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回憶錄 第三十三章「海獅」計劃
我們從繳獲的德軍檔案了解到,1939年9月3日,戰爭爆發後不久,德國海軍部 就由參謀人員著手研究入侵大不列顛的可能性。和我們的想法不同的是,德國人認 為,惟一的辦法是渡過英吉利海峽狹窄的海面,他們對此毫不置疑,根本未考慮過 任何其他方法。如果我們早點獲悉這個情報的話便可大松一口氣了。敵軍若從英吉 利海峽進犯,定將落入我們防御設施最為堅固的海岸陣地;這是我們針對法國而設 的一條古老的海防前線,所有沿岸港口均已設防,我們主要的艦隊基地也設在這裡; 近年來,為了保衛倫敦,大多數機場和制空站也都建立在此。在英倫本島上,沒有 一個地方能像這兒一樣對人侵能夠快速作出反應並投入戰鬥,或者能夠集結如此強 大的海、陸、空三軍兵力。海軍上將雷德爾深恐一旦德國海軍入侵英國,海軍的力 量會有所不足。因此他提出了許多條件,首要條件就是完全控制法國、比利時和荷 蘭的海岸、港口和河口。這個計劃在戰爭形勢還不太明朗的情況下就暫時擱置了下 來。 突然間,這些條件意外地得到了滿足。敦刻爾克戰役以及法國投降伊始,雷德 爾便帶著一份計劃去見元首,儘管心中尚存疑慮,卻也感到十分滿意。接著,他又 分別在5月21日和6月20日兩次與希特勒談及此事,其目的不在於建議入侵,而在於 說明:一旦下令人侵英國,則需有一份詳細計劃,切不可草率行事。希特勒心中也 有顧慮,只是說「他完全了解這項任務的特別困難之處」。他還抱著英國即將求和 的希望。直到6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德國最高統帥部才下定決心,並於7月2日發佈了 第一道命令,將人侵不列顛作為一項可行的戰事計劃。「元首斷定,只要具備某些 條件——尤其重要的是取得空中優勢,便可以在英國登陸。」7月16日,希特勒發出 指示:「儘管英國在軍事上處於絕境,卻仍未有任何求和表示。有鑒於此,我決定 要制定一個登陸英國的計劃,並在必要時加以執行。……整個計劃的準備工作必須 在8月中旬之前完成。」於是,各方面積極行動起來,加快進行這一工作。 * * * * * 德國海軍計劃用機械化武器展開進攻,他們打算從灰鼻角用重炮猛轟多佛爾, 再由強大的炮兵沿多佛爾海峽在法國海岸上給予掩護,以便在英吉利海峽最便捷的 線路上開闢一條狹窄的走廊,兩側由佈雷區環繞,並在外圍佈置潛艇保護。陸軍便 由這條走廊擺渡過海,大量增援部隊分批跟進。海軍任務就此結束,以後就由德國 陸軍將領們自己去解決問題。 再來看看我們自身的條件:我們不僅擁有海軍優勢,而且在優勢的空軍掩護下 只需用小型艦隻便可徹底粉碎他們的佈雷區,並摧毀那一二十艘為保護雷區而集結 的潛艇。所以說這一提議從一開頭就毫無希望。儘管如此,法國淪陷後,任何人都 看得出,要想避免持久戰以及由此造成的一切惡果,惟一的希望就是迫使英國投降。 正如我們已經敘述過的,德國海軍在與挪威軍隊作戰時曾經遭受重創,已成殘兵敗 將,又如何能給予陸軍多大支援?不過,既然德國海軍有它自己的計劃,誰又能斷 定他們不會在無意之中撞上好運呢? 德國陸軍統帥部對入侵英國問題一開始還頗感疑慮。他們對此既無計劃,又未 作準備,連人員也未作任何訓練;但是,在幾星期內接連打了幾個漂亮的大勝仗後, 他們的膽子馬上大了起來。他們認為,保證安全渡海不是他們的責任,他們只負責 大軍登陸後的戰鬥任務。的確,早在8月間,雷德爾上將就覺得很有必要提請他們注 意渡海的危險,稍不留神就會全軍覆沒。因而,運送陸軍過海的責任明確交與海軍 後,德國海軍部—直倍感悲觀。 7月21日,元首會見了三軍首腦。他對他們說戰爭的決定階段已經到來。只是英 國還未認識到這一點,還是希望轉危為安。他談及美國對英國的支持以及德國與蘇 聯政治關係可能發生的變化。他說應把執行「海獅」作戰計劃看作是迅速結束戰爭 的最為有效的辦法。希特勒在與雷德爾長談後才開始明了,潮汐、海流和海上的種 種神秘現象將會給渡越海峽帶來些什麼樣的難題。因此他把「海獅」作戰描述成「 一項非常大膽勇敢的任務」。「儘管航程很短,但這絕不像渡過一條河那樣簡單, 而是要渡過由敵人控制的一片海域。這也不像進攻挪威那樣是完全一邊倒的戰鬥, 采取突然襲擊也顯然不行;我們的敵人已作好防守準備,並且極端頑強,他們還控 制著我們必須利用的海域。陸軍作戰需要40個師。·最大的難題是物資補給和儲備。 我們不能指望在英國就地獲得任何物資供應。」「海獅」作戰計劃的先決條件是完 全獲得空中主動權,在多佛爾海峽使用威力強大的大炮作為掩護,並設佈雷區來加 強保護。希特勒說:「一年中的時機選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北海和英吉利海 峽在9月的下半月天氣會變得非常惡劣,且在10月中旬就開始有霧。因此,主要的登 陸行動必須在9月15日之前完成,過了這一天,德國空軍和重武器之間的配合就不太 可靠了。既然空軍的配合是先決條件,就應該由此作為決定日期的主要因素。」 就登陸戰線的寬度和進攻目標的數目,德國參謀人員爭得面紅耳赤,但仍然沒 有結果。陸軍要求在整個英國南部沿海,從多佛爾到波特蘭以西的萊姆裡季斯的一 系列地點登陸。他們希望在多佛爾以北的拉姆斯格特進行輔助性登陸。而德國海軍 參謀部則認為,要想安全渡過英吉利海峽,最適宜的地點是在北福蘭角和威特島西 端之間。陸軍參謀部據此擬定計劃,準備在多佛爾以西到萊姆灣之間的各個地點登 陸10萬人,隨即再登陸16萬人。德國陸軍統帥宣稱,在布賴頓地區至少應登陸4個師。 他還要求在迪爾到拉姆斯格特之間登陸;至少出動13個師,盡可能在整個戰線的各 點同時登陸。此外,德國空軍要求隨第一批登陸軍隊運去52個高射炮中隊。 然而,海軍參謀長明確表示:如此大規模且要求這樣迅捷的行動幾乎沒有可能, 要護送登陸部隊通過所提及的遼闊海域,他實在無力承擔此任。他的意思是,陸軍 應在這一範圍內挑選最為有利的登陸地點。即便德軍掌握了空中優勢,海軍的力量 一次也只能護送一批人過海;他們認為,多佛爾海峽最狹窄的部分是風險最小的航 道。要將第二批16萬人連同裝備一次就運過海峽需要200萬噸的船隻,即使能滿足這 一空想條件,港口也無法同時容納如此大量的船隻。目前,能做到的只是先將這些 師的第一梯隊運過海峽去建立狹窄的橋頭陣地;再運送第二梯隊登陸,這就至少又 需要2天時間;更不用說把人們認為必需登陸的第二批6個師運送過海了。他進一步 指出,在遼闊的海岸線登陸就意味著各個選定的地點漲潮時間有3—5個半小時的差 別。因此,要麼在某些登陸地點接受不利的潮汐條件,要麼就放棄同時登陸的計劃。 他的這一意見別人很難加以反駁。 * * * * * 在這些備忘錄更換過程中,許多寶貴時光被浪費了。直到8月7日,哈爾德將軍 才坐下來和海軍參謀長當面磋商。哈爾德將軍直截了當地說:「我完全否決海軍的 提議,從陸軍的觀點來看,這簡直和自殺無異。倒不如將登陸部隊直接送進碎肉機 來得乾脆。」海軍參謀長反駁道,他同樣拒絕在過於開闊的海岸線上登陸的計劃, 那樣只能導致部隊在運輸途中遭受損失。最後,希特勒只能采取一個折中的辦法, 然而這個辦法既不能討好陸軍又不能使海軍滿意。8月27日,最高統帥部發出了一項 指示,規定「陸軍行動必須兼顧可資利用的船位以及渡海與登陸的安全」。因此, 從迪爾到拉姆斯格特之間的登陸地點一概放棄,而登陸的海岸線也從福克斯通延伸 到博格諾爾。即便是達成這種程度的協議,時間早已悄悄拖到了8月底;當然,這一 切都要取決於贏得空戰的勝利,而到目前為止空戰已進行6個星期了。 軍事計劃終於根據最終定下的登陸扎營地擬定了。軍事指揮權由龍德施泰特執 掌,但由於缺乏船隻,他的部隊被削減為13個師,後備部隊12個師。從鹿特丹與布 洛涅之間各港口出發的第十六集團軍將在亥斯、拉伊、黑斯廷斯和伊斯特本附近登 陸;而從布洛涅與阿夫雷之間各港口出發的第九集團軍則進攻布賴頓與沃信之間的 海岸。該計劃還預計從地面奪取多佛爾,隨後兩軍匯合一處,向坎特伯雷一埃斯福 德一梅菲爾德一阿倫德爾這條掩護線挺進。總之,第一批計劃登陸11個師。他們樂 觀地希望在登陸1周後向前推進到格雷夫森德、賴吉特、被得斯菲爾德和樸次茅斯。 第六集團軍作為後備部隊,所屬各師隨時準備增援3如果情況許可,還要把進攻的海 岸擴展到韋默思。的確,德國並不缺少驍勇善戰、裝備精良的部隊,但卻需要將這 些部隊完全地運送過海。 最艱巨的頭一項任務落在了海軍參謀部的肩上。德國大約共有120萬噸海運船舶 可以用來應付一切不時之需。載送人侵部隊一項就需用去一半多,這樣一來便會造 成巨大的經濟混亂。9月初,海軍參謀部報告可徵用: 運輸艦 168艘(共70萬噸) 駁船 1910艘 拖船及拖網船 419艘 摩托艇 1600艘 所有這些艦隻都需要配備船員,從海道和運河駛往集結港口。9月1日,準備入 侵的大批船隻開始向南移動時,英國皇家空軍立即對此進行嚴密監視,隨時報告他 們的一舉一動,並對安特衛普到阿夫雷的全部海岸線進行猛烈襲擊。德國海軍參謀 部記錄道:「敵人連續在沿岸海面進行戰鬥防衛,集中轟炸『海獅』出發港口,並 偵察沿岸活動,種種跡象表明,敵人已經預備對付我方即將進行的登陸。」 又說:「英國的轟炸機和英國空軍的佈雷隊……仍然保持著充分的作戰能力, 而且可以確定,英國軍隊的活動儘管沒有使德國的運輸遭受決定性的阻礙,但無疑 是成功的。」 儘管一再拖延且蒙受一定損失,德國海軍還是完成了他們任務的第一部分。他 們為事故和損失所留出的10%的後備全部耗盡,但剩下的仍然超出第一階段所計劃 的最低限度。 * * * * * 此時,德國海軍和陸軍都將重擔壓到空軍身上。面對英國艦隊和小型艦隻的壓 倒優勢,德軍開闢走廊的全部計劃——由空軍掩護井在航道兩側敷設水雷——能否 成功取決於德國空軍能否擊敗英國空軍,取決於在英吉利海峽和英格蘭東南部能否 完全取得制空權,不僅要在渡海航道的上空而且還要在登陸各點的上空掌握制空權。 三軍中較者的兩個軍種都把責任推到了戈林元帥身上。 戈林毫不遲疑地承擔了這一責任。因為他相信,德國空軍憑著數量上的極大優 勢,只消苦戰數周便可打垮英國的空防,摧毀英國在肯特和蘇塞克斯的機場,完全 控制英吉利海峽。此外,他還確信,轟炸英國,尤其是轟炸倫敦,會迫使頹廢而愛 好和平的英國人退卻求和;使他們在入侵的威脅迫在眉睫時更想求和。德國海軍部 則頗不以為然,他們顧慮重重,認為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方可執行「海獅」作戰計劃。 7月間,他們曾建議:除非無限制的空襲和無限制的潛艇戰能「使敵人根據元首提出 的條件進行和談」,否則就應將該計劃推遲到1941年春再執行,但凱特爾元帥和約 德爾將軍都很高興見到空軍最高統帥如此有把握。 這些日子是納粹德國的好時光。早在迫使法國蒙受貢比涅停戰協定的羞辱以前, 希特勒就已經高興得手舞足蹈了。德國軍隊曾耀武揚威地穿過凱旋門,一直行進到 愛麗捨田園大街上。他們還有什麼不能做到?為什麼還躊躇不決而不乘勝前進呢? 因此,參與「海獅」作戰計劃的海、陸、空三軍都各自研究於已有利的因素而將不 利的一面留給友軍。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隨著疑慮的產生和加強,行動日期也一再向後推遲。希特 勒在7月16日發佈命令,一切準備工作應在8月中旬完畢。海、陸、軍三軍一致認為 這是不可能的。到7月底,希特勒遂同意以9月15日為入侵英國的最早日期。同時, 要等計劃中的加強空戰的結果明朗後再決定采取行動。 8月30日,海軍參謀部報告說,由於英國對人侵艦隊所采取的應對措施,準備工 作無法在9月15日如期完成。在他們的要求下,入侵日期推遲到9月21日,並另附一 條件:要提前lO天預先通知,這就是說,應於9月11日發出預備命令。然而到了9月 10日,海軍參謀部再次報告,由於天氣一直很壞和英國的反轟炸,他們面臨著諸多 困難。他們指出,儘管海軍方面必要的準備工作到21日可以完成,但是所規定的行 動條件——在英吉利海峽上空取得絕對空中優勢卻無法實現。因此,希特勒在11日 又將預備命令推遲3天,即把最早的入侵日期改為24日;可到了14日,他又把入侵日 期進一步往後推;到17日,行動日期乾脆無限期後移,個中緣由,敵我雙方的意見 倒並無二致。 9月7日,據我軍獲悉的情報顯示,駁船和小型艦隻正在奧斯坦德至阿夫雷的各 港口之間向西南移動,但由於這些集結船隻的港口都遭到英國空軍的猛烈轟炸,在 德軍即將采取實際行動之前,這些船隻是不可能駛人這些港口來的。德國空軍由於 從挪威調來了160架轟炸機而大大加強了在阿姆斯特丹和佈雷斯特之間的攻擊能力; 在加來海峽地區的前沿飛機場上也有短程俯衝轟炸機隊。前幾天被我方俘獲的4個德 國人承認自己是間諜,他們是在東南海岸從一個划艇上登陸後被俘的。他們坦白承 認準備在未來的兩周內隨時向德國報告伊普斯韋奇一倫敦—裡丁一牛津地區英國後 備部隊的動態。而9月8日一10日之間的月相和潮汐條件對敵人從東南沿岸入侵都極 為有利。就這一點,參謀長委員會的結論是德軍入侵已近在眼前,防衛部隊應立即 待命。 然而在當時的本土部隊司令部內,因為沒有過渡階段,所以還沒有什麼辦法可 以將原有的提前8小時通知準備戰鬥的命令改成「準備立即投入戰鬥」。因此,本土 部隊於9月7日晚上8時對東岸和南岸兩個指揮區發出了「克倫威爾」這一密碼命令, 意思是「入侵迫在眉睫」,指示沿海部隊應作好戰鬥準備。同時,這一命令也送達 倫敦地區的所有駐軍以及總司令部後備隊的第四和第七軍。為了讓聯合王國內的所 有其他指揮區了解這一情況,也向他們傳達了這項命令。得到此令後,國內某些地 方的國民自衛軍指揮官就自作主張地敲響了教堂的鐘,召集國民自衛軍。當時我和 參謀長委員會都不知道已使用了「克倫威爾」這個密碼命令:於是在翌晨發出指示, 要制定某些過渡階段的警備信號,以便於以後遇到情況時逐步加強戒備,而不必一 開始便宣佈入侵迫在眉睫。可以想象得出,這件事引起了諸多議論和不安,但報紙 和議會都沒有提及此事。對於所有人來說,這倒是一帖振奮精神的良藥和一次防御 大演習。 * * * * * 當我們追述德國入侵的淮備工作逐漸達到高潮後,我們不難看出,他們早期的 勝利心情怎樣逐漸變成懷疑,直至最後完全失去了信心。在7月和8月命運交關的時 刻,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曾向他的陸軍空軍同僚們竭力說明大規模兩棲作戰將遇 到的嚴重困難。他深知海軍的弱點和缺乏充分的準備時間,力圖對哈爾德所提出的 在遼闊海岸同時登陸大批部隊的龐大計劃加以限制。另一方面,野心勃勃的戈林一 心想著單憑空軍建立奇功,不願參加聯合作戰計劃,也不甘心在有系統地削弱敵人 抵抗的入侵區域內讓空軍只充當無足輕重的配角。 從記錄中可以明顯看出,德國最高統帥部絕不是一個目標一致、相互對各自的 能力和限度有適當了解的協作機構。相反,每一個軍種都只想突出自己,成為天空 中最為耀眼的明星。這從一開始就引起了摩擦。哈爾德只要能夠把責任推到雷爾德 身上,便不願修訂自己的計劃,使計劃符合實際的可能。元首的干預必不可少,然 而對於改善三軍之間的關係似乎收效甚微。在德國,陸軍至高無上的威望使陸軍將 領總是傲慢地對待他們的海空軍同僚。至此,我們的結論不言自明:德國陸軍不願 在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中甘當海軍的配角。當約德爾將軍在戰後被人問及這些計劃時, 他極不耐煩地回答道:「我們的部署和尤裡烏斯·愷撒的部署毫無二致。」這句話 反映了一個地道的德國陸軍軍人對於海戰的態度:絲毫沒有登陸將面臨危險的概念, 也不了解在設防的海岸上部署大批兵力會遇到些什麼樣的海上風險。 而在英國,不論我們有什麼缺點,至少我們對於海上的事務了解得非常徹底。 多少個世紀以來,作為海上霸主,我們深悉海務,代代相傳;這一傳統不僅鼓舞了 我們的水兵,而且也鼓舞著整個大不列顛民族。我們之所以能夠沉著應付人侵威脅, 其最重要的原因也即在此。三軍參謀長在國防大臣的統率下緊密配合,共同指揮軍 事行動,這已形成制度,並由此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協作、增進了解、精誠合作 的光輝典範。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從海上大舉進攻敵人的機會來臨時,我們行 動的基礎堅實牢靠:首先是徹底完成這項任務所必需的準備工作,然後是充分了解 和滿足這樣規模龐大、危險重重的行動在技術上的各種需要。德國即便在1940年擁 有了訓練有素的兩棲部隊和現代化兩棲作戰的各種裝備,在我們團結協作的海軍和 空軍面前,他們的希望仍會落空。事實上,他們既缺乏工具又未經訓練。 德國最高統帥部和元首越瞧這個冒險計劃越不順眼。當然,我們互不了解對方 的心情和對該計劃的評價;然而,從7月中旬到9月中旬,每過1個星期便可愈加明確 地看出,德國海軍部和英國海軍部之間、德國最高統帥部和英國參謀長委員會之間、 以及元首和本書作者之間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不謀而合的。如果我們在其他事情 上的意見也如此一致的話,那就根本不用打仗了。當然,我們之間最根本的共同看 法是:一切都取決於空中戰爭,問題在於雙方戰鬥人員如何鬥個分曉;此外,德國 人還在自付:英國人是否經得起空中轟炸(當時轟炸的效力被極端地誇大了)?他們 是否會就此屈服並迫使英王陛下投降?對於這一點,戈林元帥寄以厚望,而我們卻 毫不畏懼。 -------------------------------------- 文學殿堂 瘋馬掃描校對 http://www.yesho.com/wenxue/ 轉貼請保留站台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