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在下面幾章裡,我準備討論道德教育的不同方面,尤其是。2∼6歲的道德教育。到孩子六歲時,道德教育差不多就該教完了。也就是說,以後生活的美德應由孩子們自覺地開發出來,這是孩子已形成的良好習慣和激勵起來的進取熱望的作用的結果。只有那些忽視了早期道德教育或教不得法的孩子,才需要在以後進行大量的道德教育。 我認為,按照上一章所討論的方法奠定了品性訓練的基礎,孩子到了一週歲應該是健康而快樂的。當然,儘管有的父母採取各種目前科學已知的預防措施,仍有一些孩子不太健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孩子的數目可望大大減少,如果現有的知識得到充分的利用,到現在,更應少得微不足道了。我不準備討論對那些早期教育不良的孩子怎麼辦的問題,這是給教師的而不是給父母的問題。這本書是專門為父母寫的。 兩歲孩子的生活應該是非常愉快的。走路和說話剛學會,帶來了一種自由和有能力的感覺。孩子的這兩項活動每天都有進展。1孩子已能獨自玩耍,並有了一種比環球旅行者更強烈的「看世界」的感覺,鳥兒、花兒、河流、大海、汽車、火車、汽船都會帶來無窮的歡樂和強烈的興趣。好奇心是沒有底的:「我要看看」是這個年齡通常說得最多的話。脫離嬰兒床和童車的約束後,自由自在地奔跑在花園裡、田野間和海灘上,孩子會產生一種解放後欣喜若狂的感覺。消化能力通常比一歲時強,食物更加豐富多彩,咀嚼東西成了一種新的樂趣。由於以上原因,孩子照料得好而且健健康康,那麼,他的生活就會成為美妙的探險樂園。 但是,隨著跑和走更加獨立自在,孩子容易產生新的膽怯感。新生兒很容易受到驚嚇,沃森博士和夫人發現最易驚嚇嬰兒的是響聲和掉下來的感覺1。然而,嬰兒受到很完全的保護,以至很少有機會進行心理的恐懼訓練;就算真處於危險中,他也無能為力,因此,恐懼對新生兒沒有什麼作用。嬰兒兩歲到三歲之間,又產生了新的恐懼。這種恐懼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想像作用還是由於本能作用還有待爭論。嬰兒一歲時不存在恐懼,不能歸結為違背本能特徵」因為本能在任何年齡都可能成熟。就連極端弗洛伊德信徒也不堅持性本能生下來就有。顯然,能自己到處跑的孩子比不能走路的嬰兒需要的恐懼更多,因此,恐懼本能因需要而產生就並木驚奇了。這個問題對研究教育意義重大。如果所有恐懼源於想像,那麼很簡單,只要不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恐懼和反感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如果一些恐懼出自本能,就該採取更詳盡的辦法了。 查爾穆斯·米切爾博士在他《動物的幼年時期》一書中,舉出大量的觀察和實驗表明,在幼小動物身上常常沒有遺傳的恐懼本能2。除了猴子和一些島外,幼小動物看見他們的天敵,如蛇之類,沒有絲毫恐懼感,除非是父母已告訴他們要害怕這些動物。一歲以下的孩子根本就不怕動物。沃森博士通過每次讓孩子看老鼠就在孩子腦後反覆敲一下鑼,來教不滿週歲的孩子怕老鼠。敲鑼聲令人害怕,然後老鼠通過孩子聯想也變得可怕起來,出生後最初幾個月的嬰兒似乎根本沒有恐懼本能,從沒有受「黑暗可怕」暗示的孩子似乎也不害怕黑暗。許多我們認為屬於本能的恐懼都是後天養成的。成人不大驚小怪,恐懼也就不能產生,這個觀點無疑是很有根據的。 為了得到關於這一問題新的利於理解的事實,我對我的孩子們進行了仔細的觀察;但是我無法知道護土和保姆對孩子說的所有的話,對事實的解釋就不那麼可信了。就我所判斷的事實證實了沃森博士的關於一歲孩子的恐懼觀點。孩子兩歲時,沒有表現出對動物的恐懼,除了我的一個孩子曾經一度害怕馬外。然而,這顯然是由於一匹馬曾經突然大聲吼叫從她身邊正奔而去的緣故。她還不到兩歲,因此以後的觀察主要以我的兒子為對象。他接近兩歲時,來了一個膽小而又特別怕黑暗的新保姆。她的恐懼感很快就傳染給了他(一開始我們沒有注意);他一見貓和狗就嚇得逃開;看見黑暗中大碗櫥就抖縮成一團;天一黑他就要求每間房子都亮燈,甚至第一次看見小妹妹都害怕,認為她貌似不明種類的奇怪動物。1 所有這些恐懼都可能從膽怯的保姆身上傳過來的,事實上,自她走後,恐懼感就漸漸消失了。然而,還有其它恐懼不能以這種方式作出解釋,因為在保姆來之前就有了,並且怕的是成人不害怕的東西。他們害怕的是那些以奇怪的方式運動的東西,尤以影子和機械玩具最為明顯。經過觀察後,我發現這種恐懼在兒童期是正常的,認為他們出自本能有充足的理由,威廉·斯特恩在他寫的焊期兒童心理學》第494頁中,在標題「對神秘的恐衡』∼章裡作出了論述。他說: 尤其是兒童早期的這種恐懼的特殊重要性,沒有 引起老一派兒童心理學家的注意。它最近才由格魯斯 和我們確立。「害怕奇怪的東西似乎比害怕已知的危 險更有原始的天性」(格魯斯,第284頁)。如果孩子 遇見了任何與他所熟悉的認識過程不符的事,有三種 可能會發生。一是感到不相容,簡單地作為異體加以 拒絕,並有意不注意它;二是中斷正常的認識過程, 以至引起他的注意,但不太強,沒有造成混亂,有點 兒類似驚奇、求知和思考的開始、判斷和查詢;三是 新東西突然以強大力量衝擊舊的東西,將熟悉的概念 挪到未曾意料的混亂中,而沒有可能馬上理清,然後 引起強烈的不安的震動,即對神秘物(怪模怪樣的可 怕物)的恐懼。格魯斯非常深刻地指出,這種對神秘 物的恐懼很明顯是基於恐懼本能;它與一代接一代的 生物需要一致。 斯特恩舉出許多恐懼的例子,其中有對突然張開的傘的恐懼和對「機械玩具的習慣性恐懼」。順便說一下,牛和馬對傘的恐懼表現非常強烈:一大群牛會被突然張開的傘嚇得猛奔,這我已親眼目睹。我兒子頭腦中的恐懼正如斯特恩描敘的一樣。我兒子感到恐懼的影子,是路過街道而未能看清的物體(如公共汽車)投影在房間裡的模糊而急速移動的影子。我用手指在牆上和地板上弄了影子,然後讓他模仿,這樣消除了他的恐懼。不久,他明白了影子的原理並開始喜歡玩影子。相同的原理也適應消除對機械玩具的恐懼,當他看清裡面的機械裝置後他就不再害怕了。但內部機械裝置看不見時,這個過程就要緩慢些。有人送給他一個墊子,一坐上去或按壓就發出憂鬱的鳴鳴聲,這使他驚嚇了好長時間。我們決不把這令人恐懼的墊子收走:先是放在遠點的地方,只有輕微的恐懼感;然後使他漸漸習慣;最後堅持到他完全消除恐懼。一般來說,在他消除恐懼之後,最初使他產生恐懼的神秘感給他帶來了愉悅。我想,對不合理的恐懼決不能簡單放任,而應通過熟悉它不清楚的結構來逐漸消除。 至於孩子完全缺乏的兩種合理的恐懼——我們採用正好相反的程序——可能是不對的。現在有半年我們住在四季懸崖林立、佈滿礁石的海濱上。我兒子全然木知高處有危險,如果我們木管他,他會徑直跑過懸崖掉入海中。有一天我們坐在一個100英尺陡峭的懸崖的斜面時,我們語氣平靜地向他解釋一個純科學的事實,說他如果跨越懸崖的邊緣就會掉下去並像盤子一樣破碎。(他最近已觀察到一個盤子掉在地板上摔得粉碎。)他靜靜地坐了一會,自言自語說:「掉下去,碎了。」然後就要求離懸崖邊線遠一點,當時他兩歲半。自那以後,我們只要留心點他,他對高處的恐懼足可以確保他的安全。但如果由著他自己,他仍很急躁魯莽。現在(三歲零九個月)他可以毫不猶豫地從6英尺高地跳下去,如果我們不管他,20英尺高他也會跳。這樣,領悟後的啟發教育當然不會產生過分的後果。我把它歸因為啟發教育,而木是暗示作用。我們進行啟發教育時沒有誰會感到恐懼。我認為這點在教育方面極為重要。合理地擔憂危險是必要的,但恐懼危險就沒有必要。孩子沒有一定的恐懼成分,是不會理解危險的含義的,但如果教育者沒有恐懼感,孩子的恐懼成分會大大減少。照管孩子的大人絕不能有恐懼感,這就是為什麼女子要和男子一樣培養勇氣的原因。 第二個例子不太恰當。有一天,我和兒子(當時三歲零四個月)散步時,發現路上有條蝗蛇(一種小毒蛇)。他只在畫片上見過蛇,從未見過真蛇,且不知道蛇會咬人,他看見煌蛇非常高興。蛇要溜走時,他跟在後追,我知道他追木上,就沒有阻擋,也沒有告訴他蛇的危險。然而,他的保姆自那以後,不許他在草叢裡跑,擔心裡面有蛇。結果,他產生了輕微的恐懼,但仍是我們感到合理的。 迄今為此,最難克服的是對海的恐懼。我們第一次嘗試把孩子帶到海裡是他兩歲半時,一開始簡直沒法進行。他討厭寒冷的海水,海浪聲也嚇壞了他,在他看來海浪只來不走。如果海浪聲太大,他甚至不敢走近海。這是一段正常的膽怯階段:動物、奇怪的聲音及各種不同的其他東西都能引起恐慌。我們分步驟來消除他對海的恐懼。先把他帶到離海較遠的淺水塘,直到他不再畏懼寒冷的水;到夏季溫暖的四個月決結束時,他已能喜歡在離海浪有一段距離的淺水灣玩水拍打了,但是如果把他帶到齊腰深的深水塘裡,他仍會嚇得喊叫。為了訓練他熟悉海浪的聲音,我們先帶他到看不見海浪的地方一次玩一小時;然後帶他到能看見海浪的地方,並使他注意海浪來了之後又走了。這些辦法加上父母和其他孩子示範,才終於使他能靠近海浪而不感到恐懼。我相信這種恐懼是本能的,我確信這種恐懼本能並非源於內心的想像。第二年夏天,他有了三歲半,我們再次來訓練他,他一遇真實的浪浪仍感到恐懼。哄他並和他一起觀看別人洗澡都無進展,我們只好採用老一套方式。他表現出膽怯時,我們讓他感到害臊,他一旦表現出勇敢來,我們就熱烈地稱讚他。一連兩個星期,不管他掙扎和哭喊,我們天天都把他換到齊脖子深的海水裡。1他的掙扎和哭喊一天天減弱,等到他不鬧時,他就開始要求把他放進水裡,兩星期後,令人滿意的結果達到了:他不再害怕海。從那以後,我們讓他完全自由,只要天氣合適,他就自願地洗起澡來——很明顯是帶著極大的樂趣。其實恐懼感並未完全消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豪感的抵制,然而熟悉以後,恐懼感迅速消退,到現在已完全沒有了。現在他那才20個月的妹妹,已不表現出對海的恐懼,並沒有絲毫猶豫地徑直跑向海。 我把這件事描敘得非常詳細,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說,它與我非常尊重的現代理論相對立。教育應該很少使用強迫。但是為了戰勝恐懼,我想有時強迫一下還是有用的。當恐懼強烈而不合理時,如果不對孩子進行恐懼方面的訓練,他就沒有經驗以至不知恐懼是沒有根據的。而某一情形重複出現而沒造成傷害時,習慣就消除了恐懼。只進行一次對可怕的恐懼的訓練可能不起作用,必須要頻繁訓練方能消除恐懼。如果必要的經歷不強迫也能得到,當然再好不過;但如果不能得到,比起總是不能戰勝恐懼來,當然還是強迫要更好些。 還有更深刻的∼點需指出。在我的兒子的事例中(大概其他孩子也一樣),他們克服恐懼的經歷是極其愉快的。它很容易喚起男孩子的自毫感:當他因勇敢而贏得稱讚時,他一整天都會興高采烈。到後來的階段,膽怯的孩子因受其他孩子的輕視而苦惱不堪,這時再讓他養成新的習慣要困難得多。因此我想,為了對付恐懼,早點獲得自我控制力和早點培養天然自發的膽識非常重要,這點足以證明值得採取一定的果斷措施。 父母通過犯錯誤才學會教育,也只有在孩子長大以後才發現他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因此,我講一事例來表明過於遷就孩子的錯誤。我的兒子兩歲半時能獨自一人在房間裡睡覺。當時他從嬰兒寢室裡搬出來,感到非常自豪,而且從一開始就整夜睡得很安穩。但是一天晚上刮起了狂風,籬笆吹倒發出震耳欲聾的劈啪聲。他在恐怖中驚醒過來,大聲哭叫,我馬上走過去,他似乎從夢庵中驚醒過來,緊緊地抱住我,心跳得很劇烈。不久他的恐懼停止了,但老是抱怨屋子裡太黑——過去他經常在黑屋子中一夜睡到天亮。我一離開他,恐懼似乎又回來了,只是恐懼有所減輕,於是我給他亮起了夜燈。自這以後,他差不多每晚都要哭鬧,直到最後才弄清他只不過為了享受大人過來陪他的樂趣。因此,我們仔細給他解釋黑暗中並不危險,並告訴他如果醒來了只管翻過身再睡,然後沒有嚴重的事情發生,我們就不過來了。他聽得很仔細,之後除了極少的大事故外,他再也木哭鬧了。當然那盞夜燈也沒有繼續點下去,如果我們過多地遷就他,可能會使他很長一段時間、有可能是終生睡不好覺。 以上是我的個人經驗。現在我們來探討消除恐懼的∼般方法。 嬰兒一歲以後,培養體力上的勇敢的最適當的指導者是其他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有哥哥姐姐,他們會作示範或訓導來激發他的勇敢,而且只要他們能做的事,他也會試一試。在學校,體力上的膽怯讓人看不起,這點無需老師強調。至少男生的情形是加此,對女生也應要求有同樣的勇敢水平,其情形也該平等一致。幸運的是,在體質方面,學校女生木再被教成「嬌嬌小姐」,那些使她們具有英姿豪爽之氣的自然衝動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然而,在這方面,男女生仍有一定差別。我確信這種差別是不應該有的。1 當我論及希望孩子達到的勇敢時,我下的是純粹行為主義定義:一個人如果做了其他人因恐懼而沒有做的事,他就是勇敢的。如果他毫不感到恐懼,那就再好不過。我認為靠意志控制恐懼不是唯一真正的勇敢,也不是最佳勇敢形式。現代道德教育的秘密是通過良好的習慣來產生成效,而以前是通過自我控制力和意志控制產生(或試圖產生)成效的,來自意志力的勇敢會產生神經混亂,其中「炮彈體克(彈震症)」就可以提供大量的事例。被壓抑的恐懼會以內省不起作用的方式強行表現出來,但這並非意謂著自我控制完全無用。相反,沒有自我控制,任何人都休想始終如一地活下去。我的意思是,在意外的情況下,且勇敢方面的教育還沒有提前準備時,才需要使用自我控制。把所有的人訓練成不需努力就成為戰爭所需的勇敢者,就算是有可能,也是非常愚蠢的。那只是異常的和暫時的需要,是一種特殊情形,如果年輕時就逐漸灌輸這種戰爭所需的習慣,那將阻礙所有其它的教育的發展。 已故的裡弗斯博士在他所著的《本能與無意識》這本書中,作出了我所知的關於恐懼的最好的心理分析。他指出,應付危險情況的態度之一是把它視為一種可操縱的行動,而充分利用這種方法的人至少在意識上木會有恐懼感。這是一個有價值的經歷,能激勵人的自尊和努力,並把恐懼逐漸過渡為技能。甚至像學騎自行車這類簡單的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點。在現代化世界,由於機械的增多,這種技能變得越來越重要。我認為,訓練體力上的勇敢應盡可能進行在操縱和控制方面的技能培養,而不是通過與其他人體質上的競爭。在我看來,登山、駕駛飛機或在狂風中駕馭輪船所需要的勇氣,似乎比打仗所需的勇敢要可敬得多。因此,我盡可能對學校兒童或多或少地進行對危險技巧的訓練,而不是只做像踢足球之類的活動。如果有敵人要去戰勝,那麼這個敵人應是困難和麻煩,而不是其他東西。我並不是說這個原則只能死板地應用,而是說在體育運動中它比當前情況更為重要。 當然,體格上的勇敢也有更消極的方面。如在忍受傷害時沒有大驚小怪,孩子有了小小的災禍時不表示過分的同情,便可以教會孩子有這種勇敢。以後大量的歇斯底里主要因為過分希望得到同情。人們假裝有輕微病痛,以期得到愛撫和優待通過鼓勵孩子不因每次抓傷和碰破而哭啼,可以防止這種傾向的發展。在這方面托兒所對女孩的教育比對男孩更糟糕,軟弱對女孩的危害性和對男孩∼樣大,如果女子要與男子平等,她們在更為嚴格的品格上絕不可甘於落後。 現在我來談一下不是純體格上的勇敢形式,這種勇敢更加重要,但如果沒有建立起更根本的基礎,是很難充分啟發的。 對神秘物的恐懼在關於兒童期的恐懼中已經討論過了。我認為這種恐懼是本能的,且在歷史上起重大作用。大部分迷信都由於它而產生。日食、月食、地震和瘟役及這一類其它事件,都引起不懂科學的人們的高度恐懼。從個人和社會的角度看,這是非常危險的恐懼,因此年輕時就徹底根除是很必要的。最恰當的根除方法是給予科學的解釋。但沒有必要把最初一眼看見的神秘事物都作出解釋。解釋幾種現象以後,孩子便會假定在其它情況下也能作出解釋,而且有可能推出沒有說明的事物。重要的是盡快產生這種感覺,即神秘感只是由於無知,通過耐心和智慧的努力就可以消除。令人奇怪的是,恐懼消除後,正是那些使孩子感到恐懼的神秘物給孩子帶來了樂趣,這樣只要神秘不再引起迷信,它就激發人們去研究。我那三歲半的小兒子曾花了好幾個小時,來獨自研究花園裡的噴水器,終於掌握了水如何進來、空氣怎樣出去及相反程序的發生。日食和月食的道理也能解釋得甚至很小的小孩也能理解。只要有可能,就要向孩子解釋任何使他恐懼或感興趣的一切,這樣可以把恐懼轉變成科學探索的興趣,這個過程完全順應人本能的發展方向和歷史前進的步伐。 這方面的一些問題非常困難,需要更老練一些,最困難的是如何回答死亡問題。孩子木久發現動物和植物會死亡。在他六歲以前所認識的人中也有死亡的。如果他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就會想像父母將會死亡,甚至連他自己也一樣。(這點想像起來更加困難。)這些思考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必須謹慎地作出回答。具有正統信仰的人回答這個問題的困難比相信人死後沒有靈魂的人少。如果你持後者的觀點,不要說出與你的觀點相反的話,父母對孩子撒謊,本身是木應該的行為。最好的解釋是,死亡是人睡著了永不再醒來,這話說出來不要太嚴肅,就好像在說可以想像的最普通的事情一樣。如果孩子擔心自己將要死去,你就告訴他在許多、許多年這件事是不可能發生的。在兒童早期,企圖灌輸斯多葛派的蔑視死亡的觀點,是沒有用的,木要提死亡話題,但孩子提出來後就不要迴避。盡你所能使孩子感到死亡沒有什麼神秘感。只要他是個正常而健康的孩子,這些方法就是可以避免他胡思亂想了。對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都要樂於充分而坦率地交談,告之你所相信的一切,並使他產生這個話題相當無趣的印象。無論老少,花許多時間考慮死亡是沒有好處的。 除了特殊的恐懼之外,孩子們普遍容易憂慮。這常常是由於長輩束縛太多,因此現在比過去普遍少多了。沒完沒了的呼叨責罵、禁止弄出響聲、不停地教導他們守規矩——過去這一切使得兒童期成為一段苦難的時光,我還記得在我五歲時,有人告訴我說童年是一生中最愉快的時期(當時純屬蒼白的謊言)。我極度沮喪地痛哭了一場,巴不得自己死了才好,也不知怎樣才能熬過將來煩悶的歲月。現在看來,一個孩子竟說出這樣的話,任何人都認為不可思議。孩子的生活原本就是對未來充滿期望的生活:目標總是朝向將來的可能。這點能激勵孩子去努力。而讓孩子追溯往事且主張將來比過去還差,無異於從根本上毀滅孩子的天性。然而過去無情的感傷主義者所作所為,是通過向孩子講述童年的快樂來進行的,幸好他們的言詞給人的印象並不深刻。有好多次我都相信,成年人一定非常快樂,因為他們沒有功課並能吃想吃的東西。這種信念是健康而有激勵作用的。 害羞是一種令人苦惱的膽怯,在英國和中國報常見,其他地方卻很少。害羞一半由於與陌生人打交道太少,一半由於執意遵守的客套虛禮。只要方便,孩子一歲以後就應該習慣於看見生人並接受撫愛。至於禮節,開始只教孩子不至於把人討厭所需的最低的基本禮節。讓孩子毫無拘束地與生人見面幾分鐘再走開,要比希望孩子安靜地呆在房間裡好得多。當然,孩子兩歲以後,最好的計劃是教他們玩圖片、泥土、蒙特梭利教具或其他什麼東西,讓他安安靜靜、自得其樂地玩上大半天。要兒童安靜的理由是便於他們理解。禮節木應抽像地教育,除非是當作開心的遊戲來作。但是只要孩子能夠理解,他就會意識到父母也有他們的權利。孩子的自由必須和他人一致,才能在最大可能的限度內獲得自己的自由。孩子容易正確理解公正,並且別人給予他的東西他也樂意給予別人。這是良好舉止的核心。 如果你希望消除孩子的恐懼,首要一點的是你自己沒有恐懼,如果你害怕打雷下雨,則孩子第一次在你面前聽見打雷就接受了你在恐懼;如果你表示害怕社會革命,孩子會更加驚恐,因為他不明白你在談論些什麼;如果你為生病擔憂,你的孩子也會如此。生活充滿了危險,但明智的人會不去理會無法避免的危險,而對於可避免的災難則會謹慎而不動聲色地對待。你無法避免死亡,但你可以避免不留遺囑而死,因此立下你的遺囑,並忘記你將會死亡。理智地防備不幸是完全與恐懼不同的,它是∼種智慧,而任何恐懼都是可鄙的。如果你避免不了感到恐懼,就盡量別讓你孩子對你產生不信任。為了避免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盤算、憂慮可能發生的個人木幸,重要的一點是培養他視野廣闊,興趣熱烈而廣泛,只有這樣,才能使他成為宇宙的自由公民。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