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干涉波黑內戰旨在控制歐洲,再襲伊拉克欲使薩達姆倒台】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正在索馬裡鏖戰之時,地處歐洲南部巴爾干半島
的波黑地區,也連續發生武裝衝突。上台不久的克林頓總統,沒有在摩加迪沙佔到
便宜,豈敢在波黑輕舉妄動!但是,作為一貫推行霸權政策的美國當局,它也絕不
會袖手旁觀,不會放棄任何一次號令天下的機會。因此,他們還是以北約成員的主
要角色,在波黑內戰中插上了一足。
波黑屬前南斯拉夫共和國,居住著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等
民族。由於這個地方正好在亞、歐、非三大洲的交匯處,所以它可起到扼守東南歐
要塞、控制南歐與地中海連接的交通要道的作用,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歷來是兵家
必爭之地。這裡又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外部人侵和內部矛盾經常交織在一起,使
人們長期飽受殖民之苦,歷經戰爭滄桑。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德、奧的戰敗,當地居民成為勝利者,各族人民共
同組成了國民委員會議會,並正式宣佈成立被稱之為「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
和塞爾維亞人之國」的新國家,後來改稱「南斯拉夫王國」,首都定在貝爾格萊德。
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王國被法西斯侵佔,各族勞
動人民備受蹂躪與壓迫。在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下,組織起了游
擊隊,與德、意法西斯進行了殊死的搏鬥。經過長達4年之久的艱苦卓絕的游擊戰
爭,打敗了德、意法西斯及其幫兇,於1945年11月29日建立了「南斯拉夫
人民共和國」,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塞爾維亞、波黑、馬其頓和黑山六個共
和國聯合組成,後國名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約瑟夫。布羅茲。鐵托這位農民的兒子,曾坐過奧匈帝國的監獄,當過俄國人
的俘虜,24歲改信共產主義,從蘇聯回國後參加和領導了南斯拉夫的革命鬥爭,
遂被推舉為南人民解放游擊隊總司令,率領南斯拉夫人民向德、意法西斯及其幫兇
們展開游擊戰爭。德法西斯曾懸賞10萬馬克要他項上的人頭,而鐵托不但保住了
自己的腦袋,還利用這顆值錢的腦袋裡充盈的智慧和才能,與強大的敵人進行周旋,
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在戰爭中他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在政治影響上成為受
各族人民愛戴的民族領袖。正因為如此,鐵托得以充分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在戰爭
中樹立起來的威望,成功地使南斯拉夫境內的相互仇視、積怨甚深的各個民族鑄劍
為犁,和睦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成為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然而,由於各民族在歷史上的積怨,民族文明的差異,鐵托執政後期又過分地
擴大各共和國的地域自主權,使民族矛盾日益加劇。特別是鐵托逝世後,塞爾維亞
大民族主義開始復活,企圖重新主宰南斯拉夫。1990年12月,民族主義情緒
濃厚的米洛捨維奇當選為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便以強調「振興」塞爾維亞為由,
煽動人們鬧獨立。民族主義情緒與東歐劇變的民主化思潮,攪亂了南斯拉夫社會主
義聯邦共和國,多黨制和政治多元化的實施導致了南聯邦的解體。
波黑執政黨,在政治上屬於中間派,既不反對共產黨,也不主張搞社會主義。
分別代表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三個民
族利益的民族主義政黨,本來在政治上觀點相差無幾,但對波黑未來的體制卻
存在著嚴重分歧。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民族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不時發生武裝沖
突。
自稱世界領袖的美國人,對波黑地區的形勢自然有它的先知。1990年底,
美國中央情報局將一份南斯拉夫局勢的預測報告呈給正陷入海灣戰爭僵局的布什總
統。報告中說:「南斯拉夫將在今後18個月內垮台。」這一預測在世界範圍內掀
起軒然大波。國際社會普遍對其預測表示懷疑,然而不到一年的時間,局勢的發展
卻應驗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說法。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聯手行動,由各自首府的廣播
電台、電視台同時發佈了脫離南斯拉夫聯邦、實行獨立的消息。與此同時,斯洛文
尼亞總統庫昌和克羅地亞總統圖季曼分別在自己的辦公室召開緊急會議,與各自的
軍政要員共同商量宣佈獨立後應採取的措施。
剛滿50歲的庫昌,被人們稱之為南斯拉夫政壇上的一顆少壯派明星。由於才
華出眾,他20幾歲即進人政界,平步青雲地爬上了斯洛文尼亞共和國聯盟主席的
高位。他雖然在1990年多黨大選中失利,卻因率先提出多黨制而頗具威望,最
後在總統選舉中獲勝,成為超黨派的政治領袖。這次他宣佈獨立,更加胸有成竹,
相信斯洛文尼亞人定會擁戴自己。
軍人出身的克羅地亞總統圖季曼,跟隨鐵托打過游擊,是鐵托的得意部下,3
8歲即晉升為陸軍少將。軍事指揮才能使他對領導克羅地亞充滿信心,同時他也准
備用武力來維護他的共和國的獨立。
斯、克兩個共和國宣佈獨立不久,先後與南斯拉夫人民軍發生了多起武裝衝突。
雖然在歐洲共同體的調停、斡旋下兩共和國推遲了正式「獨立」的時間,但實際上
都沒有放慢獨立的步伐。
榜樣是最容易被人效仿的。兩個月之後,馬其頓和波黑兩個共和國即步斯、克
後塵,也相繼宣佈獨立。此舉一出,戰後重建的南斯拉夫聯邦制國家就名存實亡了。
但是,波黑的獨立並不那麼一帆風順。由於波黑共和國混居著穆斯林、塞爾維
亞和克羅地亞三個信奉不同宗教的民族,又因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相互錯綜複雜,
所以三個民族對於波黑的獨立問題卻各自有各自的想法。穆斯林和克族領導人希望
完全獨立,但塞族領導人卻要求與塞爾維亞共和國一起組成新南斯拉夫。為此,各
族之間相互爭吵不休,言詞十分激烈。所以,當波黑共和國議會向歐共體提出承認
其獨立的要求之後,塞族便我行我素,自行宣佈組成「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從
此,波黑境內各民族之間的衝突不斷發生,最後終於在各自的主體共和國支持下,
發生了舉世震驚的波黑內戰。
曠日持久的波黑內戰從一對新婚婚禮遭轟炸開始。
1992年3月1日上午,南斯拉夫波黑共和國首府薩拉熱窩市的一所東正教
教堂裡正在舉行婚禮,新郎與新娘是一對塞爾維亞族青年。教堂裡洋溢著幸福、聖
潔的氣氛,新人面對面地交換著禮物,主教向他們祝福,眾多親朋好友向他們賀喜。
婚禮結束後,漂亮的新娘挽著英俊的新郎的臂膀,臉上帶著抑制不住的幸福微笑,
在眾人的祝福與歡笑聲中,緩緩地向教堂門口走去……
突然,一群持槍者沖人教堂,急驟的槍聲、爆炸聲剎時響成一片。兩個新人雖
然倖免於難,但新郎的父親和一些親友卻倒在血泊之中。從天而降的橫禍,把教堂
內外搞得混亂不堪,把善良的人心撕得粉碎,把本來就不平靜的波黑共和國拉人戰
爭的漩渦。
蝶血婚禮之後,波黑境內的塞族人群情緒激憤,一致認定是穆族所為,堅決要
向穆族人討還血債。當晚,波黑塞爾維亞民主
黨主席卡拉季奇召集緊急會議,成立了「波黑塞爾維亞人民危急司令部」,號
召波黑塞族人拿起武器,為保衛生存進行殊死戰鬥。
接著便發生了塞族民兵與警察的激烈衝突,當場造成數人死亡。
深夜,l萬餘名各族群眾走上街頭,呼籲「不要分裂」。憂憤的心情難以言表。
民心思定,民情厭戰,促使各方首領對武力解決問題都暫時有所顧忌。於是,
三族領導人都不得不做出姿態,主張用談判解決爭端。經過一系列激烈的討價還價,
波黑穆、克、塞三族代表於3月昌日在議會、政府、司法部門的組成和職能等議題
上,初步達成了相近的看法,並決定由波黑三族派出代表聯合組成一個工作小組,
具體完成各民族聚居區的劃分。
然而,正當波黑三方談判剛有點眉目、和平曙光已在波黑初步顯現的時候,惟
恐天下不亂的歐共體卻於4月6日突然宣佈承認波黑獨立,美國也匆匆忙忙於4月
7日承認波黑獨立。如此不智之舉,立刻打斷了波黑三族談判的進程,對波黑內戰
的重新點燃和全面升級簡直是火上澆油。
憤怒的波黑塞族人正式宣佈,波黑境內剛剛建立的5個塞族自治區,聯合成立
「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接著,塞族與穆。
克兩族再次爆發武裝衝突,薩拉熱窩市內的槍炮聲晝夜不停,城區一片混亂,
老百姓紛紛逃命。面對塞族的激烈行動,波黑的克、穆兩族馬上做出了反應。他們
對駐紮在波黑境內的以塞族人為主的南人民軍進行攻擊。接著,雙方激戰在波黑地
區連續不斷在波黑三大民族互相殘殺的內戰中,由於波黑錯綜複雜的情況,交戰的
各民族背後都各有靠山:出於歷史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美國等西方國家與克羅
地亞共和國慫恿和支持波黑克族和穆族武裝;波黑塞族武裝得到了塞爾維亞共和國
和南人民軍的支持。
波黑戰爭的規模超過了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戰爭。南人民軍駐波黑部隊1
0萬人,波黑境內的塞族武裝包括「塞爾維亞波黑武裝警察」、「塞爾維亞民族衛
隊」、「塞爾維亞志願軍」等約20萬人;波黑穆斯林、克羅地亞兩族武裝即「國
民警衛隊」。
「綠貝雷」共17萬人,加上克羅地亞共和國派進波黑的3萬人。
克羅地亞親法西斯政黨派進波黑的3萬准軍事部隊以及部分外國僱傭軍,總共
逾50萬人。雙方在波黑僅有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開了激烈的大戰。
此時,南斯拉夫的瓦解已成必然趨勢,但美國等西方國家似乎還覺得這種必然
應該來得更快些。於是,他們從1992年4月開始,藉機加強對南聯盟的制裁。
他們認為,南聯盟的所有制關係與前南斯拉夫的所有制關係沒有太大區別,必須予
以剷除;波黑內戰完全是塞爾維亞和南人民軍支持塞族的結果。4月10日,美國
主宰的歐洲共同體12國發表聲明,把矛頭直指塞爾維亞,並採取一致行動,不予
承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半月之後一齊召回駐南斯拉夫大使,強烈要求南聯盟將
人民軍從波黑撤出。
5月21日,美國宣佈停止與南斯拉夫的空中旅行,並關閉了南在紐約和舊金
山的領事館。27日,歐共體宣佈對塞爾維亞和黑山實行貿易禁運,並要求聯合國
凍結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財產,對他們實施貿易禁運和石油禁運。聯合國也於15、
22日作出決議,要求波黑立即停火,接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和波黑為聯合國
成員國,並重申關於禁止向南斯拉夫輸送武器的713號決議。30日,聯合國安
理會通過了將對南斯拉夫進行全面制裁的757號決議。
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南聯盟的制裁行為和草率承認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獨立的
做法,不僅沒有使波黑內戰平息,反而使戰爭不斷升級。美國將從戰亂中攫取最大
的利益——控制歐洲。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的美國政策,本來對巴爾干有所放鬆,但當它看到西歐
在南斯拉夫問題上表現出來的熱情,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霸權烈火,開始積極介人
對歐洲權益的重新分配,以顯示其在歐洲的真實存在和強大影響。在宣佈承認三國
獨立、對南聯盟實施經濟和外交制裁的同時,向亞得裡亞海派出了多艘軍艦,監視
波黑以及前南局勢,隨即醞釀與西方國家一起出兵巴爾干地區進行干預。
美國關心南斯拉夫問題,關心波黑內戰的局勢,主要是對徹底打敗共產主義感
興趣。由於擔心前南內戰的升級與長期拖延,會影響它消化蘇聯解體所產生的政治
經濟成果,所以提出解決波黑問題主要應由歐洲人自己負責,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之
後,美國可以派出海。空軍為北約部隊提供掩護。
其他西方大國各有各的想法。英國希望憑借與美國特殊關係,極力維護在歐洲
事務中的主導作用,所以積極主張軍事幹涉。與美國佬不協調的法國人,反對美國
帶著「世界唯一超級大國」感覺來主宰歐洲事務,所以常常自行其是。德國人對波
黑問題乃至整個南斯拉夫的做法可謂首尾一貫,絲毫不感到驚奇。
儘管英、法、德等大國各自心懷鬼胎,但畢竟抵不過美國,經過明爭暗鬥,最
後也只能跟著美國人干到底。所以他們都表示贊成有限地使用武力解決波黑問題。
他們分別派出部隊,在執行聯合國決議的旗幟下組成維和部隊,進駐波黑地區。
大國之間的利益衝突和分歧,助長了波黑衝突各方追求各自戰略目標的決心,
聯合國的維和行動也難有作為。這除波黑內部的原因之外,多國部隊問題也是波黑
和平面臨的一個難題。俄羅斯要求參與波黑維和任務,但不願在北約的指揮下俯首
聽命。而美國則堅持多國部隊的領導權必須由北約掌握,說白了也就是必須由美國
來掌握!此外,美國當然要最大限度地限制俄羅斯的影響力。
在和平方式不起作用的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各國開始對波黑訴諸武力。
1993年3月31日,歐共體和美國推動安理會通過了816號決議,授權
會員國或地區組織「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軍事手段,強制執行安理會關於在
波黑建立「禁飛區」的行動計劃。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8日宣佈,參加禁飛行動的有美國的24架戰鬥機,還有法
國的14架戰鬥機,荷蘭的18架戰鬥機和英國的12架戰鬥機。
從4月12日起,美國及其北約盟國近70架飛機開始在波黑上空實施禁飛。
4月16日,安理會通過一項決議,把波黑穆族居民佔多數的薩拉熱窩、戈拉日代、
比哈奇、圖茲拉、斯雷佈雷尼察和澤帕6個城市劃為「安全區」,以保護其免遭塞
族的攻擊。
儘管如此,美國還嫌聯合國在處理塞族問題上「優柔寡斷」,支持北約對塞族
實施空中打擊。美國防部於4月下旬提出了對波黑進行軍事幹預的計劃。這個計劃
因為包括部分取消對波黑交戰三方武器禁運的內容,遭到歐洲國家的反對,美國不
得不暫時放棄。
1994年2月5日,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發生炮擊平民事件,造成200餘人
傷亡。2月9日,北約向波黑塞族發出最後通碟,限令波黑塞族武裝在10天內將
重武器撤至距薩市中心20公里以外的地區,。否則北約將對其進行空襲。隨即,
北約在意大利和亞得裡亞海集結了巨大的海空軍力量,3個航母編隊共20余艘艦
只和200余架飛機,並於18日前完成了確定空襲目標、制定行動方案、建立指
揮系統、模擬空襲演練等戰前準備工作。
美國的「禁飛」行動是實打實的,而且取得了一定戰果。2月28日,兩架美
國F-16「戰隼」式戰鬥機在波黑西北部巴尼亞盧卡上空截擊了6架塞族的「海
鷗」式輕型攻擊機,並用空對空導彈擊落了其中的4架。4月10日,維和部隊對
波黑塞族地
面部隊首開殺戒。在保護聯合國觀察員的名義下,駐波黑維和部隊司令羅斯將
軍下令,出動兩架美國對一16戰鬥機攻擊戈拉日代市的波黑塞族陣地,實施了波
黑內戰爆發以來的首次空中打擊行動。
波黑問題弄到這個份上,波黑塞族人已不把美國等維和部隊當作和平的使者,
而要與他們勢不兩立。因此,塞族武裝經常襲擊維和部隊營地,有時將維和部隊的
官兵做人質「扣留」。這使維和部隊的傷亡日益增大。
此時美國發現,僅以自己的能力和意志是無法解決波黑矛盾的;久戰不和的局
面,已使以「世界領袖」自居的美國感到臉上無光。它與俄羅斯從維護其在歐洲的
領導地位和重樹大國形象的目的出發,經過外交接觸,逐步取得相近意見,從而形
成美。
俄、歐共同干預的趨向。1994年4月,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俄羅斯
的代表在倫敦成立了「五國聯絡小組」,開始協調各方在波黑問題上的立場。同年
7月,五國聯絡小組向波黑三方提出了五國一致贊同的和平方案。
無論是北約方案還是五國方案,在美國人看來,都不過是為從政治和軍事各個
方面加強對波黑局勢的干預。於是,美國於5月24日向塞族發出最後通牒,令其
在第二天中午12時以前交口幾天前從維和部隊監管的武器庫中奪走的武器。對此,
塞族未予理睬。26日,美國便以此為借口,對波黑帕萊地區的塞族陣地進行了空
襲。
美軍的空襲更加引起波黑塞族的強烈不滿。從此,塞族開始對維和部隊觀察所
及武器庫發動突然襲擊,不斷抓捕維和部隊人員和軍事觀察員。不到一個月的功夫,
塞族就抓扣維和部隊人員達380人。他們將這批人質扣留在波黑境內十幾處可能
遭到北約空襲的武器庫、雷達站等重要軍事目標中,並向美國和北約聲
稱,這些人員的安全「將取決於美國和北約軍隊今後的行動」。
空襲行動所造成的人質問題大大出乎西方的意料。美、英。
法、德、俄等國一面紛紛發表聲明,一面開展外交磋商,要求波黑塞族立即無
條件釋放人質。美國還採取軍事行動對塞族施壓。
5月27日美國宣佈,已把載有2000名海軍陸戰隊的3艘軍艦進入地中海
調往亞得裡亞海域。 31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又宣佈,他已決定在必要時接受北約
盟國的請求,向波黑臨時派遣美國地面部隊。
波黑塞族堅持認為,只有保證不再空襲等條件,才能釋放人質。雙方為人質問
題不斷舉行談判。而正當波黑塞族準備釋放人質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令美國人不
愉快的事情。6月2日下午,塞族擊落了一架正在執行禁飛任務的美對一16戰鬥
機。因此,美軍再次對塞族實施空襲。從8月30日起,北約又借口塞軍沒有按規
定時限從薩拉熱窩周圍撤出重武器,對塞族陣地進行兩周的狂轟濫炸,使塞族遭受
嚴重損失。9月14日,塞族被迫正式接受聯合國和北約的停火方案。
在空襲中,美國顯然偏袒穆、克兩族。8月4日,當克羅地亞政府出動10萬
大軍,在飛機、坦克、火炮的掩護下,對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首府展開猛烈攻勢的
時候,美國不僅沒有批評這一行為,反而公開大加讚揚。還有人說,美國將軍幫助
克軍制定了這次作戰計劃。可以看出,克羅地亞軍隊進入波黑並配合穆斯林軍隊作
戰,是美國在幕後「操作」的。
波黑內戰一開始,西方大國就將一隻隻黑手插了進來,特別是美國在波黑問題
上實際起著火上澆油的效果。因為美國並不希望波黑戰爭停止,停止了他們的軍火
商就沒處賺錢去了。
美國在波黑戰爭中正是扮演了這樣一個不光彩的角色。據世界軍火交易資料顯
示,美、俄一直是前南地區的主要軍火供應國。到1994年底為止,波黑戰場上
20%的武器是來自美國。美
國1993年出售軍火超過220億美元,其中不少用在波黑戰場。
正是美國先進武器的輸入,使波黑內戰越打越殘酷。
對美軍來說,戰場又是絕好的「試驗場」,這次也不例外。
空襲中美軍試驗性地使用了尚處於原型階段的「空戰計劃工具」
計算機網絡軟件系統,幫助北約軍事指揮官選擇對塞族的打擊目標。這一系統
與曾在海灣戰爭中用於產生飛行計劃的一組計算機網絡系統聯接起來,能迅速回答
前線指揮官關於軍事目標位置等一些作戰問題。
戰爭曠日持久,波黑三方也實在打不下去了,美國等西方大國也感到戰爭對他
也臉上無光,於是紛紛叫停。經過談判,9月8日和26日,波黑塞族、克羅地亞
和南聯盟三國外長先後在日內瓦和紐約,就波黑未來的憲法原則和領土劃分比例等
重大問題達成原則協議。隨後三國總統於 11月 10日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
市就全面結束波黑衝突達成協議。ZI日三方終於草簽了「波黑和平協議」,即代
頓協議。然而,代頓協議還只是個框架性文件,在關係到波黑未來的一些根本性問
題上缺乏明確的規定,因此執行和落實協議還不會一帆風順。
實際上,代頓協議的簽署,既沒有解決波黑的民族矛盾,更不可能消除波黑塞
族與美軍的對立情緒。1997年8月24日一9月1日,塞族群眾多次與美軍駐布
爾奇科基地官兵發生衝突。他們向坦克投擲石塊,毀壞部隊車輛,有的人還把卡拉
季奇的頭像貼在美軍部隊營地的鐵絲網上,高喊支持卡拉季奇的口號。
美軍認為,這些行為是塞族強硬派蓄意安排的。由於美軍擔心事態擴大,因此
一直採取比較克制的態度。但他們也清楚,波黑塞族內部危機的進一步加劇,會打
破代頓協議規定的框架。這不僅會造成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的分裂,而且會影響穆
克聯邦的存在,因此美國不得不作出強硬的姿態。
作為維和部隊的領頭羊——美國,已經在波黑部署了幾千美
軍,並花費了3億美元,如果此時見難而退,不僅會使過去的心血付諸東流,
更會使外界認為克林頓政府的承諾軟弱無力。因此,美寧願冒「第2個索馬裡」的
風險,要在波黑大動干戈。倘若美軍與塞族群眾發生流血衝突,反而把自己置身於
與整個塞族對抗的境地。屆時,波黑共和國總統普拉夫希奇也可能會明哲保
身,不與美軍合作。因此,美國對再次向波黑塞族動武不得不有所顧忌。
正當克林頓準備再次對波黑大動干戈的時候,美國的後院卻燃起了「戰火」—
—1994年9月,海地軍事首領塞德拉斯扶植的若拉桑政府,推翻了總統阿裡斯
蒂德而上台。克林頓想:後院裡允許有異己分子當政,就好比在房子裡安上定時炸
彈,無論如何要除掉。
那麼,一個大國要對它國動武,總得找個理由才是,況且海地軍事政變僅是海
地的內政。於是,他先是通過外交途徑讓聯合國出面介人,而後美國就可以「挾天
子令諸侯」了。
10月初,克林頓下令,派出數萬大軍,前往海地邊境,同時有大批空降部隊
飛臨海地領空。在大兵壓境、飛機臨空的情況下,若拉桑不得不於17日宣佈妥協
退位,從而恢復海地的民選政府。第二天,克林頓取消了出兵海地的命令。
這不是虛晃一槍嗎!其實也不是。那麼,這次人侵行動是如何取消的呢!據說,
前總統卡特對此立了一功。
自下達「整裝待發,準備開往海地」的命令起,克林頓既指揮空中的人侵部隊,
又指揮地面的談判小組,真是忙得不亦樂乎。命令雖已下達,國內政界要人仍有不
同看法。與克林頓關係甚密的前總統卡特堅持「不要真的動武」,他與克林頓在電
話中進行交談中說:還是退出、放棄的好。
於是,克林頓委派卡特率領一個代表團負責同海地軍方領導
人進行最後關頭的會談,討論他們如何能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
因為卡特知道,他的最後期限是星期日中午,否則就會按計劃出兵。有一位政
府高級官員提議,談判的關鍵時刻應該把美國人侵部隊正採取行動的消息傳到海地。
最好是在海地陸軍參謀長菲利普。比昂比拿著移動電話走進塞德拉斯的辦公室的時
候有人向他報告:「美國飛機已出發在途中」,這似乎可以僵局打破6國防部長佩
裡補充說:「知道這樣一支具壓倒優勢的部隊的準備情況後,他會感到吃驚的。」
卡特說,這樣會把這次會談搞砸,應該是在他、鮑威爾將軍和納恩參議員同塞
德拉斯舉行會談時,部隊調動的消息傳到。那時,塞德拉斯將軍會說,他要中止會
談去「統率軍隊保衛國家」。
於是,談判代表來到海地sl歲臨時總統若拉桑的辦公室。卡特引用若拉桑的
話非常強烈和激動地說「……好,實現和平,不打仗」。
卡特儘管是帶著只就軍政府退出政權問題舉行談判的使命去海地的,但是也需
要討論具體的安排。他說,當一項協議終於在若拉桑的辦公室達成後,鮑威爾問塞
德拉斯能否遵守這項協議。
卡特說,塞德拉斯對他說過,海地軍方是在文職機構的領導下工作的,無疑將
遵守這項協議。這樣,就給了克林頓一個在白宮下午1點鐘舉行的會議上取消出兵
的機會。
事情仍不湊巧,由卡特、鮑威爾等組成的談判小組曾處於兩難境地。陸軍司令
塞德拉斯已經同意辭職,但是拒絕確定他離職的最後期限。克林頓則堅持要求確定
一個具體日期,而且決不讓步。
第一次緊急警告大約是在下午5點向卡特和他的談判小組發出的。克林頓及其
高級外交政策顧問們希望談判小組趕快離開海地,以便可以開始出兵,但被卡特拒
絕了。他一直爭取有更多的時間來敦促塞德拉斯確定離職時間。
軍方領導人同意把10月15日作為離職的最後期限,、於是告訴了卡特,緊
接著卡特打電話告訴了克林頓。克林頓接了電話,開始雖然還有些顧慮,要仔細看
一看協議的語言,但最後還是同意了。
入侵行動取消了,一場戰爭避免了。
波黑雖然還在激烈戰鬥,但主動權畢竟在以美國為首的維和部隊一邊;消除後
院起火雖需要調兵遣將,但畢竟算是一個小小的「成功」。克林頓為此沾沾自喜。
然而,對克林頓來說仍然是禍不單行。波黑問題還沒有處理乾淨,波斯灣又鬧
起事兒來——1994年10月,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再次派兵南下伊科邊境,總兵
力達8萬餘人。
美國政府對伊拉克調兵南下立即作出強烈反應。克林頓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
立即加強在海灣地區的兵力部署,並警告薩達姆不要重犯「過去的錯誤」。根據總
統命令,美國防部立即向海灣地區增兵5。4萬人,並急忙把「華盛頓」號航空母
艦從地中海調往海灣,以防止伊拉克再次人侵科威特。
「好漢不吃眼前虧」。在美國的軍事壓力之下,伊拉克駐聯合國代表哈姆敦奉
命在紐約宣佈,伊拉克已決定將立即撤出駐在伊科邊境的軍隊。
狐狸尾巴既然露出來了,要縮回去沒那麼容易。美國大肆渲染事態的嚴重性,
並在軍事上繼續採取行動。美國這樣做當然有它的目的:一方面藉機炫耀武力,使
科威特、沙特等海灣國家更加依賴美國,以此進一步控制這些國家;另一方面也是
主要方面,逼迫薩達姆在戰略上犯錯誤,尋機把薩達姆趕下台。
說來也巧,克林頓希望的機會隨之即到。1995年3月,伊拉克軍隊的「撤
退」行動卻闖入科威特一側,並強行搶運了導彈和武器裝備。
對此,聯合國安理會於11日發表聲明,譴責了伊拉克的行為。13日9時,
美、英、法等國出動110多架飛機,對伊拉克南部地區的地空導彈基地和其它防
空軍事設施進行空襲。
伊拉克並不示弱,總統薩達姆當晚11時發表廣播講話,宣稱伊軍已從海灣戰
爭中「恢復」過來了,「伊拉克要為阿拉伯國家的榮譽和尊嚴而戰鬥到底」。
美國人當然不在乎薩達姆講了什麼,而要以武力制服伊拉克。17日晚9時,
美國從海灣和紅海的軍艦上發射了40枚「戰斧」式巡航導彈,襲擊了位於巴格達
南部郊區的工業基地。第二天,美、英、法出動75架作戰飛機,對伊拉克南部和
北部進行大規模空襲。4月9日,4架在伊拉克北部禁飛區執行巡邏任務的美國噴
氣式戰鬥機,遭到伊拉克雷達的跟蹤和地面防空部隊炮火襲擊,美機對此做了報復,
投下了4枚集束炸彈。
6月26日,美國再次橫掄「戰斧」。當日下午4時,在紅海和波斯灣的兩艘
美國軍艦,對位於巴格達市區的伊拉克國家情報局大樓進行了一次導彈襲擊,共發
射了23枚「戰斧」式巡航導彈。這次襲擊摧毀了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後重新修復的
國家情報局辦公主樓和幾所附屬樓,鄰近的7所住宅和30輛汽車被炸毀,6名伊
拉克平民在襲擊中喪生,數人受傷。
對此,美國總統克林頓還編造了一套理由:這次軍事行動是對伊拉克國家情報
局陰謀策劃暗殺美國前總統布什而作出的反應。這個理由,不僅伊拉克政府不承認,
而且遭到伊拉克人的強烈不滿。6月27日晚上,數以萬計的巴格達市民高呼著反
美口號,為在導彈襲擊中喪生的人舉行葬禮。28日,伊拉克外長致函安理會,抗
議美軍毫無根據地對伊拉克進行威脅和訛詐。
此後一年中,美國忙於處理波黑問題,「老實」的伊拉克人也沒有讓美國找到
施展「空中威力」的理由,所以總體局勢是平靜的。
踴躍購買他們的書籍,用實際行動來支持你欣賞的作者
上一章 下一章
熾天使書城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