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向伊朗售武器播下仇恨火種,德黑蘭救人質引發政治危機】
自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雖有過黎巴嫩戰亂和安哥拉內戰,但美國卻在一段時
間內沒有在中東直接動武。
其實,沒有直接動武,並不等於沒有干涉中東事務。只不過自七十年代以來,
美國干涉中東事務的方式有所變化。他們培植親美勢力,以發動政變;把西方的
「人權」觀念強加於中東,以製造事端;同時大量銷售武器裝備,充當軍火商。
1980年,在伊朗爆發的「人質事件」,就是美國干涉中東事務、出售軍火
的直接後果。
美國同伊朗的關係由來已久,自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伊朗策動政變、
把巴列維國王扶回孔雀寶座後,伊朗就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據點。美國依靠伊朗
來維持波斯灣的穩定,而伊朗國王則要利用美國的支持來加強自身的力量,尤其是
軍事力量,以稱霸波斯灣。儘管伊朗軍事力量的增長使它在該地區的作用日顯重要,
國王在美伊關係中的主動性也有所增強,但是,美伊特殊關係卻有許多微妙之處。
因為美國是兩黨輪流坐莊,所以巴列維國王與美國的關係總是時好時壞。巴列
維國王的扶正,是艾森豪威爾中東政策的傑作,國王自然認艾森豪威爾為至友,也
便與共和黨執政的尼克松
和福特政府有特殊關係。而民主黨總統肯尼迪當政時,美伊關係便經歷了一段
波折,因為肯尼迪要國王裁減軍隊,把注意力轉移到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上來。卡
特在競選時高喊「人權」,他如當選對實行專制統治的伊朗國王將是一個打擊,國
王擔心卡特具有肯尼迪式的要求,因此更希望福特再次當選。
然而,1976年大選揭曉,卡特真的當選了。
卡特這位被稱之為「能勝任工作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國總統,是自艾森豪威爾
之後軍內供職時間最長(11年)的一位軍人出身的總統。他雖然沒有受過戰火的
洗禮,但卻經歷了嚴格的軍事訓練。他的體會是:軍人在戰時應以取得勝利為目標,
平時應全力以赴地朝著「最好」努力。正是憑著這種品格和氣質,他在議員和州長
的位置上創造了許多「成功的業績」,在總統競選中又創造了「後來居上的奇跡」。
卡特人主白宮之初,既無內政經驗也無外交才能,但他在處理外交事務中卻表
現了一種傲慢、不妥協的軍人風格。他把維護美國利益作為自己至高無上的責任,
並使美國處於「領導」地位。在上台不久的一次電視講話中他說:「保衛美國人民
和美國國家的安全……我不會在這責任面前畏縮不前。」後來他還指出:當美國的
利益受到「進攻」時,「美國將使用包括軍事力量在內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解決。」
在卡特的任期內,中東發生了兩件與美國利益直接相關的大事。一件是埃及和
以色列的和解,成為他中東外交的傑作;另一件則是伊朗「人質危機」,這成為他
下台的重要原因。卡特說,埃以戴維營和平協議的簽定,是他最愉快的日子,伊朗
人質卻使他傷透了心。
卡特總統上台後,果然以「人權」壓伊朗,要求巴列維在國內實行放寬政策。
政治上軍事上均依賴於美國的巴列維國王,不
得不在政策上有所表示。於是,他在皇室、高級官員和「民族復興黨」領導人
的支持下,發動了一場運動,宣傳伊朗的「人權」
觀念。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反對派在卡特觀念的鼓舞下,趁巴列維開展伊朗「人權」
運動的時機,成立了一個「維護人權與自由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在群眾中廣泛傳
播「人權和民主」觀念,使群眾對伊朗政府普遍失望的情緒公開表達出來。因此,
很快成為伊朗人民要求進行根本改革的中心。
美國的態度和國內形勢都要求巴列維國王在政治改革上拿出一些實際措施來。
於是,他一方面在國內政策上做了一些動作,如修改軍事訴訟法的議案,改善了對
政治犯的條件,辭退了威信不高的首相胡韋達的職務,由賈姆希德。阿穆澤加取而
代之;同時進行了內閣改組,恢復了政策監督機構。人們對政府這些措施的出台,
不僅沒有感到滿足,反而提出更多要求,局面更加動盪。
對自己的政權心中無數的巴列維,想到美國華盛頓討個教,也好摸清卡特政府
對伊朗的底細,便到美國訪問。他的出訪受到美國人的熱烈歡迎,還得到了卡特總
統對兩國關係的承諾。卡特訪問伊朗時也稱巴列維國王是偉大的領導,伊朗是「世
界上一個多事地區中的一個穩定的小島」。
國王得到美國支持和保證之後,心中對如何對付國內動盪局面有了底。因此,
當國內出現動亂時,他便果斷採取了血腥鎮壓的辦法。
面對伊朗的局勢,美國不再關心「人權問題」,而唯一的政策是,如何使巴列
維國王存在下去。美國政府用軍艦給伊朗送去燃料,幫助他們對付石油工人的罷工
;布熱津斯基也不斷與國王及國王最親密的顧問們保持接觸,給他們出謀劃策。
當然,美伊關係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軍事關係。美國的軍事
「援助」和武器出售是維繫美伊親密關係的一條重要紐帶。儘管卡特在競選和
就任總統後,多次強調要與其盟國一道限制武器的外流,但是由於卡特仍然需要伊
朗「成為波斯灣這一關鍵地區強大、可信、友好的盟國」,所以多次許諾美國將遵
守全部現有武器出售條約合同。在卡特執政的頭三年裡,美國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數
額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大大增加了。1977年美國向伊朗出售武器的協定額為2
7。6億美元,成交額為24。16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
1978年伊朗爆發革命,反美情緒急劇增長,美國對伊朗的武器出口幾乎沒
有受到影響。同年3月,伊朗國王還迫不及待地執行價值5億美元以上的大規模的
海軍擴建計劃。7月,卡特批准向伊朗出售6億美元的武器。更為有趣的是,19
79年初國王出走國外、伊朗革命取得成功後,美國武器裝備仍源源不斷地流向伊
朗,全年的美國武器成交額仍保持在14億美元以上。
美國持續不斷大規模地向伊朗出售武器,一方面增強了國王對美國的依賴,另
一方面也助長了他稱霸波斯灣的野心,並強化了他對國內革命運動的鎮壓,同時激
起了伊朗人民強烈的反美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說,是美國不斷向伊朗出售武器,激
起伊朗人對美國的仇恨,才爆發了伊朗人質事件。
1978年,革命風暴席捲伊朗全國,國王的統治發發可危。
當美國明顯看出國王注定要失敗後,便開始籠絡國王任命的巴赫蒂亞總理,並
幫助國王安全地離開伊朗,想以此來緩解伊朗國內的矛盾。但是巴赫蒂亞也迅速被
推翻,美國在伊朗的勢力急劇下降。
1979年2月,流亡國外的伊朗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霍梅尼日國,領導了一
場伊斯蘭革命,4月1日「伊斯蘭共和國」宣佈成立,巴列維王朝被徹底推翻。
在如何對待伊朗國王的問題上,美國政府內早就有不同意
見,革命到來之後,不同觀點之爭更趨激烈。以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為代
表的一派認為,伊朗的戰略位置對美國是非常重要的,親美國的國王無論採取什麼
措施,美國都應堅決支持,而且伊朗的動亂是能夠控制的,為挽救國王,美國可以
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而以國務卿萬斯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對伊朗的政策應留有
退路。兩人的觀點相持不下,因此影響了美國對伊朗政策的決斷。
美國總統卡特在伊朗問題上經常動搖於布熱津斯基和萬斯之間。在1978年
11月之前,他一直把伊朗問題簡單化,認為只要國王實行一點「人權」、「民主」、
「自由」,伊朗出現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但是,當伊朗實行軍人統治後,伊朗局
勢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惡化,總統的調子開始有所變化,擺出作兩手準備的姿態,以
防止國王倒台後美國無退路可走。
霍梅尼領導伊朗人民推翻了巴列維國王的統治、成立伊斯蘭共和國之後,對美
國支持巴列維十分仇恨。儘管卡特政府對革命後的伊朗在政策上有所改變,但對美
國一直持有戒心的伊朗人,對巴列維國王復位這一歷史教訓仍然記憶猶新。所以,
當美國國務院伊朗科科長在德黑蘭私下與伊朗宗教界人士進行廣泛接觸時,立即引
起了霍梅尼和伊朗當局的疑慮。而美國又不顧伊朗當局的抗議,於10月22日准
許前國王巴列維途經墨西哥赴美治病,更激起了伊朗人對美國政府的不滿。
於是,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開始與美國較勁了,他宣佈:「美國在伊朗的統治
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伊朗人民必將予以回擊。」霍梅尼的話把本已激盪的仇美
情緒,一下子推向高潮。
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學生4000餘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佔領了
美國大使館,將美國國旗撕下來,代之而掛上了寫
著「真主偉大」字樣的白旗,在館內外進行演說煽動,氣勢咄咄逼人,最後將
66名美國外交官扣押起來,作為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的人質。
這個事件發生後,伊朗外交部在4日傍晚發表了一項聲明,對美國進行了嚴厲
譴責。伊朗外交部的聲明說:「事件反映了伊朗國民的感情,是由於美國接受巴列
維而引起的。」
第二天,伊朗最高領袖要求美國引渡巴列維國王,要求英國引渡正流亡在那兒
的巴赫蒂亞前首相。並說:「美國大使館是間諜的根據地,許多陰謀都是從這兒產
生的。」
美國人雖然對事件開始估計得沒有那麼嚴重,但大使館一被佔領,他們便慌張
起來。根據卡特的指示,國務院立即在內部組織一個伊朗工作小組,晝夜不停地為
人質問題而奔忙。
人質被扣的第二天,布熱津斯基為人質危機召開了特別聯合委員會首次會議。
會議建議向伊朗派出兩名特使,這兩個人當中,一個是伊朗宗教領袖與革命者都能
接受的前司法部長拉姆齊。克拉克,另一個是參議院工作人員威廉。米勒。隨即將
注意力迅速轉到緊急計劃方面,並成立了一個小組,考察當人質受到傷害或伊朗開
始瓦解時美國可能採取的軍事行動計劃,而且重點集中在擬訂一項營救計劃上。
當晚,美國國務院設法與伊朗要人貝赫斯蒂取得了聯繫,並通知他美國計劃派
遣特使的消息。
6日清晨,克拉克與米勒被召到國務院,萬斯向他們通報了伊朗形勢,並準備
了一封概括美國關於人質危機立場的指令信。
這封信所包括的基本要點是:關鍵目標是使所有被關在伊朗的美國人立即得到
釋放,第二個目標是就如何解決美伊關係的困難與伊朗宗教當局進行談判。
可是,就在國務卿萬斯確定解決人質危機的目標時,霍梅尼和伊朗政府正式宣
布支持學生們的行動。頓時,擁護霍梅尼的各
政黨和團體紛紛響應,並在德黑蘭舉行了萬人示威遊行,高呼「引渡國王」、
「處死卡特」的口號。這樣一來,就將基本上是政治對抗的象徵性行為轉變為美國
與伊朗之間的全面對抗。
人質事件發生之後,美國朝野嘩然。不失大國「風度」的美國,先是採取一些
「討伐性」措施,以孤立和制裁伊朗,企圖迫使伊朗釋放美國人質。10日,美國
決定中止向伊朗提供武器和運送軍事裝備零件,凍結伊朗在美國包括銀行存款在內
的所有官方資財。12日至14日,美國又停止了同伊朗的石油貿易,禁止在華盛
頓的伊朗學生舉行示威,並宣佈對在美國的伊朗學生進行特別移民審查,凡是不符
合手續的一律驅逐出境。另外,美國還通過聯合國和中間人進行活動,號召西方盟
友對伊朗進行制裁,試圖通過外交途徑及早解決人質問題。
美國的這些措施,不僅沒有使伊朗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伊朗人對美國的敵對情
緒。針對美國政府的制裁措施,伊朗革命委員會於13日決定停止向美國出口石油,
禁止在全國各地放映美國影片,禁止美國飛機、船隻進人伊朗領空和領海。14日,
伊朗政府還宣佈,它將取出存在美國銀行的約120億美元的存款。至此,美伊雙
方陷入僵局,誰都無法提出和平解決的方案。
其實,美國和伊朗雙方都不願看到事情越鬧越僵,都希望人質問題能得到和平
解決。
伊朗首先做出姿態。回回月17日,霍梅尼下令釋放美國使館的13名婦女和
黑人,這樣被扣人質就剩下了53人。12月ZI日,霍梅尼同意美基督教傳教士
探望美國人質,顯示出某種道義上的情感。
對此,美國方面也作出了一些姿態性的表示。12月15日,美國政府發表聲
明,宣佈伊朗前國王巴列維已離開美國到巴拿馬居住。17,日美財政部宣佈,允
許在紐約和舊金山的伊朗銀行從國內調款,供伊朗學生使用,並開放了伊朗駐美國
的使館的四個
銀行戶頭。19日,美國政府還決定,暫不要求聯合國對伊朗採取國際制裁行
動。1980年2月15日,卡特表示,美國對它同伊朗之間存在的誤會感到遺憾,
希望同伊朗就兩國關係問題開展高層對話。
在美伊雙方同意的情況下,由聯合國秘書長出面組織了一個國際委員會,就伊
朗對美國和巴列維國王的指控、人質問題等進行調查。但是,委員會的各種努力均
未能取得雙方滿意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首先發難。4月7日,美國宣佈同伊朗斷絕外交關係,
要求伊朗關閉駐美大使館和領事館,所有伊朗外交人員和領事館人員必須在8日午
夜前離開美國。同時宣佈: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動用被凍結的伊朗資產賠償美國
的損失,禁止伊朗公民入境。
伊朗人當然不能認輸。8日,伊朗革命委員會就美國同伊朗斷絕關係發表文告,
號召伊朗人民準備應付敵人的人侵。
當雙方誰都不能克制的時候,必有一方首先動武。1980年4月12日,卡
特向歐洲電台記者表示:美國對營救伊朗人質問題,將採取某種軍事行動。
實際上,事件發生後美國就考慮了兩種解決辦法:一種是通過外交途徑、輿論
力量,努力爭取人質獲釋;另一種是根據卡特總統密旨,由國家安全委員會擬定一
項軍事營救行動計劃。
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卡特在他的橢圓型辦公室裡靜靜地思考著。他突然產生了
一個念頭:「藍光」突擊隊能完成營救人質的任務!這絕對不是奇想,因為查爾斯。
貝克威斯上校指揮的「藍光」突擊隊完全具備完成這一遠程營救任務的條件。
「藍光」突擊隊是赴越南作戰的美軍特種部隊中訓練有素的一支小分隊,查爾
斯。貝克威斯曾指揮這支隊伍,參加過無數驚險的軍事行動,流產的突襲河內山西
戰俘營的行動也是其中的一
次。殘酷的越南戰爭使這支突擊隊和貝克威斯本人都受到了極好的磨練,也使
這支敢死隊以堅韌的生存能力、閃光般的突擊行動而著稱。
以「藍光」突擊隊命名的「藍光」計劃在秘密地進行著。瞭解這個計劃的只有
總統卡持、副總統蒙代爾、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國防部長布朗和參謀長
聯席會議主席瓊斯等少數人。執行這次行動的聯合部隊,以「藍光」突擊隊為主體,
吸收了來自陸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的神槍手、擒拿格鬥能手以及專
事飛簷走壁、破門落鎖的「雞鳴狗盜」之徒,共計180人。
在美國軍事活動的中樞五角大樓裡,有一間秘密指揮室。營救人質的計劃經過
美國軍方幾個要員的不斷醞釀,反覆研究,就在那間密室裡成熟了。應該說,這是
一個非常出色而富有大膽想像力的計劃。
營救行動的出發地點,分別為埃及和游七在阿拉伯、伊朗沿岸的美國「尼米茲」
號航空母艦。 180名突襲營救人員預計在開羅附近的一個機場乘上大型運
輸機,以暗夜為掩護飛往德黑蘭東南方向的沙漠簡易機場;同時,8架直升飛機從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前往伊朗與運輸機會合。經由運輸機加油、補充給
養後,直升機運載180名突襲人員飛往德黑蘭郊外的山區隱蔽待命;提前滲入德
黑蘭的特工人員將用預先準備好的車輛把突擊隊員直接運進德黑蘭市區。營救得手
後,三架塗有伊空軍飛機顏色的美軍直升機就會把獲救的人質空運到伊朗西部的另
一個臨時開闢的簡易機場,改乘一架提前飛往那裡等待的運輸機前往埃及或是西歐。
計劃擬定後,美方採取非常的措施嚴格控制知情範圍。與此項使命有關的部隊
也只知道各自的任務,不瞭解整個意圖。與此同時,美國方面為了隱蔽企圖,調了
3架飛機進駐阿曼的馬西拉
空軍基地,從那裡起飛干擾伊軍雷達系統,遲滯伊朗戰鬥飛機起飛攔截;命令
在伊朗沿海巡七的海軍航空母艦編隊和各型軍用飛機保持例行活動。
1980年4月7日,卡特總統宣佈與伊朗斷交,以此欺騙和麻痺伊朗人,迫
其疏於戒備。
營救計劃已報到卡特的辦公桌上等待正式批准。各類人員正緊張地進行著實行
這一營救計劃的各項準備工作:——美國特工情報人員已陸續滲入德黑蘭,從各方
面為襲擊美國使館作策應準備。
——內華達州和猶他州的沙漠地帶,地形條件與伊朗境內地形條件十分相似,
突擊隊員在那裡開始演練營救行動的每一個步驟,重點提高夜間和沙漠中的行動能
力。
——擔負營救任務的C-130飛機和RH—53直升機演練暗夜條件下在沙
漠鹽鹼地上的起飛和降落;RH-53直升機還演練了從預定地點起飛到800公
裡以外執行任務的遠程飛行。
——營救行動所需的各種裝備補給品和有關人員,通過空中和海上秘密運至中
東。
營救活動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藍光」在等待命令。
4月1日,卡特認為通過外交途徑和經濟制裁解決人質問題前景十分渺茫,於
是正式批准採取軍事營救活動。具體行動時間確定在伊斯蘭「安息日」前夜,即1
980年4月24日的夜間。
這一天下午,卡特下達了執行營救計劃的命令。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瓊斯
將軍,立即進人五角大樓的秘密指揮室,準備直接指揮這次營救行動。
格林威治時間24日22時,「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悄無聲息,停駐在
伊朗附近平靜的海水中。這是一個無月暗夜,夜幕掩蓋了周圍的一切。
突然,飛行甲板上的大照明燈拉開了。16名飛行員和180名突擊隊員,分
別奔人早已檢修完畢的8架直升機。在一陣陣飛機啟動的轟鳴聲中,閃爍著紅色安
全燈的直升機一架一架地斜刺著升入黑洞洞的夜空。
此時,紅海狹長水域的上空,也隱隱傳來大型運輸機的高空航音。準時從埃及
起飛的6架運輸機,取道沙特阿拉伯、阿曼,飛向伊朗境內的會合地點。
8架直升飛機編隊保持著距離,在離海面2000米高度飛行著。飛著飛著,
帶隊長機的飛行員突然感到飛行阻力加大,發動機的聲音變得略有些沉重。開始他
以為機械出了故障,經仔細查尋,沒有發現異常。他又側耳傾聽了一下艙外,隱隱
地感覺到有沙塵打擊著風擋玻璃。他一下子關閉了艙內的小照明燈,猛地打開了懸
掛在艙外的著陸燈。果然不出所料,遇到了沙暴,煙塵滾滾如同一道無法突破的屏
障。他關閉了著陸燈,通知助手嚴密注意飛行狀態。
長機的話剛剛傳給了僚機飛行員,緊跟在長機身後的一架僚機直升飛機遇到機
械故障。它用預先規定的暗號通知了帶隊長機,轉彎退出編隊,向「尼米茲」號航
母飛去了。
這架飛機的返航,給編隊的其他飛行員帶來了不良的心理影響。事也湊巧,當
直升機編隊到達伊朗海岸上空時,又有一架直升機退出了編隊,急急地向地面降去
;緊隨在它身後的另一架,也盤旋降落到地面上。原來,前邊那架飛機艙內的一個
很重要的裝備突然失靈,不能繼續飛行,只好在伊朗境內迫降。機上人員當機立斷,
放棄飛機,登上另一架直升機繼續飛向目的地。
現在只剩下6架直升機了。這是預定完成此項任務所必需的。帶隊長機飛行員
暗暗想,今天的事情有些不順。上帝保佑!
上帝保佑啊!
剩下的6架直升機經過在風暴中的艱難飛行,終於抵達「沙
漠回號「地區,與C-130大型運輸機準時會合。帶隊長機飛行員第一個跳
出剛剛著陸的飛機,心裡稍鬆了一口氣。接著,他們把加油軟管從C-130運輸
機里拉了出來,分別注人6架直升飛機的油箱,一箱箱營救行動所需物品,準備突
襲人員在德黑蘭市郊潛伏時使用的各種給養品,被送上直升機。
此刻,在五角大樓秘密指揮室裡坐鎮指揮的瓊斯將軍,對完成這一行動還是顯
得充滿信心,他只希望在這最後的環節上不要發生功虧一簣的事。跟隨執行任務的
突擊隊指揮官查爾斯。貝克威斯上校同瓊斯的心情完全一樣。因為他畢竟是設身處
地,所以他比坐鎮千里之外的瓊斯將軍多了一層說不清楚的憂慮。
貝克威斯在不斷地詢問各直升機的準備情況。
「上校!」機械師迎面向貝克威斯跑過來報告,「03號直升機液壓系統失靈!」
機械師的聲音有些顫抖。
「什麼?!」貝克威斯腦袋裡「轟」的一下,完全失去了冷靜。
他知道,直升機失去了液壓系統簡直就成了一堆廢鐵。更為嚴重的是:現在只
剩下5架直升飛機了,按照原定計劃這5架飛機是不能完成營救任務的。
這個壞消息很快通過運輸機上的通訊設備傳到了華盛頓。瓊斯將軍驚得「霍」
地一下從桌旁站了起來。卡特總統接到報告後,當即決定取消營救行動,命令所有
的飛機和人員迅速撤離伊朗。
等待命令的突襲隊員已經在寒冷的春夜裡滯留了3個小時,接到撤退的命令以
後,簡易機場上又重新忙亂起來,但氣氛卻與先前大為不同。經過緊張、慌亂的行
動,人員已全部登上運輸機,迅速飛抵「尼米茲」號航空母艦。
突擊隊在倉皇撤離「沙漠1號」的時候,除了放棄4架完好的直升機外,還把
有關這次行動的絕密地圖、偵察照片、無線電通信呼號和頻率表都丟在現場。在撤
出伊朗的途中,貝克威斯曾
向華盛頓請求,派艦載機摧毀遺留下的直升機和絕密文件。但是,華盛頓唯恐
事態擴大而拒絕了他的要求。
下午6點21分,突擊隊又傳來運輸機和直升機相撞的消息。
白宮的官員們對此都感到不勝驚愕。25日上午1點,美國政府第一次向新聞
界公佈了在伊朗進行了一次營救作戰的消息,並且宣告作戰行動失敗。
這場人質危機導致了萬斯與政府的分裂,行動失敗後他向卡特遞交了辭呈。因
為營救行動是布熱津斯基極力主張的,他的內疚更是不言而喻的。他在一篇日記中
寫到:「藍光」行動的那一天是他在白宮度過的最漫長的一天。「這次行動的嚴峻
時刻持續了14個小時。我知道如果這次行動失敗,我受到的譴責可能比任何人都
多,我已經準備接受這一切。如果行動成功,它將給美國注入了一支興奮劑,對此
美國已經等了26年。」現在行動失敗,布熱津斯基只能默默地承受來自國內外的
各種指責了。
卡特總統對營救人質的失敗也非常沮喪。他不得不通過電話廣播通告全國。他
說:「為了營救被伊朗扣留的53名美國人質,我們進行了極其秘密的作戰,但由
於直升機的技術故障,不得不放棄。營救人員在撤退時,在伊朗境內沙漠地帶,直
升機與運輸機相撞而造成8人死亡。這次作戰是人道的,沒有與伊朗人發生戰鬥。」
而後又說道,「實施作戰也好,中止作戰也好,都是出於我的決定,一切責任都由
我負責。」
一廂情願的營救人質行動以得不償失的結果而告終,不僅卡特總統感到不快,
美國人臉上也無光,而且遭到世界許多國家的譴責。從此,美伊關係進一步惡化。
事件過後,伊朗為了防止美國人再使花招,把人質秘密轉移到全國各地分散關押,
使美國的營救人質行動徹底無望。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正當美國對人質問題一籌莫展之時,形
勢的發展卻出現了有利人質危機解決的局面。
自人質事件之後,美國對伊朗實施了種種制裁措施。西歐和日本也步美國後塵,
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這使伊朗經濟遭受重大損失。
因為,伊朗經濟主要是靠石油出口,制裁使伊朗石油出口量大幅度減少,進口
貨物的價格比世界市場實際價格高出很多倍,國內通貨膨脹率也進一步上升,政府
每月超支8——10億美元。國內經濟不景氣,已成為霍梅尼的頭痛問題,他不得
不考慮用放下人質負擔的方法來解決危機。
促使霍梅尼考慮解決人質問題的另一個直接因素是巴列維國王。營救人質事件
發生後的三個月多一點的時間,也就是7月27日,巴列維在開羅病故了。霍梅尼
認為,只要美國答應把已故國王的財產歸還伊朗,取消美國對伊朗提出的財產要求,保
證不再干涉伊朗內政,解凍在美國和美國以外的伊朗資產,伊朗就答應釋放美國人
質。對此,美國表示歡迎。
正當美國和伊朗為釋放人質進行接觸時,兩伊戰爭爆發了。
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急劇上升,緩解了美伊之間的矛盾,為迅速解決人質危機
提供了可能。這時對伊朗來說,繼續扣押人質已無利可圖,相反如果能夠用人質換
回被美國凍結的財產,倒能增強抵禦外敵的力量,擺脫不利的國際處境。於是,伊
朗向美國發出信息,表示願意就人質問題進行認真討論。卡特派遣了一個以副國務
卿沃倫。克裡斯托弗為首的談判特使小組,經由第三國阿爾及利亞政府的協調,間
接進行談判。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羅納
德。裡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
到,裡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
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
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克裡斯托弗在阿爾及爾同伊朗行政事務國務部長就一攬
子協議進行談判,但是,由於在最後關頭出現障礙,釋放人質工作又拖延了下來。
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美國立即派
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兩年之久
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
開了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發生在1979年11月的人質事件,雖然幾經周折得到解決,但時過5年多,
美國又為和伊朗交換中東的美國人質問題,爆發了一場世界矚目的政治風波,又稱
「伊朗門事件」。
阿拉伯國家的人們,對西方國家干涉中東事務普遍不滿,有時採取一些恐怖主
義方式進行報復。從1984年3月開始,西方國家在黎巴嫩的一些外交官、傳教
士、新聞記者和教師等,多次發生遭到恐怖主義組織綁架的事件,其中有7人是美
國人。據調查,從事綁架活動的是一個名叫伊斯蘭聖戰組織的恐怖集團。這個集團
的真正控制者是伊朗的一個專門從事輸出伊斯蘭革命的組織——伊斯蘭解放運動。
美國外交部門曾通過各種渠道試圖設法解決人質問題,但始終沒有結果。
然而,就在人們拭目以待美國和伊朗如何處置人質問題時,一條爆炸性新聞從
貝魯特飛出。
1986年11月4日,黎巴嫩貝魯特西區一家鮮為人知的雜誌——《帆船》,
在頭版頭條位置披露了一件內幕新聞:1986年5月,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麥克
法蘭及其4名助手,乘飛機秘密到伊朗,同伊朗政府和軍隊的官員進行了會談。美
方要求伊朗敦促其控制的中東恐怖組織釋放被扣押的人質;作為交換條件,伊朗要
求美國賣給它一些軍事裝備。
這條消息開始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第二天美國人質突然在貝魯特獲得釋放,
這才有人發現《帆船》雜誌刊出的內幕新聞是真的,於是人們爭相搶購傳閱。
伊朗外長拉夫桑賈尼為了爭取主動,在該刊抖出這一內幕後,便匆匆發表講話,
證實麥克法蘭確實來過伊朗。但他又辯解說,麥克法蘭一行是裝扮成機組人員、持
愛爾蘭假護照來的,伊朗並沒有上當,把他們扣留5天後就予以驅逐出境了。
這樣,伊朗外長就等於宣佈了原來新聞中的另一條新聞:麥克法蘭是經過喬裝
打扮進人伊朗的。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這個新聞的背後還套著什麼樣的新聞呢?
原來,自兩伊開戰後,美國宣佈「嚴守中立」,不賣軍火給任何一方。同時宣
稱,伊朗國內有恐怖主義分子,他們絕不同恐怖主義分子談判,對恐怖主義絕不妥
協,並且一再敦促其他國家也這樣做。現在呢?美國不僅售武器給伊朗,而且還和
恐怖主義談判。這不是自食其言嗎!
美國的這種做法,遭到了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裡根在新聞界和國會的巨大壓
力下,於11月13日發表電視講話:承認為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和爭取人質獲釋,
給伊朗運去了「少量的防禦性武器」。
總統所講到的少量的「防禦性武器」,有的是通過以色列轉手的,有的是美國
直接出售的。據統計,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美國共向伊朗出售2008枚反坦克導
彈和235枚地空導彈,以及一些飛機、坦克零部件等。作為回報,伊朗幫助釋放
了3名美國人質。
然而,裡根的電視講話,不僅沒有使風波平息下來,反而引出了更多的問題。
美國司法部長米斯被授權調查此事。在調查過程中又驚人地發現:美國把向伊朗出
售武器所得的幾千萬美元由諾恩中校存到瑞士銀行,交給尼加拉瓜政府自由支配。
美國的國會議員們獲悉此事後都非常吃驚,認為裡根政府有雙重違法之嫌,發
誓要弄個水落石出。裡根總統對此事急忙否認,並決定接受波因德克斯特的辭職,
解除諾恩的職務。
12月2日,裡根又應國會的要求,宣佈將由法庭任命一名特別檢察官調查美
伊秘密交易,並要求國會成立一個專門調查委員會。這個調查委員會的負責人由檢
察官沃爾什擔任。調查組在沃爾什的領導下,經過15個月的調查,對「伊朗門事
件」的4個關鍵人物提出長達101頁的起訴書。這4個人是諾恩、波因德克斯特、
退休的空軍少將西科德、美籍伊朗軍火商哈吉姆。
在裡根兩屆任期將滿之時,法官宣佈:判處諾恩3年監禁,罰款15萬美元,
不得擔任公職。由於國會特別調查委員會曾給予諾恩等人有限豁免權,他自己又拒
不認罪,沃爾什檢查官不得不最終撤銷了對諾恩的起訴。至此,一場震撼華盛頓的
政治風暴——伊朗門事件,鬧騰了3年零4個月之後終於平息下來。
美國屢屢插手中東又屢屢失敗,不僅在國際上的形象大為失色,而且軍事實力
也大為下降。特別是在此其間,蘇聯在太空技術方面有了很大發展,這使美國朝野
深感不安。於是鼓起精神,與蘇聯展開太空爭奪戰。
踴躍購買他們的書籍,用實際行動來支持你欣賞的作者
上一章 下一章
熾天使書城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