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回憶錄   第二章 太平盛世(1922-1931)


  1922年,英國出了一個新領袖——斯坦利·鮑德溫ヾ。他在世界舞台上原是個
無人知曉的或不被注意的人物,在國內事務中也只是個不起眼的角色。他在戰時曾
任財政部財務次官;1922年任貿易大臣;1922年1O月他取代了勞合—喬治。最後,
1937年5月他擺脫了繁重的工作,滿載著榮譽和公眾的尊敬,莊嚴地、悄悄地退出政
治舞台,回到故鄉伍斯特郡。在這期間,他一直是英國政治舞台上的統治力量。我
在敘述下面的事情中,一定會講到我和這位政治家的關係。我倆的分歧有時十分嚴
重,但在這段歲月裡以及後來,我們私人之間從未出現過不愉快的會面或接觸;我
也從未感到過不能和他彼此真誠地、相互理解地交談。
  ヾ斯坦利·鮑德溫(1867—1947),英國保守黨領袖,1923一1937年間三次任首
相。
  1923年初,鮑德溫擔任保守黨政府首相,從此開始了14年的完全可以稱為是「
鮑德溫和麥克唐納ヾ統治時期」。拉姆齊·麥克唐納先生是社會主義黨的領袖。這
兩位政治家起初是輪流執政,最終在政治上結成兄弟聯盟,共同治理國家。在名義
上,他們代表兩個對立的政黨,代表兩個對立的政策以及兩種敵對的利益,但實際
上,他們觀點一致,趣味相投,方法相同,這確實是我國憲法自有首相一職以來,
任何兩個首相之間從未有過的。特別奇怪的是,兩人彼此極為投緣。拉姆齊,麥克
唐納抱有許多老托利黨ゝ的看法;而斯坦利·鮑德溫,除了擁有工業家那種根深蒂
固的保護貿易制度的觀點之外,跟工黨內的許多人相Lh,在性情上卻是一個溫和社
會主義的更為真誠的代表。
  ヾ拉齊姆·麥克唐納(1866-1937),英國工黨領袖,英國首相。
  ゝ英國政治組織,創建於1680年左右,19世紀30年代發展成為現在的保守黨。
  1924年,英國進行了一次大選,保守黨因所得的席位比其他各黨的席位加起來
還多出222席而重新上台。而我自己作為一個「憲政主義者」在大選中以10000票的
多數當選為埃平選區的議員。當時,我是不會采用「保守黨」的名義的。在兩次大
選之間,我和鮑德溫先生有過幾次友好的接觸,但是我沒有想到他還會保住首相的
位置。現在他獲勝了,我不知道他對我有什麼看法。因此,當他邀請我出任我父親
曾一度擔任的財政大臣時,我感到十分驚訝,保守黨也為之膛目結舌。1年後,我又
重新正式加入離開已有20年之久的保守黨和卡爾頓俱樂部。我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
因為我個人方面受到任何壓力,而是因為得到了我的選民的認可。
  當時我住在唐寧街11號,跟鮑德溫做隔壁鄰居幾乎有5年之久。我每天早晨去財
政部辦公,路過他的門前時幾乎都要進去看望他,並在內閣會議室裡聊幾分鐘。我
當時是他的主要同僚之一,因此我應對所發生的一切負一定的責任。在這5年間,國
內出現了相當可觀的復甦景象。在這時期裡,這個沉著於練的政府不斷地恢復,每
年都取得顯著進步。在政綱方面,沒有什麼轟動性的或有爭議的大事可吹噓,但從經濟
和財政上來看,人民大眾的生活的確有很大改善。在我們任期結束之時,國內和國
際的狀況比我們剛上任之時要寬鬆得多,而且前途光明。下面這句話可謂樸實而又
實在:英國政府享譽歐洲。

           *  *  *  *  *
  當時興登堡在德國台上執政。戰前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和戰敗後的德意志共和
國的第一任總統弗裡德裡克·艾伯特於1925年2月底去世。德國必須選出一個新總統。
德國人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家長制的專制統治之下,同時又受到具有深遠影響的言論
自由和議會鬥爭風氣的影響。德國的戰敗給德國人民帶來了極端的民主體制和極端
的自由,但是,德國因其所經歷的一切而變得四分五裂,德國人民為此感到彷徨而
不知所措。各黨派龍爭虎鬥,爭權奪利。在這一片混亂中,全國出現了一個強烈的
願望,希望老帥興登堡出山。興登堡當時已告老還鄉,安度晚年。興登堡對流亡國
外的皇帝仍然忠心耿耿,而且支持恢復「參照英國模式」的帝制,儘管這在當時並
不是最符合時尚的舉措,但其實是最合情理的。當他被提名為魏瑪憲法下的總統候
選人時,他感到極其不安,再三要求:「讓我平靜地生活吧!」
  然而,人們繼續不斷地吁請他出山,最後海軍大將提爾皮茨去勸說他,這才使
他放棄顧慮,難備肩負起治國的重任。對於為國盡職,興登堡向來是勇於承擔的。
興登堡的競選對手是天主教中央黨的馬克斯和共產黨的台爾曼。4月26日,星期日,
德國舉行選舉。投票的結果是彼此出乎意料地接近:興登堡14655766票;馬克斯
13751615票;台爾曼193115l票。興登堡之所以在這次競選中占上風是因其聲名卓著,
心無私欲,又因多方的勸說才勉強答應參加競選。最後,他以不到100萬的多數選票
而獲選,在全部選票中還沒有達到絕對多數。當他的兒子奧斯卡在早上7點鐘把他叫
醒並告訴他這個消息時,他把兒子罵了一頓:「你為什麼要提早1個小時把我叫醒?
就是到了8點鐘,事情還是一樣的。」說完之後他又睡了,直到該叫醒他的時間才起
床。
  興登堡的當選一開始就被法國人看成是德國的新挑戰。而英國方面對此的反映
比較溫和,因為我一向希望看到德國恢復它的聲譽及其自尊心,忘記戰爭帶來的仇
恨,所以我對這個消息一點也不感到焦慮。勞合—喬治在我們見面時對我說:「他
是一個很通情達理的老人。」的確,興登堡在沒有老糊塗之前確實如此。甚至連一
些激烈反對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一個無用的人總比一個暴君尼祿ヾ好。」ゝ不
過,他已是77歲的高齡,任期有7年之久,誰也料不到他會再度連任。他在各黨派之
間盡力做到不偏不倚;他的執政使德國恢復了一定的力量,獲得了安寧,但對其鄰
國並沒有造成威脅。
  ヾ尼祿(1937—1968),羅馬皇帝。即位時施行仁政,後轉向殘暴統治。
  ゝ引自特奧多爾·勒辛(1933年9月被納粹暗殺)——原注。
           *  *  *  *  *
  1925年2月,德國政府建議,跟萊茵河有利害關係的各國——尤其是英國、法國、
意大利和德國——在美國政府的調停下簽訂一個公約,鄭重承諾在一個相當長的時
期內相互之間不發動戰爭。同時,他們還建議簽訂另一個公約,明確保證萊茵河疆
界的現狀。這是一件令人矚目的事件。英國各自治領對此並不熱心;史末資將軍希
望避免區域性協定;加拿大對此不冷不熱;只有新西蘭準備無條件地接受英國政府
的意見。不管怎麼樣,我們仍然堅持。對我來說,解決法德兩國千年來的沖突似乎
是我們的最高目標。如果我們能使高盧和條頓兩大民族在經濟上、社會上以及道德
上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不發生新的糾紛,在實現相互依存、共同繁榮的過程中消除
過去相互間的對立,那麼歐洲就會再度繁榮興旺。在我看來,英國人對歐洲的最大
的興趣似乎在於調解法德之間的長期不和;其他興趣無法與之相比,也並不與之相
抵觸。至今我還是這樣認為。
  8月,法國在取得英國同意的情況下,正式答覆德國。德國必須無條件地加入國
際聯盟,這是必要的第一步。德國政府接受了這個條件,這就意味著和約的規定將
繼續有效,除非雙方同意加以修正,也意味著協約國對裁減軍備並沒有作出具體的
承諾。德國人民由於受到強烈的民族主義的壓力和刺激而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要
求取消和約中關於戰爭罪責條款,要求暫不解決阿爾薩斯—洛林問題,要求協約國
軍隊立即從科隆撤退等。但是,德國政府並沒有十分堅持;即使堅持了,協約國也
不會答應。
  在這個基礎上,洛迦諾會議於10月4日正式召開。在平靜的洛迦諾湖畔,英法德
比意的代表共聚一堂。會議的成就是:第一,五國簽訂了相互保證條約;第二,德
國與法國、德國與比利時、德國與波蘭、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之間分別簽訂了仲裁
條約;第三,法國與波蘭、法國與捷克斯洛伐克之間分別簽訂了專門的協定,規定
西歐公約一旦破裂並接著發生無理的軍事行動,法國保證援助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
這樣,西歐各民主國家一致同意在任何情況下保持相互間的和平,一致反對任何簽
約國破壞協定,侵略兄弟國家。英國鄭重向法國和德國保證:如果兩國中任何一國
成為無故侵略的對象,則向該國給予援助。這種具有深遠影響的軍事承諾獲得了議
會的認可,也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支持。可以說,這樣的保證是史無前例的。
  至於英國或法國是否有義務裁減軍備或裁減到何種程度,這個問題並不會產生
多大影響。早些時候,在我擔任財政大臣時就碰到過這些問題。我對這種雙方保證
的看法是,只要法國保持軍備,而德國解除軍備,德國就不可能進攻法國;另一方
面,法國絕對不會進攻德國,因為如果法國進攻德國就自然而然地使英國成為德國
的聯盟。儘管這個建議在理論上似乎有危險——萬一法德之間發生戰爭,我們就得
保證加入這方或那方——但是,實際上,這樣的災禍是不大可能發生的,這反而是
防止災禍的最好辦法。因此,對於法國裁減軍備和德國重新武裝,我向來表示反對,
因為這會立刻給英國造成更大的危險。另一方面,根據協定,德國已加入國際聯盟。
當時,英國和國際聯盟的確給德國人民提供了一種真正的保護。這就形成了一種均
勢,而以結束德法之間的紛爭為其主要目的的英國,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這種均勢的
仲裁者。我們希望,這種均衡局面能持續20年。在此期間,在長期和平、增進信任
以及財政負擔的種種影響下,協約國的軍備自然會逐漸縮減。顯而易見,德國的實
力一旦與法國大致相等時,法國就會出現危險,更不用說德國比法國強大了。但是,
因為有莊嚴條約所規定的義務的約束,所有的這一切似乎不可能發生。
  洛迦諾公約只涉及到西歐的和平,人們也希望繼之能簽訂一個所謂的「東歐的
洛迎諾公約」。如果能夠采取與防止德法戰爭可能性的同樣精神和措施,控制住德
俄之間未來戰爭的危險,那麼我們定會感到十分高興。可是,即使是斯特萊斯曼領
導下的德國也不願意放棄德國在東部的領土要求,也不願意接受領土條約中關於波
蘭、但澤、走廊地帶以及上西裡西亞的規定。蘇俄在由各個反布爾什維克的國家組
成的「防疫線」後面的孤立狀態中尋思著。儘管我們繼續努力,但在東歐沒有取得
任何進展。我一直都在努力,想讓德國在東部邊界上獲得更大的滿足。但是,在這
短短的有希望的幾年裡,從來沒有碰到良機。

           *  *  *  *  *
  人們對1925年底洛迦諾會議所產生的條約表示熱烈祝賀。鮑德溫是第一個在外
交部簽字的。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因為沒有官邸,借用我在唐寧街11號的餐廳,
同斯特萊斯曼先生親密友好地共進午餐。我們相聚在極其友好的氣氛中,並一致認
為,如果歐洲大國真正團結起來,感到十分安全,那麼歐洲的前景將會無限美好。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條約取得議會熱烈的同意後,奧斯汀·張伯倫獲得了嘉德勳章和
諾貝爾和平獎。他的成就是,歐洲復興走向了頂峰,從此便開始了3年的和平復興時
期。儘管舊時的對立情緒有可能爆發,新兵擊鼓之聲已隱約可聞,但我們有理由希
望,我們已取得的堅實基礎將為我們打開一條繼續保持和平的道路。
  1929年之前,歐洲一直風平浪靜。這是過去20年裡所沒有的,而且在此後的20
年中也不會再出現。自從我們締結了洛迦諾條約之後,大家開始對德國有一種友善
的情感,法國軍隊和協約國派遣軍在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日期之前就從萊茵蘭撤軍
了。新德國加入了不完備的國際聯盟。在英美兩國貸款的幫助下,德國迅速地復興
起來。它新建的遠洋客輪獲得了橫渡大西洋最快客輪的稱號。它的貿易飛速發展,
國內景象十分繁榮。在歐洲,法國及其同盟體制也似乎安然無恙。凡爾賽和約有關
解除軍備的條款沒有遭到公開違反。德國的海軍不復存在;德國空軍受到禁止,尚
未出現。在德國,許多有影響的人物,至少出於謹慎起見,強烈反對發動戰爭,而
且德國最高統帥部也不相信協約國會容許他們重整軍備。另一方面,我們遇到了我
後來稱之為「經濟風暴」的形勢,但是,只有寥寥可數的財政界人士對此有所覺察,
而且他們看到前景可怕,嚇得噤若寒蟬。
  1929年5月的大選表明,政黨的盛衰交替以及正常的求變之心是影響英國選民的
強有力的因素。在新的下院中,社會黨人數比保守黨人數略微多一點。鮑德溫向國
王提出了辭呈。我們全體乘列車到溫莎,繳出印綬,正式辭職。6月7日,拉姆齊·
麥克唐納當選為英國首相,成為依托自由黨選票的少數黨政府的領袖。
  這位社會黨人首相希望,在他執政之後,通過對埃及作出重大的讓步,在印度
進行立法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以及重新作出努力以促使世界、至少促使英國進行裁
軍等行動,從而使他的工黨新政府名揚天下。他認為,所有這一切可以得到自由黨
的支持,因此可以在議會中贏得多數。從此,我和鮑德溫開始有了分歧,自5年前他
挑選我擔任財政大臣之後的工作關係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當然,我們仍然保持自
如的私人接觸,但我們都清楚我們之間有分歧。我的觀點是,在帝國和國內的一切
重大問題上,作為反對黨的保守黨應該強烈反對工黨;應該像在迪斯累裡勳爵ヾ和
索爾茲伯裡勳爵ゝ領導下那樣維護英國的尊嚴;應該毫不猶豫地進行論爭,即使不
能立即在全國引起反響也在所不惜。在我看來,鮑德溫感到堅決維護不列顛帝國的
光榮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丁;他還認為,保守黨的希望在於適應自由黨和工黨的
力量,在於見機行事,以巧妙的策略把握住公眾輿論的強烈情緒,把大部分選民從
他們那裡爭奪過來。當然,他在這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他是保守黨有史以來最偉大
的黨務經理人。他作為保守黨的領袖,參加過5次大選,其中3次獲勝。
  ヾ迪斯累裡(1804—1881),英國首相,保守黨領袖,作家。
  ゝ索爾茲伯裡(1830—1903),英國首相,保守黨領袖。
  我們之間出現明顯的裂痕是由印度問題引起的。在保守黨的印度總督歐文勳爵
及其後的哈利法克斯勳爵的大力支持甚至鼓動之下,首相提出了印度自治的方案。
於是,倫敦舉行了一次奇特的會議。剛剛從寬敞的拘留所釋放出來的甘地先生競成
了會議的中心人物。至於在1929年和1930年各次大會上所發生的論爭的詳細情形,
就沒有必要在這部書裡一一敘述了。當政府決定釋放甘地,以便他作為民族主義印
度的特使出席倫敦會議的時候,我和鮑德溫的關係就破裂了。他似乎對事態的發展
頗為滿意,他與首相和總督取得了一致意見,斷然把作為反對黨的保守黨引導到這
條道路上。我堅信,這樣做會使我們最終失去印度,而印度人民也定會遭受無法估
計的災難。因此,不久我因這個問題而辭職,退出了影子內閣;但是,我向鮑德溫
保證,我將盡力幫助他在下院反對社會主義者政府;我將在任何一次大選中,盡最
大的努力,促成他們的失敗。

           *  *  *  *  *
  1929年,在第三季度差不多結束之前,到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是美
國。極端樂觀主義縱容了極度的投機事業。有人著書證明,經濟危機只是一個階段,
最終會被不斷擴大的企業組織以及科學所控制。9月份,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還說:
「我們顯然已經把我們所知道的經濟周期對付過去了。」可是,10月中一陣突發的
猛烈的經濟風暴席捲華爾街。儘管各個實力雄厚的機構進行了干預,但是沒能遏止
住恐慌拋售的狂潮。一些最重要的銀行籌集了10億美元的資金,以求維持和穩定市
場。但一切都是徒勞。
  前幾年迅速積累起來的表現為票面價值的全部財富頃刻間化為烏有。美國幾百
萬家庭的富裕是建立在巨大的信貸膨脹體系上的,而現在一切證明這只是一種幻覺。
在此之前,甚至最有名的銀行也用低息貸款鼓勵人們從事全國性的股票投機;此外,
美國還興起了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房屋、家具、汽車以及各種各樣的日用品和奢
侈品的龐大商業體系。所有這一切現在都完蛋了。有實力的生產廠家陷於混亂和癱
瘓狀態。昨天,成千上萬的工人還是開小汽車去上班,使停車場成為一個迫切需要
解決的問題。可是今天,整個社會卻陷於工資猛降、失業激增的極其悲慘的境地。
而就在此之前,全社會還一直在十分投入地生產各種各樣的優良產品,供干百萬人
享受。美國銀行系統遠不及英國銀行那麼集中、那麼有堅實的基礎、有兩萬家地方
銀行停止付款。人與人之間在商品和服務上的交換方式已被擊得粉碎。華爾街的崩
潰波及到每個家庭,不論貧富。
  曾使美國人十分著迷的美好憧憬是夢想讓更多的人共同享受更多的財富以及更
舒適的生活,但千萬不要認為這純粹是妄想狂和商品買賣狂。任何一個社會從來沒
有生產過、共享過和交換過數量如此巨大、種類如此繁多的商品。如果人類最大限
度地發揮出他們的勤勞和技能,那麼彼此所能給對方帶來的利益事實上是無限的。
然而,虛榮的空想以及貪得無厭卻大大地超過了實際取得的成就,從而把這一燦爛
的景象毀壞殆盡。在1929—1932年間,隨著股票市場的崩潰,出現了物價暴跌以及
隨之而來的生產緊縮,最終導致了大規模的失業。
  經濟生活紊亂的影響波及全世界。失業以及生產減縮致使貿易普遍緊縮。各國
紛紛實行關稅限制政策以保護國內市場。這次總危機還帶來了尖銳的金融危機,使
國內信貸陷於癱瘓,這使得破產和失業遍及全球。麥克唐納的工黨社會主義者政府
曾經許下過種種諾言,但在1930一1931年間,他們卻看到失業人數從100萬突然躍升
到將近300萬。據說,美國的失業人數是1000萬。這個偉大的共和國的整個銀行系統
已陷人混亂,暫時處於崩潰狀態。其造成的災難波及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不過,
英語國家中沒有人餓死。
  一個以攻擊資本為其基礎的政府或政黨難以保持對像英國這樣的島國的高度人
為的經濟來說至關重要的信心和信用。麥克唐納政府根本無法應付其所面臨的問題。
他們甚至不能運用其黨的紀律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動來使預算平衡。在這樣的情況下,
一個早就處於少數地位而又喪失了一切財政信任的政府是難以繼續維持下去的。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轉貼請保留站台信息。

[到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