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一、眼動對空間視覺的影響
    二、幾何圖形的視錯覺
    三、觸覺的空間知覺
    四、意外事件引起的失明和先天性失明
    五、為什麼視覺的對象不顛倒?
    六、關於空間構造理論的結論性評說

                    一

    我們上述的一切考察都以經驗的事實(empirical facts)為基礎。反射運動定律,
肌肉的感受性,光覺和觸覺中的部位差異(local differences),感官刺激的長時暴
露引起的衰竭(exhaustion)——所有這些都是可以用經驗加以驗證的現象。但是,關
於這些考察的結論,我們似乎把牢固的經驗基礎遠遠地置於腦後。我們根據特定因素的
聯想協作(associative coopration)提出了一種空間的心理結構(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pace)。是不是只有經驗才能達到這一點呢?難道空間不是生來就
有的心理擁有(possession of mind)嗎?或者,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它至少不是
我們知識中的全新要素嗎?它是獨特的(sui generis),而非導源於其他任何東西嗎?
    空間知覺(perception of spece)是我們知識中的一種新要素(new element),
這是確定無疑的。但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每種心理事實都是新的,因為它導源於我們
心理生活中一些要素的某種特定結合。這一結合的定律是,心理結果的特性是無法預料
的,原因在於進入到它們中間的要素特性,儘管我們以後能夠見到這些要素的聯結及它
們的結合。於是,在我們完成了複雜的推論過程以後,我們認識到從這些前提必然地得
出此項結論。但是,正如與這些前提作對照那樣,仍然有一些新的東西,一些必須通過
明確的思維活動加以演繹的東西。認為空間知覺是天生的心理擁有,或者認為空間特性
是我們視覺和觸覺的一種原始特徵,這樣的概括性斷言是不會有任何收穫的。不僅這些
陳述無法得到任何證明,而且那些系統闡述過它們的陳述也不曾花過力氣去考察擺在它
們面前的心理學問題。作為一個問題,它肯定存在著——以確定眼動定律和觸覺器官的
定律,以及與它們聯繫著的感覺聯想(sensational associations)是否對這些感官知
覺施加任何影響。
    我們借助眼睛可以相當正確地比較出距離,這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事實。但是,往往
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兩種並不精確相等的距離反而被認為是相等的,正像在簡單感覺的
情形中那樣,一種差別的知覺(perception of a difference)只有在達到一定程度的
量值(magnitude)時方才變得清楚起來,並在每種特定的情形裡由所涉及的感官特徵
所決定。在目前的例子中,就像在感覺強度(sensaion-intensity)的範疇中一樣,
我們能夠通過測量來確定兩種量值之間的差別達到多大才可恰好被感知。
    我們畫兩條長度相等的或幾乎相等的水平線,然後詢問一名觀察者(他對兩根線的
客觀關係一無所知),這兩條線在他看來是相等還是不相等。如果開始時我們畫的兩條
線長度相等,並將其中一條線的長度逐步延長,那麼我們便將到達一個點,在這點上那
條逐步延長的線恰好能被觀察者覺察到比另一條線更長。於是,實驗暫時中斷,對兩條
線之間的長度差別進行度量。如果以各種長度反覆進行這一過程,我們便將獲得一系列
差值(different values),它們告訴我們對距離差別的感知隨著被比較的距離的逐步
增加而變化。
    這種實驗與我們早些時候確定感覺依賴於刺激的實驗基本上相同。我們僅僅用空間
量值替代了刺激量值而已。如果我們開始畫的兩條線的長度均為1分米,如果我們逐漸
增加其中一條線的長度,當增加的長度達到大約l/50分米,即2毫米時,兩條線的長度
差別便可以看出來。但是,如果我們畫的線開始時長度為1/2分米,那麼可以辨別的長
度差別也相應減少。現在,確定這種差別為1%分米,或者1毫米,不管我們用哪種測量
標準,這種比例始終保持不變。在一定的上限和下限之間,這種差別始終接近整個長度
的1/50。在圖18中,有兩條水平線,左邊一條長度為26毫米,右邊一條為25毫米。我
們立即可以看出左邊一條較長;不過,假如左邊那條線再截短一點,那麼差別就覺察不
到了。你可以借助實驗來使自己相信,如果這些線的長度延長2倍或3倍,那麼它們的差
別也一定會擴大2倍或3倍。
很明顯,我們先前曾發現一條定律,即恰好能被覺察到的感覺差異有賴於刺激差異, 現在這條定律同樣適應這裡的情況。「恰好能被覺察到的空間距離的增加與整個距離始 終保持同樣的比例」。顯然,這種巧合可以十分簡單地用下述事實來解釋,也就是說, 我們在感覺方面擁有對空間關係知覺的測量,為我們直接提供這種測量的感覺是那些來 自眼球運動的感覺,感覺的強度肯定隨眼睛注視路線的長度而增加。
在我們面前有一只匣子ss(見圖19),一面打開,另一面有一水平的細長裂縫,通 過該匣子,兩眼能看見白色屏幕w,而不是看見房間裡面的任何其他物體。現在,我們 在屏幕和眼睛之間懸一根垂線f,用重物將垂線拉緊。每只眼睛本身將采取這樣的位置, 即使垂線f在黃斑上形成一個映像,這是視覺最清晰的地方。從這一點穿過眼的中央所 經空間的連線稱為視軸(visual axis)。因此,我們可以說,兩隻眼睛的視軸相交於f 點上。如果我們現在改變一下垂線的位置,即把它挪近些或者距離眼睛遠些,結果視軸 相交所形成的角度也同時發生變化;因為眼睛始終追隨著那條線,並一直指向著它。如 果垂線移向更遠的距離,那麼兩眼便會向外,視軸的相交角變得更尖銳;如果垂線移動 得更接近眼睛,那麼眼睛便會向內,相交角也就更鈍。當我們了解了垂線距離的這種變 化時,我們便可以容易地確定每只眼睛圍繞其中央轉動有多遠。如果垂線一點一點地移 動,那麼它的距離變化將難以被感知到;也就是說,眼睛圍繞其中央的轉動如此微小, 以至於相伴的運動感覺無法被覺察。只有當垂線位置的改變已經達到一定的量值時,運 動感覺方能被覺察,我們才能感知到這條線已被移近還是移遠。這種界點的確定必須經 過長期的系列實驗,並且以垂線離眼睛的不同距離來進行實驗。我們應當發現,當兩個 視軸實際上平行時,也就是說,當兩眼近似於處在休息位置時,眼睛就其本身的運動來 說便擁有最佳的感受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每只眼睛圍繞其中央的轉動只達到一度 的1/60(角度1'),我們便可感知距離的變化。 但是,一俟眼睛內轉到相當大的距離——當然,這種情況發生在垂線向更近處移動 時——則恰好能被覺察到的運動就會變得很大。我們將會發現,這種恰好能被覺察到的 運動的量值是按眼睛距離它休息時的位置成正比增加的。 很顯然,這裡的討論僅僅是進一步確定恰好能被覺察到的感覺有賴於刺激的普遍定 律。眼睛的內向轉動產生了明確的運動感覺。這種運動的量值與刺激強度相對應;業已 出現的運動越大——也就是說,已經在運作的刺激越大——運動的增加或刺激的增加也 肯定越大。如果對運動感覺的感知與外部感官的感覺一樣,遵循著同樣的定律,那麼便 可以預期,與相等的能夠覺察到的感覺的增加相對應的運動的增加將始終與已經存在的 整個運動成正比。事實上,實驗證明,這種關係差不多是不變的。甚至與這個規律相應 的偏離,我們已經發現在外部感官感覺的情形中也是站得住腳的。也就是說,當運動的 程度很大時,分辨的精細度比之我們根據該定律所作的預期要小一些。但是,運動的增 加恰好足以產生能夠覺察到的感覺,差不多達到整個運動量值的1/50。這一結果與我 們從空間量值的比較中業已獲得的結果完全一致:當一條較長的直線與一條較短的直線 之間的差別達到後者長度的1/50時,較長的線便恰好能與較短的線區分開來。但是, 如果空間距離的知覺與眼睛在掃視這段距離時所作的運動努力成正比,那麼,我們便必 須得出結論,運動的努力是知覺的標準。由於我們只能通過運動感覺方可具有努力的知 識,因此後者的影響也得到證實。
關於運動感覺與距離估計相聯結的實驗可由下述觀察予以補充。我們並排地懸吊兩 根黑線,黑線後面的背景是明亮的,黑線與背景之間保持一定距離,要求用一只眼睛凝 視這兩根黑線(圖對)。然後,我們逐漸離開這兩根黑線,一邊移動一邊不斷地注視著 這兩根線。由於距離遠的物體看起來比近的物體小,因此兩根線之間的距離在不斷縮小, 直到達到某一點,在那裡兩根線差不多合二為一。我們可以理解,當我們離開物體時, 物體的尺寸變小,這是由於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映像變小的緣故。因此,實驗表明,視網 膜映像的兩點具有一定的量值,在這個量值之下,就無法感覺到它們是分開的了。這種 視網膜映像(b)的量值,或者說相應視角(w)的量值,是可以確定的,因為兩線之間 的距離和它們距離眼睛的遠近都是已知的。我們發現,當兩個視網膜映像之間的距離變 得如此之小,以至於眼睛只需要轉動1分(l'),便可先把第一根線然後再把另一根線 帶到視網膜的同一點上時,兩種映像就合而為一了。但是,正如我們上面發現的那樣, 與恰好能覺察到的眼球運動的量值具有同樣的量值。因此,接下來的問題是,處於休息 狀態的眼睛以同樣程度的正確性感知空間中物體的距離,也就是說,以眼睛在最有利的 條件下感知自身運動的正確程度去感知空間中物體的距離。這裡所謂的最有利條件,是 指運動以視軸平行為開端。眼睛在認識空間距離時能夠達到的限度與它對自己運動感覺 的感知限度相一致。
空間感覺對運動感覺的依賴(對此,我們已經根據基本的實驗進行過推論)為其他 許多視覺現象所進一步證實。眼睛的肌肉總的說來是對稱排列的(symmetrically arranged)。因此一種肌肉(a),即外直肌(rectus externus),使眼睛向外轉動, 而另一種肌肉(b),即內直肌(rectus internus),則使眼睛向內轉動(圖21)。這 兩種肌肉在維度(dimensions)上差異只不過一點點,兩者處於一個水平面,該水平面 穿過眼球中央。所以,它們的位置對它們產生運動的可能性極為有利。這種完全相似的 條件使得下述情況很明顯,也就是說,由相等強度的旋轉引起的運動感覺將具有差不多 相等的強度,而不論這些旋轉是向內還是向外。我們在向上運動和向下運動方面發現同 樣的情況。眼睛通過單一的肌肉(c),也就是上直肌(rectus superior)而向上轉動, 上直肌在眼窩內的上部稍向前傾,而且附著於眼球的上部,在中間稍稍向外。它的活動 得益於另一種肌肉的運作,這種肌肉在我們的圖示裡被眼球遮住了。這種肌肉稱為斜下 肌(obiquus inferior),位於眼窩的下部,從前面向後向外,聯結著眼球的後表面。 這些肌肉在排列上同樣是對稱的,通過這些肌肉,向下運動得以實現。與肌肉c相對的 肌肉位於眼球的下方一側,稱為下直肌(rectus inferior),其運作得到d,即斜上肌 (obliquus superior)的幫助,斜上肌是向前和向內運動的,並牽拉眼球的上表面。 由於這些肌肉是對稱分佈的,因此運動的努力與我們不論把眼睛向上翻或者向下翻所作 的努力是同樣的。另一方面,在使眼睛向外轉或者向內轉的肌肉排列和使眼睛向上翻或 向下翻的肌肉排列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別。如果在這一關係中也要求相似性的話,那麼 這些肌肉必須這樣來放置,也即上直肌卜)(它使眼睛向上轉動)和下直肌(它在眼球 的另一邊,使眼睛向下)應當附著於一點,以便最有效地促進它們將實施的運動。然而, 正如我們的圖示表明的那樣,實際情況並不這樣。C的方向比a和b的方向更為傾斜。因 此,花費同樣的力氣,前一肌肉在使眼睛向上轉動的距離要比後一對肌肉中的任何一條 使眼睛向內或向外轉動的距離稍稍少一點。鑒於這一原因,它得到了第二種肌肉的幫助。 所以,產生上下運動所需的用力程度一般說來要比產生向外或向內的相等伸展的運動更 大一些,據此,運動感覺也更強烈;而且,我們必須期望發現,垂直方向的距離將比水 平方向的同樣距離顯得更長一些。作為事實,這是無疑的。
如果我們 用相等的臂長畫一個十字,那麼在垂直方向上將顯得長一些(圖22);而在其他一些圖 形中,如在正方形或矩形中,垂直距離同樣會被估計過高。                 二 在估計垂直距離和水平距離方面出現的這些差別是十分重要的,不過,它們並不是 用眼睛進行測量時發生的唯一錯誤。一個類似性質的較小差別可以在一根垂直線的上半 部和下半部之間觀察到,也可以在一根水平線的內部和外部之間觀察到。因此,嚴格地 說,在十字形(圖22)的四個臂長中,沒有哪一個會看上去與其他任何一個恰恰相等。 這些較小的差別在每個例子中也與肌肉的不對稱排列相一致。當我們在上面講到兩種肌 肉a和b(它們使眼睛向外和向內轉動)在其維度方面只有極小的差別時,當然意味著它 們並不完全相似。實際上,b(內直肌)要比得到更強的發展,也許是由於視軸的輻合 運動(converging movements)在所有例子中均占支配地位。我們樂於從事唾手可得的 事情——例如,我們正在凝視鄰近的物體,於是b比a得到更多的練習。還可以相應地觀 察到,一根二等分的水平線的外面一半要比裡面一半顯得更長;較弱的肌肉需要用更大 的力去產生相似的運動,而更大的用力則與更強的肌肉感覺相伴隨。為了實現這種明顯 的不相等,當然必須閉起一只眼睛。對右眼來說是外側的東西,對左眼來說則是內側; 雙目視覺破壞了這種不相等。還有一種類似的差別,這種差別在雙目視覺中也不會消失, 它就是視野上半部和下半部之間的差別。如果我們仔細看圖22中的十字形,我們可以看 到,垂直線的上半部顯得比下半部長一些。這種差別也是與肌肉分佈的不對稱相一致的。 那些把眼睛向下拉的肌肉比起那些使眼睛向上翻的肌肉得到更有力的發展——也許由於 同一原因,我們發現在內直肌和外直肌的例子中也是如此。由於視軸通常有點指向下方 ——當我們凝視近距離物體時,這一點尤其確切——使眼睛朝水平線下面轉動的肌肉得 到更多的練習,從而使一種向上運動要比具有相等伸展的向下運動花費更多力氣。 眼球肌肉不對稱分佈的視覺效果使我們能夠正確預測距離估計方面的其他一些不正 常情況,這些情況在實驗中得到證實。你們都知道,如果我們用小步子走一段距離將比 我們用大步子走一段距離更加感到疲勞。眼睛同樣適用這種情況。通過一段沒有阻斷的 途徑要比通過一段距離相等卻常被阻斷的途徑,前者花的力氣較小。如果我們將一根直 線分成相等的兩段,然後將其中一半分成無數更小的段,那麼細分的部分要比未經細分 的部分顯得更長一些。當然,這種實驗可以各種形式發生變化。例如,一只細分的角度 要比一只未經細分的角度同樣顯得更大些;一個平面圖形,當被分成無數小塊時,要比 面積雖然相等但未分成小塊的平面圖形顯得更大些,如此等等。這些現象(可以在幾何 圖形中得到充分的觀察)稱作「幾何圖形的視錯覺」(geometrical optical illusions)。它們都是眼動感覺在空間視覺活動中協同作用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觸覺的空間知覺在許多方面不同於視覺的空間知覺。這種差別可能部分地由於下述 事實,即在我們心理生活的正常發展中,比起皮膚來,眼睛是一種發展得更加完善的工 具,眼睛的特定發展看來先於精細的觸覺的特定發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兩種過程是 截然分開的;恰恰相反,它們是相互交叉的,每一種過程影響和幫助另一種過程。但是, 至少對於人類和高級動物來說,視覺是一種較早的活動;觸覺恰恰是受視覺引導和指導 的,而不是相反。 如果我們還記得皮膚的壓覺(pressure-sensations)始終受視覺的影響,那麼我 們將會發現,依附於皮膚壓覺的部位關係(loeal reations)首先是視覺的。但是,觸 覺屬於這樣一種性質,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擺脫這種影響。對皮膚來說,正像對眼睛來 說一樣,感覺的特定性質有賴於印象的定位(locality),並隨地點的變化而變化。因 此,這種定位最終會被感覺本身的部位色彩所認出,而毋須召喚眼睛來協助抉擇。當眼 睛一旦確定了定位與其部位色彩的關係,我們便能夠將確定的感覺歸入皮膚感受表面的 正確位置上去。 由此引申出去,我們可以發現,印象的空間分辨將不再依靠運動,或者依靠與此相 伴的感覺的生動性和可比性,而是單單依靠感覺的部位色彩中或大或小的差別。如果皮 膚的兩個相鄰部分在這方面的差別極小,那麼我們便無法區分由這兩部分產生的感覺。 當它們對感覺特性確實不同的皮膚的兩個相鄰部分產生影響時,我們將只能感受到這些 印象在空間上是有差異的。很顯然,這種限度不是固定的和不變的,通過密切注意我們 的感覺,我們將能夠在彼此接近的兩個印象之間作出區分。以此方式,我們在實驗中觀 察到的練習之影響便有了自然的解釋。 我們發現了存在於皮膚表面各個點上的分辨能力差異,這些差異將以同樣方式有賴 於一種精細程度,而部位感覺差異則是根據這種精細性來分級的。這種差異實際上是很 大的。例如,用圓規的兩隻腳(兩腳之間的距離甚至小到只有1毫米),在指尖上我們 能清晰地區分出兩種獨立的印象;可是在背部皮膚上,我們區分兩種獨立印象的距離就 必須達到60毫米。因此,可以把整個皮膚視作是感受點的分級系統。但是,這些感受點 並不是以感受性的順序均勻地排列在皮膚上面的,而是彼此之間具有不同的距離,並不 同地分佈著。除了這些膚覺(cutaneous sensations)的自然特性以外,眼睛對它們的 控制可能也影響這種分級。在皮膚上,並非所有部分都相等地隸屬於視覺的控制;許多 部分,像背部的皮膚,完全處於視線以外;皮膚的其他部分,例如手和手指,則特別受 到眼睛的控制。還必須記住,皮膚上的所有部分並非自然地得到同樣的練習。兩隻手, 尤其是指尖和手指,則經常得到練習的機會;次於兩隻手的是嘴唇和舌頭。由於這種練 習量的自然差別,皮膚的空間分辨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這是我們通過有意練習而達到的) 在皮膚的不同部位有很大差別。例如,在指尖,這種空間分辨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就較小, 而在手臂的上部和下部,其發展就令人注目地大;在幾小時內,這種分辨能力可以增加 1倍或者4倍。事實上,練習的好處很快就會消失:經過24小時以後,它的感受性便減弱; 過了幾星期或幾個月以後,這種感知性完全消失。但是,這種結果並不限於直接練習的 那部分皮膚。例如,如果右手手背的感覺精細度翻了1倍,那麼,左手手背的感受性也 會等量增加,儘管左手尚未得到過練習。同樣的結果可以從皮膚的所有對稱部分中獲得。 與此同時,練習的效應不會擴展到這些對稱部分之外的地方去。例如,練習右下臂或右 臉頰,可能同時有助於練習左下臂或左臉頰;但是,對上臂、胸部或前額不會有任何的 作用。這種特殊的結果必鬚根據練習中涉及的心理過程來解釋。在練習中,我們學會了 注意感覺差異,這些感覺差異在我們練習之前是注意不到的。現在,皮膚對稱部分感覺 的部位特徵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如果我們學會了注意一側的較小感覺差異,我們也將 學會對另一側相應部位的較小感覺差異予以注意。特別是左側和右側,在分級的精細度 方面具有完全的對應,而且在部位色彩從一點到另一點的變化速度方面也完全對應。當 然,當我們處理不對稱的部位時,情況便不同了;感覺及其分級如此不同,以至於在一 個部位得到的經驗不可能應用於另一部位。或者,這種先前的經驗至多只有一些價值, 因為一般說來注意由於練習而變得更加敏銳了。 我們已經看到,在皮膚上剛剛能夠覺察的差異也許不是由運動感覺決定的(這是就 正常的個體而言),而僅僅是部位感覺差異的分辨結果。與之相同,我們對於觸覺印象 之間空間距離的增加或減少的判斷,僅僅有賴於我們根據每一種感覺的部位色彩而對每 一種印象的位置的了解,或者,更正確地說,有賴於把兩者聯繫起來的持久聯想。但是, 這種了解是依靠視覺的幫助而獲得的。我們根據受刺激部位的記憶意象而對皮膚上的距 離作出是長還是短的判斷,這種記憶意象是受刺激部位的感覺引起的。這種記憶意象並 不受制於通過這段距離時所需的運動;它僅僅受制於由視覺幫助我們形成的觀念,即皮 膚上的每個部位是由它的特定感覺特性決定的。一種明顯的推論是,空間距離的分辨, 不論是大是小,只要皮膚表面的感受性保持不變,這種分辨也保持不變。這是一種我們 通過實驗而實際獲得的結果。如果11毫米的一段距離恰好能被覺察到與10毫米的一段距 離不同,那麼,我們也能對20毫米和21毫米進行區別,對30毫米和31毫米進行區別等等。 總之,對於皮膚感受性而言,不是相對的(relative)恰好能被覺察到的距離差別保持 不變,而是絕對的(absolute)恰好能被覺察到的距離差別保持不變。這一規律的例外 可以下述事實來解釋,即在長距離中,我們對相鄰皮膚點的分辨精細度有相當大的變化。                 四 觸覺的正常發展比視覺的正常發展來得更晚;結果,觸覺用於空間的測量是從視覺 中獲得的,而不是從四肢的動覺中獲得的。由於這一原因,觸覺反射的機制和觸覺發展 的定律將不具有巨大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是在視覺發展中依附於它們上面的。它們的 影響必然降低到這樣的程度,也就是說,它們的影響由於視覺的支配作用而遭破壞。但 是,這種破壞僅僅是部分的。阻礙視覺影響的每一種影響增加了觸覺的獨立性,並有助 於使它發展到這樣一種程度,也即在一般條件下不可能達到的一種程度。意外事件引起 的失明向我們表明了這方面引人注目的變化:肌肉變得更加容易反應;最小的觸覺刺激 引發一些運動,這些運動使外部物體與皮膚的不同部位相接觸,尤其是與最敏感的部位 相接觸。在一些罕見的例子中,即在心理發展的初期便不存在視覺的支配性影響的場合 ——也就是在先天性失明的例子中,觸覺運動所起的作用仍然很大。 先天性失明的人被迫從觸覺中建立起他們的全部空間世界。他們以非凡的完整性做 到了這一點。在正常生活中處於低級發展水平上的那種官能達到了完美的程度,在分辨 的精細度方面至少可以與間接視覺(indirect vision)(也就是視網膜邊緣部分的視 覺)的分辨精細度相比較。只有在一個方面,皮膚才比眼睛略遜一籌:它要求與它的印 象直接接觸。 那麼,先天性盲人是如何獲得空間距離的觀念或空間延伸的物體的觀念的呢?他們 具有來自皮膚的壓覺,以及來自正在探索的四肢的運動感覺。根據這些,他們建立了空 間知覺。這種構建的手段顯然可以在兩種感覺系列的聯想中被發現(正如在視覺中一 樣),而聯想則是由反射機制的一致作用形成的。但是,後者在盲人中肯定要比亮眼人 需要更完整的發展。因為,每一肢體被帶入與皮膚某個明確部分的反射聯結中去,感覺 的部位差異最終與運動的明確感覺相聯繫。因此,在皮膚的每一個區域存在著某個中心 點(儘管這個中心點可能會變化),所有鄰近的感覺都被歸之於該中心點。於是,皮膚 的各獨立部分被帶入到彼此的關係中去。而且,通過原先不同的感覺系統的相互聯結, 整個膚覺組合成一個單一的系統。不論何時,只要分開的四肢開始彼此接觸,這種相互 聯結就必然傾向於受到影響。以此方式,便能對彼此獨立的觸覺器官及其感覺中心之間 的距離進行某種測量,儘管是不完全的。 毫無疑問,這一發展過程將需要比視覺的訓練花更長的時間。後者用單一的活動便 可完成;但是需要大量的連續活動,它們聯合成一種共同影響的能力是由於以下事實, 即它們都屬於類似的性質。也就是說,引起視覺的空間知覺的過程必須為觸覺而多次重 復。現在,就像我們通常用黃斑注視任何事物以便獲得清楚的感知那樣,盲人也被迫通 過皮膚各部分感受性的巨大差別來使這些部分專門用於精細分辨方面的感知。具有這種 能力的觸覺器官是雙手。盲人經常用雙手練習觸覺,甚至更多地在運動中加以練習。當 然,僅僅用觸覺顯然還不足以確切地感知空間關係,原因在於,如果一個物體的各部分 並不恰好位於同一平面上,則皮膚的壓覺不可能為它們提供任何反映。於是,雙手細微 的觸覺運動,尤其是手指的觸覺運動,在盲人中間是異常活躍的,因而具有十分巨大的 重要性。通過他們的觸覺,物體的空間特性便能確切地被感知,這裡,部分地通過與觸 覺器官各部分的連續接觸,它們能進行最精細的分辨,部分地由於壓覺和動覺的連續聯 結。但是,我們經常發現,盲人不能像我們用視覺獲得最複雜圖像的確切觀念的那種速 度去感知甚至十分簡單的空間關係。他們的觸覺和動覺必鬚根據該複雜圖像的各個部分 逐步構建那個物體。                 五 由此可見,事故性失明者和先天性失明者建立空間知覺的緩慢而又不完整的發展過 程進一步確定了我們的假設,即一般說來,視覺勝過觸覺。在堅持這個觀點時,我們與 舊心理學中相當流行的觀點發生了沖突,這種觀點目前尚未完全被拋棄——該觀點認為, 視覺更可能受制於觸覺的訓練。據稱,我們用手觸摸的東西,比起在很長距離外對我們 影響的東西,在感知上更為確定。但是這種觀點恰恰忘記了,相似的兩個物體都使感覺 神經產生一種印象,而在缺乏相關心理過程的情況下,這些東西在印象的起源上便無話 可說了。 但是,也有一種特殊情況似乎支持這一觀點,即觸覺對視覺的發展來說是必要的。 我們看到的物體處於它們的自然位置中,而不是顛倒狀態。但是,外部物體在視網膜上 產生的映像卻是顛倒的。眼睛是一種光學儀器,它由一系列曲面(curved surfaces) 組成,曲面在視網膜上投下一個位於視野內的各種物體的微型映像。然而,這一映像的 空間關係恰恰是物體本身空間關係的顛倒:如果物體用腳站立,那麼視網膜映像就用頭 站立,反之亦然。因此,只要假設視覺活動以形成視網膜映像而告結束,那麼我們關於 物體正確向上的視覺必然成為一種謬論。但是,心理對視網膜映像的了解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僅僅了解了其存在及其顛倒的位置,正像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關於物體的了解一樣。 為了能夠像這些映像的實際情況那樣去感知它,我們必須假設在視網膜後面還有另一只 眼睛。而且事實上,這種假設不時地被認為是一種可能的假設。當然,第二隻眼睛不可 能真正存在;可是,據假設,當映像影響頭腦時,它再次被頭腦所顛倒過來,正像它被 第二隻眼睛顛倒過來那樣——一位機靈的哲學家說得好,不將這種永恆的顛倒狀態歸之 於頭腦,而讓它自己倒立,反而會簡單得多,這樣一來它的顛倒可能會使視網膜上反映 的顛倒世界撥正過來。 根據我們自己關於空間視覺調查的觀點,這種困難能夠十分簡單地得到解決。它只 是一系列作用於我們頭腦的視網膜映像的部位色彩感覺。只有通過眼睛的動覺,頭腦才 能學會將這些東西聯結成一種空間順序。但是,動覺告訴我們關於物體位置的哪些東西 呢?隨著眼睛的轉動,它從外部物體的一點移向另一點。在圍繞著它的中心從上到下的 移動過程中,它從上到下傳遞一個物體。它將視網膜映像的各個部分依次地帶入最清晰 的視覺點上。現在,當眼球的可視部分a向下移動時,眼球背後的黃斑g將向上轉動(圖 23);隨著前面的a點凝視著物體的不同部分,g點也在以同樣精確的方式詳細審視著視 網膜的映像。因此,如果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是根據運動推算出來的話,那麼,視網膜 映像就一定是倒置的,因為只有這樣的情況才有可能使運動與物體的實際位置相一致。 倒置的視網膜映像對視覺來說是十分必要的,而遠遠不是一種謬論。視網膜映像肯定會 被顛倒過來,即使眼睛中光的折射定律沒有使這種顛倒成為生理上的必需。
當然,進一步的問題也可能會被提出來,例如我們如何知道我們在使眼睛向上或向 下轉動。難道「上」和「下」不是關係的概念嗎?難道它們不是正在感知的被試和他的 空間位置的先決條件嗎?事實上,正是因為上和下是有關係的,我們才能將順序引入空 間視覺的世界。如果我們具有上和下的絕對方向的知覺,我們便應當認為,不論白天還 是黑夜,只要情形許可,我們便可以頭著地倒立;那是就地球的轉動而言的。我們之所 以不這樣認為的原因是,由於我們將自己視作一切空間關係的中心。上和下,像右和左 一樣,都是一些只有涉及我們自身時才具有意義的術語。在我們的空間知覺中,當區別 上和下的時候,我們不斷地以我們自己的身體為參照:當任何物體與雙腳處於同一方向 時,我們稱之為「下」;當任何物體與頭處於同一方向時,我們便稱之為「上」。 但是,仍然存在一種異議,這種異議似乎反對運動對空間感知的影響,對此我們已 經認識並確實證明在許多情形裡存在這種情況。人們可能要問,當我們從空間角度看事 物時,我們是否真的始終轉動眼睛?我們是否必須實際地上下轉動眼球以便知道什麼東 西在上和什麼東西在下?並非如此。我們用不到轉動自己的眼睛,便能感知事物的空間 延伸,並將其空間位置一一排列。我們將如何對待這一異議?我們可以像平時所做的那 樣,指出眼球運動的巨大速度,而我們最終卻沒有能力去觀察它們。可以這樣假設,盡 管我們認為眼睛處於休息狀態,但它實際上進行著十分快速的運動。不過,我們無法用 此方式來避開困難:肌肉運動的速度不會像我們在這個假設中想象的那麼快。另一方面, 我們可以用實驗方法大大減少一種光的印象的持續時間,以至於完全排除眼睛運作時眼 球運動的可能性,例如,通過用電火花的即時照明。在這種情況下,物體仍然會在空間 上被看到。因此,毫無疑問,對於每一種單一的空間知覺而言,運動不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還有一點不可不注意。我們必須經常將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es)與心 理產物(mental products)相區別。後者可能有賴於先前發展過程中獲得的一種能力。 在形成我們的空間知覺中,最初存在著一個因素,它運作著,以便空間知覺的進一步完 善,將此視作一切視覺的持久的和不可避免的條件,這是不必要的。小孩子通過母親的 指導去跨出第一步,借此學習單獨行走。那麼,為什麼不該也有一些視覺條件,它們是 單獨運作的,或者至少是以它為主運作的,在視覺發展的第一階段便存在呢? 實際上,我們已經發現了這種視覺條件。視網膜感受點的相對位置是由一系列集中 分級的運動感覺決定的,並處於與相關的、部位色彩的光覺進行聯想性聯結的狀態之中。 如果曾經體驗過的印象第二次被提供,那麼這些點就能通過它們的部位色彩而被認出。 因此,如果兩種印象作用於兩個視網膜點(後者在以前的場合因為明確強度的運動感覺 而被彼此分離),那麼,經過對整個過程的頻繁重複以後,我們就能夠將它們進行區別, 而無需實際運動的發生及其伴隨的感覺。當部位感覺差異一俟從將它們分離的距離測量 的運動感覺中獲得,它們便保持這種測量,而不受其起源的制約。一種明確的地點參照 依附於部位色彩,在它後面,作為感覺性質的真正特徵完全消失。我們想象我們直接感 知一種印象的定位,而實際上我們只感知到感覺的特性,根據特性認識定位。當我們通 過練習擴展了我們的空間分辨能力時,我們認為我們感知空間差異的能力已經直接增強 了,而事實上只有分辨小的感覺差異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這方面,對於視覺來說是正 確的東西對觸覺也適用,只是後者(甚至當它已經達到了不同尋常的高度發展時)處於 經常需要來自運動感覺的進一步幫助的狀態之中,這是由於它的部位感覺屬性的不明確 特徵所致。因此「感受」(sense of feeling)這個名稱(有時用於觸覺)是頗為重要 的。原先我們用眼睛「感受」物體,正如我們用手「感受」一樣。但是,手僅僅是一種 「感受」器官,不僅因為它必須實際上與它感知的物體相接觸(視網膜映像通過∼段距 離之外的光的活動而產生),而且還因為它在接觸以後,還要繼續去「感受」;只有通 過兩種感覺的結合,也就是壓力和運動的結合,方能獲得一種完整的知覺。                 六 我已經用這樣一種方式嘗試性地描述了空間感知的現象,即將解釋和協調這些現象 的理論作為其本身的結果。我向你們提供的這種理論是由一些事實直接提示的,而且並 未試圖超越這些事實以外。但是,在我們考慮結論之時,我們不應忽略這樣的陳述,生 理學家和心理學家仍然認為,他們可以完全省卻對我們視覺和觸覺進行排列的任何一類 解釋,或者,至少可以認為,我們在上面討論的這些因素之一足以解釋了一切事實。據 假設,在前面的例子中——正如在舊生理學中的情況那樣——我們的觀念的空間排列是 在視網膜映像的各部分排列中被直接提供的;或者,正如今天由於較慢的了解所陳述的 那樣,儘管在表述的形式上沒有任何真正的改進,我們在這裡討論的兩種感覺中的每一 種感覺從一開始便具有某種空間性質。現在,我們無法否認這將是最方便的假設了。但 是,同樣無法否認的是,我們還完全不能解釋對我們理解和估計空間量值具有決定性影 響的一切因素。在人們試圖根據這一觀點對討論中的因素進行適當處理的地方,已經發 現有必要建立若干人為的和複雜的次級假設,其中有的假設甚至走上了自相矛盾的極端。 也許,這些情況對邏輯學家具有某種價值,作為這些假設如何不該被構築的告誡性例子, 但是它們對心理學家絕對無用。 當試圖根據決定知覺活動的影響之一來為空間構造提供一種理論解釋時,情況就不 同了。人們通常認為有可能單單按照運動和動覺來建立一種理論,或者完全忽視視網膜 和皮膚的部位感覺性質,或者認為它們完全不受運動的支配而起作用,並且,像後者一 樣,其本身便足以適當解釋這些事實了。在這些觀點中,第一種觀點不可避免地導致這 樣的結論,即肌肉感覺具有特定的空間性質;後者將這種性質單單歸之於視網膜的感覺, 或歸之於這些感覺系列中的兩種感覺。因此,它間接地意味著回歸到這樣的觀點,即外 延的觀念一般說來既不要求也無法作出任何心理學解釋。但是,僅僅承認印象的空間排 列一方面受制於運動,另一方面由附屬於靜止的感官特性以及與刺激部位聯結的特性來 決定,這是不夠的。經驗表明,這兩種影響如此密切地聯結著,以至於離開了對方任何 一種影響都無法起作用。關於這方面的主要證據存在於下述事實之中,只能按照眼動定 律來解釋的那些影響在眼睛處於靜止狀態時仍然保持著;對此,可以比較用電火花產生 瞬間照明的例子。當運動被阻時,上述關於水平線和垂直線相對長度的錯覺以及其他一 些類似的現象並沒有消失,儘管它們有時可能並不那麼引人注目。 如果我們按照陸宰(lotze)的說法,我們把可能對空間觀念的活動產生影響的每 一種感覺成分稱作部位記號(local sign),那麼,認為空間知覺由心理過程產生的那 些理論(既非優先,也不導源於特定的感覺性質),便可能被區分為簡單的部位記號理 論和複雜的部位記號理論。第一種理論假設了動覺的部位記號,或皮膚的部位記號,或 兩者兼有,然而在後者的情況下不允許兩者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複雜的部位記號理 論則把外延的觀念視作動覺的集中分級的部位記號的心理結果,以及感官表面質量分級 的部位記號的心理結果。空間知覺有賴於這兩種感覺系列的聯結,儘管其中之一的一些 成分只需再現便能起作用。這對強度系列(intensiveSeries)尤為適用,它們與質量 系列如此緊密地聯結,以至於每一對明顯不同的部位記號將始終與動覺相聯繫,後者與 它們之間器官通道的距離相對應。
上一頁    下一頁