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回憶錄   第七章 挑戰與反應(1935)


  幾年來希特勒一直偷偷地進行地下活動,進行秘密的或掩蔽的準備,現在這一
準備時期結束了。希特勒終於感到自己已經足夠強大,可以提出公開挑戰了。1935
年3月9日,德國正式宣佈成立德國空軍,又於16日宣佈陸軍從此將以國民義務兵役
制為基礎;不久又頒布各項法令以實現這些決定,其實他們早就開始實際行動了。
法國政府對行將發生的一切都有詳細階情報,因此也在同一天比德國早幾個小時宣
布把兵役延長為兩年。德國的行動是對國際聯盟所基的凡爾賽和約的一種公開的、
正式的冒犯。此前,德國偷偷地以某種借口或巧設名目來破壞條約,而當時各戰勝
國卻因為一味沉迷於和平主義,同時又忙於國內政治,很容易避開宣佈德國破壞或
違背和約的責任。但是,現在這個問題卻來得這麼直接、這麼兇猛。幾乎在同一天,
埃塞俄比亞政府向國際聯盟呼吁,抗議意大利對它提出的威脅性要求。在這種背景
下,約翰·西蒙爵士和掌空大臣艾登卻於3月20日應希特勒的邀請訪問柏林,法國政
府認為這是不合時宜之舉。法國現在所面臨的已不是1年前麥克唐納先生所竭力要求
他們全心全意實行裁軍的問題,而是把義務兵役期由1年延長為兩年的問題。在當時
主流輿論的狀況下,這實在是一項艱巨任務。不僅共產黨投反對票,社會黨也投反
對票。萊昂·勃魯姆先生說「法國工人將奮起抵抗希特勒的侵略」的時候,多列士
在其親蘇黨羽的掌聲中答覆道:「我們絕不容許工人階級被拖進所謂的保衛民主反
對法西斯主義的戰爭中。」
  美國除了希望歐洲人都過得好之外,不再過問歐洲的一切事務,並堅信從此與
歐洲不再有任何瓜葛了。但是,法國、英國,當然還有意大利,儘管彼此之間意見
不一,卻都感到有必要對希特勒這種公然違背條約的行為進行指責。於是,在國際
聯盟的主持下,上次大戰中幾個主要協約國在斯特雷扎召開了一次會議,把這些問
題提到會議上進行討論。
  當時大家一致認為,德國公然破壞犧牲了上百萬人才得以簽訂的莊嚴和約,這
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但英國代表一開始就明確表示,縱使和約遭到破壞,他們也不
會考慮制裁的可能性。這自然使得會議只限於紙上談兵。最後,會議一致通過了一
項議案,大意是單方面破壞和約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提請國際聯盟理事會公佈已
暴露出來的情況。會議的第二天下午,墨索裡尼極力支持這一行動,公開申明反對
侵略他國的行為。最後的宣言如下:
    三國政策的目的是在國際聯盟的框架內集體維護和平;三國一致同意
  采取各種可行辦法,反對危及歐洲和平的單方違背和約的行為,並將為這
  一目的而采取真誠密切的共同行動。
  意大利獨裁者在演說中強調了「歐洲和平」這幾個字,在說完「歐洲」一詞之
後又有意停頓了一下,停頓姿勢特別引人注目。他如此強調歐洲立刻引起了英國外
交代表的注意。他們豎起耳朵聽,明白了墨索裡尼的用意:他一方面願意和法英兩
國合作,共同阻止德國重整軍備,另一方面又為其日後可能征伐非洲的阿比西尼亞
留有余地。要不要將這一點在會議上提出來呢?那天晚上,英國外交官員對此進行
了討論。每個人都非常希望在德國問題上取得墨索裡尼的支持,因此認為不宜在這
個時候對他提出不得侵犯阿比西尼亞的警告,因為這樣做顯然會使他惱火。所以,
這個問題就沒有提出來,在無人過問的情況下放過了。而墨索裡尼卻認為協約國已
默認了他的聲明,讓他自行處理阿比西尼亞問題。從某種意義上看,他有理由這樣
認為。法國在這個問題上保持緘默,會議就此結束。
  後來,國際聯盟理事會於4月15日一17日之間對所傳德國下令實行普遍義務兵役
制這一違反凡爾賽和約的行為進行審查。派代表參與的國家有:阿根廷共和國、澳
大利亞、英國、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法國、意大利、墨西哥、波蘭、葡萄
牙、西班牙、土耳其和蘇俄,所有這些國家都投票贊成不得以「單方面」行動破壞
和約這一原則,並將這個問題提交國際聯盟大會討論。與此同時,瑞典、挪威、丹
麥這三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的外交大臣由於深切關注波羅的海的海軍均勢,也
碰頭開會,對這一原則一致表示支持。總共有19個國家提出正式抗議,但直到最後
關頭,竟然沒有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考慮到準備使用武力,因而他們的投票決定只
能是空口白話,毫無價值。

           *  *  *  *  *
  賴伐爾原本無意以巴爾圖那種堅定的精神與蘇俄接近,但法國對此卻有迫切需
要。在關心法國前途的人看來,尤其重要的是必須取得全國對兩年兵役制的一致支
持,這項決定在3月份才僅以微弱的多數通過。只有蘇俄政府才能左右那部分對其效
忠的能起重要作用的法國人。此外,法國人普遍希望恢復1895年的同盟或類似的同
盟。1935年5月2日,法國政府簽署了法蘇條約。這份含糊其辭的文件保證5年內其中
一國遇到侵略時,另一國必須相助。
  為了在法國政治舞台上取得實質性成果,賴伐爾前往莫斯科進行為期三日的訪
問,受到了斯大林的歡迎。他們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其中有一些從未公佈的細節,
不妨在這裡說一下。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當然急於知道法國軍隊在西線的實力:到底
有多少個師?服役期多長?在對這方面進行探討之後,賴伐爾問道:「你們在俄國
為什麼不能設法支持宗教和天主教呢?那將對我與教皇之間關係有很大幫助。」斯
大林說:「哦,教皇!他有幾個師?」至於賴伐爾如何回答,我不得而知;但他很
可能提到了閱兵式中不經常露面的幾個軍團。賴伐爾從沒打算使法國承擔特定的義
務,而這卻是蘇俄的一貫要求。儘管如此,賴伐爾仍然使斯大林於5月15日發表公開
聲明,對法國為了保持兵力以保證國家安全所執行的國防政策表示贊成。法國共產
黨得到達個指示之後立即轉過頭來,大力支持國防計劃和兩年兵役制。法蘇條約作
為保證歐洲安全的一個因素,卻沒有規定任何一方在德國發動侵略時所應盡的具體
義務,因此其效力極其有限。法國並沒有同蘇俄結成真正的同盟。而且,這位法國
外交部長在歸途中曾在克拉科夫停留,參加畢蘇斯基元帥ヾ的葬禮。在那裡他與戈
林會面並進行了熱情友好的會談;賴伐爾對蘇俄表示不信任和厭惡,這一切很快通
過德國的渠道及時轉告了莫斯科。
  ヾ畢蘇斯基(1867一1935),曾任波蘭共和國元首、總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統
率「波蘭軍團」對俄國作戰。

           *  *  *  *  *
  麥克唐納先生的身體健康和工作能力每況愈下,現在他已無法繼續擔任首相的
職務了。他從來沒有受到保守黨的歡迎。他在政治上和戰爭中的言行以及他曾對社
會主義的信仰使保守黨長期以來對他抱有成見,只是在後來的幾年裡出於憐憫才略
見緩和。而工黨最痛恨的人又非他莫屬,他們顯然更有痛恨他的理由,儘管工黨基
本上是由他建立起來的,但他卻於1931年與工黨分裂,使工黨一蹶不振。在工黨看
來,他的行為是背叛。在其政府裡偌大的多數黨中,他只有7個工黨追隨者。他竭盡
努力,致力於推行裁軍政策,到頭來卻是極大的失敗。大選為期不遠,但他在大選
中卻不可能起多少作用了。在這種情況下,6月7日他和鮑德溫互調職務,鮑德溫先
生第三次出任首相,這並不出乎意料。外交大臣一職也易主換人。塞繆爾·霍爾爵
士在印度事務部兢兢業業,使政府通過了印度法案,因而名聲大噪。如今他要被調
到更為現實的重要職位上去工作了。過去一段時間裡,外交大臣約翰·西蒙爵士因
其外交政策而遭到與政府有密切聯繫的有勢力的保守黨人的猛烈抨擊,現在被調往
他十分熟悉的內政部,外交大臣一職則由塞繆爾·霍爾爵士接任。
  與此同時,鮑德溫先生采用了一種新奇的權宜之計。他任命艾登先生為國際聯
盟事務大臣。艾登近十年來幾乎全身心地致力於外事研究。18歲那一年,正在伊登
公學讀書的艾登應徵入伍,參加了世界大戰,在第六十步兵團服役4年,表現優秀,
其間參加過許多極其慘烈的戰鬥,最後升為少校旅長。他將在外交部辦公,其地位
與外交大臣相當,並享有審閱文件和使用部員的權利。毫無疑問,鮑德溫此舉的目
的是想通過表示他非常重視國際聯盟以及我國在日內瓦的事務以博得擁護國際聯盟
的強大輿論潮流的支持。大約1個月後,我抓住機會評論了「設立兩個地位相當的外
交大臣的新計劃」,提請注意這個計劃的明顯缺陷。
  就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辦了一件極其驚人的大事。這件事的起因至少有一
部分來自海軍部。讓軍人玩政治始終是很危險的。他們一玩政治就進入了與他們所
習慣的價值觀念完全不同的新領域。當然,海軍是遵循海軍大臣和內閣的意向(甚至
指示)來搞政治的,因為只有他們才能承擔起這個責任。但是,海軍部對此也有強烈
的支持意向。英德兩國海軍部之間早就開始就兩國海軍比例進行談判。根據凡爾賽
和約的規定,德國只能建造6艘10000噸級以下的裝甲艦和6艘6000噸級以下的輕型巡
洋艦。英國海軍部最近發現德國正在建造的兩艘最新袖珍戰列艦,即「沙恩霍斯特
號」和「格奈森諾號」,其噸位都遠遠超過了和約所准許的限度,其規格也完全不
同。事實上,這兩艘袖珍艦是26000噸級的輕型戰列巡洋艦,或者是最高級的商業驅
逐艦,後來在二戰中起了重要作用。
  這種肆元忌憚的、欺詐性的破壞和約行為至少在兩年前(1933年)就有了周密的
計劃並開始付諸行動。英國海軍部面對這種事實竟然還認為有必要簽訂英德海軍協
定。英國政府居然沒有與其盟國法國商量,也沒有通知國際聯盟,就與德國簽訂了
這個協定。英國政府一方面向國際聯盟呼吁,抗議希特勒破壞和約軍事條款,並要
求其成員國對此支持,同時他們卻暗中偷偷地與德國進行協商,簽訂協定,把同一
和約中的海軍條款拋到了九霄雲外。
  這一協定的要點是,德國海軍不得超過英國海軍的1/3。當海軍部想起第一次
世界大戰前我國曾滿足於16:10的兩國海軍比例時,深深地被這一點所吸引。為了
這個前景,同時因輕信德國在表面上作出的保證,海軍部進而作出讓步,同意德國
有權建造潛水艇,而這是和約明文禁止的。根據這一協定,德國可以建造相當於英
國潛水艇實力60%的潛水艇;如果德國認為情況特殊,還可達到百份之百,當然,
德國要保證他們永遠不用潛水艇來襲擊商船。既然如此,德國又有什麼必要建潛水
艇呢?顯然,如果協定的其他部分得到遵守的話,就軍艦而言,潛水艇其實並不會
影響戰爭勝負。
  限制德國艦隊不得超過英國的1/3,這一規定允許德國實行建造新軍艦的計劃。
根據這個計劃,德國的造船廠可開足馬力造艦10年。因此,這個規定對德國海軍的
擴張其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限制或約束,他們可以盡一切可能加速建造軍艦。事實
上,英國允許德國擁有的軍艦配額大大超過了德國本身想建造的程度,毫無疑問,
這部分是由於他們考慮到建造軍艦和制造坦克對鋼板需要的競爭。我們現在知道,
希特勒曾對海軍上將雷德爾說過,對英作戰不大可能在1944年與1945年之交前開始。
由此可見,德國海軍的發展是建立在長遠計劃的基礎之上的,只有潛水艇的建造達
到了協定所准許的程度。當他們一旦能夠超過60%的限制時,就立即用准許他們建
造百份之百的規定,到戰爭爆發之時,德國已建造了57艘潛艇。
  因為德國沒有參與華盛頓海軍協定和倫敦會議,因此在新戰列艦的設計上就又
多了一層便利。他們開始建造「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當英、法、
美三國都受到35000噸位的限制時,這兩艘巨艦根據設計擁有超過45000噸的排水量,
一旦完成就肯定會成為世界海面最強大的軍艦。
  英德海軍協定同時也使希特勒在外交上得到了巨大的便利,得以分裂協約國,
使其中一國願意寬恕其破壞凡爾賽和約的行為;他還可以通過得到英德海軍協定的
許可,重新獲得重整軍備的充分自由。協定的公佈是對國際聯盟的又一個打擊。法
國完全有理由埋怨英國批准德國建造潛水艇,因為這將危及到他們至關重要的利益。
而墨索裡尼則從這一插曲中看出了英國對其盟國並無信義:只要英國自己的海軍利
益得到了保障,顯然它就會盡量遷就德國,根本不考慮受到德國陸軍擴張威脅的友
邦的利益。因此,英國這種似乎無所顧忌的自私態度鼓舞了墨索裡尼,使其繼續推
行侵略阿比西尼亞的計劃。至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國,僅在兩周前才勇敢地公開
支持反對希特勒推行義務兵役制,現在卻又發現英國在幕後同意德國重建海軍,其
實力儘管才是英國的1/3,但在這個限度內已足以使其稱霸波羅的海了。
  對於德國要求與我們合作共同廢除潛水艇的提議,英國的大臣們費了不少力氣。
德國人明明知道,這個建議能夠得到推行的必要條件是其他各國都必須同時對此表
示同意;他們也知道眾所周知的一點,即其他國家絕對不可能對此表示同意,因此
他們提出這個建議實在是再保險不過了;基於相同原因,他們才會同意限制潛水艇
的使用,保證不得對商船進行非人道的襲擊。誰能相信德國人一旦擁有了一支龐大
的潛水艇部隊之後,會眼睜睜地看到自己的婦孺因為英國的封鎖而一直挨餓,卻不
去充分使用這種武器呢?我認為這種想法極端幼稚。
  英德海軍協定不但不會有助於裁軍,而且一旦付諸實施,幾年後必然會掀起全
世界建造新艦的熱潮。法國海軍除了其最新建造的軍艦之外都需要重新改裝,而這
又將影響到意大利。至於我們自己,我們顯然必須大規模地重建英國艦隊,才能在
新式軍艦方面維持3:1的優勢。可以這樣看,在英國海軍部看來,德國海軍力量可
以達到英國海軍力量的1/3,意味著英國海軍的實力必須是德國的3倍,這也許會為
我們合理地重建我們的艦隊開闢一條道路,雖然為時已晚。但那些政治家哪裡去了
呢?海軍大臣於1935年6月21日向議會宣佈了這個協定。我一有機會就對它進行譴責:
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准許德國在隨後的五六年內不遺余力地擴張海軍力量。

           *  *  *  *  *
  與此同時,在陸軍方面,德國於1935年3月16日正式實行義務兵役制,標志著德
國從根本上對凡爾賽和約進行了挑戰。德國陸軍現在擴充和改組所采取的步驟並不
僅僅限於技術方面。緊接著,德國陸軍改稱為國防軍,歸元首統轄。每個士兵不是
像以前那樣對憲法宣誓,而是對阿道夫·希特勒個人宣誓,陸軍部直接聽命於元首。
德國計劃創建一種新型部隊——裝甲師,不久就成立了3個裝甲師。德國還擬定了各
項詳細的計劃,以便把德國青年組織起來,像軍人一樣編成團隊。德國青年必須先
參加希特勒青年團,到18歲就在自願的基礎上再到沖鋒隊服役兩年。每個年滿20歲
的德國男子必須到勞動營服役,這是強制義務。他必須為國家服務6個月,其間要修
築公路,建造兵營,或疏干沼澤,從而使其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適合於一個德國公民
的最高義務,即服役。勞動營裡強調不分階級,強調德國人民的社會團結的重要性;
軍隊裡則強調紀律以及國家領土的統一。
  從此,訓練新式軍隊以及發展幹部隊伍的巨大任務就開始了。1935年10月15日,
希特勒又一次公然違反凡爾賽和約的條款,恢復了德國參謀學院。希特勒親自出席
了正式的開學典禮,隨同參加開學典禮的有三軍將領。參謀學院是金字塔的塔尖,
而無數的勞動營則是金字塔的塔基。11月7日,1914年出生的第一批青年應徵入伍;
總共有596000名青年準備作為職業軍人接受訓練。就這樣,至少在書面材料上,德
國陸軍一下子發展為一文具有近70萬現役軍人的部隊。
  人們意識到,由於世界大戰期間出生率不斷降低,在1914年的第一批青年應徵
入伍之後,其後幾年裡入伍新兵的數量將逐漸減少,德國和法國的情形一樣。由於
這個緣故,1936年8月,德國把服兵役的期限延長為兩年,1915年出生的男子有464
000人,再加上延役1年的1914年出生的士兵,因此1936年接受正式軍事訓練的德國
男子人數為1511000。而法國在同一年裡的軍隊兵力除去後備軍之外共有623000人,
其中只有407000人留駐法國。
  下列數字是精算師可以相當精確地預算出來的說明問題。
    法德於1914—1920年間出生,
   於1934—1940年間入伍的人員對比表:
┌──────┬───────┬───────┐
│出 生 年  │   德 國  │   法 國  │
├──────┼───────┼───────┤
│   1914  │   596000人 │   279000人 │
├──────┼───────┼───────┤
│   1915  │   464000人 │   184000人 │
├──────┼───────┼───────┤
│   1916  │   351000人 │   165000人 │
├──────┼───────┼───────┤
│   1917  │   314000人 │   171000人 │
├──────┼───────┼───────┤
│   1918  │   326000人 │   197000人 │
├──────┼───────┼───────┤
│   1919  │   485000人 │   218000人 │
├──────┼───────┼───────┤
│   1920  │   636000人 │   360 000人│
├──────┼───────┼───────┤
│  總 計  │   3172000人│   1574000人│
└──────┴───────┴───────┘
  這些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一變成事實,在此之前它們還只不過是警告的陰影。
直到1935年,人們所做的一切遠遠無法使法國陸軍及其龐大的後備軍達到應有的實
力和威力。即使在這個時候,本來還可以依靠我們不難取得的國際聯盟的權威作出
果斷的決議,把德國推土日內瓦的審判台,要求德國給予全面解釋,要求德國允許
協約國的聯合調查團調查其破壞條約的重新擴軍行為;如果德國膽敢拒絕,盟國可
立即重新占領萊茵河橋頭堡,直到保證德國確實遵守和約為止。這可能不至於引起
有力的反抗,也可能不會出現流血事件。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至少可以無
限期地推遲。法國和英國的參謀人員對許多事實及其總趨勢了然於心,且兩國政府
對此也有所了解。法國政府沉迷於無休止的黨派政治之中,而英國政府中的各黨派
則同意保持現狀,得過且過;兩國犯了同樣的毛病,都未能采取果斷行動,儘管這
些行動既符合和約也合乎常理。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轉貼請保留站台信息。

[到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