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藝整風以後,解放區的報告文學出現了一個創作高潮。這原因正像中共中央
宣傳部在《關於執行黨的文藝政策的決定》中所預示的:「在目前時期,由於根據地的
戰爭環境和農村環境,文藝工作各部門中以戲劇工作與新聞通訊工作為最有發展的必要
與可能。……報紙上迅速反映現實鬥爭的長短通訊,在緊張的戰爭中是作者對讀者的最
好貢獻,同時對作者自己的學習與創作的準備也有很大益處。」這《決定》還強調指出,
「那種輕視新聞工作,對於這一工作敷衍從事,滿足於浮光掠影的宣傳而不求深入實際、
深入群眾的態度,應該糾正。」「新聞通訊工作者及一般文學工作者的主要精力,都應
放在培養工農通訊員、幫助鼓勵工農與工農幹部練習寫作,使成為一種群眾運動。」
(註:1943年11月8日《解放日報》)正是在這種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條件下,又在黨中
央的大力號召下,大批報告文學作品湧現出來。許多工農群眾和幹部在專業工作者的幫
助下,也都拿起筆來,參加了這個寫作運動。
這些作品都是作者們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以後才寫作出來的,有的是英雄事跡的真
實記錄,有的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有些綜合性報導,也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概括寫出來
的。這些作品以粗獷的筆調,從各個方面反映了抗戰後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進程,
記載了我解放區軍民艱苦卓絕的鬥爭,顯示了中華民族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滅絕人性的罪行,剔發了投降派賣國求榮、反共倒退、殘害人民的
反動勾當,歌頌了各條戰線上湧現出來的許多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為年青一代提供了
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和三十年代初期的報告文學相比較,這些作品
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它們不是「浮光掠影的宣傳」,它們的戰鬥性和真實
性是統一在一起的。這裡的人物已經不是捆在錠子上呻吟的「中國奴隸的冤魂」,而是
在黨的領導下覺悟了的廣大軍民。「革命給了我好日子,我就聽革命的話」(丁玲:
《三日雜記》),這已經成了人們的共同信念。此外,新的人民英雄形象和革命戰爭場
景的描繪,群眾語言的運用,也都是以前報告作品中所不具備的新的特色。
革命文學事業的發展,是有前後繼承關係的。這首先從本時期產生的群眾性的大型
報告文學集《冀中一日》反映出來。這部書就是冀中區黨政軍領導人受了茅盾主編的
《中國的一日》的啟示,發動冀中人民開展群眾性的寫作運動的成果。作品預定的寫作
內容是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個人見聞,選擇個平常的日子,是為了反映出敵後軍民
通常的生活和鬥爭。廣大冀中軍民積極地投入了這個寫作活動。為了在這一天獲得一個
好題材,有些連隊經上級批准打下了敵人的據點,有些人則以各種方式開展了多方面的
鬥爭。不識字不能寫的人就請人代筆寫稿。這就使送往這書的總編室的稿件,多到用麻
袋裝,用大車拉。為了保護這些稿件,有的同志甚至流血犧牲。初選出的待審訂稿,收
作品二百多篇,約三十萬字,分為四輯,於一九四二年春用麥秸紙油印出二百部。但審
訂工作未開始,日寇即開展了空前殘酷的長時間的「五一大掃蕩」。經過一個夏天,多
數被堅壁起來的審訂稿都朽爛不能翻閱。後經多方搜求,才得以重新出版。這是一部經
魔歷劫的書,是冀中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寫成的書,也是他們用英勇鬥爭保存下來的書,
是特別值得珍貴的。這裡的每個作品,都是一份真實的戰鬥記錄,篇章短小,文字樸素,
具有濃重的生活氣息。《她》、《刺刀下的殉難者》、《一個英勇沉著的青年班長》、
《不稀奇的故事》、《夜過平漢路》、《據點附近的學校》、《轎車裡呆了半天》、
《微笑》等,都是生動感人的作品,寫出了中國人民寧列不屈的性格,揭露了帝國主義
的兇殘,描繪了冀中人民的鬥爭生活場景,贊揚了艱苦不皺眉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
個寫作運動影響是深遠的,它鼓舞了群眾的鬥志,鍛煉了寫作人材,為革命文藝增添了
新的血液,自此以後,冀中地區還發動過類似的多次寫作活動。直到建國以後,這裡的
群眾眾性的寫作活動仍然很活躍。
《冀中一日》印出後的七年,在解放戰爭勝利高潮中,由第三野戰軍政治部動員全
軍同志「在渡江作戰中動筆為文」,便產生了另一部群眾性的大型報告文學集——《渡
江一日》。全集收作品一百二十篇,二十余萬字,反映了我軍渡江作戰的艱苦而英勇的
過程以及戰役規模巨大、戰役組織複雜等等情況。每個作品篇幅不長,只用樸實的文字
寫下了指戰員們的實際戰鬥過程,沒有華而不實的空談。其中《炮擊江防》一組文章生
動地報導了我炮兵部隊的成績,寫出了人民炮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毀敵人苦心經營
十個月的江防工事的過程,威武雄壯,有聲有色。《炮兵俘敵般》一組文章,反映了一
場英勇的保衛戰,我炮兵嚴懲了橫行在長江裡的帝國主義艦艇,捍衛了祖國主權,顯示
出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嚴正立場。《渡江突擊隊中的一個向導》、《聶春台和他的小
船》、《一個水手的日記》,贊揚了船工們的鬥爭精神,生動地寫出了軍民同心同德奮
勇渡江的熱烈場景,說明了這是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也是一場必然要勝利的革命戰爭。
從《冀中一日》到《渡江一日》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堅持鬥爭走向勝利的歷史。這些用
艱苦鬥爭推動歷史前進的人們,還用文字記載了這個戰鬥,這是一件很值得紀念的事情。
這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創造文化的生動證明,也是革命文學事業在急風暴雨式的階級
鬥爭中成長壯大的例證。
除了這兩部大型的群眾性的報告文學集以外,其他專業的文學工作者和新聞工作者
還寫了很多的報告文學作品。中國人民文藝叢書曾把其中的優秀作品向新中國的讀者作
過廣泛的介紹,產生過很大的影響。還有一些作者出版了通訊報告和散文的專集,在當
時也很受讀者歡迎。
反映抗日游擊戰爭的生動鬥爭場面的,首先推周游的《冀中宋莊之戰》(註:見人
民文藝叢書《解救》)。這是一九四二年冀中空前激烈的反「掃蕩」中一次驚天動地的
模範戰鬥。我游擊隊僅以兩個連的兵力,依據宋莊這個平原上孤立的村落,抗擊了二千
五百名擁有精良裝備的絕對優勢的敵人,戰鬥從白天到黑夜,整整堅持了十四個種頭。
我英勇果敢的子弟兵,殺傷了敵新任冀渤特區「掃蕩」司令官板本旅團長以下官兵一千
一百人之多,而自己只傷亡了七十三人,最後勝利突圍出來。這一仗極大地挫傷了敵人
「剿滅」冀中的「雄心」。作品反映的內容甚為廣闊,開頭交代了戰鬥的起因,結尾說
明了戰鬥勝利的意義和影響,文筆活潑,記敘中夾以議論抒情,把戰場上敵我雙方優劣
形勢的轉變情況反映得尤為細緻生動,既寫出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又寫出了我軍英勇沉
著應戰的過程,它是報導抗日游擊戰爭的一篇佳作。冠西的《南北岱崮保衛戰》(註:
見人民文藝叢書《沒有弦的炸彈》)反映的是一場英雄的保衛戰。戰鬥是為了粉碎日寇
扶植漢奸吳化文建立反革命據點的陰謀而展開的。我英勇的九十三名游擊隊員,堅守在
八百平米左右的南北岱崮崮頂上,抗擊了敵人三個步兵大隊、一個炮兵中隊、一個空軍
中隊、一個偽軍團的持續半個月的瘋狂攻擊,在敵人進攻最猛烈的時刻,「南北岱崮象
火海中的孤舟,暴亂地顛簸著。」即使如此,這支英雄隊伍仍然堅守在陣地上。最後,
由於完成了任務,他們在黑夜裡從敵人縱深五裡的包圍圈裡突圍出來。作者深懷敬意地
寫道:「象一切革命記載裡寫著的一樣,除了共產黨的軍隊,歷史上再也找不出這樣的
戰鬥!再也找不出這樣的軍隊!」作品對子弟兵英勇戰鬥的作風的描繪是生動感人的,
文筆也流暢明快。但這一場戰鬥在魯中地區的作用和意義作品並未明確指出來,這個不
小的缺點降低了作品的歷史意義。周元青的《解救》(註:見人民文藝叢書《解救》)生
動地報導了我游擊隊一次勝利的夜襲戰鬥。子弟兵敢於為人民的解放赴湯蹈火的革命精
神表現得很突出,對日本帝國主義殘害中國人民的罪惡也作了真實的揭露。作品剪裁得
當。夜戰場景的描繪,黎明景色的點染,襯托戰士們勝利的心情,都表現得恰到好處。
這是當時獲得好評的一個作品。
在人民戰爭中創造這樣驚人戰績的,不只是鋼鐵子弟兵,還有根據地的廣大民兵。
華山的《窯洞陣地戰》(註:見人民文藝叢書《英雄的十月》),是太行武鄉地區廣大民
兵開展窯洞陣地戰的全面的綜合性報導。作品以簡潔的文字,記述了這個地區人民利用
窯洞打擊日寇的發展過程。一九四□年起,敵人施行離間民兵和群眾的陰謀,民兵們停
止了活動,特務漢奸橫行起來。一九四二年二月武鄉人民便遭到敵人殘酷的血洗。血的
教訓,使人民覺醒過來,「不打活不成」。他們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挖出了各種
「保險窯」,安全地轉移了群眾和糧食,組織民兵開展靈活鬥爭,有效地打擊敵人,甚
至使臨近敵人駐地的人民都能開展生產和集市貿易活動,民兵武裝組織因此也獲得群眾
真心實意的擁護。作者敢於從實際出發,如實地反映了人民群眾在鬥爭挫折和血的教訓
中成長起來,正是這個作品可貴而富有戰鬥性的地方。鄭篤的《英雄溝》(註:見人民
文藝叢書《英雄溝》)反映了武鄉東南漆樹坡村民兵開展的一場悲壯的窯洞保衛戰。民
兵們的英勇鬥爭精神可歌可泣,而日本帝國主義殘害中國人民的罪惡則令人髮指。飽含
在作品裡的愛憎分明的感情,是強烈感人的。但作品缺乏剪裁,情節顯得枝蔓不集中,
語言也不夠洗煉。報導日本法西斯摧殘中國人民的暴行的作品還有嚴辰的《人圈》(註:
見嚴辰的通訊報告集《在城郊前哨》,收入《大眾文藝叢書》),倉夷的《無住地帶》
(註:見人民文藝叢書《解救》)。前者反映了日寇在所謂「滿洲國」「國境線」的長城
一帶,實行「集家並村」的毒辣政策,造成「無人區」以防止我八路軍的活動,因而使
這裡的人民遭到了空前的災難。後者反映了一支游擊隊在這「無人區」所開展的艱苦斗
爭。樸素的文字,翔實的記載,生動地說明了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是從難以想象的災難中
進行英勇奮鬥才獲得解放和新生的,它會激起每一個讀者的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
以上是專業工作者關於抗日戰爭的專題報告作品中的一些情況。這些作品雖然為數
不多,但反映的內容還是多方面的,既報導了子弟兵的英雄戰績,又反映了民兵們的英
勇鬥爭;既如實地寫下了日寇的法西斯暴行,又反映了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中堅強地團
結起來,給了敵人沉重的打擊。這是作品顯示出來的一致的戰鬥特色。
關於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的報告作品,數量更多一些。這是因為解放區軍民中確實
湧現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們在對敵鬥爭中,在生產戰線上,用艱苦鬥爭創造了不平凡
的業績。受到黨和人民的尊敬。專業作者們把他們的事跡報導出來,正是為了教育人民,
團結人民,鼓勵他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鬥爭,把革命推向前進。這些作品在當時確實
起過思想感染和精神鼓舞的作用。
人民文藝叢書《沒有弦的炸彈》、《英雄溝》、《諾爾曼﹒白求恩斷片》、《英雄
的十月》等書所收錄的作品,大多是革命戰爭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的優秀報告。這裡首
先引人注目的便是活躍在革命戰爭前線的英勇機智的游擊隊員和戰鬥英模人物。丁奮的
《沒有弦的炸彈》記敘了一位偵察員靈活機智地和敵人作鬥爭的驚險故事,也反映了解
放區人民關懷愛護子弟兵的動人情景,通篇用活潑的群眾口語寫下來,是一個很有特色
的作品。李後的《宋紀柳》(註:見人民文藝叢書《沒有弦的炸彈》)記敘了山東贛榆地
區一位神出鬼沒的游擊隊員的故事。「宋紀柳」這個名字對於敵偽就是「一個可怕的災
星」。在敵偽中間流傳一句誓言,「誰要是不憑良心,出門碰見宋紀柳!」作品精當地
選擇了幾則故事,描繪了這位英勇機智的游擊隊員的形象,熱烈贊揚了他的靈活巧妙的
戰鬥作風。在敵人料想不到的地方和時候,宋紀柳偏偏出現了,因而使他們大吃苦頭。
選材精當,描寫集中,是這篇作品的突出特點。華山的《碉堡線上》(註:見人民文藝
叢書《英雄的十月》)用了較長的篇幅,廣泛地反映了敵占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和敵人
作鬥爭的情況,集中地寫出了年僅十八歲的游擊隊長小劉靈活地和敵人展開鬥爭的故事,
小劉和當地群眾有著血肉般的關係,又正確地執行了黨的政策,積極發展人民自衛武裝,
消滅了死心塌地的漢奸,爭取了許多偽軍,所以,他能在敵人「模範治安區」縱橫馳騁。
他是敵人懸賞八十萬元捉拿的「八路軍探子」,但敵人始終抓不到他。他渾身黑色打扮,
頭纏一條白毛巾,騎著自行車,槍柄上拖著一長溜紅飄帶,在敵人碉堡前飛馳而過。日
本憲兵隊出動大批人馬去抓他,不料卻挨了伏擊,憲兵隊長龜太郎險些送命。一轉身,
這小劉又是另一種打扮出現在敵人面前了。敵人非但不懷疑他,還認為他是「良民」;
他負了傷,還在龜太郎的介紹下住進敵人軍隊醫院。小劉在對敵鬥爭中能夠出奇制勝、
神通廣大,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敵占區人民的配合、支持和保護。作
品並沒有把他寫成「無根之木」的孤膽英雄,而是把他當作敢於鬥爭的人民群眾的代表
來加以歌頌。整個作品富有傳奇色彩,又飽含著濃重的戰鬥生活氣息,是反映抗日游擊
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的佳作。此外,作者在解放戰爭時期所寫的《踏破遼河千里
雪》、《其塔木戰鬥的英雄們》、《英雄的十月》(註:均見人民文藝叢書《英雄的十
月》)等長篇報導,描繪了東北戰場上許多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熱情地歌頌了許多英
雄戰士,說明了人民戰爭的勝利正是這些英雄戰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語言明快,記
事生動,是華山通訊作品的鮮明特點。周落的《我們的連長何萬祥》(註:見人民文藝
叢書《沒有弦的炸彈》)報導了戰鬥英雄何萬祥光榮的一生。他出身貧苦,十六歲參加
革命,為人民立下了纍纍戰功,事跡很感人。作品值得特別注意的地方,是如實地反映
了英雄在黨的教育下的思想轉變過程,說明了無產階級英雄從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斗
爭中鍛煉出來的。作者用了較長的篇幅,力圖詳盡地反映何萬祥的許多動人事跡,用心
是好的,但也因此顯出選材不精的毛病。
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從解放區的廣大農民群眾中也大量湧現出來,馬烽的《張初元
的故事》(註:見人民文藝叢書《諾爾曼﹒白求恩斷片》)詳盡地報導了晉綏邊區特等英
雄、勞武結合的模範張初元的事跡。張初元是一個無地的農民,又是一個赤貧的煤礦工
人,在舊社會受盡剝削與壓迫。自從晉西北政權成立,張初元「心都亮啦」,他成了窮
人的辦事人」,擔任民兵分隊長,組織民兵反對「維持」敵人,成立變工互助組,把勞
力武力結合起來,發展了游擊區的生產,受到群眾熱烈擁護,被評為勞武結合的模範。
作品在歌頌英雄事跡的同時,還歌頌了黨領導的革命運動改變了農民群眾的命運,主題
是鮮明的。但這作品記事過繁,用筆太細,因此顯得冗長拖沓。袁潮的《李家溝反維持
記》(註:作品均見人民文藝叢書《英雄溝》)是邢台駐敵附近李家溝小村群眾和敵人作
鬥爭的生動報導。他們懲辦了替敵人辦事的偽保長,用各種巧妙的辦法抗交敵人攤派的
捐稅和苦役,成立自衛武裝,靈活地展開鬥爭,以致使「鬼子鑽進炮樓裡不敢動彈」,
而「李家溝的老鄉卻過著愉快的生活」。作品熱情地贊揚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精神和他們
的聰明才智,筆調靈活,選材精當,群眾語言的運用尤為生動,是報導農民群眾開展對
敵鬥爭的一個好作品。此外,姬長義的《奪來的槍》,吳林泉的《趙有功保田有功》
(註:作品均見人民文藝叢書《英雄溝》),都是樸實親切地反映農村群眾實行勞武結合,
開展自衛鬥爭的生動報導。
在人民軍隊指揮員和黨的各級領導幹部中,也湧現了許多英雄人物,創造了許多可
歌可泣的事跡,通訊作品對此也作了反映。周而復等人所寫的《海上的遭遇》(註:見
人民文藝叢書《沒有弦的炸彈》),報導了新四軍團以上幹部五十多人組成的赴延安學
習的非戰鬥的隊伍在海上和敵人發生遭遇戰的經過。這雖然是一些非戰鬥的人員,其中
還有不少女同志,在陸地穿行的戰鬥中,卻足以說明他們正是一支英勇善戰的隊伍。他
們從蘇北鹽河淮海一帶,穿過故人層層封鎖,抵達黃河邊上的六合莊,一直有超過他們
二十倍的敵人兵力在追蹤。由於他們開展了靈活的戰鬥,一再甩開尾追的敵人,而且越
戰越強。不幸的是他們在乘木帆船到濱海區去的途中,因海上停風,沒有動力,碰上了
日寇的巡邏艇,因而發生了一場悲壯的遭遇戰。幹部們在敵人強大的火力掃射下,又缺
乏海戰經驗,只憑借木船頑強地抵抗了一天,沒有一個屈服動搖的。其中師參謀長彭雄
同志和旅長田守堯同志等都是久經考驗的新四軍的將領,負了傷仍然指揮戰鬥,掩護別
的同志撤退,最後光榮犧牲。作品說,「象這樣悲壯的鬥爭,像這樣無畏的鬥爭,在抗
戰史上是可歌可泣的,這是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凜然氣節。」作品飽含革命激情,熱
情歌頌了這支幹部隊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十分感人的。
黃既的《關向應同志在病中》(註:見人民文藝叢書《諾爾曼﹒白救恩斷片》),從
另一個角度展現了黨的領導幹部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疾病痛苦地折磨著這位共產黨人的
身體,卻摧殘不了他的革命精神。他在病床上時刻都在想政治問題,關心黨的工作,關
懷戰友和同志,豪邁樂觀地和疾病作鬥爭。「能夠為人民勞動,便是最大的幸福」,是
他在病中常說的一句話。當他知道病情惡化危急時,他毫不頹喪,而是抓緊時間,為革
命事業多貢獻一些意見,使革命早一點成功。他在病中的生活仍然是很樸素的,凡是為
他準備的用品,他總要注意防止浪費。他愛好文學,也很了解祖國醫學。他對於文化學
術的發展發表過許多精闢有益的見解,至今看來也還是正確的。通常用簡潔的文字記寫
下來,飽含作者深沉的警意和懷念。這是一篇很感人的悼念文字,也是一篇革命世界觀
的讚歌。陳祖武的《八面山中》(註:見人民文藝叢書《解放》)是隨王震同志率領的南
下支隊在湖南桂東縣境八面山中行軍戰鬥的兩則日記。作品用深沉的色調描繪了山高路
險、天雨泥濘、敵軍圍困給部隊造成的困難,揭露了國民黨挑動內戰的陰謀,歌頌了革
命戰士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生動地抒寫了司令員王震同志堅
定沉著、英勇果斷、愛護群眾、身先士座的革命作風。正是在他的正確指揮下,部隊戰
勝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沖破了國民黨軍在八面山的包圍圈。作者文筆老練,記事中雜以
議論抒情,艱苦鬥爭生活場景寫得很逼真,人們的思想情緒也反映得很真切。
周而複寫的《諾爾曼﹒白求恩斷片》,用了較長的篇幅,報導了偉大的國際主義戰
士白求恩同志深入前線、救死扶傷,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竭盡勞瘁的許多動人事跡,是
一曲高亢的國際主義精神的讚歌。白求恩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帶來了大批的藥品和醫療
器械,深入敵後,深入前線,雷厲風行地開展工作。他說,醫療工作的目的「不僅為挽
救今日的中國,而且為實現明天的偉大、自由、沒有階級的新中國」。他是新中國無私
的助產士。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他為中國人民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創建國際和平醫
院。他為傷員著想,敢於批評某些人員的不負責任的作風,敢於嚴格要求。在嚴冬,他
把自己的被子送給傷員蓋。他把炊事員特別為他做的營養品親手餵給重傷員吃。他的
「萬能血型」輸進了中國八路軍普通戰士的血管裡。在戰火紛飛的前線,他還做著斷肢
和腹腔手術;他救活了許多英勇善戰的革命戰士,還為晉察冀邊區的人民施行治療。當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清晨,白求思同志因竭盡勞瘁而逝世時,全邊區的人民和子弟
兵聽到這消息後,沒有一個人不悲痛下淚的。這可見白求恩精神感人之深。現在,白求
恩的名字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的名字,他的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精神,將被中華民族
的子孫的繼承下來,發揚光大!
人民群眾是在鬥爭中逐步覺醒和成長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了自己
的主觀世界,改造了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了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這些生動情況,
從翻身農民和子弟兵身上都一再反映出來。朱襄的《天水嶺群眾翻身記》(註:見人民
文藝叢書《英雄溝》)報導了天水嶺村農民群眾在減租減息運動中思想大解放的過程。
黨的政策武裝了群眾,人們在「倒不清苦水講不清理,說不出冤氣找不出窮根」的口號
鼓舞下,開展了群眾性的憶苦活動,認清了地主階級剝削本質,從傳統思想束縛中解放
出來。經過激烈鬥爭,「地主們都依法退出了糧食、土地,群眾血的仇恨雪洗了,自己
的土地房屋收回了,『命運』、『良心』等思想上的枷鎖被打碎了,天水嶺真正翻身
了。」作品報導的情況在當時是有普遍意義的,它說明了解放區農民群眾沖破舊的思想
體系的束縛,正是他們精神面貌發生根本變化的原因。
人民文藝叢書所收的董彥夫的長篇報告《走向勝利的第一連》,詳細地反映了一個
連隊思想轉變的生動情況。開頭,一連是個落後連隊,干群之間存在著嚴重不團結現象,
還染有舊軍隊的習氣,如打罵體罰戰士等。這個連隊由地方部隊改編過來,又由於長期
連續作戰,得不到整訓,新補充的解放戰士也沒受到過革命教育,因而存在許多不正之
風。新委任的副指導員韓守紅是一個老戰士,文化水平並不高,但他運用自己在整風運
動中學到的一系列的民主方法,針對連隊的問題展開工作,發動戰士,活躍民主生活,
很快改善了干群關係,糾正了不正之風,使一個落後連隊變成了先進連隊。這個事例說
明了人民軍隊必須按照革命民主原則建立起來,才能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這個作品是作
為一份典型經驗寫作出來的,材料引用豐富,文字較為謹嚴。韓塞的《不要殺他》(註:
見人民文藝叢書《解放》)報導了一個罕見的事件。事情發生在新解放區欒平縣洞台村。
這裡的群眾對八路軍還缺乏了解放,地方工作也沒基礎。負責收容病號的副班長郭桂生
為了找老鄉抬擔架,向山後奔逃的老鄉鳴槍示警,不幸打死了老鄉。這是嚴重違反軍紀
的行為。部人領導決定把郭桂生押回洞口村「償命」,並向群眾反覆說明「愛護老百姓
是八路軍的光榮傳統」,郭桂生雖然是戰鬥英雄,是共產黨員,但他打死老鄉的事情是
部隊鐵的紀律所不容許的。這事情教育和感動了洞台村全體群眾(包括死者的母親和愛
人),他們堅決要求「不要殺他」。當地幹部也帶頭檢查工作,承擔事件的責任。他們
還「立了一個全村的保狀」,要求從輕處理,免予死刑。部隊負責人接受了群眾要求。
通過這個事件的處理,歌頌了我八路軍嚴格執行紀律的革命作風,教育了戰士要永遠忠
於人民,也教育了群眾更加熱愛子弟兵。作品篇幅不長,但選材精當,描寫集中,主題
鮮明突出。同名歌劇《不要殺他》,正是依據這一真實事件加工改編的。
反映翻身農民新的精神面貌,歌頌他們積極支援解放戰爭的精彩報告,當數洪林的
《一支運糧隊》(註:見人民文藝叢書《飛兵在沂蒙山上》)。這支隊伍共有六百二十七
人,推著二百八十輛小車運糧支前。隊員多數沒離過家,更沒有戰場經驗,開始時存在
著一些散漫現象和畏難情緒。經過集體生活和戰爭環境的鍛煉,他們成了一支覺悟高、
紀律好的戰鬥隊。他們下定決心「不立功,不回家」;下雨寧肯自己淋濕一身,也不讓
糧食著雨;他們自己吃「爬豆飯」,一定要把好糧食送上前線。他們在駐地還幫助受到
國民黨殘害的群眾重建家園。他們明確地認識到:「並不是什麼空洞的民主要勝利,新
中國要勝利,而就是他們自己要勝利!」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他們把糧食作了多次轉
運,毫無怨言。最後,當孟良崮戰役剛剛結束,這支六百多人組成的「生命線」,把幾
萬斤小米送到了將要斷炊的前線部隊裡。在勝利了的陣地上,「到處都在談著:七十四
師,小米。」畫出了人民戰爭勝利喜悅的動人場景。運糧隊指導員對這支隊伍深有感觸
地說,「他們忍饑受寒,翻山越嶺,日日夜夜,推著二百多斤沉的車子,歷盡辛苦,要
是沒有一定的覺悟,沒有一個堅定的認識,他們如何能夠堅持呢?誰說他們落後呢?誰
說他們自私呢?他們每一個人,都在消滅中國反動派這件艱巨鬥爭中盡了他或多或少的
力量。就是這些人,就是這些平凡的、樸素的、誠實的人們,他們參加了戰爭,支援了
戰爭,同時也贏得了戰爭!」這是對人民戰爭勝利根源真切形象的說明。通篇都是用指
導員自述的方式記敘下來的,其中許多場景的描繪,隊員們心理狀態的變化,指導員自
己的感觸和贊許,都是用生動的口語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極為動聽,是文情並茂、不
可多得的一個好作品。
周立波的特寫集《南下記》寫於抗戰勝利以後。它是作者隨王震同志所率南下支隊
行軍途中的見聞,共計十四篇。觀察細緻,文筆簡潔,生動地描繪了當年的艱苦鬥爭生
活。其中對李先念、王震同志的革命作風的記敘,更為細緻生動,並切感人。
反映這同一行軍的長篇報導還有李立的《四十八天》。作品用日記的形式反映了這
支隊伍到達衡陽獲得抗戰勝利消息以後的四十八天的戰鬥歷程。作者說,「日本投降後,
我們南進的任務也變了,首先要配合友軍沿粵漢路接受日本的投降,然後再與東江縱隊
會合,來爭取全國和平民主團結的早日實現。」但這個新任務後來也是改變了的,這是
因為蔣介石為了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不但指令廣大人民軍隊「駐防待命」,還密令五個
軍對這支南下部隊實行圍追堵截。因此,作品所反映的四十八天的戰鬥,就是和國民黨
反共軍隊作鬥爭。這支隊伍在王震同志指揮下,以神速的行軍和英勇的戰鬥,沖破了國
民黨軍的重重包圍,直插湘南,渡大庾嶺,回旋粵北,與東江縱隊會合不成,便甩開追
敵,重返井岡山,從湘贛邊境直抵湘鄂邊境與中原解放區部隊匯合。所到之處,真如一
道鐵流,敵人望風披靡,而人民群眾卻笑逐顏開地歡迎老紅軍勝利歸來。作者用明快的
語言記寫下來的許多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指揮員剛毅果斷的戰鬥作風,以及江南人民
歡迎親人歸來的情景,開篇一閱,便令人神旺。
孫犁是用濃重的抒情筆調,反映冀中地區人民英勇鬥爭的一位著名作家。一九五八
年,他把以前出版過的《荷花澱》、《蘆花蕩》、《采蒲台》、《囑咐》、《農村速
寫》、《村歌》等六個集子,按時間順序合編成《白洋澱紀事》,第二集是散文、特寫、
通訊。這些作品反映的生活面較為廣闊,風格獨具特色,形式靈活多樣。《白洋澱邊的
一次小鬥爭》和《采莆台的葦》,同是反映白洋澱婦女對敵鬥爭的故事,效果卻大不一
樣,前者於機智勇敢的鬥爭中充溢著樂觀豪邁的氣氛,後者則在沉著對敵時使人產生難
耐的緊張和擔心。《游擊區生活一星期》報導了游擊區人民對敵鬥爭、堅持生產等方面
的緊張生活情況。由於作者曾經深入群眾鬥爭,感受到了那裡的人民群眾思想感情上跳
動著的脈搏,因此,寫出了這樣精彩動人的戰鬥生活的讚歌:「生活在這裡是這樣充實
和有意義,生活的經線和緯線,是那樣複雜堅韌。生活由戰爭和大生產運動結合,生活
由民主建設和戰鬥熱情結合,生活像一匹由堅強意志和明朗的智慧織造著的布,光彩照
人,而且已有七個整年的歷史了。」抗戰勝利以後,作者還寫了許多反映這地區農村生
產情況的作品,也都清新可愛。《織席記》簡潔生動地寫出了勝利前後人民生活的變化。
《張金花紡織組》、《曹密回和李素忍》反映農民群眾在生產合作組織中思想轉變情況,
樸實真切。《「帥府」巡禮》是對於勤奮的勞動者的讚歌。《象片》抒寫了一位軍屬把
自己在日寇刺刀逼迫下拍的照片寄給前線的丈夫,反映了冀中人民牢記過去苦難,一定
要把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作者的家鄉就在白洋澱附近,他曾在這裡堅持工作和鬥爭,
熟悉這裡的人民,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懷有很深的感情,他的作品總是情不自禁地發掘
和表現著人民心靈的美,具有很濃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抒情風格。
吳伯簫的《黑紅點》是抗戰後期的通訊專集。這裡每個作品篇幅不長,但組織精當,
描繪了游擊隊員們生龍活虎的形象,寫出了大生產帶來的大豐收的繁盛景象。《黑紅點》
是一篇記事性的報告作品,冀南敵占區人民將所記漢奸走狗偽軍幹壞事的記錄叫做「黑
紅點」,這是敵人一份很靈驗的「生死簿」。作品圍繞這個「生死簿」組織了幾則小故
事,說明了這種巧妙的鬥爭方法的效果和作用。《化裝》一篇情節更為曲折生動,把敵
人寫得既狡猾又愚蠢,把人民群眾寫得既勇敢又聰明。《一鐔血》記寫了山東博平沙區
闞莊人民和鐵桿漢奸齊子修鬥爭的悲壯事跡。這「一鐔血」是敵偽殘殺人民的罪證,也
是人民要復仇的堅決表示。一年以後,這裡發展成抗日根據地,人民展開了更英勇的斗
爭。本集第二部分作品如《南泥灣》、《火焰山上種樹》、《新村》等篇,反映了陝甘
寧邊區大生產運動、綠化荒山、移民安置等情況,洋溢著熱愛邊區新生活的感情,純樸
可愛。《出發集》是作者一九四六年以後的作品集,第一輯是散文,其中《出發點》一
文是生動的散文詩。這是作者離開延安時唱出的讚歌,也是延安精神的讚歌。作者文學
修養較深,對鬥爭生活也有親身體會,反映在作品裡便顯出選材適當,結構謹嚴,文筆
老練。
劉白羽是解放戰爭時期報告作品的多產作家。一九四六年《環行東北》一書,以宏
大的規模反映了東北地區巨大深遠的歷史性變化。這書是他作為「軍調部東北執行小組」
的記者進入東北,前後用了半年時間,進行了廣泛的采訪而後寫成的。其時抗戰剛結束,
國民黨反動派又在策劃內戰。淪陷了十四年的東北,是全國人民系念的地方。國民黨謊
稱「東北沒有中共武裝」,把人民力量誣之為「敵偽武裝余孽」、「土匪」,妄想使東
北人民從做日寇的奴隸,轉做國內反動派的奴隸。《環行東北》全書共十三章,征引大
量事實,戳穿了國民黨的欺騙宣傳。它介紹了東北人民自「九一八」事變後,就在共產
黨領導下開始了苦斗和反抗。他們沒有從國民黨政府那裡得到過一份乾糧和一顆彈藥的
援助,在絕境裡英勇鬥爭,因而產生了強大的抗日聯軍和東北民主力量。作品還介紹了
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許多人民英雄壯烈鬥爭的事跡,揭露了日寇殘殺中國人民的
駭人聽聞的罪行,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策劃內戰的真相。作品還用了較多的篇幅報導了
東北解放區土地改革給人民帶來的翻身喜悅和民主政權建設情況。東北人民十四年的歷
史,是一部由悲哀、絕望到勝利、歡樂的歷史。東北人民懂得,正是國民黨政府過去出
賣了他們,使他們痛苦地度過了十四年;抗戰勝利後,他們決不許「解放之花」因國民
黨的「接收」而「枯萎」,他們將牢記過去的歷史,踏平一切阻礙而前進!因為作品如
此尖銳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的宣傳騙局和內戰陰謀,所以出版後不久,即遭到反動當局
的追禁。此後,作者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又寫了許多報告作品,先後收錄在《光明照
耀著瀋陽》、《歷史的暴風雨》、《為祖國而戰》等集子裡。作者從戰火紛飛的戰場上,
選取了最生動的故事,揭示了人民戰爭的正義性和勝利的必然性:
傍晚,田野路上有不少隊伍,毫不停息地朝四平前進。……從前面火線上下來的人,
傳說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師一個通訊員,在激烈的火線上奔跑著,忽然他發現一個嬰
兒被遺棄在地下——這塊地方,每一刻時間都可能落下滾燙的鋼齒,把這個小小的生命
從這個世界上奪去。這個通訊員未加思索,一刻不停就英勇的往那子彈飛嘯著的地方跑
去——他就立刻把嬰兒緊緊抱在懷中,冒著危險,追了二里地才在一條滿是彈穴的街上
追到了那個婦女,她一眼見到這個戰士手中的嬰兒,她的親生骨肉,她痛哭著跪在這個
戰士面前了。通訊員把嬰兒遞到母親的懷抱裡,一伸手指給出城的方向,火線上的生死
戰鬥在等待著他,他扭轉身就往回走。那個母親追喊著:「同志!——告訴我,你姓什
麼?你叫什麼?讓我永遠不忘記你!」通訊員扭轉身喊:「我是八路,——我是八路。」
這一個普通的通訊員在他的偉大的行為裡,代表我們向全世界做了一個宣言:「為了無
數同樣可愛的嬰兒,我們在戰鬥。」(註:《為祖國而戰﹒一九四七年夏季戰記》,收
入大眾文藝叢書)
一九四九年一月,作者隨軍穿過山海關,直下平津,迎接人民革命偉大勝利的年代。
他又寫了《人民歷史新的一頁》、《橫斷中原》、《火炬映紅了長江》(註:見《為祖
國而戰》一書)等長篇報導,反映了北平解放、中原和鄭州解放以及武漢解放的情況,
畫出了英雄年代的風貌。劉白羽的通訊作品,基本格調是為人民勝利歡呼,為祖國新生
歌唱,有強烈的政論色彩,激情飽滿,文筆酣暢,具有較強的感染力量。
曾克在抗戰後期散文通訊集《光榮的人們》,這些作品是她在太行山區和延安時期
寫的,其中寫到的許多人物,都是從八年抗戰和大生產運動中考驗過來,並且還在埋頭
苦幹的無名英雄,表現了女性作者對鬥爭生活獨到的細緻觀察和特有的敏銳感受。《勞
動的婦女們》用細緻的文筆寫出了太行山區農村婦女純樸堅強的性格。正是這些勞動婦
女們,她們在民族災難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她們獻出了自己的丈夫或兒子,擔負起男
子們留下的工作:農業生產,撫育孤兒,承擔抗勤工作。作者從她們的生活裡體會到了
她們的痛苦,同時也感受到了快樂和希望。抗戰勝利是由這樣無數的無名英雄艱苦鬥爭
贏得的,她們的貢獻和犧牲是值得永遠紀念的。《鄉居生活》是作者深入鬥爭生活的體
會。她成了群眾的知心人,因此獲得了許多寫作素材,產生了強烈的寫作欲望。通篇洋
溢著作者熱愛群眾生活的感情,親切感人。《挺進大別山》是作者跟隨劉鄧大軍南征時
記錄下來的速寫,這六組文章以活潑的文筆,反映了這一偉大進軍。其中《送別》、
《沙原上》、《史玉輪同志永垂不朽》、《突擊》、《我認識的第一個營長》、《過渦
河》等篇寫得尤為生動,文字流暢自然,生活氣息濃厚,寫景抒情,互相映襯,更顯得
輕靈可愛。
韓希梁的《飛兵在沂蒙山上》、《六十八天》是反映華東解放戰爭的兩部長篇報告。
作品重點報導的是年輕的人民炮兵在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中成長起來以及它所發揮的
巨大作用。作者是連隊指導員,對連隊成長過程十分了解,因此,反映的情況是樸實親
切的。這支人民炮兵連隊完全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武器是蔣介石「運輸大隊長」送
來的,許多成員也是「新解放的同志」,為了完成「挺進到魯南蔣匪占領區」去的任務,
連隊開展了多方面的政治工作,提高了戰鬥情緒。十天飛速行軍,克服了敵人干擾、山
路崎嶇、天熱、缺糧缺水等困難,終於和整個野戰兵團象尖刀一樣插進了敵後,進逼孟
良崮。在兄弟部隊配合下,一舉殲滅了敵軍五大主力之一「七十四師」,敲掉了蔣介石
的一個狼牙,打亂了敵人的部署。《六十八天》是反映這個野戰兵團和炮兵連隊從沂蒙
山區出發,沿隴海路東段向南推進,參加淮海戰役的過程。作者對整個戰役情況雖然了
解有限,但他還是從自己親身經歷中,在較為廣闊的背景上反映了這個戰役進展的大致
情況。我軍越戰越強,敵軍節節敗退,最後被圍困在一個狹長地帶上。人民炮兵在淮海
戰役中成長更為迅速,由連隊發展到炮兵營、炮兵團以至於成為縱隊,達到了和坦克兵
團、步兵兵團協同作戰的巨大規模。作品還反映了廣大群眾對戰爭的支援,反映了蔣軍
對人民生產、生活的災難性破壞,反映了敵軍官兵爭糧、爭水、士氣沮喪等狼狽處境,
鮮明地反映了兩種不同軍隊的性質和作風。全戰役歷時六十五天,加上三天行軍,共計
六十八天,殲敵正規軍二十二個軍、五十五個師及其他隊伍共計六十余萬人。淮海戰役
的勝利,使敵人南線戰場上主要力量全被殲滅,為跨過長江,解放全中國準備了條件。
正如作者在《後記》裡所說,「這是我黨中央毛主席、朱總司令的正確領導的再度證明,
並充分表現了我軍和人民力量是無比的強大。」韓希梁的報告作品,是用他參加鬥爭生
活的經歷和體會寫成的,很少浮華雕琢,文筆粗獷質樸,戰鬥生活氣息強烈,時代感也
很鮮明。它為我們了解當年鬥爭情況提供了許多具體生動的材料,並由此獲得感染與教
育。這正是作品可貴的地方。
抗日戰爭由相持階段轉向反攻階段,進而到取得勝利,又轉而到解放戰爭勝利,這
是中國歷史上發生空前變化的偉大時代。進程是如此之迅速,規模是如此之巨大,內容
是如此之深刻,其間出現的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是難以數計的。
解放區產生的大批通訊報告,正是這場規模宏大的歷史巨變的反映。與實際鬥爭相比,
這裡列舉的作品是不算多的;但從文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卻是報告文學的一次大豐收。
這些作品的作者們(包括群眾創作者和專業工作者),都是投身於這一偉大鬥爭的戰鬥的
一員,他們的作品不但是當年壯麗鬥爭的再現,其中也包含著他們自己的經歷和體會。
因此,這些作品即使在結構上和文字上還存在著一些粗糙和值得推敲的地方,但由於它
們是火熱鬥爭生活的反映,總是塗飾著不可重複的歷史色彩,顯示著激動人心的藝術力
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