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回憶錄   第一章 勝利者的蠢事(1919-1929)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們普遍希望和平永駐世界,並對此深信不疑。如果
大家都能夠堅守正義的信念,能夠以審慎的態度、根據常理處理事務,世界各族人
們的這種熱切希望本來是很容易實現的。人們都在談論「為消滅戰爭而戰」,並已
采取措施,使之成為現實,當時在人們心目中擁有美國大權的威爾遜總統曾使國際
聯盟的設想深入人心。協約國軍隊進駐萊茵河一帶,迅速地把據點深入到被解除武
裝的、饑餓的戰敗德國境內。戰勝國的領導人在巴黎討論關於未來的措施。他們把
歐洲的地圖放在面前,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加以改繪。經過52個月的痛苦掙扎和冒
險後,條頓國家聯盟終於俯首,任憑協約國發落。條頓同盟中的四個成員國沒有一
個國家能對協約國的意志作出最微弱的抵抗。這次戰爭的罪魁禍首德國被公認為是
使世界慘遭這場浩劫的元兇,現在只得聽任征服者的擺佈。而征服者自己也還未從
這番折騰中恢復過來。這次戰爭不是政府之間的戰爭,而是民族之間的戰爭。各大
國的全部生命精力都傾注到憤怒與屠戮中。1919年夏,在巴黎集會的戰爭領導人已
經感受到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空前猛烈的壓力。烏得勒文條約ヾ以及維也納
協定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那個時代,貴族政治家和外交家,無論是戰勝者還是
戰敗者,在與會時總是彬彬有禮,畢恭畢敬地討論,沒有民眾爭論時那種吵吵嚷嚷
的嘻雜聲。他們盡可能根據共同認可的基本原則來重新制定各種制度。現在,各國
億萬人民由於經受戰爭的苦難,並受到大量宣傳教育的鼓動,一致要求必須對戰敗
國進行徹底的懲罰。站在令人眩目的勝利頂峰上的各國領導人,如果在會議上丟棄
了他們的戰士在沙場上浴血奮戰得來的果實,那注定會遭殃。
  ヾ1713—1714年為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l一1717)而簽訂的一系列條約。
簽約地點在荷蘭的烏得勒支,故名。簽約的國家有法國、西班牙、奧地利、普魯士、
葡萄牙等國。
  ゝ1814—1815年拿破侖帝國瓦解後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會議上簽訂的協定。參
加會議的有英國、普魯士、俄國、奧地利等反拿破侖聯盟國家的君主和代表。法國
也派有代表。會議表現了大國重新瓜分歐洲的野心。
  法國由於其在戰爭中出力多、損失大而在協約國中處於領導地位。法國人在抵
抗外國侵略、保衛自己的國土時,犧牲了近150萬人。巴黎聖母院的鐘樓在百年內先
後於1814年、1815年、1870年、1914年和1918年5次經歷了普魯士士兵刺眼的刀光劍
影和震耳的槍鳴炮轟。這一次,法國有13個省悲慘地處於普魯士嚴酷的軍事鐵蹄之
下長達4年之久。大片大片的地區接二連三地遭到敵人的摧毀,或在兩軍交戰中淪為
焦土。從凡爾登到土倫,幾乎沒有一間農捨、沒有一個家庭不在悼念戰爭中死去的
親人,不在照料戰爭中傷殘的倖存者。對於那些參加1870年戰爭以及深受其苦的法
國人——其中有許多人現已身居要職——來說,法國在這次剛剛結束的更殘酷的戰
爭中竟然有幸獲勝,簡直就是一個奇跡。法國人一生中一直處於對德意志帝國的恐
懼中,他們沒有忘記1875年俾斯麥ヾ準備挑起的預防性戰爭;他們沒有忘記1905年
迫使德爾卡塞ゝ下台的野蠻的威脅。1906年摩洛哥事件、1908年波斯尼亞糾紛和19
11年阿加迪爾危機都曾使他們戰栗不已。德皇的「鐵甲拳頭」和「閃亮的盔甲」演
說,在英美人聽來也許十分可笑,而在法國人聽來卻是敲響了預示恐怖災難來臨的
喪鐘。50年來,法國人幾乎都是在德國武力恐怖的陰影下生活的。現在,他們浴血
奮戰,終於消除了這種長期的壓抑,終於實現了和平和安全。法國人民滿懷激情地
呼喊:「決不許有第二次了。」
  ヾ俾斯麥(1815一1898),普魯土政治家,德意志帝國的第一任首相(1871一1890),
人稱「鐵血首相」。
  ゝ德爾卡塞(1852一1923),法國政治家。1898—1905年連續在6屆政府中擔任外
交部長,任期內與英國簽訂了《英法協定》,以聯合抵抗德國,為協約國的建立奠
定了基礎。
  但是,前途充滿了不祥。法國人口不到德國人口的1/3,並且法國人口一直穩
定,而德國人口卻不斷增長。在10來年裡,德國每年有大批達到服役年齡的青年,
其人數肯定是法國的兩倍。德國曾經幾乎是孤國與全世界作戰,並且差一點就征服
了全世界。熟知大戰情況的人十分清楚,有好幾次,大戰的結局懸而未決之時,由
於一些偶然事件和機會的出現而扭轉了局勢。但是,如果將來再出現什麼風波,強
大的協約國會不會再度派遣幾百萬大軍到法國戰場或東線來呢?俄國現在正陷於動
蕩不安和分崩離析狀態,往日的一切不復存在;意大利很有可能站到敵方的一邊;
英國和美國與歐洲隔洋越海。大不列顛帝國似乎是靠著只有英國人民才能夠理解的
紐帶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的。將來究竟會在什麼形勢下,法國和佛蘭德會重新迎來曾
參加維米山戰役的加拿大強兵勁旅?迎來曾參加維萊—佈雷頓諾戰役的輝煌的澳洲
軍隊?迎來曾在佈滿彈坑的帕森達勒參戰的英勇的新西蘭軍以及在1914年的嚴冬中
死守阿爾芒蒂埃爾戰線的頑強的印度兵團呢?無憂無慮的、熱愛和平的、反對軍國
主義的英國何時會再度派遣二三百萬大軍到阿圖瓦和皮卡迪的平原上縱橫馳騁呢?
美國的200萬雄師何時會再渡重洋開進香巴尼和阿爾貢呢?法國民族當時是毋庸置疑
的主人,在戰爭中人員損失慘重,現已疲憊不堪;在展望未來前景時,既深感幸運,
又忐忑不安。安全何在?沒有安全,所爭取到的一切似乎無意義可言;沒有安全,
即使在勝利的歡呼聲中,生活本身似乎也是無法忍受的。目前,安全是法國的最大
需要,應該不惜一切代價、采取一切措施去獲得安全,哪怕這些代價和措施是沉重
的、殘酷的。
  一戰停戰的那天,德國軍隊井然有序地開回老家。頭戴榮耀桂冠的協約國總司
令福照元帥以軍人的氣概說:「他們打得很不錯,讓他們保留武器吧。」但他要求
今後法國的邊界必須延至萊茵河;德國必須解除武裝;其軍事體制必須瓦解;它的
要塞必須拆毀;德國會變得赤貧;它得負擔難以計算的戰爭賠款;它會陷入內亂。
但所有這一切將在10年或20年內成為歷史。「全日耳曼民族」將以其堅不可摧的勢
力卷土重來;普魯士武士將以其不滅之士氣重整旗鼓。但是,水流湍急、又寬又深
的萊茵河一旦由法軍占據和設防之後,將成為保衛法國的天塹,萊茵河那邊的法國
人可以世世代代過平平安安的日子。而講英語的國家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見解:
如果沒有他們的援助,法國早就被德國征服了。根據凡爾賽和約ヾ有關領土的條文,
德國的領土實際上原封未動,它仍然是歐洲最大的單一民族的國家。福照元帥聽到
凡爾賽和約簽訂的消息之後,十分精確地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美、日、意等戰勝國與戰敗國於1919年6月
2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簽訂的和約。

           *  *  *  *  *
  和約有關經濟的條文極其刻毒,極其愚蠢,顯然難以實現。根據有關條文的規
定,德國必須償付巨額賠款。這些規定體現了戰勝國的噴怒,反映了戰勝國人民無
法認識到任何一個戰敗國都付不起相當於現代戰爭所需費用的賠款。
  人民總是無法弄清這種最簡單的經濟事實,而一心想取得選票的領袖又不敢告
訴他們實情。報紙和領袖保持一致,只反映和強調當前普遍的見解。沒有人解釋,
賠款只有通過提供服務,或者通過車輛或輪船把貨物運輸到國外才能實現;而這些
貨物運輸到要求賠款的國家之後,除非該國是極其原始的,或控制嚴格的社會,否
則將會打亂該國國內的工業市場。
  實際上,掠奪一個戰敗國的惟一辦法是捲走一切所需的並可以搬動的東西,永
久地或暫時地奴役其部分國民。現在,蘇俄早已學會了這一點,不過,通過這種辦
法獲得的利益根本不能與這次戰爭的費用相比。但是,當時各國領導人都沒有領悟
到這一點,沒能擺脫公眾的愚見,也就沒有向選民宣佈這些基本的、無情的事實;
即便他們宣佈了,也沒人會相信。戰勝的協約國繼續聲稱,他們將搾干德國,「直
到這些小子吱吱叫為止」。所有這一切對全世界的繁榮和德國人民的情緒有舉足輕
重的影響。
  不過,這些條文事實上根本沒有得到實施。相反,雖然戰勝國沒收了約10億鎊
的德國資產,但幾年後,德國卻得到了15億鎊以上的貸款,這些貸款主要來自美國
和英國,使得德國能夠迅速地從戰爭的廢墟中復興起來。很顯然,這種做法是慷慨
大方的,但是,與此同時,各戰勝國的那些不幸的苦難的人民還在眾口一詞地吼叫
著要求賠款,他們的政治家不得不提出保證,要德國還清「最後一分錢」;這樣,
就甭指望,也不可能得到德國的感激和好感了。
  歷史將會說明這些處理辦法是荒唐的。他們滋生了戰爭的禍根,導致了「經濟
風暴」,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後面要細講。所有這一切充滿了道不清說不明的白癡
做法,這是個悲劇。這些白癡做法耗竭了人們許多辛勞,敗壞了許多美德。

           *  *  *  *  *
  聖日耳曼條約和特裡亞農條約徹底拆散了奧匈帝國,這是第二大悲劇。多少世
紀以來,神聖羅馬帝國的這個倖存部分曾向許多不同的民族提供了貿易便利、安全
保障的共同生活。而在我們這個時代,這些民族中沒有一個民族有力量抗衡來自復
興的德國或俄國的壓力。當時,這些民族都希望脫離聯邦或帝國的體制,人們心目
中的自由主義政策導致他們有了這種要求。由於東南歐迅速分裂為諸多小國,相對
來說,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就擴大了。德國雖然因戰敗而疲憊不堪、滿目瘡痍,但
其領土還保持完整,並在當地占有壓倒一切的優勢。哈布斯堡帝國所屬的各民族和
各省為了脫離帝國和爭取獨立而飽受折磨,猶如掉進了古代詩人和神學家所描寫的
罰入地獄的幽靈所經受的慘境。輝煌的首都維也納是長期受到保護的文化和傳統的
故鄉,也是許多公路、鐵路和水路的交通中心,現在卻變得像一個大多居民早已離
散的貧民區大商場,冷落淒涼,十室九空。
  勝利者把西方自由國家長期追求的理想強加於德國人身上,從此,德國人解除
了強制兵役的負擔,無需繼續維持龐大的軍備。儘管他們毫無信用可言,但是美國
卻源源不斷地給他們大量的貸款。根據最新社會進展,魏瑪制定了一部民主憲法,
廢礎了皇帝,尋常人被選上了台。強大的德國民族雖然戰敗了,但實質上沒有受到
損害。魏瑪共和國十分脆弱,但德國人民群情激憤。美國人對帝制所抱有的成見使
戰敗的帝國清楚地意識到,建立共和而不是維持帝制,將會使它從協約國得到更好
的待遇。其實,明智的政策應該是,把魏瑪共和國改變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由德皇
的幼孫當立憲君主,另設攝政院執政,從而使國家得到加強和鞏固。可惜德國沒有
這樣做,這使其國家生活中出現了真空。所有的實力派,包括軍事勢力和封建勢力,
本可以團結起來維護君主立憲制,而且為這個制度而遵守並支持新的民主議會制,
可是,現在卻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魏瑪共和國及其所有的自由主義的裝飾和祝福
被視為是敵人強加給它的,因此,它不能取得德國人民的忠心,也不能激起他們的
興趣。曾有一段時間,人們在絕望中把希望寄托在年邁的興登堡ヾ身上。在此之後,
種種強大的勢力隨波逐流,真空出現了,過了一陣之後,一個天生殘暴的狂人大踏
步地跨進了這個真空,集前所未有的極其刻毒的仇恨侵蝕人類的心靈——此人就是
希特勒。

           *  *  *  *  *
  一戰使得法國民窮財盡。從1870年以來一直就想打一場雪恥之戰的那一代法國
人終於贏得了勝利,但付出了慘重代價,其國力遭到了嚴重損耗。迎接勝利黎明的
是一個疲憊不堪的法國。自取得輝煌勝利那一天起,整個法國充滿著對德國的極大
恐懼。正是這一恐懼感促使福照元帥考慮,為了使法國的安全不受強大的鄰邦的威
脅,他要求把法國國界推至萊苗河。但是,英美兩國的政治家認為,把德國人居住
的區域並入法國領土這一做法違背了十四點和平綱領ゝ,也違背了這一和平條約所
根據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自決的原則。因此,他們拒絕了福煦和法國的要求。為了爭
取克列孟梭ゞ,他們答應:一、英美共同保證法國的安全;二、設立非軍事化地帶;
三、全面地、永久地解除德國的武裝。克列孟梭接受了他們的承諾,儘管他本意並
非如此,且福照強烈反對。於是,威爾遜、勞合—喬治々和克列孟梭簽訂了保證條
約。但是,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條約,否決了威爾遜的簽字。在締結和約的過程中,
我們極其尊重威爾遜總統的意見和願望,但是到頭來美國人卻毫不客氣地通知我們
說,我們應該對美國的憲法有更好的了解。
  ヾ興登堡(1847一1943),德國元帥,總統(1925—1934)。第一次世界大戰初任
集團軍司令,1916年起任陸軍總司令。
  ゝ1918年1月8日,美國總統威爾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提出的關於戰後和平解
決問題的十四點建議。
  ゞ克列孟梭(184l—1929),法國政治家,綽號「老虎」。在1919年巴黎凡爾賽
和會中被推舉為主席,但反對威爾遜在《凡爾賽和約》中主張的戰後安排。因其對
德立場被認為過分溫和,遭到抨擊而辭職。
  々勞合—喬治(1863一1945),英國首相(1916—1922)。自由黨首領。1919年出
席巴黎和會,為凡爾賽體系策劃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譴責張伯倫政府的
綏靖政策。
  法國人民在恐懼、憤怒和混亂中不由自主地拋棄克列孟梭這位堅強的領袖。克
列孟梭曾是舉世聞名的權威,曾經與英美有過特殊的接觸。普盧塔克ヾ說過:「對
其偉人忘恩負義是強大民族的標志。」法國在國力損耗如此慘重的情況下,犯這種
脾氣,實在是太輕率了。在第三共和國ゝ中,政治集團的陰謀活動又再度活躍起來,
政府及其各部長頻頻更換;無論這種形勢對參與其事者來說多麼有利可圖,多麼其
樂無窮,但實際上於事無補。這已成為第三共和國的特徵。
  ヾ普盧塔克(約公元46—120年),古希臘傳記家、散文家。
  ゝ1870—1940年間的法國政府。
  彭加勒是繼克列孟梭之後最強有力的人物,他企圖建立一個在法國的庇護和支
配下的獨立的萊茵蘭。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為了強迫德國繳納賠款,他毫不猶豫地
進兵魯爾。這無疑是為了迫使德國遵守和約,但卻遭到了英美兩國輿論的嚴厲譴責。
由於德國財政和政治普遍陷於混亂,再加上1919年一1923年間繳付了幾筆賠款,結
果馬克迅速崩潰。法國占領魯爾在德國激起了極大的憤怒,由此導致德國濫發紙幣,
有計劃、有目的地摧毀這種貨幣的基礎。在通貨膨脹的最後階段,43萬億馬克才值
1英鎊。這次通貨膨脹在社會和經濟方面產生的後果極端惡劣,影響深遠。中產階級
的儲蓄被一掃而光,這就為民族社會主義的旗幟提供了天然的追隨者。托拉斯如雨
後春筍般地迅速發展起來,破壞了德國的工業整體結構。德國的全部營運資本都耗
盡了。同時,內債以及以固定資產作為擔保和抵押的工業債務當然也得清算,或者
賴掉,但這也不足以補償營運資本的損失。這一切所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一個破產
的國家大規模地向國外借貸,這成了以後幾年的特色。德國人悲憤交加——他們現
在階清形也如此。
  英國人對德國的態度起初是偏激的,但不久竟然轉到另一個方向上,而且走過
頭了。勞合—喬治與彭加勒有分歧。彭加勒天生易怒,使他無法實現其堅定而又有
遠見的政策。英法兩國在思想和行動上都合不來;而且英國已強烈地表現出對德國
的同情,甚至敬慕。

           *  *  *  *  *
  國際聯盟剛剛成立就經受一次近乎致命的打擊。美國據棄了威爾遜總統所提出
的原則。總統本人準備為自己的理想繼續奮鬥,但正當他著手進行競選時,突然中
風,在其後漫長而又重要的兩年裡,一直為病魔所纏,失去了工作能力。兩年後,
也就是1920年,共和黨在總統選舉中獲勝,這樣,威爾遜所在的黨以及他的政策都
被撤換了。共和黨獲勝之後,大西洋彼岸盛行孤立主義思想。讓歐洲自作自受好了,
但條約規定的債務則非償還不可。與此同時,美國又提高了關稅,阻礙貨物進口,
但債務的清償又只得靠這些貨物。在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上,美國提出了影響深遠
的裁減海軍的建議,英美兩國興致勃勃地著手下沉他們的主力艦並拆毀他們的軍事
設備。有些人思維邏輯相當古怪,認為除非戰勝國自己也解除武裝,否則在道義上
便無理由解除戰敗國的武裝。法國不但失去了對萊茵河國界的要求和條約保證的實
施,而且竟然因為維持一支已經大大削弱的以普通兵役為基礎的軍隊而遭到英美兩
國的指責。
  日本對英日聯盟一直恪守不渝。美國向英國明確表示,如果這一聯盟繼續保持
下去將會成為英美關係的絆腳石,於是英日聯盟便終止了。英日聯盟的終止在日本
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本認為這意味著西方世界把一個亞洲強國一腳踢開,許多聯
系因此而中斷,而這些聯繫很可能對後來的和平進程具有決定性的價值。但與此同
時,日本也有值得自慰之處:德俄的失敗在一定時期內使日本在世界各海軍強國中
上升到第三位,當然這是它有史以來取得的最高地位。儘管華盛頓海軍協定關於主
力艦實力的比例對日本規定得比英美兩國低,但就其建艦能力和財政能力來說,還
得花好些年的時間才能達到給它所規定的比額。同時,日本還密切注視著,英美這
兩個最大的海軍強國正在相互削減彼此實力,使其實力遠遠低於他們的資源所能供
應的程度,使他們不足以承擔其應盡義務。因此,在歐亞兩洲,戰勝的協約國以爭
取和平的名義迅速地創造出許多條件,為下一次的戰爭掃清了道路。
  當這些不幸之事迭出之時,大西洋兩岸還在喋喋不休地空談著那些好意的陳詞
濫調之時,歐洲明顯地出現了一個新的爭端禍根,它比沙皇和德皇的帝國主義更可
怕。俄國的內戰以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絕對勝利而告終。雖然企圖征服波蘭的蘇俄軍
隊在華沙戰役中被擊退了,但是共產黨的宣傳和陰謀策劃幾乎征服了德國和意大利,
匈牙利也曾一度處於共產黨獨裁者貝拉·庫恩ヾ的統治之下。福照元帥曾英明地說
過:「共產主義從來沒有跨過勝利的邊界。」然而在戰後的最初幾年裡,歐洲文明
的基礎卻顯得岌岌可危。法西斯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影子或醜陋的孩子。希特勒把德
國的戰敗歸罪於猶太人和共產黨人,他為德國軍官階層效勞,在慕尼黑竭力煽動,
使士兵和工人瘋狂地仇恨他們;就在此時,另一個冒險家本尼托·墨索裡尼則為意
大利提供了一套新的治國方案,聲稱它可以把意大利人民從共產主義中拯救出來,
從而為自己攫取了獨裁統治的權力。法西斯主義發源於共產主義,而納粹主義則從
法西斯主義發展而來的。於是,這些本屆同類的運動開始活躍起來了,不久就將整
個世界推進到更為駭人聽聞的爭鬥中;現在沒有人能說,這種爭鬥已因這些運動的
毀滅而結束。
  ヾ貝拉·庫恩(1886一1939),匈牙利共產黨領袖,1919年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主席,失敗後赴維也納,成為第三國際領導人之一;後在蘇俄遭清洗,死於獄中。

           *  *  *  *  *
  儘管如此,和平的一個可靠保證仍然存在:根據條約,德國已解除了武裝;所
有大炮和武器都已被銷毀;軍艦已自沉於英國的斯卡珀灣;龐大的軍隊也已解散。
根據凡爾賽條約,為了維持國內秩序,德國只許有一支人數不超過10萬人的長期服
役的專業軍隊,而且不能以此為基礎增加後備人員。每年在限額內補充的新兵不再
接受軍事訓練,訓練的幹部已被解散。軍官人數最終被減剩1/10。任何空軍力量都
被取消。潛水艇也在禁止之列,德國的海軍只能擁有幾艘10000噸以下的軍艦。幾個
極力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國家聯合起來,結成一條防線,把蘇俄與西歐隔開;這些國
家剛剛擺脫了以一種新的、更可怕的形式出現的沙俄帝國。獨立的波蘭和捷克斯洛
伐克屹立於中歐。匈牙利己從貝拉。庫恩的迷藥中醒來。勝利之後不思進取的法國
陸軍無疑是歐洲最大的一支軍事力量;在此後的數年裡,人們相信法國空軍也是一
流的。
  直到1934年,征服者的軍事力量在歐洲乃至在全世界一直是所向無敵的。在這
16年裡,前協約國的三個國家,或者甚至只需英法兩國及其歐洲夥伴,只要下個決
心,就可利用國際聯盟的名義及其道義力量,以國際力量為後盾來控制德國的軍事
力量。可惜,他們並沒有采取任何行動。相反,在1931年之前,戰勝國,尤其是美
國,一直在集中一切精力,使盡令人惱火的國外控制的辦法,每年向德國索要該償
付的賠款;而德國之所以能夠償還賠款,全靠美國所給予的為數要多得多的貸款,
這就使整個過程變得十分荒謬,人們對此只有怨恨。另一方面,在1934年之前,只
要嚴格執行和約中關於解除德國武裝的條款,本來無需使用武力,也無需流血,就
完全可以保證人類的和平和安全。但是,當違約的情況尚屬輕微時,沒有人理會它;
當違約的情況相當嚴重時,沒有人正視它。因此,維持長久和平的最後保證就這樣
付諸東流了。戰敗國的罪行可以從戰勝國的愚行中找到原因,但戰敗國不能以此為
其罪惡開脫。戰勝國的愚蠢行為為戰敗國的犯罪提供了誘因和機會。

           *  *  *  *  *
  我在這一章裡主要想敘述一些事件和印象;在我看來,這一切能說明人類動亂
史中前所未有的悲劇是如何發生的,這一悲劇不僅僅體現在戰爭導致生命財產的毀
滅。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士兵進行了可怕的殘殺;各國積累起來的大部分財富
都化為烏有。不過,除了俄國革命極端過火的行為之外,歐洲文明的基礎結構直至
戰爭結束之時依然挺立。當炮火的硝煙和塵土消散時,交戰各國儘管敵意猶存,但
彼此之間仍然能承認對方歷史悠久的民族特性。總的來說,各國基本上尊重戰爭的
法則。交戰雙方的軍人之間存在著共有的專業性準則。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
保持著文明國家的風度。莊嚴的和平終於建立起來了;除有關經濟條款無法得到實
施之外,和約與19世紀不斷調整各文明民族之間的關係的原則基本一致。法治得到
了公認;世界性機構得以組成,從而能夠保護全世界,尤其是保護歐洲,防止動亂
再起。
  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都將消失。自願受制於希特
勒統治的德國人犯下了滔天罪行,其規模之大、性質之惡毒是人類歷史上一切黑暗
記錄所無法比擬的。德國集中營有計劃地大規模屠殺六七百萬的男人、女人和兒童;
其恐怖程度跟成吉思汗的亂斬亂殺相比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在殺人規模上,成吉
思汗更顯得小巫見大巫。在東線戰爭中,德俄兩國都周密考慮過並推行過蓄意毀滅
全部人口的計劃。空襲毫不設防的城市這一暴行一旦從德國開始,實力日益強大的
同盟國就以20倍的規模進行回擊,最終以使用原子彈炸毀廣島和長崎而達到頂峰。
  現在我們終於從物質毀滅和道德淪喪的災難中掙脫出來了。這樣階情況是過去
多少世紀來人們所不能想象的。可是,我們在經受種種苦難並取得勝利之後,還是
遇到了各種問題和危險;這些問題比起我們過去好不容易才解決和克服的那些問題
和危險來說,不是簡單多了,而是更難以對付。
  作為一個生活和行動在這段時間中的人,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向讀者說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本來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軟弱強化了邪惡的刻毒;民主
國家若不能聯合成更大的機構,那麼他們的結構和習慣便缺乏能夠保證人類安全的
毅力和信念;在十幾年期間裡,我們在自衛問題上沒有制定任何政策。在這本書中,
我們將會看到,出於慎重和克制的建議變成了導致致命危險的主要因素;出於渴望
安全和安寧而采取折中妥協的辦法直接造成了災難的禍根。我們還將看到,在這些
年裡,不論各國的政治如何變動,各國共同采取一條廣泛的國際行動路線是絕對必
要的。
  最簡單的政策是使德國解除武裝30年,同時讓戰勝國保持充足的軍事力量;同
時,即使不能與德國達成協議,也得建立一個更強大的真正的國際聯盟,這個國際
聯盟必須能夠保證條約的執行,或者必須保證只有通過討論和協商之後才能修改條
約。若三四個強國一起要求他們的人民作出最大的犧牲,若人民自願為了共同的事
業而赴湯蹈火,而且取得了渴望已久的結果;那麼,為了至少不丟掉最根本的東西,
各國之間應該保持協調的行動,這點看來是合理的。但是,戰勝國的實力、文明、
學問、知識和科學卻不能滿足這個並不過分的要求。他們還是勉強度日,過一天算
一天,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選舉,結果20年剛剛過去就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怕
的信號。那些忠心耿耿、戰死沙場的英雄兒女們:

    他們艱難地並肩前進,
    邁著沉重的步伐,離開光明的生命之野。ヾ
  ヾ引自英國詩人、小說家西格弗德·薩松(1885—1967)的詩。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轉貼請保留站台信息。

[到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