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儼然成了八百年前的周公旦,但周公旦在分封諸侯時有宗法和封建制度為客觀
依據,項羽則完全憑自己的喜好來處理這個敏感又複雜的問題。
項羽火燒鹹陽城
鴻門之宴後幾天,項羽便引軍進入鹹陽;劉邦自然不敢阻擋,仍留駐於灞上,採觀
望態度。
對敵人一向殘酷的項羽立刻下令大肆搶奪。
降王子嬰首先遇害。
所有皇宮、貴族的官邸和富商的巨宅全都被劫洗一空,人民的生命財產也得不到應
有的保障。由於劉邦曾下令約法三章而禁止搶劫,是以秦國官民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形
下受到嚴重的傷害。
項羽更一不作,二不休地下令火燒鹹陽城。
這簡直是空前的愚行,但項羽似乎得意忘形了,他根本無暇考慮戰爭以後的復員和
善後工作。
范增似乎也沒有勸阻過項羽,或許是因為鴻門宴的怨氣猶未消吧!既然在坑殺了數
十萬秦兵後,秦民已對項羽毫無好感,那麼不如兇悍地給予強大的傷害,讓他們恐懼得
完全失去報復的能力。
但以日後劉邦再出關中的情勢來看,秦民不但迅速反過來支援劉邦,並且在楚漢相
爭期間義無反顧地支持漢軍,項羽和范增的恐怖政策似乎產生了反效果。
而且最糟糕的是,范增似乎只是位軍事參謀,而不是經營上的幕僚長,所以他根本
不關心秦皇室的圖書、資料和文件,才會允許項羽火燒皇宮及鹹陽城。
項羽的這把火,使秦皇室統一天下後辛苦建立的所有檔案全毀於一旦,如果不是蕭
何已經事先搬走了不少,漢王朝成立以後可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把這些經營天下
必備的資料重新恢復。
從這裡來看,項羽的集團似乎沒有統一中國、或用一種新的制度來規劃天下的野心。
項羽和范增仍將自己的思路局限於楚國式的聯盟國家體制。
火燒鹹陽最糟糕的影響,是對中國文化的嚴重破壞。秦始皇焚書只將民間的文物毀
於一炬,除了少數隱藏起來的以外,幾乎所有的書籍都保存在鹹陽城的府庫中。如今這
些典籍又被項羽粗野的一把火給燒光,於是秦以前華夏文明數千年的記錄幾乎全完了。
從文化史的立場來看,秦始皇、李斯、項羽、范增真是世紀的大罪人。
這一場火據傳連續燒了3個月。
稍有頭腦和主見的項家軍部屬因為這場火而對項羽徹底失望,他們紛紛轉到比較失
勢的劉邦陣營。
日後對劉邦爭霸貢獻非常大的韓信和陳平,都在這時候動搖了他們對項羽集團的信
心。
項羽仍在心系南方
項羽的大本營仍在鴻門。
這只是客屬之地,項羽無心成為秦皇室的繼承人。他似乎並不想統一天下,只想重
建楚國,再以楚國作為天下諸侯的霸王。可見項羽的思考型態仍舊屬於春秋戰國式的。
所以關中對他來講只是敵人的大本營,並不值得珍惜。
部屬中有位姓韓的儒生在對中原形勢比較了解後,便對項羽提出了建議:
「關中地勢險要,有高山大河作為阻礙,可說是易守難攻的四塞之地,是建立大本
營最好的地方。尤其這裡土地肥沃、生產力豐富,可以讓我們擁有爭霸天下的足夠資
源。」
這種意見其實是相當務實的,對項羽集團未來的發展頗有幫助。
但經過大破壞後,項羽怎會有心思留在這裡!?
項羽自起義以來,隨著叔父項梁轉戰各地,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奔波。尤其北征以來,
歷經千辛萬苦才打了這場大勝仗,終於滅亡了宿敵秦國。現在他最想做的是趕快回去向
江東父老報喜,讓自己的努力成果得到大家的肯定。
「要在這塊陌生的敵國境內安定下來!」
這種想法對項羽而言是相當不切實際的。所以他很直截地回答:
「富貴了卻不回去故鄉,就好像穿著錦繡華美的衣服卻在夜間走路,有誰看得到
呢?」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項羽真是太年輕了,歷練畢竟不夠。他的思路似乎仍是業務經理
型的,只想趕快去展現自己的成果,而沒有經營者「大局為重」的長期經營想法。
這位韓姓儒生似乎屬中原人氏,聽到項羽這樣的回答有點啼笑皆非,不禁興起中原
人氏一向視楚人為南方蠻族的心態。
所以出了營帳以後,他碰到熟人便搖頭表示:
「人家說楚國人是穿著人類衣冠的獼猴,果然真的是如此啊!」
這種涉及族群感情和尊嚴的批評,楚國人聽到自然受不了,傳言很快回報到項羽耳
中。
項羽自然大發脾氣,命人準備大鍋放在廣場中,將韓生丟入鍋裡烹煮,以為殺一儆
百的警告。
當然,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對項羽提出建議了。
懷王和劉邦,最讓項羽頭痛
對項羽而言,楚懷王和劉邦是他最頭痛的兩位人物。
劉邦勢力急速膨脹,雖未與項羽有明顯對抗,但他高居不下的聲望——特別是在關
中地區的形象,的確讓項羽心裡不太好受。
楚懷王在名義上是項羽的頂頭上司,而且對項家軍素無好感,宋義被殺事件更引發
了楚懷王和項羽間的表面沖突。
火燒鹹陽後,項羽便依常理,派人向楚懷王請示如何處理關中地區的善後工作。
楚懷王只回了兩個字——「如約」,也就是依照事前約定,由先入關中的劉邦出任
關中王。
這件事自然讓項羽更是暴跳如雷了。
他甚至向支持楚懷王的范增埋怨道:
「他真的是楚皇室的後代嗎?」
范增卻冷靜地表示:
「當年為了和秦王朝對抗,楚懷王對我們是非常有利的啊!」
換句話說,楚懷王只是「利用的道具」而已,如今情勢轉變,楚懷王已經不那麼重
要了。不過,他認為不妨將楚懷王提升為有名無實的「王中之王」——天子,而由項羽
出任真正有實權的群王領袖——霸主。
由此可見范增在統治思想上似乎傾向「保守派」,仍屬春秋戰國形態,缺乏時代的
突破性。
所以項羽主動召開諸侯會議表示:
「懷王乃是由我項家軍團所擁立的,其實他並沒有什麼真正功勞,所以沒有資格再
向天下發號施令了。
「天下起來抗秦暴政時,為集結大家力量,所以假立諸侯以為號召。但真正『披堅
執銳』在前領導抗暴軍,且冒險從事野戰三年,得以滅秦皇室而定天下者,都是將相諸
君和項籍我的辛勞,絕非懷王的功勞!
「不過,懷王雖無功勞,但他也代表了他的階段性角色,此後不應再擁有實權,只
需分給他某些土地繼續為楚王便可以了。」
正月間,項羽首先尊奉懷王為義帝,並公開表示:
「古之為帝者必擁有千里的疆土,並且位居於上游地區。」
乃將義帝遷居於長江上游,建都於目前長沙一帶的郴縣,讓他遠離中原的政權所在
地。
分封劉邦於漢中
另一項頭痛問題是劉邦。
如果依原先約定而立劉邦為關中王,以劉邦的形象和能力,無疑是養虎為患。但如
果沒有給劉邦較大的封國,又顯示項羽有意特別打壓劉邦,對新任的全國諸王領袖——
項羽來說,則未免表現得太小心眼了些。
對劉邦心存芥蒂的范增更不想讓劉邦太好過,因此他挖空心思地在想一條讓劉邦哭
笑不得的陰謀。
最後他向項羽表示,應該封劉邦於漢中。
「漢中?這是什麼地方啊!?」
生活在江東的項羽,對漢中似乎沒什麼印象。
「我想只要聽到漢中,劉季的兵馬就會自動解散掉一半以上!」
范增露出惡意的微笑。
「這又是為什麼呢?」
率直的項羽實在搞不懂范增葫蘆裡面賣著什麼藥。
「巴蜀也屬於關中統轄,所以表面上我們沒有違背約定。只是巴蜀到關中的道路走
起來非常艱險又困難,完全要靠人工的棧道才能接通,因此一向只有關中地區的犯人才
會被派到那種地方去。」
項羽對劉邦本來便沒有什麼好感,只是基於面子問題,不想給劉邦太多的傷害而已。
既然巴蜀、漢中也屬關中領域,那麼對天下人也算有了交代,至於劉邦未來的存活,
項羽倒不是特別關心。
「只要講得過去,就把巴蜀漢中整個地區都給他算了!」
項羽也不想進一步知道巴蜀漢中對劉邦的利弊到底如何,他一向便是大而化之的人。
范增則惡意地想讓劉邦永遠沒有翻身之日,以報鴻門時未能殺他的遺憾。
巴指的是目前四川省的重慶一帶,自古以來即由山地民族的巴人所統轄。由於山區
交通非常不便,巴人一直擁有非常高的自主獨立性,任何政治力量很難介入。
蜀是現代的成都附近,由於秦惠王時張儀、司馬錯等人的開拓,倒擁有相當不錯的
文明。尤其秦王朝時李冰父子在水利方面的建設——都江堰,更使蜀中生產力倍增,成
為秦國重要的精華區。
不過由蜀中要進入關中,一定得經過漢中。漢中是塊盆地,和關中間有山勢險要、
交通困難的秦嶺阻隔,因此任何人只要一到這裡,想再進入中原比登天還難。
對范增而言,巴蜀漢中是個囚禁劉邦的天然監獄。
「只要陷入這種地方,看你還能有什麼作為!?」
范增心裡不斷暗笑著。
天下新霸主:西楚霸王
經過一個多月的規劃、協商,一直到二月間,項羽才決定天下勢力重新劃分的藍圖。
項羽不想自己代替秦皇成為皇帝,他將楚懷王封為義帝,主要是因為他對「皇帝」
這個稱呼不感興趣。
他最想做的仍是當上楚王,然後回到故鄉讓父老及子弟們看到他的光榮,也為他感
到驕傲。
因此他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有過去梁國(魏國)及楚國最精華的九個郡,建都於彭
城。
彭城是現在的徐州市。
以交通而言,彭城是南北往來的重鎮,因此以和平時期的經營管理來看,彭城倒是
個不錯的地方。但由於它地處平原,四邊無防守的要塞,項羽在大局未穩定前便建都於
此,實在不能算是很好的選擇。
何況項羽的規劃仍屬戰國時代的格局。
由此也可見范增在經營上的不夠內行。
接下來便是將西入鹹陽時功勞最大的劉邦封為漢王,統轄巴、蜀、漢中,建都於南
鄭。
但由誰來統治關中的問題卻仍沒有解決。
由於坑殺降兵事件,和火燒鹹陽時降將章邯等均無盡力阻擋或事後加以補救,秦國
父老恨透了章邯等三個人。因此統轄關中一事最好由這三人負責,他們為了自保,一定
會實施徹底的強硬作風,以嚴格的軍事統治來維持治安。於是項羽決定由他們三個人來
分治關中。
章邯封為雍王,統轄鹹陽以西的關中,建都於廢丘。
司馬欣封為塞王,統轄鹹陽以東到黃河的地方,建都於櫟陽。
董翳封為翟王,統轄上郡地區,建都於高奴。
由於項羽本人統有以前梁國大部分精華地區,乃將魏王魏豹改封為西魏王,建都於
平陽。
瑕丘人申陽,為張耳的心腹大將,曾奉命到河南郡協助楚軍北上,功勞不小,封為
河南王,建都洛陽。
韓王韓成仍為韓王,都陽翟。
趙將司馬卬,平定河內,建立不少功勞,故封為殷王,統轄河內地區,建都朝歌。
將原來的趙王趙歇遷徙於代地,仍號為趙王。
趙國宰相張耳,聲望高且富於智謀,又跟隨項羽入關,提供不少意見,故封為常山
王,統轄趙國原有國境,建都襄國。
當陽君英布,常為先鋒軍統帥,功勞頗大,封為九江王,建都於六城。
翻陽地區的少數民族領袖吳芮,率領百越各部落參與聯軍入關中,故封為衡山王,
建都邾。
義帝的柱國(宰相)共敖,率軍擊南郡有功,封為臨江王,建都江陵。
遷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建都無終。
燕將臧荼,隨從楚軍解除巨鹿之圍,功勞頗大,封於燕國,建都於薊。
遷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建都即墨。
當年主動叛齊、協助項梁的齊將田都,隨同聯軍入關,功勞頗大,封為齊王,建都
臨淄。
項羽渡河救趙時,齊國貴族田安攻擊濟北數城,並引軍投降項羽,故封為濟北王,
都博陽。
齊地首席軍事強人田榮,數次和項羽沖突,又不肯和楚軍聯盟,故不封。
成安君陳余,雖勸導章邯投降有功,但曾棄將印離去,也未曾從聯軍入關,故不封。
但不少人為陳余打抱不平,因而游說項羽道:
「張耳、陳余同時有功於趙,今張耳封為王,陳余不可不封,否則人心不服,趙地
將亂。」
項羽不得已,乃將陳余所在地南皮附近的三個縣劃分給他去統轄。
另外,少數民族領袖梅鋗,也曾建立軍功,封為十萬戶侯。
當然這些只是重要的封侯,其余的更依功勞大小給予適當的分配。
項羽儼然成了八百年前的周公旦,但周公旦在分封諸侯時有宗法和封建制度(承認
舊有勢力)為客觀依據,項羽則完全憑自己的喜好來處理這個敏感又複雜的問題。這次
的分配能否成功、能夠維持多久,從這點便可見其分曉了。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誇者不長;其於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在道家的學說裡,像項羽這種急著想回家顯示榮耀的心理,經常會帶給自己極端的
危險,而且在這種心理下,要為天下宰是不可能的。
提起腳跟想超過別人,然而比別人高的人通常自己先站不穩。腳步跨得很大想快過
別人,反而會因太用力而傷到了腳,一步也走不動了。
同樣的道理,急於表現的人容易引起反感,其優點大家都看不到。自以為是的人急
功近利,其頭腦反而不夠清楚。自我誇耀的人大家都討厭,其功勞反而不受重視。自大
自滿的人容易引來反抗,反而無法保持長遠的優勢。
這種急於自我表現的行為,都會成了剩下的菜餚。多生的贅肉,為大家所不喜歡。
如此不但沒有用處,反而有害於己,所以體道之士絕對不會這樣作的。
其實這時候的項羽如果勇敢地自稱皇帝,負起安定天下的職責,再小心謹慎地分配
各諸侯的勢力範圍,反而比較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進而統有天下。
但項羽似乎從未想過要成為皇帝。一方面也許對秦皇帝的反感,使他不想一個人擁
有天下;另一方面他出身楚國貴族,習慣於聯盟式的組織,因此未能如中原的諸侯王般,
體認到追求和平必須建立強有力的政權組織之道理。
於是項羽仍停留在楚莊王稱霸天下時的思考型態,才會自稱西楚霸王。
但他又希望擁有較多的實力以控制天下諸侯,所以除了楚國精華區外,自己也想擁
有中原精華區的梁地。在這樣的心理下,分配天下的基準一定是不公平的,完全以自己
的喜惡來作判斷。
由此而帶動的精神,皆成了以自己的立場來作標準。
魏豹被遷徙到河東,已推翻了舊勢力範圍的承認,除了弱小的韓國暫時得到保留外,
趙國、齊國、燕國的勢力全被打破了,並依照項羽個人愛惡為標準而重加分配。既有的
勢力者必會因不滿而起來反抗,新的勢力者之力量也不足以維持安定,項羽本人又不想
擔負全國性治安的責任,這種的政治基礎能維持多久實在令人懷疑。
事實上項羽也沒有實力完全為天下宰的,他應該拉攏些對他比較心儀或尊重的諸侯
來共同統有天下,待平撫那些不滿的勢力後,再行穩定自已的政權。
若朝這個情勢發展,或許他能成為實權的皇帝並統有天下也不一定。
但他卻把自己也拉成和諸侯一樣的地位,不去建立合法性,反而明顯表明他是以
「力」服人的霸王,進而又去做天子的工作,自然更容易引發別人的不平之鳴了。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