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爭奪亞洲將手伸向朝鮮,欺凌中國派兵侵佔台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盟國的勝利和軸心國的失敗而告終。美蘇兩個大國在共同
對付法西斯的鬥爭中結為盟友,但當昔日的對手德、意、日等國被打翻在地之後,
它們又成了勢不兩立的對手,暗中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使戰後的世界進人了漫
長的冷戰時期。這期間,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成了它們爭奪的熱點,而首當其衝的
是飽經戰亂之苦的朝鮮。
朝鮮是一個從亞洲大陸北部向東南延伸,伸入太平洋的黃海與日本海之間,形
成三面環海、背連大陸的狹長半島,因戰略地位重要和礦產資源豐富屢遭列強踐踏
和佔領。公元1895年,日本帝國主義就將魔爪伸向這個半島國家,對朝鮮人民
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
半個世紀過去了,朝鮮人民好不容易盼來了獨立和自由,但等待它們的又是被
侵略、被踐踏。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人尾聲但隆隆的炮火還在響徹不停之際,美
國佬就已經開始打朝鮮的主意了。
早在1943年3月2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同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會談時,
就霸道地提出,把「朝鮮及印度支那作為戰後可以立即實行托管的地區」。聰明的
英國人一眼便看穿了美國人葫蘆
裡賣的什麼藥。在隨後進行的由反法西斯同盟國首腦舉行的著名的德黑蘭會議
上,羅斯福告訴蘇聯的斯大林:「朝鮮還不具備行使和維護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
應該經過40年的監護。」弦外之音不言自明。儘管同年12月1日,美、中、英
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稱:「我三大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決定在
相當時間,使朝鮮自由獨立。」但美國國務院卻暗地裡建議軍事部門為積極「參加
朝鮮內政」創造條件,他們設想未來的軍政府可由美、英、中、蘇參加,但各參加
國的代表名額以不妨礙美國行動的「有效性」為限。1945年雅爾塔會議期間,
坐在輪椅上的羅斯福與斯大林會晤時又重彈「朝鮮托管」的老調,提出日本戰敗後
「朝鮮要由一個蘇聯代表、一個美國代表和一個中國代表實行托管」,「托管期也
許要二十年到三十年」。斯大林則表示「托管期愈短愈好」,並建議「應該邀請英
國人參加」。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美、蘇就四國托管朝鮮問題達成諒解。其實美國
的如意算盤是假四國托管之名行自己獨霸之實。1945年7月25日,波茨坦會
議期間,美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致信羅斯福的繼任者杜魯門總統,建議按參謀長
聯席會議的意見處理朝鮮問題,在戰爭結束後的短期內,迅速佔領首都漢城及釜山、
清津等戰略要地,進而控制朝鮮。
波茨坦會議結束不久,隨著美國在日本本土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代號分別為
「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彈,日本於8月10日宣佈無條件投降。而這時蘇軍
以橫掃千軍如卷席之勢,迅即從中國東北戰場向朝鮮挺進。這可急壞了美國參謀長
聯席會議的將軍們。他們開始擔憂,蘇聯究竟推進到哪裡才會停止?他們煞費苦心,
苦思冥想遏制蘇軍進攻勢頭的良策:以快對快,美國軍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
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的因素,搶在蘇聯進人該地區之前向北更遠的地方推進有很
大困難;聽任蘇聯的長驅直入,將即將到手的「肥肉」拱手相讓,於心不甘。究
竟如何是好?萬般無奈之際,五角大樓的少校參謀迪安。臘斯克和博尼斯蒂爾
兩個小人物眼睛盯著地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他們以美蘇兩國在雅爾塔會議上曾有共同托管朝鮮的諒解為由,提出了以北緯
38度線作為美、蘇接受日本投降的分界線的建議。
北緯38度線,不僅差不多從朝鮮中部穿過,更重要的是首都漢城及仁川、釜
山兩個重要海港都劃在了美國受降區內,按美軍當時的實力,同蘇軍爭奪,是不可
能達到這麼靠北的地方的。
兩位少校的建議正合企圖霸佔朝鮮而又力不從心的美國統治集團的胃口,當即
得到杜魯門的首肯。
8月15日,杜魯門向斯大林發出絕密信,提出了以北緯38度線為美、蘇兩
國接受日軍投降分界線的建議。不知出於何種考慮,斯大林乾脆而痛快地接受了,
這令杜魯門喜出望外,高興了老大一陣子。隨即,美國駐太平洋戰區最高指揮官麥
克阿瑟將軍正式發佈命令:三八線以北的日本官兵向俄國人投降,三八線以南的日
本官兵向美國人投降。而此時的蘇聯陸軍第25集團軍,在契斯季亞科夫上將指揮
下,已經越過三八線,並已攻佔漢城。
仁川等城市。但他們一接到關於分界線的命令,就迅速撤向三八線以北。兩個
美國少校在地圖上輕鬆標定的三八線,原來是為美、蘇兩國受降而臨時劃分的,但
誰也沒想到卻從此將朝鮮一分為二,形成了半島上的「南北朝」,並幾乎成為引發
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美軍進入朝鮮南部後,即著手扶持親美勢力,建立親美政權,以達到由美國操
縱對朝鮮實行國際托管的目的。1945年12月21日,麥克阿瑟用東京盟軍總部
的飛機,把長期漂泊異鄉的李承晚從美國接口朝鮮,授意他拼湊反共勢力,以形成
親美政府核心。李承晚何許人也?此人乃朝鮮黃海道人氏,1875年出生,自稱
為李氏王朝後裔,20歲進人美國教會學校學習,次年因勾結日本人被關押到19
04年,釋放後通過教會的牽線去美國,先
後進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學習,並於1910年獲博士學位。
1919年朝鮮爆發「三。一」反日運動,李承晚從美國跑到中國上海,糾集了一
些朝鮮人,成立「臨時政府」,儼然做起「總統」夢來。後來又提出「把朝鮮交給
美國委任統治」的主張,遂招來公憤,趕忙逃回美國,以「韓國臨時政府」駐美代
表自居,大搞政治騙子勾當。美國欣賞李承晚反共、反人民的極右立場,但也擔心
他專橫、任性而不得人心,可能成為執行美國殖民政策的障礙。據說,杜魯門對起
用李承晚的態度就不積極,但剛愎自用的麥克阿瑟對他卻情有獨鐘。這位被美國軍
界稱之為「遠東地區的美國總統」,成全了李承晚的權力慾望。此時的李承晚年已
70歲,其中37年是在美國度過的,他數典忘祖,以會說「夏威夷腔的朝鮮話」
為榮,在美國主子面前奴顏婢膝,很快成了軍政府的寵兒。
雖然美國懷有獨霸朝鮮的野心,但它也不能不顧及戰後作出的國際承諾,不得
不打出對朝鮮實行國際托管的旗號。1945年12月16日至26日,美、蘇、
英三國外長在莫斯科召開會議,會上三國達成如下協議:由美、蘇兩國佔領軍司令
部的代表組成聯合委員會,同朝鮮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協商,協助組成朝鮮臨時
政府。在此之前,以5年托管期為限。這個協議公佈後,引起渴望獨立的廣大朝鮮
人民的不滿。美國見有機可乘,隨即策動南朝鮮右派統治勢力組成所謂「反托管委
員會」,指使它們推銷「朝鮮完全獨立」、「是蘇聯而不是美國在堅持托管」的讕
言。之後在美、蘇聯合委員會的磋商中,美方故意在民主組織的條約上糾纏不休,
由它們提出的南朝鮮民主政黨和社會團體咨商名單竟達425個之多,以借此拼湊
右翼多數左右未來的朝鮮政局。這一無理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蘇方的拒絕。美、
蘇聯合委員會,由於美國從中作梗,聯而不合,不得不於1947年10月宣告該
組織解散。
1947年11月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上,美國拒絕了蘇聯提出的「從朝
鮮撤軍」的提案,和「邀請北南朝鮮代表參加討論朝鮮問題」的提案,操縱表決機
器強行通過關於朝鮮問題的非法決議案,決定設立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派駐朝
鮮,在該委員會觀察下在全朝鮮進行議會選舉,然後成立全國政府。這一決議案以
北朝鮮拒絕「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人境而擱淺。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美國又玩弄新花招,操縱「小型聯大」
於1948年2月26日通過了關於在南朝鮮單獨進行選舉的非法決議。說這
個決議非法,絕非空穴來風,而是事出有因。「貓膩」
就在「小型聯大」身上。所謂「小型聯大」,是美國在二屆聯大上動議組成的
「聯合國臨時委員會」,在聯大閉會期間執行聯大授權的有關任務,目的是為了繞
過安理會,免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蘇聯行使否決權。所謂「小型聯大」本來來路
就不正,加之又沒有聯大的明確授權,這樣通過的決議於法於理都不相容。
美國政府擔心夜長夢多,為先聲奪人,造成既成事實,自行宣佈5月9日進行
大選。也許是多行不義,得罪了上天。5月9日這天正巧遇到日蝕,軍政府和李承
晚集團認為不吉利,只好把投票日向後推遲一天。就這樣,在美國人刺刀的保護下,
李承晚當選「總統」。8月15日李承晚領銜的傀儡政府粉墨登場。麥克阿瑟專程
從東京趕來,為傀儡政府撐腰打氣,他口叼大煙鬥,戴著大墨鏡,一副狂妄自大的
樣子,趾高氣揚地叫嚷:「我願做我能做的一切來幫助和保衛朝鮮人民。我將像保
衛美國或加利福尼亞免遭侵略一樣去保衛他們。」
美國炮製傀儡政權之後,又急不可待、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在1948年1
2月12日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大會上,不顧蘇聯的反對,通過非法決議,給李承
晚政府貼上了「聯合國承認」
的標籤。至此,美國一手導演的分裂朝鮮半島的鬧劇宣告收場。
為了粉碎美國在南方製造的分裂朝鮮的陰謀,在朝鮮抗日領
袖金日成的倡議下,1948年4月,南北朝鮮56個政黨和社會團體的代表
雲集平壤召開聯席會議,反對南朝鮮單獨進行選舉,表示決不承認南朝鮮單獨選舉
的結果,要求撤走在朝鮮的外國駐軍,提出南北共選、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
國的方針。在朝鮮廣大人民的響應和支持下,南北朝鮮一起進行了最高人民會議選
舉,投票者占全部選民的85。25%。1948年9月2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
第一次會議在平壤開幕,通過了國家憲法,金日成當選為內閣首相、國家元首。9
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南北朝鮮的稱呼由此而來,朝鮮的南
北對峙也由此開始。
雙方加緊備戰,軍事力量不相上下:南朝鮮軍隊有8個步兵師22個聯隊,每
個聯隊相當於團,連同機甲聯隊、炮兵聯隊共24個聯隊,加上其他特種兵及海軍、
空軍,正規軍總數為10。5萬人,另有5萬非正規軍及武裝警察,加起來總數1
5萬人左右。
北朝鮮力量稍強,人民軍編有10個步兵師、1個坦克旅、1個摩托化團,加
上海軍、空軍、炮兵等特種部隊和內務省的7個警備隊,總兵力在20萬人左右。
有美國人的撐腰,李承晚傀儡政府有恃無恐,屢屢發出戰爭叫囂。李承晚多次
叫嚷:「佔領北韓,可以實現統一。」「要不流血,統一獨立是不能實現的。」他
在美國的「聖福爾號」巡洋艦上發表演說聲稱:「南北分裂是必須用戰爭來解決的」,
並隨即加緊了戰爭準備和在三八線上的武裝挑釁活動,朝鮮半島局勢日趨嚴重。
美國在縱容李承晚發出戰爭叫囂的同時,也在秘密為侵朝戰爭作準備。195
0年2月,它們在泰國曼谷秘密召開了美國遠東外交人員會議,目的是調整、部署
侵朝戰爭發動後的外交工作,同時李承晚赴東京與麥克阿瑟簽訂了「北伐」的秘密
協定。美國
國防部長約翰遜、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及其他美軍將領,也先後到南
朝鮮進行戰爭部署。1950年6月17日,戰爭狂人杜勒斯,作為美國總統杜魯
門的特別代表竄到南朝鮮,親臨三八線視察,並在三八線的戰壕裡最後審查批准了
關於「北伐」的計劃。
俗話說的好,水火不相容。隨著南北朝鮮軍事對峙的不斷升級,戰爭的空氣也
逐步升溫。1950年6月25日拂曉,朝鮮內戰終於爆發。
朝鮮內戰爆發時,身為杜魯門總統顧問的杜勒斯正在東京盟軍司令部辦公室裡,
與麥克阿瑟就朝鮮問題交換意見。麥克阿瑟,這位在美國軍界享有盛譽、被稱之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功赫赫的英雄,此時嘴裡銜著人們所熟悉的玉米芯煙鬥,咋嘰襯
衫領口敞著,神態非凡地聽著杜勒斯喋喋不休的高論,顯出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
這決不是他立地成佛、改了好戰的本性,而是壓根就沒瞧得起北朝鮮能成什麼氣候。
告別麥克阿瑟,杜勒斯即在下榻的飯店給國務卿艾奇遜發出一份電報。電文指
出:「南朝鮮人有可能運用自己的力量阻止並擊退進攻,如果這樣是再好不過了。
但如果他們無力做到,那麼我們相信應該運用美國部隊。……坐視南朝鮮無端遭受
武裝進攻,將會產生一連串的災難,很可能最終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
杜勒斯的這份電報,使他成為第一個以文字形式提出美國應使用武力干預朝鮮
的人,也使他成為第一個主張對朝鮮動武的人。
艾奇遜收到杜勒斯的電報不久,於美國東部時間6月25日(因時差原因,與
東半球相差12小時)上午11時30分主持召開了國務院的一次會議。出席會議
的除艾奇遜外,還有副國務卿詹姆斯。韋布、助理國務卿臘斯克。五角大樓方面有
陸軍參謀長勞頓。柯林斯將軍、副參謀長托馬斯。廷伯曼准將。會議由艾奇遜主持。
艾奇遜高高的個子,相貌堂堂,說起話來尖酸刻薄,被稱為
美國東部權勢集團的領銜人物。這個律師出身的政客,在56歲的時候,由於
馬歇爾的辭職和馬歇爾的力薦,當上了國務卿。他與同僚們經過一番緊急磋商後,
提出如下建議:——美國空軍和海軍力量在漢城、金浦機場和仁川周圍建立防禦圈,
以確保美國眷屬的撤離。
——授權麥克阿瑟的部隊根據當地美軍使團的建議向朝鮮提供任何裝備,不受
現行計劃的限制。
——只要韓國部隊仍有戰鬥力,美國軍事顧問團就必須與他們在一起。
——麥克阿瑟的職權應包括指揮美國在朝鮮的全部軍事行動。
——俟聯合國安理會投票通過在朝鮮採取聯合行動,就授權並指示麥克阿瑟使
用第七艦隊在內的一切力量去穩定局勢,包括在可行的情況下,恢復三八線的原分
界線。
鑒於朝鮮戰事吃緊,情況緊急,艾奇遜未將這些建議報請總統批准,就通過電
傳打字會議傳給了正在東京的麥克阿瑟。不過艾奇遜留了一手,電傳會議之後,他
提醒麥克阿瑟,以上建議尚未得到總統的批准,僅供「制定計劃時參考」。儘管這
樣,他還是搞了點小小的越權行為:他建議麥克阿瑟派一個「觀察小組」
到南朝鮮,以確定需要投人多大的部隊才能扭轉戰局,保住李承晚的軍隊。
麥克阿瑟對華盛頓的建議非常滿意,備受鼓舞,這位戰爭狂人,早就盼著用戰
爭方式解決朝鮮問題這一天的到來,如今終於盼到了。
美國國務院和五角大樓的官員們正為朝鮮戰事問題忙乎得「腳踢後腦勺」,可
這時的杜魯門總統正在遠離華盛頓的老家獨立城歡度週末。星期日中午12時35
分,他接到艾奇遜的緊急電話,攪得他休閒的心情蕩然無存,當即決定迅速返回華
盛頓。
下午1時57分,杜魯門的座機「獨立號」由堪薩斯城機場緊急升空。記者因
無新聞可采,分散在各地,還沉緬於週末假日的悠閒與輕鬆之中,預定的美國航空
公司包機直到下午5點才起飛。杜魯門的幾位助手也不失時機地登上記者的包機,
在總統之後飛離堪薩斯城。
飛行途中,杜魯門從他那根深蒂固的冷戰時代的思維定勢出發,斷定這場戰爭
是俄國人唆使的,是共產主義力量對美國的挑戰,美國對此決不能坐視不理,要想
法保住李承晚政權,保住朝鮮這個反共的前沿陣地。為了爭取時間,他在飛機上發
出一份電報,要求艾奇遜及其他軍政要員於當晚到布萊爾大廈舉行戰略會議。
布萊爾大廈,坐落在賓夕法厄亞大道1651號,這裡原是一座私人豪華住宅,
原來的主人把它獻給政府作為賓館。它在總統府白宮的西面,僅有一個街區之隔。
因當時的白宮正在修繕,杜魯門總統暫住布萊爾大廈,把它作為臨時官邸。
布萊爾大廈的戰略會議如期舉行。出席會議的有:國防部長約翰遜、陸軍部長
弗蘭克。佩斯、海軍部長弗朗西斯。馬修斯、空軍部長托馬斯。芬勒特、陸海空三
軍參謀長蘇頓。柯林斯、弗雷斯特。謝爾曼和霍伊特。范登堡以及參謀長聯席會議
主席奧馬爾布萊德雷,國務院方面參加的人員有艾奇遜、韋布、臘斯克、希克森和
擔任記錄秘書的菲利普。傑塞普。
會上,杜魯門首先讓大家發表意見,互通情況。布萊德雷離開會議主題,首先
宣讀了麥克阿瑟從東京發來的關於台灣問題的備忘錄。這位五星上將把台灣比作
「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和艦艇供應船」,認為把它拱手讓給中共「對美國將是一場
巨大的災難」,極力主張對台灣採取軍事佔領行動。接著,艾奇遜通報了朝鮮戰爭
爆發以來的情報,提出了早些時準備的提請總統決定的事項,也就是通過電傳會議
傳給麥克阿瑟的那些內容。接著軍政
要員對戰局發展、蘇聯出兵的可能性及如何使用美國三軍力量投入戰爭進行了
討論,形成了如下決定和命令:——授權麥克阿瑟用全部武器彈藥供應李承晚部隊。
——動用空軍掩護美國婦女和兒童撤退,對企圖阻撓撤退的一切北朝鮮飛機和
坦克進行還擊。
——命令第七艦隊從菲律賓向北移動,以阻止共產黨人進攻台灣。
這些決定和命令,實際上是向北朝鮮的宣戰,是發出的侵略中國台灣的信號。
像這類問題,通常應經國會批准。而此時美國參眾兩院的政要們仍被蒙在鼓裡。直
到星期二上午的國會情況通報會上,杜魯門才向國會領袖們通報了動用美海、空軍
加人朝鮮內戰的決定,這離杜魯門總統作出決定已是12小時以後的事了。
在此之前,杜魯門指示與會者要守口如瓶,不得向新聞界透露,哪怕是背景也
不准介紹。就是在星期一舉行的國會撥款聽證會上,艾奇遜和約翰遜也閉口不談朝
鮮問題。老謀深算的杜魯門十分清楚,要打一場戰爭,決非像打一場高爾夫球那樣
輕鬆,必須贏得政治上的廣泛支持。他不希望他在國會中的盟友們從星期二一大早
的《華盛頓郵報》上看到事態發展的消息,從而喪失他們的支持。現在木已成舟,
杜魯門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對國會的政要們進行安撫,以熄滅
可能產生的怨聲。他召來15位國會領袖,先把朝鮮戰局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說
明如不緊急發兵就會損害美國的利益,自己只好在緊急情況下行使作為三軍總司令
的職權。他把準備公開聲明的文稿念給國會的領袖們聽,並告訴他們,「我已經命
令美國部隊對朝鮮支持到底」。
國會領袖們誰也沒有料到總統會來這一招。這些「政治油條」們心裡明白:杜
魯門先斬後奏,造成既成事實,不同意又有什麼用呢?
杜魯門及其僚屬們深諳「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為了給
自己的侵略行為披上合法外衣,他們在逼國會就範的同時,也一直在打「聯合
國」牌。早在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由美國操縱的聯合國安理會以九票贊成一票
反對、一票棄權通過決議,對北朝鮮進行了道義上的譴責。現在要真刀真槍介人朝
鮮內戰(實際已經介入)更需要拉聯合國「這面大旗作虎皮」。他們開始琢磨下一
步如何讓聯合國為其行動開一張「合法」的「通行證」。
令人啼笑皆非、也是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杜魯門尚未拿到聯合國出具的「合法」
「通行證」,就於美國東部時間6月27日上午的國會情況通報會上大言不慚地宣
布,美國受聯合國委託,要求各成員國向韓國「提供援助以幫助擊退武裝人侵,恢
復國際和平和該地區的安全。」而真實情況卻是,10多小時之後,安理會才僥倖
通過美國提出的這一議案。
說它僥倖,絕不是危言聳聽。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6月27日一早,美國駐
聯合國的外交官向安理會各成員國試探對美國所提議案的反應,以求得普遍支持。
由於印度代表提出需要時間得到本國政府的正式指示,因而安理會不得不推遲到下
午舉行會議討論美國提出的議案。而美國國務院的政要們自信地認為,通過議案不
過走走形式而已,到頭來還不是美國說了算?因此,也就無所顧忌地將杜魯門為國
會通報情況和公開發表聲明的時間定於估計安理會通過決議的上午舉行。這一突然
的時間變更,使美國猝不及防,陷於被動,於是就出現了杜魯門宣佈聯合國的支持
在前,而聯合國作出支持的決議在後的可笑局面。
事情的複雜性和嚴重性遠不止於此。這種複雜性和嚴重性蓋因蘇聯在安理會的
代表馬立克飄忽不定的行蹤引起的。由於美國操縱聯合國,阻撓恢復中華人民共和
國在聯合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為抗議美國的霸道行徑,申張國際正義,
蘇聯對安理會採取了抵制態度,馬立克一直拒絕出席安理會。這就使美國操縱聯合
國及安理會通過一系列非法決議屢屢得手。也正是這種
屢屢得手,使美國忘乎所以,無所顧忌。無巧不成書。安理會開會這天,恰逢
蘇聯駐聯合國的一位外交官康斯坦丁。呂金科在長島的斯德哥爾摩飯店舉行私人午
宴,這是蘇聯在抵制安理會期間定期的社交活動之一,以便與安理會其他成員國保
持密切聯繫。
席間,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坐在美國代表歐內斯特。格羅斯和蘇聯代表雅可夫。
馬立克中間。談話間,朝鮮問題成了主要話題。馬立克堅稱此次朝鮮的行動是對南
朝鮮武裝「邊界進攻」作出的反應。賴伊和格羅斯則堅持,戰爭的根本性質是北朝
鮮的入侵。雙方免不了一番舌槍唇劍。喝過咖啡吃過點心之後,賴伊告訴馬立克,
他將同其他外交官前往安理會舉行會議。並詢問馬立克:「你去嗎?我認為貴國的
利益是要求您出席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賴伊的話,將格羅斯嚇了一身冷汗,
頓時臉色煞白,目瞪口呆,暗自叫苦:「賴伊你發昏了,馬立克到會行使否決權,
豈不壞了我美國的大事!」於是,他下意識地用腳在桌子底下碰了碰賴伊,示意他
不要再說下去了。可就在這關鍵的茬口上,馬立克卻出人意外地連連搖頭說:「不,
不,我不去。」格羅斯這才一塊石頭落了地,他竭力掩飾驚慌的神情,急忙離去。
就這樣,蘇聯又一次坐失否決權,也又一次讓美國人的企圖得逞。
安理會的表決結果是在人們預料之中的。根據美國提案,以7票對1票通過向
北朝鮮動武的決議。決議中說:「必須用緊急的軍事措施來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
『建議聯合國各會員國』向大韓民國供給為擊退武裝進攻並恢復該地區國際和平與
安全所必須的援助。」當日,杜魯門正式發表聲明,公然宣佈他已命令美軍參加對
朝鮮人民軍的作戰,同時命令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以武力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
灣。
時過三天,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又通過了一個非法決議:授權美國指揮下的
統一司令部使用參加干涉朝鮮的各國部隊,由美國指派指揮這些部隊的司令官,並
授權該司令部使用聯合國的
旗幟。同日,美國下令駐日本的部隊投入侵朝戰爭。
讀者可能提出這樣一個令人不解的問題:這就是,討論朝鮮戰爭為什麼牽扯到
台灣問題?宣佈對朝人侵為什麼捎帶上武力犯台?其實翻翻美國的歷史老底子不難
發現,美國霸佔我國領土台灣的野心由來已久。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於19
45年10月25日正式接收台灣,但由於國民黨的腐敗統治,使台灣人民極度失
望和不滿,遂於1947年2月28日爆發了大規模起義,台灣局勢一度極為緊張。
美國藉機干涉台灣問題,自1947年下半年起,開始了對台灣的侵略活動:美國
陸軍的「聯合軍事顧問團」
派出大批現役軍官常駐台灣,負責組織訓練「國民黨新軍」,在台北、台中和
新竹等地,建立空軍基地和聯絡電台等設施,美國海軍艦艇也進駐基隆等沿海港口。
到了1948年秋,國民黨敗局已定,美國在考慮「脫身術」的同時,開始策劃一
項對付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戰略計劃。1949年1月,美國國務院據此起草了《
關於美國對台灣立場的報告》,並由杜魯門簽署實施,其中首次提出了「一中一台」
的政策,但鑒於美國國力有限,認為目前採取軍事行動將台灣從大陸分離出來的目
標「仍不明智」,言外之意是不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的可能性。8月4日,當新中
國即將誕生、解放台灣也將提上日程之時,美國人感到了恐慌,國務院再次令參謀
長聯席會議就武裝人侵台灣問題進行了研究論證,得出的結論是:如果遠東發生戰
爭,就直接佔領台灣。出於策略上的考慮,美國大耍兩面手法,一方面積極籌劃武
力犯台,一方面假惺惺地聲稱「不介入台灣事務」。1950年1月5日,杜魯門
發表聲明,重申《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關於台灣歸還中國的條款,並信誓
旦旦地說:「美國對台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的野心」,「美國亦不擬使用武
裝部隊干預其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中國內戰中的途
徑」。可不過半
年,又是這位總統大人向台灣啟動了戰爭機器。1950年6月27日下午1
時30分,按照杜魯門的聲明和命令,美國在派遠東美軍參加對朝人民軍作戰的同
時,令其第七艦隊10余艘軍艦先後佔領了台灣基隆、高雄兩港口,並出爾反爾聲
稱:「台灣未來地位未定,必須等到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本的和平解決或聯合
國的審議。」此時的美國,早已把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許下的諾言
拋到了九霄雲外。
踴躍購買他們的書籍,用實際行動來支持你欣賞的作者
上一章 下一章
熾天使書城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