修除了本地保育訴訟外,亦涉及外地的保育。如地听到前美國總統尼克 松住在畢士凱灣的別墅,基于安全理由,必須填土以擴大保護總統的安全區域時,他即宣稱 要訴諸法律途徑,有許多人加入他的行列,結果白宮方面不得不放棄這項計划。雖然也有人 攻訐他的訴求方法(大部分會攻訐其方法的原因是馬修的方法大有效了,但馬修仍然獲得胜 利与掌聲。馬修表示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堅守自己的信念,對違反土地法規的人,他會 說:“控告這混帳!” 任何年紀的人,只要有足夠的獨立性与勇气,并堅持自己的信念,就是一件恩賜。 ──英格索爾(Robert G.Ingersoll) 一九七二年,居住在加州的蓋瑞‧彼得森,決定休學以從事廢棄物及污染方面的工作, 地成立豪爾生態保護公司,專門收集舊紙、玻璃及金屬做再生循環之用。他設立收集中心以 供人們把報紙、盒子、袋子、瓶罐收集起來,并發覺以社會大眾公益為出發點的私人企業, 也可從中獲取相當的利潤。他的朋友比爾‧費拉爾認為,這項事業遠景看好,因此加入。 就象許多先驅者要付出努力一般,蓋瑞及比爾都必須忍受艱難、長時間工作及与泥塵灰 土相處在一起,但二人亦因此致富,而且打算以此好好發展事業。他們說:“盡管通貨膨脹 及從勞工所獲得的利潤減少,但我們仍會堅守我們的事業,”他們知道,收集中心的垃圾堆 得愈高,森林被砍伐得愈少,地球礦藏亦被開采得愈少。 用盡就代表永久消失了,你無法制造,也買不到。 ──泰格(Chief Buffalo Tiger) 蓋瑞和比爾也獲得了洛杉礬市長布德利、市民以及環保組織的強力支持,他們在市長的 授權下雇用殘疾及弱勢團体人士在資源回收中心作事,蓋瑞表示:“這是他們能夠胜任的工 作,我們感覺彼此都是受益者。”最近,二人還租賃多處地點來建立回收中心。 由于個人的犧牲与奉獻,才造就了個人的价值。 ──赫克斯利(Julian Huxley) ●狐狸 回溯一九六九年時,有一個人宣稱自己為“狐狸”,獨立隱密地与生態污染者抗衡。即 使在聯邦環境委員會作証時,亦用電話作証來隱蔽自己,這名伊利諾斯州凱恩郡的神秘人 物,誓言防止狐狸河被污染。他身披狐皮,在沉靜的夜晚,堵塞排放黑煙囪及違法排放污水 的出口。 在當時毫無有效阻止工業污染空气及水源的情況下,“狐狸”成為獨力對抗污染的斗 土。他知道他的方法無法有效解決污染問題,但或可由此使大眾覺醒,他說:“阻塞排水管 這件事其實与阻止某人虐待狗。或阻止某人勒緊女人致死的舉動差不多,沒有什么不道德的 感覺,我沒有在摧毀或破坏什么,只是在制止那些不道德而違法的行為。” 自由也會腐敗,絕對的自辦亦會絕對的腐敗。 ──希默爾法格(Gertrude Himmelfarg) 我們都有許多的机會參与這些前衛的先鋒大業。當地的圖書館或書店都提供了相關的訊 息,使你獲益并知道如何實際在家中從事保護工作,它包含了在花園中种植金盞花來驅除害 虫、記錄紙類產品的使用及禁用非生化可溶解清洁劑、以廢棄物創造裝飾美化的材料、騎自 行車、多走路少開汽車、減少汽油的消耗与空气污染。 懂得閱讀的人,必定具備擴大自己視野的力量,來增加其生存之道,使自己的生活充實 有趣、饒富意義。 ──赫克斯利(Aldous Huxley) 目前你就開發一种較好的方式來養育你的孩子,幫助他們培養對大自然的欣賞力与敏感 度,教導他們不要猜疑而須使用与容忍,并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世界做充分的准備。 掌握搖籃的手是推動世界的手。 ──德弗里斯(Peter De Vries) 如果每個人都能承諾信守,致力于保護工作。在購物時發揮我們的智慧、有先鋒者的努 力精神,開始改善環境,就能夠把正走向毀滅、濫用、消費的社會轉變為一個重視使用、再 生循環及保護的社會。 探求新世界猶時未晚。 ──坦尼森(Alfred Lord Tennyson) 第十一章 表現 所有保護空气、水及原始生活的計划,即是保護人類划。 ──尤德爾(Stewart Udall) 彼德贊助者 有上百個組織按照自己的方式,提供許多轉變策略,以下就是一些值得你關切的領域, 需要你的贊助。 ●保護 人類利用自然界以求生存,人類沒有尖牙利齒、蠻力、利爪、長角、護殼及毛發使自己 獲得溫飽,卻优于任何生物;人類制作武器、工具。織造衣物及運用其他動物的皮以保暖; 人類焚燒森林覓得耕地,打食鳥獸做為食物,若土地腐朽不堪,他就另尋他處;人類飼養家 畜牛羊,任其啃食草地直到為荒蕪之地,于是又逐水草而居,讓大自然去“撫育”荒蕪之 “傷痛”。 地球感傷痛,大地輕悲飲,自然難再复。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人類天生即不知如何保護環境,心中只有生存的意念,于是行為及環境都須配合生存的 目的。凡無法執行這种适應能力的個人或族群,均可能遭到滅絕的命運。” 不适者淘汰──适者生存且繁盛。然而這些話是誰說的呢?就是那些幸存下來的人。 ──克萊格霍思(Sarah N.Cleghorn) 地球人口稀少,土地眾多的現象一直持續了几百万年;但人口爆炸,工業革命接踵而 至。于是人類發明更多新的科技來從事更多的破坏。人類用炸藥、開路机、化學農業、除草 劑來破坏土地;人們屠殺動物、毒化地球、摧毀栖息之地。人類蹂躪自然,而不自覺地在破 坏供給人類生存所需的生命維系系統。 太陽、月亮、星星早已消失……它們落入人類獵捕之手。 ──艾利斯(Havelock Ellis) 再回首已太遲,我們把大地改變得太多,大自然無法按照其法則進行修复工作,我們的 生存關鍵維系于我們能否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負起責任,這是我們生存的技巧。我們必須學 習如何將全球環境轉變成世代永久栖居之所。如何自行創造人為的生態系統,使其与自然循 環相融合,這需要時間、智慧与努力來學習,但借著人類的科技与腦力可以完成理想。 每一時代均有其轉折點,會產生一种對世界新的鑒賞思考的方式。 ──布朗諾斯基(J.Bronowski) 雖然自然有其規律,使自然生態環境能自行運作,然而人造的生態系統并不是人類出于 感傷而衍生出的一种回歸自然的產物。大自然雖近乎樣樣美麗,但也有諸多弊害,如颶風、 龍卷風、地震、火山爆發、洪水、冰寒、酷熱、跳蚤、寄生虫、墳子、白蟻、毒蝎、肺結 核、癌症、梅毒、虐疾、鼠疫等,因此所謂人造生態系統,即在保護供給人類生命的系統, 以及維護自然美景。為達此目的,必須保護特定野生區域的動植物。轉變策略的目的,即是 希望我們能盡最大的努力做好保護工作,好讓我們生存的環境能轉化成人造的生態系統。 我們需重新擬定科技的新方向及消費形式,如此才能保護我們的環境。 ──雅各比(Neil H.Jacoby) ●人口 彼德星球可借由全面整合而在保護、消費者及市民保護与和平維持上獲得相當的進步。 然而,若是遭遇人口爆炸,一切努力的成果往往會付之一炬,換言之,人口暴漲會使我們處 于沒有明天、失去希望的未來。 我們都擔憂人口爆炸的問題,但我們卻不能在适當的時刻開始憂慮。 ──霍泊(A.Hoppe) 在羅馬帝國殞落時,世界總人口約有四億人;一六○○年以前有十億人;一九○○年以 前有二十億人;一九六○年有三十億人,而在公元二○○○年,約可增至六十億人。雖然糧 食亦有增加。但今日世界仍有半數人口處于飢荒,而且有近上百万人瀕臨餓死的邊緣。若因 些而認為食物就是最需關注的議題則是不正确的。因為若存有這种觀念。往往在乎的是在這 地球上有多少人可以溫泡糊口,而漠視了人類生命的本質;更甚者,若只拼命強調糧食生產 以供給人口足夠的食物,將導引我們挖盡地球的資源,嘗盡苦果,使有限資源永遠無法滿足 逐日暴增的人口需求。 太過擁擠導致暴動發生,這是不爭的事實。 ──惠勒(Harvey Wheeler) 美國小孩使用地球資源的量是非洲或印度孩子的二十五至五十倍,而我們居然還相信, 美國能使落后國家變成我們生活的方式,最荒謬的是,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均是仰賴發展中國 家所供給的資源。 一定有人會為荒謬不堪的事情辯解。 ──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 彼德寫作 文字總是比口惠更能改變人的理念与行為。雷切爾‧卡森女士(Rachel Carson)在其著 作《寂靜的春天》(Siknt Spring)即警告使用DDT及化學除草劑的危險,由于她的呼吁,終 于引起大眾的回響而群起抗議,使得政府官員不得不下令禁用這些有毒的化學物質;保 羅‧埃利希克(Paui Ehrlich)亦在其著作《人口炸彈》(The Populatin Bomb)一書中提 出若干令人印象深力)、駭人听聞的人口膨脹事實与后果,喚起人}1必須注意生育控制的 問題与措施;拉爾夫‧納德(Ralph Nader)在《危險無時不在》(Unsafe at Any Speed) 一書中亦喚起人們要注意汽車安全,進而要求改良汽車的安全性。 我相信基于事實而撰寫的文字,更能超脫自我,打動心弦。 ──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 書籍和評論在全面規划或對一复雜問題提出适當的解釋,有著無法估量的价值。若你欠 缺時間從事研究或寫作評論和書籍,你仍然是一位好“作者”,能夠推動正面的轉變策略。 研究工作就是省視別人所曾看到過的;思考別人從未思考過的東西。 ──珊‧捷爾吉(Albert Szent一Gyorgyi) 若我們的參議員或眾議員每天都收到充滿智慧的來信,要求對特定問題采取負責的行 動,那么我們的政治便會有實質的改進。為求效率,必須以簡洁有力的信函要求議員們即刻 采取行動,最有效的,就是只寫一頁,借此表達關切,然后要求議員提供資訊或提出見解。 文字充滿智慧還不行,還要看它有無道理: ──瑟伯(James Thurber) 寫抱怨信給造成污染、過度包裝以及生產用后隨丟產品公司的行號經理;同樣的,對表 現良好、負責的公司負責人也應寫信予以嘉勉和鼓勵;由于你的贊同已充分表現在你寫給報 社主編或私人的信函中。這使得行事端正的公司行號經理、商家或政治家對自己的所作所為 更有信心。 文字是我們調适生活情況的主要方法;控制文字愈好,我們适應力愈強。 ──埃文斯(Bergen Evans) 彼德主角 所謂彼德主角,就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他能夠持續地感召他人參 与,這种類型的人有點象彼德先鋒,但比先鋒們更具有領袖的气質与特色。 要尊敬一位對任何事物充耳不聞的領袖是一件困難的事。 ──博倫(James H.Boren) ●安德魯‧利普金斯 有人預言加州最美的休閑胜地之一圣伯納第諾國家森林,在二十五年內即會變成不毛之 地。煙霧彌漫逐日摧殘松林,為了不使此預言成真,十六歲的安德魯‧利普金斯(Andrew Lip 一kins)決定种植防煙霧的樹林。 安德魯生長在洛杉礬,唯有在夏天時才能到山區來。一九七○年,他從事樹林死亡原因 的研究,發現煙霧如何摧毀樹林,并且使綠樹減少光合作用,使得樹木無法利用水分及礦 物,獲取供給其基本生存的物質,當他看到逐日枯黃的綠葉時,感到憂心仲仲,同時也覺察 到有一种紅樹林、西洋杉与甜松林能在煙霧中幸存,而突然在心中興起一個推動計划。 一九七○年,他將他的想法付諸實踐。開始接近那些自我宣傳為“生態公司”的企業。 有一次他与公共關系官員交談,官員對他說:“我登上森林俯視,感覺還不算太坏”,有好 多人都有這种類似的感覺,安德魯茅塞頓開,他覺得這一切不全然都是損失,因為人們有這 种登高望遠、俯視森林的感受,可使安德魯開啟周圍人的心靈,并試圖使這些人受到他的影 響,与他并肩奮斗。 一九七一年,在安德魯最后一年的高中生涯里,他參与了一項拍攝瀕臨滅亡樹林情況的 影片計划,并且將此拍攝的成果在當地教育電視台中播映。 一九七二年,安德魯寫信給達森公司,介紹其“植樹A計划”的活動,試圖游說公司支 持這項計划。在當時繁瑣的國務院處理流程与政策下,外國公司是不能介入當地國的國內事 務,于是安德魯的計划被迫取消,安德魯此時亦了解到公司結构与政府之間,所謂“官僚体 制的死森林是無法讓樹木成長的”。 一九七三年,安德魯得知加州森林管理局有二万株樹苗,但卻苦無預算將其移植栽种, 若四月以前沒有出售,則樹苗只有全數掩埋銷毀。安德魯詢問是否可以不用銷毀,讓他來栽 培這些幼苗,但結果是法令規定無權分送州財產。若安德魯無法在限期內籌得六百美元,那 么這些幼苗即將遭掩埋處理的命運。一天,安德魯被告知已有一万二千株幼苗已被銷毀,這 頂消息在《洛杉磯時報》專欄中被披露并做更深入的追蹤報導之后,有無數關切的電話打進 來,責難官員之聲不絕于耳,在這些壓力下,安德魯免費獲得了八千株幼苗! 這事件顯示安德魯的組織与領導才能,同樣地,也顯示出有許多人熱心公益,愿意及時 伸出援手支援。安德魯隨后在大學主修環境研究,并且維持這些幼苗在休眠狀態,以便寄存 在志愿義工的冰箱及冰庫之中,直到他能為這些幼苗進行栽植行動為止。之后,他又自牛奶 及容器制造商獲得了八千個瓦楞箱子,其大學朋友及童子軍團均協助他將這些幼苗植入箱子 里,在箱子中幼苗被灌溉澆水撫育直到暑假來臨,企業界又捐獻提供栽种的運輸机具与工 具。安德魯与義工們,成群挖掘上坑以利幼苗移植,并且在整個夏天持續呵護澆水,十九歲 的安德魯克服逆境与管僚的冷漠習性,栽种了八千株可防煙霧的樹苗。 一九七四及一九七五年,安德魯仍持續不斷地從事這項工作,為下一代們种植養護森林。 十九歲時,每一件事都是可行的,而且明天會更好。 ──畢曉普(Jim Bishop) ●雷夫‧奈德 奈德在一九六四年出版了《危險無時不在》一書,探討汽車的安全性而聲名大噪。几年 來,他致力于防制污染、除草劑、美國印第安人問題、龜肉工厂的衛生條件、醫學使用的x 光放射線、不安全管線以及諸多攸關消費者權益的議題等等。 奈德的父母自幼啟發誘導他追求理想的決心与熱情,日后這种精神一直探深影響著他, 帶領工作忱伴們共同追求真理,他曾說:“我把社會之所需置于我個人抱負之上”。借其言 行,他說服許多人共同努力奮斗。他每日工作十八到二十個小時,每周六天。他沒有電視及 汽車,住在華盛頓特區每月九十美元租金的公寓中。他的個人生活雖乏善可陳,但為公眾服 務的成就卻相當非凡。他阻止通用汽車(Generai MotorLs)生產一种事故發生頻繁的車 种,并且相當具有影響力;他并致力于醫療放射線安全控制法案的通過、衛生安全肉類法 案、國家天然气管線安全法及其攸關消費者的相關法案等,在當時,奈德贏得了相當程度的 信譽与大眾的信賴。其成功因素之一,在于奈德充分地搜積相關資訊,以致其所主張的論點 甚少謬誤;國會議員、市井小民及企業界對奈德所揭露的弊端非常注意,并對消費者權益即 刻采取保護行動。奈德使社會普遍產生一种消費者保護主義的風潮。 你不會因狐狸在雞察有許多經驗而委托狐狸看顧雞群。 ──杜魯門(Harrv S.Truman) ●魯森希瑟博士 只要魯森希瑟(Loutzenhiser)博士決意作某一件事,他就一定傾全力去完成。他決定 每一周未去撿拾圣伯納第諾公園中可回收的廢棄物,在此同時,他也細心留意到空气污染的 問題,他動用所有義工,駕駛無廢气排放的車輛來收集報紙、鋁罐、玻璃及金屬等廢棄物。 博士曾提及他“駕駛”著四馬力-的車輛時,這是令人訝异而不可思議的,但卻千真万确, 因為他确實是駕著由四匹馬拖曳的古典比利時式馬車。 博士的“周六工作”雖無任何酬勞,而且還因支付許多而近于破產,但這种种現象并未 使他气餒,反而愈加精神煥發。他也深信駕駛馬車而不用汽車來撿拾廢棄物是有其急迫性和 必要性。反對他作為的人,提出攻擊說馬儿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然而博士早已事先解 決這一問題,當他進行午周六任務”時,還隨身攜帶了刷子和水桶,有了這些裝備來善后, 即使是增至四馬車、十六只馬車也不會遭人議論。博士或許無法獲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 确實因此而“清洁溜溜”,兩袖清風。 若把投入制造汽車的心力与智力,轉而投注在馬的養育上,或許我們現在會過得更好。 ──古爾德(Joe Gould) ●保羅‧索格林 一九七三年,二十七歲的保羅‧索格林(Paui Soglin)在威士康辛州麥迪遜市市長選 舉中,擊敗保守派的戴克而當選市長。保羅在威州州立大學讀書時,就已是非常活躍的反戰 份子,自研究所畢業后,他投入市議員選舉,尤其是第八區皆是學生選民,因而當選市議員 后,其潛心問政研究運輸、住宅、區域与下水道的規划設施。 一九七三年,保羅以獨立人士競選市長,并且獲得百分之五十二的選民支持;在保羅就 任市長的慶祝會中,或許支持他的學生選民會有點失望,因他當眾解下外衣,露出T恤,T 恤上印著“在未來的二年任期內,要將快樂的男人与女人齊心努力,相聚在這個城市之中”。 在其第一任任期中,保羅确實讓麥迪遜市進步很多,雖然他偶而略顯輕浮,但仍能干一 九七五年獲得連任。保羅針對城市的問題研擬諸多方案,因此獲得市民相當的支持。激進派 份子攻汗保羅施政改革過于遲緩;而保守派份子,尤其是掌控城市的商界人士卻批評保羅的 改革及施政太過于匆促。保羅雖夾雜在激進与保守派之間,但仍能力求平衡,因此使其理念 能夠有效落實。 保羅有效改善大眾運輸系統,使乘客搭載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七,他引用比以往更多的婦 女及少數民族加入政府部門工作,嚴格要求監督住房与興建流程,并成立基金貸款支助興建 房屋計划,雖然這些未必都顯示其施政有可觀的成就,但至少顯示出彼德主角們在政治上, 就其問題而圖謀解決方案,這种作為,比“侍候”某些特定的政治團体,更能獲得市民的支 持与認同。 自由派份子習慣在保守份子前成為激進派,在激進派份予前成為反革命,而在所有游說 活動份子前成為破坏者。 ──艾斯莫瑞(Harry S.Ashmore) ●丹尼斯‧馬歇爾 由于丹尼斯‧馬歇爾(Denis Marshall)奮戰的精神及日漸覺醒的人民影響力,使住在 英屬哥倫比亞美麗的沙蒙鎮居民,投注在一場戰爭──瓶罐之戰中。當地的瓶罐公司想將以 往可拿瓶罐以兌換押金的制度廢除,改之以用完則丟的容器,對這項舉動,丹尼斯不遺余力 地撰文攻擊,他利用卡通、文章及小品故事喚起人民抗爭的意志,鎮民會議因而舉行,使得 有更多的鎮民介入此一事件。例如喬巴倫(Joe Buresh)是一家保齡球館的經營者,他冒著 財務危机率先拒用并停止批貨給這類容器的任何飲料。黛安娜。鄧布魯斯基(Kiana Dombroski)是當地學校教師,亦贊同丹尼斯的觀點,并大力促使當地政府支持這項反制活 動,于是丹尼斯的反制活動便傳播開來。超市經理迫于消費大眾的壓力,而不得不繼續實行 兌換瓶罐押金制,鎮民都加入抵制活動,因為他們知道若不如此堅持,沙蒙鎮极可能會變成 廢棄物的“大本營”。 由于有抵制的行動才使得今日在英屬哥倫比亞的全部省境,都立法判定不能使用不可回 收的瓶罐飲料。 他使正義顯現。 ──博恩(James Bone) ●約翰‧加德納 “美國不是一個墨守成規、守成不變的國家。”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說。他 是“公眾事務”組織的創立者与現任主席,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人民壓力團体領導者,致力 于改革、創新、守成等目標上,進而促使政府更加有效率、肯負責。他曾在華盛頓擔任健 康、教育、福利部部長達五年之久,并擔任都市整合計划的主席,他深信人民唯有透過組織 与啟蒙的方式、才能使政府革新以脫离困境。他的名言是:“唯有全民齊心服務奉獻,生命 才會有意義。” “公眾事務組織”有別于一般民間特定的企業,它代表全民的利益。它矯正政府組織的 施政,其活動資金來自一般大眾納稅人,并就特定攸關民生的議題,動員工業与相關的利益 團体。加德納創立此一組織的目的,即在于他相信,因為全民參与度不夠,而使得政府腐 化,政策偏离公眾利益,因此現在及時注意猶為時未晚。“公眾事務”曾從事軍事費用、環 境問題、國會資深制度、利益沖突、選舉花費以及許多有關政府事務領域方面的調查研究。 加德納說:“當一個人花費超過二百万美元的經費在總統及國會議員選舉上,事實上,就是 在出售美國政府,”借由“公眾事務”的活動,全民意志得以伸張,它不是第三政党,而是 屬于第三勢力,基于團結眾人為首要的考慮,而非分化眾人為目的。加德納視其工作為一种 “在絕境假象的掩飾下,事實上卻是處處充滿生机”。他說:“有人曾嘲諷,一個人是不能 成就什么東西的,我不能苟同,它應該改成這种論調:一個人可造就任何事務。”事實顯 示,加德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証明。 你將發覺在城市或公園都沒有因委員會而設立的紀念碑。 ──帕斯捷爾納克(Victoria Pasternack) 第十二章 展望 我們應停止談論美國夢,而開始傾听美國人自己的夢想。 ──艾斯克州長(Governor Reuben Askew) “彼德計划”最終還是會与政治流程產生關系。有前瞻的未來系于政治系統的轉變。 人家告訴我,我現在正通往地獄之途,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圓頂地獄竟在一英里之處。 ──林肯(Abraham Lincoin) 彼德民意 政治候選人,很有可能因其模糊不明的競選承諾而贏得選戰的胜利。選民時常發覺,當 初競選者所開出的承諾和當選后所作的施政,并非他們所想要的,而造成這种原因的就是當 初支持候選人的財務支援者,在他當選后,拿自己的施政与國家實際需要相比,這些財務投 資者顯然有較大的影響力。 我一向依照党的指示來投票,根本沒有主見。 ──吉爾伯特(William S.Gilbert) “想要以政治手段來解決長久存在的問題所遭遇的另一窘境,就是在競選的党綱或政見 中從來沒有針對問題提出廣泛的、特定的一套方案,選民鮮少能自政見中一窺未來遠景的机 會,反之所獲得的只不過是大約三十秒的選舉廣告,陳述候選人是多么地愛國家,以及他所 具備解決万般困難的能力,甚而不忘嘲諷對手的無能。但一旦當選,他的所作所為卻令選民 大吃一惊,不是聰慧,就是愚蠢,再不然就是貪污腐敗。 因美國選民的奇差記憶而使得政客得以從容就任。 ──羅吉斯(Wili Rogers) 凡政客巧言令色,或愚弄大眾,都可以獲得媒体的青睞;貪污政客從不愿露貪婪本質, 直到大禍已鑄成,危害到整個政治体系;正直的政治家能力保政治体系運作的公正,或許也 有魁力使之連任,即使如此,政治家仍然缺乏全盤的計划使問題獲得解決,而這些問題都會 使我們瀕于危險的邊緣。 与其選一個狡猾懦弱的政客,倒不如選一個誠實又有智慧的政治家。若你憂心未來,最 好是選一位聰明、誠實而具全方位思考計划的人,來解決我們憂慮的心結与層層相扣的難 題。駝鳥心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措施,盡管其居心良善,仍不能輕易取得我們的諒 解,因為這些措施終將讓我們遍嘗苦果。 沒有比“官大學問大”這一邪說更糟糕的了。 ──可克頓(Lord Acton) 你如何挑選出心月中理想的候選人?在任何一次選舉,不論是中央或地方的選舉,你必 須堅持選出能夠塑造美好未來,對問題提出具体而全盤性計划的候選人。看他究竟要如何實 踐自己的競選諾言,履行改善計划。甚至堅持他必須將他的承諾訴諸文字,公諸于世,誓約 可訂定如下:若是當選的話── 我會持續支持洁淨空气、水与其他有關環保議題的立法。我將支持“污染者付費”法 案;我將提出一套無污染、能源可轉換的發展計划,并使全國電力供應無匱乏之虞。我將在 國防計划中核拔預算,贊助和平的研究与世界法律秩序的維護。 你要使候選人深信,你和其他有同樣想法的選民,無法容忍便佞權宜的政治手法,你們 更誓言強烈支持任何一位候選人,只要在他的全方位計划中有諸多未來學者、生態學家、系 統互動專家參与其中。 我們政治体制的基礎,就是人民有權制定和改變政府的架构与規模。 ──華盛頓(George Washirfiton) 利用納稅人的錢,以公路基金之名課稅,卻無法建立一套完整的運輸系統,反而立了許 多雜亂無關的法案,你應該對這种荒謬情況表達不滿。告訴你的候選人,你再也不會讓你納 稅的錢去支持農業部的煙革補貼政策,而另一方面又支持健康、教育与社福部的反煙害活動。 你想要的是常識、理性与有擔當的政府。 彼德政治家 許多人對未來感到悲觀,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持續地在合理化我們荒謬的行為, 并且增加我們的難題。這种眾人悲觀主義造成的自我輕蔑的文化,正是蘊育自我仇恨的溫床。 這种悲觀加上自我輕蔑的綜合体,使人的勇气蕩然無存,只剩下恐懼、罪惡及無用論的 逃避感。從新聞評論員口中所述及的“所有政客都是不誠實”的論點便是悲觀主義的表白; 在教室中,教師鼓勵學生多加批評判斷,卻對學生們所提的解決方案大加椰揄嘲弄;選民們 相信誰當選都一樣,天下烏鴉一般黑;享樂主義的民眾倡議犧牲明日以求今日,追尋短暫快 樂,人生苦短等觀念,這些都是悲觀主義表達的方式。 犬儒主義及大徹大悟,都會使我們自我毀滅,其威力与炸藥不相上下。 ──克拉克(Kenneth Clark) 悲觀主義使人与理智對抗,而政客中若出現天真。的樂觀主義者,無异是救星出現。也 正因滿布悲觀气息,使得這种環境成為培育獨裁者的溫床;即使是在民主國度中,悲觀主義 者對政治領袖的要求,也不過是盼他如父親般,時時提供安撫的口號以及簡單的解決方案。 若久缺可信度,則一定上當受騙。 ──克洛普頓(Ricliard Clopton) 悲觀主義者無法自能力強、教育高、慎思明辯者中挑選一餃餃者為領袖,因為悲觀主義 如一把雙頭利刃,受教育且智慧高的人民衍生出一种輕蔑常人的態度,而愿成為眾人領袖的 社會精英人數卻又不斷下降,原因就是一旦有充滿熱誠、教育程度高、慎思明辨又充滿智慧 的人想獻身為民服務時,他的強烈動机立刻被一大群悲觀主義者質疑。 惡劣的官員因好市民不投票而當選。 ──納瑟(George Jean Nathpn) 政府領袖的首要作用就是使希望永久長存,但卻不是依賴虛假的承諾或簡單的口號獲 得。若你們深信以理智換殘暴、正義可以戰胜不平等、啟迪民智免受無知之害、有堅信不疑 的沖動,足以強過普遍蔓延的絕望喪志气息,或許彼德政治家這角色,正亟需你來扮演。 人最悲哀的事,莫過于醒來發覺自己已滿頭白發、滿臉皺紋,而自覺這么多年來并未盡 其所能以求有成。 ──伯羅斯(V.w.Burrows) 彼德堅持 實施彼德計划,還必須具備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堅持。要政治及社會上有真正的進 步,必須靠誠實溝通為基石;否則,社會將變成詐騙的戰場,或是一個真理的棄置場,我們 必須堅持真理,要求誠實,要求各机關部門,特別是政治家們一定要做到。 政客們与三教九流交往,一齊同享大餅。 ──蓋茨特斯(w.L.E.Gates) 堅持地去影響政客們的活動,首先你必須使他信守選前的諾言,迫他采取行動,不斷寫 信、電報、電話、社論等,并且只要他有任何進步便投書報社,昭告天下。政治家和社會中 其他成員一樣,對大眾的肯定相當敏感,若選民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對他的積极作為与彼 德星球所采的轉換略有所肯定,那他一定愿決心繼續朝此方向努力。 我們的國家──行得正時,則持續地運作,行不正時,矯之以正。 ──舒爾茨(Cari Schurz) 就目前我們所知,地球是唯一适合我們人類居住的星球。若地球是無限大,資源就無限 地供給我們擴張經濟能力,但這都不可能。我們的求生之道即在于重新塑造社會,使之能与 自然生態的事實相契合。科學研究只告訴我們面臨此一危机的嚴重性。然而,唯有持續堅持 從事社會改造及政治行動,方能解決危机。 世上最有力的原動力,就是善意又精力充沛的人,心中明洁的意念。 ──湯姆生(J.Arthur Thomson) 后記 唯有理念高尚方能健全完美。 ──凡尼格特(Kart Vonnegut Jr.) 居住在地球,我与其他居住者一樣,在此成長并且過著“美好的生活”,換言之,我能 夠抽空思考与撰寫有關未來之事。 我的生活逐口惡化,我的健康、快樂与生存也受到威脅。全球的居民只能這樣活下去。 許多人正在挨餓。人口過度增長与地球資源的濫采部危及我們的生存。 客觀地經歷死亡卻還能臨危不亂,是不可能的。 ──伍迪‧艾倫(Woody A11en)盡管今日人類所面臨的難題是如此龐雜,但“彼德計 划”并不是提供你一個机會去緬怀過去美好的時光(至少對某些人而言是段美好之時光), 過去已難追憶,逝者已矣,唯有突破現狀,邁入一更新、更進步的文明才是“救世之道”。 任何想回复從前的策略,都是不切實際的,最終還是會使危机更形惡化。任何促使舊有工業 經濟回复均衡發展的努力部將失敗。我們對進步的概念必須重新加以定義。提高國民生產總 值,增加消費已不是所謂的進步,過度利用与濫采有限資源、經濟持續擴張──愈大的汽 車、愈多的公路及更多的落伍產品。甚至更多富裕后所棄置的物品堆積在山谷──這些情形 部必須予以徹底矯治。 經濟力量不會減緩破坏的程度,反倒加速破坏。 ──瓦特(Kenneth E.F.Watt) 种基于資源再生的健全經濟成就,才是一种進步。借改善生活品質一如提高榆悅、愛、 知識、技術、人類潛能、服務業的創新,來保護我們唯一的地球──是今日我們求進步必須 面臨的挑戰,這才是沒有极限的“增長”;換句話說,若我們們食古不化,保留:日日過時 的“增長”概念。那無异在短期內自尋死路。 我們部在對抗那難以操縱的机會。 “彼德計划”不試圖描述這种轉變策略,它能將摧毀性的經濟,變換成基于善意或具理 智基礎的社會。一個發展完全策略,需要大眾的參与方能奏效。有些轉變策略或因個人的參 与油然而生;而有些則是來自于人工生態營造系統的技術專家。 每一動物都會留下自己的遺跡骸骨,唯人類留下其所創造的事物。 ──布羅納斯基(J.Bronowski) “彼德計划”不包括未來有可能發展并具影響力的科技,而只是提出目前我們所通曉的 知識。向前看并預知未來總是最吸引人的事情。 使人類嘗試預測或計划未來的最大動力,在于我們有各式新穎的工具組合,以及我們逐 漸警覺到任何科技或社會的變革,都會像浪潮般影響到環環相扣、息息相關的社會各部門。 ──馬登(Ward Madden) 若我們只是針對和平、保護、人口及動力能源等問題發展專案計划,那我們就會疏忽了 在規划一項長久解決方案時,其連貫而全盤考慮的本質。我們遭遇的難題不是人口、土質污 染、水源、空气或能源等問題,這些只是環境顯露的病兆,其病因在于所謂“增長”、“進 步”的虛假觀念,驅使我們產生的因應行為。換言之,就是因為了這些觀念,才能使人類行 為有所偏差,而造成諸多環境病症。 污染問題与其他類似的環境議題一樣,都只是征兆,較嚴重的是深植于社會中的病態, 兩者相比,前者還算緩和。 ──金(Alexander King) 有証据顯示,我們可利用再生系統,使自然界生生不息,進而具備解決困境的能力,和 地球建立新的關系。我們不是已消滅或控制了危害人類的傳染性疾病嗎?有了一九五六年的 洁淨空气法,法律明文禁燒生煤,使得倫敦在冬季時能享受比以往多二倍的陽光照射。禁用 DDT藥劑,使珍貴鳥類重現,我們目睹了環境重生,恢复生机的請多現象。我們擁有許多有 專業知識的生態保護專家、未來學者、科學家、工程師,協助我們作出正确的抉擇。 因此,問題症結不在“我們能嗎?”,而是“我們愿意嗎?” 科學或許可以找到方法將所有邪惡事物造成的損害予以彌補;但科學對人類漠不關心、 事不關已的這种態度卻是束手無策的。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科技的發展已到達了一個瓶頸,它創造出的許多事物,不是我們不想要的,就是一些我 們無法与之相容的產物。現今的科技發展如同隨處亂竄的火箭,終將自我摧毀,除非我們對 導航系統重新修正。 雖然威脅環保的本質是如此的邪惡,但是一种与生俱來的慣性,讓我們生存的系統在災 難臨頭時,自.然產生警覺而采取有效的行動。 ──基茨米勒(Michaei Kitzmiller) 只要我們一天不自發地去實行轉變策略,我們便离未日愈來愈近。我們何時才要准備開 始行動呢?是等到下一災難臨頭之時呢?還是要等到大勢已去時,連我也無法回答這個問 題。下一步該怎么做,決定在你。 在求生的抗爭中,只有求胜一途。 ──米查姆(Merle L.Meacham) 身為未來學學者,我對核武器擴散、國際局勢緊張、全球污染及种种當代令人絕望的議 題,仍表示樂觀,因為我深信人類有理解事實的獨特能力。每一种生命体均有其專長,唯有 人腦擁有思索概念与原理的能力,也因此我們會在未來獲得幫助。許多問題往往源自于我們 過度依賴某些議題的限定意義,出而無法通盤思考。不論科技如何昌明,若無全方位思考、 一切均屬膚淺不深入。 今天所謂的專家,就是單向思考的人。 ──包洛格(Endre Balogh) “彼德計划”不是彼德天堂的藍圖,一個烏托邦世界与真實世界有所距离。對大多數人 而言,“烏托邦”就是“不可能完成”的意思;然而“彼德計划”是一种可能完成的過程或 生活方式,而非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對完美的人類而言,它雖非絕對完美,但它要求我們必 須發展一套轉變策略,此策略以新的規則与前提為基礎,注重長期效果,以邁向另一層次的 文明。 我們這一時代的特色似乎就是注重手段与方法,而對所欲達成的目標反倒模糊不清。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熾天使書城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