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飛行員首次打破空中和平空中作戰成戰場一大景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各交戰國的武庫中大約積貯了近千架飛機,這
時距首架飛機問世已經過去了11個年頭。
溯源追流,人類第一架有動力的飛機的發明權屬於美國的萊特兄弟,因此,美
國便得到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的故鄉」的殊榮。
說到這份殊榮,僅僅把它歸於萊特兄弟名下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人們不會忘記
西奧多。羅斯福為此付出的努力,當然,也不會忘記喬治。斯威特上尉、托馬斯。
塞爾弗裡奇上尉、華盛頓。錢伯斯上校等等一長串美國軍人的名字,他們是世界軍
用飛機發展史上的先驅。
羅斯福早在1898年擔任海軍部次長時就曾努力設法使載人飛機用於海上作戰。
開始,史密森學院的教授塞姆爾。蘭利曾向海軍部長提出一個試驗計劃,經陸海軍
聯合委員會審查後認為可以一試,但海軍負責建造和修配的部門拒絕給予資助,認
為這種裝備只能用於陸上,與海軍無關。
後來陸軍給了蘭利以某些幫助,但看到他在一次從水上遊艇起飛的試驗中失敗
之後,便失去了興趣。幾個月以後,1903年12月17日,從俄亥俄州來了兩個年輕的
自行車修理工人,一個
名叫威爾伯,一個名叫萊特,這兄弟倆居然把蘭利失敗了的試驗搞成功了。萊
特操縱著他那個奇妙的飛行裝置,在12秒鐘之內飛越過一個沙丘。這是首次用飛行
器載人的成功試驗,歐洲各國立即表現出要把它用於軍事目的的興趣。但是,美國
直到1908年,在羅斯福總統敦促下,陸軍才著手進行試驗。這種試驗是在改進了的
萊特式飛機上進行的。
一次試驗時,在旁觀察的海軍上尉喬治。斯威特自願報名要當駕駛員,但沒有
獲准。他只好眼睜睜地看著上尉托馬斯。塞爾弗裡奇上了飛機。飛機起飛後很快就
失事墜毀,塞爾弗裡奇不幸犧牲,成為世界航空史上第一位遇難的飛行員。斯威特
雖然目睹這一慘劇,但他仍然熱心於研究如何使飛機用於海上作戰,並建議應更多
地進行這種試驗。
1909年 11月 9 日,斯威特終於有機會從事他所喜愛的飛行事業了,他成了
海軍中第一個從事飛行的軍官。公眾對航空事業的興趣是如此強烈,以致海軍部再
也不能對此漠然置之,1910年,委派了一位有經驗的工程師華盛頓。錢伯斯上校負
責此項工作。錢伯斯對飛機的機械裝置懂得不多,但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海軍航
空事業。他獲悉德國一家蒸汽輪船公司登出廣告,計劃造一架能在艦船平台上起飛
的飛機,他決心趕在德國人之前研製出這種能從艦船起飛的飛機。雖然海軍部沒有
經費可供錢伯斯從事上述試驗,但錢伯斯並不灰心。他設法動員一個名叫約翰。瑞
安的人來資助這一試驗。瑞安是個有錢的出版商,又是政治活動家,對航空事業頗
有興趣,慷慨地拿出了1000美元。錢伯斯又說服了飛機設計師格倫。柯蒂斯和他雇
用的民間飛行員尤金。伊利,志願從事這種事業。
事情很快就有了進展。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豎起了一個向前傾的平
台,其他準備工作也準備就緒。1910年11月14日,「伯明翰」號停泊在漢普頓錨地,
一個歷史性的試驗即將
開始。按照要求,伊利應等待軍艦迎風行駛時才起飛,但由於狂風驟起,他倉
促起飛,沒有達到應有高度就向下滑行,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無線電話務員焦
急地報告:同伊利失去聯繫。實際上,伊利還在掙扎。他貼近水面頑強地飛行。夜
幕降臨了,伊利摘下被海水濺濕的護目鏡,發現離海岸已經不遠。5 分鐘後,他降
落在海灘一排小屋附近,終於化險為夷。
19if年1 月18日,又一次艦岸飛行試驗在舊金山海灣舉行。這一次,伊利把自
行車內陸纏在身上作為救生衣,而且是先從海岸起飛,降落在錨泊中的「賓夕法尼
亞」號上(艦尾預先建造了一個平台)。為了使飛機降落滑行時不致衝出平台掉進
海裡,他們在平台上橫向配置了一道道鉤索,每道鉤索兩端用50磅重的沙袋繫住。
就用這種原始的辦法迫使下降時向前滑行的飛機降速剎車。一小時以後,伊利又從
這艘巡洋艦上起飛,安全地降落在海岸上。這次在艦上起降的試驗,可說是以後的
航空母艦的萌芽。在同一個月裡,格倫。柯蒂斯又作了一次試驗性飛行,他的飛機
可以從水上起飛,也可以降落在水上。不久,跟隨柯蒂斯學習飛行的西奧多。埃利
森成了海軍第一位職業飛行員。
目睹這些成就,國會總算同意撥出2.5 萬美元作為海軍航空事業費。海軍使用
的飛機是向柯蒂斯和萊特購買的,飛行員也開始進行培訓,他們中有出自著名海軍
世家的約翰。羅傑斯上尉,還有約翰。托爾斯。
到1913年,一支飛行小隊被派往關塔那摩海灣與艦隊進行第一次會成訓練。實
踐證明,飛行員能夠查明水下的潛艇,發現規部觀察不到的遠方水面艦船,並能從
1000英尺高度進行照相。
看到飛機的作用如此明顯,海軍少將佈雷德利。菲斯克不禁想出了一個建議,
他認為,鑒於菲律賓面對佔優勢的日本艦隊的威脅,應在呂宋建立4 個航空基地,
每個基地各配備100 架飛機,這樣必能擊退甚至粉碎敵人艦隊的進攻。為了實現這
一建議,他
於1912年獲得了一項具有專利的發明,這種新發明的裝置可使飛機攜帶並投放
魚雷。
在墨西哥邊境危機中,這支小小的海軍飛行隊到達維拉克魯斯,並立即開始參
加軍事行動。這是美國海軍飛機首次在敵國執行偵察任務。這些飛機常常飛得很低,
幾乎碰到樹梢。飛行員通過目測和照相,提供了敵軍調動和地形物貌等軍事情報,
多少總算是發揮了一些作用。然而同時奉命參戰的陸軍飛機卻洋相百出,令人哭笑
不得。美國當時唯一的一支戰術航空部隊——隸屬通信兵的第1 航空中隊於3 月5
日抵達哥倫布。這時第1 航空中隊有10名飛行員,84名士兵和8 架飛機,由法洛伊
斯領導。這幾架破舊的飛機性能很差,不能抗擊風暴,實施偵察時不能飛越當地3100
—3400米的高山,因此戰鬥活動一次也沒有成功過。
3 月19日,中隊從哥倫布轉到墨西哥卡薩斯。格蘭迪茲地區的首次飛行中,就
有一架被迫中途返航,另一架在夜間迫降時墜毀,其餘6 架因天黑只好各自降落,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4 架飛機才聚集在一起。事實上,這些飛機只是在好天氣時才能
執行通信聯繫任務。即使這樣,還曾發生過飛機被騎馬的墨西哥農民用槍擊中,導
致飛行員被俘的事件。到4 月20日,只有兩架飛機還在執行任務。至5 月間,這支
部隊的實力雖然增加到16名軍官和122 名士兵,飛機也更新了,但新換的飛機並不
比舊飛機更適於在墨西哥執行野戰勤務。因此,中隊儘管在哥倫布一直駐紮到1917
年初,但自1916年夏天以後就減少了在墨西哥上空的活動。
第1 航空中隊在墨西哥的戰鬥活動是美軍首次使用飛機參戰,結果卻留下了近
乎慘敗的記錄。這一事實充分暴露了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缺陷。在這以前,美國陸軍
通信兵團和其他陸軍軍官就曾多次提出美國的飛機性能遠遠落後於歐洲國家,但未
引起重
視。航空隊在墨西哥的敗績及飛行員在墨西哥的不幸遭遇,終於使國會和社會
公眾醒悟過來。1916年8 月,國會批准了一筆當時最大數額的1328萬美元用來發展
軍事航空。1916年陸軍部批准建立7 個航空中隊,每個中隊配備12架飛機,其中4
個中隊擬駐在本土,3 個中隊擬駐在海外。這7 個中隊於1917年初成立起來。
總的來說,對墨西哥的軍事行動是促使美國重視軍事航空的轉折點,它使美國
人在參加歐戰之初抱有一般較強烈的願望:要不失時機地建立強大的軍用航空工業,
以左右戰爭的勝負。但是促成這件事的基礎實在是太薄弱了。通信兵團航空隊符合
飛行條件的飛機只有55架,而且大都陳舊。一般性的工業能力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適
應生產飛機的特殊需要。在隨後的日子裡,雖然美國花了大約10億美元試圖強行推
動飛機生產和發展,但鑒於戰鬥機的設計方案變化太快,美國最後仍然聽從了盟邦
的勸告,不再下功夫生產戰鬥機,而是集中力量於觀察機和轟炸機,特別是著力於
發動機的製造。到戰爭結束時,共製造出1.35萬台12汽缸的自由式發動機,這就是
美國對航空事業的主要貢獻。這種發動機在當時算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這種發動
機還具有通用的特點,但缺點是在遇到炮火時特別容易起火。陸軍航空隊此時已從
原來的75名飛行員發展到11425 人的規模,其中有5000多名飛行員和空中觀察員開
赴法國作戰。到停戰實現時,部署在前線的美國飛行中隊已有領個。德哈維蘭公司
的DH-4 型觀察機此時以每月1000架的速度由美國的生產線製造出來,但是只有114
的美國飛行中隊駕駛這種美國生產的飛機。即使那些能駕駛美國飛機的中隊也寧可
放棄這種「優惠照顧」,因為DH-4 型飛機已經臭名昭著,被人稱做「飛行棺材」。
如此一來,美國儘管久享「世界第一架飛機的故鄉」之美譽,但是,在整個歐
洲戰場上空,卻很少見到美國飛機的影子,
碧海藍天,幾乎完全成了其他國家空軍激烈角逐、一決高低的場所。
著名的意大利軍事理論家米裡奧。杜黑早在1909年就在《航空問題》一文發表
了如下看法:「今天我們充分意識到掌握制海權的重要性,但不久制空權將變得同
等重要。……陸軍和海軍不應把飛機看作僅僅是一種用途有限的輔助性武器。他們
更應把飛機看作是戰爭大家族中的第三位兄弟。」可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
上述觀點仍然停留在預言階段,包括社黑本人也拿不出什麼成型和成熟的理論。因
此,各國的統帥部起初對飛機的作用頗不以為然,法軍統帥福煦將軍甚至說飛機
「對運動來說一切都說好,但對軍隊來說沒有什麼用處。」德國和英國也只把飛機
配屬給通信兵,權充觀察哨之用。
這些飛機都不是為空戰而設計的,不攜帶武器,用木料和金屬線製成,機翼和
機身上用塗上膠的布覆蓋。擔任空中觀察和駕駛飛機的人,往往是炮兵出身的觀察
員和騎兵出身的偵察員,以報告行進中的部隊、炮兵陣地和物資運輸情況。但往往
這種觀察和報告是不準確的,因為飛機本身的構造妨礙了觀察者的視線。
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在開戰的前幾周,英國一支10萬人的遠征軍開到法國,
儘管軍事行動進行了12天,也儘管德國飛機天天在這個地區飛過,但沒有一架飛機
發現這支龐大的隊伍,還是由地面上的德國陸軍最先發現敵情。
起初,交戰國的飛行員很有紳士風度,偶爾在空中碰面還都彼此招手致意。駕
駛員隨身攜帶手鎗,但那也只是一種服兵役的標誌。
第一批飛越英吉利海峽赴法參戰的英國皇家飛行隊,最先打破了這種空中的和
平。1914年8 月25日,英國上尉哈維。凱利率領另外兩架飛機,在空中執行例行的
飛行任務時,看到一架德國的「鴿」式飛機在他的下方悠然飛行,哈維進行了一個
大膽的嘗
試,在他的兩位同伴的配合下,向德國飛機猛衝過來。德國飛行員被這突如其
來的舉動嚇得茫然不知所措,慌亂之餘,只好在地面匆匆降落,飛行員不等飛機停
穩就跳下飛機,鑽入樹林逃之夭夭。英機也跟著著陸,遍尋德國飛行員不著,於是,
哈維上尉命手下燒燬了這架飛機後返航。
這次有趣的空中遭遇無疑使所有交戰國的飛行員們深受啟發並大開殺心。到了
1914年9 月,敵對雙方的飛行員開始用各自的手鎗直射,法國飛行員開始把步槍帶
上飛機,但奏效不大,主要是因為飛機飛行不穩。有的協約國飛機上的觀察員甚至
帶上磚頭,砸向德國飛機的螺旋槳,或者扔向駕駛艙,把對方飛行員砸得頭破血流。
與此同時,他們也開始對付地面的目標,有人用手榴彈和小型炸彈,由於沒有瞄準
器,又是人力投擲,殺傷性能不大。英國皇家空軍作了一個統計,飛行員用141 顆
炸彈對德國鐵路和車站進行轟炸,結果只有3 顆炸彈命中目標。
隨後,有的飛行員還把浮空氣球上使用的降落傘挪用到飛機上,但這種降落傘
既大又笨重,飛機座艙幾乎不能容納。步兵開始用步槍對飛臨己方上空的對方飛機
胡亂掃射,飛行員們又不得不防備來自地面的流彈,為此有的飛機坐艙的座位下,
墊上了鑄鐵的火爐蓋。一旦飛機在空中損壞,飛行員多半難逃厄運,不是被摔死就
是被燒死。
沒過多久,想像力豐富的法國人覺得不論用手鎗或者是步槍都太不過病,乾脆
把機槍也搬上了飛機。只是由於技術條件還無法提供供飛行員射擊的固定式機槍,
所以機槍是裝在活動底座上由觀察員操縱的。1914年10月5 日,飛行員約瑟夫。弗
郎茨和機械師兼觀察員路易。凱諾中士駕駛一架法制「瓦贊」飛機巡邏,發現一架
德國的「阿維亞蒂克」雙座機正在偵察法軍防線,弗郎茨當機立斷,猛撲過去,連
續開火,一舉擊落了敵機。這是航空作戰史上的第一次真正的空戰。
嘗到甜頭的法國人大受鼓舞,再接再厲。於是便有了飛行員羅郎。加羅斯的革
命性創舉——他在自己的「莫拉納。索爾尼埃」
L 型單翼機上巧妙地安裝了機槍,而從外表上則絲毫看不出來。
轉眼到了1915年4 月1 日。4 架德國「信天翁」式雙座觀察機正巧與加羅斯駕
駛的經過改裝的飛機不期而遇,看到機翼上沒有機槍,且己方人多勢眾,德國飛行
員根本沒有把這只孤獨的法國飛機放在眼中。不料,法國飛機突然通過螺旋槳噴出
黃色的火焰,並發出了機槍的歡叫聲,一架德國飛機飛行員立時殞命,飛機墜毀。
待法國飛機調轉頭來,第二架德國飛機也被打得空中起火——子彈打斷了飛機的輸
油管,另外兩架飛機見勢不妙,掉頭就跑。
在隨後的楊天內,又有3 架德國飛機被加羅斯以同樣方法擊落。一向以邏輯思
維著稱的德國飛行設計師和武器專家們無論如何也搞不懂,射速為每分鐘60發的機
槍子彈,是如何穿過轉速為每分鐘1200轉的雙葉螺旋槳而對螺旋槳毫無損害的。
可惜好景不長,豆915 年4 月19日,加羅斯的飛機因發動機失靈,迫降在距荷
蘭前線64公里的一片林間空地。未等地燒燬飛機,德國人就把他本人連同飛機一起
俘獲。這下德國人如獲至寶,運回柏林後發現,原來飛機座艙上裝了∼挺美國人霍
奇斯基發明的新式機槍,槍口朝向螺旋槳方向,也就是飛機飛行方向,而朝向槍口
的螺旋槳,則由楔形鋼片保護,使打在葉片上的子彈轉向。
德國參謀部特地從德國的一家飛機製造廠,請來了一位年輕的荷蘭技師。這位
技師名叫福克,被公認為是當時歐洲最好的飛機設計師,他沒有上過一天機械學校,
卻在20歲的時候,就能設計製造當時飛行最快和最堅固的單翼飛機。他把自己設計
的飛機呈獻給他的祖國荷蘭,但遭到了冷遇,然後他又轉向法國、英國和俄國,但
都像在荷蘭一樣,參謀部的軍官老爺們根本瞧不起
這樣一個年紀輕輕的小伙子,不相信他能有什麼驚人之舉。
而德國人卻非常賞識福克的才華,把他網羅到德國,許以優厚的待遇,讓他為
德國設計飛機。等繳獲來的飛機一送到柏林,德國參謀部官員把一挺步兵用的氣冷
式機槍交給他,讓他在48小時之內設計出一種超過法國機載武器的武器。福克儘管
在此之前從未操縱過機槍,但還是與他的助手一起,在規定的時間之內試製成功了
飛機同步機槍。他發明了一個凸輪系統,控制機槍只有在螺旋槳與槍口形成間隙時
才能發出。
福克把這種同步機槍與自己設計的單翼飛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福克一1 型戰鬥
驅逐機的雛形。儘管德軍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6 個月之後,一位駕駛這種飛機
的德國飛行員重演了法國飛行員加羅斯的那一幕:飛機由於迷航而在協約國佔領區
著陸,飛行員連同飛機一起被協約國土兵俘獲,於是戰爭雙方共享了這項技術。
後來福克又為德國人發明了E -ill 型飛機,上面裝備有雙管機槍,威力頓增,
略占空中優勢,先後給協約國飛行員以沉重打擊,史稱「福克災難」。在19141918
年的大戰期間,福克共為德國人設計了近創種不同型號的飛機。英國人這時才認識
到他的才能,提出來如果他來英國,為皇家空軍設計飛機就給他1000萬美元,可惜
為時已晚。
儘管空中火力越來越強大、技術越來越完善,但這絲毫不能降低對飛行員膽量
與勇氣的要求,於是,「空中撞擊」戰術應運而生,成為勇敢者空中決鬥的武器。
1914年9 月8 日,俄國飛行員彼得。尼古拉耶維奇。涅斯捷羅夫上尉駕駛一架
功率80馬力、速度164 公里對、時的「莫拉納」式輕型單器機,用自己機上鋼管焊
接的起落架撞擊一架奧地利雙座偵察機,兩架飛機掛在一起,雙雙墜地,同歸於盡。
從
此,空戰史上正式出現了空中撞擊戰術。
涅斯捷羅夫犧牲時年僅27歲。1947年,前蘇聯政府在他犧牲的地方建了一座碑,
上面刻著:「著名的俄國飛行員、特技飛行創始人彼得。尼古拉耶維奇。涅斯捷羅
夫上尉在此英勇獻身。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空中斤斗和空戰中採用撞擊戰術的人。」
當然,運用「空中撞擊」戰術的機會畢竟不多,在大戰的頭兩年,飛機的主要
任務還是實施偵察。空中偵察的重要作用在第一次馬恩河會戰中體現得十分明顯。
1914年9 月3 日,法國的五架偵察機發現克魯克指揮的德國第1 集團軍已經不
再向巴黎以西疾進,而是向東南方向的馬思河推進,由於偵察發現敵軍動向,使英
法聯軍能事先有所準備,阻止了敵人前進。正如歷史學家所說,前進到馬恩河的德
軍各集團軍如果沒有被牽制住的話,戰爭也許幾周內就結束了。而德國之所以能被
牽制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空中偵察全面地提供了關於德軍部署的精確情報。這
次會戰,宣告了德國速決戰的破產,使它從此失去了戰略進攻的主動權,陷入長期
消耗戰的泥潭。
為了迫使英國政府把部隊和武器撤離法國,德國從1915年1 月起開始轟炸英國
本上。
1915年1 月19日,德國「齊伯林」飛艇第一次從1500米的高度空襲英格蘭東部
地區。接著於5 月刊日夜間空襲倫敦。空襲倫敦的飛艇為IZ38型,機長是林納茨上
尉。當時倫敦的防空力量很弱,探照燈照不到飛得很高的飛艇。飛艇投擲的炸彈使
7人喪生,31 人受傷,還破壞了一些住宅區和商業區的建築物。
但轟炸造成的心理效果更大,市民紛紛逃離,倫敦處於一片混亂狀態。10月20
日夜,又有11艘「齊伯林」飛艇飛往倫敦,但有3 艘毀於強風。1916年,英國改進
了對空射擊的方法,全年擊落德國飛艇12艘。到1916年10月德國最高統帥部已認識
到飛艇戰是無效的,因此自1917年始只利用暴風雨的天氣進行空襲。
這增大了英國防空作戰的困難。但德國的轟炸效果也不大。由于飛艇損失嚴重,
事故增多,所以陸軍的飛艇於1917年停止了對英國的轟炸,海軍所屬的飛艇於1918
年8 月5 日進行了最後一次轟炸。飛艇轟炸主要集中在1915年和1916年這兩年,共
投了196.5 噸炸彈,炸死500 多人,傷1300人。約有80艘飛艇毀於協約國的炮火和
風暴。
從1917年起,德國改用飛機對英國實施轟炸。1917年德國已擁有更先進的「哥
達」式飛機,這種飛機發動機的功率為2x260 馬力,能攜帶300-420 公斤炸彈,最
大時速140 公里,航程840 公里,英國首都倫敦及英國東南部大部分城市都在其轟
炸範圍之內。1917年5 -8 月德軍以大編隊(10-22 架「哥達」式飛機)轟炸了倫
敦。且917 年6 月13日,德國第3 轟炸機聯隊出動了22架「哥達」式飛機對英國實
施攻擊,其中17架轟炸了倫敦,投下了4 噸炸彈,炸死了162 人,傷432 人。其後,
7月7日又投下4.5 噸炸彈。
德軍最後一次白天空襲英國是8 月22日。由於英國用殲擊機和高射炮加強倫敦
防空,迫使德軍於9 月初轉入夜間轟炸。
1917年9 月2 日德軍派出2 架飛機首次夜間轟炸多佛。從1917年9 月到年底共
轟炸了19次。飛機對倫敦的最後一次轟炸是1918年5 月19-20日的夜間。為實施這
次攻擊,德國派出了啊架(一說43架)「哥達」式和「巨人」式轟炸機,其中有13
架到達目標上空,使英國遭到很大損失。英軍竭盡全力進行防空作戰,其高射炮部
隊擊落德軍飛機3 架,英國殲擊機也未落敵機3 架,至此,德軍結束了對倫敦的轟
炸。
自1915年1 月19日至1918年8 月5 日,德國出動飛艇208 艘、飛機435 架次對
英國實施空襲,其中飛機空襲52次,飛艇空襲sl次,投彈約300 噸,造成約1300人
死亡,3000人負傷,建築物及其它設施也遭到嚴重破壞,損失達300 萬英鎊。轟炸
使
英國工業生產下降,並使英國國民對轟炸產生了極大的恐慌心理。但從另一方
面卻促進了英國防空系統的建設和英國獨立空軍的組建,因為英國人認識到最好的
防空對策是對敵人實施反擊。
在索姆河戰役中,英法兩國航空兵讓德國人吃了一個大苦頭。戰役之前,由於
法軍擁有了「紐波特」等更加完善的新飛機,因此在整體實力上略勝德軍一籌,英
法航空兵完全掌握了制空權,不僅能完成戰術任務,而且還能對德軍縱深的戰役後
方和戰略後方如西西裡亞、洛林等地進行空襲。對空防禦也有了發展。這時的對空
防禦包括防飛機的大炮和機槍,以及用於防空目的的觀察哨、報知哨和通信哨。在
組織航空兵同步兵協同方面也採取了初步措施,如航空兵派出代表進駐各集團軍司
令部,以便同步兵協同動作和聯繫。英法聯軍的殲擊機飛行員用殲擊機的火力掃射
德國軍隊,收到很好的效果。飛機從低空掠過敵方步兵,能挫傷敵人的土氣並予敵
以殺傷,直接協同地面軍隊作戰。應該說這是空戰史上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僅僅半年之後,德國飛行員便在「血的四月」之戰中向英國皇家飛行隊報了這
一箭之仇。
1916年12月,羅貝爾。尼維爾任法軍總司令。他一上任便計劃對努瓦萊突出部
的南北兩翼發動攻擊,由英軍攻打索姆河以北,法軍攻打索姆河以南,吸引德軍的
注意力,然後由法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發起主攻,企圖一舉突破德軍陣線,並將
他們趕過萊茵河,迅速結束戰爭。
為實施尼維爾的進攻計劃,牽制德軍,英軍於1917年4 月9 日開始在阿拉斯附
近日旺希以南20公里寬的正面地帶發起輔助突擊。為配合地面作戰,皇家飛行隊於
4月4日,即發動地面戰役前5 天發起空中進攻,企圖肅清天空,把德機逐出該戰役
地帶。以便協約國的偵察機和炮兵校射飛機開展活動。為爭奪制空
權,英德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空戰。英國在阿拉斯的進攻,最後取得有限的勝利,
但與這相配合的空中戰役,卻傷亡慘重,因此英國皇家飛行隊把1917年4 月稱為
「血的四月」。
皇家飛行隊發起空中進攻一開始就遇到了壞天氣:陰雨、低雲。僅在頭5 天的
戰鬥中,英國至少損失了75架飛機,此外還發生了56起飛行事故,總計131 架飛機
墜毀。飛行員傷亡105 人,其中19人陣亡,73人失蹤,13人受傷。這時,德方佔有
很大的空中優勢,英國的偵察機編隊只有在大量使用殲擊機護航的情況下才敢升空。
也就是說,執行一次任務至少要12架飛機。
像15架殲擊機護送3 架觀察機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此外,盛行的西風很容易
把英國飛機吹到德國戰線一側,增大了英皇家飛行隊的傷亡。許多被擊傷的飛機本
來可以飛回己方戰線,但他們無法戰勝逆風返回協約國戰線,結果都損失了。
皇家飛行隊在四月進攻中慘敗的教訓結所有交戰國家的飛行員上了生動的一課
:第一,飛行員訓練不足。英方急於把大量新飛行員調到西線服役,不得不大量削
減訓練時間。參戰新飛行員的平均飛行時間只有25小時,這對殲擊機飛行員來說顯
然是不夠的。第二,英國飛行隊剛裝備「布裡斯托爾」式殲擊機,由於訓練時發生
了許多事故,加之飛機本身在投入使用之初構造上的一些缺陷,經驗不足的年輕飛
行員把這種飛機稱為「殺人犯」。
儘管後來作了些改進,但原先的壞名聲影響了飛行員對這種飛機的信心。第三,
戰術上墨守成規,不論形勢如何,一味按老一套被動應戰。
相比之下,德國飛行員比英國飛行員更老練、成熟,更富有經驗。飛行員對新
式的「阿爾巴特羅斯」和「哈貝施塔特」式飛機已能熟練地掌握。儘管這種飛機性
能不比英國的「布裡斯托爾」式強,但飛行員很瞭解它的特性,用起來得心順手,
駕輕就熟。德國人掌握著空中戰術主動權,他們能隨意衝進和退出戰
鬥。單架的德國偵察機竟敢於攻擊協約國的整個編隊。馮。裡希特霍芬領導的
第門殲擊機中隊共擊落敵機 89 架。裡希特霍芬本人在4 月份至少擊落協約國飛機
20架,佔其生前擊落飛機總數的1 /4.另外,德國人在「血的四月」所獲得的成功
和贏得的許多聲譽還同他們改進編製有關。當時,德軍建立了獨立的殲擊機中隊,
又將這些中隊組成相當於聯隊規模的單位。合理的組織體制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德國人還充分利用其鐵路運輸系統,用鐵路貨車運送殲擊機中隊到需要的地方。殲
擊機中隊這種流動轉移的方式很像利用火車到處巡迴表演的馬戲團。因此裡希特霍
芬的空中遊獵中隊獲得了「飛行馬戲團」的綽號。
在隨後的康佈雷戰役、皮卡迪3 月進攻戰役、第二次馬恩河戰役和亞服戰役中,
航空兵的使用日益頻繁,爭奪制空權的鬥爭十分激烈,隨著交戰雙方對飛機性能的
改進和新技術的不斷出現,空中優勢時有轉移,誰也不能牢固地掌握制空權。同時,
飛機大量集中使用的原則已基本確立,參加一次戰役的飛機多達1000架已不是什麼
新鮮事了。另外,英、法、德、俄各國航空部隊也相繼湧現了一大批王牌飛行員,
被各自國家吹捧、崇拜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有影響的一次空戰卻是由參戰最晚的美國人一手策
劃並導演的。這一點,令英國人、法國人頗不服氣。
原來,美國雖然在1917年4 月就已對德宣戰,但航空兵的情況甚至比歐洲國家
在1914年時的情況還差,根本無法參戰。
到1917年末和1918年初,美國還沒有自己的作戰飛機,在前線的美國飛行員大
多是由歐洲人訓練的,作為臨時措施,這批受過訓練的美國人編成中隊參加盟國空
軍作戰。
1918年8 月10日成立美國第三集團軍後,配置在法國前線
的所有美國航空部隊都集中隸屬第1 集團軍航空隊,由機警幹練的西點畢業生
米切爾指揮。為實施聖米耶爾戰役,米切爾集中了西線任何一次戰役中都沒有集中
過的最大的兵力,大體上是以1500架對300 架的優勢發動進攻。在發動進攻前幾周,
航空隊就為襲擊做好了準備,成功地限制了敵人的偵察,自己則獲得了所需的情報。
戰役開始的頭兩天,惡劣的氣象條件迫使大部分飛機不能起飛。9 月14日和15日,
天氣好轉,米切爾就以l /3 的飛機——大約500 架偵察機和殲擊機支援地面部隊,
其餘2 /3 飛機用於突擊德軍後方的目標——交通要道和設施,並掃射德國部隊。
突擊遭到德國航空部隊的抗擊,但美國轟炸機的活動還是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因為
德國人被迫處於防禦地位,大部分戰鬥活動都是在他們的戰線後方進行的。
聖米耶爾戰役是美國1917年正式參戰以來獨立進行的第一次戰役,是第一次世
界大戰中飛機數量集中最多的一次,也是美國航空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經受的最大
一次考驗。在米切爾的指揮下,飛行員們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偵察、轟炸、掃射、
攻擊及其它爭奪制空權的任務。等到戰爭結束時,這支部隊共擊毀781 架德國飛機
和73個偵察氣球,己方損失為235 人和289 架飛機。
米切爾也由此成為頗有名氣的指揮員和美國遠征軍航空部隊的主要發言人。
儘管美國航空隊的空中翅膀還很稚嫩,供其表演的機會也不太多,但其效果還
算差強人意。比較而言,美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要稍好一些,作用也
更大一些。
踴躍購買他們的書籍,用實際行動來支持你欣賞的作者
上一章 下一章
熾天使書城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