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故事新編》
    《故事新編》出版於一九三六年一月,全書收故事八則,如《自選集﹒自序》所說,
都是「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從開手創作到結集成書,前後經過十三年。由於寫
作時間的不同,作家世界觀的改變,在生活概括和思想熔鑄上,後寫的五篇較之先寫的
三篇都有顯著的發展。魯迅在回顧小說創作的時候,曾經說明其藝術概括的手段是:
「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采取一端,
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註:《南腔北調集﹒
我怎麼做起小說來》)《故事新編》對於歷史材料的處理,恰如《序言》所說明的,用
的正是同樣的方法:「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至於把現代生活細節大膽地引入歷
史故事,突出其針砭流俗的意義,更是魯迅式的戰士性格的體現。這些都以鮮明的特點
構成了八篇作品前後一致和精煉獨創的風格。
    第一篇《補天》寫於一九二二年,曾以《不周山》為題收入《吶喊》第一版。作品
根據女媧「摶黃土作人」(事見《太平御覽》引漢應劭《風俗通》)和「煉五色石補天」
(事見《淮南子》)的神話,描寫了這位傳說中的人類母親淳樸渾厚的形象。魯迅在《序
言》中自述其最初的意圖是:根據佛洛伊特的精神分析學,「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
——的緣起」。佛洛伊特(註:佛洛特(S.Freud)是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他認為一切精
神現象都是受「下意識」支配的,而「下意識」的內容則是平時受壓抑的情慾。這是反
動的資產階級心理學的一個流派)學說對資產階級文學有很大的影響,在魯迅翻譯的廚
川白村《苦悶的象征》裡就可以看出明顯的痕跡。用「性的發動」(註:《南腔北調集
﹒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來解釋人類和文學的起源當然是錯誤的,但《補天》的主旨卻
不限於此。全篇寫原始宇宙氣象雄偉,景物瑰麗,彷彿一幅色調濃烈的油彩畫。女媧摶
土作人時充滿著創造的喜悅,補天的辛勤展示了勞動的壯美。作品的具體描寫實際上已
經沖破佛洛伊特的「理論」,表現了例如勞動等等遠為廣泛的生活。寫作中途,魯迅讀
到一篇道學家攻擊新體情詩的文章,強烈的反感使他的筆鋒不得不從神話轉到現實,於
是在「女媧的兩腿之間」出現了「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註:《故事新編﹒序言》),
渺小而又滑稽,作品的主題到這裡有所擴大,產生了聯繫現實鬥爭的反封建的意義。不
過描寫不及前半舒展,結局也較為倉卒。把現實生活細節引入歷史題材,魯迅自稱是
「油滑的開端」(註:《故事新編﹒序言》),但從以後七篇繼續遵循這一準則看來,可
以肯定地說,這是作家有意施展「幽默才能」以創造新的藝術形式進行社會批判的一種
嘗試。
    四年以後,魯迅從北京來到廈門,一個人住在石屋裡,面對大海,又從古書裡掇拾
材料,完成了《奔月》和《鑄劍》。《奔月》寫神話裡夷羿和嫦娥(事見《淮南子》)的
傳說。善射的羿射下過九個太陽,射死過封豕長蛇,一切大動物和小動物,最後「射得
遍地精光」,只好在「無物之陣」(註:《野草﹒這樣的戰士》)中奔馳,天天和嫦娥一
起吃烏鴉炸醬面。嫦娥熬不過這樣的生活,終於吞下金丹,獨自向天上飛升。而昔日的
弟子逢蒙又在這個時候出現,欺世盜名,利用向師傅「偷去的拳頭」施放冷箭,想置羿
於死地。魯迅安排一個典型的環境,勾畫羿的正直的性格,寫出了一個勇士的孤獨的心
境。《鑄劍》發表時原名《眉間尺》,取干將鑄劍、其子報仇(並見《列異傳》與《搜
神記》)的故事。作品寫的主要是這個傳說的後半段。黑色人是作品著力描寫的對象,
他彷彿生來就是為了代人復仇似的,具有一種熱到發冷的性格。一言一動,都像主角眉
間尺背上的寶劍一樣:寒光逼人。眉間尺把復仇的事業付托他,連同自己的頭和寶劍。
黑色人冒充玩把戲的混入王宮,機智地劈下國王的頭,為了徹底擊敗敵人,最後也割下
自己的頭來回答眉間尺的信任,完成了他所付托的復仇的重任。從《奔月》裡的逢蒙到
《鑄劍》裡的嗜殺的國王和顢頇的大臣,人們仍然可以在作家的鞭打中看出現實生活的
投影。作品歌頌了羿和黑色人的戰鬥的性格,反映魯迅主張韌戰,壕塹戰,「對於舊社
會和舊勢力的鬥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註:《二心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
的徹底的思想。當他還沒有從現實中充分地看到推翻舊秩序的積極力量的時候,魯迅選
擇歷史人物,通過他們正面地表達自己的戰鬥意志,雖然或多或少地流露著寂寞的情緒,
卻和前一階段小說裡的藝術形象不同,在羿和黑色人的身上,已經較多地熔鑄了作家自
己的理想。
    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在後期五篇裡有著深刻的反映,作品概括的內容
更為開廣,現代生活細節出現得更多,因而也更具有時代的歷史的具體性。中國人民歷
經軍閥戰禍與自然災害,農村經濟破產,城市生產萎縮,在這水深火熱的日子裡,軍國
主義的日本突然侵占東北,步步進逼,國際帝國主義者以國際聯盟為工具,陰謀共管中
國。蔣介石對外采取投降政策,對內大舉進攻革命根據地。一切新的和舊的社會渣滓乘
間浮了起來:有以抗日名義募捐斂財的軍閥,有以賑災名義營私舞弊的官僚,胡適向日
本侵略者獻攻心策,請他們「反過來征服中國民族的心」,以江瀚為首的一群學者聯名
要求劃北平為不設防的文化城,撤除「一切軍事設備」。文藝領域內的思想更為混亂,
逃避現實的作品不斷出現。其中有為藝術而藝術的詩;描寫三角戀愛的小說;林語堂提
倡小品文,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施蟄存向青年推薦《莊子》與《文
選》,托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魯迅對這些現象表示極度的憤慨。當時攻擊
時弊的雜文經常遭到禁止,這就使他想起八年前曾經采用過的藝術形式,重新回到歷史
題材上來。他在一九三五年一月寫的一封信裡說:「近幾時我想看看古書,再來做點什
麼書,把那些壞種的祖墳刨一下。」(註:致肖軍、肖紅(1935年1月4日),《魯迅書信
集》下卷第717日)這段話又一次證明:《故事新編》的出現實際上是由於現實生活的刺
激,為當前的需要服務。魯迅用明確的階級觀點剖析了歷史素材和社會現象,這使後寫
的幾篇具有更為尖銳更為潑辣的批判的特色;而世界觀的轉變,則又使他在這些作品裡
終於塑造出平凡而又高大的正面人物的形象。
    《理水》和《非攻》在進行社會批判的同時,著重地寫了兩個正面人物。夏禹治水
和墨子非攻在中國古史上都有記載。相傳夏禹婚後第四天就出去治水,在外八年(一說
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在人民理想中是一個公而忘私、出身下層平民的領袖。
魯迅筆下的禹不僅具有勞動農民的外貌:「黑臉黃須,腿彎微曲」,一個粗手粗腳的大
漢;還概括了中國農民優秀的品質:勤勞,刻苦,樸素,從沉默中顯出堅韌和力量。作
品運用各種場面——文化山上學者煩瑣無聊的議論,水利局裡大員聲勢渲赫的考察,通
過周圍那些卑微的靈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襯出禹的高大,從而塑造了這個來自人民的英
雄。墨子是一個躬自操勞的古代知識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階層利益的代表者,
主張身體力行,提倡自我犧牲的精神。他的學說以非攻、兼愛、尚俠、好義為主。作品
寫他衣衫襤褸,胼手胝足,然而卻又勇敢,機智,充滿著忘我的精神。當楚國籌劃進攻
宋國,他一面晝夜兼程去勸阻楚王,一面又吩咐管黔敖作好戰鬥準備:「不要只望著口
舌的成功。」故事環繞著墨子的行動直接展開:一路上過宋,入楚,以正義折服楚王,
憑實學戰勝公輸般。魯迅歌頌了這兩個正面形象,正如他一九三四年在一篇雜感裡說的: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
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
就是中國的脊樑。」(註:《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禹和墨子正是被當
作「中國的脊樑」來描寫的。與此同時,魯迅還以飽飫感情的筆墨寫了墨子的學生禽滑
厘,管黔敖,禹的一群面目黧黑,衣服破舊,不動、不言、不笑,像「鐵鑄一樣」的不
知名的同事,還有敢於和鳥頭先生爭辯的鄉下人。這些人物以其具體的行動,共同表現
出一種正面的道德觀念,從對比中壓倒了公輸般、曹公子、文化山上的學者、水利局裡
的大員,在讀者心裡引起強烈的共鳴。魯迅否定後者,這是他對現實生活中牛鬼蛇神所
作的撻伐;肯定前者,則又說明在他的思想裡群眾已經成為積極的力量。魯迅在《答國
際文學社問》裡曾經說過:「在創作上,則因為我不在革命的漩渦中心,而且久不能到
各處去考察,所以我大約仍然只能暴露舊社會的壞處。」但他並不自囿於這一點,於是
另辟蹊徑,新編故事,借歷史人物,熱情地表達了自己對人民群眾及其代者的贊美和歌
頌。
    《采薇》、《出關》、《起死》三篇,都是通過歷史人物的再創造,對當時社會思
想消極方面的形象的批判。《采薇》寫武王伐付,伯夷叔齊因「義不食周粟」而餓死首
陽山的故事。儒家歷來都把伯夷叔齊看作是「肥遁養高」的標率,唐朝的韓愈就寫過
《伯夷頌》。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為了達到征服中國的目的,正在以傳播「王道」自詡,
一部分知識分子雖然洞察其陰謀,卻又逃避現實,害怕鬥爭,只想以「不合作」代替積
極的拔抗。魯迅選擇這段歷史,著重地描寫伯夷叔齊從「養老堂」到首陽山——全部窘
迫的遭遇和倉皇的心境,鞭打了社會上那些趁火打劫、賣身投靠、散佈流言等等的行為,
同時也從伯夷和叔齊的「通體都是矛盾」的性格中,說明這種消極抵制的軟弱和無力,
展於了他們毫無出路的悲劇的命運。《出關》寫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老子哲學尚柔,
孔子的哲學也尚柔,不過孔子以柔進取,老子則以柔退卻;孔子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
為之」的實行家,老子卻主張「無為而無不不為」,要想無所不為,結果只好一無所為,
他其實是一個什麼都不做的空談家。《出關》描繪老子和孔子的對話,西行途中的遭遇,
通過生活細節的渲染,批判了老子處處退卻的落寞的心情。《起死》以《莊子﹒至樂》
篇中一個寓言為主,用獨幕劇似的形式加以演化。莊子在《齊物論》裡宣揚虛無主義,
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出發,主張物我等觀,泯滅一切生死、古今、大小、貴
賤的區別。作品寫他到了是非關頭——當那個死了五百年的髑髏復了形,生了肉,活了
轉來,纏住他討衣服討包裹的時候,他就不得不一反以前的主張,呶呶不休地別生死,
辨古今,分大小,明貴賤,一心想要劃清物我,力爭是非了。魯迅以生動有趣的對話,
徹底地宣告了「齊物論」的破產,證實虛無主義本身也終於只能落得一個虛無的下場。
民族失敗主義的思想在「九一八」以後相當氾濫,知識分子中間消極反抗、逃避鬥爭以
至虛無主義等等應運而生。魯迅運用藝術的形式進行掃蕩,和雜感呼應作戰,從高處著
眼,為「現在」抗爭。這些作品的形式在他只是一種嘗試,它們的出現說明了:正確地
解決藝術與政治的關係,使文學作品發揮藝術特點更好地為政治服務,在這方面,魯迅
是「五四」以來現代作家中一個傑出的典範。
    正如魯迅自己在《序言》中所說,《故事新編》還是「速寫居多」,後期五篇在這
點上特別顯著,例如寫老子,就反覆地用一句同樣的話:「老子毫無動靜的坐著,好象
一段呆木頭。」(《出關》)寫伯夷叔齊因「扣馬而諫」被逐,四個甲士兩次向他們「恭
敬的立正」,然後把他們挾走,推開(《采薇》)。其它如墨子和公輸般的對話(《非
攻》),巡士抓住莊子衣領的場面(《起死》)——無論是人物塑造或是情節舖敘,都與
《吶喊》和《彷徨》不同,基本上采取勾勒的方法,並且時時加以漫畫化。現代生活被
當作細節運用正是和漫畫化的要求相適應的。魯迅沒有塗飾和隱諱這些細節的現代色彩,
而是將它們作為誇張的一種手段,使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通過渲梁鮮明地突現出來。一
些現代概念在這裡愈是明顯,愈不至於和歷史事實混淆起來,讀者也就有可能從內在意
義上理解它們,將它們看作是某種物質或者精神的十分具象的代名詞,從而獲得深刻的
印象。《故事新編》的某些藝術手法令人想起果戈理的《鼻子》。魯迅對《鼻子》作過
這樣的評價:「奇特的是雖是講著怪事情,用的卻還是寫實手法。」(註:《鼻子》譯
文後面的附記,《魯迅譯文集》第10卷第660頁)運用了現代生活細節的《故事新編》沒
有「將古人寫得更死」(註:《故事新編﹒序言》),而是以極省儉的筆墨,勾出了他們
的形象,既不違背故事本身的真實性,又從中照見了「五四」以後特別是三十年代形形
色色的現代人的靈魂。作品所達到的思想成果是和它的表現方式分不開的。《故事新編》
曾以政治和藝術的完美的統一,風格的新穎和形式的特別,引起過廣泛的注意和爭論。
和許多偉大作家一樣,魯迅一生不倦地在創作上進行探索,根據時代的革命要求和個人
的戰鬥特點,多方面地從事藝術的創造,在不同時期,不同部門裡作出榜樣和樹立標準。
《吶喊》、《彷徨》的對於短篇小說,《朝花夕拾》、《野草》的對於散文和散文詩,
雜感的圓熟、靈活、多樣的形式,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拓荒開來的標幟;《故事新編》
重新編寫了一些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充分地發揮了速寫的戰鬥特點,在體裁上有所創
新,同樣表現出一個偉大作家在藝術上搴纛前驅的精神。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